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的素养论文

时间:2019-05-14 10: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教师的素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教师的素养论文》。

第一篇:物理教师的素养论文

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

永正初中 刘海明

摘要:文章从新课改下的教师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素养对物理教学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等三方面阐述了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并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谈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教师 人文素养

一、新课程下的教师人文素养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高度的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养的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有雄厚的人文知识,有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关于语文的知识;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真诚的人文态度;再次教师必须具有人文精神;最后是对学生的爱。一种无比完美的知识、态度和精神的融合,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修炼有什么意义

人文素养修炼的意义就在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或者说人文素养修炼就具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人文素养修炼将促进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意义,将促进教师对实践知识的领悟和把握,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教师幸福感的提升

二 教师人文素养对物理教学的作用

(一)全面的知识观,完整的知识结构

首先,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体社会的。物理教育对培养提高全民族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要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教师首先就要有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物理与艺术联系紧密;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在艺术上也造诣很深。在运用思维方面,科学家不仅仅运用逻辑思维、想象力,灵感思维也像艺术家一样丰富;感觉、执著的情感也是科学家必备的。据说开普勒在研究行星的运行规律时,就受到过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同样,艺术创作也需要冷静、缜密的思考、分析、抽象化和科学的计算。物理教师不仅要掌握物理学科知识,还应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及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力求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底蕴,为教学奠定雄厚的根基。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优雅的审美情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本就应该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终生努力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把教学作为事业来追求,才会产生努力的欲望、工作的热情、远大的目标,才会对学生、教学活动、校园投注自己的兴趣和爱心。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会受到教师对某事物热爱的感染,由此选定了人生的目标,形成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这是学生向师性的充分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美其道又要慎其行”。同时,教师要有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美不仅仅指外在美,一个纯洁善良的心灵,一个创新奇妙的想法,一次与众不同的创作,都可以是美的东西。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作品里蕴含的精确的科学思想及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找到科学与美的结合点,也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物化了的人的精神活动产物时产生美好的、雅致的、完美的感受,同时体会到教师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科学规律的同时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内化、升华为自身的人文修养,将美育赋予物理教学中来。

(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 1、优美的板书、板画

教师的板书、板画要规范工整,要掌握各种简笔画的基本画法;示意图、受力图都必须画好,易于学生看懂和理解。事实证明,精湛的板书、板画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渗透着教师的学识、智慧和教学艺术,融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审美素养,反映着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2、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桂冠,因为教学艺术集中体现在教师是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优秀教师都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及其风格作为追求的目标。良好的教风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三 物理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

(一)、更新理念 实践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树立大教育观──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既“教书”,又“育人”。目前,有些教师把孩子仅仅看作知识的容器或成人的附庸,像揉面团一样无视其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无视其年龄特点,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的畸形和片面发展。甚至个别教师本身在时代的潮流中就流入了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市场糟粕潮流中。与此同时,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教师并不是教育理论的无知者,他们懂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有关教育教学规律,一旦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便完全又是另一码事。可以这么说,一日不彻底转变教师已有的陈腐的教育观念、不清除市场经济中的糟粕,一日无教育的彻底改观可言。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教书”实现“育人”。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比如说案例法、情境法、调查法、实验法和发现探究法等等,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影视戏剧等新型美感现代教育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同时,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和范围,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们追求完美,但完美是不存在的,教育永远是充满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直面缺憾,学会反思,促使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更趋完美。

(二)、广泛阅读 厚实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这句话使我刻骨铭心。教师提升素养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不仅要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类书籍,还要读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哲学经典等。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教师。教育是一项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事业。而作为丰满教师心灵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对于拓展教师的精神空间,丰富教师的内心感受,对抗教师生活的平庸与空虚,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我在有限的观察中发现,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疏于读书——他们无暇读书,无心读书;他们除了读教材、教参、习题集之外,基本不读别的书,这正是一个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不能融会贯通,工作内容、教学形式趋于教条化、课本化,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和把握的层次较低,人格品位低下,凡此种种,对学生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也影响到我们作为教师的自豪感、改造世界的冲动和欲望以及教育的力量和信念。

“读书使人明智”,特别是读好书。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人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人文趣味为纽带的“读书育人”,是老师和学生相互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师生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荣,即双向度的成长,而非单向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走进教育大师的智慧和心灵世界,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几本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与大师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这是多么美妙、浪漫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读书改善知识结构的单一,提高人文素养。

但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和众多的检查考核,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着课堂转,忙忙碌碌,疲于“敷演”。工作时间上的“早五晚九”“神出鬼没”、教学过程中的“五认真”“六统一”,更使教师的正常生活异化,个性空间丧失。于是,临阵磨枪、东搬西抄、人云亦云、浮光掠影,不经意中成了教师读书、备课的捷径。满足于教材讲义,热衷于“参考大全”„„沉不下去,不肯从源头上去读书;静不下来,不愿从第一手资料去备课。“功夫在诗外”,可以这样说,读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需,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广博的读书应该是现代教师另类备课。

(三)、拜访名师 学在身边

名师有两类,一类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教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李吉林;一类是在一定区域有名的教师,如本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名,一是课上得好,二是教育素养高。而要课上得好,首先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地解读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生命成长奠基。拜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

不过,聆听名师讲报告和上课也只能是偶尔为之,不可能让专家天天到学校,也不可能随叫随到,有机会当然要抓住机会聆听窗外的声音,没有机会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很优秀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这些优秀的教师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多听听他们的课,同学科的、夸学科的,同年级的、夸年级的,与他们多交流、探讨,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个教师自身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长处,只要善于挖掘,发现自身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成为自身成长的航标、动力,不断地去发扬光大,张扬自己的个性。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自身的潜能,去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同样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四)、提升人格 健康心理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第二篇:教师素养论文

教师素养论文关于提高教师素养的几点看法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增长学识提高能力不 断完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对学生充满激情真心实意的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关键词教师素养 人格魅力 激情 关爱 尊重 知识 终身学习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广课程改革的今天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努力提 高自己的基本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素养”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其含义略有不同。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平日的修养”。教师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坚定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去当老师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教师学识渊博智慧如泉水涌出行为举止可做模范人格高尚对学生就有感

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依据。因为教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 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思想言行有意无意的对学生起着作用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不可能是零。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增长学识提高能力不断完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施以好的影响。

一、教师应该有激情。有人曾说激情是文学家艺术家 头上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激情也是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同 样一句话一篇课文有没有激情带给学生的感觉是不同的 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对工作有热情热爱我们的职业爱自 己的三尺讲台就会鼓舞起我们对事业更高的追求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一点不错。在台上有一分钟扣人心弦的精湛表

演台下必须有十年苦练的基本功。教学不是表演教师不 是演员但道理是相通的。要想把课上好功夫在课外。钻研教材要深入教材之中有感受有发现 不能人云亦 云跟着教学参考书转。

二、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只

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昭苏万物的实效。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万丈高楼平地起楼能不能盖高关键是基础打 得牢不牢。基础工作做得好 根子扎得正扎得牢固学 生就会一辈子受用。因此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 做到师爱荡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用爱去交换爱

用信任去交换信任”。

另外还要真心关爱学生。学生体会教师的关爱是十分 敏感的他们能从细微之处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程度。一旦他们体验到了这种爱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加倍回报。这种情感能够造成有利于施教的最佳氛围看到学生连自己 都尚未察觉的闪光点并将之作为转化的契机。一些有成就 的班主任往往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班级里

用在了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和学生一起谈心、游戏讨论人生理想。这一切都是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于是了解在交

流中加深情谊在交流中增进认识在交流中提高灵魂在 交流中净化。当然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是“严”的孪 生兄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是“严”的基础。爱 是对事业的忠诚是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有了爱满天下 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

三、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随着学生年龄 的增长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希望从教师那里体验到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特级教师于永正谈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放在讲桌上的备课本被人撕了两页。于老师火冒 三丈并很快找到了撕本子的人。正当于老师要狠狠地教训 这个学生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前几天因为这个同学的字写 得潦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本子斯成两半。于是于 老师克制住自己诚恳地向这位同学说“前几天我错了。我撕了你一个本子而你只撕了我两张纸你给了老师面子 你比我好。”于老师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帮助这位同学找回 了失去的自尊。从此他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的自尊心非常脆弱对

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 教师对学生尊重就和对学生公正一样是教师最重要的品

质。每一个独立的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有其尊严学生今 日是学习的主人明天是大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当然应享有 人的尊严。因而教师要从心底里尊重他们促进他们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缺点明显的、有缺陷的同学更要尊重他 们独立的人格不能冷嘲热讽损伤学生的自尊。有人曾说 孩子从小生活在爱和尊重当中那么他将学会爱和尊重。所 以我们要尊重

四、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学习每一个学生。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做到“清如许”就须坚持不懈地学。

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以涓涓清泉滋润心田在教 学中才能象长流水一般进行灌溉。如果知识贫乏孤陋寡闻 那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教师首先应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是现代教师知识结构最基础的方面。教师拥有广博的文 科、理科知识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具有广泛 的知识储备不但可以增进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满足和激 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促进他

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求知欲、好奇心。其次教育科学 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个方面。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 与之相关的分支学科是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 理论基础学习掌握了就能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教育的事业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师工作的性质与特

点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职业敏感应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授

业者”教师还应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 入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因此在学习方面要自我加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教师更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 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勤奋好学的榜样。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品行行为举止都会对学 生起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

养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

第三篇:物理学科素养

物理学科素养

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国际上对物理教育的研究,都是在科学教育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一、物理观念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最新的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强调核心概念、大概念、跨学科概念。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与本质特征,是抽象的,这与国际上关于概念的内涵并不一致。因此,在建构物理核心素养时,没有使用物理知识,也没有使用物理概念,而使用了物理观念。一方面,观念是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观念与国际上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

我们将物理观念(特别强调应用)作为物理核心素养,其依据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第二,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将核心概念,或大概念,或关键概念,或知识理解与应用、工程实践等作为重要的科学素养。如英国科学课程标准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有一些关键概念支撑着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以帮助他们更加深人理解所

学的科学知识、技巧和科学观念。南非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美国NGSS提出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第三,科学教育研究一直重视概念学习,从21世纪之前重视概念发展、概念转变,到最近重视核心概念和概念进阶,都把科学概念学习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大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是一种

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得以应用的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

基于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二、科学思维

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科学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科学事物(包括科学对象、科学现象、科学过程、科学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是物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学会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或者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对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思维方式、认知策略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主要指对于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具有探索精神;对于现象能够进行反思和质疑,发现问题所在,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21世纪以来的科学教育研究,特别重视科学论证、模型思维和科学推理。随着人们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的主要能力,作为科学学习和研究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现—科学论证的研究和培养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料学探究能力,建构科学知识并促进科学概念转变与理解,提升科学认识论水平,提升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理想模型是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是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一个易于研究的、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的新图像。为了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物理学家往往把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建模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模型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在国际科学推理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小学生应具体分类、排序、守恒和可逆性等,中学生应该具体理论推理、组合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概率推理、关系推理等。

几乎所有国家的课程标准都会将科学思维与创新列为课程目标。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06年制定的《安大略课程((1一8年级):科学与技术》标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估从知识和理解、思维和探究、交流、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过程、技能和策略等是主要内容。英国将“想法和证据”(Ideas and Evidence)设定为教育目标(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2004)西班牙将“论证能力”(Skill of Argumentation)拟定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2015)对科学能力的评价包括认识科学问题、运用知识科学地解释现象、运用科学证据做决策并与他人交流。芬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建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模型建立的科学思维过程、分析、综合、评价等;韩国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有创意地、科学性地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培养必备的科学素养。

基于上述分析,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是构成科学思维的主要成分。

三、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一种综合的、关键的科学能力和素养。科学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及其教学是科学教育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最近的趋势是:探究教学强调合作学习与科学论证,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会将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作为培养目标[}z}。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确定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回答的问题、设计和进行科学研究、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培养运用证据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构建模型的能力、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承认和分析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解释和预测、交流科学过程和解释、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能力(包括不同性质的问题提示我们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当前的科

学知识和理解可以指导科学探究、数学对于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均十分重要、收集数据所采用的技术提高了数据的精度,使科学家能够分析研究结果并使之定量化、科学解释强调证据,拥有符合逻辑的论据,还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研究有时可以产生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概念和新现象,产生调查研究的新方法,或者开发出改进数据收集工作的新技术)。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促进核心技能的发展,包括进行科学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探究、发现和交流各种不同的事实、观点和意见、收集、思考和分析第一手和二手数据,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将实践与探究技能,以及交流都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物理

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包括:科学探究、分析和应用对物理的理解、交流物理信息和理解。强调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象地表达事物、过程、概念等特点,能用图形、表格、图表、图像等表示。韩国强调培养科学探究自然的能力。加拿大奥尼托巴省强调科学探究、技术问题解决、STSE等。

我国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讲,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我们可以归纳为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方面。

四、科学态度与贵任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观察、实验和思维;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感。这些都是科学态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目标。沟通与合作是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积极主动合作、有效交流分享、协同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表现,沟通是合作的纽带,合作有助于促进良好的沟通。沟通与合作是个体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倾听表达、协同合作等。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或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不仅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前提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主要内容。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强调科学态度的培养。例如,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以及核心技能的发展。精神发展指通过学生感知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的、物质的世界,反思他们在这中间的责任,以及探究诸如生命起源于何时、来自于何处之类的问题。道德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利用观察和证据而不是利用先人之见或偏见得出结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讨论科学知识应用的意义,这包括承认科学知识的应用既可以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以产生不利的影响。社会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意见的形成和

决定的理由可以通过实验证据而得出,以及通过使学生注意到对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如何运用于讨论社会问题。文化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感知、创造、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通过使学生注意到文化差异影响人们接受、运用和重视科学思想的程度。核心技能的发展包括交流、合作等技能。

科学本质是指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的历史、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限度等方面最基本特点的认识,是一种对于科学本身全面的、哲学性的基础认识。近年来,研究者特别重视科学本质与科学学习兴趣的研究及培养,科学态度的多个方面反映了科学本质。

值得说明的是,科学的内在动机或者兴趣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从广义上讲,态度包括情感、价值观,还包括动机、兴趣等,而从狭义上讲,态度不包括这些方面。如果我们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必须狭义理解态度,这样,内在动机或者兴趣就不包括在内,显然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不全面的。因此,在这里没有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方面。在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中,科学探究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学习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是通过物理学习而形成的核心素养。

第四篇:音乐教师具备的素养论文

音乐教师具备的素养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教师具备的素养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师具备的素养论文1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师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越发被重视,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指出,我国中学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与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加以提升。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学科素养、中学教师、音乐学科。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音乐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为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音乐课程改革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根据我们在西北及西南共计九个地区的问卷调查和反馈结果来看,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就目前来看,一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思想陈旧。在我国部分地区,音乐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般停留在对歌曲的教唱,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引导;而高中由于在高考指挥棒导向作用下,多数学校存在经常挤占音乐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次,教学设计欠妥,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不当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比如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音乐课的轻松愉快,还可能对音乐课产生逆反情绪。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再次,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多媒体喧宾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但有的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单靠播放现成的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很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件制作上牵强附会,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乐之外的东西上。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弱化了音乐课堂教学,要知道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

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更好地推动新课改发展,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音乐学科特征的基本品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书育人是一项影响社会和个体,具有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因此,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是教师恪守职业规范、坚持高尚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要使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20xx年8月,笔者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会议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次与会代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他们大多思想先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世界接轨。会议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学者的直接交流与观摩,使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了世界音乐教育潮流,领略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其魅力,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先进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笔者认识到,通过对当今先进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标准》的解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新课程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二、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传统音乐技能。

音乐是横跨多学科的一门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传统的音乐技能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等方面,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如器乐演奏技能和视唱练耳能力是从小培养且需要不断反复练习,“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传统音乐教学,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也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

(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

新课改逐步深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掌握中学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课件制作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件制作。

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科学应用,必然给音乐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并学会收集或制作素材,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频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对一些音频的剪辑处理,如音乐片段的截取或连接、曲调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乐制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电脑音乐创作凭借其方便的操作、丰富的音响效果被人们喜爱并迅速推广。因此,教师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会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些音乐制作软件种类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三)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和社会音乐教学的桥梁和有效补充,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指导课外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包括合唱组织及训练能力、乐队组建及训练能力、舞蹈创编能力、晚会组织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艺术学科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现的过程,这既是音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怎样更科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应该用什么方式呈现音乐的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学习、审美、认知的方法,关系到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审美情感的深入与升华和对蕴涵其中的美的认知。

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也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同时,努力调控情绪,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势利导地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指令。

四、科研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信息更替频繁,社会变化加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此外,教师终身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培养该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学音乐教师更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只有教师全面提升其学科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4]王玉华.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音乐教师具备的素养论文2

[论文摘要]钢琴伴奏是声乐、器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高效的弹奏能力、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坚实教育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高等音乐院校钢琴伴奏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高等音乐院校钢琴伴奏职业素养

钢琴伴奏是使声乐、器乐、舞蹈等相关表演艺术焕发艺术魅力的催化剂。只有当钢琴伴奏与器乐、舞蹈、声乐融合起来时,音乐才会富有生气和感染力,音乐内容才会得到完整的表现。钢琴伴奏是一门与独唱或独奏者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它们共同塑造艺术形象,抒发和表现音乐内涵,是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钢琴伴奏是一门包容性强、涵盖面宽的艺术,钢琴伴奏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它要求伴奏者,即执教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弹奏技能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丰厚的文化教育底蕴、较高的音乐艺术素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准确把握音乐风格,具有正确的艺术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

一、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

钢琴伴奏与独奏相比,除了一些共同的钢琴技术、技巧外,像钢琴触键的方法、踏板的运用、钢琴伴奏作品的整体艺术处理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技术内涵。钢琴艺术是一个细微的艺术,尤其是它的触键方法,在钢琴演奏中是十分讲究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钢琴伴奏中,伴奏者不仅要顾及自身弹奏音乐的音色效果,还要兼顾音质、音色和音量方面的特殊合作要求,以求达到整体音响效果上的均衡与和谐。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它在钢琴弹奏中的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如果在钢琴伴奏中应该使用踏板,那么是全踏板、1/2踏板还是1/3踏板以及何时踩下去、何时放掉等问题,都必须认真推敲,并非常讲究地去使用。

二、高效的弹奏能力

钢琴伴奏始终是伴奏主体的陪衬,其不可能像独奏独唱那样一味去追求作品的精雕细刻。在高等音乐院校从事钢琴伴奏的人员往往会遇到大量的曲目需要你去伴奏,而且曲目会有一定难度的情况。此时,提高伴奏者快速掌握音乐作品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它就要求钢琴伴奏者能够“多”“快”“好”“省”地掌握音乐作品。“多”即尽可能地增加伴奏曲目数量;“快”即上手快,能够很快地熟练曲目;“好”即尽可能地处理好伴奏曲目,与伴奏主体配合好;“省”即能够有效地省去烦琐的艺术处理过程,抓住曲目的主要特点,与伴奏主体相配合。视奏能力强,应变能力快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伴奏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这能为歌者、舞者以及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失误起到及时的补救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讲,批量性、快捷性、灵活性和应急应变能力是钢琴伴奏者特有的、必备的职业素养。

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音乐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如音乐作曲理论、音乐史学理论、音乐美学理论、音乐教育学理论等。如果一名钢琴伴奏教师欠缺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和声配置等作曲理论知识,或对这些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那就无法真正弄清作品的内在音乐结构和艺术逻辑发展关系,更无法理解音乐作品并使之艺术化。这样,在面对复杂的音乐时就会束手无策,无从“弹”起,弹出的伴奏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杂乱无章,全然达不到应该具有的艺术效果。另外,只有音乐作曲理论作为知识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钢琴伴奏者还必须具有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文献等方面的相关音乐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伴奏者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蕴涵的哲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等,使其对伴奏作品做出优化的艺术处理。同时,对伴奏者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意义也大有裨益。只有挖掘出自己所伴奏的作品本质中更深一层的音乐思想,才能够把作品的`实质展现给听众,从而与听众产生高层次的情感共鸣。

四、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

钢琴伴奏作为一种外在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是表演者内在素养的集中反映。钢琴伴奏的弹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弹文化”,出色的钢琴伴奏离不开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加深了,音乐感受力才会随之丰富起来,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文化修养常常制约着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程度。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人文功底,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及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文学、历史、戏剧、电影、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来提高自身理解作品、剖析作品的能力。众多音乐作品涉及的背景知识是多样的,钢琴伴奏教师必须阅读大量音乐文献、音乐历史与文化,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判断不同时代不同音乐家的不同音乐风格,这样才能把音乐作品准确而完美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不少中外名曲都与文学、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一些标题性的音乐作品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小说、戏剧或诗歌等,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去理解这些作品。例如,钢琴家傅聪之所以能把中华民族的戏曲、诗词、哲理、绘画在其钢琴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得益于他的父亲——傅雷先生自幼对其传授古今中外文化知识,培养了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结果。所以,全面加强文化素养,从浩瀚的科学文化知识海洋中去吸取营养,激发灵感,是所有钢琴伴奏者终生的必修课。

五、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高等音乐院校的钢琴伴奏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教学教育理论,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基本的钢琴伴奏教学手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这才能够完成“钢琴伴奏”这门与众不同的课程教学。在钢琴伴奏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钢琴伴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告诉学生。钢琴伴奏者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对钢琴伴奏应该具备执著的追求和满腔的热情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一次伴奏任务都要一丝不苟,积极配合,要具有善于与人合作,时刻保持谦虚、随和。在与合作者进行再度音乐创作时,应将自己的情感与合作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在演唱(奏)中得到音乐的提示和烘托。所以说,高等音乐院校的钢琴伴奏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作为其钢琴伴奏教学工作的保障。

六、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钢琴伴奏教师需要演奏以及教授的伴奏作品多种多样,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作曲家及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就需要钢琴伴奏者跳出钢琴的局限,甚至跳出钢琴伴奏的局限,像指挥家研究总谱那样去分析音乐作品,力求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对伴奏曲目有着全局性指导意义的整体性构思,这种整体性构思恰恰是伴奏成功与否的关键。

另外,钢琴伴奏教师还应该养成一种随时总结构思和教学方法的教学习惯,不断探索、发现钢琴伴奏教学中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技巧,通过教学实践提炼出相关的教学理论,然后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再指导教学实践。钢琴伴奏教师应该在钢琴伴奏教学中寻找问题、产生课题,并最终在教学中解决问题、完成课题研究。这样一个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方面锻炼了钢琴伴奏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主动性,维持了自身钢琴伴奏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钢琴伴奏学习做出了表率,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高效的弹奏能力、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坚实教育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高等音乐院校钢琴伴奏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钢琴伴奏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钢琴伴奏课程的质量和艺术品味,好的钢琴伴奏教师可以带给钢琴伴奏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可以使歌唱家的歌声变得更美、演奏家的演奏变得更加动听,更可以使钢琴伴奏的后备军充满活力。

第五篇:论文 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人民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眼下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知识储备匮乏、教学反思与课程开发意识薄弱等诸多关于教师素养问题,从而使他们难以从容应对;以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师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积弊颇多的教育带来了剧烈的振荡,也给教师素养的大幅度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提高教师的素养带来了希望。显然,新课改的成效的多少和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那么,我们的教师们做好这种准备了吗?他们的现行素养是否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应该认为,近些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多数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快速的提高,在新课改进程中他们能够适应甚至得心应手;但也毋庸置疑,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新课改所需的教育素养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胜任新课改的艰巨任务。

(一)教育理念虚知

它需要做教师的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学科知识的授与受,而且还要重视隐性的非学科知识的影响;不仅要重视各种一般知识的教与学,而且还要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不仅要强调一般性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着力于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形成;不仅要着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形成,而且还要聚焦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应该认为,教师们对于新教育理念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将这种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他们的观念系统中,从而出现了形式上的知而实际上未知、更不愿意将所知道的付诸实践,这就是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很少能与他们的所知的新教育理念有机统一起来。他们依然只钟情于原来的那一套,只倾力于对学生进行应试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以期学生能达到熟练或自动化的程度并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依然被忽视,以至于出现了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怪圈!这就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要有利于现代人才培养所需的理念,也包括教学评价的进行、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要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各种素养

(二)知识储备的匮乏

现在不少教师所能做的,依然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备课教课;至于课程的构建与开发,在他们看来乃是教育主管部门抑或出版社的事情。在他们那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教研员给他们进行集体备课时已了然于胸,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他们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罢了。以至于不少教师因习惯于原有的课程模式,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的现象,这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差强人意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具有渊博的各种知识,惟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课程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然而,许多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有些令人沮丧。:他们的知识结构通常是不够完善而且缺陷甚多,其知识面往往更是严重不足且狭窄有余。许多教师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甚至只懂得某个年级段的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则是知之寥寥或一知半解,这就出现了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知道教材的内容,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无关的内容一说就茫然的令人咋舌的怪异现象。教师知识储备的匮乏无可避免地诱发了一些教师的教学困境:面对新教材时,他们在知识运用上常常感到有些捉襟见肘,具体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平淡乏味,语言苍白;有的教师甚至于虽在使用新教材却仍沿用旧的讲法等等。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相关于新课程的问题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需要帮助时,做教师的往往难以迅捷而正确地进行有效的启发与点拨,难以胸有成竹地促使教学活动向正确的方向演化,于是在无奈之下不得不令学生停止探究或让学生课后再作研究。不仅如此,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在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流面前往往手足无措甚至不知所以,,不知怎样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不知怎样导引学生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这些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课程开发意识薄弱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在初步反思的基础上,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做进一步的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中探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第一线教师的这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无论对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乃至教育科学的繁荣,还是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新课改实践的优化,都具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忧虑。一方面 ,相当多的教师普遍存在关于教育科研问题的错误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科学研究只是专家们,即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就课教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就算履行职责了。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第一线教师还存在教育理论知识相对贫乏、教育思潮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便有教科研的愿望,有现成的研究课题,多半也会陷入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即便进行了认真而不懈的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水准和创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跃升,减速了他们自身的成长。

一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自觉而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所喜好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问题。而学校管理部门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问题通常也未予足够的重视:它们一般要求教师写教学日记或课后反思,交上来看看,既不做评价,也不予奖罚,仅此而已。于是,教师们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草草了事,甚至去抄袭某些教学设计书籍中的有关部分,课后反思最终成了仅具其形而无其实的走过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上述种种情况的存在,给教师富有成效地投入当前的新课改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大量的教师无法很好地肩负起新课改的重任。然而,导致上述种种情况的原因何在?毫无疑问,诱因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但最基本的当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评价机制

高低的标尺不在别的,就在于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中考、高考成绩理想,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录取率高的学校,学生、家长便会对其青睐有加甚至趋之若骛,学校也会藉此大肆张扬,以扩大知名度、吸引生源,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与此同时,学校评估教师工作业绩好坏的标准也非其他,就在于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学生成绩,尤其是中考抑或高考中该门课程的学生考分。倘若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做教师的便会受到学校大会小会的表彰,或得到学校这样那样的奖励,甚至其日后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也会因之获益匪浅。否则不然。而学校工作的其他种种,常常为社会尤其家长所忽略;教师活动的其他层面,包括他们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改革创意、教科研成果等等,也往往相应地为学校所忽视。在这种问题评价机制的作祟下,一些学校只问教师的学科教学业绩,不问教师的其他实践情况;一些教师只管所属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而对贯彻现代教学理念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无动于衷,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冷眼旁观,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敷衍了事,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了无兴趣,乃至对教科研活动无意无能,也就在所难免的了。

(二)教师的生存状态依然堪忧

避免地会使人心理难以平衡,以至于相当多的教师为了增加收入而挖空心思地在业余时间从事各种各样的家教活动,以至于他们身上原本已经很重的负荷进一步超重。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的教学,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进修和教育科研,从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和教科研能力,无疑是不现实的。

(三)学历进修中的本本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教师由以往的中专学历逐步要求提升到大专以上,中学教师则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是更高。学历的高低无论对教师个人或是对学校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评职称,同等条件下,学历高者先上;学校要提高声望,吸引优质生源,教师的高学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教师们争相进行学历进修,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必需的,它使教师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我,尤其是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从而有可能因此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以及教科研工作。然而,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教师们在进修问题上大多持本本(文凭)主义的态度:但求证书,不问学问;但求毕业,无心知识。于是乎,在假期进修过程中,上课时心不在焉,无心听讲者有之;低头干自己的事,与他人窃窃私语者有之;寻找种种理由,缺课逃课者亦有之。对于作业,进修教师们则更是敷衍了事,毕业论文由他人代笔也是见怪不怪的事了。最后,教师们毕业文凭虽然是拿到了,学历也提高了,然而他们的专业素养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学历进修中的这种本本主义态度,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教师们知识结构的依然如故,教育理念的一如既往。即便知晓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无法真正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内在需要、外化为相应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与研究的。

其一是社会对教师期望的非理性化。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现今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作为阶层流动的手段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更是被社会寄予了前所未有的厚望。在许多人尤其是家长心目中,教师似乎是万能的,儿童的学习成功与否,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否,似乎全是学校尤其是教师的水平所致。社会尤其家长们这种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全然寄托在教师身上的心态,使得教师们承载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其二,教师的工作量大。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普遍较大,教师除授课外,还要进行业务学习、定期上教研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培养特长生,对学生家访等,备课还得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如此繁重的教学教育任务,往往使得教师们不堪重负甚至精疲力竭。其三是与之相对应的工资待遇却仍然偏低。改革开放之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12类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徘徊。尽管在党和政府多年的 4 重视、关心下,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待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三、提升教师素养的基本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不容置疑的。为了使他们在新课改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社会和学校理应采取有关措施,尤其是采取以下措施,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

(一)要为教师减负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历进修的严肃性与含金量,也才能使教师在职学历进修达到其预期的目的?通过学历进修,使教师们在知识、能力诸方面达到同一层级全日制学生毕业时候所达到的水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学反思能力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既能教学又懂科研的全能型、创造型的教师。

(二)切实保障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工作,它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以对新课程实施进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反思。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尤其学校给教师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一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理性化。即社会各层面的人士,尤其学生家长,要理性地对待教师的角色扮演问题,至少应懂得: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师绝不是万能的;学生的发展是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因素整合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教育是制约学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那种把学生成长与教师水平完全等同起来,甚至把学生的学科成绩全然归因于教师的做法无疑是片面的,因而是不正确的。其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除授课外,还有诸多其他的教育工作须做,但现今相当多教师在一个工作日内至少上四五节课甚至于更多,这必然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且不论时间足够与否,效率与质量也往往不可避免地会下降。一般说来,教师的每日课时量在2-3节为宜,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其余的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可能设计出一节节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也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与研究。此外,学校在对待教师工作的态度上还需理性化,尤其不应只重量而忽视了质,论文要写,但并非越多越好;家访要去,但也非越频繁越好。凡事应以保证质为准则,这样才能见实效,否则将事半功倍。

(三)学历进修应宽进严出

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心态状况如何、教学精力的充裕度、教学改革的参与度等等,从来都是与他们的物质获得情况息息相关的。试想,倘若没有较好的物质获得,没有较好的收入状况,没有物质收入与劳动付出的大致平衡,做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何而来?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正常?他们怎能不想方设法用相当的时间投 5 入去争取一定的工资外报酬,以维持自己以及家庭的正常开支?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成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改革积极性的当务之急。它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而须落到实处。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以有效地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尤其是落后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

(四)改进教师评价制度

肩负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进修重任的高等院校或进修学院(校),应当变革现状,完善其管理机制,甚至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引进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即一方面,对中小学教师放宽入学进修的要求,包括年龄方面的要求、起点学历方面的要求等,让尽可能多的要求参加学历进修者都有进行学历进修的机会,使他们都有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可能。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或进修学院(校)还需切实加强学历进修的管理工作:授课期间,非特殊情况,学员不得随意缺席,更不得随意;,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教师评价中要力求评价标准的综合化。学生发展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绩效的根本标尺。而学生发展的内涵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它固然包括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应能力的形成,但决不是后者的代名词。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真正形成,只不过是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一个侧面罢了。这就要求学校在评价教师工作情况时,不能只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尤其是不能只看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而无视教师工作的其他层面。相反,要既看教师学科教学的绩效、学生学科考试的分数;也看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品德生成的情况;还看教师教学工作反思、课程资源整合抑或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毫无疑问,一个教师倘若只顾自己的学科知识传授,而不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状况,更不做必要的教学反思、不能动地利用课程资源、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那么,即便把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搞上去了,也不能说他已

经履行了教师的职责,更不能说是一个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养的教师了。只有当他在工作中对这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了,并且做到位了,才能说他的素养是优秀的、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总之,要把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都整合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以综合性评价促教师素养的全方位提高,又以教师的高素养促新课程实施的高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下载物理教师的素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教师的素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5篇

    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接受相應学段的教学之后所形成的能够适应未来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关键能......

    教师素养

    学习《怎样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的意义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

    浅谈教师素养

    浅谈教师的素养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此生能品味为人师的幸福,可谓人生之最大幸事。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使自己的教师素养得到提高,我觉得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地......

    教师素养

    论 教 师 素 养 在我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 我看见过也亲身经历过很多关于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 例如 教师如何修养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高素养 高尚品质的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

    物理课程核心素养

    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十二个关键词: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寻美求真、学术能力、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职业素养论文

    职业素养论文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包括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和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

    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专业:软件工程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