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港共谋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紧密合作实现六个加快
粤港共谋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紧密合作实现六个加快
http://zhuhai.house.sina.com.cn 2010年04月09日08:44 南方日报
作为我国内地省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签署的首份综合性合作协议,《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昨天正式签署。这是一国两制下又一次生动实践,特别是探索以市场经济为纽带,不同社会制度下两个地区间的合作,为一国两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没有任何先例文本可循,《协议》如何积极探索?已取得哪些突破?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共同谋划未来,粤港如何共同打造“世界级经济区域”?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省港澳办负责人、参与《协议》调研、编制的专家,第一时间作出解读。
省港澳办负责人:“《协议》既明确了各合作领域的宏观策略,又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是一份操作性比较强的粤港合作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在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粤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共谋未来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是新形势下进一步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动广东科学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
携手发展世界级城市群
合作宗旨———“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解读:这是面对未来发展,粤港双方关系更加紧密,“谁也离不开谁”的具体体现,是“广东好、香港好,香港好、广东好”的生动写照。
六个发展定位———“世界级新经济区域”、“金融合作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流通经济圈”、“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世界级城市群”。
解读:这是区域共同愿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
五条合作原则———“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相互开放”、“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协调规划、合理对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解读:这是以“一国两制”方针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和区域合作基本规律,结合粤港合作实际提出的,为成功推动粤港合作提供了基本保证。
两大阶段性目标———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本世纪二十年代”为期,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的两大阶段性目标。
解读:符合粤港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两地人民的期望。
八方面实现政策新突破
框架协议的签署,为粤港合作开辟了新空间。省港澳办负责人表示,政策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金融合作、医疗服务合作、教育培训合作、交通合作、口岸通关合作、制造业及科技创新合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区域专项规划合作等八个方面。
“比如第一章第二条提出,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具有更大空间和更强竞争力的金融合作区域,首次明确了香港和珠三角城市在金融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分工合作关系。”该负责人说。
而在医疗服务合作领域,提出既“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开设医疗门诊部”,也“支持医疗业界合作合资设立医院或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还要求“探索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广东设立全资(独资)医院的可行性”,突破了以往香港医师只能在广东单一地点执业的限制,有利于香港医疗业界人士拓宽发展空间,也为在粤工作生活的香港、广东居民提供“港式”医疗服务。
教育培训合作方面,研究实施“一试三证”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即一次考试可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香港地区认证及国际权威认证等“三证”,有利于双方共同培养具有国际通用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交通合作方面,框架协议第一次在双方政府合作文本中明确了大珠三角的五大机场、三大港口及中小港口的定位,完善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等五大机场联席会议机制和推动建立港口合作交流机制。
口岸通关合作方面,提出推广人员“自助式”通关,在不影响双方作为独立关税区的地位下,探索货物“单一窗口”通关、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的可行性,将逐步实现“人、货、车”便利通关,大大提高通关效率。
制造业及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第一次提出为粤港科技合作项目经费、设备跨境流动等实行优惠和便利政策,有利于香港发挥科技创新和研发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支持广东进一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环保方面,提出“逐步实现优于全国其它地区的空气质素指标及机动车、船舶燃料与排放标准”,表明双方将力争走在全国前面,率先提升环保质量。同时,双方也第一次提出“共同建设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启动全长400公里的珠江口跨境区域“绿道”建设。
区域专项规划合作方面,提出“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表明双方将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突破过去的各自规划的状态,更加注重区域整体协调,展开规划合作。
跨界基础设施居合作之首
跨界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国际化营商环境、优质生活圈、重点合作区等五个领域,是框架协议的重点内容。
“框架协议将跨界基础设施摆在合作领域的首位。”省港澳办负责人表示,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将进一步改善粤港区域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增强双方发展动力奠定基础,也为推进粤港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例如,广东承诺实现最终对港年供水量11亿立方米,保障对港供水,为香港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则被作为框架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目的是充分发挥香港服务业和广东制造业优势,促进香港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并发展其他优势产业,实现广东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同时,通过开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制造业合作新模式,加快港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粤港将逐步构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该负责人说:“粤港建设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国际化营商环境,框架协议提出了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的系列政策措施,标志着粤港经济合作进入了‘软环境建设’的新阶段。”
此外,享有绿色、健康、安全的优质生活是建设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必备条件。“框架协议以环境生态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两个体系为支撑,提出共建优质生活圈,增强大珠三角的整体竞争力,显示粤港区域合作的方式和主题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该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框架协议是一份综合性合作协议,粤港双方提出设立重点合作区,以点带面提升粤港合作水平。“协议把深圳前海、深港河套、广州南沙作为重点合作区,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五市列入落实CEPA重点市,有利于拓宽香港发展的空间,增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优势和辐射能力,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该负责人表示。
2010年重点工作已签署
该负责人特别指出,为务实推进合作,框架协议专门要求粤港双方每年制定年度实施重点工作,使框架协议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双方的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摆上工作日程,切实贯彻落实。目前,双方2010年的重点工作已经确定,并与《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一并签署。
据了解,2010年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项目及完成的时间表。在跨界基础设施提出了五个重点项目,在现代服务业提出了两个重点项目和两条重点措施,在制造业及科技创新提出了一个重点项目和两大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出了四大方面的项目和政策措施,在优质生活圈提出了三大方面的项目和政策措施,在人才教育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项目和措施。
“启动和推进2010年重点工作,将为落实框架协议开好头,打下坚实基础。”该负责人说。
解密
框架协议制订过程中,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亲力亲为,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多次亲自审改和修订框架协议文本。香港特区政府高层也多次就框架协议进行讨论,完善和修订文本。
观察
“形成世界级新经济区域”,是框架协议对珠三角《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的深化和细化,也是此次签署的框架协议的一大亮点。
陈文玲表示,从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看,最有可能和潜力率先成为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是粤港澳地区。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港澳办主任唐豪接受本报专访,解密框架协议出台细节———
“充分反映粤港政府、市场、民间良性互动”
粤港高层多次会晤磋商
记者:据了解,《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出台一直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详细情况如何?
唐豪: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要求“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把粤港澳合作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09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举行工作会晤,商定共同研究制订《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一年来,粤港高层举行多次会晤,共同研究部署制订框架协议工作。框架协议文本初步形成后,粤港双方高层向中央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亲自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得到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九个专题小组深入调研
记者:粤港双方共同签署框架协议,牵涉到多方利益,如何沟通协调?
唐豪:为了尽量听取多方意见,双方分别由万庆良副省长和唐英年司长牵头,广东省港澳办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统筹协调,广东省直单位、有关地市及中央驻穗机构等40多个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10多个政策局及有关部门参与其中。粤港双方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多次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安排工作会议,还成立了综合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合作、商务贸易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环境保护合作、社会管理合作、法律适用性研究等九个专题小组开展调研,广泛听取两地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此外,粤港两地民间智库、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如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等专门提交了专题报告。
政府、市场、民间多方互动
记者:《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是如何形成的?
唐豪:从去年7月起,双方开始正式起草《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文本。粤港两地就相关领域提出了具体条文,在梳理汇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反复研究磋商,起草形成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稿)》,并先后5次正式征求双方各有关部门意见,数易其稿。去年11月底,粤港双方50多个部门100多人在深圳召开对口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框架协议具体条文内容,基本形成框架协议文本。
2010年1月,粤港双方向中央政府上报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国务院充分征求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港澳办等47个部门的意见,组织力量进行修改完善。3月,国务院正式同意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
研究制订框架协议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粤港两地政府、市场、民间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了粤港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协议》课题调研组专家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进行权威解读
打造“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粤港澳最有潜力
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司长参加了《协议》课题组的调研工作,她不仅在广东进行了深入调研,还专程赴港召开了近20场座谈会,撰写了“建设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专题研究报告。昨日,陈文玲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连接闽台、北部湾,粤港澳区域竞争力将超韩印
陈文玲首先对粤港澳区域的整体经济体作了一番横向比较。
“如果把粤港澳三地作为一个经济体来计算,在亚洲区域内是排在日本、韩国和印度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如果把闽台地区、北部湾地区连接起来,在我国沿海经济带战略布局中,这个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将超过韩国和印度。”陈文玲说,推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进而深化与闽台地区、泛北部湾等区域合作,形成我国东南沿海可以与东京、新加坡媲美或比肩的新经济区域,将使我国有一个代表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经济带动区域。
“与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经济区域相比,粤港澳经济区域将形成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和独特的整体竞争力。”陈文玲认为,只要我们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维,以新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以更大的改革创新精神和魄力,不断丰富发展“一国两制”的内涵,创新粤港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三地平等、对等和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有效利用存量资源,合理形成增量资源,促进粤港澳多方面融合,就能在全国率先形成最具活力和带动力,在全球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陈文玲认为,应在长期保留“两制”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一国”的共同利益,突出经济区域共生、共享、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他们之间的相融性、互补性,突出经济制度的同一性。
粤港澳需要更紧密合作,实现六个加快
在陈文玲看来,香港的独特性和独特优势,与广东的优势叠加,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
“香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大城市,在国际化、开放程度和世界认知度上,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可与之比拟。”陈文玲说,香港可以引领粤港澳加快形成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和城市群,从而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控制力与话语权;可以发挥推动内地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可以为内地特别是广东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重要借鉴,进而为内地进行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改革提供经验。
陈文玲提出,粤港澳仍需要在六个方面努力“加快”:
一是加快形成现代金融国际竞争力。应以香港发达的金融体系为龙头,以广州、深圳等地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为支撑,建设具有更大空间和更深腹地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是加快形成区域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粤港澳只有更紧密合作,才能真正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才能打造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加快形成区域现代流通竞争力。粤港澳合作的关键是突破流通壁垒,建设流通效率高、成本低、障碍少的现代流通经济圈,充分发挥现代流通对经济运行的先导性作用;
四是加快形成区域内城市群集聚竞争力。粤港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对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可以使这一区域成为具有更紧密联系、在全球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五是加快形成全球最佳社会文化生活组织空间。建设全球公认的宜于居住、工作生活便利、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先进的优质生活圈;
六是加快形成高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高端人才是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粤港澳合作的内在支撑力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建设吸引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战略高地,使这一区域成为全球大型企业、大型组织总部聚集地,全球和区域研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