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李腾开
(建昌县职业中专,辽宁建昌1253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 不断显现,其中之一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青少年 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 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现笔者就此 问题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青少年犯罪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 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从犯罪行为 来看,具有贪利性、罪行严重、团伙性、智能化的特点。青少年 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易受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此时的犯罪绝大多 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犯罪,犯罪动机具有很大的贪利性。在进 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会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 性。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往往是由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 失生所组成,这些人是学校的落后群体,他们结识于游戏房、录像厅等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的心理和志趣,使他 们聚集在一起,团伙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 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 年违法犯罪行为开始显现,并具备一定的反侦察和逃避打击 的能力。他们作案前策划周密、多次踩点,作案时分工明确、注 意配合,犯罪手段趋于成熟化、智能化。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在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 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 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与子女的天
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 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 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 是家庭教育弱化。一些家庭为了生计,父母双双奔波在外,无 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教育的角色,父母作为担负青少年初次 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
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 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 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 教子女,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 家庭归属感和温馨感,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他们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桀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 放纵等不良品行,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 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 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像传统社会 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 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的稳定性,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 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许多后遗症。
2.学校原因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
犯罪上负有重大的责任。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 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问题。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 育的口号,但真正落实谈何容易?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 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素质教育的认同感大大 弱化。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 我矛盾与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的 作用大打折扣。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 心,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善于教 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 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 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 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 发的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 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 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差一点的学校则 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 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拉拢或胁迫 敲诈学生,加剧校园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 年的偏差行为。
3.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 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许多不利的 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 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难的 境地,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心理。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 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 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润于这种不良文化气氛中,过多摄 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 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 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社 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青少年大胆涉足一 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有相当的难度,预防青 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都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从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科学预防
在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介绍良好 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 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2.积极挽救
对有前科的重点对象要重点帮教;对那些大错未犯、小错 不断的青少年,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逐一制订帮教计划,进 行积极的挽救。例如,这类青少年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顽童 型”、学习上不去,调皮花样百出。对这样的青少年,要通过认 真分析,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特长,适当给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依法综合治理
违法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
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有社 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 在青少年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 定,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 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首先,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石,而家长是家庭 教育的主体,因此,要提高家长的各种修养和素质,以自身的 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子女。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在重 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要讲 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对子女的教育是平等、民主而 不是专横、权威、独断,也不应是放纵、溺爱、百依百顺。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 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 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其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学 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书和育人结合 起来。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 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 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 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 法。
最后,政法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社 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
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 等音像制品的传播,严厉打击制毒、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 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发廊和网吧等,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 所,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要加大惩腐力度,优化社会 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在打击的同时,要 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活泼的活动 场所和适宜青少年,受其青睐的优秀文化产品,陶冶青少年的 情操,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满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 需要,以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来占领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健 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 要集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 好的外部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 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不能 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 的青少年,而应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进行积极的教育、引 导和挽救。
(责任编辑:韩宁)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4)
第二篇: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的思考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频发,不良的思想、文化、风气随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充斥泛滥,导致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严重侵蚀,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青少年脱离了学校的教管,父母又忙于工作,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据统计,2013年以来,华蓥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共27件,34名青少年进行拘留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是当前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人员日趋呈现低龄化。根据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青少年案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出现危害社会行为的逐渐增多,且年龄结构逐渐偏小,一般从10岁开始表现出劣迹的,13、14岁就容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到15至18岁,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阶段,使得这一阶段更加成为犯罪高峰年龄;当到了18到24岁初涉社会时,正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冲动的性格暴露无遗,这一阶段所犯案件都是。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现低龄化,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犯罪方式逐渐形成团伙化。2012年3月25日晚,华蓥市天池镇雷家桥老纸厂(原广安示范纸厂)附近发生一起杀人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4岁,广安市代市镇人)、贺某(男,18岁,华蓥市阳和镇人)、王某(男,19岁,华蓥市双河镇人),杨某某(男,21岁,华蓥市双河镇人),四名犯罪嫌疑人坐上受害人的出租车到达老纸厂后,见此处偏僻、寂静便将受害人赵某某拖下车,抢走其身上的600余元现金并将其杀害,之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双河镇网吧上网。纵观现状,青少年犯罪日趋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去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称号、有头目,而且有纪律、有章法,特别是当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的结伙犯罪发展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从而加大了作案的成功几率,一旦犯案就多是大案要案。而犯罪团伙中主要是靠“哥们义气”和利益一致的犯罪意识而达成一致,犯罪利益的相联,加上人多势众,很容易使其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三)犯罪行为往往是冲动和偶然。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均属临时起意,有的青少年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甚
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是犯罪,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近日华蓥市局就成功破获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经查,2013年7月12日,犯罪嫌疑人柏某(男,20岁,华蓥古桥前进村人)、李某(男,16岁,双河镇人)约费某(男,21岁,重庆合川市土场镇人)到华蓥市老汽车站燕子茶馆谈还钱的事,双方因发生争执,遂用随身携带的刀具互刺,导致李某左肾失血过多休克性死亡,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偶然性。再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盗窃案件来看,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的享受,部分作案青少年就是临时起意,在看到别人房门未锁或是东西忘拿时顺手牵羊,却还没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
(四)犯罪动机简单却手段狠辣。青少年作案往往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突出表现为故意伤害、杀人、强奸、抢劫、投毒等,但他们作案的动机却往往又很单纯,甚至可能只是发生了口角争执或面子问题而冲动犯罪。2013年4月7日晚,年仅17岁的犯罪嫌疑人以自己过生日为由邀约受害人张某某(女,14岁,华蓥市庆华镇人)到其男友何某…家一起庆祝生日,以威胁、恐吓的方式,对受害人拍裸照,并拍下何某强奸张某某的视频资料对其敲诈勒索人民币7000元,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好面子,自认为是大姐大,而她和被害人之前却不认识。正因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薄,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给社会造成强烈的不良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追悔莫及。
(五)犯罪形式多以侵财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出由轻微向严重、由简单的一时冲动到有组织有预谋的实施犯罪发展。从往年已破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分析,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青少年常利用其年龄不大,行动灵敏,不易被人注意等特点,降低受害人的戒备,从而肆无忌惮的参与“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活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便大肆挥霍、享受,然后当犯罪所得用完后又继续抢夺,频繁作案,甚至形成团伙,共同实施犯罪。近日华蓥市城南治安交管中队巡逻时,抓获的正在偷汽油的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20岁,岳池人);谢某(男,18岁,重庆合川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曾伙同另外1名犯罪嫌疑人多次到广安、武胜、华蓥等地盗窃摩托车,盗得摩托车共10余辆,总价值约1万余元。
二、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一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不成熟,极度缺乏正确的自我省视以及辨明是非黑白的明辨能力,看待问题的想法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二是部分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心及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容易受一些网络不良风气、电视电影作品的误导,使其产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从而走上歧途。三是少数青少年自身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往往感情冷漠,亲情淡薄,不服管教,再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使青少年对未来更加迷茫,强烈的想寻找答案,在心理长期受压抑后,加之缺乏好的倾诉对象,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客观原因。一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不但不引导子女走“正路”,反而还教导子女一起犯罪。2013年7月1日,双河派出所就速破一起盗窃案件,其父亲教唆16岁的儿子进入厂区办公室内盗走电脑、手机等价值2万余元的物品后,于7月1日凌晨在工业园区红绿灯处接应其离开,可见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很之大。同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有缺陷的教育更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情缺失,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就指出,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父母离异后,近半数的孩子在很长的时间内会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问题,再建家庭中,后爸后妈往往不被接受,再加上很多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放任自流,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心理与行为上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使其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父母存在的不好的性格很容易会使子女学习、效仿,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
歧途。二是学校教育监管的缺失。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课堂,个别学校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盲目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区别对待,好学生老师喜欢学校重视,差生则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过早地走向社会,受社会这个复杂环境的侵蚀。虽然近年来,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教材上,我国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三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很难经得住各种不良诱惑,相比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色情、暴力、恐怖的东西更能刺激青少年感官,许多黑心老板就是看准青少年的这一特性,开设不正规的网吧、娱乐场所,以更多新奇刺激的方式诱骗青少年,而青少年往往因为好奇,落入不法份子设下的圈套。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毒瘤,长期存在,青少年长期生活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受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误导,得不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身边有违法乱纪的人一多,就会让青少年觉得他们的行为是正常的,这种类似“从众”的心理,很大部分是由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产生的,所以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一要联合社区等有关部门,对有前科的青少年家庭多做走访,关心开导,对监护人明确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通过加大宣传,唤起广大家长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视,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二要引起父母重视。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可做到多留心注意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善于发现青少年的某些异常举止和反常行为,像有些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追求奇装异服或是突然有喝酒、抽烟等恶习,这些坏习惯和反常的行为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家长要做到细心观察,及时给以正确引导,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再就是要多与孩子谈心,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长辈的训斥,不要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恨铁不成钢,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也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伤孩子的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信任,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二)积极优化学校教育模式。一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的角度出发,“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作为教育者教育的重要思想,找到学
生的兴趣点,加强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将应试教育观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应求教育观转变。二是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多做宣传,开展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多观看法制节目,提高学生的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三是开通家长热线或建立校园QQ群,多做沟通交流,传递教育经验心得,做到时时掌握孩子情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是否存在问题,便于与孩子及时沟通,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四是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多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做到不歧视问题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三)努力改造社会环境。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和采取多项有针对性措施,净化社会风气,大力整治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网吧等场所严管重罚,严格管理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肃清校园周边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一切丑恶现象,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公安机关可在学校附近设治安值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司法机关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充分利用庭审教育,震憾他们的道德良心,促使认罪服法。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
进入的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积极落实各项帮教措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预防为主和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在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苗头时,充分考虑其成长经历和自身特点,以教育挽救为出发点,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生存发展环境的青少年职业教育,且学校学费不宜过高,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社会各界在面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上,不能弃之不理,避而不谈,应结合他们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那些社会危害性不大,且为初犯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尽可能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从而使其早日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三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材料
团县委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汇报材料
2012年,共青团会宁县委以“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县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职能
团县委高度重视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履行县预青办职责,一把手亲自抓,并把各乡镇、县直学校团队组织负责人都纳入小组机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团县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做好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团县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今年先后印发“两法”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咨询服务20余人次;组织学校团队组织,通过板报、橱窗、专栏,举办法制座谈会、报告会,大力宣传法制知识,引导青少年争做“普法小使者”,在青少年中有效地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良好氛围。
三、创新模式、拓展维权平台,唤起全社会的维权意识
积极提供以“维权、预防、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法律援助。与县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联合,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律援助的意义,也更为有效地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中小学建立维权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板报、校报,校园电视台、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团队宣传渠道,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宣传。
四、创建法制学校,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安全教育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法制学校,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并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少年庭、乡镇派出所的专业人员为学校的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他们根据不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及法制报告,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讲解法律知识和对发生在同学身边真实的违法犯罪案例的分
析,使他们对一些犯法行为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界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有力的引导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护法。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 “校园净化工程”
针对组织、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不良文化产品,毒品、及违法违规网站等问题,团县委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定期联合县文化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各学校团队组织也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潜在危害。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杜绝淫秽色情“口袋本”图书,学生彩票等不良文化产品进入校园教育活动,并加强青少年禁毒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有效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活动。
六、发挥职能、感化教育,实施贫困生资助制度
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接受均等教育的平台。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入学、缴费等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进行保护。团县委充分发挥实施希望工程的优势,今年以来,先后对3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资助,并积极牵线搭桥援建希望小学3所,与县外学校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并积极倡导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与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摸底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51所,已开展结对帮扶的学校32所。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我县教育及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改善了我县办学条件,有力维护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七、建立健全青少年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权工作领导机构,及时调查处理有关青少年权益的上访信件,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团县委与县法院配合成立了“青少年法庭”,指定专人参与审理涉及青少年的案件,对所有涉及到青少年的案件做到不公开审理,不报告青少年真实姓名,充分保障青少年被告人的辩护权,最大限度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全面开展未成年人普查工作,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进城务工子女,城县下岗职工子女、农村困难儿童以及残疾青少年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真情助困进万家”扶贫帮困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行动、特殊群体儿童情况调查、创建快乐成长服务站,关爱和服务城乡特殊和困难少年儿童。加大对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力度。大力推动各乡镇100%建立预防组织,完善预防组织成员联席制度,强化考核机制,发挥预防办参与处理、协调、督办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学生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学校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环境、设施的安全检查,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四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情况
多年来,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努力为我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维护我镇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对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充实与完善:由武装部杨勇平同志任组长,由镇派出所所长任法制校长。成员单位含概镇综治办、宣传办、民政、妇联、团委、派出所、司法所、各村党支部、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相关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由镇团委书记任主任。各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密切协作配合,切实为青少年远离犯罪、遵守法纪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挥法制校长作用,以各种形式警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发挥法制校长作用,紧贴学生实际,法制校长结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说明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茫然和无
知,重点讲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同时采用互
动形式就同学们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抵御不法侵害。同时,由镇
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同志不定期向师生汇报近期镇域内违法
犯罪的典型案例,并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区司法局同志举办
法制报告会,向同志师生们介绍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青少年维权法》等相关的法制法规。使师生及时了解
当前违法犯罪的状况,进一步敲响警钟。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法制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及对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提高
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发挥教师、学校、家长共同作用,构建预防网络
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了广大
教师监督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宣礼讲法,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特别是关注问题学生学习、生活问题;
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切实保障
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利用家庭这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课
堂,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教育方法,耳濡目染宣传守
法意识,营造家庭和谐、守法环境。
五、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地法制教育
镇预防工作小组因地制宜的把握禁毒日、公民道德实施
纲要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成功举办了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普法宣传日”走
上全镇各主要街道,张贴挂图、发放宣传单,向每位社会成员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现场进行法律咨询服务;联合司
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进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号
召学生做小小宣传员,与家长、邻里进行交流;开展“珍爱
生命、远离毒品”活动,向未成年人宣传毒品危害,普及毒
品预防知识,还在张各庄中学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并
组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营造法制氛围,取得
良好效果。
六、提高自我保护、安全自救意识,抵御侵害能力
预防工作小组非常关注我镇未成年人身心变化,不断加
强自护能力的培养,通过青春期教育、心理生理辅导、避险
救护演习,引导他们克服成长期综合症状,抵御不良思想侵
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联合计生办启动了“青春期性教育”
系列活动,通过讲座、游戏及知识竞猜等活动,传播青春期
知识;邀请消防中队在各中学举行了实地灭火演练,增强了
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学区推行“小黄帽路队制”和教师
护导制,邀请交通民警为师生上交通安全课,培养学生遵守
交通法的良好习惯。在寒暑假到来前,对学生出游、饮食、防火、防水、防电、禁放烟花等行为进行教育,并开放活动
场所,保障学生平安祥和的度过假期。通过种种措施使学生
掌握必要必备的自防自救方法,提高自我预防和自我保护能
力。
七、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今年是实现公民道德建设“五年大变样”目标的关键之
年,全旗范围内也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镇预防工作小组紧密联系当前重点工作,实现了
将预防青少年人犯罪与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活
动紧密结合,教育青少年做文明守法公民,杜绝了违法犯罪
现象发生。我镇预防工作小组切实配合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实践活动,将文明礼仪教育同法制宣传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在全镇青少年中发出倡议“塑造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的当代青少年良好形象”,组织了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在夏各庄学区开展“我讲文明礼仪,我种文明之花”的文明礼
仪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公民道德
宣传月期间,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
动。组织青少年走上街头整治镇域环境,用实际行动宣传公
民道德,监督不良行为。
八、建立预防长效机制,加强沟通、逐步完善队伍建设建立了由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
参加的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联系会议,沟通信息,协调、督促、落实预防青少年
犯罪的教育、管理、服务等相关事务。及时对工作出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基础上,通过预防、挽救、教育感化等方式妥善解决各种问题。逐步完善帮扶队伍建设。通过在学校,发挥集体作用,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帮
一、多助一接对帮教活动;在各村建立由村治保主任、民兵等组成的社会监督员队伍,配合派出所不断加大对各校园周边交通、治安工作力度,解决困扰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加强校园内外治安工作力量,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组成由法律工作者、司法所人员、学校负责法制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对问题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加大社会关注力度,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通过社会帮扶解决困难的青少年的生活、家庭问题,减少或杜绝因过早辍学步入社会或因贫困问题走上违法道路的现象发生。
总之,预防青少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规范预防办组织机构,加强预防小组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继续扎实作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继续增加教育宣传活动次数,大力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创造性的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工作,不断提高我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整体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第五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邢邦林
成员:
尹玉明刘小兵董郑兵各班班主任詹喜元陈华果
和团韩志来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