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笠翁对韵》教案
一、开场白 引入“值周班长责任制”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上卷》
三、释读(教授与学生共同完成)
四、休息
五、静定训练(助教与学生共同完成)
六、释读二冬(先由助教带读,释读由教授与学生共同完成
七、朗读一东、二冬(助教与学生共同完成)
八、布置作业(教授),并做课堂总结(班长)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在讲新课之前,老师要介绍一下我们将要执行的班级管理新方案——“值周班长责任制”。最近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同学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去管其他同学。《弟子规》中说“扬人恶,即是恶”。老师告诉你们,做人不能总职责别人的缺点,即使看到别人有缺点,也不要当面指责。你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做的好不好呢?如果发现自己有不足之处,应及时改正。能发现别人的缺点也是好事,每个人都有监管别人的机会,这就是我将要介绍的“值周班长责任制”。大家看到我手上拿的这份《九雯学堂学生纪律考核表》了吗?从表中可以看到,具体的考核项目分七大板块。分别是礼仪15分,衣着,纪律,发言,诵读,应用,互助。其中“礼仪”主要从来校礼仪、课堂礼仪和放学礼仪三方面来考察的;“衣着”主要从整体、纽扣、衣物放置三方面考察;“纪律”主要从坐姿、站姿、桌椅、请示、食品几个方面考察;“发言”从积极度、示范作用以及是否有创意三方面来考察;“诵读”主要从指读情况、背诵情况和理解情况三方面考察;“应用”主要从家中、学校、社会三方面考察;“互助”主要考察的是帮助同学的情况。我们每周推选一位班长,负责监管班级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情况。集体考核的内容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课堂表现好与不好,是有评分制来体现的。学生每节课课堂表现情况由班长打分。其中礼仪15分,衣着15分,纪律20分,发言15分,诵读15分,应用15分,互助5分。满分为一百分。我们将在周末进行分数统计。最后得分是一周内每节课得分的平均值。分数最高的将有奖励。本周的值周班长谁来担任?同学们选一个代表吧。(耿锐)好,本周的值周班长就由耿锐来担任。大家积极配合班长工作。希望大家都有良好表现。
言归正传。把书翻到《笠翁对韵》的 目录。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上卷》一东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一东,略)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小朋友,跟我念。(一东,略)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霁 牛女 河)
指生第一段(两名即可)
2、师读第二段 讲解第二段(重点点拨:云暧玳 屐 过天星似箭 驿旅 茅店 皓月)
重点字词课堂提问:暧玳 屐驿旅 茅店 皓月
指生第二段(两名即可)
3、师读第三段
讲解第三段(略讲)
指生第三段(两名即可)
四、休息
五、静定训练
下达静定训练口令:“三……二……一”同学们都坐好了吗?眼睛闭好了吗?老师要检查了。注意,在老师说睁开眼睛之前,请小朋友们不要睁开你们的眼睛。如果谁做的最好,老师会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表示鼓励。如果哪位小朋友没有闭好眼睛,老师就要过去提一下他的右耳朵。老师要下去检查了。(检查)好,大家都做得很好,现在想象自己躺在草坪上,草又绿又软,微风吹拂着你,让你感觉特别的舒服。在草坪的不远处,有一只黄牛,黄牛的旁边,是三只小黄牛,它们在吃着嫩嫩的青草。一只小鸟飞来了,轻轻地落在了黄牛的背上,它欢快地唱着歌,悦耳动听……一会儿,小鸟飞走了,不一会儿,黄牛和它的孩子们也摇摆着尾巴走了。四处静悄悄的。阳光温和地洒在你身上,你感觉舒服极了。继续享受这个场景。……(30秒)好,请慢慢睁开眼睛。
六、释读二冬 首先助教带读二冬
然后由教授指导学生释读二冬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三元 及第 一品仙李盘根调国脉 娇杨擅宠起边风)
指生第二段(两名即可)
2、师读第二段
讲解第二段(略讲)
指生第二段(两名即可)
3、师读第三段
讲解第三段(重点点拨: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课堂提问:项 三杰
生齐读第三段
七、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通过对接,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八、布置作业、课堂总结
1、教授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30分钟)
2、班长做课堂总结:班长到讲台前宣布学生课堂表现的得分情况。稍作总结。
3、助教结束语:班长的评分还是很公平合理的,成绩已经公布下去了,每位同学对自己的课堂表现也已经是心中有数了。分数高的同学请不要骄傲,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以后几天同样表现得非常优秀。成绩靠后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希望你们在以后的课堂上能严于律己,有出色的表现。主动回答问题、主动帮助同学、认真朗读课文都是你们表现的机会。所以想做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并不难。我们会将你们一周的成绩算出平均值,就是你们一周课堂表现的最后得分。希望大家以后都会有良好表现。
小儿语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重点与难点 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2.教师范读原文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5.简介作者吕得胜 6.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7.检查背诵
8.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学习资源 课本
总结反思
学生能熟读背诵
治家格言 问题提出 我们生活、学习所用的各种物品都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为此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名贤集 问题提出
你能背出那些名人名言?玩一个背诵游戏。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传统文化《逢老人》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逢老人》,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
2、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哪些同学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请举手。
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学生自由发言。
(本环节通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2、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旁边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是,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目就叫《逢老人》。(课件)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大家把书快速翻到29页。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借助拼音读一读,有不认识的和难读的字用铅笔做一下标记,问一问同桌或老师,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读,正音。
(3)同桌互读,读正确流利。(4)加动作表情朗读。
(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
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课件出示难认字形和相关解释。逢,遇到。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歇,休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
(3)理解了意思,再读古诗,会有更深的了解。齐读。
4、由故事引出古诗《龟虽寿》
(1)第一位老爷爷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位老将军的故事:魏国有一位非常有志向的老将军,他取得过很多的胜利。在他五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人要攻打魏国,于是这位老将军就穿起自己的战袍,骑上战马,率领军队出征。不久,这位老将军就打败了敌人。这位老将军就是魏国的曹操。曹操打了胜仗非常得意,于是就写下一首诗表达他高兴的心情。诗的题目就叫《龟虽寿》。
(2)(课件出示诗文以及解释)曹操想,神龟虽然长寿,能活几千年,却没有远大的志向。战马虽然上了年纪,却还能够驰骋千里。我要向战马学习,即使到了晚年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位老将军的豪情壮志是非常令人敬佩也是大家学习的的榜样。
(本环节通过讲故事引出古诗,介绍曹操,扩大学生知识面。)
(3)看到课本31页,先听老师读一遍,把你认为难读难认的字用铅笔圈出来。
(出示课件图片,领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今天学习了两首古诗,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老人有什么不同?
2、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自由发言。
3、你知道吗?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老人节。这样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就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图片重阳节)同学们也应该在老人节的这一天多帮助老人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4、收集描写老人的诗。幼女词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乞巧节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后小结:
陶者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贫苦和社会的不合理 过程设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
2、解释课文大意,了解劳动人民的痛苦
3、熟读古诗《蚕妇》《粟》,体会这几首诗的共同之处。
4、背诵《陶者》《蚕妇》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大意
难点:背诵《陶者》《蚕妇》 学习资源 ppt课件 其他优秀教案资料 总结反思
这首诗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合理,学生要从中体会当时人们的痛苦,珍惜现在的生活。
题画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2、理解画中美丽的景色。3、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画中美丽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解题: 2、简介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诗人。袁枚 认为诗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写真情实感。
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
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3、讲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赞美了美丽的景色。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2、师范读,画节奏。3、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⑴生交流、汇报。⑵师归纳、指导。4、欣赏诗歌:
⑴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读出诗句来。⑵画中都有什么?(3)、诗的3、4句写的什么? 5、背诵诗歌。
三、拓展学习
1、看课后“活动广角”读《画鸭》
2、“成长袋”
小朋友,你会背几首题画诗?
四、作业 1、抄诗。
2、背诵、默写诗歌。
五、板书设计 池上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
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解:懂得、明白。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淘气、天真。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 “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淘气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 的童趣。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
《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叫《关山月》,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二、揭示课题
1、出示古诗。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地点,后两句写了清冷的月色。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 言描绘了边关月色。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天山苍茫云海 长风吹度玉门关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棉花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棉花》,作者是清代诗人马苏臣。
1、出示古诗:
棉花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出示童谣《棉花》
棉铃咧嘴笑哈哈,吐出大大白棉花,棉花用处多又多,能织花布能纺纱。
2、读一读,背一背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教学反 思
15、小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学习理解“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小松》,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教师小结: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干。空闲时就站在树旁边,因为看多了,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4、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咏松》。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描写松树的古诗。
板书设计
15、小松
小 松 初 数 尺,未 有 直 生 枝。闲 即 傍 边 立,看 多 长 却 迟。
16、《神童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重点
2、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神童诗》,作者是宋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教师小结:从小应博学多才,志向远大。不羡慕别人腰中挎着宝剑,风光无限。只愿自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4、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给古诗配上图画,做个精美的书签。
板书设计
16、《神童诗》
(一)劝 学
自 小 多 才 学,平生 志 气 高。别 人 怀 宝 剑,我 有 笔 如 刀。
17、《神童诗》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理解“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神童诗》,作者是宋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教师小结:到了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大自然呈现出锦绣一样多彩的景象。可是每年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为什么总是细雨纷纷呢?
4、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清明节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
(二)清 明
春 到 清 明 好,晴 天 锦 绣 文。年 年 当 此 节,底 事 雨 纷 纷。
一、教学组织
二、新课导入
三、新课讲解
授课计划、对礼仪规范这门课程的要求,认识学生。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儿歌找朋友引出礼仪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家庭礼仪
(一)孝敬尊重长辈
1、听从父母的教诲
2、理解长辈,关心父母
3、孝顺父母,牢记父母的生日
4、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二)同辈要礼让
称呼的礼仪
(三)待客礼仪
1、礼貌待客的具体做法
2、敬茶的礼仪
上茶的规矩、敬茶的方法
三、提问:家里来客人时你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让学生分享一下他们的待客经历。
★情景表演:请两位同学表演一段家庭接待礼仪剧,同学注意观察表演者是否有处理不妥的地方,要指出。再播放一段待客的反例视频和一段介绍正确的待客礼仪的视频给学生看。
(四)拜访礼仪 做客的礼仪要求
(五)邻里间和睦相处
邻里间相处的礼仪
★问题:请同学描述自己与家人(特别是长辈)或者邻居、朋友是如何相处的?(提示:是否孝敬长辈?举例子表明)
二、介绍亲属称谓:对父系亲属的称谓、对母亲亲属的称谓;敬称、谦称;亲属合称称谓。
提问:令堂、令尊等是称呼对方的谁?
学生自我介绍
集体询问同学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
请同学回答
请同学参与表演
请同学回答
请同学回答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二、校园礼仪
★同学与老师相互检查:
1、在上下课、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仪表礼仪是否达标
★请同学描述:
2、同学间在生活、学习中相处的礼仪 ★情景示范,请同学表演:(1)敲门的礼仪?
(2)两位同学在上学的路上遇见,踏入校门,升旗仪式的情景表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表演者的礼仪是否规范?
回顾本章所学重点内容,评价学生的表演、参与能力
课后认真复习,细读课本。预习第四章内容。
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关键的概念,同学们的表现
课题 公共场所文明礼仪 教学 目标
1.知道一些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礼仪。
2.知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礼仪,遵守公共秩序是有道德的表现。3.懂得遵守公共场所礼仪是人们公共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 保障。
重点 了解公共场所应遵守的礼仪
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遵守公共场所礼仪 学前准备 :(上网、询问等)去收集遵守公共场所礼仪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 板书:公共场所
那在公共场所,我们该怎么做?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板书:文明礼仪
二、讲授:
师:我们先来了解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同学们翻到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同学们看课本。师:同学们通过看课本,你知道了哪些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找几位同学回答。师:假如你在乘车时,发现没有人给老年人让座,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在风景区看到有人乱涂乱画,你又会怎么想?下面,我们来观察图片中这些人的做法,交流自己的看法(出示课件)
三、自由交流:
讲讲你看到了哪些不文明行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找几位同学回答。
师归纳总结:乘车时,应给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风景区不能乱扔垃圾;不应跨越护栏„„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因此,我们应该遵守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1、师:在遵守公共秩场所礼仪方面,列宁同志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出示课件。
2、说一说:列宁同志为什么给一名女工让路?
3、全班交流
4.小结:列宁同志懂得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要做到遵守公共场所礼仪就应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这也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
五、小结
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小游客、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
板书设计
公共场所 文明礼仪
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三。四.五传统文化教案 2009-12-17 15:58:03 阅读16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硕鼠·魏风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
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教学后记:
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教学后记:
《买椟还珠》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后札记:
这是一堂气氛较活跃的公开课,但也是一堂缺点和问题多多的公开课。主要问题有如下一些:
1.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自始至终我算了一下只有一遍。
2. 重要的文言实词强调的还太少。因为我们是借在小学里,所以这里一节课是40分钟,我担心字词强调的太多加上讨论也许会来不及。从实际来看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3.学生对寓意的探究花的时间太多了。而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讲的还太少了。字词句还是要落在实处的。其实我也很冤枉,因为平时我的文言文的教学里,对字此的强调是很到位的,因为是公开课才
决定少讲一点的。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4.我一直想公开课应该是最真实的体现,所以这次我也没有在另一个班级试上,因为两个班级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心里没底,但绝对是真实的!
我2001毕业后就开始任教语文,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次的公开课是第七次,但也是比较失败的一次,尽管同事说挺好的。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力求让语文课上得更实在、更到位,也让学生明白更
多的道理。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后记|: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教学后记|: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教学后记|: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苏 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教学后记:
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教学后记:
《买椟还珠》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后札记:
这是一堂气氛较活跃的公开课,但也是一堂缺点和问题多多的公开课。主要问题有如下一些:
1.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自始至终我算了一下只有一遍。
2.重要的文言实词强调的还太少。因为我们是借在小学里,所以这里一节课是40分钟,我担心字词强调的太多加上讨论也许会来不及。从实际来看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3.学生对寓意的探究花的时间太多了。而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讲的还太少了。字词句还是要落在实处的。其实我也很冤枉,因为平时我的文言文的教学里,对字此的强调是很到位的,因为是公开课才决定少讲一点的。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4.我一直想公开课应该是最真实的体现,所以这次我也没有在另一个班级试上,因为两个班级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心里没底,但绝对是真实的!
我2001毕业后就开始任教语文,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次的公开课是第七次,但也是比较失败的一次,尽管同事说挺好的。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力求让语文课上得更实在、更到位,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
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
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
(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后记|: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苏 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四篇: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2.收集对联。
五、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
六、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
讲解 重点点拨:
奇对偶、吹竹对弹丝、雨伯、雷公、薄浓、河、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2.收集对联。3.楹联试对。
六、板书设计: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河、汉:指天河。奇:单数 偶:双数
吹竹:吹凑竹管类乐器。
弹丝:弹奏丝弦类乐器。
七、作业:背诵课文。
第三课 小儿语
教学目标: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二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四、作业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4.《治家格言》(节选一)
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第五课 《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当别人误解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
第六课《 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重点字词: 末儿 重点句子: 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四、板书设计: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3)西施
(第七课《 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五、板书设计:
重点字词:
烧香 不义富 微尘
第八课 逢老人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8.逢老人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第九课 《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幼女词》,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童年是最美好的印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2.总结谈话。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幼女词》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十课 《陶者》
教学内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劳动者生活困苦,不劳动的衣食无忧,挥霍浪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陶者》,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这首诗讲述了封建社会的不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类似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劳动是最光荣的,不劳无获。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诗句?如《卖炭翁》。
2.总结谈话:劳动是每个人起码的要求,不劳动是可耻的行为。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讲给家长听。
五、板书设计: 《陶者》
陶者门前土,无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
第十一课 《题画》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景致,后两句写了画面的主中心:老牛及水鸟。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一幅恬静淡雅的水乡暮色画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诗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第十三课 《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地点,后两句写了清冷的月色。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边关月色。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13.《关山月》节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马苏臣。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棉花的生长特点,后两句写了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季节变化。这是一首赞美棉花的诗。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植物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第十五课 《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第十六课《神童诗》节选一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能写诗,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的诗被编录成《神童诗》集。这首诗是节选的其中一首。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 怀宝剑 笔如刀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神童诗》节选一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 笔如刀 怀宝剑
第十七课《神童诗》节选二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季节情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锦绣文 当此节 底事 雨纷纷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清明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锦绣文 当此节 底事 雨纷纷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樊营完小朱儒存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 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
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第二单元名人长廊 孔子
《万世师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孟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晏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晏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晏子《晏子春秋》,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晏子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晏子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孔融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孔融的品质,体会孔融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融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孔融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4、查阅资料,了解孔融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名胜佳境 黄河 黄河胜景 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3.了解黄河名胜。4.背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黄河号子 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一(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一(二 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3.了解“龙门”的传说;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黄河颂歌 教学目标: 1.欣赏五句黄河赞美诗,了解其作者、朝代;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3.积累黄河文化;4.熟读成诵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教学措施: 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5.再读诗句——背诵。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8.作业: 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美景 教学目标: 1.2.3.4.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背诵杜甫《望岳》 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积累泰山文化。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 2.3.4.5.6.7.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再读诗句——背诵 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 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泰山日出 教学目标:
1.2.3.4.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
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教学过程: 1.2.3.4.5.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登山抒怀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明】杨继盛,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教学措施: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 的抒怀感慨。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1.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6.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 袋里画一颗思想星。泰山典故 教学目标: 1.熟读《泰山》李梦阳,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的美丽。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泰山的典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的诗句及典故,领悟中华文化意蕴。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教学过程: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当堂检测: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