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1:1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

第一篇: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

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全市预防犯罪工作体系的构建,切实加强对16至25周岁之间“失学、失业、失管”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探索建立青少年事务管理社会化运作机制,已成为当前一项艰巨性和紧迫性的研究课题。本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和分析了黄浦区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现状,与2002年普查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比较,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导向和需求发展,提出有效援助措施,引导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社区青少年 思想 需求 变化发展 有效援助

领导点评

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共青团组织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内容。团区委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动态掌握了社区青少年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三个导航”,实施“三大计划”,逐步提高了社区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逐渐形成了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良性运作机制,为黄浦三个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团组织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青年、宣传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本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积极因素,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思路,找准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结合点,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黄浦区委副书记 冯经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基础,关心青少年发展,引导青少年成长,解决青少年问题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社区成为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载体,社区和青少年之间的紧密度不断提高,16至25周岁“失学、失业、失管”社区青少年的基本需求和发展状况,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2002年3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要求,明确了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和教育社区青少年的职责,并逐步纳入全市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我们调研的目的就在于突破“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社区青少年的动态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切实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探索具有黄浦特色的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工作道路。

(二)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黄浦区16至25周岁“三失”青少年为总体,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调研。

调查问卷从社区青少年基本信息、思想道德、个人需求和家庭状况四方面进行设计,分自填部分和访员填写部分,70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接受集中培训后,以访员身份入户访问。根据地毯式情况排摸,截止2004年9月底,全区共有社区青少年5567人,男性3386人,占60.8%,女性2181人,占39.2%,其中,“人户合一”的社区青少年近3000人。按照男女总数3:2的比例,按10抽1的比例随机抽取了300名社区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定量分析。其中,16-18周岁占28.3%、19-22周岁41.7%、23-25周岁占30%,这一比例分布与统计资料基本保持一致。

个案访谈以召开各方座谈会为主要形式,召集部分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青少年等对象,围绕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分析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对实施有效援助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黄浦区社区青少年的总体状况

1、学历结构

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的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学历的占53.6%,其中,中专、职校、技校的比例较高;初中学历的占35%。与2002年普查情况相比,初中学历的人数有上升趋势,但高中及中专技校职校的人数有所下降,具体见图1。

图1:2002年与2004年社区青少年学历结构对比

2、政治面貌

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的态度不强烈,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占绝大多数,团员人数不到两成,党员仅占1%,具体见图2。

图2:社区青少年的政治面貌状况

3、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和良好的社区青少年占98%,而有残疾的社区青少年仅占2%,说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具备就业和就学能力。

4、家庭状况

家庭往往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较大影响。数据显示,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的家庭是完整的,占72%;然而,单亲、父母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仍占了相当比例,占28%,与2002年21.48%相比,上升了6.52%。

5、所处现状

由图3可见,处于无所事事、在家休息状态的社区青少年呈现低龄化趋势,占38%。相比2002年普查,“在家休息”仍排在第一位,而“从事临时性工作”的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正在积极充电学习”的由第二位下降至第三位。

图3: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青少年所处现状的对比

6、经济来源

调查显示,75.3%的社区青少年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接受社会各类补助或救济的比例较小,仅占4%。

7、个人行为

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表现良好,但仍有9.67%的社区青少年有过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逃学、逃夜,占4%;其次为偷盗,占3%。

(二)黄浦区社区青少年思想、需求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分析

1、积极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并存

“态度决定一切”,对待人生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原则、方法和努力程度。数据显示,68%的社区青少年对于未来中国发展“很有信心”和“有信心”,说明改革开放中的祖国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坚定了社区青少年的信念。但是,在对待人生和命运的看法上却呈现了积极和消极并存的态势,选择“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等积极态度的占38.33%,与选择“顺其自然,随遇而安”31.3%的比例已经相当接近,说明不少社区青少年害怕拼搏、选择消极懈怠的人生态度;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对自己所处的现状充满困惑,无法解释或者索性归因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规避寻找主观原因;有10.34%的社区青少年选择了“说不清”,说明这部分社区青少年缺乏鲜明的人生态度,急需加以引导。同时,发现社区青少年的人生态度与年龄之间呈现出一定特点(详见图4):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愈来愈积极,说明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及自身的不断成长成熟,越来越多的社区青少年清醒地认识到:人生要有意义只有靠努力拼搏。

图4: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青少年对人生态度的看法对比

2、清晰和模糊的道德认知并存

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成员道德伦理素质的要求日趋提升,16至25周岁的社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段,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会影响其“三观”的形成,还会对其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1)“重家庭”伦理道德稍有错位。在家庭结构分析中,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中,接受着完整的家庭教育,这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是成正比的,29.67%、25.33%和29.33%的社区青少年分别选择了“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说明“重家庭”伦理道德的传统观念在社区青少年的思想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有近16%的社区青少年对家庭生活“不太满意”,甚至“不满意”,在剖析原因时,“与父母/长辈有严重代沟”成了社区青少年漠视家庭关系的主要原因,占42.55%,他们常常因为“生活琐事”、“意见分歧”与父母发生冲突,因此,受不同年代熏陶的两代人在思想、看法、观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家庭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社会公共规范出现危机。对骑自行车不缴税、乱穿马路、说粗话脏话、在公共场合吸烟、参与赌博等5项明显违反公共规范的行为,在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中居然出现了认同危机(详见表1)。在对公共伦理行为的认知上,相当数量的社区青少年认识模糊,背离了传统的行为习惯和伦理道德,尤其显现在对“为朋友两肋插刀,不顾一切”的看法上,有41.33%的社区青少年表示“可以接受”,超过了选择“不可接受”的社区青少年(39.67%)。而2002年普查中,对于同样的问题,选择“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要超过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近40个百分点,说明当前社区青少年中仍存在盲目讲义气、易冲动的现象。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和性思想的开放,对于“未婚同居”这一现象,有3.6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完全能接受”,22%表示“可以接受”,在工作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社区青少年存在未婚同居现象。

表1:社区青少年对社会公共规范的认同表(%)

完全能接受可以接受不可接受完全不可接受

骑自行车不缴税5.312.752.329.7

乱穿马路1.312.056.730.0

说粗话脏话1.012.351.035.7

在公共场合吸烟2.316.042.039.7

参与赌博0.78.038.752.7

图5:社区青少年目前自身最大的烦恼和压力

3、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并存

关于“目前自身最大的烦恼与压力”的调查显示(详见图5),“工作没有着落或不稳定”和“知识技能不足”成为社区青少年烦恼和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不仅说明他们能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使我们知晓了他们对就业以及对知识、技能培训的迫切愿望。在自我信心、自我形象、自我控制、与人相处、自我肯定、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保持在50%左右,在处理问题上易陷入烦恼,心理问题最为突出,中等程度及严重的比例占到了33.7%,说明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困难无所适从。在自我控制方面,情绪易激动,常常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中等程度及严重的比例占到了32%,这种易怒、易暴的心理极易引起违法犯罪,应引起高度重视。

4、正面和负面的网络影响并存

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都有过上网的经历,并已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数据显示,65%的社区青少年认为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宣传力度大的特点为他们带来了益处。但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开放共享的意识,也造成了“信息污染”,其负面影响日渐显现,有67.7%的社区青少年选择了电脑(如上网聊天、网络游戏)作为兴趣爱好,在对经常去的场所的调查中,网吧成为社区青少年首选的场所,并且主要集中在19-22周岁的社区青少年,占45%;同时,30%以上的社区青少年有经常通宵泡网吧的经历。与2002年调查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当时社区青少年爱好上网的比例仅次于看书、听音乐,位列第三,而两年以后,网络一跃成为了社区青少年的第一爱好,说明电脑网络已日益渗透至社区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等领域,社区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良莠并存的信息以及暴力、色情游戏的诱惑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和情感交流,为部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温床。

5、清醒与盲目的就业意识并存

社区青少年是“2030”问题的主体,近年来,政府出台了相关就业措施,促进青年就业,通过调研,发现社区青少年的就业意识呈现了一定的变化。

(1)就业观念较为清醒。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就业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占83.33%,且无人拒绝就业,比2002年上升了近30%,说明社区青少年普遍意识到就业是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社区青少年对于工资的期望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对就业后的工资期望集中在1001-1500元之间,占36.34%,期望在1500元以下的达57.34%,说明在当前竞争激烈、就业岗位求大于供的环境下,专业技能不高、学历偏低的社区青少年对薪酬的要求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社区青少年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71.67%的社区青少年愿意自主创业,说明在政府一系列创业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青少年开始敢于创新、敢于接受挑战。

(2)职业规划较为盲目。大部分社区青少年都有过工作经历,在对曾从事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工作种类较多且分散,集中于技术要求较低、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其中销售和娱乐餐饮业服务员占一定比例,分别为27.54%和20.95%。在问及“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时(详见图6),选择最多的是“讲不清”,占24.33%,说明社区青少年对于职业前景普遍没有规划,处于盲目求职状态中,需要引起关注。

图6:社区青少年最希望从事的职业

(3)培训需求较为迫切。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目前最大的烦恼和压力来自于工作和学习,对培训表现出了相当迫切的愿望。在求职过程中,除了竞聘直接上岗外,41%的社区青少年选择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定向培训”等耗时较长,但能增长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获得工作岗位的求职方式,说明面对竞争激烈的用工市场,社区青少年充分认识到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试图通过职业培训掌握技能从而寻找比较稳定的工作。

6、主观和客观的求学障碍并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于学历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这与用工单位对员工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青少年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迫切心情密切相关。40.67%的受访者选择了“业余大学”,14.33%选择了“全日制大学”,15.67%选择了“自学考试”,说明七成的社区青少年向往大学学历。由于35%受访者的最高学历为初中,因此对于“中专、职校”和“技校”学历也有一定需求,分别占21.33%和7.3%。在学历学习之外,对于技能培训仍热衷于热门的IT类和外语类,分别占48.67%和43.33%,21.33%选择了“管理类”,居前三位,这些技能也正是当前一些收入稳定、地位较高的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这一调查结果与2002年普查结果相当一致,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学历和技能的需求仍然并将继续成为青少年的主要需求。主观学习愿望虽然强烈,但由于家庭、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障碍。在对于参加高一层次学历教育所需学费来源的调查显示,49.67%选择了“勤工俭学”,40.67%选择了“父母(长辈)资助”,说明已有一部分青少年开始注重独立性,愿意自力更生,但仍有相当比例的青年依赖长辈,另有5.67%选择了“贷款”这一新型的筹集学费的方式,值得欣喜。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优化环境,完善社会化保障机制

1、形成上下联动、紧密结合的协调机制

以区社区青少年办公室为原点,拓展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空间,横向上形成与16个相关委、办、局等部门的环状联系结构,纵向上形成与9个街道、131个居民区的呈辐射型的链状联系结构,寻找结合点,落实合作项目,由区社青办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运作工作项目。

2、形成渠道畅通、快速传递的沟通机制

把握关节点,完善输出、控制、反馈等重要环节,做好部门之间、人员之间、措施之间的衔接,建立直管部门与社青办的人员信息情况直通道,以及与基层协管部门的信息双通道。

3、形成动态跟踪、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有效控制,不让社区青少年遗漏在工作视野和工作网络之外,规范社区青少年“一人一档”的管理方式,建立动态控制体系,及时掌握、变更和反馈社区青少年的情况。

4、形成有效覆盖、反应灵敏的预警机制

扩大对社区青少年的覆盖面,对社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提高警惕,一经发现,迅速反应,提前介入,及时援助,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

(二)围绕需求导向,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

1、针对失管青少年进行思想导航,实施行为矫治计划

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行为偏差和心理上的种种困惑,依靠青少年事务社工、心理学、法律等专业人士、社会调查员等工作力量,以思想转化、观念转变、行为纠偏为工作重点,通过走访谈心、心理诱导、帮教援助等方式,与社区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缓解社区青少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通过健全维护“青少年维权热线”、完善“假释青少年劳动考察基地”、开设“心灵倾听室”等阵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切实帮助。

2、针对失业青少年进行职业导航,实施就业援助计划

密切关注社区青少年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主体,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开展系列讲座和辅导,帮助社区青年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政策法规;增加社区青少年技能培训的种类,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定向培训班;积极争取、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努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现社会化运作,提高就业推荐率和实际上岗就业率。

3、针对失学青少年进行生活导航,实施爱心助学计划

努力创设就学条件,针对社区青少年对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知识的需求,开设技能进修班,举办免费的中专学历及技能培训班,帮助和鼓励社区青少年接受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发展。吸纳社会资源,关注社区青少年的求学愿望,为有上进心、勤奋努力,但家庭贫困的社区青少年,提供经济支持。

(三)加快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化运作机制

1、规范管理社工队伍

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作用,实现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正规化和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社工的日常管理,以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各项制度,不仅要指导社工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而且要强化社工主动思考、主动出击、主动承担的能力,既能全面了解情况,又能不断突破;畅通各种渠道,尝试多种方式,对社工开展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培训,更快更全面地提高社工综合能力,提高工作承载力。

2、有效整合志愿者队伍

社会志愿者队伍是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要多方整合社会志愿者队伍,与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密切配合,互相借力,发挥优势,资源共享,为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有益的补充和保障作用。

第二篇:社区青少年需求的研究

社区青少年需求的研究

内容概要

社区青少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整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不同程度地处于违法甚至犯罪的边缘,逐渐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徐汇区通过政府购买引进专业社团及其社工的专业服务,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基本目标,进而帮助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积极而有效地探索开展了社区青少年工作。本次调研,以中心城区徐汇区为基点,面向城区社区青少年,试图通过较科学合理的调查、详尽的数据分析和理性的归纳总结,了解城区社区青少年的需求情况,从而为城区青少年事务以及专业社工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之用。

关键词

社区青少年 需求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结构在整合和变动中不可避免地撞击出很多问题,社区青少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社区青少年是指区域内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因失学、失业、失去家庭的正常管理而不同程度地闲散于社会和处于不良成长状态的青少年。徐汇区目前有社区青少年1900多名,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70%、30%;学历结构是初中以下(含初中)占36.62%,高中占6.6%,职校及中专占49.97%,大专以上(含大专)占6.81%。学历低、缺乏技能而无法就业是这一群体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家庭、社会最为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大量工作放在了针对社区青少年的推荐就业和联系就学上,以此来满足社区青少年的需求。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被推荐至工作岗位的社区青少年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多则数月,少则几天)重又失业,甚至陷于择业、失业、再次择业、再次失业这一不良循环处境中。

此外,由于社区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期上的不稳定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急需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需要外界对其的认可。而社会上各种不良利诱因素以及基于对社会“不公正”引起的仇恨心理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这些青少年的成长。对于这些社区青少年,如何改变和修正其对周围事务、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进而转变和改善其行为,如何落实帮教和相应管理、引导措施以减少、杜绝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已成为社会一大难题。

作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体系的四个试点区之一,徐汇区通过政府购买引进专业社团及其社工的专业服务,于2003年设立了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徐汇工作站,并在13个街镇分别设立了社工点,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基本目标,进而帮助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积极而有效地探索开展了社区青少年工作。随着社工工作的深入开展,专业社工的职业概念逐渐为广大市民所了解和接受,社区青少年问题也逐渐暴露于社工工作环节之中。

要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难题,便不得不首当其冲地思考这样一个归结性的问题:即社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真正的需求何在,又该如何满足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基本的正常需求。作为中心城区,徐汇区的社区青少年及其事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意义。基于此,本次调研以中心城区徐汇区为基点,面向城区社区青少年,试图通过较科学合理的调查、详尽的数据分析和理性的归纳总结,了解城区社区青少年的需求情况,以图有利于推动城区青少年事务以及专业社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理论基础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社交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被广泛地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这里,本课题组将借助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与一定范围个别交流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本次调查。我们将问卷发放到徐汇区13个街道(镇)社区青少年的抽样人群中,样本从13个街镇的青少年花名册中以10%的比例等距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此外,课题组采取直接与被访者访谈、通过社工与被访者交流等形式随机对10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了访谈调查。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调查情况分析

1、基本资料及家庭背景

性别方面男性占据了样本的绝大多数;教育程度普遍集中于初中到高中(包括三校生)之间,学历程度普遍偏低;在政治面貌上则是大多为群众;宗教信仰主要集中于不信教,其他有宗教信仰的比较分散,各种宗教基本都有;在年龄分布上,以20-25岁占了绝大多数。

被访者父母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为初中和高中(包括三校生),极个别为大学以上学历;大多为工薪阶层,职业以工人居多,与被访者共同居住的人群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母亲、父亲、(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叔舅姑姨、男女朋友、堂表兄弟姐妹以及朋友。

2、生理需求

经过频次统计分析,在衣食住行等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上总体情况较好,只有个别样本的个别需求有待改善。但相对而言,在闲暇生活的利用这部分需求上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绝大多数人在休闲方式中都选择去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这是相对需要改进的。在居住满意度方面,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独立空间的需求。在高档消费品的拥有率及饮食、穿着、文化娱乐消费方面都呈现出无能力消费、消费层次不高的状况。

3、安全需求

在安全这一较高层次的需要上整体状况不佳,由于没有基本的工作,所以经济状况差,主要依赖于父母,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但这两方面青少年的需求很迫切,尤其较为重视“四金”问题。在信心和愿意接受再教育两点上积极反馈的占绝大多数,但在主动就业以及就业心态上存在的问题较多。外在原因主要体现在对工资不满、工作辛苦、人际关系不佳等问题;内在原因体现在竞争激烈、受教育程度低、没有人介绍、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信息、没有一技之长、歧视等问题。

4、社交需求

数据显示,被访者社交活动主要来源于血缘和地缘。平时交往注重朋友(谈心),遇到重大事件依靠父母。从总体上看社会网络不够宽泛,缺乏有效、长久的互为支持系统。

5、尊重需求

被访者反馈在家庭中有发言权,父母理解自己、父母关心自己的情况近半;“自己是父母的骄傲”以及父母经常鼓励和夸奖自己的情况较少。据统计,青少年获得家庭成员的尊重程度与青少年本身的学历、工作情况成正比。

6、自我实现需求

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样本反馈出被访者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比较正确,也较有自信心,能够清醒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约15%的被访者选择说不清、价值观不够明确、需要明确目标。

(二)结论

1、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特质与问题

(1)习惯于简而易行的思维方式。社区青少年大多数是职校、技校甚至初小学历,他们对较深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事物不愿作更多一点的思考,但希望自己能有一技之长。在择业或交流或与人相处时,普遍反映出习惯于简而易行的思维方式,回答简单、不愿思考、知难就退、心理承受度差等特质。

(2)生理、心理发展异步。有些社区青少年尽管从外表看像大人,但他们的言语举止却显得十分稚嫩,其心理发展滞后,遇事总依赖父母,缺乏自主决策、判断能力。

(3)心理“狂飚期”的延续。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人格倾向,其特质就是“挑战权威”,具有明显的“反叛性”。此时父母的命令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其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现在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多方宠爱,使得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不会关心他人和社会。

(4)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有些社区青少年盲目自信,认为世上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有些则严重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2、社区青少年亟需社会支持网络

在社区青少年的社会网络中,家庭、社区、学校、同辈群体等一些原本具有重要作用的社会网络系统,而今在这一群体中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正常功能。这样,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该社区青少年群体的需求无法在这些社会网络中得到满足。社区青少年在成长与发展中,现实而迫切地需要社会方方面面整合提供的有益资源。

3、社区青少年缺乏明确的生活工作目标,而有社会给予指引的需求

从生理和社交两方面需求特点角度而言,各类社会(社区)活动无疑充当起个体社会生活中的调色板。但当个体所处的群体中主导的认知、态度、行为有所偏颇的话,个体往往就极易于被周围的群体(环境)所同化。在社区青少年的个人成长空间里,有益社会资源网的欠缺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不良甚至消极反面的影响。比如,由于舆论导向偏重于高收入、高学历才是个人成功的标志,而忽略“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的一面,使得社区青少年越加茫然,甚至无法坦然面对现状、困难,以至于被迫选择逃避,不愿去想今后工作、生活的目标。

4、社区青少年综合能力较差,而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社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协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诸多客观的因素也导致了他们继续社会化的进展缓慢。但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权利。社区青少年同样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他们希望也愿意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社区里需要帮助的人,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隐存着强烈的实现自我理想价值的渴求。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社区青少年事务,创造实现其各层次需求的有利条件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句话足以说明和体现青少年之于国家和社会的地位,当然也说明和体现社区青少年以及以其为核心的事务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

青少年这个群体非常庞大,内部分化也较大,其身心发展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虚拟时代,还要面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更要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良事件。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影响。因此如何让他们积极地面对社会中阴暗的一面,将一些拓展性的理念和做法与传统文化有利结合,如何让一些在传统道德标准和推崇个人利益至上理念之间徘徊的社区青少年成为有个性、有毅力、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需要以政府为首的全社会加以重视和思考。尤其是教育、劳动保障、公安、民政、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应积极创造有效条件,有效落实关心、帮助、教育、引导、扶助等实际措施,促成社区青少年实现其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切实改善综合环境,满足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基本需求

1、注重改善社区青少年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影响重大。人自出生以来就开始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家庭,则是人们第一个社会化的场所。家庭在人生的最初阶段拥有满足人们几乎所有需要的功能,比如提供食物、保护、关爱、支持等等。而具有这些功能的每个家庭其满足的程度和满足的方式则不尽相同。为此,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大社区范围内通过家庭环境建设、家长管理引导行为培训等方式,尤其是对社区青少年所处的家庭,通过社会部门或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对其成员予以情感沟通、处理争执、倾听与表达、择业分析等系列辅导,加强和改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综合环境。

2、注重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广义)具有满足社区范围内个体的社会交往、社会归属感、社会支持等需求的重要功能。无庸置疑,对社区青少年而言,社会环境功能发挥的好坏关键在于该区域的社会环境对于这一人群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一方面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一个稳定、法治、诚信、相对和谐的区域社会综合环境而积极行使管理、执法、引导、监督职责;另一方面,通过健全法制、加强社会道德监督以及广泛呼吁等各种措施,使包括作为社会单位、团体以及个人等在内的社会子体都真正统一形成“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这一最根本的思想意识,从而使一切“成人社会”的行为都应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需求让路。

此外,学校环境也不容忽视。首先要有情绪支持,给青少年平等、信任,促使他们树立尊严和自信心。其次要创造条件,培养兴趣,减轻学业压力,积极引导和鼓励自主活动与交际。此外,为适应当代青少年成长快速的实际,学校应注重主动结合而不应规避社会相关问题开展教学并达到引导的目的,如预防爱滋病、同伴教育、青春期、网络世界、杜绝毒品等社会问题,以提前一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成长,切实帮助其学会如何预防和解决一些可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有效探索和发展专业方法,服务于社区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1、积极引进专业社团社工开展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政府、大社会”与求同于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政府在直接管理、干预社会事务和问题方面的功能和举措理应而实际上也的确日渐弱化。同理,对于社区青少年事务,也应朝着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进行探索和发展。上海率先作出有益探索,引进专业社团及社会工作者社区青少年这一特殊对象开展工作。实际调查显示,徐汇区试点以来的社工工作取得了成功,社工初步赢得了包括社区青少年本身及其家庭在内的较广泛的社会认可,社工工作理念日渐为社会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通过政府主导购买专业社团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地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取得了成效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进一步拓展和推进社工工作

在探索和推进阶段,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推动的作用,在帮助整合资源、提供财力支持、扩大社会宣传等方面对专业社团和社工工作予以积极助推。

目前,社区内的居民对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性质、工作理念、工作开展方式并不完全了解,有的居民对社工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等同于居委会干部这一层面上,有的还只停留在起初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和功能方面,而忽略了青少年事务社工致力于青少年发展、激发青少年潜能等更为重要的一面。社工工作要全面推进,政府一定要摆脱传统民政工作的模式,应充分认识社工工作的专业性及重要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对待社工所开展的社会工作。一方面要增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通过政府把社会工作提到一个较高的地位,使得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有相应提高;另一方面从现阶段的国情看,价值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社会个体在主动、自愿募捐资金提供给非盈利社会机构方面,在认识、行为上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政府若能给予相关的政策指引、政策扶持,不但会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便于社工可行性计划的实施,满足社区青少年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公民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体参与到社会工作中。

(四)大力促进专业社团的职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运作

社工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时,除了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的同时,更应本着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根本宗旨和理念,从专业的方向和社区青少年发展的角度去界定社团的工作项目和内容。如结合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接受和改善自己的个人生理特质、智能并进一步发展自我潜质;引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了解并接纳自己的感情,学会在感情上、经济上成为独立的个体;指导其学会建立自我认同,为选择职业做好准备,并克服可能遇到的困扰或诱惑;引导如何与异性建立正当的关系等等。

同时,专业社团要逐步增强自身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运转能,并完善工作运作机制。一方面要结合各区域实际,加大对社区青少年对象实际需求、青少年事务特征的研究力度,增强为社区青少年服务的针对性和成效性。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社区的实际,逐步提高自身整合社会有利资源的能力,调动和运用资源不断满足社区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性专业工作的社会化发展。此外,应进一步健全社团运作机制和社工工作制度,推进社工工作长效开展。

第三篇:社区闲散青少年生存发展状况的研究

社区闲散青少年生存发展状况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整体状况的全面普查,在对全市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形成原因、总体规模、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活动规律和群体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探讨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思路与对策,并从社区青少年、青少年父母、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等方面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主题词

社区青少年 生存发展 工作机构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今年三月以来,根据市委、市府领导关于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要求,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决定对全市社区青少年的整体状况进行一次普查,力求通过此项调查,对全市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形成原因、总体规模、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活动规律和群体行为特点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调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具体组织落实。4月中旬开始,团市委同零点调查公司合作设计调查问卷,并于6月首先在浦东、长宁和杨浦三个区开展调查。7月1日起,其他16个区县的普查工作全面开始。全市6000余名社区青少年工作者接受了调查工作的专题培训,并深入社区开展入户调查。全部问卷回收工作在8月中旬结束。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社区青少年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特征

社区青少年中,男性多于女性,他们极大部分未婚并与父母同住,主要由父母做监护人。相当一部分人居住环境恶劣,虽然约八成半的人士父母关系完整且和谐,但尚有14%处于不和谐或不完整的家庭之中。

(二)社区青少年的就业素质及其需求

1、人力资本量不足,缺乏竞争力

5.8%的人存在健康问题,其中,智障者占60%,肢残者占16%。失业或失学的时间平均为19.5月,持续一年以上者接近一半。大部分人中学毕业后没能继续就学和就业,属于被迫失业或失学。主观原因中,44.4%的社区青少年没有找到满意单位。一般而言,学历越低,失业或失学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技能匮乏,约70%人士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项及以上的技能,其余30%人士则一无所长。

2、就业愿望强烈,但没有得到满足

社区青少年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是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中大多数人正在从事临时性工作、充电学习或两者兼顾。他们希望获得的最大帮助是得到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他们的就业求助于以非正式支持网络略多于向正式支持网络。前者如:父母、同学、朋友、亲戚、社区工作者,后者如:劳动力、人才市场、街道劳动职业介绍部门等。在各类求助对象中,社区青少年求助于父母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最多(分别占28.3%和22.8%),选择工青妇组织的比例较低(0.7%),其他求助对象中同学、朋友的比例相当高(43.7%)。

(三)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需求

相当部分社区青少年对社会持怀疑的态度,对外界有较强不信任感。在他们眼中,外界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不友好世界。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上都是一些道貌岸然的人”,“现代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社会”,“善良的人吃亏”。害怕孤独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因为害怕孤独,他们喜欢集群;其中,16-17岁的社区青少年害怕孤独的情况最为严重。此外,学历越低者越害怕孤独。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身体状况、社会交往等充满自信。约有2/3的青少年并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适应社会竞争,不过也有一半左右的人对“我很能干”的说法不置可否,92.8%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一半以上人认为自己讨人喜欢。

(四)社区青少年的生活与交往状况

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的收支不平衡,接近六成的人支出超过收入。社区青少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朋友对他们有一定影响力;学历越低者,其朋友是社区青少年的比重也越高。他们在朋友家、自己家、网吧、快餐店和红茶坊集群的情况较多。其中,16-17岁人士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在自己家中和网吧聚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电脑网络在社区青少年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学历层次越高,喜欢上网者越多。

(五)社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及影响因素

与其他群体相比,社区青少年有前科及不良行为的频率相对较高。约有3.3%的人犯有前科,其中,斗殴伤害(45.7%)、偷窃(35.3%)、抢劫、吸毒等4种最多。16-17岁成为问题的高发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前科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同年龄社区青少年的前科重点不一。16-17岁,偷窃和抢劫的比例较高;18-21岁,斗殴伤害、吸毒的比例明显上升,犯罪类型也变得复杂。不良行为中“与不良青少年结群”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偷窃等。如果其朋友也是社区青少年,那么社区青少年本身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们的朋友观念越强,越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其中,年龄较小、学历较低的男性社区亲少年首先值得关注。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发挥社区青少年的主体作用

1、培养对社会、个人、前途的达观认识

应该认识到,虽然个人不可改变社会,但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完全可以改变从而逐步实现个人社会化。他们一方面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形象、身体状况、社会交往等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个人实现自己目标的艰巨性。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乐观、自信地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比沉湎过去更重要,不要因为暂时困境而却步,应该清醒第认识到,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是未来可能成功的基础。

2、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

应该引导社区青少年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的社会参与和角色体现,对父母、家庭尽自己的责任。在积极劳动增加收入的同时,勤俭节约以为未来生活打下经济基础。根据青少年阶段害怕孤独、喜欢集群、强调朋友观念的特点,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积极与好朋友交往、努力多交好朋友、逐渐远离坏朋友,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建立必要的、支持性的社会资源。

3、帮助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发现,在932名有过工作经历的社区青少年中,有相当大部分人因为不正确的就业观念而离开岗位。有些人嫌自己的原有岗位收入太少、工作太累、路远、工作不稳定而放弃工作,有些人则因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放弃就业。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自身人力资本不足、竞争力不强、劳动市场整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家应该爱惜就业机会,吃苦耐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

4、引导注重自身技能培训

社区青少年中大部分人中学毕业,30%以上的人身无所长,其余人士的技术功力也不高。他们比较适合于传统行业中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这些行业在我国加入WTO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目前的劳动力也大量过剩。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在职和专职培训,巩固老知识、学习新本领,扩大自己的专长领域,强化自身的综合实力。

5、帮助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就业服务

要引导社区青少年通过开发与吸收与原交往类型相似的人士、恢复与某些人士的联系等形式,推动他们扩大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人数。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培训班等手段建立新网络和获得新朋友;其中,开发或增加与就业机构人员、相关专家的交往尤其重要。社区青少年要正视就业服务的重要性,到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所、街道居委会、人才市场等各种政府或市场化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强化心理、岗位中介、技能培训等多类服务,努力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二)明确社区青少年父母的职责

父母是社区青少年的监护人、老师和模仿对象,家庭是社区青少年的港湾。调查发现,社区青少年问题首先是家庭问题。父母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家庭的完整程度和人际关系都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并可能影响其观念与行为。一要通过家长学校、影视媒体、社会评比、经验交流等手段,帮助父母宏扬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纠正进而预防其不当方面,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二要通过多种方法,帮助父母拥有和提升教导青少年、规范孩子行为、激励孩子、保护孩子自己、指导孩子交友、就业和就读的正确技巧。三要激励父母学习从而提升自己实力,是帮助父母尽好自己职责的不二法门。如此,一方面,父母有能力和实力为子女作出表率,另一方面,社区青少年也拥有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利于增加社区青少年的积极和正当的认知和行为,预防、治疗和减少他们的不良乃至偏差行为。

(三)完善社区工作机构的运作及职能

1、设立专门的社区工作机构和专业青少年工作者

建议设立三个层次的机构。一是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与协调机构;成员包括街道干部、学校老师、家长代表、社区青少年代表、职能部门人士、企事业单位代表、专业化的青年社会工作者等;具体工作包括指定工作方向,设计工作计划,审批办公室和工作小组的行动计划等。二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办公室,由经过专业课程培训的专业青少年工作者担任主任。办公室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工作计划,根据工作需要指定行动方案,统筹工作小组的行动,进行内部管理等。三是办公室下设若干任务中心的工作小组,分管及执行与社区青少年的相关工作,组长担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2、设立专门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场所

一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应该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在可行情况下开设社区青少年的专用活动场地。二是鉴于网吧、快餐店、茶坊等是社区青少年目前的主要集群场所,我们开展工作时可以借用上述资源。三是要利用传统的教育基地如学校、企业、部队等机构的场地和设施,单独或与这些机构共同展开社区青少年工作。

3、针对社区青少年需要加强综合培训

培训的最终目标在于利于社区青少年成功就业或读书,具体目标在于教导生活态度、交友技能、专业技能、社会规范,优化其心理素质,激励其增强知识、增强找工和学习动机和行为。培训内容可分为讲授、训练和帮助发展互助小组三部分。讲授部分可包括正确生活态度、交友原则、专业技能、社会规范,心理调适当技术,找工技巧等。培训部分可包括交友角色模拟、社会规范体验、碰壁和障碍训练、社会支持演练等。课程结束前,教师帮助参与者组织成立各类互助小组,并协助决定本班同学日后联络和活动方式、确定重点帮助个案等。为此,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应该建立信息中心,帮助提供有关信息,机构最好能建立专家咨询部,以对有特殊需要者进行某些类型的特殊服务。

4、优化社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一要协助建立和维持各种有益健康的社区青少年小组,利用多种形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行为和努力。二要组织家长学校,传授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交流为人父母的成功经验,学习社会规范和政策法规,介绍强化青少年能力的技巧和方法。三要发挥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沟通上下、整合需要的作用,把握上级政府“从上而下”的计划和社区青少年“从下往上”的需要,与相关社区机构、社会资源合作,共同为解决社区青少年的问题和满足社区青少年的需要努力。

(四)强化政府的角色作用

一要成立帮助社区青少年的专门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宏观环境。二要组织多层面的专职工作者队伍,并配套相应的制度。三要加强提供各方面信息,拨出专款、在资金与信息流通机制方面多下工夫,积极帮助社区青少年。四要对青少年进行培训以提升其综合实力。五要增强社会保障的积极功能,提高社区青少年就业成功率、就业速度和就业质量。六要对特殊社区青少年采用特殊社会政策。如智障、肢残者要保证必要的基本生活费用,尽可能帮助就业;有前科的社区青少年要得到更多帮助。七要组织针对性劳动力市场、开通劳动投诉渠道、保证成功再就业者的基本利益。八要扩大经济环境对劳动力需求、缩小劳动力供给总量。九要通过增加学习来减少社区青少年的规模。如延长学习期限,实现12年制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和扩大职业教育等规模,强化劳动预备制度,转岗资格制度。十要倡导有利于社区青少年就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利于社区青少年调适身心、开展找工行为的良好社会气氛。

第四篇: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运作机制的研究

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运作机制的研究

共青团长宁区委员会

内容提要 通过对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基本状况和实践的分析,在开展社区与青少年基本状况、社区青少年需求、社区青少年道德实践水平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存在问题和不足,对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实践方向进行理性思考,从基层实践出发,初次提出了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范畴、运行机制和工作项目。

关键词 社区 社区事务 青少年工作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始终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群体,在各项青少年工作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事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青少年事业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共青团组织职能拓展的重点领域。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五四”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好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少年事务。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区管理体制的下移,社区成为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载体。在此背景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自然得形成了青少年事务中着重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跨入了新世纪后,面对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面对青少年工作发展面临的新要求,面对广大社区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我们针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并在新华、华阳社区分别开展了社区青少年需求和社区青少年道德水平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拓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现有的工作模式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过程中,社区与青少年之间的依存度和紧密度正在不断的提高。据统计,有54%的青少年对界定自己身份的第一反应是“我是某社区的一员”,当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时,有80.1%的青少年会主动向社区管理部门反映,要求解决。由此可见,社区已越来越来成为青少年除学校、单位之外一个重要的场所,而随之产生的社区青少年事务也正成为社区党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青少年工作者和各级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在全市形成了多种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个典型的模式是长宁区华阳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的运作模式。1999年底,团区委在华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指导街道团工委在巩固和发展社区团建的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立了华阳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机关各职能科室和社区单位、团体共同参与,团工委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对社区内各类青少年,特别是弱势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组织管理、教育服务、社会救助工作。通过实践,实施了闲散青少年“一人一档”管理,扶贫助学基金扶助特困青少年,罪错青少年结对帮教,华阳青年联络站等一系列工作项目,在主动参与和协助政府在承担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2000年初,华阳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被团市委授予“上海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团市委也在2000年12月在华阳举行了现场交流研讨会,向全市推广了华阳的试点工作经验,2001年7月,团中央权益部长胡增印等领导也专程视察了华阳的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在此基础上,团区委加大了对试点工作的推广力度,今年又建立了新华、新泾、周桥等三个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为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从全市层面来看,除我区的华阳街道外,还涌现出了浦东青少年事务署、闸北区天目西街道和泰花园小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等各类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模式,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先后在社区内设立了一些对青少年的服务机构,培育了一些服务青少年的工作项目,为社区内各类青少年群体提供教育、管理和服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为对社区青少年事务增加新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夯实了基础。

二、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们的试点工作过程中,虽然对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尚处于初步阶段,而社会形态转轨的速度却相当迅速,对比之下,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深度都较欠缺。就目前我们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探索而言,虽然通过一些工作项目的实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对于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格局、发展趋势和工作方向还缺少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定位。即使是已经进行的创新和探索,对于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总体要求仍然是零星和有限的,特别在全区各街道(镇)社区青少年事务的试点和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未形成较全面和完善的整体推进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理论基础。对试点的典型模式也缺少长期跟踪调研的机制,没有形成持续的研究、培育、推广的理论支撑。

二是探索实践和实际操作的力度不够。目前,全区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还停留在试点的层面上,尚未形成全面推进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态势;同时,在开展试点的街道(镇),探索的成效尚未能全面且根本地解决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探索的力度;同时,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工作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委托共青团承担的认定机制,在工作开展中缺乏权威性和合法性,有时,又与政府部门在工作职能上形成了交叉和资源浪费。

三是社区内可提供的阵地资源明显不足。目前,在我区各街道(镇),一方面,社区内可供青少年活动和为开展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所提供的阵地较少,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40%左右的学校能完全或部分向社区开放;已有的活动阵地的设施不匹配或已老化,不能适应青少年需要;不少社区单位的活动场所建造规格过高,局限了社区青少年广泛开展活动的可能性;调配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社工和青少年工作者配置不足,缺少组织、机制保障;有的新建的小区应有的公用设施不配套,缺乏青少年活动阵地。据统计,青少年在闲暇时间,经常去社区内各类活动场所的只有20%左右,认为社区内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能满足需要的只有46.9%。另一方面,各社区在整合青少年教育、文化活动的社会资源方面功能还很有限,已有的社区各类青少年活动资源的开放率不足、使原来就不充足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使用率不高;有关青少年事务工作的各类组织和各级职能部门尚未完全形成社区资源共享的协调运作方式,工作的合力还不强,在机构、项目的设置、工作运行尚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四是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目前,社区内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过少,在街道(镇)中一般只有1名团干部,且大多兼任其他工作,从人员配备上不能满足青少年事务工作的需要;且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专门负责社区内的青少年事务管理,只能由团组织和青保部门兼顾这块工作;从社区内各部门的工作只能来看,对青少年事务管理都有所涉及,但都有不是主要工作,从而在相互协调、合理调配尚存在着问题,不能形成合力,与青少年对社区的需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青少年需要社区团组织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服务最多的是:技能培训、提供学习机会和开展文体活动。

五是工作项目的拓展明显不足。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开展的实效性不足,直接表现在社区中的青少年工作项目的匮乏和运作能力不足。现在,涉及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开展的工作项目,大都只是对弱势青少年群体进行社会救助的帮困维权类项目,停留在基础保障性服务的水平,覆盖面不够广,救助能力不足。同时,针对社区内一般青少年群体和优势青少年群体的服务项目更明显偏少。究其原因,有的是由于工作项目设计上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贴近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需求。而有的工作项目设计的创意很好,但却不能实现或不能体现实效。或者是由于在目前情况下不能得到政府、社会有效支撑的原因,或是由于在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干部、青少年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的局限性和工作岗位变动等诸多问题,也对青少年事务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74.8%的青少年认为社区缺乏有影响力的工作项目,有48.1%的青少年认为实施工作项目的方式和方法较单一,有33.2%的青少年认为工作项目没有针对性。

三、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理性思考

社区作为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构成一个一个的小社会,具体、直观地影射出社会生活的形式和规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是近年来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新领域,从工作的对象、工作的手段、工作项目的设定、工作开展的方法等角度来看,既与原有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有相同之处,也有等待进一步拓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就目前的社区和青少年工作发展趋势来分析,做好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

首先,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离不开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得提高包括青少年素质的提高,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关键要切实按照时代的要求和青少年的自身特点,不断改进现有的青少年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特别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切实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社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是如何贴近社区青少年的思想实际,提供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等事务的切实有效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发动社区青少年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服务,体现社区对社区青少年的凝聚力,实现“以德治国”思想在社区中的表现形式,巩固社区党组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其次,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是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十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形成了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务为基础的社会资源的多样化配置。政府行政资源、市场经济资源的结构性分化以及重新确立各自的资源配置原则,必然会剥离原先政府和企业组织所承担的许多不应承担的社会功能,“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青少年文化、教育、体育和日常社会活动中大量的青少年社会事务正回归社会,需要由共青团和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来承担。社区作为社会中新发育和基础性的结构性因素,将在承担起政府行政组织难以有效提供,市场赢利组织不愿提供的许多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青少年事务将是社会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也是满足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需求的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出现了四个多样化的情况,在社区青少年中也突出放映在此背景下的四个多元化,表现为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元化、活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在社区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社区的归属和依赖越来越强,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服务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希望社区所承担的公共事务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多元化,也就是说,青少年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希望在社区中能就近、便利的参与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接受各类社区青少年工作项目的服务。同时,青少年对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越来越来高,据统计,有63.6%的青少年曾参加过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有82.1%的青少年愿意参加社区活动,青少年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越来越强,这也为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第四,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是适应青少年成长,满足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终身的教育,不光是学校需要承担青少年教育的责任,社区也是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舞台。现在在校青少年每年在社区中有将近180天的休息日,如何在这180天的时间里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如何通过社区这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区,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层次的提高,其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这也说明了现有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教育作用主要应体现在满足青少年走向社会化的协调功能。社区是青少年作为个体和社会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最初始、最基本的场所。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为社区中的青少年提供了经常而广泛地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从而,使青少年有了一个学习和传承社会文化、群体价值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使青少年有了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学校”。

第五,扎实有效地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也是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社区内集聚着特困、闲散等各种弱势青少年群体,也汇集了青少年大量的闲暇时间,据统计,在职青年每天在社区中的生活时间为5.73小时(不包括睡觉),每周拥有的闲暇时间为23.87小时,而在闲暇时间内经常去社区场所活动的只有20.7%。如果我们对他们缺少关心和引导,无法提供实实在在的社区扶助、救助服务和丰富的社区青少年活动,他们将无所依从,无所寄托,甚至会对现有的社会道德、人生价值等思想产生怀疑,严重的将形成理想信念真空,构成自己的利益群体,游离在社会组织构架外,甚至可能为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思想所诱惑,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最后,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体制也是进一步拓展团组织自身工作职能的需要。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组织的性质赋予了他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和国家的重要社会支柱,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三大职能。从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定位而言,协助政府承担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这个职责,也有利于改变共青团的工作方式,实现共青团工作由活动方式的不稳定循环向项目式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挥出社区团建的综合载体、综合依托、综合推进作用,真正做到活动与建设并举,强化团组织的职能建设。另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团组织不协助政府来承担,其他社会组织也会逐渐承担,从而导致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组织凝聚力的弱化。所以,承担社区青少年事务对团组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共青团组织要把握机遇,适应改革需要,主动承担起这一工作,拓宽团组织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四、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范畴

在探索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其应所包涵的工作范畴有多少,目前,在团组织的系统,甚至理论界都尚无明确的界定,从开展试点的工作实践来看,对政府职能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其他青少年组织从事或参与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工作范畴,我们主要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社区青少年信息调查、反馈工作。

要在社区中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样本,确立一批固定的重点调查对象,定期了解他们的各类信息,从中分析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动态,为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依据。

2、社区青少年权益维护。

社区青少年事务是社区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青少年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渠道,维护法律赋予青少年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少年利益的代表,更要注重对社区内各类青少年群体,特别弱势青少年群体(如特困、罪错、闲散、待下岗失业、外来务工青年等)的权益维护。

3、青少年社区教育指导工作。

主要应针对社区中青少年的特点和分布,结合社区的特色,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教育、凝聚青少年,增强青少年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社区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舞台。

4、社区青少年的发展型服务。

主要针对社区中的青年,特别白领青年的发展型需要,为其提供发展性的青少年服务项目,包括联谊类、创业扶持类、信息咨询类、中介类等适合社区提供的服务,满足这部分青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辅助他们的事业发展。

5、社区青少年组织、活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管理。

社区中活跃着各类青少年组织(包括社区各类青少年社团、青少年自发组织),拥有各类青少年活动资源(包括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青少年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包括社区内各类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资源),而且,在社区发展进程中,这些组织和资源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也始终处在相对匮乏的状态。社区青少年事务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职责是作好已有的各种青少年工作资源的调配、整合和利用,使之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要借助各种机会,开发更多、更好的青少年工作、活动资源。

6、青少年社区成长环境的优化、监督。

对社区周边娱乐、书刊、音响、影视等文化市场和其他明显影响到青少年成长的社区人文环境进行社会监督,积极参与和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净化青少年的社区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人大、政协等部门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五、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

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是否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时社区青少年事务是否能得以发展,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的关键环节,也是“事务”相对于“团务”的主要区别。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要求共青团组织和其他青少年组织在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团体、组织的支持下,尽早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管理组织,形成统筹协调、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1、调研、预警机制

要建立青少年信息调查反馈网络,通过定期开展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调研和经常性开展青少年热点问题的调研,掌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整体情况,从中发现青少年中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为开展青少年工作进行提前的研究,提供对策性的意见,并通过有关渠道将青少年中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2、领导、协调机制

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必须有行政支持、社会参与的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在建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方向、重要举措进行规划和协调。其中,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中要明确定位,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从事青少年工作的有关部门(如综治、青保等)的相互协作,形成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分工、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团的协调职能,要形成青少年事务协调处理的机制,明确各级团组织承担相应的事务处理机构。

3、工作项目的认定、委托机制

在整体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的基础上,社区青少年事务要通过各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对工作项目、工作目标的加以认定。并在具体工作项目的操作中,通过共青团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发文、与委托单位签订协议和接受政府部门的工作项目委托等形式,承接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具体工作项目。

4、工作项目的组织落实机制

要在不同层面成立各级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机构,构建广泛的工作网络,在社区中,以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项目建设为纽带,形成工作项目的承办责任制,强化具体工作项目的推进、落实过程的管理。而且,要注重扩大基层社区(街道、乡镇)中的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覆盖面,加强项目具体操作中的组织落实能力,提高实效性。

5、工作实施中的支撑、保障机制

主要强化三类支撑,第一,加强开展工作的物质保障,依靠政府项目经费、社会捐助、慈善基金、青年工作经费等多种渠道,组成的工作经费相对稳定的来源。第二,不断扩充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形成队伍支撑,着重培育青少年志愿者、社区内青少年工作者、青少年专业工作者三支队伍。第三,用好社区内各类为青少年活动所用的阵地资源,努力形成青少年事务的阵地支撑。

6、工作成效的反馈评估机制

逐步建立青少年事务处理的跟踪调查、评估制度,提高青少年事务处理的实效,对于成功的探索经验及时加以提炼、推广;通过人大、政协等多种渠道,及时就青少年法规制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民主监督,向有关政府部门反馈或提出建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媒体上经常性发布有关青少年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促进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六、社区青少年事务的项目化运作

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建立各种形式的组织载体是开端,形成各种机制是长效运行的保证,培育起丰富多样的有形、有效、有发展潜力的工作项目是关键。工作项目的建设是社区青少年事务实施的直接表现,项目化拓展是社区青少年事务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项目化拓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社区工作和青年工作的一般原则,还要注重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建设中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原则一:服务先导,着重实效。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特别需要坚持实事精神,注意以青年为工作基点,设计、开发青少年社区服务项目。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解决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问题,提高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实效。

原则二:依托资源,培育项目。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必须充分依托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工作基金等一系列配套的社区资源,开发工作项目。在项目的成熟过程中,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效能,扩大影响力,提高对其他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

原则三:分析特点,分步推进。在全市的各个社区中,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条件不尽相同,这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各个社区应对自身的社区青少年事务确定不同的重点,在调研的基础上,优先发育有资源依托的工作项目,分步骤推进自己社区中的青少年工作项目,形成自身的社区青少年事务特色

原则四:分类研究,分层实施。根据社区中青少年群体的不同特点,将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确定为三类:即社区内弱势青少年群体、在职在校青少年群体和优势青年群体,通过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等工作载体,设立各类工作项目,开展各种社区青少年事务,在针对性服务过程中提高实效性。

根据这四个原则,我们经调研,认为当前可以实施三大类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项目:

1、针对弱势青少年群体,可重点实施五个工作项目

帮困救济:建立社区青少年帮困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可以有政府拨款、社会团体专项基金、个人捐助,向社区内特困青少年(特别是家庭年收入在280元以下的特困家庭青少年)定期发放助学款;同时利用社区内高校的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内特困青少年结对开展“智力扶贫”,定期为特困青少年进行学习辅导。

罪错青少年帮教:为社区内罪错青少年建立“一人一档”,由社区民警、综治干部、青保教师和街道关协老同志以及社团内的团干部、优秀青年组成帮教志愿者队伍,分类分层次地开展帮教和转化工作;由街道团工委定期组织军训、社会公益活动,定期开展家访,了解其思想和生活状况;与区法院少年庭、区检察院未检科、区公安分局看守所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罪错青少年在社区中的表现及家庭情况,形成社会帮教“一条龙”的双向延伸。

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建立16—25岁社区闲散青少年个人动态档案,将闲散青少年按照行为表现划分层次,对于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闲散青少年要重点开展跟踪帮教。针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教育,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对闲散青少年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提供基础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并尽可能地提供就业指导,推荐上岗。待下岗青年再就业培训:摸清社区内待下岗青年的底数及基本情况,借助社区内各类资源为他们提供免费再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提供社区服务及非正规就业岗位,初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积极联系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劳动力市场,推荐他们就业上岗。同时积极与社区劳动服务所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扩大待下岗青年对管理中心再就业免费培训工作的知晓率。

外来务工青年管理:依托各街道(镇)“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点,联合有关部门对社区内的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文化娱乐服务及法制教育,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状况,组织外来务工青年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在外来务工青年集聚的地区设立外来务工青年团员联络站,以团的组织凝聚他们,使他们能和上海青年共同成长。

2、针对社区内在职在校青少年群体可实施六个工作项目

青少年文体健身类活动:积极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各类可供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成立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形成菜单式服务,联网式发展,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青少年社团培育:设立专项基金,培育、扶植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社团,对其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对社区内青少年社团型组织和各类青少年自发型组织进行分类管理,将社区内优秀青少年充实到青少年社团中,引导青少年社团开展活动;协调各社团之间、社团与社区之间关系,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青少年社会实践体验类活动:组织在校青少年在寒暑假、双休日参加各类社区实践类活动,如“我当一天居委干部”、“小鬼当家”等,通过活动使青少年参与社区管理,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组织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将社区的青少年志愿者联络站调整充实到管理中心中,组织进社区报到地团组织、团干部、团员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放《青少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卡》,对社区内青少年者志愿者进行分类登记,进行统一调配管理,推进居民区中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网的建设、完善时间储蓄机制,开发系列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青少年社区成长环境综合治理:对社区周边娱乐、书刊、音响、影视等文化市场和其他明显影响到青少年成长的社区人文环境进行社会监督,积极参与和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净化青少年的社区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人大、政协等部门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咨询类服务:依托社区内资源,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尤其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室,邀请有关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对青少年进行成功教育、挫折教育,提高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社区内优势青年群体可以着重探索四个工作项目

社区青年联谊类服务:建立了华阳社区青年联络站、天山青年都市俱乐部等青年联谊型组织,组织社区内“两新”组织的青年开展各类联谊活动,通过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

社区青年创业扶持类服务:尝试为社区内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提供创业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给予鼓励,成为社区青年创业过程中可信赖的“孵化器”之一。

社区青年中介服务:探索为社区内“两新”组织的青年提供各类租赁房屋、婚恋介绍等中介服务,特别要根据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除社区外暂时无法提供的各类中介服务。

社区参与类服务:定期向社区内的优势青年群体介绍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组织他们为社区发展谏言献策,同时提供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邀请部分社区优势群体青年担任特邀社区管理人员,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为优势青年群体提供更多的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的机会,形成经常性工作项目,让他们在奉献社会中得到社区公众的认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体验社区意识。

(钟晓咏 周崴)

第五篇:社区特殊青少年生存发展状况与工作对策的研究

社区特殊青少年生存发展状况与工作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主要运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闸北区特殊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探讨特殊青少年工作的有效机制。调查发现,当前在闸北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普遍改善的前提下,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动员社会力量予以援助的对象。闸北特殊青少年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包括两大类,即就学与就业。本文认为,特殊青少年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从指导原则、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层面展开。

关键词

特殊青少年 生存发展 青少年工作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以效率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在普遍改善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使得青少年群体的分化之势逐渐显著。其中的特殊青少年群体(即失学、失〈待〉业、家庭贫困、孤残和偏差青少年)由于自身的原因或者因为客观环境的作用,其生存与发展也迅速成为一个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的“公共议题”。

为了解闸北区特殊青少年的基本状况、探索解决特殊青少年问题的有效工作机制,2002年5月,共青团闸北区委员会与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组成了“闸北区特殊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并以闸北区范围内1000名13—35岁之间的特殊青少年为样本,展开调查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特殊青少年的基本生存状况

1、特殊青少年的就业状况

调查发现,在那些已经离开学校的特殊青少年中,仅有21.1%的人实现了就业。职业主要集中在合同制一般工人(16.8%)和临时工(22.4%)。换言之,有两成左右的已经就业的特殊青少年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用人单位没有为其缴纳“三金”。关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特殊青少年对收入的期望并不高。60.7%的人认为自己月收入的最低水平只要在1000元左右;还有18.2%的人的期望值仅为500元左右,这个数字比上海最低工资标准还要低。“最希望从事的职业”以合同制一般工人为最多,达18.4%;其次是国家公务员,为13.7%;其他比例都少于10%。在特殊青少年群体职业选择标准上,“薪水”占第一位,为29.8%;其次是职业稳定性,占29.4%;再次才是发展空间14.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特殊青少年在择业过程中注重薪水,但是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报酬的期望都不高。尽管特殊青少年群体(包括学生)总体而言对就业前景抱有一定的信心,其职业要求和收入预期都不高,但就业问题仍是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在校特殊青少年的学业状况

在校的特殊青少年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学习者分别占21.4%和10.7%;在普通中学和中专、技校或职校学习者为48.9%和19.0%。从总体学习成绩上看,他们大部分学习成绩良好,“优秀”和“良好”者高达54.2%。同时,在校特殊青少年在读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的家庭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费用。调查显示,在“读书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是家庭经济困难,提供不了必要的学习、生活费用的特殊青少年学生中,家庭月收入在450元以下和450—999元之间的分别占41.9%和45.9%。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学生的信心。特殊青少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遭遇到很多非自身因素而导致的障碍,其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也比较艰苦。

3、特殊青少年的家庭生活

调查表明,家庭月均所有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63.2%,(其中,月均所有收入在450元以下的特殊青少年家庭占26.1%),换言之,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特殊青少年家庭生活在上海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边缘。特殊青少年贫弱的家境还突出显现在其家庭住房的糟糕与窘迫上。住在里弄与棚户区的特殊青少年的家庭占被调查的所有家庭的55%。这些社区的治安状况不佳,社区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不利。同时,部分特殊青少年存有严重的家庭自卑感。调查表明,当被问及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父母的感觉时,19.4%的特殊青少年选择了“有点难过,觉得不好意思”。这个比例非常突出地说明了当前闸北特殊青少年的家庭自卑感的严重,他们中的不少人羞于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父母与家庭。内心深处始终背负着家庭贫困的沉重枷锁,无法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4、特殊青少年的迫切需要

从调查的结果看,来自政府层面的针对特殊青少年的救助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特殊青少年对于有关青少年的政策普遍不大了解,政府和共青团组织对特殊青少年的影响力仍然不够。调查显示,有60.8%的人不了解目前党和政府的有关青少年的政策。当生活遭遇困难时,58.8%的特殊青少年的首先选择是“父母”;而想到找“居委会、街道等其他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的比例都很低,分别只有9.9%、1.1%与0.4%。进一步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一半(47.7%)的特殊青少年在生活中得到过“街道、居委会”的积极帮助,39.1%的人得到过“学校”的帮助。特殊青少年得到过“少先队”、“共青团”、“社区青少年组织”、“有关政府部门”、“青少年保护办公室”、“工会”及“妇联”这些组织的比例分别为13.4%、19.0%、5.3%、10.8%、1.4%、1.0%与2.7%。目前特殊青少年最需要的服务依次是学习培训(56.1%)、就业培训与指导(41.5%)、经济援助(35.9%)。调查同时表明,特殊青少年接受培训的最佳时间,以“双休日”为主(36.0%),其他依次为“寒暑假”(26.8%)、“每天的业余、课后”(15.7%)。特殊青少年最普遍地希望政府开展的青少年工作是“加大对贫困、失学、失业青少年的救助”。

(二)特殊青少年群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存问题

特殊青少年自身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特殊青少年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称之为特殊青少年问题中的“生存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贫困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特殊青少年无法参与到那些对其全面发展而言必要的社会生活中去。第二,家庭的贫困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均等。第三,家庭的贫困制约了特殊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二是失业问题。因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特殊青年的就业过程变得十分艰难。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无法实现就业,就业之后的失业也十分普遍。调查表明,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得不面临待业失业的困境。三是社会歧视与生活自闭问题。长期的弱势位置以及由此而招致的被歧视状态会对特殊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进程产生制约作用。调查表明,特殊青少年的闲暇生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闭化的倾向。

2、发展问题

一定特殊青少年的存在给社会秩序与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我们简称为“发展问题”。它主要表现为:一是特殊青少年生存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对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重大影响;二是贫弱的生存状态限制了特殊青少年潜能的开发,进而制约了社会资本的累积;三是特殊青少年面临的教育问题滋生了未来社会的就业问题和人口素质问题,从而给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特殊青少年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的基本利益单位逐步由集体向个体下移。在这一过程中,上海正迅速由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型。伴随社会结构整体性的变迁,青少年群体内部的分化也开始显著。家庭出生不

一、受教育程度各异的青少年在现存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然会处于不同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有市场竞争,社会就必然会分化,特殊青少年群体也必然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而存在,特殊青少年工作的意义就不会消解。

2、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

调查发现,特殊青少年对于有关青少年的政策普遍不大了解,政府或共青团组织对特殊青少年的影响力仍然不够。首先,目前的帮困助学工作还没有被列入到全社会帮困工作的体系之中,帮困助学的资金仍有重大缺口,各部门的行动缺乏协调,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其次,面向失(待)业青年的就业援助制度有待健全。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专业化的教育,特殊青少年的就业能力相对偏低,需要政府的介入,健全相应的救助制度,提高这些就业困难的青年自身的就业能力。再次,面向特殊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心理救治工作有待加强。由于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部分特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受到影响。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方面的资源整合仍然不够,已经离开学校的就业困难的特殊青少年的心理咨询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3、家长教育能力的不足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部分特殊青少年的父母由于长期生活不得志,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比较消极,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导致部分特殊青少年无法从家庭中学会必要的生存观念与技巧。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其它原因而造成的单亲家庭,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有的孩子由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从问题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教育的缺位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特殊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的现状,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行为的有效结合,努力创造特殊青少年工作的新机制。

(一)科学把握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培养社会性的竞争精神与扶助特殊青少年的关系,以有效的工作理念指导特殊青少年工作

关注并认真解决特殊青少年问题,关键是援助、扶持与改革,核心是改革。要通过改革,建立起一套适合特殊青少年实际的、有利于培养其竞争精神的社会导向机制,使特殊青少年对社会发展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使他们人尽其才;要区分不同情况,使其能够自食其力,使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发展,特殊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特殊青少年工作的意义,整合工作资源,在区级层面建立援助特殊青少年的协调组织机构和网络

特殊青少年工作的开展不仅是为了保护特殊青少年的权益,更是维护现存秩序的需要。加强特殊青少年工作首先应该从制度建构、组织设置方面予以保障。在一定层面建立援助特殊青少年的协调组织机构和网络,以整合特殊青少年工作的资源。

(三)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建构“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特殊青少年社会救助体系

特殊青少年内部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特殊青少年工作的开展必须对这个多样性与分化之势给予足够的关注。在继续强调政府的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鼓励非政府的民间特殊青少年组织的发展,鼓励、支持社会的力量进入组织、服务特殊青少年的领域。使得我们可能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共同为特殊青少年的发展服务,从而在制度上保证青少年福利的提高,并继续把广大特殊青少年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四)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一是用制度化的方式来保证教育救助款项的足额及时到位,切实加强并改进政府层面的、针对贫困青少年的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保证特殊青少年不因经济贫困而丧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二是根据特殊青少年学生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比较艰苦的实际情况,开展志愿者智力助“弱”活动,使得特殊青少年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贫困、面对生活。

三是增强中专、技校或职校办学针对性,从源头上遏止失业、待业青年的产生。多方面创造条件,为中专、技校或职校“三校生”提供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四是建立动态调查系统,及时了解特殊青少年的困难,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五是在适当的时间,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特殊青少年群体就业能力。针对特殊青少年群体中社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职业技能的情况,要适应市场需求,组织培训力量,予以低费或无偿培训,以提高其就业机会。

六是针对特殊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显现的现状,切实开展面向特殊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特殊青少年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七是加大对特殊青少年父母教育孩子过程的援助。引导家庭在特殊青少年工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在特殊青少年工作中的作用,建立闸北特殊青少年发展基金

特殊青少年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维护,从根本上说,需要国家、市场与社会三大行动主体的协调配合。要通过建立特殊青少年发展基金,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款。以社会化运作手段,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特殊青少年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对特殊青少年问题的研究

特殊青少年问题其实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结构中的问题。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动之后,特殊青少年问题也会呈现不同的态势。因此,要使特殊青少年工作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特殊青少年问题的研究。

下载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针对社区青少年思想和需求的变化发展实施有效援助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