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七单元的课文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科利亚的木匣》周围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狮子和鹿》引导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
25、矛与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与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课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要掌握的词语: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作一团、长处、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里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理解词语:
仍然:表示后面的情况和前面的结果是一样的。
果然:表示结果与所预料的的相符合。
不光......还:表示意思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
本科要掌握的词语: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
27、陶罐和铁罐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示。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
本课要掌握的词语: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
28、狮子和鹿
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二、重点词句:
1、“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好吵的呢!”“和睦相处”此有好的相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陶罐谦虚友善。
2、骄傲傲慢谦虚朴素恼怒美观没影子光洁
与陶罐有关的词语是。
与铁罐有关的词语是。
3、近义词
拿—持懦弱—软弱理睬—理会危急——危险轻蔑 —轻视惊讶—惊讶
仍然—仍旧和睦—融洽茂密—茂盛固然 —本来显然 —明显如果—假如骄傲 —高傲、自满轻蔑—轻视兴奋—高兴漂亮—美丽欣赏—观赏精美—精致匀称—均匀灰心丧气—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逼近—靠近
争辩—争论很大—庞大
4、反义词
朝 —晚缩—伸丑陋——美丽现代 —古代懦弱 —勇敢繁华—荒凉失败—成功骄傲—谦虚开始—结束防守—进攻愚蠢—聪明毛糙—光洁轻蔑—重视苦涩—甜蜜激动—平静
5、比喻句:(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2)一闪一闪的星星 撒满天空。
(3)翠绿的柳条 在春风中舞动。(4)秋天到了,落叶在林间飞舞。
6、二、读读多音字组词
()撒兴处)((chēng()称
差(差不多差一个成绩差)chèn(称心对称匀称)
()
7、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充分显露神奇的威力。()
2、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3、不高兴,不振作,精神不好的样子。()
4、指高大的东西。()
5、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6、软弱,不坚强。()
7、轻视,不放在眼里。()
8、不光彩,不体面。()
9、相处好,不争吵。()
第二篇: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七单元知识点
1.《池上》是唐代白居易所作,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表现了小孩的天真无邪、淳朴可爱。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写景。
2.《小儿垂钓》是唐代胡令能所作,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
3.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是:都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4.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在写法上具有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特点。
5.《黄河的主人》一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6.文中“黄河的主人”是指凭着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驾驶着羊皮筏子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的艄公。因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所以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有关“棋”的成语(积累四个、默写)
过河卒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丢车保帅 丢卒保车 举棋不定 棋高一着 全局在胸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棋逢对手 人生如棋 世事如棋 马后炮 杀车取帅楚汉之争(指象棋)八面威风(指马)长驱直入(指车)隔山打牛(指炮)
按要求写句子
1.描写儿童的诗: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
2.描写黄河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3.有关团结合作的名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4.宋庆龄的名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第三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内容分析: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3)小结:像1/
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几 分 之 几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
4、3/
4、2/
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 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 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学反思: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所以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七单元测试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第七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2分)
1.四边形有()条直的边和()个角。长方形有()条边且()边相等,有()个()角。
2.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中,()的四条边都相等,()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封闭图形()的长度,就是封闭图形的周长。
4.长方形的周长是()条边的长度之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倍。
5.一个长方形相邻两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6.绕着一个边长是500米的正方形人工湖走一圈,走的路程是()米,合()千米。
7.一个长方形的宽是3分米,长是宽的2倍,长是()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8.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
9.芳芳用一根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厘米。
10.如图,从甲地到乙地有A、B、C三条路可走,走()条路最近;走()条路和()条路的路程相等。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
1.下图中,()组都是四边形。
2.一块正方形手帕,它的周长是80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厘米。
A.20 B.40 C.320
3.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A.12厘米
B.8厘米
C.6厘米
4.一张长方形纸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如果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A.24厘米 B.32厘米 C.40厘米
5.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正方形,一根围成长方形,它们的周长相比,()。
A.长方形的周长长 B.正方形的周长长
C.一样长
6.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如下图形,周长最短的是()。
7.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
A.变长
B.变短
C.不变
8.右图中图甲与图乙的周长相比,()。
A.图甲周长>图乙周长
B.图甲周长=图乙周长
C.图甲周长<图乙周长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2.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邻边相等的长方形一定是正方形。()
4.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厘米,它的周长就增加12厘米。()
5.把一个大长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
四、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12分)
五、实践操作。(1题2分,2题4分,共6分)
1.在下面的四边形中添一条线段,将其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四边形。
2.下面方格纸中的每个方格的边长代表1厘米,请你画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
六、按要求答题。(1题6分,2题4分,共10分)
1.填表。
长方形
长
10米
12分米
宽
8米
2厘米
周长
40分米
16厘米
正方形
边长
6厘米
9米
周长
16分米
2.在周长最长的图形下面画上“√”,在周长相等的图形下面画上“”。
七、解决问题。(3题8分,5题9分,其余每题4分,共29分)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4米,在它周围用铁丝围了两圈护栏,至少用了多少米铁丝?
2.王爷爷要用篱笆靠墙围一个长方形鸡舍,长6米,宽4米。围这个鸡舍最少用篱笆多少米?
3.用两个长都是10厘米,宽都是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来拼图形。
(1)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同学们听过“亡羊补牢”的故事吗?狼把羊圈挖了一个洞(如图),你知道这个洞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吗?
5.一张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26分米,长是8分米。
(1)宽是多少分米?
(2)从这张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3)剩下的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答案
一、1.四 四 四 对 四 直
2.正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3.一周 4.四 4 5.20
6.2000 2 7.6 18 8.8厘米 9.3 10.A B C
二、1.C 2.A 3.B 4.A 5.C 6.A 7.C 8.B
三、1.√ 2.× 3.√ 4.√ 5.×
四、(9+2)×2=22(厘米)3×4=12(分米)
24+20+10+8=62(厘米)
55+55+45+55+80=290(米)
(12+9)×2=42(厘米)
(8+6)×2+2×2=32(厘米)
五、1.2.点拨:所画长方形不唯一,长与宽的和必须是10厘米,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
六、1.36米 8分米 6厘米 24厘米 4分米 36米
2.○ √ ○ ○
七、1.(16+4)×2×2=80(米)2.4×2+6=14(米)
3.(1)10×4=40(厘米)
(2)10+10=20(厘米)(20+5)×2=50(厘米)
4.(6+3)×2=18(分米)
5.(1)26÷2-8=5(分米)(2)5×4=20(分米)
(3)8-5=3(分米)(5+3)×2=16(分米)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七单元测试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教材过关卷(7)
一、我会填空。(5~9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31分)
1.四边形有4条()的边,有()个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边形,都有4个()角。长方形的()边相等,正方形的()边相等。
3.()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
4.用6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分米或()分米。
5.下图是一个长方形。
(1)若在图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2)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6.将一根围成长方形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铁丝无剩余),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等。
7.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它的边长是()厘米。
8.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倍。
9.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是7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10.填出各边的长度。
二、我会比较。(在里填上“>”“<”或“=”)(每题3分,共9分)
1.图①的周长图②的周长
2.图③的周长图④的周长
3.图⑤的周长图⑥的周长
三、在下面的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每题5分,共10分)
1.画一个周长为12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周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
四、我会解决问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一块长方形果园,长64米,宽26米,李伯伯绕果园走一圈,要走多少米?
2.这个花圃的边长是多少米?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3分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4.张奶奶靠墙用篱笆围了一块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至少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
5.一张长方形纸长40厘米,宽25厘米,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答案
一、1.直 4
2.四 直 对 四条
3.封闭 周长
4.14 10
5.(1)4(2)4 2
6.周长
7.16 1 8.4
9.14
10.二、1.= 2.> 3.<
三、1.略。2.略。
四、1.(64+26)×2=180(米)
2.32÷2=16(米)
16÷4=4(米)
3.3×4=12(分米)
(12+3)×2=30(分米)
4.8+5×2=18(米)
5.正方形周长:25×4=100(厘米)
剩下图形的周长:(40-25+25)×2=8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