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 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1: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凝聚力量 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凝聚力量 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一篇:凝聚力量 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去年以来,团的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入,进一步在全团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贯彻中央

*号、**号文件精神,努力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全面实施青年文化行动,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初步形成了青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团中央联合有关部委和省市党委、政府,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周年“青春”主题晚会、青年文化周、青少年读书周、青年服装时尚周、欢乐节等一系列重点青年文化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今年1月*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同志对团中央关于实施中国青年文化行动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文化行动在青年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数年,对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掌握现代先进知识,又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一代青年接班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同时,团属新闻出版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新发展。总体上看,2004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保持了团十五大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团的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很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工作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团的宣传思想战线全体同志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成果。在这里,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央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非常明确,做好今年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要求非常具体和明确,为我们切实做好团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指明了方向。做好新形势下团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的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强调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青团组织大有可为,共青团的宣传工作大有可为。各级团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工作,充分发挥出生力军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团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大力宣传广大青年和各级团组织为和谐社会建设所做的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应该看到,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任务既光荣又艰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判断形势,充分看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也要看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心,努力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团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比如,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在青年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不断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青年和共青团的作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等一系列课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在这些方面前些年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贯彻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总结经验,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党的要求和青年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结合起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团的宣传思想工作新的局面。

二、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今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

今年,是完成“十五”计

划、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迈进的关键一年,也是共青团工作贯彻党的要求不断深化的一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任务很重。赵勇同志将对今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里,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书记处在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时,明确要求共青团组织要在贯彻

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上狠下功夫,把青少年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继续抓紧抓好。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四有”新人,是团的宣传思想战线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抓好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结合当前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全团即将开展的团员意识教育,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不断引向深入。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帮助广大青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按照中央*号、**号文件要求,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深入做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在全国城乡广大青年中集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形势报告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青年认清形势,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为青年树立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激励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建功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周年,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抓住重要历史契机,加强引导,加大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力度。

第二,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近年来,团属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各新闻出版单位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青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团的舆论阵地的扩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任务更加繁重,对各级团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建设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情况,舆论导向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各级团组织要贯彻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所属报刊、出版、网站、影视单位的管理,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始终绷紧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根弦,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把好关,把好度,做到守土有责。团属舆论阵地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二篇:深入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深入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贡献力量

http:///日期:2011-11-10来源:团中央

这次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二届四次理事会,是全团在春节以后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团中央书记处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此前专门听取了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的工作汇报,要求把会议组织好、服务好,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推进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回顾去年的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把握大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向各位理事在过去一年中给予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等志愿服务项目的共同实施单位、支持单位表示感谢,也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给予支持的单位表示感谢。

在下一阶段会议中,赵勇同志还要作工作报告,这里我想先讲两点意见。

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去年以来,青年志愿者行动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群众需求,坚持“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取得了新的成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重点项目继续深入实施,引导更多青年参与其中,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老挝参加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亲切接见并看望了在当地服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指出:“志愿者身上体现了中国人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是对我们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在海外服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素质很高,给中国青年和中国人民争了光。我在2003年访问老挝时,老挝领导人对我说,中国青年志愿者在老挝的服务受到了老挝党政领导、老挝人民、老挝青年的普遍欢迎。中国青年志愿者在老挝万象、在湄公河畔谱写了中老人民、中老青年新的友谊之歌。全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志愿服务试点项目、“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论坛、“中国青年志愿者医疗扶贫万里长征”等项目和活动相继实施,志愿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各地志愿服务工作机构逐步建立,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服务理念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在这里,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对同志们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月20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对于正确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国内新情况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共青团、给青年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舞台。青年志愿者行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致力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活动等公益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近年来的有效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这里我着重谈四个方面。

1.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志愿服务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里我想围绕社会建设,强调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公平是稳定和谐的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一些困难群体,如数百万生活困难的城市职工,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困难老人、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群体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青年志愿者行动对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一直把弱势群体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了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服务,在消除贫困、促进就业、改善教育状况、提供医疗服务和实施法律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政府社会保障体系起到补充作用。当前,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在促进老年人社会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贫困地区教育保障等诸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方式。

共青团十五届二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青团工作机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完善动员青年参与机制。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有效的动员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志愿服务强调自觉自愿、力所能及,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了参与者的主体选择。同时,志愿精神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因此,志愿服务具有内在的社会动员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从前苏联开始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一种成功的动员方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当代青年素质不断提高,选择日益丰富,仅仅靠计划经济时代的动员手段难以有效动员青年、吸引青年。青年志愿者行动非常符合青年人的参与愿望,能够充分调动青年人的热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现在,不仅青年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强烈愿望。比如,西部计划实施以来,每年都吸引5万多名的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形成了到西部、到基层去的良好导向;“金晖行动”、“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等,都吸引了大批老同志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志愿服务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可以说,志愿服务以人文关怀帮助人,以共同理想感召人,以高尚事业凝聚人,正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吸引和带动着广大青年及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3.志愿服务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有效载体。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精神,既与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又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主体自觉的道德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感染被服务的对象、影响周围的群众,这本身就是一个文明传递的过程,可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人际环境的形成。这次获得青年志愿服务金奖的徐本禹同志,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04年人物”之一,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反响。通过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广大青年可以更好地成长为既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成为志愿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青年志愿者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合作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推进世界青年事务发展、影响世界青年运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渠道。今年春节刚过,团中央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了救捞志愿者赴泰国普吉岛开展救捞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将中泰人民的友谊刻在了中泰两国人民、两国青年的心中,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志愿服务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整合,是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手段进行调节,同时也需要非市场手段。志愿服务就是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市场手段。志愿服务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西部计划、扶贫接

力计划等都促进了人才的东西互动、城乡互动,也带动了其他资源的区域流动,产生了较好的综合效益。西部计划既是一种人才支持、智力支持,也是一种财政支持,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手段。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直是志愿服务的重点领域。保护母亲河行动已动员了3亿多人次的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到宣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近年来,志愿服务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专业的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最充分的体现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抗洪、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的抢险救灾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打牢基础,积聚力量,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新发展

当前,党中央突出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始终坚持“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基本思路,牢牢抓住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机制建设四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打牢发展的基础,进一步积聚发展的力量,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我完全赞成今年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年”的思路。结合今年的工作部署,我再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要着力深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群众需求的不断增长,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阔,志愿服务项目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规模和效益的关系,重在深化,重在实效。要有更多的地方项目。团中央项目更多的是起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全面考虑项目实施的资金来源、志愿者服务结束后的就业情况等。要对近年来实施的全国项目、地方项目进行认真评估,为确保今后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不断深化已有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牵动志愿服务发展全局。西部计划、扶贫接力计划、海外服务计划等都是志愿服务重点项目,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要积极总结经验,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推动这些项目深入发展。新启动的项目要继续推进。全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志愿服务试点项目、“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等,都是去年底启动实施的项目,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也与以往项目有所不同,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把这些项目做实做好,做出成效,防止虎头蛇尾。当然,在深化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要本着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紧密结合社会和群众需求,逐步拓展服务领域,逐步构建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全国项目与地方项目互动、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第二,要加强管理和服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建立确保志愿服务长期深入发展的长效机制。青年志愿者工作任务繁重,从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到日常管理服务,工作量非常大,工作要求非常细,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志愿者行动能不能深化,能不能取得更大成效,取决于管理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规范动员招募、管理服务、考核评估、表彰激励等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机制,促进项目科学高效运转。逐步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政策法律、资金筹措等项目保障机制,为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继续探索和完善“一助一”、“多助一”、“接力”等服务方式。既要从细微处着手,规范每一个具体项目、具体流程,又要从着眼全

局,注重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当前,我们尤其要注重完善西部计划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制度,努力把志愿者日常管理和就业服务的各项政策和制度落实好。

第三,要提高能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专门工作机构建设,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领导,不断建立健全基层志愿服务站,扩大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切实提高对志愿者工作协调指导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城市社区工作部、农村工作部的作用,把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同社区青年中心、农村青年中心的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强协会建设,完善理事会和秘书处制度,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动员整合资源的能力。三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志愿服务理念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切实提高把握大局、开拓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各级团组织要将青年志愿者工作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领导,关心、支持青年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四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建设,加强对志愿服务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

各位理事,同志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一进程中,青年志愿者行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和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和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贡献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在本质上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自觉承担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历史责任,找准履行职能与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结合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贡献力量

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社会。古人云:“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没有经济发展来支撑,和谐社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政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就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围绕发展、关注发展、支持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人民政协素有“人才库”、“智囊团”之称,聚集着大批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优秀人才。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尽快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鼓励和支持委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创优争先,多作贡献。围绕中心,多立科学发展之论;要拓宽思路,多献促进科学发展之策。以专委会为依托,以

课题为纽带,联合、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选择党委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政协又有条件做好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作为调研课题,组织委员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地开展专题调研、视察、民主评议活动,力求提出富有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充分发挥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势,为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贡献力量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取决于整个社会各个方面能否和睦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实现我国社会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达到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社会的和谐,依赖于政治的清明,而政治的清明,则得益于体制的合理。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一个载体,沟通了执政党、参政党、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关系,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政协组织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把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好、发展好;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始终保持和发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谅解宽容、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充分发挥文化传播方面的比较优势,为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思文求知、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稳定和谐,就必须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人民政协汇聚了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各界精英,许多政协委员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比较优势。要注意发挥政协组织自身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功能和影响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全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牢固确立;积极推动健康向上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形成,为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作出新的贡献。

充分发挥团结各界、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扩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贡献力量

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人民政协由各党派、团体、界别

组成,与各界群众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政协组织中,各界人士虽然在政治信念、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这一组织内部,各阶级、阶层、团体等政治力量,具有统一的政治基础、统一的利益要求、统一的奋斗目标。这就决定了人民政协可以实现广泛团结、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扩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贡献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民政协团结的范围更为广泛,团结的任务更为繁重。要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地开展工作,在共同政治基础之上,尽一切努力,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做好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团结工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协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艰巨的任务;引导广大群众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要把团结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充分听取各党派、各团体、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加强同港澳台同胞以及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联系,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广大共产党员,要善于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加强同各阶层、各方面人士的联系,形成肝胆相照、合作共事的良好局面。

充分发挥协商监督、民主议政的优势,为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贡献力量

和谐社会是一个文明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民主法制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过程,既能促进党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又有助于形成融洽和谐、良性互动的局面,对推动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要在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鼓励讲真话、报实情,努力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努力探索民主监督的实践形式,通过有效的监督,逐步消除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政策性障碍以及人为性障碍。积极组织委员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出提案,开展视察、民主评议和明查暗访,力促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确保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中拥有一批谙熟和精通法律知识的专家、学者的特殊优势,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诤言、献良策,努力为构建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充分发挥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为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贡献力量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言路畅通、各得其所的社会。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是唯一按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体现了人民政协广泛的代表性和联系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协就是各界人士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的一个平台,了解了各界别的意见就基本上了解了多数人的意见,掌握了各界别的情况就基本上掌握了全社会的情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政协组织特有的界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讲稿用)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决议。“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我们青年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更要努力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我们党之所以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和我们已经具备的各方面条件紧密相联。《决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相协调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自我调节;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制的范围内获得解决,这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已经具备了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条件。

第四,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各级

1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和充分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致力于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和深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行动和作风。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空前发挥。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势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稳定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得到巩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此外,还会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出发,强调社会和谐状态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也要注意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时要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今天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在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的基本和谐和快速发展。

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局面。

要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使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学们,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身为青年,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创建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更是青年一种肩负的使命,而且任重道远,是青年必须不懈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出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五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第三部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并在第七部分集中阐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三个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现在有很多讲法。有的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社会。它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还有的认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而在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他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诠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著名社会学家,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达到四个基本条件:第一,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第三,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第四,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另外,要达到这四个条件,成为和谐社会,还必须具备六个机制。一是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四是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五是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六是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二、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论断,应从两个方面来学习和领会。

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也就是说,必须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

下载凝聚力量 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凝聚力量 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大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讨。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