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物流信息化类]-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以信息化打造公路港,带动物流业升级(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0:5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物流信息化类]-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以信息化打造公路港,带动物流业升级(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物流信息化类]-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以信息化打造公路港,带动物流业升级(共)》。

第一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物流信息化类]-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以信息化打造公路港,带动物流业升级(共)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物流信息化类]-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以信息化打造公路港,带动

物流业升级

一、传化物流基本情况 1.发展历程和概况

传化集团从1997年开始探索物流,从组建为企业自我服务的“自备车队”开始,经历了“集团企业内部运输企业”、“为集团内外企业提供运输配送服务的企业”和“物流平台经营企业”四个阶段。自1999年起探索物流平台的建设,2000年确立现有物流平台基本模式——公路港物流模式。2002年开始投资建设首个基地——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并于2003年4月18日正式营业。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位于浙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沪杭甬高速公路萧山出口处,建设规模560亩,投资3亿元人民币,由著名民营企业传化集团投资兴建,是杭州湾、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的公共物流运营基地,旨在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为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物流服务平台。

图1组织结构设置

2.业务发展情况

传化公路港物流定位于“物流平台整合运营商”,在“与您共同成就事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营理念指导下,按现代物流基地的要求进行规划与建设,浙江传化物流基地通过信息交易、运输、仓储、配送、零担快运、管理服务“六大中心”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模块,快速形成了物流服务、物流载体、物流需求、物流管理服务四大资源的集聚,提供“信息交易、商务配套和物业”等系统服务培育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

基地的建成与投入运行为该区域内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优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通过构建的全新物流平台,有效解决制造业和物流业供需双方的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提升了当地的物流效率,优化了区域投资环境,推动了物流产业发展,优化和促进了社会分工合作体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40多万辆的社会车源运输网络。日整合车辆达3000辆,来自省内外的480余家物流企业已进驻传化物流基地开业运作,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同时为21000多家工商企业提供周全的货物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日货物交易量达30000-50000吨,每日交易信息发布量达7000条以上。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物流服务企业平台,2007年实现基地营业收入30.92亿元,2007年基地上缴税款1.2亿元,2008年预计基地营业收入将突破35亿元。

传化公路港物流创新性商业模式得到广泛认同,2004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荣誉18项和省市级荣誉30项荣誉称号。2004年被评为“交通部重点联系企业”,2006年被评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国内首家ITC师资培训基地”,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2008年被评为“最佳物流平台模式创新企业”、名列“中国物流企业50强”第十六位、中国物流行业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物流旗帜企业”等荣誉称号,并参与了国家标准《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的制定。

二、传化物流信息化建设介绍 1.信息化历程和投入情况

(一)发展历程

传化物流定位于物流产业的薄弱环节——公路物流,以自身的核心能力来实现事业愿景,提出了以信息化为核心,以国内物流为基础,以公路运输为依托,成为连接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枢纽节点,成为连接公路运输与其他物流环节的节点的战略定位。

传化物流领导高度重视企业自身和客户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公司成立了专门组织——信息技术部,直接向总裁汇报工作,拥有20多个大专以上计算机、管理、物流等各方面专业人才的管理及技术队伍,承担着公司所有的信息化工作任务。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企业成功培养了一批计算机管理和操作人员,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力量与人才保障。当前公司对信息技术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部是公司数据中心,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的组织,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制定者、信息化管理标准控制建立者、连锁基地建筑智能化建设者、物流电子化服务探索者、物流网络架构及信息安全建设者、连锁基地信息系统复制实施者、连锁基地信息运维及增值服务监督指导者。

回顾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传化物流走过了信息化探索、运营支撑、优化提升和信息化复制的几个阶段。

图2 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

“摸着石头过河”。在2002年,国内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传化物流作为物流平台运营商,不同于第三方物流,“公路港物流”作为一个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在国内物流领域没有类似成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可借鉴,更谈不上直接购买成熟的物流业务管理软件。

2003年与台湾畅红公司等合作开发停车管理系统,为物流信息化建设铺开了探索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发现其功能太过简单,随着进出基地的车辆的数量的激增,却不能适应车辆进进出出物流基地的便捷需要。由此开始了传化物流第一个自主开发的软件---“停车收费智能管理系统”的探索。

自2004年起不再从事具体的第三方物流业务,传化物流已经完全转型成专业的平台运营商。信息服务功能是传化物流平台运营模式的核心功能,主要完成货主、司机和承运人的登记、检验、信息受理、投保、查询、交易等业务,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运营平台。基地开发了拥有自主产权的物流基地信息管理,包括停车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走出了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的稳健路线,同时为基地的运营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5年,以传化物流发展战略(2005-2010年)作指导,提出物流事业战略信息化驱动的管理理念,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形成有形无形平台相结合的综合性平台,辅助和满足复制连锁的管理和资源整合的需要,巩固、扩大、维系和经营有形平台网络资源。通过物流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整合社会广泛的物流资源的理念。通过挖掘萧山物流基地管理和客户对信息化的需求,展开四大系统、三大基础平台、二个保证体系、一个门户网站为内容的信息化建设。

在未来的几年里,传化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将以服务客户为主,实现对更多不同客户群的业务活动实现流程、表单、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使不同客户能在统一平台上交互作业;实现基地内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协同和业务协同,平台内的基地与基地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源协同、业务活动协同,平台内外的信息资源协同、业务活动协同,并最终通过信息化手段创造新的增值服务和价值。

(二)投入情况

传化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包括相关机房的改造、装修费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及相关软件费用、主机及数据中心系统硬件和软件、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其他配套设施费以及其他费用等,共投入资金4700多万元人民币。

2.信息化的系统架构与主要功能

传化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基于公司业务扩张与终端渠道的管理需要,以物流信息优化为核心,以终端渠道管理为手段,对企业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了全面设计。现已经逐步建立起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数字认证/数字签名等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平台。

(一)信息化的总体架构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在总体结构上分三个层次: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基础层:组建公司总部为核心的容纳全国各地连锁物流基地、业务网点、集团总部的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对于单个局域网络系统的性能为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的企业内部网,外围采用DDN或VPN方式互联。主机系统硬件采用双主机系统、冗余磁盘阵列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案。

2)平台层:采用TCP/IP协议和先进、可靠的网络管理软件,使传化物流基地物流信息化平台具有可集异种局域网、异种操作系统的开放性系统。中心数据库采用ORCAL或SQL SERVER数据库。

3)应用层:基地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组成了系统的应用层,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面向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营运商的“物流基地网业务管理系统”、面向物流企业的“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以及面向公众的“会员企业诚信管理系统”。

(二)物流信息化平台主要功能

传化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目标,旨在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通信技术,建立一个“准确、及时、标准、高效、安全”的全功能、多层次、开放式的、智能化的协同化的环境。

当前,传化物流信息化平台支持并充分利用实体资源,稳健地拓展服务与功能,把握客户需求,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功能和服务策略,使得基地内部客户协同,以单一基地内部信息系统为主,基本信息化,内部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网站对外发挥作用,主要实现支持基础服务收益等。

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四大应用系统、三大基础平台、二个保证体系、一个门户网站,如图所示。

图3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示意图

 四大应用系统

四大应用系统包括:面向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营运商的“物流基地网业务管理系统”、面向物流企业的“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以及面向公众的“会员企业诚信管理系统”。

(1)物流基地网业务管理系统

根据物流基地的运作模式和主要业务,建立网络化的物流基地业务管理系统,通过基地与基地之间、基地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进一步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为客户提供物流过程全程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包括物流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仓储配送管理、货运交易管理、财务结算管理等。利用多个基地的网络化源,更好地延伸对客户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提供信息平台。物流基地网业务系统其流程如下:

图4 物流基地网业务系统其流程

(2)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系统 创新物流企业业务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模式,开发了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以公司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过渡到以供应链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模式,通过货物直接配送和仓储虚拟整合等手段,全方位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推广应用,提升了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仓储管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功能及其流程是面向工商企业提供仓储信息管理和维护,维护仓储信息,有助于业务开展。仓储管理系统功能及其流程如下:

图5 仓储管理系统功能及其流程

客户管理系统功能及流程实现为基地客管中心提供管理、维护基地客户档案信息的功能并实现部分客服流程的电子化操作,为基地客户主要提供相应查询,以及切入其它系统模块进行相应操作的功能。方便了基地对客户的服务和管理,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客户管理系统功能及流程如下:

图6 客户管理系统功能及流程

(3)会员企业诚信管理系统 建立了会员诚信管理系统,通过信用评价,建立会员企业的信用档案。通过会员制管理,形成自评机制、行业协会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对运输车辆提供诚信车辆认证服务,构建诚信车辆认证系统,提供权威性的车辆牌照、驾驶证、车主或司机身份证的三位一体验证,可以帮助货主杜绝骗货可能;而诚信车主也可通过申请诚信车辆认证,加入基地诚信车辆数据库,增强公信力和竞争力。诚信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实现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创造信用条件。

诚信车辆系统其功能及其流程如下:

图7 诚信车辆系统其功能及其流程

(4)公共服务系统

建立包括信息发布、电子交易、网上结算、呼叫中心、决策分析等子系统的公共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可即时发布和查询物流信息。通过传化物流信息平台对即时运力车源信息、即时货源信息的整合,托运方和承运方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物流信息,部分信息匹配的托运方和承运方经过线下谈判可达成交易。

 三个基础平台

三大基础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以及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1)网络平台

以物流基地的局域网(LAN)为基础,利用INTERNET建立连接各物流基地节点的Intranet和面向服务对象的Extranet;并利用公共无线网络平台,提供手机、PDA等移动设备的无线接入。

(2)数据库平台

以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物流企业数据库、工商企业数据库、交易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等,为物流信息资源的交换和深度挖掘打好基础。

(3)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

建立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内部信息系统之间、信息系统与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网站之间、以及与外部信息系统(包括政府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

 两个保证体系

(1)物流信息化平台标准规范体系 建立一套贯穿物流服务业务管理全过程、将物流各环节有机连接起来的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是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数据交换标准、物流服务操作过程标准和客户服务标准等。

(2)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包括信息网安全管理技术(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基于PKI/CA的数字认证等)和安全管理制度的信息网安全管理体系。

 一个门户网站

以四大应用系统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门户网站是有形市场服务向虚拟市场服务的转移,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各类客户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产品,包括信息服务、货物跟踪、车辆验证、咨询服务、查询服务、物流业务处理的ASP服务等。基地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网站各功能如下图:

图8 基地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网站功能图

三、传化物流信息化应用情况 1.物流信息化产生的效益

传化物流创新地实践了“公路港物流”模式,构建了全新的物流平台。传化物流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与有形的物流平台相融合,已经成为物流平台模式核心竞争力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助于物流平台在有效解决制造业和物流业供需双方的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的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创新性平台集聚物流资源促进制造业发展 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首创基地——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在促进制造业发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第三方利润源泉”方面表现突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已经集聚480余家来自省内外的专业运输、仓储、零担、货代等物流企业,整合了近40万辆的社会车源运输网络,日整合车辆超过3千辆,日承运货物量达3-5万吨。物流基地内各种资源的协调运作,为周边21000多家具一定规模的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提供了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周边企业物流外包比例从2002年的36%增加至2007年的80%,并为其降低物流成本40%左右。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为这些企业降低的成本额在2006年达15亿元,到2007年节约成本额达21亿元,预计2008年度可超过25亿元。而且,基地作为一个公共性平台,其信息量、交易量每月都在提升,集聚效应和降本效应还在进一步的发挥与提升中。物流资源的集聚为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构建结实的桥梁,带动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

(二)创新性平台孵化促进物流企业成长

随着制造业企业外包需求的扩大和城市配送要求的提高,对作为物流市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的国情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呈现散、小、乱的现状,其管理水平较低,综合化程度较低,信息化水平低,要实现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互动,需要将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短板加强。

传化物流创新性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物流服务资源、物流设施和设备资源、物流客户资源和管理服务资源四大资源进行无缝对接,培育专业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服务的物流企业从2002年的150家上升至2007年的480多家;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信息化交易方式实现全覆盖;平台营业额逐年增加从2003年的0.3174亿增加到2007年的30.9亿元,入驻企业平均营收规模5年提升10倍。物流企业的壮大发展,更有效为承接制造企业业务外包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分工合作体系的优化,提高物流营运效率,节约社会物流成本。

具体而言,平台通过“基础设施共享效应、知识溢出与学习效应、竞争与标杆效应,专业化和分工效应、产业链延伸效应和联合经营效应”六大效应促进物流企业发展。使物流企业节约建设成本,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物流服务的核心业务;借助平台的产业集群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业务链环节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提升各企业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入驻与监管下,在平台的规范化管理下,物流企业群内部形成“赛马效应”,构筑良性的竞争环境;借助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的发挥,使企业间更好分工合作,专注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平台的资源整合,逐步衍生出如车辆会员服务、联合保险服务、融资服务等依托于规模效应的资源经营和价值链经营的新服务项目,使得入驻的各类企业获得共赢、多赢的效果;在物流平台的统一管理与服务下,方便多个不同规模与专长的物流服务企业联合形成一个“虚拟公司”对大型工商企业进行联合服务,极大地提升单个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为物流产业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三)创新性平台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供需双方联动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桥梁,而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正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平台通过提供工商、税务、运管等政府职能部门一条龙优质服务,提供银行、保险、邮政、商务、通信、网络、汽配汽修等各项支持服务,提供餐饮、超市、住宿、娱乐、通信、后勤、物业等生活服务,并对物流企业进行规划的管理、培训与考核评介,培育了一批具有专业化、系统化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同时,以诚信交易模式确保物流企业信誉,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制造业企业在这样的平台上,可以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物流企业,更好、更快、更安全地把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给信誉好、有强大平台依托的物流企业。在传化物流平台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共享信息,业务协同,使得物流企业交易链缩短、交易环节减少,交易成本大幅下降。根据经验,通过信息交易,可为社会运输经营户节约营销成本50%以上,加快信息交易的效率,使空车配货时间从原来的平均72小时缩减到目前的平均6小时,物流效率的提高使得制造业和物流企业供应链的交易速度成倍提升,运价指数得到大幅下降。同时,平台也吸引了大量的货物信息资源,每天在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信息平台上交易的信息达7000条以上,为入驻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使得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实现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共赢。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国内中小物流企业眼中,企业信息化或可有可无,或朦胧未知。经过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几年孵化和培育,进驻平台的中小物流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信息化管理意识、观念等诸多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改观。但传化物流也深知,在为国内中小物流企业推广信息化服务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化意识薄弱及信息化人才匮乏等问题和困难确实是知易行难。

(1)单个物流平台(园区)的孵化力量单薄

传化物流经过多年对基地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引导和灌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型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孵化和培育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责任重大,但由于国内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同时国内中小物流企业的“小、散、弱”等客观因素,传化物流单个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建设相对整个物流行业及现代物流的需求来讲,更显得势单力薄,而且实际投入与产出矛盾突出。

(2)国内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

由于国内各中小型物流企业自身“小、散、弱”等客观的自身因素,其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深刻。有些企业还没认识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或者说连物流信息化是什么都还不清楚,没有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建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好处,如管理的便捷,效率的提升、规范的流程等,只是更多在搞运输和仓储,不关注“形式”的物流信息化,更谈不上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出发进行整体规划。

也有些企业已经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有一定了解,他们也在不断寻求更多的信息;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在了解的基础上有了一定投入,但大多因为没有合适的信息软件和系统,没有持续的投入。

(3)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物流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中小物流企业缺乏物流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能把握发展方向的人才更是太少。正是由于这样,更导致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观念比较落后,意识相对淡薄。即使有想法,也因为没有相关人才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觉得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投入很多没必要或根本不值得,建立不了规范的管理模式和与信息化要求的规范、协调的模式,导致了物流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和推广难的原因。

(4)物流企业信息服务需求多样化

进驻传化物流基地内中小物流企业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其对作业系统信息化的需求呈现灵活化、个性化的状态,因而多数物流信息管理软件无法针对不同的物流业务提供个性化程序,二次开发成本过高。同时,中小物流企业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一旦业务模式发生变更,后续的再次开发变更成本更高。这就在物流软件供应商与中小物流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矛盾:既有的物流信息化系统成本高昂、功能刚性化与需求方可用资金有限、需求个性化的不一致,因此促使物流信息技术大系统和中小企业弱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严重的错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传化物流在炼好企业信息化内功的同时,将继续扮演好中小物流企业孵化器角色,通过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培育和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能力。同时,与浙江省道路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现代物流行业其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共同推进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标准化工作。具体将从客户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平台功能的优化提升两方面着手开展具体工作。

1.客户信息化服务方面

(1)进一步提升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 由于目前各物流企业自身的原因,对信息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信息化的依赖性不是很强,进一步加强进驻平台内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非平台内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及信息化知识普及等,开展的方式和途径包括有,如一对一培训、信息化大讲堂等。

(2)培育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能力

对进驻基地的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需求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为诸多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咨询、实施、售后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所累积的经验,总结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规律和特点,逐渐研制出满足他们需求的定制开发的软件。

为进驻基地的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实施时,从物流企业最需要、最实际的一点入手,再逐步扩展到其他方面,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满足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管理系统,并通过以点代面,在区域范围内做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和使用。

同时,根据中小物流企业的自身实际和特点,为其做好信息化规划参谋。2.信息化平台优化提升

传化物流信息化平台也将支持并充分与物流实体资源相融合,通过与实体平台从单一基地到网络化基地的发展过程相结合,以“优化提升,发展突破”的指导思想,把握客户需求,稳健地拓展信息化服务与功能,围绕“四大系统”提供的功能,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建设成面向长期发展的开放式的服务中小物流企业应用的物流信息化平台。

图9 传化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示意图 通过平台内外高度协同互动,建立起信息化系统的竞争优势。通过聚集与整合平台内外的客户资源,发挥突破时空的优势,大力拓展对外部社会资源的低成本聚集与整合经营,形成信息化盈利模式,并直接产生收益。

(1)物流基地网业务管理系统

通过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互动和有限信息的外部共享,针对物流平台的各项作业和各项事务管理,建立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异地之间流程审批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传化物流信息化平台将实现不仅为入驻的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平台,交易平台、管理平台,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平台,实现可以随时调出基地的实时停泊车辆信息、货源信息、交易信息、库存信息,可以进行上述数据的历史追溯,统计分析和挖掘。

(2)会员企业诚信管理系统

会员企业由于在形成历史、企业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它们的诚信建设良莠不齐,制约了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为了促进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系统会员的诚信水平,还需进一步完善会员制管理,形成自评机制、行业协会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会员企业诚信管理系统。

诚信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企业,一方面使它们能够及时知道企业当前诚信评价结果;另一方面起到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促进企业诚信建设的目的。同时,也实现对于诚信的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公布,扩大诚信企业的影响,提高诚信水平的知名度。

在诚信评价体系运作逐渐完善的情况下,诚信评价考虑更长远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全国的道路货运企业。

(3)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系统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系统继续完善运输管理系统,实现运输资源管理,运输成本包括单车营运成本的管理,运输计划管理。完善订单管理,为物流企业提供统一订单,提供用户整合,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提供增值数据分析功能,对系统内的货流方向,货品分布,货流趋势提供分析,对运作成本进行分析并提供辅助规划方案。完善客户管理系统,实现为物流企业建立客户资料、分析客户的购买行为、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实施专家营销、帮助客户重整物流业务流程等。

(4)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门户

通过将信息系统延伸到物流供应链的应用,并打包到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门户网站,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完整的服务,如货运信息交流、客户诚信查询功能、货物跟踪与车辆验证、虚拟仓库管理、直接配送管理、网上报价、网上交易和结算和网上支付等功能。实现打包要素与网站要素两大部分的基本功能与要点,先以信息服务为主,逐步过渡到基于供应链的“一站式”全程物流业务服务。

在一定的数据与信息基础上,完善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决策支持的功能,依托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建立数据仓库,对物流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信息中心、行业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客户、运输企业客户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并提供统计、分析报表及其工具库与知识库等高端信息服务产品。

(5)外部接口管理模块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逐步实现和完善信息采集与发布的接口、与银行网上结算的网关、与PKI/CA中心数字认证的接口、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电子政务的接口等功能。

建立与浙江省道路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现代物流行业其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接口功能,共同推进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标准化工作。

五、对政府推进物流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波及到我国物流业,上海一统、广东翔盈快递的倒闭就是例证,而国内民营快递龙头企业——宅急送放出裁员消息,其业务量也从过去40%的增长放缓到现在的15%至20%,诸多数据表明物流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直接、明显。用信息化促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可能成为中国物流企业御寒的一件冬衣。

然而,物流信息化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推进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尤其对与资金少、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单靠企业自身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除了企业内部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之外,建议政府也要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1)建议切实加强对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政府领导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给予进一步重视,组建高层次的信息化领导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切实加强对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信息化工作进行部署和决策。不同层次的组织管理机构必须明确职责、统一规划、协调管理、资源共享,全面督促、检查、落实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

(2)建议从电子商务入手,抓好物流信息化建设及知识技能的培训

建议以电子商务的需求为突破口,紧紧围绕 “抓应用,促发展”这一信息化建设主题,落实一批信息化与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重点应用项目,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将重点放在重实际应用,培育实际应用的市场。

人才是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与当地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建立物流信息化培训基地,为中小物流企业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加大关于信息化相关知识普及。

分层级给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定期安排信息化知识专题讲座,企业骨干人员进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在物流行业开展宣传和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3)加大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政策支持

要实现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互动,就需要逐步改变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呈现散、小、乱,其管理水平较低,综合化程度较低,信息化水平低的现状,以此来拉伸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短板。以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为代表的物流园区和平台作为公共性平台,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扮演了承担国内中小物流企业群的包括物流信息化应用在内的孵化器功能的关键角色。在中国的国情下,需求大,要求平台投入也大。

建议政府给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如利用物流信息化发展引导资金等形式支持物流平台或园区建设等。

(4)建议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工作

建议在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下,依据《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要求,解决物流相关产业的标准。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制定各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信息化等的技术标准、业务工作标准及服务规范等,重点是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编码、数据交换格式、数据接口等基础及应用标准;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

同时,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研究工作,加强物流信息评价标准化工作,协助建立和完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采用和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小我国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距离,突破技术壁垒,从而增强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7):[节能减排信息化类]-济源市以信息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情况

济源地处豫西北、晋东南,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因愚公移山发祥地而驰名,因黄河小浪底而闻名。近年来济源市得益于河南省特殊的行政体制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列。由于济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而工业主要以能源、铅锌、钢铁、化工、建材等为支柱产业,因此节能降耗、控污减排任务一直以来都十分艰巨。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我们坚持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通过搭建平台,建立机制等措施,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难题,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路子。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

济源市在五十年代就因“五小”工业而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8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更是迅猛发展,至今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截止2008年底,济源共有各类工业企业824家,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70%。济源特殊的工业结构和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造成大气环境质量底值高,环境容量受限,环境压力巨大。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一度达到了轻度污染。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万元GDP能耗居高不下。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相当突出。面对繁重的节能减排任务和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在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提出了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自2006年以来,通过政策扶持、加强指导、试点带动、促进应用等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利用环境自动监测平台对污染减排进行全天候监控,利用电子政务平台降低行政成本,收到良好效果。

二、主要做法

1、充分调研,明确思路。为找准信息技术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结合点,我们先后50余次调研走访工业企业和市直部门。调查显示,我市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不高;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的力度还需加强,网络化办公水平有待提高;市政公共设施信息技术改造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全市节能减排自动检测和实时监控能力较弱等。综合以上情况,我们确定了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是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即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信息技术推进市政公共设施节能应用示范工程和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应用示范工程。

2、加强领导,完善措施。为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信息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有关职能部门、重点耗能企业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一把手负责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在企业中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目标,编制规划,确定实施项目,确保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出台了《济源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济源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济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办法》等文件和措施,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3、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工业企业、市政公共设施管理、机关日常办公等方方面面。在企业节能减排方面,重点抓好济源钢铁、豫港焦化、豫源化电等3家列入国家“千家节能行动企业”和沁北电厂、豫光金铅等河南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企业”以及其它29家年耗标煤在500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在公共设施方面,突出抓好城市电子监控、道路亮化、交通运输监测等领域系统建设。在办公节能方面,主要抓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行网上办公。在节能减排检测与监控方面,重点抓好环境污染监控中心平台建设,按照技术先进、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标准建设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4、加强培训,强化督查。先后20余次举办信息化及节能减排培训班,围绕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信息化知识及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等内容,对各镇、办、政府各部门及家重点耗能企业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做好经验推广;强化工作监督检查,通过采取不定期抽查、问卷调查、编发工作简报、发布检查通报等形式,积极做好引导,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

三、取得成效

我市以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初该系统投用以来,带动企业用于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达30亿元,其中企业用于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是前五年的总和。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功能齐全、应用广泛的节能减排网络。

(一)建成了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网络,环保工作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1、建成了污染源监控中心。结合济源实际,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的原则,2007年市财政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全市污染源监控中心,并与12369环保举报系统联网。该中心集污染源在线监控、视频监控、GPS定位、有线无线指挥调度、网络办公和环保数据综合管理于一体,综合应用无线宽带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高质量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全面监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并有效预警环境污染变化趋势。

2、重点污染源实现自动监控。截止2008年3月底,全市重点污染源31个排放口自动监控设施全部安装到位,并与市环保局环境自动监控平台联网。有效解决了环境监督管理人员不足的困境,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促使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运行,从而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3、水及空气实现自动监测。投资300万元购置了1台水气全自动监测车,实现了对水及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实时变化情况的全天候、连续、自动监测;建成了黄河小浪底和济源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了城市区域内三个空气自动监测点建设任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自2006年以来,我市的工业产值每年增加上百亿元,但环境质量却逐年改善,我市空气环境质量由2005年的轻微污染,变为连续三年跻身河南省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济源重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色。

(二)信息技术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有效措施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80%的企业实现了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产销、经营、服务一体化,信息技术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全市有5个企业的节能降耗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通过开展企业“四赛”活动,在全市树立了5 个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建成了近百个应用系统。其中,华能沁北电厂4套脱硫系统全部投产后,脱硫效率在90%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硫达1.8万吨;在废水处理方面,通过完善改造废污水处理系统与设备、加强运行监测等方法,实现了工业废水100%的回收利用。二期工程采用济源市污水处理厂的城市中水,仅此一项每年可节水1400万吨;积极开拓粉煤灰利用市场,综合利用率达60%,年减少灰渣排放25万吨。豫光集团的cx集成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成为国内资源再生可持续利用的样板。该企业年产8万吨粗铅熔池熔炼炼铅技改项目大量采用信息化技术,其实际排污仅为规定排放量的10%。济钢投资1亿多元用于循环经济综合改造,可燃气体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项目,年节约电量9600万千瓦时;工业炉渣回收利用项目,年增收5000余万元;污水回收利用项目,做到了污水的全闭路循环,实现了零排放。2008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97%,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800吨、二氧化硫1.9万吨、COD800吨。节能减排效果创历年来最好成绩。

(三)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平台,行政成本明显降低

围绕全市节能减排的总目标,2006年我们紧抓全国电子政务信息保障安全试点机遇,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了全市所有党政部门、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的互通互联,并实现了国家、省、市电子政务的三级联网和资源共享。电子政务系统的深入应用,创造了协同办公的工作环境,全市各部门初步实现了网上“办文、办会、办事”的目标,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全市各部门共节约纸张、文印等办公经费500万元以上,工作效率提高了数十倍。

此外,城市电子监控、道路亮化、交通运输监测等系统在城市管理和节约成本等方面成效明显。据初步估算,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城市公共照明设施,仅此一项全年节能就达90万千瓦时。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

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指标。为了把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我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连续两年下发一号文件,先后3次召开全市工作大会,安排节能减排有关工作,并把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把节能减排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目标,与各部门、重点企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全市信息化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的奖补;把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从人员、资金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从而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开展。

(二)信息技术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 实践表明,利用信息技术助推节能减排具有建设投资少、应用范围广、工作成效显著等特点。通过建立平台,不仅可以克服人为因素,而且能够提升工作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形成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一个地区的对外形象。我市自2006年以来,随着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城市公共设施节能控制系统和政务办公系统以及大中型所建立的相关系统的投用,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力地提高了济源对外的知名度,三年来仅行政单位接待省内外来我市参观学习58批300余人次。

(三)建立长效机制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基础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必须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因而需要抓好长效机制建立。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要立足于有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投入、各部门的协同、推广应用、考核管理以及绩效评估等各个方面,由此才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投资的效果。我市在信息化建设中,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联动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在管理和应用方面,通过目标考核、绩效评估、奖惩并举等措施,实现了建设和应用并重,初步形成了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使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一种实践和探索,我们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切实提高生产、管理和监控能力,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高效开展。使信息化在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第三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6):[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哈尔滨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情况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6):[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哈尔滨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信息化推进司】 【字号:大 中 小】

一、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万元GDP能耗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2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1/2。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业已形成的工业基础及外部配套条件,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形成资源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和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工业能源消耗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2008年1—9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1136.7万吨标煤,同比下降3.9%;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1.754 吨标煤,同比降低12.3%。预计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6%以上。

二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已步上健康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市逐步建立了节水法律法规体系及有效管理体制,多项节水技术指标居全国先进水平及省内领先水平。工业用水计划管理率达到96.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12%,工业用水年重复利用水量达到3.3亿立方米。三是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47户,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6.6%;资源综合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利用水平越来越高,从最初的简单生产红砖、陶粒砌块等发展到生产水泥、内外墙板等建筑材料、各种化工原材料及发电等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节能改造系列工程等一批循环经济大项目列入国家专项计划。

四是基础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建立了《哈尔滨市工业节能降耗专家库》,已征集到工业锅炉、合同能源管理等近二十个专业的60余名专家;开展了《哈尔滨市工业节能降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工作;筹建了《哈尔滨市工业环资工作信息数据库》,为把全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我市在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同时也认识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融资困难、资源综合利用及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等困难和问题还严重制约着我市相关工作向更高层次拓展。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软件查询系统”研发应用工作 我市在开展节能监察工作中发现,工业企业在用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信息渠道不畅,对政策把握不准,也没有下大力气去验明哪些设备是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为提高节能监察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对主要用能设备运行的监管,加速更新高耗能设备,提高终端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全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2007年我市在国内率先研发并应用了“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软件查询系统”。

过去,我市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查询方式即监察执法人员在现场查询企业设备台帐,并对照三千余条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的目录,逐一查找、对照,以对一户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节能监察为例,仅此一项工作就需要三天多的时间。仅全市百余户重点用能企业需要检测查询的用能设备就高达数万台(套)。相对于我市不到10人的节能监察技术队伍而言,不但工作量大、错误率高,而且监察率过低,加大了企业成本,不利于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的完成。为此,我市充分发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国内率先研发并应用了该软件系统,深受企业欢迎。这套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开创了我市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提高了节能监察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该系统的研发应用,企业节能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节能观念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该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赞誉。在经济效益方面,自该系统应用后,查询工作效率提高了近10倍,准确率达到100%,剔除和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加速了更新高耗能设备,提高了终端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2007年至今,共对50户重点用能企业使用了该软件查询系统,在万余台(套)用能设备中查出企业在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设备达400余台(套),实施更新后,企业每年节约能源成本可达1600余万元。使更多企业掌握了国家相关政策和自家耗能设备的状况,加速了更新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工作进程。

(二)哈尔滨市环境在线自动监测平台建设应用工作

哈尔滨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从2006年10月开始到07年10月第一阶段完成。该系统包括了水、气、声、环境质量在线自动监测,水、气、声污染源、危险放射源在线自动监测,尾气监测、气象、污染治理设施在线自动监控等内容。其中,基础地图、专题地图、大气质量、流域质量、噪声环境质量、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气象监测、用户管理等功能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危险放射源、尾气监测有些功能尚待完善。有些分析算法和扩散模型有待更加深入的科研后才能组织开发。目前,我市环境在线自动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已具备数据采集、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达到运行条件,是在线监测领域中是监测项目最全、分析算法最多、技术最新的软件平台。该平台是传感器、无线网络、电子政务网络、互联网络的典型应用;是传感器、通信、数据库、计算机处理、环境数学模型分析、WEBGIS等多项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目前,哈尔滨市大气环境质量在线实时监测数据、噪声环境质量在线实时监测数据、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实时数据、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测实时数据、污染治理设施在线实时监控数据已经可以传回至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中。通过该系统,环保部门的管理者可以实时查看在线监测数据、针对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完成数据统计报表、专题图谱分析。该系统提供一般办公自动化系统难以具备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环境模型应用功能,由此既可支持环境综合分析、环境预测、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还可从现有的环境数据的基本要素和空间关系中挖掘和产生新的信息,引导各级环境管理者产生形象思维、拓宽思路,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对环境管理问题决策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009年,我市将继续围绕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努力实现我市“十一五”工业节能降耗总目标。在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我市将重点抓好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工作,围绕工业企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相关项目及经济指标,提出并建立节能数学模型,用于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综合分析监测,指导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为全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4)[节能减排信息化类]-青岛市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4):[节能减排信息化类]-青岛市: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信息化推进司】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提出了“树立生态意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来抓。2007年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形成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点面结合、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一手抓节能降耗减排,一手抓环保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围绕“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2%的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圆满完成节能目标。万元GDP能耗达到0.87吨标煤,比2006年下降4.94%。万元GDP取水量26.45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24.05%左右。万元GDP电耗653.71千瓦时,比2006年降低5.34%。2007年我市全社会综合能耗达到3158万吨标煤,第二产业能耗占73.15%(其中工业能耗占全社会综合能耗的67.6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08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8.33%;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2.47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5.5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3.67%比2006年上升1.45%。全市110家用能企业29项监控的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有24项单耗指标同比下降,下降指标的比重为82.76%。

一、主要作法

(一)领导重视,加强政策引导 青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青岛市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青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有序推进。在2005年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意见》提出在工业领域推广CAD、CAM、CAE、PDM、PLM等技术的应用,同时提出“抓好产品研发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创新。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控制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在2008年出台的《青岛市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四大环节,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大力推进,加强资金支持 青岛市把利用信息技术搞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2008年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对贯彻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工作提出要求,进一步明确利用信息技术搞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信息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企业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三年来,信息产业专项资金共投入近30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

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抓好典型,加强示范带动 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从2005年青岛市就实施企业信息化“三年滚动”计划,明确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通过每年对选出的10个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20个示范项目进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我市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现场会、论坛等形式交流企业在信息化和利用信息技术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培训,加强普及提高 培训是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结合《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几年来,我们与驻青高校、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合作,通过论坛、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每年有近千人得到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研发信息化、集成电路设计、ERP、PDM、PLM等,提高了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的水平,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二、取得实效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开展培训等活动,青岛市工业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企业的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企业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自觉性普遍提高 青岛捷能动力集团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先后顺利实施了计算机辅助工艺系统(JNCAPP)、制造资源计划系统(JNMRPII)适应了国家对发电设备行业的宏观调控,使管理和业务流程得到规范和优化,规范和统一了基础数据,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压缩库存资金,减少物资采购费用,减少资金周转天数,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效果明显。青岛市纺织总公司应用纺织品集成设计系统,将各种设计系统连接成一体,在产品开发流程的早期就将设计师、销售人员、策划人员、供应商和采购人员集中在一起,共享工作成果,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上市速度。形成三个有效的信息(工艺、成本、展示效果)输出,与客户进行有效交流,加快产品开发节奏,缩短开发周期,节约打样成本;从原料开始进行生产过程的全流程工艺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将生产成本的控制建立在设计的环节,直接指导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

(二)通过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海信在节能领域的确不断获得新技术的突破,由于在节能降耗方面坚持技术创新,海信已形成了相关技术体系并应用在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和数字家庭、智能交通等其他品类产品中。以平板电视节能技术为例,海信提出了“生态化设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2006年12月,海信就率先在平板电视领域突破了“光感变频技术”,能够实现节电30%。按照07年全国平板电视800万台的销售量来计算,至少节能3.5亿千瓦时。按民用电每度0.55元的价格,全年可节约1.925亿元;2007年7月份,海信研制成功行业内首台LED背光源液晶整机产品。由于LED背光源自身技术的特性,从原材料方面彻底的杜绝了铅、汞等污染性元素的存在。同时,由于LED尖端技术特性,使得海信在核心技术和节能环保两个层面都走在了行业的最前端。海信自主研发的平板节能技术已经开始全面应用到平板电视上,海信的节能技术也同样应用在“家电下乡”系列电视中,小功耗的待机电源设计,使得待机耗电量仅为传统电视的1/7,节能率在70%以上,也可以使待机功耗从国家标准的1W降低 到0.3W。在变频空调领域,海信近年来相继突破了多项变频核心技术,这直接带来了节能标准的提高。海信推出了能效比在3.9以上的直流变频产品,最高的达到7.01,比国家一级节能标准3.4还要节电51.5%。海信的直流变频冰箱2000R系列节能高达7成。海信致力于打造行业变频的领导地位。将变频技术延伸到了冰箱、彩电领域。海信在变频家电领域已经拥有160多项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自从开展信息化工作以来,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将CAD、CAM、CAPP与ERP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产品的设计周期从18个月降到6个月,加工周期从70天降到30天,准备周期从50天降到25天、材料的利用率从67%提高到90%以上。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南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以PDM为中心,形成了CAD、CAPP、物料编码、技术通知管理的集成应用平台,三维设计及模拟分析在产品研发设计中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逐步提升,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降到了消耗;在国家铁路高速客运装备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上,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三)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海尔集团把青岛市政府下达给海尔集团“十一五”能耗指标定的5%改写成了25%,并由海尔集团能源动力委员会组织牵头编制了《海尔集团“十一五”能源战略规划》,制定了在能源方面发展的目标:每年下降5%,并根据目标指标情况与下属事业部分别签订了节能降耗的指标。海尔集团应用PLM,建立了一个支持“即需即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产品、流程和系统的创新,实现了以产品模块化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研发管理体系,在生产环节上,把清洁生产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分,根据清洁生产的内在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持续不断的开展对生产要素的系统寻优和清洁生产机会识别活动。从原辅材料(动力)、技术工艺、设备、管理、过程控制、员工、产品等八个方面全面贯彻污染预防策略,落实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具体措施。海尔集团还通过“设计制造零缺陷、资源消耗零浪费、废物污物零排放”的企业追求,把节能减排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服务”的节能减排体系,不断提高参与全球化市场的竞争能力。海尔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采用的是先进的电解原理,洗衣效果不仅高于洗衣粉,还做到了一次漂净,省水节电各一半的效果。经过电解出来的离子水也真正实现了无污染排放的要求。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应用 青碱热电分公司Ⅱ期工程DCS系统不仅将热电分公司的Ⅱ期工程新建的1*220t/h高压高温煤粉炉+ 1*CB24-8.82/3.68/1.18汽轮发电机组进行控制,还对热电分公司的Ⅰ期工程1*220t/h高压高温煤粉炉 + 1*CC25-8.82/3.92/1.18汽轮发电机组自控部分进行彻底改造,Ⅰ期工程常规仪表控制进行拆除改造,把Ⅰ期、Ⅱ期工程锅炉给水、汽机进汽实行母管制供水、供汽,使Ⅰ期、Ⅱ期成为一体。节能降耗效果非常突出。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传统的氯碱生产型企业,近年来公司领导对公司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尤其是对传统生产过程的自控系统的改造,效果尤其显著。过去用于电解的整流装

置是由三台二极管整流装置并列给电解槽供电。由于生产中调整电流是通过有载调压开关调压完成的,所以稳流精度差,电流波动在±1000A,影响了电槽的安全平稳运行,特别是因采用的二极管数量多,损耗大,使整流装置的变电效率仅为89%。公司投资700万元将二极管硅整流更新改造为可控硅整流装置,并采用了先进的综合自动控制系统,使变电效率提高到98%。仅此一项可节电993.5万度/年,经过改造后大大缩短了供电母排,这样可减少铜排的电耗64万度/年。根据计算,投产一年后即可回收投资,达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节能降耗”的目的。亨达集团启动了“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流程再造”的集团信息化战略目标,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完成,经优化后的业务数据流程和管理流程,降低库存38.3%,降低运行成本33.1%,采购周期缩短30%。通过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支持的皮革制品高频无缝熔接技术已经获准申请国家专利,该技术对皮革制品制作过程中废弃的皮革,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无缝熔接技术水平,实现废弃皮革的回收再利用,促进了皮革制品制作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产品的大块皮料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按照设计参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最佳省料处裁断,并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频无缝熔接技术把断开的皮料在高速变化的磁场作用下进行熔接。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青岛市信息化工作在各行业中发展是不平衡的,在电子、化工、装备制造、机械等行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好,其他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相对落后。

(二)个别行业、单位资源节约意识薄弱,虽然节能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重视,但仍有个别行业和单位节能动作缓慢、资源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创新能力弱,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不够,也增加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

(四)青岛市大部分企业对节能减排投资较少、特别是一些耗能大户、污染大户在应用节能新技术方面投入还应加强,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应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青岛市面临的节能形势比较严峻。随着青岛市工业结构向重化工转变的趋势,全市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近几年内将有所增加,特别是金融危机对青岛市企业影响较大,很难在节能减排加大投入,实现“十一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切实强化各项节能措施,狠抓工作落实。青岛市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节能减排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加大政府对节能新技术研发的引导和投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我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合理规划和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 提高高耗能项目的准入门槛,从严控制能耗增量,认真贯彻实施《青岛市建设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在招商引资、项目核准过程中,对照国内同行业先进能耗标准对建设项目用能情况进行审核,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技术落后、能耗高的项目,坚决不予核准、备案。对未进行用能审核和用能评估不合理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的行业和企业,制定有关政策,有计划地组织退出,转向服务业或围绕集群发展为大企业配套。

(二)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继续推进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化工作开展相对落后的行业、企业,加强信息化的推动工作,在重点耗能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继续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用好科技、企业节能技术扶持资金,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支持企业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发挥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逐步构建节能型的产业体系,使我市节能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着重抓好以110户企业为重点的节能管理 一是落实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对各区市节能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加强督查,对全市11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实施考核,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实施节奖超罚,督促企业制定节能措施。二是组织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耗能动态监控。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定额和最高限额在国家或行业能耗标准范围内作智能化实时监管,在线监控企业耗能量,为政府用能和能源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实时的科学依据。

(四)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重点搞好风力发电、秸秆发电、水源热泵技术、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和重点工程。通过培植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太阳能四个新能源产业,力争实施一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工程和示范项目,通过启动使用水源热泵技术代替改造传统的燃煤供热工程,制定改造方案,对有条件改造的供热企业,支持他们逐步进行热泵技术改造。

第五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1):[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安徽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共)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1):[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安徽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信息化推进司】 【字号:大 中 小】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作出应有贡献。

一、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产业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公众支持体系、运行监管体系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倡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既需要加强行政措施和采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也需要先进适用技术作为支撑。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和带动性,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各类支撑技术中关联度最高的核心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1)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目前,传统产业仍是我们经济的主体,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以大规模的投入和粗放式的经营为主。转变传统产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最为迫切的任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是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降低能耗、成本,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一项有效途径。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促进传统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传统产品中信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引导传统产品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开发高性能的操作和控制系统,提高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水平,发展现代装备业;运用自动控制、嵌入式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品的性能及品质,带动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的改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等,对生产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实时监控,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强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通过软件、数据库、网络通信、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计量检测、监视监控等信息及自动化技术,与工艺、流程管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改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进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运用电子商务等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提高企业商流和物流效率,有效管理产品、原材料等流通过程,提高企业资源循环和再利用水平。

(2)推进循环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

信息化和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信息化以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中心,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转型。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

和绿色消费等为手段,提倡物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信息化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者目标一致、相辅相成。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广泛推进,在促进清洁生产、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实现路径。与此同时,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也有力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引导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向支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需要建设全社会范围的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公共监管水平;需要建设社会公共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相关信息资源系统,为实施资源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支持平台;需要提高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搭建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信息服务系统,满足废旧物回收、交换和再利用的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信息化建设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信息化的手段对提高节能减排检测,污染物排放动态监控,环境污染情况的科学分析及预测、预报和预警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建立循环经济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3)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科技驱动、投入产出比例高、低能耗、轻污染等特点,是一个渗透力强,对传统产业改造效益显著,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将大大降低GDP增长中资源消耗的水平。信息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节能减排提供着产品、技术与装备的支持。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已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工业素质和产业技术水平重点的产业领域,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和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重要的建设内容。在各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中,信息产业被确定为促进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必须优先发展的产业门类。

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对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技术升级正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节能环保型电子信息产品成为产业发展重点。半导体照明、液晶显示等低能耗电子信息产品,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绿色环保型电子信息产品,环保节能型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信息家电产品,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少、非资源依赖型的电子信息产品,受到高度重视。

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水平,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符合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信息产业虽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但其生产发展也离不开资源、能源消耗,离不开金、银、铝、铜、铁等有色贵重金属以及塑料、包装物等的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控制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循环利用成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需要下大力气重点予以解决好的问题。

(1)加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

为控制和减少电子信息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生产和销售低污染的电子信息产品,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2002年信息产业部启动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七部委联合颁布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今年3月1号开始正式实施。《管理办法》的制定从我国国情和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出发,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通过污染控制管理引导信息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向转型,以及灵活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摩擦。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是为了减少或消除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管理办法》强调对电子信息产品从设计、生产、消费到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在设计和生产环节,以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引导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在消费环节,合理确定各类产品的使用和报废年限,确保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在回收环节,推进可持续运行的回收机制和体系建立;在再利用环节,鼓励企业加大废品再利用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再利用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管理办法》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为最终目标,强调以标准为核心,建立“立法+制定标准+行政管理”三位一体的污染控制管理工作框架。坚持“污染防治,预防在先”的环境保护原则,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作为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纳入行业管理,不断推进其法制化的管理进程;并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促进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或减量化,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向环保节能和可循环方向发展。

(2)重视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

作为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电子废弃物产生,电子废弃物已经成为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固体垃圾。电子废弃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不能进行妥善处理,将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同时在电子废弃物中还存在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丢弃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据统计,目前我国电视机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3.5亿台,冰箱、洗衣机也分别达到1.3亿和1.7亿台。每年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5种电器的报废量就超过了1.5亿台。随着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对电子信息产品实施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已刻不容缓。加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的回收力度,制订科学的回收方式,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采用先进的再利用技术,及时遏制住“电子垃圾”的蔓延,发展循环经济型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当前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随着《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工作已开始全面启动。

(3)推进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相关立法工作

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精神,信息产业部正会同有关部委加紧研究制定资源再利用、产品绿色设计、生产者延伸责任、二手市场监管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规范电子信息产品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在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订进程,促进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目前,信息产业正逐步通过立法规范和标准约束,来不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引导产业的发展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方向转变,逐步建立起可持续的循环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我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循环发展的思考

(1)信息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技术手段。我省科教资源丰富,在信息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交叉应用研究领域拥有丰厚的技术和科研优势。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应突出政策引导,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实施一批示范性工程建设。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现代装备业。在工业产品设计和创造中广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注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循环经济的推进效率。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必须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放在重要的位置。我省信息产业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但产业结构中基础电子信息材料生产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基础电子信息材料产品向高端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尽可能地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要深入贯彻《管理办法》,对电子信息产品

从设计、生产、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要加快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替代和减量化工作,积极探索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体系的建设。必须在全行业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约能源资源,减轻环境污染。

(3)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专项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和综合性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地方性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力度,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分担,严格规范相关各方的行为,将循环发展和节能减排纳入法制化的管理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节能减排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必要设立专项的支持资金对共性技术、公共平台、标准规范以及示范宣传等提供资助和鼓励,促进和保障关键性环节的突破。发展循环型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全社会的共识,需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共同推进。需要抓紧摸索和积累经验,加快政策性、制度性以及技术性问题的研究,需要加强试点示范工作,逐步规范和完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服务机制与体系的建立。

下载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物流信息化类]-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以信息化打造公路港,带动物流业升级(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物流信息化类]-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以信息化打造公路港,带动物流业升级(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