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01—18年依法治市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市2001—2018年依法治市规划实
施情况总结报告
**市2001—2005年依法治市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报告2007-02-01 11:11:2
2××市2001—2005年依法治市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市依法治市办公室:
根据今年依法治市总结验收工作安排,我把××市实施依法治市第二个五年规划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法治市“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
我市是2001年开始实施依法治市第二个五年规划的,五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市2001—2005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规划》的要求,把依法治市作为
全市一项重要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我市的依法治市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1、全市成立有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把依法治市工作列入各单位责任目标,并且每年年初召开依法治市专题会议,对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布署,半年有督查,年终有总结。各镇办、各单位也都相应成立有组织,将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单位系统的责任目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使此项工作有了很好的组织保障。
2、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重视依法治市工作,将依法治市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听取汇报,开展视察,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市工作的向前发展。五年来,市委四次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依法治市工作汇报,并对依法治市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工作作出了明确的决议和意见。市人大5次组
织部分市级人大代表及人大各工委主任,对依法治市工作进行专项视察,并到市环保局、检察院、地税局、××镇等地实地察看,尔后又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审议《依法治市工作报告》;市政协把视察全市法律服务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及公、检、法、司主要领导一行20余人,对全市的法律服务市场进行了专项视察,对规范我市法律服务市场提出了很好的(请登陆政法秘书网)意见和建议,极大地促进了依法治市工作。
3、重视依法治市办公室的内外部环境建设,经费落实及升格问题,在组织保障上为依法治市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2年度,依法治市办公室的专职副主任升格为副科级,这在××市*县区也是第一家,并且将普法经费由原来的每年2万元增加到按人均元的标准及时拨付;为依法治市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5名,宣传车一台,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传真机等设备
一应俱全。
(二)普法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规划,在坚持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的基础上,采用举办法制讲座、组织普法宣讲团讲课、实施干部普法合格证,开展“法律五入”、“千名政法干警下基层”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等形式,促进全市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守法、讲法。五年来,共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法律知识讲座8次,培训干部5000多人次;为基层、为企业讲法制课15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60万人次;2002年适时开展了“千名政法干警下基层”活动,共抽调公、检、法、司、单位干警、信访单位职工1000人次,送法下乡5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20万份,上法制课60场次,接待咨询3000人次;2003年开展领导干部“百场基层法制讲座”活动,共有包括我市在内的副处级领导80人参加了基层讲法活动,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借助于“”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市直包括公、检、法、司、工商、国税、地税、环保、国土、建管、教育、民政等单位在内的2000余人次参加了“”大型宣传活动4次;借助“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都开展“送法下乡”,历年来共展出宣传版面200余块,发放普法书籍20000余份,普法宣传资料50万余份,并且足迹涉及全市的16个镇及200多个行政村。使普法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在中小学校,开展聘任法制副校长活动,为每个学校配备一名兼职法制副校长。几年来,共为全市中小学生上法制课近千场次,使中小学生很好的受到了法治思想的教育;借助每年的基层干部培训,有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等单位组织,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四年来,由超过2800人次的基层村级干部参加了正式的法律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
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和市直各专业法部门配合,开展了《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土地管理法》、《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双拥”法律法规、财会法律法规等的学习考试,探索出了一套普及专业法学习的好路子,几年来,共开展专业法学习考试8次,参加人员5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法职能部门的宣传效果与力度,同时也为专业法普法拓宽了道路。
(三)全市上下的法治意识明显提高。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人心和普法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市公民的法律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自觉或非自觉的学习到了法律知识,并把学习法律知识当作是一种时尚,学以致用。据统计数字显示,全市所有的大中小型企业、个体企业都自觉与律师及法律服务人员建
立有固定的联系方式,1000多家企业聘请有常年法律顾问。私人律师卡在我市推开之后,聘请私人律师的多了起来。政府部门也把律师参与政府行为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摆上了议事日程。
(四)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行为逐步规范,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行政许可法》颁布施行以来,政府行为更加规范,市里投资300万元建立了新的行政审批中心,使进驻该中心的单位超过30个,对需要进行审批的行政项目一律到该中心去办理,减少了中间环节,方便了广大百姓,从而也规范了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提高了政府机关在百姓心中目的形象。司法工作方面,公安机关5年来破获了一大批重特大刑事案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4058人,逮捕3663人,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人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市
法院五年来共受理各类案件28757件,审结27134件,二审改判率和发回重审率由原来的11%下降到3%,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与此同时,我市加大了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使其主动接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的视察和评议,五年来共有超过10个以上的执法单位接受过视察和评议。市纪检委、市纠风办每年都要进行行风评议,对执法单位的执法状况和为民服务情况让老百姓进行公开评议,评议结果全市公布;市委市政府适时召开了执法情况质询会,要求执法单位的负责人当场回答群众代表提出的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给群众代表满意的答复,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参加了会议,执法情况质询会的开展,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公正执法、依法行政。
(五)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依法治理作为依法治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单位高度重视并卓有成
效开展了工作。在各镇,镇党委政府把依法治镇、依法治村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狠抓落实,并与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普促治,普治并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连年来,在搞好普法宣传、依法治理工作的同时,各镇还适时开展了创建依法治理示范村、示范学校工作,并且有包括××镇××村、××镇××村等在内的七个村、八所学校荣获××市命名的“依法治理示范村”、“依法治理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02年度,按照司法部、民政部的文件精神,适时开展了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的工作,截至目前,有××村(××镇)和××庙村(××镇)获得了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办的××村、××村,××的××村,××镇的××村,××办的××村等荣获了××市的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各局委按照要求,在搞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均成立有单位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把依法治理融入日常工作,制定责任目标,分级督查落实。市国土局、建管局、市检察院、市教委、市工商局等
单位把依法治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分解,抓好落实,有专人负责,定期与市依法治市办联系,作到上情下达,下情上知。重要系统重点行业的依法治理不断深化,涌现了一大批依法治理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六)法律服务工作更加完善
目前,我市有一个公证处、*个律师事务所所、××个法律服务所、100多名法律工作者。他们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几年来共代理各类诉讼案件12000多件,非诉讼案件5000余件,为基层上法制课1800余场次,为全市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市公证处办证7000件,建公证联络点51家,办证合格率100%。市法律援助中心认真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50余件,接待来访1000人次;经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各镇办司法所与司法局垂直,所长全部升格为副科级待遇,并
按照全国标准司法所的要求建立,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五年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71件,调成3143件,调成率达96%以上。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距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如:对农村基层干部、社会流动人员群体普法方面,工作难度较大,方法不多,落实欠缺;全市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发展仍不平衡,普法死角仍然存在;依法治市工作力度不够,氛围不浓,宣传力度欠缺;依法治市工作责任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量化。依法治村工作有待于统一、规范,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工作力度不大,基层人员有畏难情绪,任务完成有一定难度。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克服畏难情绪,争取使“五五”普法工作做的更好!
二、对制定“五五”普法工作规划的
建议:
1、建议国家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普法措施,使领导干部的学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带头依法办事。
2、继续使用并进一步加大《干部普法合格证》的使用效力。
3、希望“五五”规划能更加切合实际,便于基层操作。
第二篇:市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推荐)
xx市 “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
为促进《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进程,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沿着法治化轨道健康发展。依据省、xx市“五五”普法规划和《xx市“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际,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通过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地方(基层)治理、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途径,加快法治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此,依治治市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党确立的新时期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党的领导是实施依法治市的根本保证。市委对全市依法治市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实施具体领导,确保依法治市规划的全面落实。
2、坚持以民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保障其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
3、坚持依法办事。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宪法、法律的正确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义务。
4、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关系,依法保障协调发展。
5、坚持民主法制教育与依法治市实践相结合。把学法与用法、法制教育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全市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三、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保障和促进我市 “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深入推进“对接长珠闽,融入主城区”发展战略,实现xx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型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依法治理工作摆上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合力推进依法治市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各行各业和城乡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基本建立起科学、民主、高效的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制度,公务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壮况明显改善。
——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保障法律、法规实施的执法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制约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逐步形成。
——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全市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推进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到2010年,96%以上的普法对象普遍接受法制教育,96%以上的行政村(社区)达到或基本达到“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标准,98%以上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达到或基本达到依法治理标准。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全民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深入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要求
第三篇:广州市实施依法治市第四个五年规划期间
广州市实施依法治市第四个五年规划期间,林文毅同志担任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同时兼任广州市城管系统市普法办主任,主持了全市城管系统的普法工作、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和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等工作。该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各个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中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在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市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以及基层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保证了广州市“四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和 “五五”普法规划实施的顺利启动。在林文毅同志主持下,我市城管系统普法工作加强了对领导干部、执法人员、聘任制执法人员、行政管理相对人等对象的普法宣传,特别是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示范作用,完善多项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执法人员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和加强聘任制执法人员队伍管理,三是举办学法培训班。每年举办初任执法人员岗前培训、新颁布实施法规培训班,培训基层干部38000多人次,全市街(镇)领导干部培训班,共计586人参训。
他在深入调查研究、抓好试点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使普法和依法治理总结验收工作顺利进行。2006年,他带领市城管系统普法办,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市城管系统关于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普法工作要点,为广州市城管系统继续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维护稳定,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我市城管执法矛盾纠纷预防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为及时化解在敏感时期容易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林文毅同志带领市广州城管系统依法治市办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使全市12个区(县级市)城管系统成立了调处机动小组和应急调处工作小组。五年来,他亲自指导、协调了近700多宗执法疑难案件,具体负责了近60宗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调处及协调工作,并对20多宗重大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法律关系的分析。他还多次亲自到达现场指导区调处办、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处理了“市海珠广场”、“”等多宗难以调处的重大城管纠纷事件。特别是带领全办工作人员成功调处了城管工勤人员解除合同员工要求解决补偿的纠纷事件。
三、着眼基层,立足长远,协调各方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城管基层队伍的规范化建设。2004年我市城管系统系统开始全面开展基层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由于基础薄
弱,资金缺乏,加上街镇中队刚刚下放事权,很多关系需要清理协调,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林文毅同志作为城管系统法制建设的负责人,勇担重任,积极做好与市法制办、市人大法工委、市普法办、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在城管基层队伍建设与事权下放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突破,落实了执法责任制和规范文明执法基础。
第四篇:xx市 “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
为促进《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进程,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沿着法治化轨道健康发展。依据省、xx市“五五”普法规划和《xx市“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际,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通过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地方(基层)治理、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途径,加快法治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此,依治治市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党确立的新时期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党的领导是实施依法治市的根本保证。市委对全市依法治市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实施具体领导,确保依法治市规划的全面落实。
2、坚持以民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保障其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
3、坚持依法办事。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宪法、法律的正确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义务。
4、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关系,依法保障协调发展。
5、坚持民主法制教育与依法治市实践相结合。把学法与用法、法制教育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全市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三、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保障和促进我市 “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深入推进“对接长珠闽,融入主城区”发展战略,实现xx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型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依法治理工作摆上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合力推进依法治市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各行各业和城乡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基本建立起科学、民主、高效的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制度,公务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壮况明显改善。
——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保障法律、法规实施的执法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制约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逐步形成。
——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全市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推进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到2010年,96%以上的普法对象普遍接受法制教育,96%以上的行政村(社区)达到或基本达到“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标准,98%以上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达到或基本达到依法治理标准。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全民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深入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要求和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国家、省、xx市“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诚实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树立法律权威观念.2、突出重点,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公务员要加强宪法和公务员法及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青少年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守法行为的养成教育,提高遵纪守法能力;企业经营理人员要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为重点;农民要加强学习常识,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3、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提高机关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促进单位法治化管理。
4、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中心组学法制度,继续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和国家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逐步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奖惩制度,不断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切实加强法制宣传园地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建设、法治传媒阵地建设、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和法制理论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建设法治政府
1、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行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进一步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规范办事程序。
2、健全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政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要进一步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执法新格局,改变多头执法和执法缺位、越位、错位的状况,促进行政执法活动的规范化。
4、不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和《江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依据公开制、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
(三)努力维护公正司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1、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完善诉讼程序制度,探索建立简便高效的诉讼机制,实现纠纷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机制的有序衔接。推进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逐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2、强化司法机关职能作用。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厉惩治犯罪,依法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健全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保证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享有各项诉讼权利。妥善调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加大案件执行全程公开力度,强化适用执行强制制裁手段,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切实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执业。防止和克服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对司法活动的干扰,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3、健全对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司法办案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和司法赔偿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和警务公开,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完善司法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社会评价体系,接受社会监督。各级检察机关要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依法监督审判机关、侦查机关的司法、执法活动,依法查处司法领域中的腐败问题,确保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
(四)切实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1、加强监督体系建设。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为重点,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程序、创新形式、保障效果。充分运用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及党内监督等各种监督手段,加强权力制约,确保公共权力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
2、强化党委、人大、政府、司法的监督职能。加强党的监督,充分发挥各级纪委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党组织、执法部门及党员、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加强人大监督,进一步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评议制度,支持和督促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加强政府机关的内部监督和层级监督,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政行为,确保依法行政;各级检察机关大力加强法律监督,不断增强法律监督效能,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等现象。
3、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监督。健全举报制度和举报网络,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确保监督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五)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完善村民自治,依法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我市“五好一新”的工作要求,努力探索路径和方法,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搞好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管理民主,进一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自觉遵守宪法、法律,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确保基层自治的健康发展。
2、完善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实行社区事务公开,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依法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的作用。健全群防群治组织,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和刑释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3、完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好单位事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围绕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抓住社会关注、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进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六)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大力发挥各类法律服务组织和人员的作用
1、规范法律服务主体,完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的市场中介作用,帮助群众解决面临实际问题,尤其要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逐步形成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并存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
2、加强对法律服务业的管理,逐步完善司法行政部门宏观管理、行业管理与法律服务机构自律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整顿,规范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营造良好的法律服务执业环境。积极引导和扶持法律服务机构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法律服务机构。
3、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着眼于全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进一步推动法律服务介入各领域并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延伸,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七)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和谐平安xx的创建
1、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根据市委关于建设和谐平安xx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形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协调,以政法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工作为基础,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大格局,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协防抓合力”,实现运作高效、防范严密、控制有力、管理到位的目标。
2、健全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置群体事件。逐级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的协调领导机构,形成党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不断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实现民间调解机制与相关司法程序的有序衔接。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机制。针对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制订完善工作处置预案,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应急处置工作组织机构健全,岗位责任落实,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确保公共安全。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依法治市工作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委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承担日常事务工作。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履行依法治市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实施奖惩等工作职责。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行业党委(党组)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真正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依法治理工作的具体实施任务。
(二)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依法治市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依法治市规划,协调、监督各部门的工作;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承担起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依法治理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贯彻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明确目标和职责,并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评的内容,保证依法治市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推进。
(三)严格考核和奖惩。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依法治市总体目标,确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依法治市工作任务和要求,并且分解到各部门。承担依法治市任务的各部门每年至少一次向同级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市委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依法治市目标和实施任务的效果评价体系,对各级依法治理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实行一年一考评的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任务完成差或不达标的部门(单位),视情况实施“限期整改”、“黄牌警告”,对整改情况验收不合格的,取消综治评先资格,发生重大问题的实行综治“一票否决”。
(四)落实工作保障措施。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行业要配齐配强依法治理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任务及需要,依法治市工作经费由各级政府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单位也应落实工作经费,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和专款专用;要及时解决依法治理工作所需的办公设施、宣传设备、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困难,切实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并精心组实施。人大、政协要通过视察、检查活动,推动依法治市规划的落实。
第五篇:成都市依法治市实施纲要
成都市依法治市实施纲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及《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的部署要求,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我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市全过程,确保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坚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依法规范和行使公共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序化和法制化,保证宪法法律贯彻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执政为民、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切实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把依法治市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切实服务和保障我市科学发展、领先发展。
坚持全民参与。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全面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依法治市,保障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市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群众成为依法治市的主体力量。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治蓉兴蓉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市新格局基本形成, “法治化”成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中最为显著、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依法治市工作整体水平全国一流。
———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学习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学法用法自觉性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更加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主动维护法治。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基本形成。
———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各级党委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行政决策、执法、监督、问责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公信力、监督力有效提升。社会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广泛参与监督的局面初步形成。
———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保障有力。坚持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统一,公民守法意识增强、依法维权能力提升、表达诉求理性有序。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自由和尊严。
———治蓉兴蓉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将法治理念贯穿于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落实于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和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各领域。法治在我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建设中优势凸显,成为处理社会矛盾、理顺社会关系、规范社会架构的基本方式。
(四)实施进程
全面推进、集中攻坚(2014年至2017年)。全面落实本实施纲要的各项任务。到2014年底,各级各部门组织领导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到位、目标考核机制完善、各项工作推进有力。到2015年底,群众最关注、最期盼的法治建设热点领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7年底,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司法公平正义、社会治理法治化、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均衡化全国领先,群众对法治环境满意度持续上升。
巩固完善、深化提升(2018年至2020年)。依法治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依法治市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治建设长效机制,依法治市各项目标基本实现、整体水平全国一流。
二、提升依法执政水平(五)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臵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健全党委领导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工作制度。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完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健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健全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模范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政机关注重选拔任用法治意识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优秀干部,在领导班子中配备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或者工作经验的成员。把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向国家机关推荐干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一案双查”。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推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制度,强化巡察成果运用。健全反腐倡廉制度机制,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六)推进党内法治建设。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制度,完善党内工作制度机制。制定施行成都市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实施办法,加强备案审查,维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与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健全党内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和即时清理机制。完善各级党委(党组)决策程序,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把经过法律咨询、具有法律依据、完成合法性审查作为党委(党组)作出重大决策和出台重要政策的必经程序。建立健全决策评估、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及纠错机制。严格规范和控制党委政府联合发文。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七)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创新政法工作领导方式,增强协调解决政法工作重大问题的能力。改进案件协调督办工作,明确和规范协调督办案件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加强政法队伍依法履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法干警教育培训体系,完善落实职业准入、执法资格、分类管理制度和从优待警措施,推动建立与政法干警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职业保障制度,促进政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两所一庭”建设,促进公安警务室、检察工作点(室)、诉讼服务点、法律服务工作室、法律援助站规范化建设。加大对政法工作的保障和监督力度,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完善对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报告、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三、加强地方立法建设
(八)完善立法机制。加强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在地方立法中充分体现党的主张,保证地方立法工作的正确方向。规范提出立法建议的程序,及时把市委的重大决策以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以普遍推行的工作举措,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立法规划,发挥立法规划的导向作用。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开展立法调研和新法实施执法检查,确保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明确具体、科学规范、切合实际。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扩大人大牵头组织起草法规草案范围。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市人大常委会公报、市人民政府公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机制。严格执行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维护法制统一。(九)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推进地方立法从侧重经济立法向经济和社会立法并重转变,从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转变,从侧重实体立法向实体、程序立法并重转变。按照法定权限,及时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凸显成都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围绕我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加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配套立法。坚持立、改、废相结合,适时开展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清理工作,推行政府规章有效期制度,加快修改、废止不适应改革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发挥立法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
十)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立法技术规范,完善立法程序,改进立法方式,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制度。建立健全立法项目立项论证、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和实施后评估等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起草工作机制,科学严密公正设计法律规范,防止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建立社会各界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发挥政协专家学者的优势。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立法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公布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以及公开征求意见、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说明等制度。规范政府规章审议程序,提高审议质量。
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十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原则,依法科学界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职责。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重点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的子项。全面清理、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项目。推行行政审批清单制度,市、区(市)县、乡镇(街道)统一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推进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加大行政审批事项的下放力度。完善市、区(市)县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方式改革。完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继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推进和完善并联审批,加快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完善网上政务大厅和移动政务大厅建设,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按照“应进必进”要求,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开采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交易。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制度,对符合购买条件和范围的事务性管理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依法推进乡镇(街道)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十二)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健全决策机制,明确决策范围、权限,把部门论证、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专家论证、专业机构测评、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将决策行为臵于法治框架内。强化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重点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未经评估或评估未通过的,不予决策。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提升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和执行效果评估机制,多途径、多渠道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监督和责任追究主体、程序和方式。(十三)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整合执法主体,推进综合执法,下沉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切实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加强执法程序建设,细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调查取证。健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基层行政部门执法裁量标准。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疏导结合,推行柔性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依据定期梳理和公布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职权公告制度,深入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强重大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备案,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机制,依法加大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社会治安、公民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执法,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公开行政执法人员基本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落实行政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科技水平。加强执法安全建设,推进执法场所规范化改造,规范执法装备配备使用,严防执法安全事故。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严格履行行政合同和协议。行政机关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依法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工作程序。严格落实成都市罚没财产管理规定,依法公开处理罚没物品。加强行风评议和执法检查。
(十四)依法化解行政争议。深化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规范行政复议办理程序,建立行政复议案卷评查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案件管理监控。创新行政复议审理机制,推行公开听证审理方式。加大行政复议纠错力度,坚决纠正违法或者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处理机制。依法参与行政诉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全面履行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认真办理司法建议。
(十五)深化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定期编制、更新、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重点推进公共资源配臵、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及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征地拆迁、价格收费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向基层延伸,拓展平台应用服务功能。完善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限期答复制度。完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常态化解读机制,落实解读人制度。全领域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加强单位名录的管理和公开内容的监督检查。加强市长公开电话和市长信箱工作,提高办理质量和效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报告、责任追究等配套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信息公示公告及保密审查机制。
(十六)维护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按照“非禁即入、有障必纠”原则,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外的领域。改革工商管理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推进先照后证,放宽注册资本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引导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完善投资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走出去”等法规制度,健全来蓉投资企业投诉协调和法律服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依法规范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五、促进司法公平正义(十七)深入推进司法改革。按照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提升司法公信力。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努力构建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完善审判管理和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立审执”联动机制建设和人民法庭职能创新。深化量刑规范化和量刑建议制度改革,进一步统一司法裁判尺度。推进诉讼结果、诉讼过程和执行程序“三位一体”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新机制建设。建立以主任检察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规范执法办案权限,完善执法办案责任体系。
十八)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办案程序规则、质量标准、监督制约办法。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严肃查处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加快审务、检务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新机制。优化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提高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执行的比例,扩大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完善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司法听证、公开司法拍卖、新闻发布等制度。对案件实行全程监控和质量管理,规范案件办理程序。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发挥司法裁判对社会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深化司法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行廉政效能监督卡和司法人员执法档案制度。加强和规范司法机关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各项联络制度。
(十九)完善司法为民长效机制。强化司法机关维权职能,加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力度。加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检察院综合性受理接待中心建设。完善对涉诉信访、执行案件当事人和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制度。加强司法救助金管理,做好司法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老人、有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及刑事被害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司法救济力度。全面落实成都市法律援助条例,保障困难群体依法维权。落实实名举报答复和举报人保护机制。
六、推进社会依法治理
(二十)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居)民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和规则。推进村(社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村(社区)依法自治。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依法治理,依法规范各类中介机构及其服务市场,规范行业行为,强化行业监督,提高行业法治化、规范化、市场化水平。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依法保护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
二十一)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涉恐涉暴事件统一指挥体系,健全预知预判预警工作机制,坚持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紧密结合,加强力量整合、应急准备和装备配备,为专门机关配备全国一流的警用警具、反恐防爆设施设备,切实提高涉恐涉暴事件处臵能力。健全城乡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和联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向实有人口管理服务转变,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加强特殊人群特别是刑满释放和社区矫正人员管理。创新惩治、监管、帮教相结合的社区矫正机制,建立社区矫正部门联动机制和专项经费保障制度,加强法律服务社工工作。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指挥系统、信息系统和监测预报、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联动机制。创新虚拟空间依法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制机制,依法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严格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实行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定期依法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强化环境资源执法检查,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监管机制、损害赔偿及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和执法体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完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
二十二)依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严格落实成都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的前臵性条件。完善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提前介入机制。建立健全资源纠纷、医疗纠纷、交通事故、证券期货、保险合同、劳动合同、物业管理等各类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以及行政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将调解工作、信访工作、维稳工作、综治工作有机结合,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研判、预警、稳控、化解、考评“一体化”工作机制。推行刑事自诉、民事诉讼等案件及因邻里纠纷、交通事故等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的和解解决模式。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重要要求,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机制,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构建多渠道、立体化、全覆盖的群众诉求沟通平台,完善网上信访受理、网络视频接访、领导接访下访、部门集中联合接访制度。
(二十三)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极端民族宗教分子和恐怖分子制造暴力恐怖活动、利用邪教组织进行破坏活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国防和军事设施的犯罪行为。始终保持对盗窃、抢劫、寻衅滋事、制毒贩毒、涉黄涉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惩治各类扰乱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有效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合同诈骗、非法集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犯罪活动。依法严肃处理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各类职务违法犯罪行为。
(二十四)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推进“诚信成都”建设。以法制为基础,以金融、纳税、合同履约、生效裁判执行、行贿犯罪、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基本国策执行为重点,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各类商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守信自律。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和职业行为规范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社会机构,加强信用服务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二十五)加强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完善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区(市)县普遍建立标准化法律服务中心,扩大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覆盖面,完善村(社区)法律服务配套制度,完善向社会组织购买法律服务制度,加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城乡群众共享及时便利、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以建设西部法律服务中心为目标,培育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法律服务机构,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完善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健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评价和奖惩机制,推行法律服务行业信息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快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地方性立法。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律师与司法人员的工作关系,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共同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七、加强全民学法用法
(二十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确立普法教育在推进依法治市中的基础地位,全面实施成都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和普法规划。建立法治成都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党委宣传部门负责本地普法规划制定实施、协调指导和检查考核。各级人大对普法决议、决定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强化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普法责任,完善“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机制和属地管理的责任机制。将普法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目标考核,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强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办好“法治大讲堂”,扎实推进“法律七进”,突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和村(社区)群众等普法。制定加强全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意见及学法计划。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和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政协常委会、部门办公会会前学法等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水平培训、考试及公务员录用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建立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及任期内依法办事情况考查制度。把法制教育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社会主义学院(校)和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中小学100%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加大“9+3”免费教育计划中法制教育比重。加强对国有企业负责人法制培训,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制定实施普法计划,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把法律常识教育列入劳务培训计划。深入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送法下乡活动,扩大法律类报刊书籍在农家书屋中的比重。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专项普法。创新搭建工作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普法。
二十七)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理论研究。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积极推进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墙报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区(市)县至少建立1个法治文化广场、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市、区(市)县级新闻媒体至少开办一档定期的普法节目或者专栏,推进网络社区、微博微信平台、移动多媒体、手机等新兴媒体普法,推动区(市)县开设独立域名普法网站。引导各类文化团体加强法治文化产品创作推广,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法学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作用,组织开展重大法治课题研究,每年发布一次成都法治建设报告,为加快我市法治建设进程提供理论支撑。
(二十八)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化全国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拓宽法治创建群众参与渠道,试行法治创建“市民观察员制度”,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监督常态化。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深入开展法治乡镇(街道)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活动,推进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单位)、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诚信守法企业等活动。将法制宣传融入法律服务,建立健全集合法制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职能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法制宣传。加强12348法律咨询热线建设,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加强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志愿者、法治文艺小分队和法律人才库建设,为普法依法治理提供力量支撑。
八、强化权力监督问责
二十九)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构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各级党委对下级党委依法执政情况、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遵守宪法法律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对“一府两院”依法行使职权的监督。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完善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制度。推动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严格审查批准党政机关公务支出预算,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监督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法治建设进程。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加强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强化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强化司法监督,积极构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新模式。依托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审判活动、刑罚执行、监管活动全流程、动态性监督。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健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完善投诉人合法权益保护机制,高度重视包括网络舆情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健全对群众和媒体反映问题的受理反馈机制,切实提高社会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十)全面推行问责制度。健全问责制度,规范问责程序,推进问责法治化。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违法行政、枉法裁判、滥用职权、失职渎职,以及不按规定受理群众意见或对群众意见故意推诿、久拖不决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建立问责跟踪监督制度,对问责后免职人员重新任职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规范。
九、加强组织保障
(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治市在市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市、区(市)县成立依法治市相应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做到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有效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法院、检察院围绕依法治市,每年制定贯彻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市、区(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适时作出决议、决定,督促“一府两院”贯彻实施。
(三十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协调互动、合力推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依法治市推进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定期开展区域法治建设水平测评。建立依法治市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依法治市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具体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有关部门和单位、人民团体。将目标考核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和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依法治市协调联动、情况通报、检查督办等工作机制,定期总结依法治市情况和经验,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推广有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