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05年7月25日)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大战略;打好推进城市化进程、招商引资、旅游开发三大战役;主攻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改革与发展、科技普及与创新三个重点;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4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97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10.09亿元,其他各项指标均实现了时间与任务双过半。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体上访事件,未发生一例FLG练习者到郑州市以上滋事事件,社会大局稳定。在经济工作中,我们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最佳增长点和有效启动点,大员上前,精心组织,全民参与,形成合力。上半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864户,新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91家,同比增长3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入库税金1.08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1.86%。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增幅高达2.61%。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成了全市经济财柱子、台柱子。今年以来,我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一、造局造势,提升战略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县的县情使我们认识到,今后我县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就能牵动整个新郑经济的全局。为此,2001年,我们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原来的战役提升到战略地位,牢牢的放在首位,抓在手头。一是抓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在三台一报开辟大篇幅专题、专栏,天天、期期不断,铺天盖地式热炒、炒热,印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新郑日报15万份,发放全市各家各户。全县广泛开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大讨论不断升温,形成了一轮超越一轮的冲击波,非公有制经济成了干部群众、城乡上下最热门的话题,从而营造了发展的热锅效应,达到了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想经济、议经济、干经济的浓厚氛围。二是抓观念更新,夯实思想基础。领导的思想观念决定发展的思路,领导的落实是最大的落实。我们先后组织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主抓非公有制经济副职,分三批赴中央党校和山东东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县,进行高级班进修培训和参观学习,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崭新局面。三是抓组织领导,凝聚领导合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下设正局级规格的实体工作办公室,与县委办、政府办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考核、服务。成立了机制瓦、红枣、莲藕等六大产业指挥部,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主导产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大户制度,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抓竞争激励,形成竞相发展格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竞争激励机制目标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分值,严格落实奖惩。3月3日,我们在全县339个行政村设立400个分会场,召开非公有制经济总结表彰大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大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秀局长等各类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公开奖励现金和轿车、电脑、洗衣机等奖品,总价值达80万元。使服务至上,发展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自觉行动。
二、优化环境,开通绿色通道。在优化环境上,我们准确定位,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领路人。在六放宽政策的基础上,又制订出台了《新郑市引进人才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城镇户藉管理政策》、《新郑市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自主创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做到打通、变通、畅通,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竞争平台,靠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引好航、带好路。二是当好服务人。先后成立非公有制经济证照集中办理处、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构筑高效办证、素质升位、信息流通、法律援助的立体服务网络。上半年,共办理各种证照8234个,接待群众咨询8000余人;上网发布本地产品产业信息1500余条,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00余期(次),培训各类人才6.8万人次。三是当好护航人。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纪检会、监察局等部门定期深入企业、商户进行明察暗访,严厉查处四乱行为;组织政法部门对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四霸分子进行打击处理。同时,设立投诉中心,及时受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投诉。今年以来,共受理、办结各类投诉事件15件,打击处理近百名违法犯罪分子。《郑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权益保障条例》7月1日实施后,我们抓住时机,印发到所有职能部门和千家万户,以此规范政府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撑起法律保护伞。
三、建设载体,做到定向突破。树立资本运营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围绕产业建载体,依靠载体带产业,实现产业突破发展。一是壮大产业群县。采取政策扶持,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的办法,抓好产业群县建设,先后建成机制瓦、服装、木材加工、节水莲藕等10个特色产业群县。二是发展工业园县。本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利于发展的原则,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园县建设步伐,全市共建成14个非公有制经济园县,入驻非公有制企业760家。三是建好专业市场。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先后建成了建材、家俱和大枣商贸城、华阳寨皮革城等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市场等载体建设,有力拉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全市机制瓦生产线发展到108条,年产量突破1.2亿张;以韩都药业集团、豫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医药企业已达5家,年产值近5亿元;大枣发展到15万亩,无公害节水莲藕3.2万亩,顶真食品有限公司、大红袍酒业有限公司、奥星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近百家。
四、开放带动,实现总量攀升。把开放带动作为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把手,实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一是全方位。在思想观念上,通过舆论宣传,造局造势,在全市上下营造招大商、大招商的浓厚氛围;在招商的主体上,实行全民招商,每个公民都是招商引资责任者;在招商对象上,既招项目、引资金,又揽人才、引技术,形成全方位开放。二是宽领域。以北城县、双湖县、港县、薛店镇县、辛店镇县为重点,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广泛开展工业招商、以城招商、旅游招商、产业招商。三是深层次。围绕深字做文章,在招高科技、高水平、大规模、小污染的项目上下功夫,杜绝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止6月底,全市实现招商引资协议资金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4亿元,新招项目96个,已落地46个。当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在发展环境、服务机制上,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深化、完善。二是乡镇有特色的不多,产业优化不够,县域发展还不平衡。三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存在企业个头小、水平低,产品低档次;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尽理想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下半年,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进一步强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再上新台阶。具体讲,要做到十六个字,即:打开天窗,净化环境,创新思路,强化保障。打开天窗--炒热思想,提升认识,唱响发展歌。江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的许多理论突破,是我们打开当前思想枷锁的金钥匙,讲话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春天。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认识,抢抓新机遇,瞄准新目标,采取新举措,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作为启动十五规划的开局工程,作为凝聚人心,加快新郑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壮歌。净化环境--标本兼治,优质服务,系好安全带。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让利就是解放思想,吃亏就是转变观念的意识,加强职能部门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经济意识,优化政府行为。设立统一收费大厅、成立110经济特警队、实行安静生产经营日和会计委派制度等,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开展明查暗访、实行有奖举报。对四乱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当事人调离现职岗位,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降级使用,正科降副科,副科免为一般干部,绝不姑息迁就。从而全面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治安环境、法制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系好安全带。总之,我们宁可牺牲本届班子的政绩,也要剐骨疗毒,扫清发展障碍。创新思路--完善载体,多轮驱动,增强推动力。一是把园县建设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医药、化工、大枣、建材等主导产业,加快摩托车、大枣商贸城、建材专业等市场园县和群县建设,形成县域块状特色经济。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制订吸引客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全民参与的奖励政策,突出重点县域和重点产业,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招商活动,实行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招商,营造大开放、大招商、促大发展的全民招商浓厚氛围。完善招商引资考评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实行月评比通报制,奖先罚后,以此带动全市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三是把非公有制经济做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农业上,树立经营村的理念,积极推行租田制、股田制,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加速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上,树立经营理念,对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经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硬件,创造空间。同时,加快古今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塑造环境名市、文化名市、旅游名市的城市形象,打造新郑形象品牌,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强化保障--严管队伍,提高素质,建立保障线。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驾驭和服务经济的能力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保障。实行三三工作制(即各单位三分之一的人员进行封闭式轮流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三分之一的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外出招商引资,深入分包村组和企业帮助发展经济;其余三分之一人员从事单位正常业务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干部素质升位工程,力争用两年的时间,选拔50名科级干部、500名村级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分别完成研究生和大专学历;全面加强机关公务员、企业家和市民的培训教育,重点对执法执纪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塑造清醒坚定、勤政为民、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领导干部形象和勇于改革、务实高效、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
[1]
第二篇: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5年7月25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大战略;打好推进城市化进程、招商引资、旅游开发三大战役;主攻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改革与发展、科技普及与创新三个重点;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4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97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10.09亿元,其他各项指标均实现了时间与任务双过半。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体上访事件,未发生一例*练习者到郑州市以上滋事事件,社会大局稳定。在经济工作中,我们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最佳增长点和有效启动点,大员上前,精心组织,全民参与,形成合力。上半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864户,新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91家,同比增长3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入库税金1.08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1.86%。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增幅高达2.61%。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成了全市经济财柱子、台柱子。今年以来,我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一、造局造势,提升战略地位。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县的县情使我们认识到,今后我县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就能牵动整个新郑经济的全局。为此,2001年,我们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原来的战役提升到战略地位,牢牢的放在首位,抓在手头。一是抓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在三台一报开辟大篇幅专题、专栏,天天、期期不断,铺天盖地式热炒、炒热,印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新郑日报15万份,发放全市各家各户。全县广泛开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大讨论不断升温,形成了一轮超越一轮的冲击波,非公有制经济成了干部群众、城乡上下最热门的话题,从而营造了发展的热锅效应,达到了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想经济、议经济、干经济的浓厚氛围。二是抓观念更新,夯实思想基础。领导的思想观念决定发展的思路,领导的落实是最大的落实。我们先后组织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主抓非公有制经济副职,分三批赴中央党校和山东东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县,进行高级班进修培训和参观学习,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崭新局面。三是抓组织领导,凝聚领导合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下设正局级规格的实体工作办公室,与县委办、政府办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考核、服务。成立了机制瓦、红枣、莲藕等六大产业指挥部,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主导产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大户制度,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抓竞争激励,形成竞相发展格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竞争激励机制目标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分值,严格落实奖惩。3月3日,我们在全县339个行政村设立400个分会场,召开非公有制经济总结表彰大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大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秀局长等各类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公开奖励现金和轿车、电脑、洗衣机等奖品,总价值达80万元。使服务至上,发展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产品低档次;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尽理想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下半年,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进一步强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再上新台阶。具体讲,要做到十六个字,即:打开天窗,净化环境,创新思路,强化保障。
打开天窗--炒热思想,提升认识,唱响发展歌。江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的许多理论突破,是我们打开当前思想枷锁的金钥匙,讲话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春天。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认识,抢抓新机遇,瞄准新目标,采取新举措,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作为启动十五规划的开局工程,作为凝聚人心,加快新郑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壮歌。
净化环境--标本兼治,优质服务,系好安全带。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让利就是解放思想,吃亏就是转变观念的意识,加强职能部门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经济意识,优化政府行为。设立统一收费大厅、成立110经济特警队、实行安静生产经营日和会计委派制度等,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开展明查暗访、实行有奖举报。对四乱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当事人调离现职岗位,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降级使用,正科降副科,副科免为一般干部,绝不姑息迁就。从而全面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治安环境、法制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系好安全带。总之,我们宁可牺牲本届班子的政绩,也要剐骨疗毒,扫清发展障碍。
创新思路--完善载体,多轮驱动,增强推动力。一是把园县建设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医药、化工、大枣、建材等主导产业,加快摩托车、大枣商贸城、建材专业等市场园县和群县建设,形成县域块状特色经济。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制订吸引客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全民参与的奖励政策,突出重点县域和重点产业,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招商活动,实行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招商,营造大开放、大招商、促大发展的全民招商浓厚氛围。完善招商引资考评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实行月评比通报制,奖先罚后,以此带动全市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三是把非公有制经济做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农业上,树立经营村的理念,积极推行租田制、股田制,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加速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上,树立经营理念,对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经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硬件,创造空间。同时,加快古今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塑造环境名市、文化名市、旅游名市的城市形象,打造新郑形象品牌,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强化保障--严管队伍,提高素质,建立保障线。把提*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驾驭和服务经济的能力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保障。实行三三工作制(即各单位三分之一的人员进行封闭式轮流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三分之一的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外出招商引资,深入分包村组和企业帮助发展经济;其余三分之一人员从事单位正常业务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干部素质升位工程,力争用两年的时间,选拔50名科级干部、500名村级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分别完成研究生和大专学历;全面加强机关公务员、企业家和市民的培训教育,重点对执法执纪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塑造清醒坚定、勤政为民、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领导干部形象和勇于改革、务实高效、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
第三篇: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05年7月25日)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大战略;打好推进城市化进程、招商引资、旅游开发三大战役;主攻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改革与发展、科技普及与创新三个重点;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4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97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10.09亿元,其他各项指标均实现了时间与任务双过半。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体上访事件,未发生一例QQQ练习者到郑州市以上滋事事件,社会大局稳定。在经济工作中,我们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最佳增长点和有效启动点,大员上前,精心组织,全民参与,形成合力。上半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864户,新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91家,同比增长3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入库税金1.08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1.86%。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增幅高达2.61%。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成了全市经济财柱子、台柱子。今年以来,我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一、造局造势,提升战略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县的县情使我们认识到,今后我县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就能牵动整个新郑经济的全局。为此,2001年,我们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原来的战役提升到战略地位,牢牢的放在首位,抓在手头。一是抓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在三台一报开辟大篇幅专题、专栏,天天、期期不断,铺天盖地式热炒、炒热,印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新郑日报15万份,发放全市各家各户。全县广泛开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大讨论不断升温,形成了一轮超越一轮的冲击波,非公有制经济成了干部群众、城乡上下最热门的话题,从而营造了发展的热锅效应,达到了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想经济、议经济、干经济的浓厚氛围。二是抓观念更新,夯实思想基础。领导的思想观念决定发展的思路,领导的落实是最大的落实。我们先后组织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主抓非公有制经济副职,分三批赴中央党校和山东东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县,进行高级班进修培训和参观学习,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崭新局面。三是抓组织领导,凝聚领导合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下设正局级规格的实体工作办公室,与县委办、政府办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考核、服务。成立了机制瓦、红枣、莲藕等六大产业指挥部,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主导产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大户制度,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抓竞争激励,形成竞相发展格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竞争激励机制目标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分值,严格落实奖惩。3月3日,我们在全县339个行政村设立400个分会场,召开非公有制经济总结表彰大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大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秀局长等各类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公开奖励现金和轿车、电脑、洗衣机等奖品,总价值达80万元。使服务至上,发展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自觉行动。
二、优化环境,开通绿色通道。在优化环境上,我们准确定位,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领路人。在六放宽政策的基础上,又制订出台了《新郑市引进人才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城镇户藉管理政策》、《新郑市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自主创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做到打通、变通、畅通,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竞争平台,靠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引好航、带好路。二是当好服务人。先后成立非公有制经济证照集中办理处、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构筑高效办证、素质升位、信息流通、法律援助的立体服务网络。上半年,共办理各种证照8234个,接待群众咨询8000余人;上网发布本地产品产业信息1500余条,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00余期(次),培训各类人才6.8万人次。三是当好护航人。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纪检会、监察局等部门定期深入企业、商户进行明察暗访,严厉查处四乱行为;组织政法部门对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四霸分子进行打击处理。同时,设立投诉中心,及时受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投诉。今年以来,共受理、办结各类投诉事件15件,打击处理近百名违法犯罪分子。《郑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权益保障条例》7月1日实施后,我们抓住时机,印发到所有职能部门和千家万户,以此规范政府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撑起法律保护伞。
三、建设载体,做到定向突破。树立资本运营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围绕产业建载体,依靠载体带产业,实现产业突破发展。一是壮大产业群县。采取政策扶持,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的办法,抓好产业群县建设,先后建成机制瓦、服装、木材加工、节水莲藕等10个特色产业群县。二是发展工业园县。本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利于发展的原则,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园县建设步伐,全市共建成14个非公有制经济园县,入驻非公有制企业760家。三是建好专业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先后建成了建材、家俱和大枣商贸城、华阳寨皮革城等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市场等载体建设,有力拉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全市机制瓦生产线发展到108条,年产量突破1.2亿张;以韩都药业集团、豫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医药企业已达5家,年产值近5亿元;大枣发展到15万亩,无公害节水莲藕3.2万亩,顶真食品有限公司、大红袍酒业有限公司、奥星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近百家。
四、开放带动,实现总量攀升。把开放带动作为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把手,实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一是全方位。在思想观念上,通过~宣传,造局造势,在全市上下营造招大
第四篇:三类经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澄城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2009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我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抓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和省、市、县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落实各项措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以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催生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使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速度持续加快,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2009年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8.91万元,比去年增长18.1%;总产值完成61亿元,比去年增长17.5%;工业总产值完成30.5亿元,比去年增长29%;实现增加值17.27亿元,比去年增长21.4%,占全县GDP35.2亿元的49.1%,高出市下达指标45.93%的3.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36亿元,比去年增长11.7%;实交税金3.5亿元,比去年增长8.6%。
二、规模工业增势强劲。
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比去年增加10户,增长9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4.11亿元,比去年增长76.2%,完成总产值25.76亿元,比去年增长71.7%,实现增加值6.65亿元,比去年增长64.2%,实现利润1.1亿元,比去年增长192.6%,实交税金0.73亿元,比去年增长76.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业总量的84.5%。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9.99亿元,比去年增长22.5%,完成总产值10.67亿元,比去年增长24.7%,实现增加值2.76亿元,比去年增长17.8%,实现利润0.43亿元,比去年增长183.6%,实交税金0.68亿元,比去年增长29.3%,经济比重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业的35.1%。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的42.9%,经济比重占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总量的75.3%。
四、私营个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县私营个体企业已发展到12634户,比去年增长38.4%,从业人数达
6.1万人。完成营业收入52.8亿元,比去年增长13.2%,总产值完成58.5亿元,比去年增长20.7%,实现增加值16.6亿元,比去年增长24.8%,实现利润2.26亿元,比去年增长14.7%,实交税金3.36亿元,比去年增长11.6%。私营个体企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县GDP35.2亿元的47.2%,经济总量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总量的96%。
五、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全县新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不含个体经营户)160户,新发展“十
小创业”项目经营户和个体经营户3334户,完成投资25.4亿元,新增数额为近年来之最。
六、安全生产形势好。
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全年无一例不安全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从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上项目少,科技含量低。从新上项目的情况看,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农副产品加工、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
(二)生产经营运行艰难。今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路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效益下降,不能满负荷生产。
(三)资金短缺仍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因资金短缺,不能正常生产,个别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受农发行信贷政策和季节的影响,在农产品收购旺季,由于资金严重短缺不能敞开库容收购,致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行。
(四)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中、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许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由于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真正落实到位的少,企业负担仍很重。
(五)乡镇、部门、园区、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执行不力。中小企业局与县级部门、园区、企业之间统计工作协调难度较大,报表报送不及时,致使我县统计工作不尽如人意,不能准确的反映我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成果,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详细的资料。
针对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发展动态。以统计年报工作为契机,在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一次调查摸底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现状,建立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统计调查档案,研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制定政策和领导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
(二)抓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抓项目上,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粮、棉、油、果、畜禽等支柱农副产品,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做文章,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新上项目上,要侧重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项目要上规模,上档次,上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同时要抓好现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规模扩张、科技含量高、管理现代化的路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多渠道融资,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瓶颈问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多种投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格局,是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确定额度,以诚信贷款融资;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开展有偿担保业务,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标,用于支持、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中、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各项优惠政策用
足、用活、用好。
(五)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统计工作。县政府要加大中小企业局与乡镇、部门、园区、企业之间统计工作的协调力度,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加大统计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促进乡镇、部门、园区、企业之间统计报表报送及时,数据准确,分析透彻,为制定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对省、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是统计报表(月报、季报、年报)有关指标设置不合理,需要改进。如年报合订本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工业生产销售情况表,应设置轻工业报表一张,以农产品为原料报表一张,重工业报表一张,总计报表一张,便于基层分类统计。
二是统计报表(月报、季报、年报)份数太少,表格太小,填报时书写困难,应对基层统计报表加大分配份数,使基层都能分配到统计报表;以便统计报表及时上报,同时应把统计报表表格放大,便于书写,以利于统计工作。
三是省、市中小企业局应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对基层统计工作所需经费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以解决基层统计工作经费困难的问题。同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促使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现代化
第五篇:经济运行分析
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10-10-19 13:00:5
5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谋求新跨越”工作主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步伐调结构促转型。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预计数),同比增长16%。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36.1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0.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和29%,增幅均列苏州五县市之首。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高开稳走。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376.26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88.73亿元,同比增长30.0%。规上工业一季度以36.8%的增速高开之后,上半年和三季度的增速均维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长。规上工业占比提高,达到79.1%,比上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高新产业贡献加大,实现产值203.25亿元,同比增长36.9%,较规上工业增速高出6.9个百分点,高新占比18.7%,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主导行业加快增长,石油制品、机械、金属加工行业同比增幅均超50%,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幅20多个百分点。工业效益快速提升,前八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82.42亿元和6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8%和6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2.8%,较上年同期提高19.3个百分点。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获得“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称号。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4.2%,占GDP比重达39.6%,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税收贡献提高,共实现地方税收15.27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56.6%,同比上升了3.6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集装箱三期、万方件杂货码头投入运行,玖龙纸业件杂货泊位开工建设;新辟南美西远洋等航线7条;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9.15万标箱,同比增长47%,超去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总和,完成货物吞
吐量5771.51万吨,同比增长6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73.61万吨,同比增长131%;新增四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隆兴物流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50强物流企业前20强,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服务外包强势发展,105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接包合同额1.37亿美元,离岸执行额0.46亿美元,同比增长66.4%和16.8%;4家企业获得国际资质认证。地方金融稳健发展,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太仓支行开业投运,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存额805.89亿元,比年初增长26.3%,贷款余额678.78亿元,比年初增长20.6%。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09亿元,同比增长17.6%。市场建设大力推进,粮油批发市场规模扩大,成交额达5.59亿元,同比增长27%,森茂汽车城创新经营模式引领汽车消费产业化;月星家得乐居家生活连锁太仓店盛大开业。旅游业大力拓展,沙溪古镇河南街促织馆开馆,依托金仓湖、郑和公园等旅游景点成功举办太仓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各类系列活动,吸引各地游客144万人次,同比增长78.8%,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高于去年同期30多个百分点,多家经济型连锁酒店入驻。房地产市场保持活跃,商品房销售84.78万平方米,销售额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30.5%,实现地税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83.4%,占地税总量的28%。
3.新兴产业规模壮大。126家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78.42亿元,同比增长48.3%,增速高出规上工业18.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5.6%。其中25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45.48亿元,同比增长176.7%,9家新能源企业完成产值41.12亿元,同比增长67.2%。产业招商力度加强,前8月引进外资新兴产业项目18个,注册资金3亿美元,到账外资1.2亿美元,占全市23.5%和21.1%;前三季度引进内资新兴产业项目18个,注册资金1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投资30.89亿元,同比增长186.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2.9%,其中电子通讯设备投资21.25亿元,同比增长521.3%,医药制造投资
5.51亿元,同比增长218.5%。
4.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新区入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苏州五县市首家;
市政府与南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健雄学院联合8所国内知名高校成功组建联合研究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66个,省民营科技企业36家,全市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软件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222只,省民营科技企业226家;前8月共申请专利2517件,同比增长7.1%,专利授权2001件。名品名标工作着力推进,新增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件、苏州知名商标7件、省名牌21个。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达86618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858人,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拥有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8250名,其中博士以上48名、硕士以上1171名、海外归国人员208名。
5.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25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投资动力增强,完成工业投资134.79亿元,同比增长39.7%,增速列五县市之首,较上年同期提高43.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57.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开发区引领增长,完成工业投资82.76亿元,同比增长45.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1.4%,其中港区完成投资57.02亿元,同比增长114.6%。房地产投资放量增长,完成投资40.19亿元,同比增长66.7%,占服务业投资的39.6%,占比高于上年同期15.8个百分点,其中新区完成22.37亿元,同比增长106.8%。新批项目快速增长,共批项目438个,计划总投资538.86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民营工业项目占据主导,20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9.85亿元,占工业项目的78.7%。重点项目着力推进。66个重点项目,开工57个,完成投资75.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2.1%。省重点项目太仓港三期通过通航安全验收,为长江流域最高等级的集装箱码头。耐克物流、奥特斯维太阳能一期等项目顺利竣工。
6.招商引资量质并举。利用外资强劲回升。1~8月,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98只,累计完成注册外资12.56亿美元,同比增长41%,超序时进度11.3个百分点;实际到帐外资5.65亿美元,同比增长32.1%,超序时进度3.6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增幅均列五县市之首。外资项目质提量升。单个项目的平均注册外资为1281.81万美元,超千万美元项目46
个(含增资1000万美元项目6个),其中超三千万美元的8个,包括注册资金3000万美元艺康化工和注册资金1亿美元的宝洁日用品等500强项目。引进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18家,注册外资3亿美元,占总量的24%;到帐外资1.2亿美元,占总量的21%。欧美和台资表现凸出。引进美国项目7个,注册外资12752万美元;引进德国直接投资项目12个,注册外资3327万美元;引进加拿大项目3个,注册外资9727万美元;引进台湾直接投资项目22个,注册外资17554万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较快。1~8月,服务业批准外资项目31只,注册外资和到帐外资累计分别完成2.93亿美元和1.99亿美元,分别增长107.5%和222.4%。引进内资成效显著。1~9月份共引进内资项目807个,新增注册资本71.06亿元,同比增长55.1%,完成年计划的142.1%。内资项目规模扩大。5000万元以上项目18只,注册资金41.75亿元,占比58.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百分点。成功引进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太仓四方友信制桶有限公司、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域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太仓)置业有限公司等大型项目。两区效应突出。两区共引进内资项目401只,注册资本41.04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57.8%。粤闵项目占比提高。广东、福建地区引进内资占比达35.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5.1百分点。
7.对外贸易恢复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61.96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进口和出口额分别为32.75亿美元和29.21亿美元,增幅分别为70%和45%,增幅均居苏州各县市前列。加工贸易增长快于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22.8亿美元,同比增长54.8%,增幅高于一般贸易12.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实现出口额13.89亿美元和1.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3%和61.2%。主要出口市场整体回暖,对欧盟和日本的贸易保持高增长,增幅达72.8%和34.2%,对东盟和台湾的贸易总量实现快速突破,分别实现进出口额6亿美元和4.3亿美元,同比增长69.9%和140%。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对照全年工作目标,工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还稍有脱幅。
二、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1.确保完成及“十一五”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总结盘点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和“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对主要指标任务要逐项对照,找短板、寻难点、破难题,下功夫弥补薄弱环节,确保今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特别要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协调,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企业的增长潜力,释放优势特色产业产能,下大力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年内力争多开工、早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并认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实做细前期工作,为明年扩大投资和新上项目打好基础。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和实行工程项目建设,按计划完成工作量。坚持招选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引进“污染少、消耗低、科技含量高”与我市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基地、育集群,扶龙头、建体系,抓技改、促转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3.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谋划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时间进度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同步推进区、镇的发展规划及16个专项规划。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科学论证,梳理和提炼一批符合“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要立足本地特色和国家产业政策,集思广益,力求“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到国家政策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有机对接,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