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从实践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都要体现我们对社会、对青少年成长负责的良知和责任感。
在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应该说多年以来的全民普法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及法制教育、增强全体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任务还非常艰巨。开展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联的法制教育时,要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思想逻辑和成长环境,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基本规律,探索有效路径。要注意把握几个重点环节。一是教育青少年从小事、从行为习惯开始形成制度规则意识。法治是制度规则的升华,没有良好的制度规则意识,不可能培养出法治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逐步培养对制度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二是把道德底线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用青少年听得懂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诚实、不讲假话、不做坏事、不做害人的事,开始进行教育引导。三是让青少年明确必须遵守的法制底线,知道有哪些“红线”绝对不能逾越,自觉反对邪恶,反对暴力。要以2007年中宣部、教育部、司 1
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颁布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为准则,对《纲要》阐述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同时融进好的案例,分层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
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在这一规范过程中,内含着情感、道德和法制三个层面、逐级递进的调节逻辑,不能只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正常步入社会,首先要在情感层面开展教育,引导他们真正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民族,有对他人、对生命基本的尊重。然后,教育青少年明确道德底线,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成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等基本道德品格。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做到遵纪守法。
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做好预防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把握普通青少年向“问题青少年”转化的边界。一是关于不良行为,要搞清楚哪些不良行为会导致后期的违法犯罪,这些不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二是关于不良习惯养成问题,要研究青少年在什么阶段容易出现坏习惯,在什么阶段必须对这些坏习惯进行干预,否则就会发生演变。三是关于青少年失学失业问题,要认识到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家庭都需要继续努力,必须使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强制性任务。四是关于特殊群体整体关爱不足的问题,比如目前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要防止他们因为缺
爱失管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准转化的关键环节,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做深、做实。找准边界之后,就要研究如何对“问题青少年”进行教育转化。要加强专业领域研究,对“问题青少年”群体进行必要的合理分类,找准不同类型群体思想转化的内在逻辑和行为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密切关注基层的成功实践,总结推广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帮教模式,使点上的经验转化为面上的普遍性措施。要明确在教育转化“问题青少年”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承担着重要职责,有必要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会有效的教育方法。
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一是要加强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感情、信任、友谊因素非常重要。很多工作在一线的民警能够感染、转变那么多的孩子,就是和他们建立起感情纽带,赢得了他们的感情和信任。二是要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密切协同,形成整体合力。三是要强调工作队伍的专业方法与爱心、耐心、责任心的结合。四是要集中全社会的关爱力量,特别是让“问题青少年”感到还没有被社会遗忘和抛弃。特别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专业性。要充分借助专业力量,深入挖掘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原则,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二篇:预防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讲稿
预防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讲座
————温博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荣幸也跟高兴受邀来到我们学校给同学们安排上一堂关于“预防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制课。那么我就先从高淑燕被骗这件事讲起。有的同学可能知道,高淑燕经常爱背着老师,违反学校规定偷玩手机,她玩什么呢?在手机网络上聊天。由此在网络上认识了异性朋友,在这位朋友诱导和教导下,她本人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学校放假期间,学校不监管,父母在农村对外界事物相比较城市生活不了解等有利机会,最终于今年4月4日,在这位异性朋友的帮助下,前往金昌汽车站,成功脱离父母监督,来到自认为很自由,很繁华,很精彩的城市,甘肃兰州独立闯荡。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并不适合一个17岁少女从事,因为这个职业存在很大风险,是成人服务行业,是未成年人都禁止的场所。那么她怎么会从事这个职业呢?从事的这个职业对她身心有损害吗?她会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重点。
在多方努力下,今年4月9日是,高淑燕从兰州回到了武威自己家中,当她面对老师的时候,她下跪了,连声感谢学校和老师帮助解救了她。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她这5天过 的幸福吗?我想不幸福!如果幸福,她能见到老师下跪感谢吗?她是不是寻找到了真正的快乐生活呢?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我想没有,因为她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她必须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的资本,想一想,现在社会就业竞争这么大,消费水平这样高,大学生都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何况一个涉事很浅,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聋哑少女怎么可能立刻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呢?更何况自己没有任何专业特长,没有受到全面系统的高等教育,又怎么能在繁华的甘肃首府兰州就业呢,如果找不到工作,又有谁会愿意白白养活你,负责你的衣食住行呢?所以,高淑燕她自己完全想错了,她在不愿意,也没有人帮助她,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无处可去,也是身无分文,她自己完全被这位异性朋友所掌控。在那种环境和形势下,她只能委曲求全,只能屈服于管理者不正当的要求,她别无选择,因为这个团伙决定着她的命运,说严重一点,他们想让你饿三天三夜,他们看你不顺眼,想揍你,折磨你,侮辱你,你如果想活着,还想再次见见父母,亲人,老师,还不愿意早早离开这个世界,那么你必须象一个羔羊一样温顺的服从他们无理,非法的要求。同学们你们自己想一想,有快乐吗?有自由吗?她当时所处的环境安全吗?肯定是毫无安全感的。老师和警方掌握,她当时就业的场所,就是最容易导致违法 2 犯罪的场所。那么这一切,是不是破碎了她少女的梦想呢?答案也是很肯定的。
失踪的聋哑青少年找到了,但这一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个事件中,一方面,是聋哑青少年被骗走;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也是聋哑人。据了解,此类事件在全国也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大都涉及聋哑人偷盗、抢劫和拐骗等违法行为。另据有关报道,当前聋哑人犯罪呈上升趋势,逐渐演变成团伙犯罪,并趋于职业化。
那么,聋哑青少年为何屡屡被骗?个别聋哑人为何不惜违法来拐骗聋哑青少年?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聋哑人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首先,社会交往不畅。聋哑人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同时,正常人中能够看懂手语或会使用手语的人又微乎其微,聋哑人在与正常人沟通和交往时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由于缺乏沟通和了解,聋哑人与正常人之间的信任度便大打折扣,聋哑人对正常人多有抵触情绪,转而对聋哑人有一种特别的信任,彼此交往根本就不设防。这就为那些想拐骗聋哑人为自己谋取不义之财的聋哑人提供了绝好的契机。
其次,就业问题严峻。当前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都不容乐观,更何况有着残疾的聋哑人。他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接受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明显偏低。另外,福利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加之很多用人单位对聋哑人存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聋哑人很难找到可以谋生的工作。看到一些从外地回来的聋哑人穿着时髦花钱大方,并且把外面说得是美好无比,一些聋哑青少年便容易上当受骗。
第三,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失。聋哑青少年中有很多人几乎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不能够正确估计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社会价值,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当那些骗子告诉他们可以带他们出去打工挣大钱的时候,就会盲目听信谎言,而不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社会价值来判断这些话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有这样一个案例:是我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位叫陈要亮(聋哑人)因犯盗窃罪接受审判,被告人陈要亮在最后陈述中用手语表达的“我想回家”这句话却犹如他发自内心的呼喊,一直在我耳边回想。
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有一双孤独、无助的眼睛,那眼神犹如在旷野中迷失了方向的羔羊,让人感到辛酸……
那是在庄严的法庭上,一双孤独、委屈、无助的眼睛乞求地望着审判台,用手语发自内心地呼喊着“我想回家!”
这也是用手语进行的无声审判
被告人叫陈要亮,是一个聋哑人,犯盗窃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陈要亮的父母)也到庭参加了诉讼。
在审判庭上,被告人陈要亮他瘦瘦高高的,他的眼睛很清澈,目光也很单纯,也许是他目光中的委屈和无助使他看上去比他同龄的城市孩子要小一些。被告人陈要亮的父母为了参加当天的开庭专程从县里的农村赶过来的。他们很朴实,看上去和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穿的衣服虽然都泛白了,但是却相当干净。当坐在被告席上的陈要亮看到已经几个月没有见过面的父母时,他想走过去,但马上又无奈地站住了,委屈的眼泪很快得滚落了下来。
那天的庭审进行得很顺利,被告人陈要亮如实地供述了案件的事实经过:2月5日下午6时许,他伙同张晓江、“大个子”(均为聋哑人)三人在市区比较偏辟的地方,“大个子”和张晓江到一辆等交通信号灯的轿车旁,由张晓江指着车的后轮胎,吸引司机的注意,当司机下去察看时,“大 个子”趁机从车右边把车门打开将司机的包(内有现在六万元)拿上跑到他面前把包扔进他带的一个纸带中后,他们三个人一起逃跑,后来他一个人被抓住了,另外两个人逃跑了。虽然被告人陈要亮是聋哑人,但由于他认罪态度比较好,和他在公安机关的供述基本一致,再加上请来的手语翻译表达得也比较清楚、流畅,在法庭调查阶段很快就把案情调查清楚了。在法庭辩论阶段,我们通过手语翻译了解到:被告人陈要亮是在回家的路上,被两个聋哑人(张晓江、“大个子”)劫持到洛阳的。由于没地方住,他们晚上就睡在火车站,白天他和“大个子”、张晓江在一起到处瞎转着伺机盗窃。
在最后陈述阶段,当审判长让被告人陈要亮作最后陈述时,陈要亮用几乎要哭出来的表情比划着:“我想回家!”这时坐在旁边的被告人的母亲看着陈要亮那可怜的样子,也心疼地哭了。
在休庭期间,被告人的母亲赶快上去不停得问陈要亮在看守所里面能不能吃饱、睡得好不好。而陈要亮的父亲则坐在一边儿默默地读着孩子用手语表达出的每一句话,我想此刻他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忽然,我发现被告人的手背上有一条伤口,此时他的母亲也发现了这个情况,她急忙用不太熟练的手语问是怎么回事儿,陈要亮告诉我们是他自己不小心弄破的。也许是母子连心吧,或是对自己没有保护好孩 子的自责,她不停地流泪,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陈要亮手背上的伤口。
合议庭经过近三十分钟的慎重评议,对本案进行了当庭宣判,法院认为:被告人陈要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陈要亮系犯罪未遂,不能成立。被告人陈要亮系共同犯罪。陈要亮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又系聋哑人,应减轻处罚。根据刑法有关规定,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陈要亮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在庭审结束后,陈要亮的母亲从随身带的一个布兜里拿出了几个水煮鸡蛋,很真诚地放到法警面前,让我们吃鸡蛋。陈要亮的父亲木讷地坐在边儿上,嘴里也不停地说着“吃吧,吃吧……”看着这对朴实的农村夫妇,他们早上一大早就起来坐车,赶了几百里的路程,就为了来见见孩子,让他吃几个母亲亲手煮的水煮鸡蛋。出于纪律,法警告诉她可以让被告人在路上吃几个,剩下的让她全带回去。
在法警将被告人陈要亮带离审判庭时,被告人的母亲终于忍不住地哭泣了起来。陈有亮的母亲稍微控制了情绪后,哽咽着说:陈要亮在家里是老大,下面还有一双弟妹。家里三个学生,没有一点经济收入,全靠种地顾住一家五口 人吃饭。陈要亮在上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有时都是拖欠着。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要亮特别懂事儿,他理解家里的困境,在聋哑学校上到二年级的时候,经他多次提出辍学后,他爸含着泪答应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给他交学费。为了帮父母减轻家庭负担,陈要亮经人介绍到一家塑料包装厂干临时工。工作虽然苦点、累点,可是孩子不怕,他为能帮家里减轻负担而高兴。陈母顿了一顿说:“现在又出了这事儿,你说这日子叫做人咋过呀!”说着说着又哭开了。这时,坐在边上一言不发的陈父开口了:“陈要亮走丢的那些天,全家人都跟疯了一样,我跟他妈连饭都吃不下去,托着亲戚邻居成天跑着十里八乡的找。往常,他们只会用简单的手语跟他比划,跟他说(沟通)得太少了。这位老实本分的父亲也忍不住流泪了,这泪水中有自责、有遗憾,更有对贫困生活的无奈……
庭审中的手语翻译老师,他说:“象这种成年人(包括聋哑成年人)以找工作为名诱骗或胁迫未成年聋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在洛阳这并不是第一起,在全国范围内,每年这类案件也不少见。因为未成年聋哑人有其自身的残疾障碍,且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缺少和社会的沟通交流,使他们社会阅历比较浅,容易相信别人,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对未成年聋哑人实施拐骗。在洛阳就发生过聋哑学生被不法分子以帮助介绍工作为名,骗到砖厂、窑厂等工地 上做苦力,长期被限制人身自由,超时强制劳动的事件”。最后,这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象这种事情,我们身为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教师真是感到痛心啊!我们不仅要交给这些孩子们知识,同时更要交给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即使这样,象陈要亮这种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我们随时都得为这些孩子的人身安全担忧着。
残疾人,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充分地考虑到了他们的需求,如街道上有适用于盲人的盲道、公厕中有适用于残疾人的便池、路边也有适用于坐轮椅者的IC卡电话和无障碍通道等公共设施。这些完善的城市硬件公共设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方便了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温情、关爱以及国家立法、司法方面的法律救助。
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一些人的经济欲望也不断膨胀,他们从拐卖妇女、儿童,发展到拐骗毫无自卫能力的聋哑人。这些聋哑人听不到、讲不出的身体残疾,使他们不能或不便反抗,但正是这些身体障碍被一些不法雇主所利用,认为他们更容易专心劳动,更便于服从管理。因此恶性循环,犯罪分子在拐骗到聋哑人后,也更容易脱手。
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目前,聋哑学校在一个地区只有一所,学生大多是在校住读,远离父母和家庭,加上许多家长无法和聋哑孩子交流,使这些聋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对来自家庭成员的温暖体会较少,有的聋哑孩子甚至和自己的父母家人缺少应有的亲情。有一个曾离家出走又被寻找回来的聋哑孩子说,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美,我不想上学了,也不想呆在家里,我想出去。当这样的聋哑青少年在受到诱惑时,他们就会很高兴的随别人而去。长期的社会游荡生活也会催生犯罪的产生。
第五,聋哑人对法律的认识上有误区。按照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盲人犯罪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一些聋哑人便把自身弱势变成了进行犯罪活动的“优势”,一旦被抓,在语言交流方面弄得警方十分无奈。久而久之,生理上的障碍就成了他们逃避惩罚的“盾牌”,并且胆子会越来越大。
据了解,有的聋哑人开始只是一个被害者,被那些不法分子拐骗加入犯罪团伙,时间久了,机会成熟了,这些昔日的受害者便会转变成为一个害人者,使用同样的手法去拐骗其他聋哑青少年,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目前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作案方式
一、拐骗
这是近年来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犯罪形式,对社会稳定影响较严重。社会上的聋哑人犯罪团伙通过给予钱财、出去游玩或找个好工作为由,拐卖、诱骗等多种手段网罗未成年聋哑人,培训、控制、胁迫他们来作案。此类犯罪目的是为了扩大聋哑人犯罪团伙的规模,以敛取更多的不义之财。并且此类行为已经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并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盗窃 这是最主要的犯罪形式之一。如外出时,在商店里看到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从一双袜子到手机、金项链,就顺手牵羊给偷走。更多的则是犯罪团伙有组织的分工偷盗。且聋哑人团伙作案形式迅速、灵活,配合默契,使他们作案的成功率甚高,极少失手。
三、抢夺 聋哑人犯罪分子在针对受害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突然出手抢夺的方法,而受害人一般因为猝不及防而得手,并迅速将财物转移到团伙其他成员手中。
四、暴力犯罪
如抢劫、故意伤害、杀人、投毒等。在暴力犯罪当中,普遍组织性很强,行事计划周密,社会危害十分严重。但在司法实践当中,此类案件下降趋势明显,暴力行为多针对团伙内有异心的成员或不愿加入团伙者。
作案特点
一、方法简单,目的明确。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多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甚至以此作为掩护手法。他们作案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财物,另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社会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而发生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由于社会群体对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缺乏防范,大多对其抱着同情的态度,使其容易得逞。聋哑青少年在钱财上,一般不大可能像健全人那样侵占、受贿,他们围绕钱物往往采取最直接、粗暴的偷盗、抢夺等方式。
二、作案团伙化、职业化、组织化。因聋哑人之间依附性强,犯罪分子就将数个甚至数十个聋哑人组织起来违法犯罪。团伙组织严密且有男有女,年龄大小不一,分工明确,有“老大”,有在街头、公交车上“开工”或“上班”的,有在家做饭洗衣的,也有专门记账的。往往在城市郊外寻找交通便利的小区租单元房入住,便于隐藏。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往往有分工、有配合,在转移被害人注意力的同时,由其他同伙趁机将财物抢(偷)走并迅速予以转移。聋哑人的团伙作案形式动作迅速、灵活且配合默契,使他们作案的成功率甚高,极少失手。而且,有关资料还显示这些聋哑人的背后往往有操纵者,即“老大”。“老大”有正常人,也有聋哑人。“老大”会对手下的聋哑人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有的还相当严格并有所谓的“规章制度”,要求实施犯罪的聋哑人得手后将财物全部或大部分上交,若违反则会被处罚。实际上,“老大”在很大程度上占有、支配着大量的赃款赃物,一般的聋哑人只是“老大”实施犯罪的工具而已。从各地报道中关于聋哑人犯罪集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一般都能从犯罪集团“老大”身上缴获大量赃物及银行存折。
三、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猖獗。从各地报道中可以看出,聋哑人多从事盗窃、抢夺这两种犯罪活动,实施抢劫、绑架等犯罪的并不多见,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身体条件的限制所致。在实施盗窃、抢夺行为时,聋哑人大多选择在白天,而地点多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人头涌涌的商场等公共场所。这些聋哑人之所以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作案,一方面易于发现目标,另一方面则易于混入人群中逃跑。如深圳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破获了一个在公共汽车上作案的盗窃团伙,当场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抓获了八个窃贼(除“老大”外,其余七人均是聋哑人),而此前该团伙成员就几乎在同一时间对该汽车上的三名乘客实施了盗窃,其行为的猖獗程度可想而知。
四、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案。从报道的资料来看,聋哑人团伙作案时,用手机短信发出指令,不易被旁人察觉。外 13 地公安机关曾侦破过一个聋哑人犯罪团伙,他们曾经利用因特网进行团伙间跨地区联络,拐卖未成年聋哑人。
这种跨地区流窜作案,其流动性非常强,破案难度很大。团伙人员除极少数是本地的以外,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如1998年10月,《法制文萃报》就曾经登过一篇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疯狂作案的聋哑人犯罪团伙的报道,该团伙涉嫌盗窃、抢劫、杀人、故意伤害、贩毒等多项罪名,盗窃所涉案值达数百万元人民币。
一般来说,聋哑青少年虽然丧失了听力,但智力较好,由于他们没有正当职业,没有正当的生活来源,导致一些聋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凡是涉及聋哑青少年的案件,警方在侦破中大多数不顺利,犯罪嫌疑人一旦案发被抓进公安机关,他们便以“不明白警察问的什么话”等为由,真正地“装聋作哑”,拒不交待具体地址、团伙其他成员姓名等,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六、利用未成年人作案。通过拐卖、诱骗等多种手段网罗未成年聋哑人,培训、控制、胁迫他们来作案。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聋哑孩子生理缺陷,以金钱、外出游玩或找个好工作为理由,将在校或刚毕业的聋哑少年诱骗到目的地,然后,以威胁、恐吓或唆使等方法胁迫聋哑青少年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聋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的有机结合、彼此补充,才能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控体系。当然,预防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在于落实,在于做到持之以恒。仅靠司法机关不可能完全奏效,应由各级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建立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第三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材料
团县委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汇报材料
2012年,共青团会宁县委以“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县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职能
团县委高度重视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履行县预青办职责,一把手亲自抓,并把各乡镇、县直学校团队组织负责人都纳入小组机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团县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做好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团县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今年先后印发“两法”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咨询服务20余人次;组织学校团队组织,通过板报、橱窗、专栏,举办法制座谈会、报告会,大力宣传法制知识,引导青少年争做“普法小使者”,在青少年中有效地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良好氛围。
三、创新模式、拓展维权平台,唤起全社会的维权意识
积极提供以“维权、预防、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法律援助。与县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联合,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律援助的意义,也更为有效地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中小学建立维权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板报、校报,校园电视台、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团队宣传渠道,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宣传。
四、创建法制学校,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安全教育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法制学校,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并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少年庭、乡镇派出所的专业人员为学校的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他们根据不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及法制报告,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讲解法律知识和对发生在同学身边真实的违法犯罪案例的分
析,使他们对一些犯法行为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界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有力的引导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护法。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 “校园净化工程”
针对组织、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不良文化产品,毒品、及违法违规网站等问题,团县委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定期联合县文化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各学校团队组织也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潜在危害。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杜绝淫秽色情“口袋本”图书,学生彩票等不良文化产品进入校园教育活动,并加强青少年禁毒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有效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活动。
六、发挥职能、感化教育,实施贫困生资助制度
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接受均等教育的平台。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入学、缴费等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进行保护。团县委充分发挥实施希望工程的优势,今年以来,先后对3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资助,并积极牵线搭桥援建希望小学3所,与县外学校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并积极倡导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与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摸底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51所,已开展结对帮扶的学校32所。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我县教育及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改善了我县办学条件,有力维护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七、建立健全青少年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权工作领导机构,及时调查处理有关青少年权益的上访信件,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团县委与县法院配合成立了“青少年法庭”,指定专人参与审理涉及青少年的案件,对所有涉及到青少年的案件做到不公开审理,不报告青少年真实姓名,充分保障青少年被告人的辩护权,最大限度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全面开展未成年人普查工作,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进城务工子女,城县下岗职工子女、农村困难儿童以及残疾青少年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真情助困进万家”扶贫帮困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行动、特殊群体儿童情况调查、创建快乐成长服务站,关爱和服务城乡特殊和困难少年儿童。加大对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力度。大力推动各乡镇100%建立预防组织,完善预防组织成员联席制度,强化考核机制,发挥预防办参与处理、协调、督办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学生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学校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环境、设施的安全检查,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四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情况
多年来,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努力为我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维护我镇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对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充实与完善:由武装部杨勇平同志任组长,由镇派出所所长任法制校长。成员单位含概镇综治办、宣传办、民政、妇联、团委、派出所、司法所、各村党支部、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相关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由镇团委书记任主任。各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密切协作配合,切实为青少年远离犯罪、遵守法纪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挥法制校长作用,以各种形式警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发挥法制校长作用,紧贴学生实际,法制校长结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说明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茫然和无
知,重点讲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同时采用互
动形式就同学们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抵御不法侵害。同时,由镇
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同志不定期向师生汇报近期镇域内违法
犯罪的典型案例,并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区司法局同志举办
法制报告会,向同志师生们介绍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青少年维权法》等相关的法制法规。使师生及时了解
当前违法犯罪的状况,进一步敲响警钟。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法制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及对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提高
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发挥教师、学校、家长共同作用,构建预防网络
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了广大
教师监督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宣礼讲法,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特别是关注问题学生学习、生活问题;
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切实保障
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利用家庭这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课
堂,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教育方法,耳濡目染宣传守
法意识,营造家庭和谐、守法环境。
五、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地法制教育
镇预防工作小组因地制宜的把握禁毒日、公民道德实施
纲要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成功举办了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普法宣传日”走
上全镇各主要街道,张贴挂图、发放宣传单,向每位社会成员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现场进行法律咨询服务;联合司
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进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号
召学生做小小宣传员,与家长、邻里进行交流;开展“珍爱
生命、远离毒品”活动,向未成年人宣传毒品危害,普及毒
品预防知识,还在张各庄中学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并
组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营造法制氛围,取得
良好效果。
六、提高自我保护、安全自救意识,抵御侵害能力
预防工作小组非常关注我镇未成年人身心变化,不断加
强自护能力的培养,通过青春期教育、心理生理辅导、避险
救护演习,引导他们克服成长期综合症状,抵御不良思想侵
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联合计生办启动了“青春期性教育”
系列活动,通过讲座、游戏及知识竞猜等活动,传播青春期
知识;邀请消防中队在各中学举行了实地灭火演练,增强了
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学区推行“小黄帽路队制”和教师
护导制,邀请交通民警为师生上交通安全课,培养学生遵守
交通法的良好习惯。在寒暑假到来前,对学生出游、饮食、防火、防水、防电、禁放烟花等行为进行教育,并开放活动
场所,保障学生平安祥和的度过假期。通过种种措施使学生
掌握必要必备的自防自救方法,提高自我预防和自我保护能
力。
七、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今年是实现公民道德建设“五年大变样”目标的关键之
年,全旗范围内也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镇预防工作小组紧密联系当前重点工作,实现了
将预防青少年人犯罪与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活
动紧密结合,教育青少年做文明守法公民,杜绝了违法犯罪
现象发生。我镇预防工作小组切实配合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实践活动,将文明礼仪教育同法制宣传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在全镇青少年中发出倡议“塑造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的当代青少年良好形象”,组织了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在夏各庄学区开展“我讲文明礼仪,我种文明之花”的文明礼
仪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公民道德
宣传月期间,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
动。组织青少年走上街头整治镇域环境,用实际行动宣传公
民道德,监督不良行为。
八、建立预防长效机制,加强沟通、逐步完善队伍建设建立了由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
参加的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联系会议,沟通信息,协调、督促、落实预防青少年
犯罪的教育、管理、服务等相关事务。及时对工作出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基础上,通过预防、挽救、教育感化等方式妥善解决各种问题。逐步完善帮扶队伍建设。通过在学校,发挥集体作用,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帮
一、多助一接对帮教活动;在各村建立由村治保主任、民兵等组成的社会监督员队伍,配合派出所不断加大对各校园周边交通、治安工作力度,解决困扰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加强校园内外治安工作力量,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组成由法律工作者、司法所人员、学校负责法制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对问题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加大社会关注力度,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通过社会帮扶解决困难的青少年的生活、家庭问题,减少或杜绝因过早辍学步入社会或因贫困问题走上违法道路的现象发生。
总之,预防青少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规范预防办组织机构,加强预防小组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继续扎实作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继续增加教育宣传活动次数,大力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创造性的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工作,不断提高我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整体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第五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邢邦林
成员:
尹玉明刘小兵董郑兵各班班主任詹喜元陈华果
和团韩志来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