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铜时代
美术欣赏课教案
【课题】青铜时代
【教 科 书】广东教育出版社美术鉴赏
【年级班次】高一(2)班
【课型】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学习美术作品的基本欣赏方法,学会欣赏古代青铜艺术品
3、情感目标:通过青铜器的欣赏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探索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学会欣赏青铜器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司母戊大方鼎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张图片,告诉老师对于这件文物你的了解有多少呢? 生: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体积比较庞大„„
师:对,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也很全面。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王室用于祭祀的青铜方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另外,考古界也将其称为“后母戊鼎”。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青铜时代》,深入的了解一下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辉煌成就。
2、板书课题:青铜时代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青铜时代?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所学的知识,说一下什么是青铜时代呢? 生:„„
师: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与黄河流域,到了夏、商、西周时代青铜铸造成为最重要的手工生产部门,后世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以其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奇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样,显示出独特的美感。每个朝代的青铜工艺又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下面我们就来分别欣赏不同朝代的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2、夏代的青铜工艺
(1)乳钉纹爵是一种酒具,1974 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通高22.5厘 米,长流尾尖,束腰,平底,三棱 足,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是我 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 铜酒具。
(2)管流爵
此文物为夏代晚期的青铜酒器,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状装饰。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现藏于
上海博物馆。
(3)小结
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的初期。总体上看,夏代的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这一时期青铜艺术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整体适应性。
3、商代的青铜工艺
(1)饕餮乳钉纹方鼎
鼎,在三代之际是传国重宝,是国家 政权的象征。饕餮乳钉纹方鼎是目前 所发现的鼎的最早的实物,造型规整 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介疏朗,为 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2)四羊方尊
极致的青铜典范”。
商晚期偏早的青铜器,属于礼器,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
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此尊造型简洁、优
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
(3)小结
商代是奴隶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器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造型普遍规整庄重,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3、西周的青铜工艺(1)武王征商簋(利簋)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带大家欣赏了一些青铜艺术品,现在大家看这张图片,那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对它的了解?
生:商代早期的青铜器„„ 师:这是武王征商簋。是一种食器。它的主人是利,所以也被称为利簋。它是目前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造型端庄稳重。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2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2)伯矩鬲
西周早期青铜器,1974年北京琉璃 河251号墓出土,一种食器。此器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造型华丽。整个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大方,不加地纹,而由立体的牛首和翘起的牛角、耳等细部所强化的轮廓线则是富于装饰性的。
(3)小结
西周时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早期有一种狞厉之美,晚期具有敦厚,温文尔雅的风格。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青铜时代各时期的青铜工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古代其他时期的青铜器,大家讨论一下这些作品与青铜时代的作品有何共同之处和差异?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首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青铜时代,然后我们深入了解了青铜时代各个时期的青铜工艺的特色。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欣赏一件青铜器作品,要从它的时代背景,铸造工艺,造型特点以及装饰纹样等各方面进行分析。
五、课后作业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看一些有关青铜时代的视频或书籍,提高文化素养激发自己的创作能力。下节上课前每位同学交一份500字以上的观后感!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青铜时代的感受
青铜器给人的感受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 “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一 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这无疑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最早形式.铜鬲的口沿也与陶鬲口沿的折沿式和侈沿式相对应,其足仍沿用规整圆锥体的陶鬲足.因而,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其形制特征来讲,它们几乎全与同时的陶器相同,它们的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着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增设了距离很近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口沿呈凹弧流线型.另外,爵的侧面设一折弧形大鋬,鋬面上又加铸两个狭长的镂孔,既有效控制了鋬的厚度,又增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镂孔纹;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钉纹管流爵,其一侧设斜置的流管,流上铸两个方折形饰物,造型别具一格,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长流爵,流特别细长,作狭槽状,尾与其对应,既平衡了重心,又显得修长而纤细,三足尖端呈弯弧线状而外撇,这些与扁平直立式样规整的橄榄形爵身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已经脱离了夏代陶爵的体制,并成为中国酒具的形象代表.这时的青铜鼎,其腹部较为高深,配三只四棱锥形空心足,两耳立于口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对应,另一耳则位于另外两足中间,整体造型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给人一种规整中有生气,对比中显和谐的审美感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创新型的高颈扁腹直壁斝(二里头遗址六区M9:1),口沿上设两个三菱锥状矮柱,腹部鼓起,下承三个大空锥足,器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铜斝的原始祖型.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匀薄的技巧,也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二 纹饰意蕴
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一方面对同时期的灰陶和礼玉的纹饰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社会形成阶段的特征对其纹饰作了一定的扬弃,所以无论是纹饰的结构特征,还是其表现方法,均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夏代青铜器纹饰多以乳钉或圆饼状的实心的连珠纹,以及弦纹、云雷纹等几何纹为主,虽然还没有发现像商代青铜器上直接铸刻的饕餮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但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用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动物头部图案的铜牌饰上,却已经形成了这一动物纹的基本模式,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动物纹的先河.(一)几何纹
几何纹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早已出现,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则开始模仿陶器的各种几何纹饰类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连珠纹、弦纹和云雷纹,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先河.这些几何纹虽然相对单纯和平面化,却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体现了丰富的审美风尚和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内涵.最早出现的连珠纹图案呈小圆珠状,有单排和双排两种横式排列,圆圈也有实心和空心之分,多饰在器物的肩上或器盖的边缘等部位,其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如青铜器上的乳钉等,首先可能是防碰撞的实用功能和相对规则的装饰功能的统一,后来其实用功能退化,渐渐演化为专门的装饰性图案.二里头乳钉纹斝颈部突出的圆饼状乳钉纹(即连珠纹),作为青铜器上简单而原始的纹饰,就是在防滑的实用基础上而形成的.据考证,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范上印制的,圈与圈间距的疏密,横行排列的整齐,虽不很严格,却显得自然.如二里头铜爵上也饰有很不规矩的圆点纹,作单向或双向排列,类似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角,其杯体下部也铸有圆圈状的连珠纹.弦纹也是青铜器上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简洁朴素.它一般与乳钉状连珠纹配合使用,并且多作为连珠纹的边框.如夏代晚期的乳钉纹管流爵的颈上也饰弦纹三道,其间夹杂疏密有致的双排乳钉纹,显得规整而又有变化;二里头出土的铜斝,与鋬相背的腰腹正面装饰有两道凸弦纹,中间则夹有一排五颗乳钉纹,从而在腹部形成了一周由凸弦纹与圈纹组成的宽带纹,显得简洁而利落,形成了夏代青铜器纹饰的特有形式,与青铜时代的其它阶段的纹饰风格迥异.云雷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为典型的几何形图案,是用利器在陶范上刻划而成,圆柔形的云纹和方折形的雷纹连续出现,构成了回旋式线条,显得自然流畅.夏代青铜鼎的腹部一般多饰以云雷纹,较特殊的是二里头六区(KM3:2)青铜戈,其曲内后部也铸有凸起的云纹,纹间的凹槽内还镶嵌有绿松石,将相对神秘庄重的云雷纹打扮得楚楚动人,寓庄严与审美于一体.这种云雷纹的阳纹线条在纹饰中间均形成一个圆圈,颇似神秘而狞厉的斜角目纹,周围再搭配饰以抽象而富于变化的阳纹线条,整个构图简洁而生动,寓狞厉与生气为一体,很可能就是商周青铜鼎上兽面纹的胎形.除此之外,二里头文化中出现的几何纹还有近似水涡的涡纹;阳纹线条纵横交错而成的网格纹,如二里头遗址五区M1:1青铜鼎腹部饰有粗疏的带状网格纹;以及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如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圆形青铜器上就饰有两头粗中间细的十字纹,另外一件夏代晚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在其中心圆孔周围的正反两面也用形状规整的小绿松石片镶嵌成两周十字图案,并在其内外用绿松石片组成两个圆周将其围住,整个图案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二)动物纹
到了夏代晚期,铜牌饰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青铜器中以夸张形式或以幻想中的动物头部为主体的抽象兽面图案,这也是迄今发现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动物纹.该纹饰的动物头部,除两眼之外的其他部分,均为抽象的,而不是具体表现实样的.这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遗址中石锛上怪异的动物纹饰,身上横条沟曲形的刻线与青铜兽面纹就极为相似,新寨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盖上也有类似的怪兽纹饰.夏代兽面铜牌上的兽面纹,图案设计简单质朴,特别突出兽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二里头玉柄形器上的饕餮图案,并成为早商及其以后青铜容器上兽面纹和饕餮纹的祖型.李学勤分析山东日照两镇的玉锛饕餮纹、河南偃师二里头铅的嵌绿松石青铜牌饰饕餮纹时,也指出了其审美过渡性:“山东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确实可以看成良渚文化和商代这种花纹的中介”.夏代也有部分铜酒器在器盖的边缘饰以变形的动物纹图案,并且特别突出骇人的双目,营造了一种威严的氛围,既与使用者的礼仪和等级地位相呼应,也与夏代关于龙的神话传说相印证.夏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装饰,当为商周同类青铜器纹样的滥觞,而且经过变形的动物纹图案也形成了后来青铜纹饰的主体.总之,夏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一方面赋予了青铜器外在形式的华美与瑰丽,如青铜质料的器物表面,刻以单层平雕纹饰,且纹饰多作条带状,往往给人以既有力度和锐度的触觉感受,又有流畅和圆润的视觉感受,“灵活的线形纹饰弥补了青铜器体块特质的不足,赋予了凝重的青铜器以生命的气息”,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审美韵味;另一方面又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质,夏代先民把现实以及臆想的物象铸刻在象征权力、威仪和用以祭祀的青铜礼器上,如夏代九鼎的纹饰既满足了其宗教性的龙崇拜,也通过把天下各地的自然资源和财富绘制成图象,刻铸于鼎上,以此作为帝王享有灵物和征收贡赋的象征,突出其现实的攫取权力和树立威信的政治意义.
第三篇:现代散文:感受青铜时代
在八百里秦川西端,有一座形似馒头的小山包。大约在远古时代,发源于陇西渭源县的渭河,像一条不可一世的巨龙,出鸟鼠山,穿宝鸡峡,摧屋拔树,滚滚而东。没成想却在宝鸡市区的东南方,被这个坚硬如铁的小山包挡住了去路,久冲不过,不得不在这里绕了个大湾。从此,这个小山包就有了一个名字:石嘴头。唐朝初期,在这里又发现了十个雕有石鼓文的石鼓,因而又名曰石鼓山。2009年,宝鸡市政府在这座荒山上建起了两座巨型建筑:一座是中华石鼓阁,宣扬石鼓文化,让人们体味宝鸡深厚的文化渊源;一座是青铜博物院,宣扬宝鸡为青铜之乡,让人们追忆那个遥远的青铜时代。
每日上午9时,你站在石鼓山下往西张望,就会看到一座城堡式的巨型建筑,在旭日下舒展着雄姿,建筑顶端一面巨大的既似铜镜又似时钟的造型,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迁延,引起我们对逝去岁月的敬畏。这就是位于石鼓山东侧的青铜博物院。
青铜博物院是宝鸡人的骄傲,因为它记录着两千多年前,周秦王朝在宝鸡这块地方发祥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恰是同中国历史上与青铜时代相对应的奴隶社会的兴盛期,是人类社会经过野蛮的原始社会的漫漫长夜之后,迎来的一段新的文明。
走进青铜博物院,四个宽大的展厅和摆列成序的青铜器展品,依次映入眼帘。据介绍,青铜博物院总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 ,仅三楼开放的主展厅面积就达4000多平方米。展览主题为“青铜铸文明”,分为“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包括何尊、折觥、墙盘、逨盘、爬龙在内的1500余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的配合,以宝鸡历史发展为主线,向人们展示周秦文明的灿烂成就和青铜器之乡的独特韵味,及其对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对这些文物及其部分复制品,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一一进行了观察考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奴隶主贵族享用的生活奢侈品,其造型之宏大,工艺之精致,就是在今天看来亦应为之惊叹。那一组大小不一的编钟,那高近一米,重200余公斤的大盂鼎,那铭文长达32行499字的毛公鼎,还有簋、爵、盉、鬲、盘等,这些酒器、食器、祭器、乐器,都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贵族们花天酒地、“钟鸣鼎食”的生活情景,更加深了我们对《诗经。伐檀》中关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段描写的理解。加之看到布展人员制作的一组奴隶下跪举盘,供奴隶主盥洗的造像,令人竟为之愤怒。那真是一个黑暗的年代!
可是陪同参观的专业人员说:别!且别一般性的诅咒那个奴隶时代,它是青铜时代的必然产物。早前的原始社会也许更加残酷,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生产的物品仅够自己活命,所以部落之间战争的胜利者,对所获的俘虏是全部杀掉,一个也不留的,因为他无法让这些人为自己服务啊!而青铜器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人们可以生产更多的东西,自给有余,才有了社会分工,可以腾出一部分人担任管理和从事文化工作,才有了这些奴隶主贵族啊!所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向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况且奴隶主也有好坏之分,商汤周武比之夏桀殷纣,就要好一点么!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儒家的创始人孔丘,不是都产生于奴隶社会么!
是啊!是奴隶们创造了历史,但他们创造的成果却由奴隶主来享用。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历史,历史唯物论的法则。但不管怎么说,奴隶们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通过这些出土的器物流传了下来。
我首先注意到国宝级文物何尊。何尊造于西周时期,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我还注意到1978年宝鸡市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出土的一组编钟。这五件秦钟,形制、文饰沿袭了西周甬钟风格。甬钟结构酷似两块相扣起来的瓦片,因其顶端立有中空的圆柱状“甬柱”而得名。主要由甬、舞、钲、鼓四部分组成。钲部设有36枚突起的乳钉,每面各有18枚,分为左右两区,每区有三组,每组三枚,其间还有各种繁复的纹饰;鼓部下端收口多作月牙形。编钟按大小排列,据说演奏时,大钟的声音震荡时间长,因此,不设敲击点;而小钟在其鼓部设敲击点,可以敲击出音韵准确的正鼓音和侧鼓音。所以,甬钟多为双音,为的是用较少的钟,构成完整的音阶。这一切,使编钟具备了显示帝王权力的凝重、威严及神圣感。这都充分显示了古人的音乐才能。
我还参观了展馆人员制作的从制模到浇铸青铜器作坊,惊叹我们的祖先3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如此技艺,不禁肃然起敬。
参观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展馆人员把四个馆中的一个馆起名为“智慧之光”的高明之处。
此时,我忽然想到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文物是凝固了的历史。”真是这样。这些出土的青铜器,虽然不少已经锈迹斑斑,但却无言地向我们诉说着已经远去了的那个时代,那时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水平。所以我们后来的人们,把重要的历史文物视为国宝,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走出展览馆,文物工作人员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些隐藏在国宝背后的故事,就是历代爱国群众为保护国宝做出过贡献的一件件动人事迹。
原台湾巡抚刘铭传一家四代,保护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的事迹就颇为动人。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这件国宝十九世纪在宝鸡出土后,几经周折为当时淮军将领刘铭传所得,让人鉴定为国宝,即运回自己的家乡--安徽肥西刘老圩,盖了一座盘亭,并作《盘亭小记》记叙此事。此后,达官贵人、文人名士得知后争相出重金购买,均被拒绝。刘铭传去世后,美、法、日等国商人更是闻风而来,纷纷开出高价,势在必得。刘的儿孙们不为所动,为避免强盗武力抢夺,只得又将国宝深埋地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才献给了国家,此时距刘铭传获宝时间已达89年。
经细询文物工作人员,现存馆藏的大多青铜重器,每件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护宝故事。如原国学馆馆长叶恭绰保护毛公鼎的故事,清代侍读学士的潘祖荫一家保护大盂鼎的故事,原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马衡保护散氏盘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2003年在眉县杨家村出土的一批国宝级青铜器,更是得益于五位农民的极力保护。当时王宁贤五位农民挖地时发现了这批窖藏文物,得知为国宝之后,就立即报告文物部门,经过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其形体之大、铭文之长、内容之重要、保存之完好,都极为罕见,被誉为本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五位护宝农民受到党和的亲切接见,并受到了奖励。
这次参观,使我终身受益。我更加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更加感到作为宝鸡人的自信与自豪;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我国历代群众法天敬祖的宽阔胸襟和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一腔情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的祖国薪火相传,长盛不衰的根基。
第四篇: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摘要:王小波的《青铜时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时代三部曲的颠覆性创作,《青铜时代》以其故事的荒诞性、人物的穿越性以及语言的幽默独特性,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价值观取舍上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延续了王小波的语言幽默,而反乌托邦、反现实的创作创新也让《青铜时代》打上了独特的“黑色幽默”的烙印,这看似荒诞不羁的作品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非常强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对《青铜时代》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来分析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特点,通过对王氏幽默的解读,来重新认识王小波的人生价值观:有趣。
关键词:王小波
创作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
一、王小波的个人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王小波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出生在1952年的北京,当时正是三反运动期间,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正在悄悄发生着巨变,王小波的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就在王小波出生之际,很多人认为这也是王小波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20岁的王小波在牛街教学仪器厂做了工人,后来《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就是以工人生活为北京写作的。1977年与当时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李银河。1980年在杂志《丑小鸭》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校教书。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1989年,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1992年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 从人人羡慕的大学教师变成存在 生活压力的自由撰稿人 , 获得了自由 , 同时也获得了追求自由的根底。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1992年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上夫妻永别。因此 , 王小波去世引起的轰动 , 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诗意的执着追求拨响了人们遥远的记忆之琴。[ 1]
王小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他短暂的45岁的人生里,并不算是高产的作家,他活着的时候,读者群体多是同龄人,而在其死后的岁月里,也同样吸引着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读他的作品,模仿他的风格。时代不同,面对的苦恼和困惑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王小波的作品里感受到的对自由的渴望,对真诚的向往,都是时间永恒的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独立思考、独立风趣、独立幽默的智慧,将指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面对现实。作为真正为当代中国小说注入了新元素的作家,在知青小说的创作中,王小波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在作品钟都体现出了独特的智慧,和清醒的现实生活认知。在他同时代同时期的作家当中中,鲜少有人能达到。
二、《青铜时代》的文学价值及其艺术特点
(一)文学价值及文学地位
《青铜时代》是一部翻写唐人传奇的小说,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被誉为中国短片小说先河的正典文本,分别以袁郊《甘泽谣》中的〈红线〉,杜光庭的〈纠髯客传〉,薛调的〈无双传〉为原型,作者将这三个故事演绎出充满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在作品当中,充斥着看似荒诞不经的插科打诨,反复使用与历史小说故意背离的语言,不断用“出格”来定位小说中的一个个荒谬的历史真相。
《青铜时代》是延续王小波一贯的文学风格社会主题,对于反乌托邦,反思想压制的文风承袭的又一力作,对于作品本身的“趣味性”的追求,让这部小说,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借鉴了诸多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和叙事策略,在叙事中显示出王小波独一无二的才华和思想,以繁复、复杂、冗长为特征的语言叙事风格却并不令人生厌,处处充满“有趣”的品格,让幽默的语言和匪夷所思的想象别具匠心。《青铜时代》并没有完全抄袭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模式等负面思想,而是有选择地表达,有选择地创作。在《青铜时代》里,虽然古今场景变换不断,历史的概念意识没有断裂,与现实当中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在结尾处一反唐传奇的大团圆结局,取而代之以悲剧结束收尾,这是王小波对既定文学规则的叛逆之处,对理想世界的怀疑态度。叙述开放灵活自由,打破时序结构,不拘泥于传统,利用复杂的多线索交叉复式叙述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充分体验变异中的荒诞,在荒诞的体验感中感受到愉悦,从而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青铜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延续前两部的写作背景和风格,《黄金时代》以现实世界为背景,主要讲述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性的无能同时饱受政治“左”的泛滥横行的歧视,在民族和国家灾难泛滥的时代,无法拥有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遭遇到了一系列的不公平的待遇,在逐渐摆脱文化的过程中,主人公“王二”的心态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生存模式;而《白银时代》则是充满虚拟与想象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跨世纪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通过回忆来描述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的人生,给现代生活以深刻启示。《青铜世界》源于唐传奇,改编于过去的故事,通过写古代的过去的知识分子的故事,刻画出追求个性,追求自由,追求创造欲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权力斗争控制的封建时代,自由和个性追求,被时代画上了滑稽的符号,不断扭曲的心态和行为,使智慧和爱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演变成闹剧。时代三部曲的故事选材、人物方面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在主题表达方面,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处境,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处境,都无法脱离知识分子本身的特点和时代所赋予的特征,在叙事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在塑造人物方面也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二)艺术特点
1、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小说的语言风格直白、幽默,延续了王小波诸多作品的语言风格,在《青铜时代》里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思辨,这时的语言充满着辩证性,无论是引领读者思考还是通过主人公的反思引出故事情节都是作品语言的一种创新手法,这是王小波的高明之处。除此之外,大量的“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不断涌现出“别致”而特立独行的幽默感。比如:他对我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答道:您知道我早上吃了些什么吗?他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说:这是对建筑行业的污蔑。他说:你这样子怎么为人师表?我说:您的意思是我不够漂亮,这是女生的看法吗?他说:你要知道我国的国情。我说:我怎么不知道?我每月挣30美元。[ 2]这是王二与李主任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充分体现出了王小波的语言功力,这样的妙语连珠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幽默,更是作者思维及性格幽默的直接体现。这也就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小说当中比如《寻找无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性的细节,展现出丰富的杂学写法,不仅使故事更加的丰满,也体现出作者语言风格的丰满性。比如王仙客拥有的望远镜以及数学才能等都是语言独特性的展现。不仅如此,大量的夸张调侃,是王小波在小说中常用的语言手段,他相信文字不是用来看的,需要有节奏的快慢,这是王小波作品里的语言筋骨,有意味的夸张不仅丰富着人物形象的刻画,更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语言体验。比如,在红拂的死中,他明确地调侃着:“红拂上吊的准备事项就在专家领导下进行,和她自己没了关系。” [ 3 ]这种不合逻辑的调侃和叙述,暗藏强烈的幽默和讽刺效果,同时又充满着快感,反衬现实丑陋的同时, 又拥有了一种 “自我指涉”和“自我增殖”的转喻色彩。
2、叙事手法的独特性
《青铜时代》独特的叙事手法,不仅仅表现在一反传统叙事的规范和有序,不断跳出人们的固定思维,采用荒谬的模式,增加黑色幽默。《万寿寺》通过一个被汽车撞到导致失忆的人,以现实世界的王二和唐朝时代的薛嵩的生活交替为背景,通过想象不断穿越,在小说中,一反常态,不断通过交叉与穿越的手法进行情节的安排,通过这样不可预测不可预知的故事来表达一种对人生的不确定、多种可能性的主题,生活乃至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万寿寺》里人物的命运感减弱,甚至消失,追寻人生的不断变化的意义和体验,追求自由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万寿寺》的魅力就在于不按套路出牌的变化自由、天马行空的想象、情节荒诞无厘头、行文没有固定程式,简直是表达自由追求的典范。在讲述的过程中叙事手法的独特性让人忍俊不禁。在王二的第一叙事中添加第二叙事,在手稿中生成元故事事件,分别写了关于薛嵩和红线在失忆之前、恢复记忆过程中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独特的想象和线索,从中蔓出枝故事的开始,将故事在发展中曼生出可能性,同时消除了叙事时间等确定性因素的描写。在《寻找无双》中, 由“寻找”闯入宣阳坊的王仙客,因寻找而蔓生出“鱼玄机”的故事被虐待与杀戮逐渐替代了寻找无双的叙事线索,逐渐浮现出无双、彩萍等人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断纠缠,成为一个开放,又由再生机制的故事生成模式。
3、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根据唐传奇改变而成,但人物形象方面却与原来的人物关联不大,甚至有颠覆。历史小说当中的风尘三侠,无疑是英雄美人的形象。李靖是乱世英雄,不仅慷慨、才智过人,更是有运筹帷幄的智勇双全,而在王小波的小说当中,李靖只是洛阳城里的一个知识分子,以发明为乐趣,在洛阳城里随心所欲比如喝酒、纹身、吸大麻。红拂女本应是位巾帼女英雄,而王小波的叙述中却发现,红拂其实只是在追求有趣的小女子,她的夜奔只是源于一种寂寞一种无聊的反抗。与历史上的虬髯公英雄形象不同,在《红拂夜奔》里, 他虽然是个剑客,却非常的庸俗,盯梢红拂与李靖的夜奔却毫无意义。在岛外做国王,集滑稽可笑于一身。在这样的创作中,颠覆着人们心中旧有的固定形象,改变了传统观念,同时也不乏大胆的创新新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情节中,对英雄形象进行反叛,荒谬夸张却又充斥着大量的讽刺。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创新,也是王小波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三、从《青铜时代》看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王小波把西方的幽默融进他所生活和经历的这个时代, 开创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小波式的幽默时代。在描写手法上,通过塑造一些非正面的人物形象,借助可笑的言行表达对现实问题的种种不满,这种风格源于60年代的美国,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他们擅长突出人物与环境的不协调,通过对不协调的因素进行放大、扭曲、使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感到沉重。在描写手法上喜欢打破传统,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 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调侃戏谑混成一团。“黑色幽默”是一种集悲剧与喜剧特征为一体的文体。它往往反映现实,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知价值。王小波的黑色幽默不仅仅使体现在荒诞的一面,还体现着王小波式的狂欢。他通过大量的借鉴、引用,来阐释自己的人生哲理,在人生哲理当中又不断地反映着现实,批判现实,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这种幽默的黑色,在时代三部曲中,王小波惯用的喜剧精神和幽默口吻来唾弃软弱、感伤的传统,通过冷静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对黑色幽默的风格进行创作创新,随心所欲地穿越在多种视角里,在虚拟中自由发挥,深刻揭示人性的弱点。比如在塑造王仙客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风里雨里几十年,落了一个王八蛋!”“一头闯到自己卧室里,倒在床上翻了白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其实是月经初潮。”像这样的口语化的表达、以为,其实这样的反差性的语言充斥着作品本身,通过这样一些生活化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更加滑稽,而让人物形象更加有喜剧效果的则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和对话描写。“老爹后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就数钱这个东西最坏,甚至比王仙客还坏。” [ 4]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映作品以及王小波本人的幽默,以冷峻且戏谑的语言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态度,这种表达轻松而富有深意,又让人无法忽视它语言的有趣性。再作品当中加入其他的现实元素,利用跳跃性不断地制造现实与历史的碰撞感,让作品的表达更加有交融性也是其幽默的一种表现,比如王仙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荒岛上的鲁滨逊一样,给自己列了正反的问题表,开始假设哪一种问题成立,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来证明人物的滑稽,从而影射现实的黑暗与困境。
四、王小波及其《青铜时代》等作品的现实意义
《青铜时代》延续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创作风格,在作品的语言上延续了一贯的“王氏幽默”,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改编,充斥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以其独特的文学和价值意义,让后人受益匪浅,在黑色幽默开创的时代,不断给诸多同时代乃至后代的作家留下借鉴的意义和思考。超越着时代赋予他的意义,以冷峻和幽默的态度,描写着现实,不是怯生生地选取一整片黑色打压,而是选择回到人物命运本身,从人物的情感出发,去诉说时代,这是王小波的价值取舍,也是他文学意义的判断。
王小波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观,追求有趣,在无趣的人生里创造有趣的价值取向。这是他的反叛意识,也是他的精神追求。他认为,“ 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 , 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 5 ]他可以容忍一个人智力上的愚蠢,却无法理解无趣的人生。在传统的价值管理中,有趣并不是一个人的“正当意义”,大多数的人把“名利”看成是人生追求,这也是传统的“有用”的价值体系的体现,王小波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价值体系的追求,他给予我们思考人生除了“有用”更有一种“无用”的乐趣,值得追寻。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的追随者的原因,纯粹而富有理想,永远低姿态,永远谦卑的幽默,以非主流体制外的身份,超越着主流追求,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 6 ]。这样的思考在现当代社会里,尤其值得。如果说“有用”的机制体系,提倡物质追求,那么“有趣”则更注重精神食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正的幸福从来都是来自于精神追求,这不仅仅是心灵的慰藉,更是一种知足、一种幸福感、一种创造。如果说有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那么“有趣”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个人能够做到有趣,其实并不容易,在这个时代,更加难上加难。当下充斥着对于“颜值”追求的渴慕,不少的年轻人为了拥有颜值高的外表,不惜整容损害其原有天然的美丽,王小波的作品告诉我们,一个人并不因为其颜值的高低而失去其人生的意义。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说的就是拥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以及敏感的洞察力,有个性有主见的人,我们并不刻意追求,有趣,但明确除了有用之外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快意人生的选择,追求有趣,不仅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说明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追求变化,同时也是对于人生价值探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我为什么写作》[ M ],见王毅编:《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第 197 页。
〔2〕 王小波著:《青铜时代》[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M ]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4〕 王增进,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 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5〕 凤凰网,作家王小波逝世20周年,2017 〔6〕 张懿荣: 王小波黑色幽默的渊源与创化[ J ].中国比较文 学学刊, 2004.
第五篇:古希腊青铜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小编推荐)
【核心提示】迈锡尼时代的结束标志着爱琴青铜文明的结束。但它对古希腊文明和欧洲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爱琴文明的发现使欧洲的历史往前推进了2000多年,这是以施里曼、伊文思为代表的考古先驱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与世界其他的古老文明一样,古希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这一时代大约结束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按照发展序列可 以分为早、中、晚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分布范围大致在爱琴海及其周边地区,在考古学上以其主要发生地分为三个地区性文明,即一般熟知的克里特的米诺斯 文明、爱琴海上的基克拉迪文明和希腊大陆以迈锡尼文明为代表的所谓“希腊底”(Helladic,另译“赫拉斯”)文明。
基克拉迪文明早期青铜文化
基克拉迪文明属于早期青铜文化阶段,从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前存在于爱琴海上希腊的基克拉迪群岛,与米诺斯文明的早期阶段大致同时。这一时期造型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女性雕像,用这些岛上特有的纯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雕像扁平,人物形象只有抽象的、大致的轮廓,如仅用突出的鼻梁表示面部,身体的其余部分如四肢、腰身等的特征虽然也可隐约看出,但只是一种意象,远非具体、逼真。有的雕像只有头部、上肢和身材的轮 廓,如不特别注意,很难将它们与女性人物雕像联系在一起。
这些雕像是陪葬品,现在发现有1400个,但仅知道其40%的来源。它们对克里特陶器上的图像有一定的影响。关于这一文明的创造者源于何处,有 两种说法,一种是原始印欧人,一种是前印欧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农业与渔猎相结合。这一文明衰落于米诺斯文明兴起之后。此后,这一地区就先后处于米诺 斯和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下。
米诺斯文明爱琴青铜文明的源头
米诺斯文明是爱琴青铜文明的源头和主体,对基克拉迪文明和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都有深刻影响。
早期米诺斯时期之末,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文明进入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最初的国家都是城市国家,以王宫为中心而形成。除了国 王及其官僚阶层之外,克里特的社会阶层还包括由名门世家和男女祭司组成的贵族;由工匠、艺术家、书吏和低级官僚组成的中产阶级;由农民、牧人和劳工组成的 无产者;社会地位最低的农奴。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著名的有克诺索斯、法埃斯托、扎克罗、马里亚、古尔尼亚等。其中克诺索斯和法埃斯托最为 强盛。约公元前1700年,克诺索斯统一全岛,米诺斯文明从此进入了最繁盛期。
这时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控制了基克拉迪群岛。米诺斯的商站和殖民点分布于整个爱琴海地区和东地中海。他们输出的产品主要有橄榄 油、葡萄酒、釉陶和青铜器、银器。输入的或交换回来的有塞浦路斯的铜、埃及的黄金和象牙、希腊大陆的白银、爱琴海诸岛的黑曜石。此外,海外商业的发展和海 军的强大使米诺斯王朝建立了强大的海上霸权。
在公元前15世纪前半期,克里特被来自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征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米诺斯王宫遭到破坏,其他城市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破坏的原 因除了人祸外,大概也有天灾。考古证明,该王宫一直存在至前1400年之后。但迈锡尼式的墓穴、来自希腊大陆陶器的影响,特别是大量的线形文字B泥板文书 的出土,证明米诺斯王宫在后期已经易主。公元前12世纪以后,多里亚人侵入克里特,米诺斯文明完全毁灭。
希腊底文明爱琴青铜文明的第二个辉煌
“希腊底”文明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和若干个阶段。早期相当于埃及的古王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大陆居民以务农为生,在青铜铸造术和陶器制造上 都受到安纳特里亚的影响。中期相当于埃及的中王国时期,这时的遗址主要发现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大陆中部。后期以迈锡尼文明为代表,以线形文字B的出现 以及竖井墓、圆顶墓(蜂窝墓)和黄金制品的大量出现为标志。这是考古材料最集中、最丰富的时期,也是爱琴青铜文明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迈锡尼文明可分为竖井墓和圆顶墓两个时期。竖井墓时期存在时间不长,约一个世纪(公元前1600—前1500年之间),之后进入圆顶墓时期。圆 顶墓的内部为圆顶,形似蜂窝,逐层收缩至顶,内壁另有专门的墓室,墓外有长长的墓道。从圆顶墓王朝开始,迈锡尼文明进入繁荣期,直到公元前12世纪以后,出现衰落迹象。
由于线形文字B的释读,人们对迈锡尼文明的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政治上实行君主制和地方自治;各地一般都建有坚固高大的城堡,与米诺斯王宫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迈锡尼人尚武好战;统治者积累了大量黄金,“多金”之国名不虚传;宗教信仰形式与米诺斯人大致相似,后来希腊人信仰的一些神,如宙斯、赫拉、波塞冬、阿瑞斯、阿波罗、阿特米斯、赫尔墨斯、狄奥尼苏斯等的原型这时都已出现,但名称、功能有所不同。
迈锡尼时代的结束标志着爱琴青铜文明的结束。但它对古希腊文明和欧洲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爱琴文明的发现使欧洲的历史往前推进了2000多年,这是以施里曼、伊文思为代表的考古先驱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