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孩子找回心灵宁静的角落:在家静定的建议书
帮孩子找回心灵宁静的角落:在家静定的建议书
来源:彭博士工作室 | 作者:彭博士工作室 | 日期:13-03-09
成人都以为儿童是好动、喜欢热闹而很难安静下来的。于是任凭儿童在强烈节奏的音乐中唱歌、跳舞、高声欢呼、喝彩。电视动画和电脑的普及,使儿童的兴趣沉迷于电子世界中,其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不安,而较难长时间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孩子无法静,必然无法定,心无法定,哪能专注?曾子所著《大学》言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内心能否静定、专注,对孩子的学业、情绪管理以及开发大脑潜能上,有莫大的帮助。南怀谨先生曰:“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
孩子的专注力是一项特质,无法经由打骂或命令产生,但是能通过练习而获得。事实上,孩子是有安静的本质的,只要成人懂得安排环境,孩子的心智就能奇妙的统整起来,变得镇静、喜悦、忘却自我,产生自我控制的意志力,潜意识(也就是右脑)的想象力、灵感得到开发,“静生智,定生慧”。
国学班课堂上穿插的部分静定训练对于已经超过一定年龄的孩子来说,时间太短,故建议忧虑孩子好动的家长开展“在家静定”活动,根据经验,在家“个体静定”的方法略不同于国学班上“团体静定”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远离电子媒体。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暴力类动画,家长要做好榜样,少看电视。并选择适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碟供孩子学习、观看;尤其注意选择围绕在孩子周围的音乐,少听摇滚,多放柔美的中西古典音乐。
其次,每天保持半小时安静时间。家庭静定的最有效方法:每天保持半小时静定时间,要求为:半小时内,不开电视,不放音乐;建议是有个固定的时段,比如都是在每天的晚饭或新闻联播之后开始静定,期间,家长可以洗碗、看报,孩子可以玩玩具,但是一定不说话,不发出声音。刚开始,孩子会不习惯,只能坚持十几分钟,实在忍不住要逗父母说话,那么当天的静定活动也就不要勉强下去。第二天同一时段又开始玩静定游戏,静定活动最好能坚持两个月,慢慢形成每天安静半小时的习惯。当儿童能拥有适当的情绪,而其身体与心智能够得到练习时,他就能愉快而和谐地成长。这对于成人身心的静定以及家庭和睦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再次,大声诵读经典。不是安静地默读或阅读,而是大声地朗读,重复诵读,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辅以古典音乐做背景更佳)。孩子在诵读经典美文时,内心不断地与文章的蕴意、词句音韵共振、共鸣。
第二篇:让爱和鼓励帮孩子找回自信
让爱和鼓励帮孩子找回自信
----后进生转化案例
案例背景
前年十二月,刘余从一所私立小学到了现在的学校,成了二年级的学生。那时候就经常见他因完不成作业被叫到办公室泪眼汪汪的站在那里。后来他因成绩不理想又转到了现在的班。与这孩子接触没两天,我就发现了他其实是个挺活泼的小男孩,在班里挺热心,特别乐于助人,这使得他很快的融入到同学中了。而且没事总爱围在老师身边问这问那,虽然成绩还是六七十分,但看得出他现在挺快乐。不过一遇到课堂回答问题他就退缩了,一双小手总是似举非举,犹犹豫豫的。我想这是个需要树立自信的孩子,他需要有人帮他扬起自信的风帆。案例过程
要帮助他,我想还应该进一步了解他的家庭及相关情况,于是我把他的妈妈请到了学校,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寻找相应对策。刘余的妈妈是一位农民,她特别支持孩子的学习,但因为家庭负担重,不得不长期在外打工,自然少了对孩子的关心,孩子从小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刘余的妈妈说,刘余回家说过他喜欢现在的老师,因为现在的老师总是笑眯眯的。听了刘余妈妈的话我想这个小男孩多可爱啊。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让孩子搞好学习,首先得让孩子喜欢上这个老师,而要想让孩子喜欢你,你得首先学会爱孩子。虽然刘余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我相信他会一点一点进步的。
在后来的学习日子里,每当他做了好事,比如帮同学扫地,就当众表扬他,有意放大他的优点,而对与他的缺点一般放在人少的时候再说,这样他在班里表现更积极了,而且几乎每次作业都能完成了,成绩自然慢慢的有了起色,学习有了一点点进步,自信心也就逐渐树立起来了。有了自信心也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于是我利用早上晨会前及中午午休的时间,给他辅导以前没学好的内容,我给刘余同学调换了一个各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同桌,另外还安排他俩组成学习小搭档,在学习上及时地帮助他。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他一直很用心,虽然还缺少一点主动性,但他对于老师或小搭档教的能用十二分的认真去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他已基本跟上大家学习的步伐。
为了让他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把他的座位调到靠前的位置,当他上课开小差时,我就悄悄地走近他,给他暗示,提示他认真听课,发现他学得较好的内容就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回答对了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在他手上贴上可爱的动物或水果粘纸。说错了,则尽可能以朋友的身份,向他提出修改的建议。开始时,他还是比较紧张,站起来总是慢慢吞吞的,很不情愿。回答问题也时不时地会出现那些下意识里的习惯动作,不敢放出声音畅所欲言。但当听到老师表扬时,他总会挺直身体,睁大小眼睛,目光炯炯地投入到学习中。渐渐地,课堂上他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答案不是那么准确,但这毕竟是好的开始。我总是抱以赞许的目光,并辅以支持性的纠正,他的劲头儿越来越足了。
这下我本以为可以宽心了,可是后来我发现他又有下滑的趋势,于是我又找他谈心。
老师:你对自己最近的成绩及各方面的表现,满意吗? 刘余:不满意,成绩不如原来好了。
老师:我也不满意.你自己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刘余:是我自己太贪玩了.老师:是有这方面的原因,老师似乎对你疏忽了。刘余:嗯
老师:因为班里又来了新的同学,他们学习比你吃力,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更多些,老师觉得现在的你不但有自制力搞好自己的学习,而且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去帮助那些学习吃力的同学,你说行吗? 刘余:老师我会努力的。„„
经过这次谈话刘余又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我知道,对刘余同学的爱和鼓励还要继续下去,对每个孩子的爱和鼓励都要继续下去。
案例评析
刘余他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了成绩不理想,又缺乏鼓励和指导渐渐失去了前进的信心。因此要帮助他走出困境,势必要找回他的信心,他需要老师的鼓励以及同学的肯定。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长善而救失者也”这告诉我们: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希望。刘余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做事勤勤恳恳,态度认真,因此抓住这一闪光点从帮他辅导学习开始,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尽而得到同学的认同,使他重新找回信心,慢慢融入到集体中来。案例体会
俗话说得好:“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心理学家验证,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鼓励、赞许更能增添人的自信心。孩子的身心毕竟是稚弱的,倘若总是加以指责,势必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反之,走近孩子的心灵深处,多给他们一份呵护,多给他们一份激励!即使是极其微小的,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增强自信心。
追求成功,是人的本能需要,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也许,有时就因为我们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一个有意安排的机会„„就会使火把大放光彩。不要把鼓励放在口袋里,大方地拿出来,给予我们的学生,或许他们将还你一个喜悦,甚至是一个奇迹。
第三篇:孩子在家玩够了吗幼儿园教育心得体会(写写帮推荐)
我发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国家的幼儿普遍在幼儿园时间过长。美国的幼儿园,一般都是3点半离园。孩子回家还能玩很长时间。而且,春假、冬假、感恩节、国庆节等等,各种假期繁多,孩子有充分的机会松弛,享受家庭。尤其是夏天的假期,往往一放两三个月。美国也有许多妈妈上班,所以有的幼儿园也提供暑期课程,但基本上是游泳、看戏、郊游等“玩”的活动。家长和老师的共识是,幼儿园的首要功能是帮助孩子发展,这样有张有弛,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幼儿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她们经常休息充电,也能够在工作时对待孩子更耐心。而我们国家的幼儿园,过去首要目的是为家长服务,让家长腾出精力来工作。因此,孩子不仅在园时间长,不少孩子还进入全托。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寒暑假,而且往往放学比幼儿园还早。孩子在园时间长,必然在家时间短,总觉得在家没呆够,就会影响上幼儿园的积极性。小橡树曾经有一个孩子,已经适应了,又突然开始不爱上幼儿园。妈妈非常奇怪,他以前很爱来的呀!我和妈妈聊天,发现原来是由于搬家,刚把孩子心爱的家具和玩具从外地运了来。孩子在家没享受够,自然不想来园。妈妈听了我的解释,每天4点就接他回家,很快,他又高高兴兴地来园了。还有别的情况,比如家里有了新的玩伴,爸爸最近下班早了等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深圳地区,也许是受香港的影响,幼儿园往往4点放学,孩子可以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交不同年龄的朋友。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全家围坐,其乐融融。虽然受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限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人在父母下班前照顾孩子,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尽力而为。
老师的思索
在外国幼儿园工作时,觉得孩子是那么喜欢幼儿园,很奇怪国内为什么有不少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那时候,以为是因为教学方法不一样。创办小橡树后,可以大胆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时我逐步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家庭和幼儿园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国家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成年人和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孩子可以得到家长的充分关注。而且,孩子可以随意挑选想玩的玩具,不会有人和他争抢,不需要等待。因此,孩子在家里的状态非常放松。在幼儿园则不然。尽管许多幼儿园已经提高了师生比,可是从小习惯了一对一关注的孩子往往还是觉得受到了冷落。另外,自己看中的玩具,可能别的孩子在玩,自己需要等待。小朋友之间还会发生一些小小摩擦,小小不快。幼儿园的这些不愉快,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通过这个过程,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可是,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不同空间环境的转换,需要放松,还不会充分表达和宣泄的孩子就更是这样。
幼儿园和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家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孩子只有尽情享受家庭,才能充分享受幼儿园。
第四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演讲稿:走进孩子的心灵(写写帮整理)
走进孩子的心灵
同志们:
当你想起那个向动物园灰熊泼洒硫酸的北大学子,当你提起那个因小事连杀几人性命的马加爵,当你看到身边一个又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你是为青少年不良道德行为扼腕痛惜还是为越来越多的病态心灵捶胸哀叹!老师们,国家有那么多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地方有那么多保护青少年的法规,而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出走、自杀,甚至犯罪?老师们,你为什么不走进孩子的心灵,聆听他们的心声呢?我至今还为没有和一个孩子沟通而内疚。那是一个叫张育先的孩子,家里很穷,父亲也不管他。我把他带到我的教工宿舍,每个周末与我同吃同住,我义务为他辅导,把工资给他作了学费。几个月后,张育先变得守纪律了,变得爱学习了。我多么庆幸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然而,一个午间,我意外地发现张育先的课桌里放着一包烟。我来不及思考,当众给了他一耳光。同志们,我错了吗?我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了吗?同志们,可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把你当弟弟,你竟然欺骗我!旁边一个学生这时轻声对我说:“曹老师,那包烟是他送给你的!”当我拿起那包烟,当我发现烟盒上赫然贴着一张标签“送给好大哥曹老师”时,我的脚开始颤抖,我的心开始忏悔。同志们,我逃脱得了学校的处分,但能逃脱伤害一颗无辜心灵的自责吗?我至今忘不了去年五一期间我班学生周勇离家出走的事件。周勇出走那天,留给他父亲一封信:“爸爸,我恨你,因为你吸毒,你逼走了妈妈,因为你经常打我骂我,我害怕回家。”我忘不了五月五号那个深夜,唐校长与十几名老师在大街小巷,在网吧剧场,在江堤公园四处奔走。我忘不了周勇父亲在黑夜里一声声凄冷的嚎哭“儿啊――”。五月八号,我在班里召开了紧急班会。我首先进行了全班心理调查:假如你考试不理想,你父母打了你,你怎么想?老师们,你猜我们的学生怎样看待他们的亲生父母?有的说“父母侵犯了我的人权”,有的说“他们不尊重我”,有的说“打就打呗,我吃他的喝他的,没办法”……总之,全班60人,在几个人的渲泄下,表示理解父母的竟然不到1/4。我惶恐地请周勇父亲给孩子们讲话。当孩子们看到周勇父亲差点跪下来乞求学生告诉他儿子的下落,当孩子们明白十八中的老师们几个晚上苦苦寻找,有的孩子哭了,有的孩子埋下了头,最后有一个孩子坦白周勇住在他家里。我开始醒悟:我们要用真爱与孩子们对话,我们要用智慧与孩子们交流啊!老师们,“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们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假如我们了解学生!我们会发现:为一个篮球误判责骂裁判的孩子也有那么一点可贵的集体荣誉感,时常盗取他人文具的孩子也能为特困生捐献一毛钱,一向冷漠自负的孩子也会为自己的成绩流泪……△△△ 假如我们尊重学生!难道我们会在男女生亲密嬉戏时,一本正经地宣讲“男女生交往要有分寸”;难道我们会在两个孩子因误会打架时,大声吼着“回去把你家长叫来”…… 假如我们关心学生!我们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多给学生一些温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莱特说:“当孩子对我说话的时候,我总是蹲下身子,耐心聆听他的心跳。”同志们,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抚慰孩子心灵的创伤,塑造孩子健康的灵魂吧!
第五篇:(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激发孩子潜能的智慧故事_首富的启示(写写帮整理)
1973年,美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的问题。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来这是求学的,不是来弄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32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而那位退学的小伙子则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学位,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Eip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就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这个小伙子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告诉孩子
机会是不等人的。在成功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在一边前进,一边学习。而那些总是想让自己达到完美之后才敢举步的人,成功便总是与他们相距一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