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总结提升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向斜 ②内力作用 ③侵蚀作用 ④断层 ⑤三角洲平原 ⑥交通运输
[触摸高考] 主题一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
1.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A.岩石性质
C.地质构造
B.通航里程 D.降水多少
解析: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等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的强弱,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故选B。
答案:B 主题升华外力作用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2)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显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形成地貌差异。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3)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主题二 地质剖面图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上倾斜为向斜,A错;甲处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山谷,C对,D错。故选C。
答案:C 3.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 砂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石不同。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地表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A对。不可能是岩浆岩,B、C、D错。
答案:A 主题升华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2)、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3)等。
图1
图2
图3 2.判读内容。
根据地质剖面图主要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
①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②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3中丙),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③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④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①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②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③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内外力和表现形式,内外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且要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并且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法;
二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特征的理解;
三是结合景观图片以及视频材料分析地貌的成因,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一个视频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通过这个三维模拟动画,让学生看出: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漫长时间,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促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在动态的感知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时,请学生阅读教材和案例,提出思考问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这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看书看图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事实证明,效果确实不错。对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印度尼西亚地震引起海啸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显示印度尼西亚亚齐省海啸前后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卫星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第一个,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学生可以总结出,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
另外一个案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这里的地壳运动应该属于垂直运动;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征。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
然后教师总结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同时多媒体显示喜马拉雅山褶皱山系的图片),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同时多媒体显示东非裂谷带与大西洋的卫星图片)。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这里以东非裂谷带的形成为例说明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
最后采用多媒体打出比较表,把地壳运动的这两种形式进行一下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在介绍外力作用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分析思路,先是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借助视频文件来进行说明,看一看温度是如何使岩石风化的。学生观察之后,很容易可以理解,刚才观看的这个过程,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夜晚,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这样,就把原本非常抽象的内容很顺利的理解了。通过视频文件帮助突破难点。
在介绍侵蚀作用的时候,重点说明流水的作用。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表变的崎岖。在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这里他们就可以讲出,下雨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雨水会把地表的泥沙带走,下切冲出一条条小的沟壑;如果雨水越积越多,就会沿着小的沟壑流走,带走的泥沙也就更多,慢慢的沟谷不断发育,不断加宽加深,小沟变大沟,就形成了崎岖的地表形态。
接着,我就补充说明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多媒体显示瀑布、峡谷形成原理的图片说明)。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地表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结果(同时多媒体显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
长江三峡,两岸峭壁林立,可能大家会认为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其实也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流水不断下切侵蚀,使河床越来越低,就形成了三峡现在的地貌(多媒体显示长江三峡高山峡谷景观)。
像流水对于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这种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也都有侵蚀作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风蚀蘑菇、冰斗或角峰、海蚀陡崖等地貌景观片。
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这些常见的地表形态分别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最后介绍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这里要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的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就是因为长江每年输送了大量泥沙过来,慢慢的堆积所形成。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是很清楚,并且课堂时间有限,而后面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还将详细说明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我直接简略讲解:平原河流的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三角洲和冲击平原。而在山区河流的出山口,河流由山区流入平原,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而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当风在搬运途中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这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另外,细小的粉沙尘土,被风携带到更远的地方才沉落,因而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常形成黄土堆积,如我国的黄土高原。
各种外力作用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介绍完之后,启发提问学生: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学生们讨论后,让他们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全的话,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可以显示投影片: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其中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作用形式。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各种地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对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要注意说明的是,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此段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应以综合的观念看待地表形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见的地表形态,均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地表一直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内外力的比较表。让大家从对比的角度来更好的理解一下内外力作用,所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里,教师进行一个总结过渡:内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由此引入地壳物质循环的教学。
先让学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思考,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分别和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然后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且找出形成原因。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岩浆岩主要是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
然后,指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既加深他们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表形态 风化 外力作用 侵蚀 搬运 堆积 堆积地貌 风蚀地貌 侵蚀地貌 垂直运动 熔岩流地貌或火山 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的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式多样化;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借助视频的虚拟实境、图片等可视材料,帮学生突破时空阻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中大量视频、图片等可视材料的使用,可能使学生更关注声光、色彩,而忽略应学习的内容,应正确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要注重思维与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都由老师预设好问题;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受时间限制,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不能深入展开,设计的反馈练习来不及完成。如果课时许可,将本节内容分在两节课上完成,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第三篇:2011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
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选择题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
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第1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1.B 2.A
(2008·江苏高考)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3题。
3.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析: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大本营在珠峰的山麓地带,珠峰上的冰川沿冰川谷不断下滑,在山麓地带融化,冰川中所携带的大量碎屑在此堆积形成碎屑堆积物。雁荡山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大,且山高坡陡,河流水量大、水流急,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了陡崖峡谷。
答案:B
读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统计表,回答第4题。
4.表中A、D径流带的主导外力作用分别是
()①风力作用 ②流水作用 ③冰川作用 ④海洋作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表中A径流带位于干旱区、D径流带位于湿润区,干旱区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湿润区的主导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答案:A
5.(2008·广东高考)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解析:A项为生物对岩石的破坏,属于生物风化;B项为流水侵蚀作用;C项为风力侵蚀作用;D项为流水侵蚀作用。答案:A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7.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
解析: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沉积现象。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答案:6.A 7.D
(2010·泰州模拟)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
浪,似百兽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据此回答8~9题。
8.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解析:根据材料“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可以判断其为风力侵蚀的结果。答案:C
9.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风蚀洼地 解析: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答案:D
10.甲、乙两图分别为庐山三叠泉和台北野柳“女王头”景观图,下列有关甲、乙两处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B.乙景观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 C.甲景观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 D.乙景观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解析:庐山瀑布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台北县野柳地质公园的“女王头”是由于海水侵蚀、风化作用形成的。答案:A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的地貌有
()
①新月形沙丘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④风蚀蘑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图中没有侵蚀海岸,排除海蚀崖;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答案:C
12.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①风力作用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④冰川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从新月形沙丘、三角洲平原这两种地貌来看,该地区主要外力作用有风力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答案:A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①②B.④⑤⑧C.②④D.③⑥⑦⑨
解析: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掩埋在地壳中并经过长期石化过程而形成的,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无关。答案:A
14.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A.②B.③C.⑦D.⑨ 解析: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热(与岩浆接触)变质而成的。答案:B
15.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并不是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它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中,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材料2: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2)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对本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是,青藏高原多海拔很高的山脉,为什么其地表特征却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4)喜马拉雅山上作用明显。
(5)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主要自然资源有。
(6)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岩石)。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的地质作用及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青藏高原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喜马拉雅山是一座典型的 褶皱山。由于位于两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这里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
(2)在地质上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
(3)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青藏高原上的山脉海拔虽然很高,但相对于青藏高原面的高度较低。(4)冰川侵蚀
(5)流水侵蚀作用 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资源等(6)沉积岩
17.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过程,形成A岩,A受到作用,形成B岩。
(2)A和B岩石,在条件下,发生③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岩。
(3)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作用,又成为新的。
(4)从到形成各种,又到过程。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A是岩浆岩,此岩石由岩浆转化而来,B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
固作用,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答案:(1)喷出冷却凝固 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2)高温、高压 变质 变质(3)重熔再生 岩浆(4)岩浆 岩石 新岩浆
第四篇:高中数学《循环语句》同步练习1 新人教B版必修3
《循环语句》复习班测试题
一.选择题(40分)1.下面程序段 int k=2;while(k=0){printf(“%d”,k);k--;} 则下面描述中正确的是 C。
A)while循环执行10次 B)循环是无限循环
C)循环题语句一次也不执行 D)循环体语句执行一次 2.下列表达式中,(B)不满足“当x的值为偶数时值为真,为奇数时值为假”的要求。
A)x%2==0 B)!x%2!=0 C)(x/2*2-x)==0 D)!(x%2)
3.以下程序段的循环次数是 B。
for(i=2;i==0;)printf(“%d” , i--);
A)无限次 B)0次 C)1次 D)2次
4.下列关于break语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break语句可用在循环体中,它将使执行流程跳出本层循环体。
B break语句可用在switch语句中,它将使执行流程跳出当前switch语句。C break语句可用在if语句中,它将使执行流程跳出当前if语句。D break语句在一层循环体中可以多次出现。
5.下面程序的输出结果是。
main(B)
{ int x=9;
for(;x>0;x--){ if(x%3==0){
printf(“%d”,--x);
continue;}
}
}
A)741 B)852 C)963 D)875421
6.以下不是死循环的程序段是。D
A)int i=100;B)for(;;);
while(1){ i=i%100+1;if(i>100)break;
}
C)int k=0;D)int s=36;do { ++k;} while(k>=0);while(s);--s;
7.下述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C。
用心
爱心
专心 int a=1,b=2, c=3, t;while(a
A)1,2,0 B)2,1,0 C)1,2,1 D)2,1,1
8.能正确表示“当x的取值在[1,10]和[200,210]范围内为真,否则为假”的表达式是。C
A)(x>=1)&&(x<=10)&&(x>=200)&&(x<=210)
B)(x>=1)| |(x<=10)| |(x>=200)| |(x<=210)
C)(x>=1)&&(x<=10)| |(x>=200)&&(x<=210)
D)(x>=1)| |(x<=10)&&(x>=200)| |(x<=210)
9.下述语句执行后,变量k的值是。B int k=1;while(k++<10);
A)10 B)11 C)9 D)无限循环,值不定
10.设:int a=1,b=2,c=3,d=4,m=2,n=2;执行(m=c>b)||(n=c>d)后n的值为。C A)1 B)3 C)2 D)4
11.下面for循环语句(B)。
int i,k;
for(i=0, k=-1;k=1;i++, k++)
printf(“***”);
A)判断循环结束的条件非法 B)是无限循环
C)只循环一次 D)一次也不循环
12.语句while(!E);括号中的表达式!E等价于 C。
A)E==0 B)E!=1 C)E!=0 D)E==1
13.下面 B 是错误的if语句(设int x,a,b;)
A)if(a=b)x++;B)if(a=
C)if(a-b)x++;D)if(x)x++;
14.执行语句for(i=1;i++<4;);后变量i的值是 C。
A)3 B)4 C)5 D)不定
15.以下程序段。C x=-1;do
{ x=x*x;} while(!x);
A)是死循环 B)循环执行2次 C)循环执行1次 D)有语法错误
16.下面程序的功能是在输入的一批正数中求最大者,输入0结束循环,选择 B 填
用心
爱心
专心 空。main(){ int a,max=0;
scanf(“%d”,&a);
while(【 】){
if(max scanf(“%d”,&a); } printf(“%d”,max);} A)a==0 B)a C)!a==1 D)!a 17.以下不是死循环的语句是。A A)for(y=9,x=1;x>++y;x=i++)i=x; B)for(;;x++=i); C)while(1){ x++;} D)for(i=10;;i--)sum+=i; 18.下面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D x=y=0;while(x<4)y++,x+=++y;printf(“%d,%d”,y,x); A)20,7 B)6,12 C)20,8 D)4,6 19.以下for循环的执行次数是 C。for(x=0,y=0;(y=123)&&(x<4);x++); A)无限循环 B)循环次数不定 C)4次 D)3次 20.以下程序输出结果是 B。main(){ int x=1,y=0,a=0,b=0; switch(x){ case 1:switch(y){ case 0 : a++;break; case 1 : b++;break; } case 2:a++;b++;break; case 3:a++;b++;} printf(“a=%d,b=%d”,a,b);} A)a=1,b=0 B)a=2,b=1 C)a=1,b=1 D)a=2,b=2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填空题(10分) 1.C语言三个基本结构语句分别是 顺序 语句,选择 语句和 循环 语句。 2.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的循环语句是 do while ; 3.将条件“y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y能被400整除”写成逻辑表达式 ___ y%4==0&&y%100!=0||y%400==0 __________ 4.计算下列分段函数的 if 语句是_ __。y= 1 x>0 y= 0 x=0 y=-1 x<0 5.程序段 for(a=1,i=-1;-1 { a++;printf(“%2d”,a);}; printf(“%2d”,i); 的运行结果是。 三.判断题(10分)1.在while循环中允许使用嵌套循环,但只能是嵌套while循环。【x 】 2.在实际编程中,do-while循环完全可以用for循环替换。【 x】 3.continue语句只能用于三个循环语句中。【x】 4.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例如提高程序运行效率),才使用goto语句。【 v】 5.语句标号与C语言标识符的语法规定是完全一样的。【v】 6.for循环的三个表达式可以任意省略,while,do-while也是如此。【 x】 7.多个case可以执行相同的程序段。【 v】 8.while的循环控制条件比do-while的循环控制条件严格。【 v 】 9.if语句中的表达式不限于逻辑表达式,可以是任意的数值类型。【x 】 10.do-while循环的while后的分号可以省略。【x 】 四.程序阅读题 1.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main(){ int x,i; for(i=1;i<=100;i++){ 用心 爱心 专心 x=i; if(++x%2==0) if(++x%3==0) if(++x%7==0) printf(“%d ”,x); } } 28 70 2.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 下面程序将输入的大写字母改写成小写字母输出,其他字符不变;请判断下面程序的正误,如果错误请改正过来。main(){ char c; c = getchar();c =(c>=’A’ && c<=’Z’)? c+32 : c; printf(“%c”,c);} 3.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main(){ int a,b; for(a=1,b=1;a<=100;a++){ if(b>=20)break; if(b%3==1){ b+=3;continue;} b-=5; } printf(“%dn”,a);} 8 4.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main(){ int k=1,n=263; do { k*= n%10;n/=10;} while(n); printf(“%dn”,k);} 36 5.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main(){ int i,k=0; for(i=1;;i++) 用心 爱心 专心 { k++; while(k k++; if(k%3==0)goto loop; } } loop: printf(“%d,%dn”,i,k);} 2,3 六.编程题 1.输入两个正整数m和n,求其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0 2.输入一行字符,分别统计出其中英文字母,空格,数字和其他字符的个数。10 3.求(即求1!+2!+3!+„+19!+20!)。5 4.任意范围内既能被5整除,又能被7整除的数的和5 5.提高题:打印出所有的“水仙花数”,所谓“水仙花数”是指一个3位数,其各位数字立方之和等于该数本身。5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必修Ⅰ达标练习(1)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xyz|xyz|x,y,zxyz的值所组成的集合是M,则集合M1、已知为非零实数,代数式|x||y||z| 等于() A、{-4,-2,0,2,4}B、{-4,-2,0}C、{0,1,2,3,4}D、{-4,0,4} 2、已知集合A{1,2},集合B满足AB{1,2},则集合B有个.A{x| 3、已知12N,xN}5x,则用列举法表示为 (ðA) 4、设全集U{1,3,5,6,8},A{1,6},B{5,6,8},则(RB)= 2A{x|ax2x10,xR},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的取值范 5、已知集合围.6、设集合A{x|2x4},B{x|3x782x},求A7、已知A{(x,y)|y4x6},B{(x,y)|y5x3},求A B;AB.B.第五篇:2015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集合的概念达标练习新人教A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