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手段
青少年犯罪是一般是指二十五岁以下的人犯罪。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其手段恶劣,社会危害性较大,其特点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今天人们已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能否健康,良好的成长就决定了祖国的未来。所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对是我国的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一定的趋势发展:一是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十四五岁就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做出大案要案。二是犯罪类型越来越多,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如盗窃、抢劫、敲诈等。此外伤害、杀人、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是犯罪动机简单,大多没有明确作案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要求偏激,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现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令人担忧。如果我们再不进行分析和预防,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而我们要预防这种犯罪,首先要对这种犯罪有一定的理解,要做到对症下药就要先知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亦日渐突出,其原因何在呢?
一.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师。而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1.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一味娇惯,使子女的欲望不断升级。计划生育使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父辈大多都经历过苦日子,所以现在吃过苦的他们总是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子女百依百顺,是他们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在家庭无来源或不充足时,那些被娇惯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捞”钱,满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不平衡”。2.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的父母一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表现出举止不端,品行不正,客观上不能为孩子当好“第一教师”,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如有的家长经常搓麻将,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无精力管教孩子,导致子女放任自流,是非不辩,美丑不分,最终由“小皇帝”沦落为“小囚犯”。3.父母管教方法粗暴,动辄打骂训斥,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这些父母认定“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歪理,对待子女的态度粗暴,看到子女不顺眼就拳脚相加。4.不健康的家庭(包括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爱,有的夫妻感情不和,有的把孩子当“出气筒”开口就骂,动手则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子女缺少爱抚和管教,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怨恨心,或自暴自弃,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青少年犯罪思想上存在偏差。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这样一方面造成学校过分的重视学习成绩,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滞后,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跟不上,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认识不清。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也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分成绩。这就在学校中造成了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十分喜欢和关心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不关注。再者其管教的方法简单、粗暴。学校和老师对“双差生”不是以正面加强教育、劝说、为其分析利害关系,而是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结果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与教师的对抗心理和情绪。有的学校对“双差生”随意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使之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使本来就薄弱的思想政治法纪教育形式更单调,效果更淡化。
三.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常的社会风气。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不良书刊和影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十分大。这些年,港台影视片、外国影视片中所渲染的色情、恐怖、暴力等情节、宣传的误导,使青少年中滋生了贪图享受,追求吃喝玩乐,认为武力才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导致有相同想法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尤其是十五、六
岁的学生可塑性强,处在危险年龄段,辨别和自控能力差,容易受社会阴暗面影响,欣赏哥儿们义气,一旦受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就很容易打破自己的精神防线,去干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
而就青少年自身来说也存在着一些原因,具体表现: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对人们的素质和道德观念有双重效应。它可以激发一些
青少年奋发有为,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商品经济带给人们的并不都是积极的东西,它也非常容易诱发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终使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错误的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⑵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低下。多数青少年认为,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但也有一些青少年认为,大公无私是虚的,一切为了自己才是真的,正如古语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结果“奉献”被“占有欲”所代替,⑶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解能力不稳定。青少年犯罪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不会或者说不能很好地调解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处在少年(未成年人)阶段,他们善结交,重友谊,肯学习,不服输,有些事情总想探个究竟,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果在此期间,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或正确教育,很容易受社会某些阴暗面的影响,导致犯罪。⑷法制观念淡薄。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也大大增强,但青少年法制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的是能否考上大学,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心不在焉,被动式接受。所以有相当一些学生仍处在法盲的位置上。⑸突发性犯罪屡见不鲜。造成突发式犯罪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受重要意义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二是由于少年性情决定的。青少年正处在血气方刚时候,好强心和好胜心极强,当这种“盛气”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诱引,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一种激情,所以这种犯罪往往让人难以预料。
所以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只靠家庭、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完成,实行综合治理并在治本上下功夫。
1.要从根本上制止青少年犯罪,就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抓好家庭基础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他们最直接的老师。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知道自己的每个举动都将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孩子的评价既要给予鼓励又不能过高夸张,所以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提醒他们不要满足,不能增长傲气,当有不足时,不要急于训斥,要分析原因,找准教育切入点,然后引导他们认识错、改正错。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具体而言就算要做到:
1、观察青少年的一言一行。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要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例如,有的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追求奇装异服;有的青少年则染上了喝酒、抽烟等恶习,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这些坏习惯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给以正确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2、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
3、别怕家丑外扬。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将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诉老师和邻居们,争取他们的帮助、配合,在孩子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和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健康成长。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密和谐和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每一个父母为此都必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自觉承担起一份对社会责任。家庭教育失控。
2、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活动。学校是培养教育人的摇篮,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这个时间段三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社会时的质量。因此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在开展教育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思想教育与教学任务的关系。要把思想教育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打一。象过去那样一味的只重视升学率是不行的,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二是临时管理与长期规划关系。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不能有临时观念,要有长期打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况,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三是学生在校与离开学校的关系。在校时要管,离开学校时也要心中有数。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与家庭、社会相联系,形成紧密的教育网。另外要多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得到教育。还要注意改善对学生教育的方式,不能用体罚。打骂的方式来教育犯错误的同学,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化外界环境,消除不良因素。:①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健全预防犯罪网络,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实际是削弱犯罪分子嚣张气焰,达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目的。通过打击让犯罪分子让青少年知道法律的威严。同时也必须清楚,打击并不是治本的唯一手段,所以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预防犯罪工作。②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消除腐败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是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基本保证。规范网吧,清理整顿社会网吧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将其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加大对美容美发、桑拿等色情场所及有可能诱发色情活动的经营场所进行综合治理,做到不要让污泥浊水侵蚀我们的下一代。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精神文明建设实质是教育人的建设,通过教育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人们的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只要青少年在思想上解决了为什么做人、怎样做人的问题,他们就会对社会发生的各种事物有较明确的态度或认识,正确的能接受,不正确的也能知道如何防止误入歧途,就能处处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④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纳入工作议事日程。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做到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在落实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预防工作做好。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较集中的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例如,清理设在学校门口附近的各类小摊贩等。另外不准社会青年无故进入学校,如果在学校附近发生斗殴,应及时制止,控制事态发展,以免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是广开社会就业门路,让闲置的青少年有适当的工作。三是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纳入到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做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来抓。
4.青少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志向,每一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我们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加强对自身的社会化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在生活中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控制能力,远离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社会不良少年。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想只要我们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入手,形成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减少甚至消除青少年犯罪。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张荣光
[摘要]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呈现出犯罪形势多样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使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多样化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共同犯罪 文化因素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谈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必须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如若不然我们的研究只是一纸空文,所以,首先必须准确了解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群体低龄化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①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三)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在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
(四)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
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
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
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
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他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
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
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②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
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
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
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
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2、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
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
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
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
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
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
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
人由于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面对
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
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
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
“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
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
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
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
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计划,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每一个学校的法制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列入对该校考评内容并将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列入学生毕业考试的科目中去。
(四)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
4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五)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打击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价值观之间的对抗,是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对抗。打击青少年犯罪,不仅要从加强打击力度上入手,还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同时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入手,因势利导,预防和打击并重,只有这样,青少年犯罪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政治与法律》,200
1年。第六页。
2、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五页。
3、杨燮蛟。《跨世纪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心态的分析》.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0年第二期.第十一页。
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十一页。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据统计,在全国3.67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 龄只有 15.7 岁。因此,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 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因为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而将一名撞伤的妇女残忍杀死。时隔不久,同样的案件就在萍乡发生了,3月16日,湘东区发生一起因为轻微的交通事故而致人死亡的案件,其中两人为20岁以下青年,3月24日凌晨,湘东又发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其中4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是什么让这些处在花样年华中的青少年走上歧途?以下我就谈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和探讨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呈现多样化,以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为主。第一,根据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从2001年到2003年期间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1.67%。第二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 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出现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受从众心里的支配较大,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蹈入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
(三).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
(四)从犯罪后果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许多方面,集中起来说,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法制道德教育、个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正在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 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来因特网的应用和普及也给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对判断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有的经不住诱惑而误 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不法青少年通过网 络实施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三是就业竞争的加剧使社会闲散 青少年不断增多,农村进城务工青少年缺乏管理等等,成为诱 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观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虽未离异但感情不和,经常的吵架打骂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极易走向人生的“极端”;有的家庭则属教育方法不当,过分的溺爱和极度的管制都属于教育方法的误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留下了一大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支“生力军”。
(四)学校教育不当。
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单纯追求升学率,只注意智的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缺乏法制教育、缺乏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
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此外,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暴自弃,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这部分学生极易被坏人所勾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许多青少年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罪,更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六)青少年自身特有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走向歧途。这些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内在原因。
纵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内部原因,要结合内因和外因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道。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加大惩腐力度,清除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创造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从而消除或限制企图犯罪作案的条件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二)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 行为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决
定性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包括预防犯罪教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法制宣传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综合所述:青少年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才能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第四篇: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预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 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 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 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 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 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 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 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
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3.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
4、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学校原因。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家庭原因。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 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 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 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 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 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 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三)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 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 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 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 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 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 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
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 ;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 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 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 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 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六)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 年的改造工作。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 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政法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同时进行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上课、开讲座。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 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七)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健康、向 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团员青年到有关学校、居 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的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四、总结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 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 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 罪的目的。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1月1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11月1日实施.[3]《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康惠农、王汉林.[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2009年3月,四川省中江县发生一起5岁幼童被杀案。经查,该案系长期在外流浪的许某某(男, 13岁,缀学)、蒋某(男, 13岁,缀学)、彭某某(男, 14岁,在校生)、彭某某(男13岁,在校生)四人,将受害人代孝东(男, 5岁,幼儿园学童)从家中骗出并唆使其偷窃财物,因代年幼几次偷窃未果, 4人嫌其累赘遂将之带至野外殴打虐待后杀害。分析整个案件,除4名嫌疑人的年龄身份、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引起社会震惊和关注外,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教育惩处、心理及行为矫正也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少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作为一个拥有约3.67亿未成年人的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的不断激化,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全国网上追逃、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我国治安秩序已有明显的好转,但是青少年犯罪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且表现出低龄化、凶残化等新特点。未成年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和智力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还比较幼稚,辨别事非的能力还较差,情绪不稳定,易于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甚至藐视法律,且易感情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其行动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发性,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常表现为动机简单,行动盲目,不计后果等,正是这些特殊性未成年犯罪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害极大。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丽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更好地认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近几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化新产品的大量涌入,使一些青少年面临着选择的困境。由于他们外于人生观的雏形期,同时受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熏陶,正反方面的模仿性、可塑性都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一些未成年人由于阅历浅,是非分析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和腐化现象的迷惑,滋长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丧失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形成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的人生观。又加未成年人学识少、年领小、自控力有限,道德和法律意识淡漠,人格尚未定形,对自身行为的好坏,无法用正确的标准去衡掇等,这也是脊少年犯罪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的原因。
2.家庭问题。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残缺与缺少亲情,导致大量青少年因思想教育畸形而流入社会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重要原因。首先,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错误。或过分溺爱,或对未成年人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其次,父母离异也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再次,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大难题。很多孩子在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保护时,往往会走上歧路。
3.学校教育不当。如果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那么承担了教书育人责任的学校就是第二道保护屏障,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更应增强“补位”意识,履行教育职责,使偏离正常轨道的未成年人重回正轨。目前,许多学校
还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片面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处分甚至开除。这种形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未成年过早地流入社会,并流浪于社会底层,受着社会阴暗面的腐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不大可能的。
4.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失去家庭、学校保护,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犯罪未成年人完全暴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失衡心理得不到及时调整,错乱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导致其不良行为被固化。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这些不良文化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校园周边的地下游戏厅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关部门对网吧监管不力,一些未成年人可以通宵上网,使暴力、色情等淫秽物品侵蚀着部分青少年的灵魂。而且这些地方的游戏大多带有色情和暴力,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也虚拟地实施着暴力的行为,暴力的语言。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方法:
1.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监护人的育人素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父母应当自觉地成为孩子的表率、行动的楷模和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要教育孩子懂得“人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2.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是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遵纪守法、遵循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品格。二是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的规定,通过采取法制讲座、录像观摩、现身说法说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三是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四是转变育人观念,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不管”的闲散人员,减少和杜绝辍学学生。
3.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制度。近年来,各地的青少年维权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切实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维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工作不仅仅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要将这一工作形成网络化,每个青少年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点,而家庭、学校、社区则是网上的线与面,点线结合,形成互动,共同引导好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加强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与社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合作及帮教,探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理咨询机构,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
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三是开展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的活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这些不宜进入和涉足的娱乐服务场所,并对这些场所进行清查整顿,清除隐患,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