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一个追求梦想却又在梦想中溺毙的少年 (本站推荐)
“不管怎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游戏......我会站在一道悬崖边上,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一个追求梦想却又在梦想中溺毙的少年。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相信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并对此深有感触。这是霍尔顿的理想和追求,美丽但却遥不可及。
我常常想一个将猎帽檐戴到脑后,一个抽烟、酗酒成性,句句不离脏话的小流氓形象何以会使《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一部经典的不朽之作。我甚至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并对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反感至极。因为在孔孟儒家的正统思想中,在我们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中,这样一种行为是离经叛道的,是为世俗所不容的。
然而,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当我深深的融入到那样一个社会境况中时,一个少年的形象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朴素、善良,纯洁而真诚。他讨厌伪君子,讨厌虚伪的人。他用自己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表达了对那个污浊世道的反抗和不满,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 ——霍尔顿。
在赛格林的笔下,霍尔顿是一个多次被迫转校的“不良少年”,后来在潘西中学因五门功课中有四门不及格而被开除。作者正是围绕霍尔顿在被开除后三天的流浪生活展开具体、细致的描述,将一系列繁琐的叙事穿插其中,来充分表现霍尔顿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与性格。
在我看来,霍尔顿是一个真诚的孩子,他讨厌虚伪。他极其看不惯校长哈斯对某些家长的曲意逢迎和阿谀奉承。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的坦诚相待,而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
另一方面,霍尔顿的内心世界是极其矛盾的。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虚伪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他在性方面是十分保守的,却又不得不打破那些自己定的条条框框与妓女厮混。
当他在三明治吧吃早餐碰到修女慷慨捐款的时候,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他的善良;当他为他得妹妹买名叫《小小的雪莉·比恩斯》的唱片时,从他那种心花怒放的狂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他对妹妹的那种疼爱。
但是,在世人看来霍尔顿又是与整个社会所格格不入的。斯潘塞老先生认为人生是场比赛,每个人都应当遵守比赛的规则。然而霍尔顿这种脱离比赛规则的行为,使他对其的将来十分担心。而当霍尔顿向萨莉坦白讨厌汽车、宁愿骑马的时候,萨莉对此十分不解。后来霍尔顿希望萨莉能够和他一起去木屋营地的西部,远离世俗生活,萨莉对他的想法感到惊恐以致吓哭了。而霍尔顿对于性的看法,对于的追求和对东方哲学的向往,又使卢斯认为他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一个追求梦想却又在梦想中溺毙的少年》。安托利尼先生(霍尔顿唯一敬佩的老师)说他是一个很奇怪很奇怪的孩子。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然而学校里“一天到晚除了谈女孩儿、烈酒和性就没有别的了”。所以,他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和他人交往。他尽量穿大人的风衣,把自己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让自己变得勇敢。可是当他因唱片被摔碎而哭泣的时候,我深深地意识到他其实只是一个孩子。他是如此的孤单和弱小。当他被妓女勒索、敲诈的时候,他只能通过意识流的幻想来自我安慰,充满了阿Q的意味。人性的虚伪与欺骗,社会的堕落和污浊,让霍尔顿深深的彷徨、徘徊......正因如此,霍尔顿希望逃离这个世界,他宁愿去西部尝试一种又聋又哑的生活。当他发现他唯一敬佩的老师安托利尼先生有同性恋倾向的时候,他的整个精神世界瞬间崩溃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希望和寄托也化为了泡影。而这种去西部谋生的想法也一再的喷涌而出,使他再也等不及。所以他急迫的与小菲比告别。
霍尔顿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能够站在破悬崖边,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使他们不致于迷失人生的方向。我们不得不说他的追求是美好的,他不希望孩子们因长大而失去自我陷入深渊,成为社会的附属品。他希望他们的心灵永远纯洁、天真、善良,就像可爱的小菲比一样。他不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浸染上社会的恶习,成为肮脏、势力的伪君子。在那样一个世界他发出了“救救孩子们”的呼声。可是这海市蜃楼般的理想最后终必成空。在社会的大流下,霍尔顿倒下了,他被这种世俗所同化了。因为小菲比的挽留,因为亲情的羁绊等等,他放弃了西部的流浪生活,最终他向这个社会妥协了。之后,他进了精神病医院,而后又开始回到了学校。在社会的巨浪下,他最终屈服了。而这种屈服,必然会导致他将被这个社会所同化。我们可以想象在整个社会的打压下,以霍尔顿的微弱之力永远也无法与之相对抗。既然他选择来了留下,那么他要么会在这种无奈、内心与现实状况的矛盾之下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要么便会成为一个与社会的同流合污者。我甚至可以看到十年内或二十年后的霍尔顿可能早已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律师,“整天所做的全是挣很多很多的钞票,打打高尔夫球还有桥牌,买名车,喝马提尼酒,让自己的样子像个有头有面的人物”。那个时候的他也许和社会中他所厌恶的那些伪君子所差无几。安提利尼先生曾经对他这样说:“你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是只有你。”由此可见,历史上并非只有霍尔顿迷惘过、焦虑过、反叛过。然而,在时间、在社会浪潮的消蚀和冲击下,他们最终选择了依附和顺从。一朵浪花又如何与汹涌澎湃的大海相抗衡呢,一股泓流又怎能使江河改道而行呢?这就是霍尔顿的无奈,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残酷性。
对此,我感到痛心。想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曾经力求改变社会现状的英雄最终倒下了。他们有的最终汇入了滚滚的河流中,有的则被扑天该地的黄沙堆积而湮没。中国古代的屈原高唱“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却也是最终投身于汨罗江畔。而霍尔顿也必将在当时社会的高压下失去自我,在现实的不堪中慢慢沦陷。我不禁感慨:在自然、在社会的强威下,我们只不过是芸芸的沧海一粟。就像霍尔顿,一个纯洁、善良、真诚的少年,用自己独特的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来反抗社会,用自己睿智、敏感的眼光去追求梦想,可也逃不过被世人鄙视、被社会同化的命运。
可是毕竟他努力过、挣扎过、反叛过。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青春往事,那是我们热血澎湃、斗志昂扬,以为我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最终我们却变得身心疲惫。在社会的重压下,在道德约束的范围内,以及一切一切所未知的东西,我们最终“明智”的选择了屈从。最终我们也逃不过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命运。
这就是霍尔顿,一个渴望在麦田边守望却又在悬崖边沦陷,一个追求梦想而又在梦想里溺毙的少年,这又未必不是曾经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