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地震感想(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0:3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大地震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大地震感想》。

第一篇:特大地震感想

5.12特大地震感想-教师责任

发生在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害,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震惊、悲痛、感动,充盈着所有华夏子孙的灵魂,这一刻,我们和灾区的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好教师的所作所为也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为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有那么多的教师用自己的生命换了学生的生存。21岁的绵竹市幼儿园老师瞿万容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她身下紧紧护住的那个孩子得救了,而她却停止了呼吸;年近50岁的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扒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的4名学生都活下来了,而他却永远地离去了;小学教师苟哓超三次冲回危在旦夕的教学楼救学生,当他第三次冲进去后,一块一吨重的混凝砖块砸向他,那一瞬间,他将两个孩子藏在自己的怀中,孩子得救了,而他却永远地走了;吴忠洪、杜正香、张米亚、向倩、汤宏……这些年轻的老师,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白发苍苍的双亲,没有和心爱的人道别,在那一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人毕竟是人,斗不过钢筋、水泥和砖块。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关爱他人是无限的;一个人用他的短暂的生命但是换得了人性的永恒光辉。

身为教师,看到地震中有那么多的学生被地震夺去了生命,非常的痛心,为他们的不幸感到惋惜,尤其是在汶川和北川的学校上学的学生。但反过来看,这些地区的孩子们又幸运的,是他们的老师用责任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是教师那种“学生生命高于一切”的使命感造就了一代优秀教师群体,在灾难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首先保护营救的也是他们的学生,在生死关头勇敢地抛开一切,一心为了学生,他们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楷模。

汶川的孩子们是不幸的,在他们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却遭遇了灾难,汶川的孩子们是幸运的,是他们的老师用责任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是教师那种“学生生命高于一切”的使命感造就了一代优秀教师群体,在灾难面前我们首先想到的必须是学生,首先保护营救的也必须是学生,在生死关头勇敢地抛开一切,一心为了学生,他们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楷模。也深深地体会到“责任”二字的重大意义,这说明了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 的奉献精神,才能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实践证明,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尽到对教育的责任,才能是好公民。

通过看在地震中英勇献身的教师的事迹,我深深地体会到“责任”二字的重大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实践证明,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尽到对教育的责任,才能是好公民。

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我们可以套用一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作为教师,作为育人的使者,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加广泛,今后我将以模范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思想激励自己,见贤思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民教师。

教务处 郑桂亮

第二篇: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 柳垭小学灾后重建志

剑阁县柳垭小学地处108国道旁,距普安镇10公里,属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小学教学班6个,初中教学班6个,幼儿班1个,在校学生700余人,教职工43人。学校占地面积12034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生源辖区二十余个行政村,人口70000余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剑阁县柳垭小学的房舍6000多平方米全部受损,大部分房屋垮塌、开裂,有3600多平方米的房屋不能使用,各种设施设备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590多万元。师生住帐篷、板房近8个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经县规划局和建设局、县安监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校舍进行了勘察检测。综合判定教学楼、学生宿舍为D级危房,必须拆除;教工宿舍、厨房及厕所必须进行维修和加固后方可使用。经科学的测算及实地考察,规划在原址重建。学生公寓资金由易居(中国)公司捐赠145万元修建,设计建筑面积887.35平方米,属二层砖混结构,7度设防。工程于2008.9.25开工,2009.1月底完工交付使用。教学综合楼是由中央财政拨付资金345万元修建,设计建筑面积2123.87平方米,三层全框架结构,建筑层高3.6米,7度抗震设防,抗震等级为二级。计划修建教室12间,各种功能室8间,办公室6间,130天完工;维修加固工程,计划维修房屋24间,维修面积约1000平方米,加固堡坎约300平方米,硬化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中央财政拨付资金71万元,40天完工;附属工程,计划硬化两个操场约5000平方米的地面,重建校门等,造价为66万元,中央财政拨付资金,60天完工。

柳垭小学的灾情牵动着各级人民的心,剑阁县各级领导关怀和支持,易居(中国)公司捐资援助的义举,更加坚定了柳垭师生的信心,他们积极协助、配合各承建公司,建设新校园。学校成立了由方杰校长任组长,刘平任副组长,聂银成、张国庆、贾长城、张海斌、洪绍东为组员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学生宿舍楼由广元市众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工程于9月25日奠基开工,施工队伍克服了秋季多雨,施工场地狭窄,材料紧张、价格高等诸多困难,顽强拼搏,历时130多天全面竣工,实现了2009年春季开学入住的目标。教学综合楼由四川省广通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施工队伍自施工开始,克服了夏季雨水多,气温高,施工材料紧缺等困难,艰苦奋战,昼夜施工,严格把好质量关,历时150天,全面完工交付使用。维修加固工程、附属工程均由广元市金益建筑有限公司承建,从2009年10月份开工以后,工人们实行了“5+2”、“白+黑”的工作机制,争分夺秒,艰苦攻关,于2010年1月底完工。至此,我校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

柳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使学校硬件建设得到了提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所美轮美奂的新型学校。她能更好地满足柳垭、凉山、盐店、西庙等地适龄中小学生的就学,对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优秀学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建设人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促进全县特别是城北及周边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柳垭小学

2010.6

第三篇: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志》

篇 目 大 纲

(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稿)

序 言 凡 例

图 照(包括震前风貌,部分图照随文)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震灾害

第一章 甘肃灾区地质构造与地震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质构造背景与历史地震 第三节 地震成因 第四节 地震对甘肃的影响 第五节 余震活动 第二章 人员伤亡

第一节 重灾区(死亡、受伤、失踪、心理伤害)第二节 一般灾区(死亡、受伤、失踪、心理伤害)第三章 房屋破坏

第一节 重灾区(城镇房屋、农村房屋)第二节 一般灾区(城镇房屋、农村房屋)第四章 自然环境破坏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第五节 重要风景名胜区 第六节 动物保护区 第五章 基础设施破坏 第一节 公路系统破坏 第二节 铁路系统破坏 第三节 民航系统破坏 第四节 通信系统破坏 第五节 邮政系统破坏

第六节 电力设施破坏(发电设施、变电站、输电线路)第七节 市政公用设施破坏(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

理、环境卫生、城市道桥)

第八节 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破坏(输油设施、天然气设施)

第九节 水利工程破坏(水库、水电站、江河堤防、灌区

及农用水利设施、人饮工程、水文测报设施,其 他)

第六章 生产设施破坏 第一节 工业破坏

第二节 农业破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农 业机械、农村沼气)

第三节 畜牧业破坏(农耕区畜牧、牧区畜牧)

第四节 渔业破坏(淡水渔业、特色水产养殖业)

第五节 林业破坏

第六节 其他副业破坏 第七章 商业和服务业破坏 第一节 商贸业和服务业破坏

第二节 金融业破坏(银行、证券、保险)第三节 旅游业破坏 第八章 文化遗产破坏 第一节 文物建筑破坏 第二节 文物破坏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 第九章 机关单位设施破坏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破坏 第二节 教育部门设施破坏 第三节 医疗卫生部门设施破坏

第四节 文化部门设施破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第五节 体育部门设施破坏

第六节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部门设施破坏

第七节 科技部门设施破坏(气象、地震、水文、环保、其他)

第八节 其他社会公益机构设施破坏(人口与计划生育、社区)

第十章 次生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其他)第二节 其他次生灾害(环境污染、有毒物质泄露、火灾、洪水)

第二篇 抢险救灾

第一章 组织领导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指挥

第二节 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其他市州党委政府)

第三节 应急机制(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其他市州党委政府)

第四节 指挥机构(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

第五节 现场指挥(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

第二章 赶赴灾区

第一节 省地震现场工作队 第二节 省政府现场指挥部 第三节 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第四节 省卫生医疗救援队 第五节 兰州军区 第六节 省军区 第七节 武警甘肃省总队 第八节 省消防总队

第九节 各类抢险队(电力、公路、通信、铁路、水利、广播设施、房屋鉴定排查等)

第十节 国际专业救援队 第十一节 国内救援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第一节 第一时间自救互救 第二节 重点抢救 第三节 全面搜救 第四节 现场救治 第五节 疏散转移群众 第六节 抢救保护国家财产 第四章 抢修基础设施 第一节 打通公路

第二节 抢修铁路(宝成铁路109隧道)第三节 抢修通信设施 第四节 抢修电力设施 第五节 抢修水利设施 第六节 恢复广电设施 第七节 抢修市政公用设施 第五章 防治次生灾害

第一节 排除险情(治理堰塞湖、清理塌方、治理滑坡、防止泥石流)

第二节 河道、水库、水电站、尾矿库等生产设施安全治理

第三节 调查评估与排查 第四节 检疫消毒与疫情监控 第五节 气象灾害防治 第六节 环境应急监测 第六章 余震监测与预报 第七章 地震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 第八章 维护灾区稳定 第一节 临时安置受灾群众

第二节 组织慰问安抚(慰问、心理疏导)第三节 加强治安管理 第九章 抢险救灾保障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抢险行动保障(灾情侦察、监测预警、应急供电、通信保障、气象保障、测绘保障、空勤保障、经费保障)

第三节 抢险物资保障(调集抢修救援装备、启用储备物 资和医药调度、抢险应急物资运输供应、抢险物资筹措生产)

第四节 宣传信息保障(传播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声音,众志成城、鼓舞人心;传播抗震、防灾、自救、防疫及次生危害;传播物资支持及需求信息)

第十章 紧急援助四川灾区

第一节 抢通保通公路交通和通信 第二节 省地震应急救援队赴川抢险救灾 第三节 向四川灾区捐款捐物

第三篇 灾区生活

第一章 救灾机构 第一节 政府组织

第二节 民政机构和灾区机构 第三节 社会慈善机构 第四节 其他

第二章 救助方案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方案与措施(省政府救助方案与保障措施、灾区政府救助方案与保障措施)

第二节 法规政策(受灾群众救助法规政策、救灾款物管理法规政策、其他)第三章 群众生活救助

第一节 灾情(受灾范围、灾害损失)第二节 生活必需品供应 第三节 倒房及危房群众安置 第四节 灾区市场供应

第五节 灾区市场恢复(灾区市场管理、生活燃料供应)第六节 生活和公益设施恢复(生活配套设施恢复、公益设施恢复、灾区免费通信)

第七节 灾区社会事务(遗体处理的组织与管理、遇难者家属慰问)

第四章 救灾资金物资监管 第一节 救灾资金监管 第二节 救灾物资监管 第五章 灾区公共安全维护 第一节 灾区秩序维护 第二节 加强治安管理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第五节 消防安全管理 第六节 危房安全管理

第六章 农业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 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自救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自救 第三节 以工代赈与劳务帮扶 第七章 灾区教育文化恢复 第一节 恢复灾区教育 第二节 恢复灾区文化生活

第四篇 医疗防疫

第一章 医疗防疫队伍与物资保障 第一节 医疗救治队伍 第二节 卫生防疫队伍 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二章 医疗救治 第一节 伤病员救治 第二节 伤员转运 第三节 伤员的康复治疗

第四节 心理危机干预(政府组织抚慰活动、社会和民间组织心理干预活动)

第三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与防控 第二节 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处理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第五节 应急预防接种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第七节 预防保健 第四章 灾区卫生服务恢复 第一节 服务体系破坏 第二节 服务秩序与能力恢复 第三节 对口支援

第五篇 社会赈灾

第一章 社会赈灾的管理与发动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组织发动 第二章 赈灾捐赠

第一节 党政部门、人大、政协赈灾捐款 第二节 驻甘解放军与武警部队赈灾捐款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赈灾捐款 第四节 社会民众赈灾捐款 第五节 省属企业捐赠 第三章 接受捐款

第一节 中央部委赈灾捐款 第二节 解放军与武警部队赈灾捐款 第三节 兄弟省市赈灾捐款 第四节 社会各界赈灾捐款

第五节 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国际社会赈灾捐赠 第四章 社会捐赠资金与物资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款物总额 第二节 款物协调使用 第三节 监督管理 第五章 志愿者赈灾活动 第一节 组织志愿者队伍 第二节 自发志愿者队伍 第三节 志愿者赈灾活动

第六篇 灾后重建

第一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第二节 省委省政府灾后重建管理机构 第三节 灾区党委政府灾后重建工作机构 第二章 法规政策 第一节 国务院法规政策 第二节 国务院部门政策 第三节 地方制度规定 第三章 重建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专项规划 第四章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 第一节 农村居民住房重建 第二节 城镇居民住房重建 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第一节 教育设施 第二节 医疗卫生设施 第三节 文化体育广电设施

第四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 第五节 文化遗产与文物抢救修复 第六节 基层政权设施 第七节 其他设施 第六章 基础设施重建 第一节 交通设施 第二节 邮政和通信设施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 第四节 水利设施 第五节 能源设施 第七章 农村建设

第一节 农村居民点

第二节 农村基础设施

第三节 农业生产设施

第四节 贫困村重建 第八章 防灾减灾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第二节 监测预警

第三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第四节 综合减灾(包括环境保护)第九章 对口援建与社会支持 第一节 省外对口援建 第二节 军队支援地方恢复重建 第三节 省内对口援建 第四节 社会支持

第十章 恢复生产与劳务输出 第一节 恢复生产 第二节 劳务输出

第十一章 金融系统抗震救灾和支持灾后重建

第一节 金融系统政策措施

第二节 金融资金支持灾后重建情况

第七篇 英模人物

第一章 英模群体

第一节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第二节 军队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第三节 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第四节 国家部委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第二章 先进人物

第一节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军队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第三节 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第四节 国家部委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附 录

分类辑录文字性文献(原件和节录)及图照。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等原始文献。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甘肃抗震救灾的重要批示、讲话,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法规、决定,新闻部 门发布的重大新闻信息、重要通报和社论,抢险中重要保障措施,重建规划与方案,重要报刊发表的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评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日记、信件、碑文等。类型分为:

一、综合

二、抢险救灾

三、群众生活

四、医疗防疫

五、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

六、防范次生灾害

七、舆论宣传

八、社会稳定

九、赈灾

十、悼念活动

十一、艺文

十二、历史地震资料

十三、其他

编后记

第四篇: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编

绵震灾志〔2009〕1号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关于印发《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篇目(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绵阳军分区,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为做好《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现将《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请结合编纂工作实际予以修改完善,并及时报《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委会办公室审定。联系人:晏茂川 李维怡 电话:2317433。

附件:《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

二00九年十月十三日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

(征求意见稿)

图 照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灾情

无题小序

第一章 地质构造与地震监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龙门山地质构造

第三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节 地震监测(含震前监测和余震监测)

第二章 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 次生灾害

第三章 灾情概况

第一节 北川羌族自治县 第二节平武县 第三节 安县

第四节 其他县(市、区)第五节 开发区、工业园区

附表:全市人员伤亡表(含死、伤、失踪)第四章 房屋财产损失

第一节 房屋损毁 第二节 财产损失

第五章 生态环境灾情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野生动物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第六章 基础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公路设施 第二节 铁路设施 第三节 通讯设施 第四节 邮政设施 第五节 电力设施 第六节 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节 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第八节 水利设施

第七章 工业灾情

第一节 市属工业 第二节 县属工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八章 农业灾情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畜牧业 第三节 水产渔业 第四节 农业机械 第五节 林业

第六节 城镇、农村沼气

第九章 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灾情

第一节 商贸业 第二节 金融业

第三节 建筑业、房地产业

第十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 第二节 教育设施 第三节 医疗卫生设施 第四节 科技设施 第五节 文化设施 第六节 体育设施 第七节 社会福利设施

第十一章 文化和旅游业灾情 第一节 羌文化的毁损 第二节 文化遗产灾情 第三节 文物毁损 第四节 旅游业

第二篇 抢险救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指挥

第一节 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二节 中央军委、总部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三节 成都军区、济南军区、二炮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四节 四川省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五节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绵阳工作组工作 第六节 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七节 驻绵军事机关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八节 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九节 绵阳市领导在极重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记略

第二章 救援

第一节 军队救援 第二节 民兵、预备役救援 第三节 武警、消防救援 第四节 公安、特警救援 第五节 国家部委救援

第六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救援 第七节 省内市(州)救援 第八节 市内救援 第九节 社会救援 第十节 志愿者救援 第十一节 国外专业救援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第一节 自救互救

第二节 重点抢救(含设施与重要人物)第三节 搜救

第四节 抢救保护国家财产

第四章 灾民临时安置 第一节 九洲体育馆 第二节 南河体育中心

第三节 县(市、区)临时安置点 第五章 抢修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设施 第二节 通讯设施

第三节 应急供电和电力设施 第四节 广电设施

第五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抢修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 第二节 电视台、广播电台 第三节 报纸、杂志 第四节 网络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除险、避险 第一节 堰塞湖的形成 第二节 除险 第三节 避险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 第一节 堰塞湖排险 第二节 治理水利隐患

第三节 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 第四节 拆除高危建筑 第九章 维护稳定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第二节 稳定市场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第五节 守护重点目标

第十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监测 评估

第二节 运输保障(含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中运输)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四节 资金保障 第五节 财税政策 第六节 特殊金融政策与保险措施

第三篇 医疗防疫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部署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第三节 政策支持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

第一节 国家医疗卫生救援

第二节 军队和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医疗卫生救援 第四节 港、澳、台医疗卫生救援 第五节 国际医疗卫生救援 第六节 市内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章 医疗救治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第二节 市内救治 第三节 转送外地救治 第四节 心理治疗

第四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含遗体处理)第二节 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处理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第五章 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恢复

第一节 恢复医疗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二节 医疗对口支援

第三节 恢复防疫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四节 防疫对口支援

第六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医疗后勤保障 第二节 防疫后勤保障 第三节 安全保障

第四篇 赈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机构 第二节 救助法规及政策

第二章 捐赠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和部队捐赠 第二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捐赠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捐赠 第四节 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国际社会捐赠 第五节 志愿者队伍捐赠 第六节 省内市(州)捐赠 第七节 市内捐赠 第八节 特殊党费

附表:1.捐赠资金总额 2.捐赠物资总额

第三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

第一节 协调机构 第二节 资金协调使用 第三节 物资协调使用

第四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第一节 救灾资金监管 第二节 救灾物资监管

第五章 灾区群众生活

第一节 生活救助 第二节 安置灾民 第三节 危房鉴定 第四节 市场供应 第五节 文化生活

第六章 灾区重要民政事务

第一节 抚慰活动 第二节 地震伤残人员康复 第三节 “三孤”人员安置 第四节 劳动就业 第五节 社会保险

第五篇 灾后重建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领导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灾后重建工作机构 第二章 法规和政策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法规、政策 第二节 市级部门重建政策 第三节 县(市、区)重建政策 第四节 对口支持重建政策 第五节 移民安置

第三章 重建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北川新县城规划 第三节 其他专项规划 第四章 对口支援

第一节 国家和省、市的支援重建规划 第二节 山东省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 第三节 河北省支援平武县重建 第四节 辽宁省支援安县重建 第五节 河南省支援江油市重建 第六节 其他县区的对口支援与重建

第五章 住房重建

第一节 资金补助与组织实施 第二节 农村居民住房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 第四节 其他住房 第五节 居民区设施配套

第六章 工业重建

第一节 县(市、区)工业 第二节 主要产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七章 农业重建

第一节 水利设施 第二节 种植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节 畜牧良种繁育体系 第四节 生态修复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第八章 交通重建

第一节 公路 第二节 铁路 第三节 船舶渡口 第四节 汽车站

第九章 文化和旅游重建

第一节 羌文化保护 第二节 文物保护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五节 广播影视 第六节 新闻出版 第七节 体育设施 第八节 旅游设施

第十章 科教重建

第一节 校园重建

第二节 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重建

第一节 医院 第二节 计生机构 第三节 医疗防疫管理机构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重建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通讯 第三节 电子政务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

第十三章 电力重建 第一节 输变电工程 第二节 供用电网络

第十四章 市场服务体系重建

第一节 商品零售网络 第二节 生活服务网络 第三节 商贸批发体系 第四节 物流配送体系 第五节 粮食流通体系 第六节 金融信贷服务

第十五章 防灾减灾重建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第二节 监测预警

第三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第十六章 精神家园重建

第一节 宣传 第二节 心理康复工程 第三节 地震遗址保护

第十七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协调

第二节 资金筹集、监督与审计 第三节 中期评估 第四节 规划调整 第五节 监督检查 第六节 全面总结

第六篇 英模人物和英雄(先进)集体

无题小序

第一章 英模传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且牺牲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军委表彰和记功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节 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烈士

第五节 国家和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灾后重建的英模

第二章 英模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章 英模表

第一节 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七一”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五节 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章 英雄(先进)集体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二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三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五章 英雄(先进)集体名录(市委、市政府表彰)

附 录 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图书等原始文献(原件、节录或目录),少量收入具有存史价值的图片、照片。

编后记

第五篇: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

附件

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

图、照、表的选用总要求、技术规范及行文规范

一、总要求

1.图、照

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情况。

地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和有关部门绘制或审定的地图。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测绘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

图的制作规范,要素齐全,包括必要的图题、图例和注记,合理使用地形图、震区分布图、地震断裂构造图、水文图、位置图、交通图等各种专业图。

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需要说明的人物位置及时任职务。

照片无广告色彩。

2.表

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不与正文简单重复。

3.数据

引用的数据全面、客观、准确,尽可能使用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

4.资料

资料收(征)集要全面系统,资料来源包括报纸、期刊、档案、文件、工作总结、技术资料、会议纪要、图书、图片集、文物、口碑、音像、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网络、个人提供等。

入志资料要真实、准确,经过鉴别、核实,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信息准确。不可或缺但有歧义的资料,多说并存。

二、技术规范

1.入志图照都要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清绘。所有照片均有准确精炼的文字说明,包括时间(尽量精确到时、分)、地点、事物、活动内容,需要说明的人物的位置及当时职务等。

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必须根据2001年2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严格审核期刊封面刊登党和国家领导人图片的通知》(新出报刊[2001]141号),严格执行送审制度。

图照一页多幅时,说明文字集中编排,标明序号。图照没有损害人物形象的画面。

入志图照的著作权问题均应获得使用授权。

2.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示意图等。含有国界和省界的地图应当严格按照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应履行测绘管理部门的报批手续。物产、资源图等也须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地图注明比例尺(注意应为原图缩小成书版后的比例)。

3.表格包括统计表和文字表。统计表包括综合统计表和分类统计表。统计表表式一般包括标题(表题)、表体、标注三个部分。表体包括表头、表项和表框。表头表示表格中各项目类别的名称,居于表格首列或首行。表项是表格中纵向或横向自成系列的一组项目栏,所有表项构成表身。

表格一般用三线表(顶线、分栏线、底线)。

标题(表题)位于表格上方居中,首标时间,次标地域范围(或行业、单位),再标内容事项。

表序在表格的左上角。文中表格以篇为基本单位排序,如“表1-2-3”,表示第1篇第2章第3张表。表一律不加“附”字。

统计数据表应标明计量单位,并应尽量使用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一个单位的在表右侧上方标明表的计量单位,如“单位:亿元”、“单位:万公里”。如果计量单位在两个以上,可加括号直接标在表格的具体项目栏中,如“工资收入”栏为“(万元)”,“月可供消费金额”栏为“(元)”。

表格内上下栏目内容相同,仍列具体文字或数据,不书写“同上”字样、不使用不规范的“"”符号。

统计表的总计栏统一居于表的下端最后一栏(行)或右端最后一栏(列)。

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排列整齐,以某种方式对齐,全书统一。如均为整数或均为保留两位小数的,以个位数对齐(无须非常精确的,小数可一律四舍五入为两位小数);如既有整数又有多位小数的采用右对齐。

数据性表格一般采用开敞式(开放式),不加横栏线和表两侧的“墙线”。统计数据栏中,无统计数字者用“-”表示,有统计但未查出者用“~”表示,数值为零者用“0”表示。

表格中数字无特殊意义的,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年份表项的年份须加“年”字,如“1992年、1995年„„”,不略写成“1992、1995„„”。

文字表格采用封闭式(纵、横栏线,“墙线”均有),以保证文字内容的准确框定。

表格可根据内容,合理地安排为单栏、双栏或三栏式,以尽可能地少占篇幅。必须转页续表的,表头及横表项和纵表项不能省略,左上角标“(续表)”,如再转页,上页续表标“(续表1)”,次页续表标“(续表2)”,以此类推。

表格内没有使用明确的注释符号,而需要对表格作说明的,不可在表下直接加“注:”,应在表格左下方前空两格写“说明:”。

表格排在相关正文之后,不与正文内容脱节。

4.图、表中的数字、符号或其他需要注释的。在标注对象右上角作一星标“※”,注释的内容可直接写在该图、表左下方。如图、表下已无空隙,可采取脚注形式处理。同一图、表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地方需要作注,依次采用不同数量的“※”号区分,如“※”、“※※”。

5.注释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其余均用阿拉伯数字。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513页”。

三、行文规范

行文要求按照全志编委会制定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执行。

注:以上内容如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2008年10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2008年10月)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文件,中指组字[2008]3号,2008年9月16日)不符,以上述三个文件为准,同时参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下载特大地震感想(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大地震感想(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感想心得体会

    地震感想心得体会一场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跟地震波一起迅速传送的,是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的消息。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胡锦涛总......

    四川地震感想

    四川地震感想 2008年的8.0级汶川大地震我想大家都还记得吧!这一次的大地震给我们中国人留下了很大的创伤。让我们记忆犹新。四川人还没有过上几年的太平生活,就在上个星期六(2......

    地震的感想

    2008年5月12日下午12:48,四川发生了8次大地震。整个国家上下,各省都关心那里的人。我听说有一个地方地震,打开电视。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地震现场,我认为它一定很有趣!结果我看......

    地震的感想

    地震的感想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天气状况,地表运动,地震就是其中一种。 2008年5月12日,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令人悲痛欲绝的日子,汶川大地震,它带走了多少生命,......

    四川地震感想

    汶川大地震的感想 2008年我们的奥运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可如今却变成了令人心痛的一年!从百年一遇的雪灾,到藏独分子企图分裂祖国,从人人恐慌的手口足病再到现在让整个大地都为......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二○○八年十月 为了规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确保全志行文规 范统一,根据国家......

    汶川特大地震毛公抗震救灾志

    毛公乡人民政府 《汶川特大地震林山抗震救灾志》 大事记 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后,乡党委书记江智带领全体党委成员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及时召开党委会,成立了......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方案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社会赈灾志》 (朔州部分)编纂工作方案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做好《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社会赈灾志》编纂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