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
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司法实践,从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据以提出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目的是动员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综合治理研究
[目录]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一严峻现实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仅据保定市两级法院统计,1990—1994年五年间共判处青少年罪犯1651名,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判处青年罪犯2330名,2000年至2004年间判处青少年犯罪4352名,后五年的增长的幅度竟达41%。以上情况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
青少年犯罪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几个类型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中,侵犯财产型犯罪,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和流氓犯罪占有较大比重。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全省法院判处的青少年罪犯中,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的青少年罪犯,占到了总数的70%多。此外,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流氓犯罪的人数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9.3%、7.5%、1.4%。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罪犯年龄趋于低龄化
近些年来,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势头,如秦皇岛市海港区1993至1998年11月份,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件,涉及罪犯134人。1993年是发案高峰期,1995年曾有回落,1998年又出现了大幅度增长。1998年与1993年同期相比,该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增长了87.3%,发案数量86.7%增长。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呈上升趋势,罪犯的年龄也更趋于低龄化。他们当中,一般10--12岁有劣迹,13-14岁走上社会犯罪,15-17岁是犯罪高峰期。如发生在河北省境内的一起6名少年轮奸幼女案中,作案年龄最大的只有16岁,最小的仅12岁,其中3名是正在就学的学生。
(三)团伙或共同犯罪突出,犯罪手段智能化
在青年罪犯中,大多数是团伙或共同犯罪的成员。文化素质偏低,涉世尚浅的青少年,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许多人还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徘徊,在腐朽思想的侵蚀下,很容易被坏人拉拢、腐蚀,接受“教唆”,进而结成团伙,成为犯罪“共同体”。他们犯罪欲望强烈,常常借助群众力量相互壮胆,不惜铤而走险,社会危害越来越大。另外,在一些武侠、警匪、侦探小说、影视作品的“启发”下,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他们作案时往往头戴面具、假发,戴手套,穿大衣,大鞋,身着警服;有的伪造公函文件、证件;有的互称绰号秘密联络;有的作案后破坏现场等。
(四)青年罪犯文化程度普遍低下
据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1937名青年罪犯进行调查,除有大专文化的13名,高中、中专
文化的276名外,其余均为初中以下文化,居农村文盲半文盲青少年类型的占37%。他们大都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思维简单,能力低下,缺乏理智。
(五)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
最新统计,因互连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五倍多。2002年全国累计登记的在册吸毒人员已达105万人,青少年占72%,男性吸毒者80%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女性吸毒者80%从事卖淫活动。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之所以呈现上述特点,有其深刻的根源。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有着社会、经济、文化及青年自身生理、发育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地区贫富差距、失业及社会分配不公等经济方面的问题是导致青少年犯罪较深层次的原因
任何一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经济方面的原因,当然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不会例外。
1、地区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大多数群众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没有脱贫,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贫困地区的孩子大都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就连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难以保证。其中一部分孩子为生活所迫,流离失所,其自身的经济状况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形成极大反差,容易激发他们的强烈的物质欲望,进而产生犯罪动机,一旦政府有关部门对其疏于监控和管理,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就难以避免。
2、城镇失业、待业及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由于我国刚刚步入市场经济时期,各种经济制度尚不完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明显,由此引发的城镇失业、待业及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日益突出。但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险救济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使部分处于失业、待业状态职工及青少年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加之社会分配不公,又诱发人们的心理不平衡,由此导致城镇青少年侵犯财产型犯罪增多。
(二)腐败现象,社会不正之风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其腐蚀力、传染力不可低估。比如:“公款吃喝”、“吃请受礼”、“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不仅会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使一部分人产生对党、政府及社会的仇视,诱发许多不安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日益强劲的势头,也潜移默化地污染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不利于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先送礼后办事”、“拉关系走后门”等社会歪风每时每刻都在侵扰、危害青少年的心灵。
(三)基础文化教育普及不够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直接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文化素质低,缺乏辨别是非和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由于经济原因受不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农村。由于他们不能正确分析客观事物,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现象难辨是非,遇事难以冷静思考,难以理智对待。
(四)不良的文化、教育、家庭等环境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1、不良的文化环境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也随之流入国内,特别是文化市场、凶杀、色情的书刊、图片、影碟充斥市场,歌厅、舞厅、旅店,“色情”服务一度泛滥,严重毒化了青少年的思想,诱导他们进行伤害、杀人、性犯罪等活动。一些书报片面宣传介绍国外奢侈的物质生活,致使
一些青少年追求安逸享乐,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国内一些影视、刊物单纯追求价值,追求荒诞离奇、武打格斗等不健康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互连网发展迅速,由于缺乏监管,不良的信息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2、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有的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对学生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轻视思想品德、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的法制教育,还流于形式;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追求入学率,对“尖子生”倍加厚爱,对“双差生”放任自流,任其自暴自弃,还动辄开除学籍,推向社会„„,如此不良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成长也会带来严重后果。
3、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家庭,一些家长对其子女过分溺爱、迁就、纵容子女的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有“过错”的子女实行打骂,疏远等不当的方法,缺乏正确的耐心教育、引导;有的家长本身品行不端,孩子从小模仿;此外,近几年来随离婚的增加,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身心大都受到巨大伤害,并且有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失去家庭教育的机会。不良的家庭环境,很难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品质和习惯。
(五)青少年的自身生理、发育特点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智能、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突出的特点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迫切要求与社会交往,并且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感,同时又有表现自我“能量”意识;在他们的智能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但简单、单一,极容易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从逻辑思维上看,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形而上学,带有片面性;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但又幼稚浮浅,缺乏自控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常常不计后果。由于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当他们受到不良刺激及影响时,容易急躁和冲动,进而被一些坏人拉拢、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有效地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具体的说就是既要治“本”,又要治“标”。
(一)治“本”。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应以预防为主。要追根溯源,从经济、社会、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始终不渝地在“治本”上下功夫。
1、努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狠抓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青少年侵财型犯罪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因此我们党委和政府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千方百计抓好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在资金、政策上要积极“扶持”,发达地区要向不发达地区提供更多援助,经过国家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使大部分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让这些地区的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要大力发展村办及乡办企业,尽可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安排在本地就业,避免“民工潮”给城镇带来的压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下大气力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大农村青少年的素质不断提高。在城镇要认真实施“就业工程”,各级政府务必采取各种措施多创造就业机会,做好失业职工和待业青少年的“转化”和“消化”工作。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保险、救济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切实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党是社会的表率,党风正则民风好,党风不正则必然要败坏社会风气。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端正党风做为头等大事来抓,深入持久地开展纠风和反腐败斗争,用法律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对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同时,要通过人民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等形式加大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制约力度。其次要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当前,黄色污染泛滥,卖淫嫖娼猖獗,赌博成风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的毒害有目共睹。全社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长期作战,全面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严厉打击“黄毒”制造者和传播者。公安机关要加大“禁赌”、“禁毒”、“禁
娼”的力度,严惩参赌者,卖淫者,贩毒者,切实净化人们的文化娱乐环境。第三,要加强居委会、村委会及各单位的党团和群众等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并动员全体公民群策群力,共同帮助有劣迹和失足的青少年,促使他们弃旧图新、改邪归正。第四,要利用一切传媒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播、电视、报纸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制,用高尚的精神激励人,用高尚的作品鼓舞人,努力让青少年尽可能多地接触正面的东西。
3、强化社会细胞----家庭的功能。一个人品行的培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为此,作为社会细胞的每个家庭在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宏伟社会工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化家庭功能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长要想方设法保证孩子的基础文化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有了知识,青少年才能增强辨别和分析客观世界的能力,才能懂道德、明事理。其次,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常抓不懈,从小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不沾小便宜、爱护公物、诚实正派等良好品质习惯,日常注意发现和纠正孩子错误思想和行为。家庭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对孩子言传身教,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对待孩子的错误及缺点切忌纵容、迁就或冷硬、粗暴,要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来诱导、启发和教育。第四,密切重视孩子的精神生活。青少年的思想异常活跃,精神食粮需求量大,一旦不小心,社会上不健康的精神垃圾就会流入他们的生活。为此,每位家长,在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把好他们精神生活的“关口”,提供健康向上的家庭、娱乐环境。
4、学校教育要改进。一是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实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新一代。二要把法制教育课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意识。三是从初中开始,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适当进行性知识教育,破除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四是学校青少年宫及共青团组织要利用节假日多组织生举行夏令营,各种科技文体活动、劳动及其他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努力减少学生的“自由”时间,使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治“标”。治标是指从各类型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根据青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应采取的措施是:
1、控制性措施。各派出所、法庭、治保会、居委会、村委会、企业保卫科,学校、机关主管领导需细致地掌握自己辖区内有违法行为青少年的情况,分工负责,实行“任务责任制”,针对不同情况及时对他们进行帮教。
2、堵塞性措施。首先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寻找青少年犯罪得逞的原因,切实加强企事业单位的内保工作,堵塞各单位财务、物资诸多方面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强化对“民工”的监控和管理;公安机关还要加大户籍管理工作的力度,以便准确地掌握社会闲散,流动人员的动向;还要注重对公共场所:居民集中地段的治安联防,消除易发案的“死角”和“避风港”。
3、加强侦查和起诉。公安、检查机关要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组织专门人员对这一类犯罪案件进行侦查、检察和起诉,不断进行系统研究、摸索青少年犯罪的规律,以便提高与青少年犯罪作斗争的技能,做到“抓早”、“抓小”,有效阻止犯罪分子行为的进一步恶化。
4、严厉打击教唆犯。教唆犯是引诱和指使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各级政法机关及有关部门要深挖和严厉惩处躲在幕后的罪犯,清除向青少年传播犯罪技能,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险恶分子,以净化社会风气,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其深刻的根源。预防和遏止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家庭、学校、社会不
可推卸的责任。更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各部门的关心和积极参与。我们在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研究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要齐抓共管,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清除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条件、土壤,堵塞青少年犯罪的源头,把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吴鹏森:《犯罪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出版
2、邱欣:《青少年犯罪特点浅析》,2005年法律教育网,3、张爱梅:《青少年犯罪心理与教育初探》,2004年11月30日载于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中国青少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
5、周芦萍、佘长秀:《城市家庭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载与《青少年导刊》,2002年第一期
6、金其高:《犯罪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出版、参见赵国玲、张晓秦主编:《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王作富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参见王牧著:《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参见张旭著:《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参见孙中国、牟君发:《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对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12、蒋小燕:《试分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载《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4月刊
13、参见**主编:《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参见周振想:《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及其治理对策》,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论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据统计,某地区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四是犯罪方式团伙化。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
1、渴望独立的心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经分析,有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意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己心理。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受到内在不良心理因素和外在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内因。违法犯罪年龄一般集中在14-25岁。此时正处于少年期或刚进入青年初期,这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他们虽在生理上、心理上发育很快,但还未成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状态,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对于自我意识不健康的青少年,在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大量社会信息面前,易受外界的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强烈追求私欲,造成种种不计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外因。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教育不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外因。
1、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很多。西方一些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影视上有不顾社会效果宣扬低级趣味的东西;各种渠道进来的淫秽、暴力的书刊;此外,社会违法犯罪团伙的诱骗、教唆、威胁、对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诱惑力、侵蚀性.。
2、家庭问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特殊的作用,青少年社会化能否顺利,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有的学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父母的隐蔽的不道德和残暴的行为,使子女暗中模仿。
3、学校问题。目前,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升高,这说明学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或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学校法纪教育办法不多。
3、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厌学、逃学情况严重。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或者制止犯罪。
(二)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开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观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戏剧、文艺演出、举办法制报告会,搞好警校共建等。
(三)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不仅要把教育子女作为一种家庭私事看待,更要把子女教育与国家、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在家庭环境中,不仅要有严教善教的家教,还需有文化、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强的好父母。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的犯罪的因素和条件。
(四)社会各界都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综上所述,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方法。因此,法制教育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又重视法律意识、情感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而且充分认识法律制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及家庭各方面的配合。
二 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保护性预防。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2、堵塞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能依赖课堂的灌输。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改造性预防。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
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有多少青春年少可以重来
——由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发的思考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曾几何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期我院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张某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在看守所里看着面前这张稚嫩的脸,让人很难将她与犯罪联系到一起。通过与张某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整个案件的始末,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花季少女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
(一)张某的成长环境
张某的父母均在葫芦岛市政府机关工作,家庭收入较为稳定,是典型的小康之家。张某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从小到大张某不管犯什么错误,最严重的顶多只有父母几句责骂;在生活方面,张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读书以外,几乎所有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十几岁了还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自理能力很差。
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张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任性、骄纵、自私且依赖性强。2008年9月,张某被父母送到阜新市某职专读书,娇娇女的性格使张某在新的学校里很难处理好同学关系而倍受排斥,于是张某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周围的网吧,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和寄托。
(二)交友不慎入歧途
白某是张某的男友,二人在网吧里相识,确立了恋爱关系。白某没工作、没收入身边却有一群酒肉朋友整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趋新求异的张某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能自拔,最终因逃寝被学校退学。退学后的张某非但没能深刻反省,反而千方百计摆脱父母的管制,于2010年年初只身从葫芦岛返回阜新和白某过上了同居生活。和白某同居后张某每天除了上网就是和白某 1
及其的一干朋友继续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终于入不敷出生活捉襟见肘。
2010年4月,张某在网络上结识了田某(本案的被害人),通过网上聊天,了解到田某是阜新市另一所职专的学生,家在锦州农村,家境困窘,于是萌生了介绍田某卖淫的念头。2010年5月张某先是以陪人吃饭赚钱为由约田某见面,田某欣然赴约。张某介绍田某同白某的朋友白某某认识,一顿饭过后白某某给了张某、田某各500元。田某见识到白某某的“大方”,在第二次和白某某见面时未能抵御金钱诱惑而和白某某发生了卖淫关系,白某某因此而前后给了张某几百元钱作为“好处费”。张某因此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于是,开始在网上发布卖淫信息,通过网络又联系到嫖客王某介绍给田某,之后王某又介绍自己的朋友王某某给田某,这样张某又分别从王某、田某等处获得几百元“好处费”,这种不劳而获让张某尝到了“甜头”。
(三)利欲熏心,无知女孩身陷囹圄
在王某同田某第二次发生性关系时,张某将王、田二人的卖淫过程用手机拍成视频。张某拍摄视频的原因至今三方各执一词,但正是这段视频引发了本案这场闹剧。
拍摄完视频后,张某把此事告知白某,白某脑筋一转立刻想到了一条生财“妙计”。白某唆使张某给田某打电话并教张某如何恐吓田某让其出7000元钱赎回这段视频,田某万般无奈之下答应了张某和白某的要求,双方约定每周末在兴隆大家庭交易,直至付清7000元。双方交易数次后,田某无力承担7000元费用索性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花季少女缘何以身试法——陨落的童真谁来买单?
十六岁正值女孩最美的花季,然而张某在此时却走上了一条犯罪的道路,而使自己的大好年华暗淡无光,让人唏嘘感叹的同时,更加发人深省。综合考量案件的缘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与以往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不同,张某有一个完
整的家庭、父母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小康之家,集父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张某却最终走上的犯罪的道路,让人很难理解。
在看守所里,当我们问及张某父母的一些情况时,她的态度很漠然,她坦言被学校退学后曾被父母强行带回家中,后来趁父母上班时离家出走回到阜新,并和男友白某同居。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回答“不想面对她的父母。”问她不想面对父母的原因时,她说“因为他们不够关心我。”
其实并不是张某的父母不关心张某,而是他们对于女儿的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客观地讲,张某的父母对张某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她问一问父母:“我”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张某的犯罪看似是她自己的选择,其实从一个侧面来讲是父母行为的反作用的结果,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二)学校教育失当
张某于2008年9月来到阜新某职专读书,2009年9月退学。和张某的谈话中了解到,其之所以退学是因为连续逃寝十五天而被学校退学处理。我们不禁要向学校发问:张某为什么逃寝十五天?她怎么能够连续逃寝十五天?这难道不是学校监管不力导致的问题吗?
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沉迷于网络,每天流连网吧而疏于学业;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认识白某后更加恣意妄为,夜不归寝,整日沉醉于白某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
学校对于未成年学生本负有监管的义务,但学校的监管体现在哪里?仅仅是学生连续逃寝十五天后被校方发现而退学么?可以说张某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犯罪,学校难逃其咎。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谈及社会不良风气,我们不得不提本案的其余几位当事人,白某、白某某、王某、王某某及田某。
白某是一个典型的“三无”社会青年,好逸恶劳、只会和身边的酒肉朋友吃喝享乐,是他一步一步推着张某走向犯罪道路。白某带给张某的不是爱情而是不计后果的放纵和享乐、是灾难。该人在本案案发前即因涉嫌盗窃罪被羁押在看守所。白某某、王某及王某某三人年纪都在四十多岁,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白某某是一名药剂师,是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王某、王某某是事业单位的职工,然而这三个人在个人生活方面的不检点却与其职业形象南辕北辙,让人心寒。田某今年20岁,作为一名学生,她非但没有运用个人学识为自己获得一份正当职业,反而自甘堕落到以出卖个人肉体换取物质上的享乐。从刑事犯罪角度出发,田某是这起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但是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上来讲,田某又何尝不是将不良风气带给张某的媒介之一呢?
这五个人在整个案件中的地位不同,但是从道德层面而言和对未成年人交叉影响的角度而言,这五个人又何尝不是将张某推向犯罪的帮凶?
(四)张某自身问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皆是外因,相比之下内因——张某自身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通过和张某聊天不难发现张某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张某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抗腐蚀能力较差,尤其当她脱离父母管教时这一问题就会变得特别明显,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很难做到事事明辨。面对新鲜事物时,猎奇心理更会占据上风,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或熏染。
2、自身文化水平和阅历局限。张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终归阅历有限加上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仅流于表面,对于诸如犯罪此类严肃的话题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容易被蒙蔽,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3、性格各方面综合问题。作为独生女,父母的溺爱造就了张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令她难以在新的环境中交到朋友;另外,处于叛逆期的她对于父母的管教抱有逆反心理,内心
渴望独立但经济、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让她难以独立,白某的出现让她将自己对独立的渴望寄托在白某身上,对于白某产生依赖心理,而被其利用,导致自己身陷囹圄。
三、让凋谢的花儿重新绽放
在和张某谈话的最后,我们问到张某对日后生活的打算,这个16岁的孩子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我们,哭着说只想安安心心地守着父母,对于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打算,抱着一种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心理,她的回答让人忧心忡忡。其实,在少年成长的路上,面临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台阶,他们只有稳健地登上这些台阶,才能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人。在台阶上摔倒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他们自己直接放弃了攀登台阶的渴望,在某一个不被认可的边缘徘徊,这不仅对社会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身承受更大的痛苦,付出惨痛代价。
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的出现,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迷途的孩子重归正途:
1、张某的性格骄纵、自私,她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孩子,但从本质上来讲,她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应加强思想教育同的同时加强法制教育,让她明白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张某的案例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针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学生,我们的法制宣传工作是不到位的、近乎空白的。应与在各中小学、职专、中专等学校沟通、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守法意识。
2、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回访制度。以本案为例,责成专人负责张某的教育改造工作,定期进行回访,再此过程中,充分重视社区在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矫正中的作用,与张某所在社区积极保持联络,形成“双保险”。了解其近况及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即使沟通,以其杜绝再犯罪的可能性。
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条的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等待她有可能是刑罚的处罚,刑罚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女孩而言的确是一道沉重的枷锁,但张某犯罪时已满十六周岁,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其应当负刑事责任。然刑罚仅仅是一种
手段,并非目的,我们更希望看的是张某能够吸取教训,迷途知返,让凋谢的花儿重现绽放起来!
第四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 师:
职 称: 中学二级 学 校: 电 话: 邮 箱: 邮政编码:
目 录
引 言„„„„„„„„„„„„„„„„„„„„„„„„„3 摘 要„„„„„„„„„„„„„„„„„„„„„„„„„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11 总 结„„„„„„„„„„„„„„„„„„„„„„„„12
引 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 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 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二)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在法律上叫作“减轻刑事责任年龄”
(四)因不满十四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在法律上叫作“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四段是完全符合我国少年智力、所受教育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的。它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既不会扩大打击面,又不会放纵一些严重的犯罪。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其目的在就在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作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和对于已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特征主要有同下几点:
(一)有群胆、无孤胆,以团伙犯罪为主。他们认为结伙作案人多势众,人多点子多,可以发挥“集体优势”,容易达到犯罪目的,且可以互相壮胆,被抓后又能分担罪责。据测算,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占到的比重要接近90%。
(二)违法犯罪低龄化、暴力化、辐射化,对社会危害越来越大。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以14至18岁居多,年龄小,手段残忍,打群架时使用菜刀、钢管等暴力性犯罪占多数。只要有一个人带头,就会群起而哄,疯狂作案,不计后果,以此来体现所谓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能力”,特别是那些意志薄弱、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违法犯罪的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如:伪装现场、销毁证据、蒙面偷袭、网络犯罪等。
(四)犯罪组织严密、形式多样、阶段性强。每年的春夏季,即初
三、高三学生临近毕业前,是各类学生伤害事故高发期,在校生与社会不良青年相互勾结,并以其作后台,气焰嚣张,在校园附近寻衅滋事,直至自成一派,另立山头。
(五)女学生犯罪呈增长趋势。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女孩子老实听话,与违法犯罪无缘。而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中的女学生犯罪却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易诱发
各种类型的伤害事故发生。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而且在犯罪的类型方面也起了新的变化。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类型案犯的动向。
一、“游戏型犯罪” 目前,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本身却是为了追求享乐,寻找刺激,把偷盗、行凶、杀人、放火等看作是“一场游戏”。这种“游戏型”的青少年,严重侵犯公共安全财产或人身权益,触犯刑律,但就动机而言,又与一般刑事犯罪的主要出于利欲不同。这些青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于精神空虚,寻找刺激追求享乐。
二、“暴力型”犯罪 在我国反映出的“暴力型”犯罪,主要表现如下:
(一)“无利害冲突”的杀人或伤害。这种暴行正反映出青少年犯罪者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恶化他们崇尚暴力,荣辱颠倒,这类犯罪愚昧,野蛮、凶残、视人命如儿戏,是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的一种新类型。
(二),案杀 我国以青少年为犯罪主体的案杀案件是较为罕见的。可是近年来不仅出现,而且大力增加的趋势。多数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家庭矛盾逐步积累,激化的结果。
(三)校内暴力事件 所谓“校内暴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教师的暴力事件;
2、以集团或集团的威力作为背景,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
3、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这类案件给社会,学校及学生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而且近几年来屡屡发生学生之间殴打致死的事件。
三、“经济型”犯罪 青少年中的经济型犯罪具有明显增加和蔓延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一)有的青少年和社会上的无业人员互相勾结,大肆盗窃古玩、白银、黄金,进行走私贩卖。
(二)有的青少年放弃学习、工作,走私手表、录音机、影碟机、服装等物品。由于投机倒把活动猖獗,致使有的学生不去上学,而去黑市倒卖商品牟利。
(三)聚赌成风 当前,有些地方聚赌成风,它不仅影响生产,而且是盗窃、抢劫、诈骗等事件的诱因。赌博是一条通向犯罪的渠道。
四、“淫乱型”犯罪 这些青少年道德水平低下,又受黄色电影、电视、录像和书刊的毒害与刺激,追求向往西方所谓的“性解放”,视男女性关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以紊乱的性行为主要活动内容。性犯罪低级腐朽。糜乱的性生
活不断强化,以致他(她)们难以摆脱或转移性欲要求。这类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危害着社会风色,影响极坏,应坚决打击,并认真加以研究防止其发展和蔓延。
五、“酗酒型”犯罪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法和禁酒法等(如美国)。特别是青少年酗酒现角越来越多,酒后行凶使他们的胆子更大,而酗酒后大多数人都后悔。
通过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类型,使人们能更好的了角犯罪的严重危害性,也能使有关人事部门根据这些观战更好的冶理青少年犯罪的趋势。
第二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第一节 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意义 为什么要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概括起来说,它的目的有两种:
(一)就单个案件来说,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助于决定对犯罪青少年的处理方法;
(二)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可以制定与实施刑事政策,有关社会政策以及制定与实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了解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加深对青少年犯罪复杂性的认识。其中根本原因有个社会制度的问题。随着同青少年犯罪斗争经验和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化,逐渐意识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二、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对制定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律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综合冶理,可以说目前还只是一种总的构思。
三、科学地认识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建立青少年司法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青少年犯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青少年法庭或少年法庭,用以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而对青少年案件的处罚以及诉讼程序,也都不同于成年人的犯罪,其根据主要也是在于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性。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我认为应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全面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进而还要找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把青少年犯罪这个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去考察,弄清它的社会历史根源。犯罪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不产生犯罪,而且为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和逐步消灭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从违法犯罪青少年生活的具体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要深刻地分析社会历史方面的诸种原因,同时也要研究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直接、具体的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良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一般地说,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有:
1、娇惯子女;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常常打骂为主要教育手段;
3、家庭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放弃教育责任;
4、家风不正,对子女的不良行为经常包庇袒护,有的甚至教唆纵容;
5、无力教育,或无人管教,或无时间、无精力管教,或无能力管教;
6、父母教育子女意见分歧较大。不良家庭教育,以娇惯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较为普遍和突出。
(二)学校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三)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例如:娱乐中心,由于这些娱乐场所游客成分复杂和流动性,使得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极易混迹其中;许多犯罪分子,尤其是惯犯,常常在这些场所作案;有些青少年往往在这样的场所被教唆而开始他们的首次违法犯罪。
(四)文化冲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中外文化的相互传播也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特质间的碰撞、冲突与调适,造成文化与社会变迁或动荡,这时,因价值取向与判断标准的混乱更极易导致行为的失范。
(五)外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由于抑制力差,抵制不住西方文化的诱惑,盲目追求金钱、性解放、腐朽生活方式,受市场上暴力、色情、反动书刊的影响,抢劫、杀人、卖淫,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也使青少年身心受到摧残。
三、从青少年主观因素和心理特点来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
(一)个体心理结构方面原因。从犯罪青少年来看,具体表现是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伪的侠义心等等。他们的情感低级,待人处事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喜怒无常。
(二)个体人生观结构方面的原因。一个人的行为,其实就是其人生观的外部表现。犯罪青少年中的许多人显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但是从他们的言行中都表现出道德混乱,追求享乐,缺乏法制观念,还有一套流氓哲学。
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预防,就是指在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之前,家庭、学校、国家机关及社会各方面事先采取种种教育性、保护性和防范性措施,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根据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必须抓好3-6岁学龄前的教育,有意识地使孩子养成讲礼貌,爱祖国,守纪律的好习惯,也要抓好13-16岁青少年成长时期的教育,这个年龄段一般是青春前期,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年龄,也是国际公认的“危险年龄”由于青少年堕落到违法犯罪常常发生在这个年龄段,所以,学校很有必要针对这一年龄段少年的特点,进行一系列生动的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的教育,社会规范的习惯,而且要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社会规范知识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进入青年期,则社会教育社会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所以,最初期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阵地应是家庭和学校。
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总起来,无非是靠两手:一手是预防犯罪的发生尽可能把犯罪行为控制在发生之前,这是积极性的预防。另一个是惩办,惩办也是为了制止和控制犯罪的发展,不使已犯罪的人重新犯罪,这是消极性预防。总的来说,预防犯罪问题,这两手都必须采用。但就效果来说,事后惩办是治标的,而事先预防作为控制。减少犯罪和解决犯罪问题的重点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主张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的。
第二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使青少年的教育融入社会,形成社会共识。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教育成才的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 的合格学生。通过学、讲、记、考,抓好学生的规范条文,行为养成。教育中要区别对象,分明层次,做到有的放矢。坚持从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入手,养成自尊自爱、真诚友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谦虚的优秀学生;养成举止文明、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秩序的良好习惯。坚持以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抓手,抓好典型,树好榜样。开展适应青少年“比学赶超”活动,提高学生的趣味性、积极性,培养青少年的综合智能;加强体育锻炼,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增强体质,使他们茁壮成长。坚持从学生的点滴抓起,爱护公物,参加劳动,保护环境,开展勤劳俭朴、不铺张浪费的教育活动。
(二)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净化成长空间
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形成社会教育主框架和体系,发动和依靠各界对青少年的成长进行关心。开展报告会:一是对现行政策和社会发展史进行教育,二是向为革命而奋斗牺牲的英雄学习,组织青少年去烈士墓缅怀先烈,去革命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三是进行警民共建、军民共建、建立法制副校长制度。四是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教育。组织青少年学生去劳教所参观,请监狱警察和少年犯来学校为学生讲犯罪的经历,告知学生、提醒学生要守纪守法。通过少年犯现身说法,使学生从小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邀请老红军、老干部、老战士和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积极分子给学生讲解做人、做事、做合格学生的教育。五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注重加强社会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的整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经常组织教育、公安、司法、文化、城建、工商等部门协同行动,集中对学校附近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学校门前的书报摊点进行全面治理,取缔学校门前200米内开设的游戏室、网吧、歌舞厅和录像厅,文化部门不定期开展扫黄打非活动,有效地净化学校和社会环境。
(三)以法制教育为主内容,严把预防关
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为此,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开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设立普法橱窗、法制展板、普法宣传牌;开播“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活泼的特点、爱好、兴趣,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普法讲师团为学生举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讲座,指导各学校制定严禁体罚学生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
(四)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影响其子
女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孩子娇生惯养,容易进入误区,走上邪道。因此,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一是父母要潜移默化地做好孩子的表率,事事做出样子,处处做好楷模;二是要从点滴养成孩子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三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贴近,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安全、和谐、幸福的环境;四是建立“家长学校”,使家长能走到一起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向家长宣传教育孩子的正确途径,教育家长做一个合格的监护人,营造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紧密配合的良好局面。
(五)以创新形式为主突破,形成新亮点
面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不断地创新机制,改进教育方法。
一是推进新颖性。青少年思想活跃,善于求新。各项教育活动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以满足青少年特点的需求,把各项活动开展为具有时代特征、具有成长空间、具有生活特色,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浓厚的兴趣。
二是开展直观性。在青少年中要不断开展不仅能听到、看到更能直接亲身参与其中的形象直观生动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法制小记者,参加法院少年庭审旁听,到少管所听少年犯现身说“法”、举办法制夏令营,随公安110出警和新闻110采访,辨别是非,分清真假,了解真理、情理、法理。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素养。
三是面对现实性。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纪讲到青少年的心里去,使青少年产生共鸣。通过开展做合格青少年为主题班会,“美与丑”辩论会和“立志成才”演讲会以及举行成人宣誓仪式、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法制讲座活动,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少年的辨别能力。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快速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通过强力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工作新机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就一定能实现新突破、得到新发展。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社会化难题,我们要把它列到社会化系统工程中加以解决。实行综合治理是我们国家进行治安管理的一个首创,并且多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对防止和减少社会犯罪,对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统筹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实际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目前,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力度不断加大。现行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多达几千部。但单单靠法律强制手段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应该呼吁全社会,动员一切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工程,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权益保护、思想教育、违法惩罚相结合。加大立法保护,加大人财力的倾斜,以教育诱导为本,以惩罚为辅,让黄、赌、毒及一切社会丑恶现象远离他们,给青少年一个纯净的生活学习空间,去开创我国社会治安新局面。
总 结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千秋大业、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应齐心齐力、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研究调查报告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莱城区人民检察院自2007年至2009年之间审查提起公诉的青少年(18岁以下)违法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如下:
总年
人度
数 数
人 害 事 索 亵 财 殴 罪
2007
200
39 28 82009
从以上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9年分别比2008年、2007年上升了31%、205%。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青少年犯罪数量明显上升,且具有暴力性犯罪倾向加剧,作案手段呈现成人化、智能化等特征;二是犯罪类型复杂,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仍呈居高不下的状态,强奸、杀人伤害、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暴力犯罪案件也不断增加,故意毁坏财物、强制猥亵儿童等案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团伙犯罪增加,而且比较突出,67 33 40
218 49
520
54619 1
2 1 1
616
刑
劫 夺 窃 奸 杀
伤
滋
勒
猥
毁
斗
犯
生
生
判
抢
抢
盗
强
意
意
衅
诈
制
意
众
伙
校
校
故
故
寻
敲
强
故
聚
团
在在非
2009年分别比2008年、2007年上升了25%、105%;四是犯罪具有突发性,偶然事件的诱发和特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突发犯罪念头。五是非在校生占多数,是在校生的2.8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也即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必然受到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因此,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研究其违法犯罪原因并建立一项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来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法制观念淡薄。应当肯定,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普法还存有“死角”,特别是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法制观念十分淡薄,既不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不懂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言行,直到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才如梦初醒,后悔不已。如李某深夜窜至市广场,采取威胁殴打等手段抢得人民币10元,直到最后判决三年徒刑,李某还意识不到自己罪行的严重性。
2、腐朽思想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腐朽思想的残渣又有所抬头,再加上部分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认识问题片面性强,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淡薄,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活跃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必然会受其侵蚀,其中电子游戏、黑网吧等娱乐场所的侵蚀作用比较明显。同时,普遍向往放荡不羁、藐视法律的生活方式,有的把吃喝玩乐当作人生唯一追求的目标,有的则沉陷于吸毒赌博卖淫的泥沼之中等等。
3、“黄货”腐蚀毒害。目前,经过多次“扫黄打非”,“黄货”的泛滥有所收敛,但一些色情、暴力音像制品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毒害青少年的思想,诱
发青少年犯罪。特别是青少年一旦接触这些黄色瘟疫后,就想入非非,念念不忘,轻的影响学业,违法乱纪,重的则陷入了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特别是黄色光碟、网站,以更加形象、具体、刺激的画面和镜头,诱使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年仅17岁的张某由于受黄色光碟的影响,不惜以身试法,于中午窜至其邻居家,强奸不成后,砍伤被害人,给被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而张某最终被判刑。
4、“哥们”义气严重。有的青少年根本不懂的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只知道哥们义气,认为在社会上要想混出个名堂,没有几个哥们不行,在他们的交往中,把哥们是否够意思作为至高无尚的道德标准,他们纠集在一起共同盗窃、共同抢劫、共同诈骗等等。如马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平时就是酒肉朋友,哥们义气严重,为“弄俩钱花花”而有人提出进行抢劫,其他人立即响应,通过采取恐吓殴打等方法,交叉进行抢劫,并致多人受伤。身陷囹圄的五人追悔莫及,正是哥们义气重而一时冲动走向犯罪的深渊。
5、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青少年品德、情操、思想行为的影响甚大。从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不难看出有问题的居多,如父母离婚、死亡、分居等等,使青少年失去父母的爱抚和温暖,导致青少年失养而走向犯罪;也有家庭教育不良,父母过分溺爱、宽纵、偏爱,当其子女有违法行为时,想方设法,百般包庇,使他们愈陷愈深;也有的父母品格不良,行为不轨,成为子女模仿对象。如亓某某的父母离异后,与父共同生活,其父是一位老实巴脚的农民,对亓某某的管教很少,致使亓某某十七岁就盗窃作案,被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服刑期间,亓某某既得不到良好家庭教育,也不以此为教训重新做人,而是与社会上一些有劣迹的人混在一起,又伙同他人共同盗窃作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
6、学校教育失当、管理不严。作为在校学生,学校应既要使他们学好文化
知识,更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德教智教两手抓,德育智育一齐上。但有的学校,偏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思想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致使有的在校生走向歧途。如朱某某等8人强奸、抢劫案,其中有六人系在校学生,由于学校法制教育抓得不紧,管理不严,其交叉结伙强奸、抢劫多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影响极坏,直到发案前,学校还蒙在鼓中,这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检察机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希望,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的问题,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应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检察职责,坚持“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结合办案,积极做好检察环节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确保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1、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研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把握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要教育青少年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2、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要下大力气,针对不良网络信息、非法“网吧”、淫秽色情网站、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厅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社会风气,使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免受精神垃圾的污染,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要教育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
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自觉远离不良文化的影响,抵制有害思想的腐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要充分利用正在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这一有效载体,激发大家树立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踏实干事的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3、切实加强保护青少年权益方面的司法工作。要进一步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不足,总结经验,研究对策,确保各项法律制度的严格落实。要完善家庭、学校和社区相结合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做好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中小学生的教育和转化。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果,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努力营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
4、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要实施精品战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注意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探索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各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创造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的浓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