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5篇)

时间:2019-05-14 10:2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

第一篇: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

怀念西南联大,有种大学精神历久弥坚.......................................................................................1 教授讲课吸粉无数,互联网需要知识“网红”...........................................................................2 逐梦科学,不能只着眼于生活富足...............................................................................................4 发展要“增量”更要“质量”.......................................................................................................4 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5 用文化自信打通中华文脉的“入海口”.......................................................................................7 网购狂欢,快递包裹能“绿”起来吗?.......................................................................................8 “兰小草”的隐善应有更多人接力...............................................................................................9习近平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10 中国道路,激荡世界新思考.........................................................................................................13 “黄金菜地”承载对“慢生活”的向往与渴望...........................................................................14 对待人工智能应“乐观>焦虑”...................................................................................................15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三重要义”.........................................................................................16 舞动新时代的青春鼓点.................................................................................................................18 怀念西南联大,有种大学精神历久弥坚

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

有一种事物,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价值。西南联大,就属此类。昨天,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日。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举行,老校友齐聚一堂,为西南联大庆生。各类纪念文章纷纷刊出,共同怀念那段关于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

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既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大师,也因为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三所大学的师生穿越战火,只为找一方能专心学术、实现理想的净土。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他们不仅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但他们不畏难、不退缩,离乡背井来到昆明,只为给中华文化赓续血脉,为中华民族振奋信心。我们现在纪念西南联大,首先纪念的是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虽颠沛流离但仍保持信念、弦歌不辍的精神。重申这种坚韧一心的品质,首先在于它是超越的:大学生、教授之外,这个时代每个有价值追求的人,都应有虽“手空空,无一物”但仍“结队向前行”的精气神。

回到历史现场,西南联大的学子、教授之所以能“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感染,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扛起这个国家前进的信心。

80年过去,这种高校所负有的精神价值仍有必要重申。高校作为这个社会重要的思想与知识殿堂,从来都是社会前进的灯塔,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在任何逆境中保持初心不改,坚定前行,这不仅是对一所大学的要求,也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应有之义。

当所有人都在谈当今大学精神之时,或许该问问,我们今天的大学,应该以怎样的姿势向西南联大致意?

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外部办学环境,还是内部的财政支持,都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大不同,但为什么西南联大仍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如今的高校里当然有很多专心学术的教授与学生,但我们也常看到一些高校的学术丑闻、作风丑闻,以及太多大学生虚掷青春的例子。

或许,他们缺的正是艰苦卓绝的品质与敬畏学问的精神。

西南联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高峰,原因绝不止于它拥有上百留洋教授与许多天赋过人的学生,更在于其校风,即陈平原先生所说的“严格要求”、“坚忍不拔”之境界。

坚忍不拔的品质从其南渡历程可窥一斑,而另一重体现是,教授、学生们虽日夜饱受轰炸威胁,但书照读,科研照做。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蒋梦麟写出了《西潮》;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通过专门的考察,为后来攀枝花矿区的开采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我们怀念西南联大,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这正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教授讲课吸粉无数,互联网需要知识“网红”

高校里,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把心思更多放在科研上。而教得好不好,对评教授没太大影响,以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组照片在QQ空间里被广为传播。照片中,整个教室都坐满了学生,就连走廊都有不少学生伸长脖子甚至爬窗台在听课,现场情景堪比演唱会。据拍摄者介绍,这是该校组织的一场“微积分疑难分析讲座”,微积分课程难度较大,加之老师风趣有活力,有的学生甚至提前一天来占座,晚来的只能站着听。

无独有偶,在浙江也有一位因为讲微积分而成为“网红”的教授。浙大教授苏德矿,学生叫他“矿哥”,后改口“矿爷”,他自己开玩笑说“过几年就成矿渣”了。年近六十岁的他,玩起了新媒体,今年2月起,在网上直播微积分课,总观看量达140万人次,点赞200万人次。电子科大人头攒动的课堂,在苏教授这儿,通过网络直播形成了几何级数的增量。不少网友说,假如当年有直播,自己的高数也不至于挂科。像苏教授这样的“网红”,越多越好。

教授上课受欢迎,能做到堪比摇滚明星,的确不容易。上过大学的人恐怕多多少少都有体会。大学老师,有些人自己研究做得好,学术专著出了一本又一本,但不一定会讲课。口拙或者心思不在教学上的“学术明星”大有人在。而另有一些上课受欢迎的老师,一味讨好学生,口水话、无关紧要的闲谈太多,而知识含量不足。如果借用潮语,上课又有干货又接地气,要平衡好两者不容易。微积分课受欢迎,一方面源于这门课很难讲通讲透,学生需要知识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根据大家过往的听课经验,上数学课,老师讲得不枯燥才不正常。苏教授针对这一点,在讲授过程中有意加入一些年轻人欢迎的话题,效果不错。

好的老师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地处偏远、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能受益。在这一点上,把新媒体运用于教育,前景广阔。现在网上既有靠观众打赏来获得不菲报酬的“网红”,也有各种知识付费的网络平台。苏教授的网课,跟以上两者都不太一样。据网友说,“矿爷”早上六七点就开始在微博答疑,有时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才结束。他自己戴一副厚厚的眼镜,有次一边擦眼镜一边告诉记者,“你别看我这么使劲擦,其实没用,1500度,但为了同学,拼了。”

苏教授的表态让人感动。高校里,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把心思更多放在科研上。而教得好不好,对评教授没太大影响,以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另一边厢,网络课程虽多,但平台也要盈利。听课学生往往要额外支付费用,才能获得一对一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教授上好网课之余,坚持免费答疑,有点逆流而动的意思,却也在这个网络淘金时代,展现了爱岗敬业、有教无类的师者风范。相对于某些月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网红”,我们急切需要苏教授这样的知识“网红”,并且让他的知识,还有无私奉献的师德人品,也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知识值钱、知识人有尊严,互联网才会更美好。逐梦科学,不能只着眼于生活富足

越多的人低头捡六便士,就越需要有人抬头望月亮。

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未来科学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作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奖人,和青少年分享他对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感悟。当有学生问道,如何看待以“好找工作”为标准选择专业的现象时,施一公说:“如果我们最后无论是学习也好,研究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我们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工作挣钱多,什么工作能够生活得更富足,这个至少对年轻人来讲,是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施一公谈的是一个理想与饭碗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他的师弟高晓松在“炮轰”清华学霸梁植时就说过类似的话,“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不是用来找工作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要胸怀天下,要改造国家”。

可以看出,二人所要表达的价值是一样的:大学生求学与工作,不应仅以眼前的名利为圭臬,还要逐梦于知识与理想的价值;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之外,也要努力创造社会价值。

很多年轻人都乐于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认为只有找到好的工作、挣得体面的收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追求财富、追求高阶的社会地位,这无可厚非,毕竟,免于匮乏、追求美好是人永恒的追求。但如果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年轻人为了“钱途”背弃初心,转而汲汲于名利,这不仅可惜,也是狭隘的人生取向。

一个社会,光鲜亮丽的企业家与演艺明星如果能创造价值,他们就配得上人们的尊重。但那些专注于知识与科学理想的人,同样需要人们的致意。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守得住书斋/实验室,坐得了冷板凳,才能贡献出一个个引领人类前进的重大发现。而这些价值,很多时候也非金钱可以衡量。

越多的人低头捡六便士,就越需要有人抬头望月亮。解决了柴米油盐,人应该去追求价值性的东西。而所谓的价值性,就体现在能要咬定知识青山不放松,能用自己日拱一卒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不见得就比其他人高尚,但这关涉一个人的科学理想不被辱没,初心不被背叛,以及这个社会是否足够包容。

施一公鼓励年轻人追求科学知识与梦想,也正意及在此。

发展要“增量”更要“质量”

不提GDP翻番,是为了让发展继续提质增效。

十九大报告引发解读和学习热潮。3.2万字的报告中,并未提及我国未来GDP翻番的目标。针对这点,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在十九大新闻中心日前举行的报告解读专题发布会上解释说,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经济质量。

“不提GDP翻番”,意义在“不提”之外:十八大以来,“不唯GDP论英雄”就成了很多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唯GDP,那又以什么“论英雄”?总书记早就给出了答案,“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十九大报告不提GDP翻番,就顺应了这五年经济发展从“求数量”到“求质量”的变化。“不提”不是说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作出导向层面的调整,正如官方所说,“在这一阶段不是不要增长速度了,而是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这样的变化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以往,“唯GDP论”确实是地方政府的“KPI”中的核心因子,少数地方还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率是硬道理”。GDP的确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经济表现和财富积累的最直观数据,但却未必能全部体现增长的质量,抑或是自动消弭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等方面成本、社会财富分配等问题。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发展就在不断提质增效: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通过市场出清去产能,到国企深化改革;从首设GDP增长区间目标,到重启绿色GDP绩效评估;从新经济这5年的跃升式发展,到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提GDP翻番”,在此语境中也顺理成章。

如今,中国GDP在体量稳居世界前二的基础上,仍保持中高速发展,这也为经济发展向要增量更要质量的转型打下了基础。在转型升级的大势下,在新经济蓬勃兴起、消费体量不断增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也正扩大的背景下,中国仍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越是这样,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发展进一步提质,也越显重要。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十九大报告不提GDP翻番,与民众“促进社会收入的更公平分配,把民生感受和生存环境质量考核放在更高位置”的期许吻合,这也会比单纯聚焦GDP增速,更能增进人们的获得感。

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用文化自信打通中华文脉的“入海口”

“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拥有复兴之魂。”《将改革进行到底》之《延续中华文脉》清晰勾勒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承办国际盛事、解决国际难题、勇担国际责任,世界离不开中国智慧,崛起中的中国也在大步向前,以高度自信的姿态传递着“中国声音”。

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牢牢把握文化高地更是凝聚民族力量、延续中华文脉的重大主题。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在新时期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这需要夯实文化自信之根基,借助深层次、全领域的文化体制改革,让文化自信根植于人民心中,进而指引中华民族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放眼全球,优秀的文化始终是富有生命力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今中国要“激流勇进”,离不开文化的蓬勃“入海”。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树立鲜明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世界的责任。

文化自信来源于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长久积淀,铸就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人类当前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存有敬畏之心,以古人之规矩,开当今之生面。无论是近代的社会变革与民族革命,还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是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不竭源泉。

文化自信是基于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立本革新频出“新活力”。优秀的文化需要全面的浸润和传承,国家正大力营造“以中华文化为荣”的社会氛围,调动全民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语文在中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走入青少年宫,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生动探索,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都焕发出新的面貌。

文化自信根植于兼收并蓄的文化融通,着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古老的中华文明与现实交织,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世界交融,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创新中国叙事,要坚信中华文化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中华文脉的航船要驶向世界文化之海,多元的文化自信乃是其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入海口”,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善用国际视角,与世界对话,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独领东方魅力。

文脉与国脉相连,带着自信,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起航。

网购狂欢,快递包裹能“绿”起来吗?

“双11”购物潮将至,电商的各种预热活动已重磅开启。近期,包装货物必不可少的纸箱传出紧缺和涨价的消息。针对部分型号的纸箱,一些供应商甚至要求限购。另据了解,2016年我国快递包装量增长迅速,由快递包裹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了百万吨级,回收率却不足10%。(10月25日经济导报)2017年的“外卖祸害下一代论”,虽耸人听闻,却戳中泪点。网购包装的浪费问题,在接下来的“双11”狂欢中,或将迎来天量的考量。

今年的“双11”,国家邮政总局预测全行业快递包裹或破10亿件。此前有数据称,2016年国内快递业务量首度突破312亿件,背后所用的瓦楞纸箱原纸多达4600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3。人多包裹多,这也不奇怪。真正的问题是:另有调查显示,超7成用户会把快递包装当作“垃圾”处理,只有19%的用户将快递包装二次利用或他用,而无专门回收机构是快递包装回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当年月饼包装盒的奢靡浪费,成了中秋节的一块心病——反过度包装与反四风,算是适度缓解了这种焦虑。只是,眼下的网购包装浪费问题,与之并不相同。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6年数据显示,包裹丢失和破损仍排在所有快递投诉问题的首位。换言之,今后的物流包裹只会变得更“强大”、更“壮实”。可见,要解决快递包裹浪费问题,靠“节约”意识估计很难行得通。

能绕地球N圈的快递包裹要物尽其用,思路大概就剩下两个:第一,回收利用好。这离不开三个充要条件——用户的分类处置意识,完善的垃圾处理及专业回收硬件,环保等部门的给力监督作为。眼下的情况来看,即便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恐怕亦是任重道远。第二,共享利用好。这是源头治理的思路,只需电商平台与商家之间鼎力协作。比如为备战今年“双11”,苏宁物流推出了“共享快递盒”。相关方解释称,“如果电商行业都加入苏宁易购共享快递盒计划,集众人之力,一年可省下近46.3个小兴安岭的(树木)。”此外,也有电商启用绿色仓库,使用免胶带的快递箱和100%可生物分解的快递袋,甚至还在提货点启动纸箱回收积分奖励等政策。

其实早在2016年,国家邮政局就出台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快递业包装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对于网购产业链来说,原纸价格上涨、环保舆论压力,都对商家的包裹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末端治理千头万绪,而源头治理则立竿见影——如果电商平台与商家真能合力而为,消费者能理解“共享快递盒”等创新之举,大概比等着建设专业回收站靠谱多了。

一个快递盒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一种消费方式与消费理念的变革,对于“美丽中国”或“美丽地球”,却是决定性的增量。一言蔽之,快递包裹尽早“绿”起来,网购狂欢才更叫人心安。

“兰小草”的隐善应有更多人接力

温州有个“兰小草”,每年雷打不动捐款2万元,隐名埋姓捐了15年。“兰小草”是谁?这也让媒体和无数市民猜了15年。21日凌晨5时许,“兰小草”因病去世,他的身世才被揭开。“兰小草”的真名叫王珏,今年48岁,是一名乡村医生。这位一辈子没离开海岛的乡村医生,在妻儿耳边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多做公益事„„”(相关报道见A9版)“兰小草”的捐款故事始自2002年11月。15年来,他每践诺一次,社会公众就温暖一次。行一次善不难,难的是十数年、数十年行善!许下一个诺言也十分容易,难的是脚踏实地、“跑马拉松”式地履行诺言!“兰小草”一诺千金、守信践诺的恒心和毅力,让人确实为之动容。

尤其难能可贵的,一是“兰小草”长年行善,却是真正的不为名、不图利,像搞“特工行动”一样,来去匆匆,没人能认出那个模糊的身影。即使与慈善总会联系也是打公用电话,如此献爱心,可谓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实属罕见。二是,从每年所捐的2万元钱“不全是百元整钞,还有皱巴巴的零钱”来看,他所捐之款,非高官厚禄所得,也非经营企业所获,完全是他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长期行善,绝非一时的慈善冲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感动?

虽然在近年来,我们身边的乐善好施者在日渐增多,但像“兰小草”这样本身经济条件不算好却长期行善的人,还是不多见。“兰小草”默默无闻,却有很高的人生高度。有的富人学会了赚钱,却没有学会有高度地做人,有的富人拥有金钱,并不一定做人有高度,像“兰小草”那样,赋予金钱以信仰和品质,才称得上有高度。“兰小草”的人生虽然较为短暂,但其人生价值却是永恒。

在“兰小草”面前,那些善款“膳”用者更没有人生的“高度”。一段时间以来,善款不能善用被人们屡屡诟病指责,成了某些单位甚至某些人胡吃海喝的“小金库”,比如某地红十字会曾曝光一张万元餐饮发票,网友讥讽该红十字会为“红食字”会,因为老百姓筹措的善款被他们“膳用”了,吃掉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守住善款底线,是对爱心的最大呵护。

“兰小草”的“慈善长跑”让人感叹和感动。古人云:“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意思是说,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一切都好办了。有论者指出,慈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需要全体公众的力量,只有当慈善成为社会的风尚,慈善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实现。诚哉斯言!“兰小草”的“隐善”需更多人接力。

习近平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突出优势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中游,高铁、核电、汽车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好,符合很多国家需求和承接能力。”2015年10月18日,即将访英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不忘推介一下中国制造。

5年来,习近平主席出访的足迹遍及五大洲,高铁、核电、大熊猫、青花瓷等一张张“中国名片”也随之闪耀全球。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习近平透过这些“国家名片”,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活力盎然、和平友善、开放包容的中国。

高铁是出访谈得最多的项目之一

2015年7月17日,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习近平登上一列即将竣工的动车组头车,一边了解性能、设施、操作运行情况,一边与身旁的工作人员交流。

“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习近平说。

近年来,习近平出访或是在国际会议上,谈得最多的合作项目之一就是高铁。无论是访俄期间与普京会谈,还是会见来访的瑞典首相勒文,抑或是出席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多边场合,高铁都是习近平向国际社会主推的“中国名片”之一。

“我是在习近平主席的建议下选择乘坐高铁的。”2015年3月28日,刚参加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的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乘坐高铁前往三亚。一路上,他对中国高铁的高速、舒适赞不绝口。“中国和斯里兰卡的铁路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很高兴亲自体验了中国高铁。”他说。

不久前的6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在参观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时,他邀请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开高铁”,体验模拟驾驶项目。当屏幕上的中国G2017高铁列车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经过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一路飞驰到阿斯塔纳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如今,凭借强大的设计团队、过硬的技术标准和较高的性价比,中国高铁在世界独占鳌头,土耳其、印尼、俄罗斯等国的第一条高铁,都闪耀着中国企业的身影。

核电“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014年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习近平在会上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让全世界印象深刻。

“各国政府要知责任、负责任,强化核安全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这段话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作为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发展核能事业60多年来,一直按照最严格标准对核材料和核设施实施管理,实现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是世界上核安保记录最良好的国家之一。而习近平在海牙发出的“中国声音”,也让不少有意引进中国核电站的国家吃了定心丸。

接下来的两天,习近平在欧洲掀起“核电旋风”。3月25日,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习近平提出双方应该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强的“旗舰项目”。3月26日,在习近平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共同见证下,双方签订了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的工业合作协议。

此后,中国核电走出去“一发而不可收”,成为继高铁之后,另一张在国际社会打响的“中国名片”。以中国两大核电企业——中广核和中核研发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为例,在安全上,“华龙一号”上升到新的高度:拥有双层安全壳,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可以抵御类似商用大飞机撞击的意外攻击,厂区也可抵御相当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地震震级。先进的技术水准和稳固的安全性能,让肯尼亚、印尼、南非、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核电产生兴趣。目前,中广核已经与国外20多家对口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签署了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或意向书。

“中国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监管,确保中国境内和对外出口的核电站安全可靠、万无一失。”2016年4月,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再次向世界发出中国核电安全的最强音。

颠覆大飞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 5月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跃而起直上云霄;79分钟后,飞机平稳降落,现场人群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时间回溯到3年前。那时,习近平在上海考察,他亲自登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C919综合试验台,并对试验大厅科研工作者表示: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的逻辑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现在要倒过来,我们要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习近平振聋发聩的号召发出不久,中国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的消息就在全世界扩散开来。自此,中国正式打破欧洲空客、美国波音对大型客机的市场垄断,国产大飞机成为飞在空中的“国家名片”。

颠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展现出习近平对自主创新的特殊情结。习近平本来就是个“科技迷”。2014年11月18日,正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访问的习近平特意前往码头,登上中国“雪龙”号科考船。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安徽合肥考察了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并观看合肥市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5年来,中国自主创新已成燎原之势。除了大飞机试飞成功,“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墨子”通信„„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创新惊艳全球。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访英期间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演讲,一两句话,就巧妙拉近了汤显祖这位中国戏剧大师与世界的距离。

“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习近平建议。

此后,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活动相继展开,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在《牡丹亭》的唱腔中流连忘返;在汤显祖的故乡临川,汤显祖的后人一齐纪念莎士比亚;在布鲁塞尔,《牡丹亭》也连续演出多场。莎士比亚400年后遇见“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传为佳话。

精通中国文化的习近平,十分善于运用中外之间的文化联系,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古城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道到新加坡的郑和宝船,从巴西200年前的中国茶到伊朗苏麻离青与青花瓷器的故事,从捷克画家的《美猴王》画作到访德时掀起“熊猫旋风”,习近平以巧妙、生动、亲和的语言,将一大批中国文化名片展示在世界面前。

习近平为何热衷于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这不仅源于他对中国文化深沉的爱,更源于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鲜明地指出。

“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近平向世界这样讲述认识中国的路径和方法。同时,他也是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的最佳践行者。一个个中国故事在他口中娓娓道来,一张张“中国名片”从他手中传递给世界。习近平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的过程,正是5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前进的缩影。通过这些名片,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中国也在用更好的方式融入世界。

中国道路,激荡世界新思考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当其时地激荡起世界新的思考

被称为“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世界的关注中胜利闭幕。最近这些天,十九大精神不仅是中国人关注、思考的焦点,研究中国的各国专业人士也在逐字逐句分析3万余字的十九大报告,希望从中发现未来的成功密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给当代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当今世界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西方政党还在搞“拳击赛”,中共却在跑“接力赛”!这样的比喻,道出了很多国家对发展道路探索的焦虑。事实上,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曾以为历史已经终结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政治生态乃至民众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走什么样的路,不但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而且也重新成为西方国家的问题。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当其时地激荡起世界新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对中国有深远意义,更有着“世界价值”。从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现代化进程看,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渴望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人们,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在本国获得成功的社会主义政党,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很长时间里,有不少人认为,只有西方道路才能使国家走向现代化。但是,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一位十九大代表的心声,刻画出中国人对走自己的路越来越强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5年来我们不断推向深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也来自于与世界的共同探索、相互借鉴。“埃塞俄比亚一直在向中国‘取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贫困人口也削减了一半。”“中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在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道路。”“强大的行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在速度和力度两个层面都得到彰显。”十九大所引起的海外关注说明,中国道路的“相与相随”效应正在广泛显现。

中国道路的影响,并不是中国强加给别人的,而是基于中国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基于中国跟上时代的探索方式。正如总书记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因为绝不封闭僵化,中国道路才能不断借鉴吸收各种先进的规律;正是因为绝不改旗易帜,中国道路才能得到众多渴望“走自己的路”的同行者认同。

有政治学者认为,政治发展具有两种形态,“在路口”是道路的选择时期,“在路上”则是道路选定后的实践与发展阶段。历史道路不会总是处于选择状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沿着选定的方向、道路探索前进,正当其时。亿万人民在共同创造着历史,整个世界在期待着我们的未来。

“黄金菜地”承载对“慢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在房价每平方米超过10万元的前门地区,有一块“黄金菜地”隐于闹市之中。连日来,对这片菜地主人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说是胡同里念想着过去的“老北京”,有人说是豪掷千金、追求隐世生活的现代“陶渊明”,还有不少人慕名前去一探究竟。(11月1日 《北京青年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黄金菜地”迅速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黄金菜地”无疑是奢侈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黄金菜地”引发了围观者的“胡思乱想”。不论是怀念过去生活方式的“老北京”,还是现代版“陶渊明”,“黄金菜地”显然背离了大多数人惯常的理性选择思维。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被如何利用,通常取决于哪种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在大城市,土地往往是一种稀缺资源,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上来看,“黄金菜地”背离了利益最大化原则,自然难以从梦想照进现实。

稀缺、清新的“黄金菜地”,并非真正的菜地,而是一家企业暂时闲置的项目用地。为了提高这块土地的使用效率,该集团名下的物业公司将这块地临时变成了菜地,菜地里种出的蔬菜,都会无偿分发给社区居民。尽管有些“一厢情愿”,“黄金菜地”引发关注,却也隐伏着都市人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

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森林”,固然让人们更有安全感,隐私也得到更好的保护,却建构了人为的藩篱,让人们难以亲近自然。人口流动的加速,让置身陌生人社会的我们,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和精神慰藉。“黄金菜地”承载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人们对“慢生活”的渴望。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一环。许多劳动者就像是传送带上的齿轮,为保障大机器生产的高效运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大城市居大不易,为了城市融入,许多人都在努力奋斗;社会竞争渐趋激烈,只有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才能脱颖而出。

“我们走得太快了,有时需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诗意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在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争分夺秒成为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不及”“不耐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上紧了发条的匆忙步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许多人的喜怒哀乐。“黄金菜地”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老百姓对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慢生活”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

对待人工智能应“乐观>焦虑”

上月,谷歌研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元,仅通过3天的自我学习、自主进化,就以100比0的胜率战胜了曾经“天下无敌”的阿尔法狗。似乎人工智能完全能够高仿甚至超越人类思维的局限,甚至创造新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或将成为人们未来要面对的现实。

阿尔法元的出现,预示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的高度、达到新的层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对阿尔法元的关注并未在网络上引起“炸锅式”评论和热议。的确,未来已来,作为新的风口,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让新技术、新硬件、新形式层出不穷,在不少科技爱好者、信息关注者眼中,更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尽管如此,人们的目光却还是聚焦到另一个“纠结点”之上。

近日,《人民日报》刊载一篇题为《人工智能:机器猫,还是终结者?》的文章,标题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当前人们看待人工智能的两种思潮。一种是“乐观派”,将人工智能看作“机器猫”,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种是“焦虑派”,在他们眼中,人工智能就如“终结者”,或许未来会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和灾难,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表达过他个人的焦虑。

但从行业、产业、技术的全方位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奇点已然到来,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动能日趋强劲,早已形成不可逆的磅礴态势,与其纠结、焦虑缠身,倒不妨乐观、积极一些,毕竟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远远多于恐慌。何况,乐观看待人工智能本就是历史的呼唤:旧中国的闭关锁国,加上“被”封锁,未能进行工业革命,是导致我们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的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我们没有理由停滞不前,必须把握住这个“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看待人工智能这样的新领域、新事物,我们一定要汇聚发展的眼光,切不可孤立审视,毕竟人工智能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有序发展,早已成为不少企业降成本、促转型、提效能的首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呼应、相匹配的产业规划、行动方案等,各地也在围绕人工智能部署谋划、出台政策,期待谱写出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大家更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放下思想包袱、主动投身学习,实现我们自身的转型,尽早适应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引领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思想意识、能力水平始终超前一步,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当然,对人工智能“焦虑”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也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正面引导,构建人们的道德、伦理防线,确保人工智能绝不被错误的动机所左右、误导,不断发挥出推动人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待人工智能,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焦虑”的态度,全力投入到技术的研究、发展的实践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大有可为的着力点,让人工智能始终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造福社会、推动发展、助力改革的无尽活力。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三重要义”

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曾多次通过座谈、演讲、回信等形式寄语广大青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寄语广大青年,满怀深情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广大青年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修身养性,脚踏实地,勇攀时代的高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彰显新时代新青年的新气象。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法”在于坚定信念、志存高远。所谓“法”,即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引领,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方向指引和人生航向的问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心中有了坚定的信仰,脚下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广大青年一定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唯有如此,青年干事创业的步伐才能铿锵有力。反之,信念一旦丢失、理想一旦丧失,青年干事就犹如太空漫步般迷茫而不知所措,飘飘然而无力。坚定信念,首要和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道”在于修身养性、道德养成。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体现的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三观”是青年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源泉,是青年干事创业的价值基础和道义起点,是青年必须系好的“第一粒扣子”。青年人成长成才固然要靠过硬的本领,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并始终践行正确的“三观”。在修身养性方面,古代的贤达之人早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并著书立说告诫后人,比如《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则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位居其首。因此,广大青年立志成长成才,首先要立志做一个“大写的人”,要“积大德”“行大爱”,常在修身养性上“修枝剪叶”,及时清除害虫、拔掉坏芽,给身心营造一个“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成长空间,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努力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术”在于脚踏实地、砺能笃行。所谓“术”即技术和方式方法,所要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和实践路径问题。这个路径就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坚持在实践中“砺能笃行”。如果说理想信念是描绘蓝图,是“河对面的风景”,那么“砺能笃行”就是实践路径,是渡河的桥和船。砺能笃行,前提是“能”,关键在于“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青年要实现立志做大事的目标,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躬身于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大事”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和伟大实践。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对想做喜欢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曾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作者:鞠俊俊,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田兵,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工委组织人事部)

舞动新时代的青春鼓点

每一个青春梦想,都是励志之余需要耕耘的地方;每一个努力耕耘的地方,都是梦想青春最激越的鼓点。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表彰会近日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19岁的梁智滨及其团队获得了10万元奖励。梁智滨说,“我想在学历上继续深造,继续学习施工或者建筑专业,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感慨于梁智滨的这句,“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拥有的梦想也会不同。有些梦想会渐渐消失,于是新的路途中又有新的梦想不断地种下,沿着现实的“土壤”不停地“生根发芽”。梁智滨的梦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他的一个目标。没有进过“象牙塔”,或许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但这个遗憾却成为他青春路上的又一个梦想。立于现实的“地平线”上,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撒下另一片梦想的种子,确立一个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相比于一些找不到自己人生方位的青年人来说,梁智滨的这个梦想更让人欣慰,值得点赞。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就是我们最大的背景。”的确,祖国就是我们的背景,新时代又给了我们更为广阔的舞台。梁智滨与“象牙塔”擦肩而过,但就读于职业学校施工专业的他,却为自己“砌”出了另一条人生轨道。曾经,我们的父辈们也渴望走进大学的校门,但更多的他们还是在校门外徘徊。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山岭上远望他们的曾经,每一个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进的青春梦想都闪烁着属于他们的光芒。

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曾有着最朴素、最纯真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揣梦想,脚步就不会被风雨所阻碍。

江苏95后的运动员刘赟涛,因为天生残疾,种种不便困扰着他。后来他接触到了游泳,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地习惯,再到取得成绩,刘赟涛心里的满足感远远盖过了付出的不易,他拥有自信,也有了更大的梦想。2016年,刘赟涛随中国代表团参加里约残奥会,在男子50米仰泳S4级决赛中,他以45秒01的成绩获得亚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与新时代相向而行、同频共振,保持内心的志向、奋进的状态,从而有自己的收获,这样的青春,舞出了新时代的激越鼓点。

总书记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程。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精彩的梦想和独特的经历,在人生的轨道上不断创造着永不磨灭的价值。年轻人的身上往往洋溢着一个时代的群体风貌。无论我们从事哪种职业,坚守在哪个岗位,我们心中有光,我们就能发出时代之光;我们有梦想,就会有实现梦想的不竭之力。

也许我们没有人生奇迹,但一定要有奋发向上的轨迹。向着阳光奔跑,和时间赛跑,舞动青春之鼓,我们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第二篇: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

怀念西南联大,有种大学精神历久弥坚

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

有一种事物,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价值。西南联大,就属此类。昨天,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日。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举行,老校友齐聚一堂,为西南联大庆生。各类纪念文章纷纷刊出,共同怀念那段关于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

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既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大师,也因为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三所大学的师生穿越战火,只为找一方能专心学术、实现理想的净土。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他们不仅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但他们不畏难、不退缩,离乡背井来到昆明,只为给中华文化赓续血脉,为中华民族振奋信心。

我们现在纪念西南联大,首先纪念的是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虽颠沛流离但仍保持信念、弦歌不辍的精神。重申这种坚韧一心的品质,首先在于它是超越的:大学生、教授之外,这个时代每个有价值追求的人,都应有虽“手空空,无一物”但仍“结队向前行”的精气神。

回到历史现场,西南联大的学子、教授之所以能“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感染,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扛起这个国家前进的信心。

80年过去,这种高校所负有的精神价值仍有必要重申。高校作为这个社会重要的思想与知识殿堂,从来都是社会前进的灯塔,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在任何逆境中保持初心不改,坚定前行,这不仅是对一所大学的要求,也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应有之义。

当所有人都在谈当今大学精神之时,或许该问问,我们今天的大学,应该以怎样的姿势向西南联大致意?

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外部办学环境,还是内部的财政支持,都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大不同,但为什么西南联大仍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如今的高校里当然有很多专心学术的教授与学生,但我们也常看到一些高校的学术丑闻、作风丑闻,以及太多大学生虚掷青春的例子。

或许,他们缺的正是艰苦卓绝的品质与敬畏学问的精神。

西南联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高峰,原因绝不止于它拥有上百留洋教授与许多天赋过人的学生,更在于其校风,即陈平原先生所说的“严格要求”、“坚忍不拔”之境界。

坚忍不拔的品质从其南渡历程可窥一斑,而另一重体现是,教授、学生们虽日夜饱受轰炸威胁,但书照读,科研照做。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蒋梦麟写出了《西潮》;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通过专门的考察,为后来攀枝花矿区的开采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

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我们怀念西南联大,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这正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教授讲课吸粉无数,互联网需要知识“网红”

高校里,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把心思更多放在科研上。而教得好不好,对评教授没太大影响,以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组照片在QQ空间里被广为传播。照片中,整个教室都坐满了学生,就连走廊都有不少学生伸长脖子甚至爬窗台在听课,现场情景堪比演唱会。据拍摄者介绍,这是该校组织的一场“微积分疑难分析讲座”,微积分课程难度较大,加之老师风趣有活力,有的学生甚至提前一天来占座,晚来的只能站着听。

无独有偶,在浙江也有一位因为讲微积分而成为“网红”的教授。浙大教授苏德矿,学生叫他“矿哥”,后改口“矿爷”,他自己开玩笑说“过几年就成矿渣”了。年近六十岁的他,玩起了新媒体,今年2月起,在网上直播微积分课,总观看量达140万人次,点赞200万人次。电子科大人头攒动的课堂,在苏教授这儿,通过网络直播形成了几何级数的增量。不少网友说,假如当年有直播,自己的高数也不至于挂科。像苏教授这样的“网红”,越多越好。

教授上课受欢迎,能做到堪比摇滚明星,的确不容易。上过大学的人恐怕多多少少都有体会。大学老师,有些人自己研究做得好,学术专著出了一本又一本,但不一定会讲课。口拙或者心思不在教学上的“学术明星”大有人在。而另有一些上课受欢迎的老师,一味讨好学生,口水话、无关紧要的闲谈太多,而知识含量不足。如果借用潮语,上课又有干货又接地气,要平衡好两者不容易。微积分课受欢迎,一方面源于这门课很难讲通讲透,学生需要知识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根据大家过往的听课经验,上数学课,老师讲得不枯燥才不正常。苏教授针对这一点,在讲授过程中有意加入一些年轻人欢迎的话题,效果不错。

好的老师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地处偏远、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能受益。在这一点上,把新媒体运用于教育,前景广阔。现在网上既有靠观众打赏来获得不菲报酬的“网红”,也有各种知识付费的网络平台。苏教授的网课,跟以上两者都不太一样。据网友说,“矿爷”早上六七点就开始在微博答疑,有时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才结束。他自己戴一副厚厚的眼镜,有次一边擦眼镜一边告诉记者,“你别看我这么使劲擦,其实没用,1500度,但为了同学,拼了。”

苏教授的表态让人感动。高校里,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把心思更多放在科研上。而教得好不好,对评教授没太大影响,以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另一边厢,网络课程虽多,但平台也要盈利。听课学生往往要额外支付费用,才能获得一对一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教授上好网课之余,坚持免费答疑,有点逆流而动的意思,却也在这个网络淘金时代,展现了爱岗敬业、有教无类的师者风范。相对于某些月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网红”,我们急切 2 需要苏教授这样的知识“网红”,并且让他的知识,还有无私奉献的师德人品,也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知识值钱、知识人有尊严,互联网才会更美好。

逐梦科学,不能只着眼于生活富足

越多的人低头捡六便士,就越需要有人抬头望月亮。

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未来科学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作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奖人,和青少年分享他对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感悟。当有学生问道,如何看待以“好找工作”为标准选择专业的现象时,施一公说:“如果我们最后无论是学习也好,研究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我们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工作挣钱多,什么工作能够生活得更富足,这个至少对年轻人来讲,是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施一公谈的是一个理想与饭碗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他的师弟高晓松在“炮轰”清华学霸梁植时就说过类似的话,“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不是用来找工作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要胸怀天下,要改造国家”。

可以看出,二人所要表达的价值是一样的:大学生求学与工作,不应仅以眼前的名利为圭臬,还要逐梦于知识与理想的价值;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之外,也要努力创造社会价值。

很多年轻人都乐于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认为只有找到好的工作、挣得体面的收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追求财富、追求高阶的社会地位,这无可厚非,毕竟,免于匮乏、追求美好是人永恒的追求。但如果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年轻人为了“钱途”背弃初心,转而汲汲于名利,这不仅可惜,也是狭隘的人生取向。

一个社会,光鲜亮丽的企业家与演艺明星如果能创造价值,他们就配得上人们的尊重。但那些专注于知识与科学理想的人,同样需要人们的致意。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守得住书斋/实验室,坐得了冷板凳,才能贡献出一个个引领人类前进的重大发现。而这些价值,很多时候也非金钱可以衡量。

越多的人低头捡六便士,就越需要有人抬头望月亮。解决了柴米油盐,人应该去追求价值性的东西。而所谓的价值性,就体现在能要咬定知识青山不放松,能用自己日拱一卒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不见得就比其他人高尚,但这关涉一个人的科学理想不被辱没,初心不被背叛,以及这个社会是否足够包容。

施一公鼓励年轻人追求科学知识与梦想,也正意及在此。

发展要“增量”更要“质量”

不提GDP翻番,是为了让发展继续提质增效。

18+1大报告引发解读和学习热潮。3.2万字的报告中,并未提及我国未来GDP翻番的目标。针对这点,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在18+1大新闻中心日前举行的报告解读专题发布会上解释说,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经济质量。

“不提GDP翻番”,意义在“不提”之外:十八大以来,“不唯GDP论英雄”就成了很多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唯GDP,那又以什么“论英雄”?习最高领导人早就给出了答案,“要 3 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18+1大报告不提GDP翻番,就顺应了这五年经济发展从“求数量”到“求质量”的变化。“不提”不是说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作出导向层面的调整,正如官方所说,“在这一阶段不是不要增长速度了,而是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这样的变化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以往,“唯GDP论”确实是地方政府的“KPI”中的核心因子,少数地方还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率是硬道理”。GDP的确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经济表现和财富积累的最直观数据,但却未必能全部体现增长的质量,抑或是自动消弭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等方面成本、社会财富分配等问题。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发展就在不断提质增效: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通过市场出清去产能,到国企深化改革;从首设GDP增长区间目标,到重启绿色GDP绩效评估;从新经济这5年的跃升式发展,到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提GDP翻番”,在此语境中也顺理成章。

如今,中国GDP在体量稳居世界前二的基础上,仍保持中高速发展,这也为经济发展向要增量更要质量的转型打下了基础。在转型升级的大势下,在新经济蓬勃兴起、消费体量不断增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也正扩大的背景下,中国仍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越是这样,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发展进一步提质,也越显重要。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上。18+1大报告不提GDP翻番,与民众“促进社会收入的更公平分配,把民生感受和生存环境质量考核放在更高位置”的期许吻合,这也会比单纯聚焦GDP增速,更能增进人们的获得感。

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用文化自信打通中华文脉的“入海口”

“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拥有复兴之魂。”《将改革进行到底》之《延续中华文脉》清晰勾勒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承办国际盛事、解决国际难题、勇担国际责任,世界离不开中国智慧,崛起中的中国也在大步向前,以高度自信的姿态传递着“中国声音”。

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牢牢把握文化高地更是凝聚民族力量、延续中华文脉的重大主题。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在新时期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 5 历史重任。这需要夯实文化自信之根基,借助深层次、全领域的文化体制改革,让文化自信根植于人民心中,进而指引中华民族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放眼全球,优秀的文化始终是富有生命力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今中国要“激流勇进”,离不开文化的蓬勃“入海”。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树立鲜明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世界的责任。

文化自信来源于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长久积淀,铸就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人类当前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存有敬畏之心,以古人之规矩,开当今之生面。无论是近代的社会变革与民族革命,还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是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不竭源泉。

文化自信是基于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立本革新频出“新活力”。优秀的文化需要全面的浸润和传承,国家正大力营造“以中华文化为荣”的社会氛围,调动全民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语文在中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走入青少年宫,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生动探索,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都焕发出新的面貌。

文化自信根植于兼收并蓄的文化融通,着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古老的中华文明与现实交织,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世界交融,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创新中国叙事,要坚信中华文化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中华文脉的航船要驶向世界文化之海,多元的文化自信乃是其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入海口”,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善用国际视角,与世界对话,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独领东方魅力。

文脉与国脉相连,带着自信,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起航。

网购狂欢,快递包裹能“绿”起来吗?

“双11”购物潮将至,电商的各种预热活动已重磅开启。近期,包装货物必不可少的纸箱传出紧缺和涨价的消息。针对部分型号的纸箱,一些供应商甚至要求限购。另据了解,2016年我国快递包装量增长迅速,由快递包裹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了百万吨级,回收率却不足10%。(10月25日经济导报)2017年的“外卖祸害下一代论”,虽耸人听闻,却戳中泪点。网购包装的浪费问题,在接下来的“双11”狂欢中,或将迎来天量的考量。

今年的“双11”,国家邮政总局预测全行业快递包裹或破10亿件。此前有数据称,2016年国内快递业务量首度突破312亿件,背后所用的瓦楞纸箱原纸多达4600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3。人多包裹多,这也不奇怪。真正的问题是:另有调查显示,超7成用户会把快递包装当作“垃圾”处理,只有19%的用户将快递包装二次利用或他用,而无专门回收机构是快递包装回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当年月饼包装盒的奢靡浪费,成了中秋节的一块心病——反过度包装与反四风,算是适度缓解了这种焦虑。只是,眼下的网购包装浪费问题,与之并不相同。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6年数据显示,包裹丢失和破损仍排在所有快递投诉问题的首位。换言之,今后的物流包裹只会变得更“强大”、更“壮实”。可见,要解决快递包裹浪费问题,靠“节约”意识估计很难行得通。

能绕地球N圈的快递包裹要物尽其用,思路大概就剩下两个:第一,回收利用好。这离不开三个充要条件——用户的分类处置意识,完善的垃圾处理及专业回收硬件,环保等部门的给力监督作为。眼下的情况来看,即便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恐怕亦是任重道远。第二,共享利用好。这是源头治理的思路,只需电商平台与商家之间鼎力协作。比如为备战今年“双11”,苏宁物流推出了“共享快递盒”。相关方解释称,“如果电商行业都加入苏宁易购共享快递盒计划,集众人之力,一年可省下近46.3个小兴安岭的(树木)。”此外,也有电商启用绿色仓库,使用免胶带的快递箱和100%可生物分解的快递袋,甚至还在提货点启动纸箱回收积分奖励等政策。

其实早在2016年,国家邮政局就出台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快递业包装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对于网购产业链来说,原纸价格上涨、环保舆论压力,都对商家的包裹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末端治理千头万绪,而源头治理则立竿见影——如果电商平台与商家真能合力而为,消费者能理解“共享快递盒”等创新之举,大概比等着建设专业回收站靠谱多了。

一个快递盒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一种消费方式与消费理念的变革,对于“美丽中国”或“美丽地球”,却是决定性的增量。一言蔽之,快递包裹尽早“绿”起来,网购狂欢才更叫人心安。

“兰小草”的隐善应有更多人接力

温州有个“兰小草”,每年雷打不动捐款2万元,隐名埋姓捐了15年。“兰小草”是谁?这也让媒体和无数市民猜了15年。21日凌晨5时许,“兰小草”因病去世,他的身世才被揭开。“兰小草”的真名叫王珏,今年48岁,是一名乡村医生。这位一辈子没离开海岛的乡村医生,在妻儿耳边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多做公益事„„”(相关报道见A9版)“兰小草”的捐款故事始自2002年11月。15年来,他每践诺一次,社会公众就温暖一次。行一次善不难,难的是十数年、数十年行善!许下一个诺言也十分容易,难的是脚踏实地、“跑马拉松”式地履行诺言!“兰小草”一诺千金、守信践诺的恒心和毅力,让人确实为之动容。

尤其难能可贵的,一是“兰小草”长年行善,却是真正的不为名、不图利,像搞“特工行动”一样,来去匆匆,没人能认出那个模糊的身影。即使与慈善总会联系也是打公用电话,如此献爱心,可谓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实属罕见。二是,从每年所捐的2万元钱“不全是百元整钞,还有皱巴巴的零钱”来看,他所捐之款,非高官厚禄所得,也非经营企业所获,完全是他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长期行善,绝非一时的慈善冲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感动?

虽然在近年来,我们身边的乐善好施者在日渐增多,但像“兰小草”这样本身经济条件不算好却长期行善的人,还是不多见。“兰小草”默默无闻,却有很高的人生高度。有的富人学会了赚钱,却没有学会有高度地做人,有的富人拥有金钱,并不一定做人有高度,像“兰小草”那样,赋予金钱以信仰和品质,才称得上有高度。“兰小草”的人生虽然较为短暂,但其人生价值却是永恒。

在“兰小草”面前,那些善款“膳”用者更没有人生的“高度”。一段时间以来,善款不能善用被人们屡屡诟病指责,成了某些单位甚至某些人胡吃海喝的“小金库”,比如某地红十字会曾曝光一张万元餐饮发票,网友讥讽该红十字会为“红食字”会,因为老百姓筹措的善款被他们“膳用”了,吃掉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守住善款底线,是对爱心的最大呵护。

“兰小草”的“慈善长跑”让人感叹和感动。古人云:“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意思是说,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一切都好办了。有论者指出,慈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需要全体公众的力量,只有当慈善成为社会的风尚,慈善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实现。诚哉斯言!“兰小草”的“隐善”需更多人接力。

习最高领导人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突出优势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中游,高铁、核电、汽车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好,符合很多国家需求和承接能力。”2015年10月18日,即将访英的习最高领导人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不忘推介一下中国制造。

5年来,习最高领导人主席出访的足迹遍及五大洲,高铁、核电、大熊猫、青花瓷等一张张“中国名片”也随之闪耀全球。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习最高领导人透过这些“国家名片”,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活力盎然、和平友善、开放包容的中国。

高铁是出访谈得最多的项目之一

2015年7月17日,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习最高领导人登上一列即将竣工的动车组头车,一边了解性能、设施、操作运行情况,一边与身旁的工作人员交流。

“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习最高领导人说。

近年来,习最高领导人出访或是在国际会议上,谈得最多的合作项目之一就是高铁。无论是访俄期间与普京会谈,还是会见来访的瑞典首相勒文,抑或是出席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多边场合,高铁都是习最高领导人向国际社会主推的“中国名片”之一。

“我是在习最高领导人主席的建议下选择乘坐高铁的。”2015年3月28日,刚参加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的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乘坐高铁前往三亚。一路上,他对中国高铁的高速、舒适赞不绝口。“中国和斯里兰卡的铁路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很高兴亲自体验了中国高铁。”他说。

不久前的6月,习最高领导人访问哈萨克斯坦,在参观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时,他邀请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开高铁”,体验模拟驾驶项目。当屏幕上的中国G2017高铁列车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经过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一路飞驰到阿斯塔纳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如今,凭借强大的设计团队、过硬的技术标准和较高的性价比,中国高铁在世界独占鳌头,土耳其、印尼、俄罗斯等国的第一条高铁,都闪耀着中国企业的身影。

核电“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014年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习最高领导人在会上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让全世界印象深刻。

“各国政府要知责任、负责任,强化核安全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这段话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作为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发展核能事业60多年来,一直按照最严格标准对核材料和核设施实施管理,实现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是世界上核安保记录最良好的国家之一。而习最高领导人在海牙发出的“中国声音”,也让不少有意引进中国核电站的国家吃了定心丸。

接下来的两天,习最高领导人在欧洲掀起“核电旋风”。3月25日,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习最高领导人提出双方应该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强的“旗舰项目”。3月26日,在习最高领导人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共同见证下,双方签订了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的工业合作协议。

此后,中国核电走出去“一发而不可收”,成为继高铁之后,另一张在国际社会打响的“中国名片”。以中国两大核电企业——中广核和中核研发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为例,在安全上,“华龙一号”上升到新的高度:拥有双层安全壳,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可以抵御类似商用大飞机撞击的意外攻击,厂区也可抵御相当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地震震级。先进的技术水准和稳固的安全性能,让肯尼亚、印尼、南非、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核电产生兴趣。目前,中广核已经与国外20多家对口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签署了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或意向书。

“中国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监管,确保中国境内和对外出口的核电站安全可靠、万无一失。”2016年4月,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习最高领导人再次向世界发出中国核电安全的最强音。

颠覆大飞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

5月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跃而起直上云霄;79分钟后,飞机平稳降落,现场人群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时间回溯到3年前。那时,习最高领导人在上海考察,他亲自登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C919综合试验台,并对试验大厅科研工作者表示: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的逻辑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现在要倒过来,我们要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习最高领导人振聋发聩的号召发出不久,中国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的消息就在全世界扩散开来。自此,中国正式打破欧洲空客、美国波音对大型客机的市场垄断,国产大飞机成为飞在空中的“国家名片”。

颠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展现出习最高领导人对自主创新的特殊情结。习最高领导人本来就是个“科技迷”。2014年11月18日,正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访问的习最高领导人特意前往码头,登上中国“雪龙”号科考船。2016年4月26日,习最高领 导人在安徽合肥考察了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并观看合肥市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以习最高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5年来,中国自主创新已成燎原之势。除了大飞机试飞成功,“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墨子”通信„„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创新惊艳全球。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2015年10月21日,习最高领导人访英期间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演讲,一两句话,就巧妙拉近了汤显祖这位中国戏剧大师与世界的距离。

“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习最高领导人建议。

此后,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活动相继展开,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在《牡丹亭》的唱腔中流连忘返;在汤显祖的故乡临川,汤显祖的后人一齐纪念莎士比亚;在布鲁塞尔,《牡丹亭》也连续演出多场。莎士比亚400年后遇见“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传为佳话。

精通中国文化的习最高领导人,十分善于运用中外之间的文化联系,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古城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道到新加坡的郑和宝船,从巴西200年前的中国茶到伊朗苏麻离青与青花瓷器的故事,从捷克画家的《美猴王》画作到访德时掀起“熊猫旋风”,习最高领导人以巧妙、生动、亲和的语言,将一大批中国文化名片展示在世界面前。

习最高领导人为何热衷于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这不仅源于他对中国文化深沉的爱,更源于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最高领导人鲜明地指出。

“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最高领导人向世界这样讲述认识中国的路径和方法。同时,他也是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的最佳践行者。一个个中国故事在他口中娓娓道来,一张张“中国名片”从他手中传递给世界。习最高领导人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的过程,正是5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前进的缩影。通过这些名片,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中国也在用更好的方式融入世界。

中国道路,激荡世界新思考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当其时地激荡起世界新的思考

被称为“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18+1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世界的关注中胜利闭幕。最近这些天,18+1大精神不仅是中国人关注、思考的焦点,研究中国的各国专业人士也在逐字逐句分析3万余字的18+1大报告,希望从中发现未来的成功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给当代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当今世界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西方政党还在搞“拳击赛”,中共却在跑“接力赛”!这样的比喻,道出了很多国家对发展道路探索的焦虑。事实上,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曾以为历史已经终结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政治生态乃至民众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走什么样的路,不但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而且也重新成为西方国家的问题。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当其时地激荡起世界新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对中国有深远意义,更有着“世界价值”。从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现代化进程看,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渴望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人们,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在本国获得成功的社会主义政党,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很长时间里,有不少人认为,只有西方道路才能使国家走向现代化。但是,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一位18+1大代表的心声,刻画出中国人对走自己的路越来越强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5年来我们不断推向深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也来自于与世界的共同探索、相互借鉴。“埃塞俄比亚一直在向中国‘取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贫困人口也削减了一半。”“中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在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道路。”“强大的行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在速度和力度两个层面都得到彰显。”18+1大所引起的海外关注说明,中国道路的“相与相随”效应正在广泛显现。

中国道路的影响,并不是中国强加给别人的,而是基于中国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基于中国跟上时代的探索方式。正如习最高领导人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因为绝不封闭僵化,中国道路才能不断借鉴吸收各种先进的规律;正是因为绝不改旗易帜,中国道路才能得到众多渴望“走自己的路”的同行者认同。

有政治学者认为,政治发展具有两种形态,“在路口”是道路的选择时期,“在路上”则是道路选定后的实践与发展阶段。历史道路不会总是处于选择状态,习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沿着选定的方向、道路探索前进,正当其时。亿万人民在共同创造着历史,整个世界在期待着我们的未来。

“黄金菜地”承载对“慢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在房价每平方米超过10万元的前门地区,有一块“黄金菜地”隐于闹市之中。连日来,对这片菜地主人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说是胡同里念想着过去的“老北京”,有人说是豪掷千金、追求隐世生活的现代“陶渊明”,还有不少人慕名前去一探究竟。(11月1日 《北京青年报》)在眼球效应时代,“黄金菜地”迅速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黄金菜地”无疑是奢侈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黄金菜地”引发了围观者的“胡思乱想”。不论是怀念过去生活方式的“老北京”,还是现代版“陶渊明”,“黄金菜地”显然背离了大多数人惯常的理性选择思维。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被如何利用,通常取决于哪种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在大城市,土地往往是一种稀缺资源,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上来看,“黄金菜地”背离了利益最大化原则,自然难以从梦想照进现实。

稀缺、清新的“黄金菜地”,并非真正的菜地,而是一家企业暂时闲置的项目用地。为了提高这块土地的使用效率,该集团名下的物业公司将这块地临时变成了菜地,菜地里种出的蔬菜,都会无偿分发给社区居民。尽管有些“一厢情愿”,“黄金菜地”引发关注,却也隐伏着都市人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

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森林”,固然让人们更有安全感,隐私也得到更好的保护,却建构了人为的藩篱,让人们难以亲近自然。人口流动的加速,让置身陌生人社会的我们,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和精神慰藉。“黄金菜地”承载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人们对“慢生活”的渴望。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一环。许多劳动者就像是传送带上的齿轮,为保障大机器生产的高效运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大城市居大不易,为了城市融入,许多人都在努力奋斗;社会竞争渐趋激烈,只有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才能脱颖而出。

“我们走得太快了,有时需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诗意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在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争分夺秒成为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不及”“不耐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上紧了发条的匆忙步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许多人的喜怒哀乐。“黄金菜地”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老百姓对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慢生活”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

对待人工智能应“乐观>焦虑”

上月,谷歌研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元,仅通过3天的自我学习、自主进化,就以100比0的胜率战胜了曾经“天下无敌”的阿尔法狗。似乎人工智能完全能够高仿甚至超越人类思维的局限,甚至创造新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或将成为人们未来要面对的现实。

阿尔法元的出现,预示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的高度、达到新的层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对阿尔法元的关注并未在网络上引起“炸锅式”评论和热议。的确,未来已来,作为新的风口,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让新技术、新硬件、新形式层出不穷,在不少科技爱好者、信息关注者眼中,更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尽管如此,人们的目光却还是聚焦到另一个“纠结点”之上。

近日,《人民日报》刊载一篇题为《人工智能:机器猫,还是终结者?》的文章,标题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当前人们看待人工智能的两种思潮。一种是“乐观派”,将人工智能看作“机器猫”,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种是“焦虑派”,在他们眼中,人工智能就如“终结者”,或许未来会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和灾难,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表达过他个人的焦虑。

但从行业、产业、技术的全方位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奇点已然到来,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动能日趋强劲,早已形成不可逆的磅礴态势,与其纠结、焦虑缠身,倒不妨乐观、积极一些,毕竟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远远多于恐慌。何况,乐观看待人工智能本就是历史的呼唤:旧中国的闭关锁国,加上“被”封锁,未能进行工业革命,是导致我们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的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我们没有理由停滞不前,必须把握住这个“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看待人工智能这样的新领域、新事物,我们一定要汇聚发展的眼光,切不可孤立审视,毕竟人工智能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有序发展,早已成为不少企业降成本、促转型、提效能的首选。党的18+1大报告中,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呼应、相匹配的产业规划、行动方案等,各地也在围绕人工智能部署谋划、出台政策,期待谱写出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大家更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放下思想包袱、主动投身学习,实现我们自身的转型,尽早适应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引领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思想意识、能力水平始终超前一步,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当然,对人工智能“焦虑”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也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正面引导,构建人们的道德、伦理防线,确保人工智能绝不被错误的动机所左右、误导,不断发挥出推动人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待人工智能,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焦虑”的态度,全力投入到技术的研究、发展的实践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大有可为的着力点,让人工智能始终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造福社会、推动发展、助力改革的无尽活力。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三重要义”

习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曾多次通过座谈、演讲、回信等形式寄语广大青年。在党的18+1大报告中习最高领导人再次寄语广大青年,满怀深情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广大青年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修身养性,脚踏实地,勇攀时代的高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彰显新时代新青年的新气象。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法”在于坚定信念、志存高远。所谓“法”,即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引领,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方向指引和人生航向的问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最高领导人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心中有了坚定的信仰,脚下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广大青年一定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唯有如此,青年干事创业的步伐才能铿锵有力。反之,信念一旦丢失、理想一旦丧失,青年干事就犹如太空漫步 般迷茫而不知所措,飘飘然而无力。坚定信念,首要和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道”在于修身养性、道德养成。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体现的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最高领导人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三观”是青年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源泉,是青年干事创业的价值基础和道义起点,是青年必须系好的“第一粒扣子”。青年人成长成才固然要靠过硬的本领,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并始终践行正确的“三观”。在修身养性方面,古代的贤达之人早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并著书立说告诫后人,比如《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则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位居其首。因此,广大青年立志成长成才,首先要立志做一个“大写的人”,要“积大德”“行大爱”,常在修身养性上“修枝剪叶”,及时清除害虫、拔掉坏芽,给身心营造一个“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成长空间,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努力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术”在于脚踏实地、砺能笃行。所谓“术”即技术和方式方法,所要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和实践路径问题。这个路径就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坚持在实践中“砺能笃行”。如果说理想信念是描绘蓝图,是“河对面的风景”,那么“砺能笃行”就是实践路径,是渡河的桥和船。砺能笃行,前提是“能”,关键在于“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青年要实现立志做大事的目标,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躬身于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大事”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和伟大实践。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对想做喜欢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曾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作者:鞠俊俊,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田兵,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工委组织人事部)

14->�的齿轮,为保障大机器生产的高效运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大城市居大不易,为了城市融入,许多人都在努力奋斗;社会竞争渐趋激烈,只有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才能脱颖而出。

“我们走得太快了,有时需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诗意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在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争分夺秒成为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不及”“不耐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上紧了发条的匆忙步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许多人的喜怒哀乐。“黄金菜地”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老百姓对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慢生活”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

对待人工智能应“乐观>焦虑”

上月,谷歌研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元,仅通过3天的自我学习、自主进化,就以100比0的胜率战胜了曾经“天下无敌”的阿尔法狗。似乎人工智能完全能够高仿甚至超越人类思维的局限,甚至创造新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或将成为人们未来要面对的现实。

阿尔法元的出现,预示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的高度、达到新的层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对阿尔法元的关注并未在网络上引起“炸锅式”评论和热议。的确,未来已来,作为新的风口,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让新技术、新硬件、新形式层出不穷,在不少科技爱好者、信息关注者眼中,更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尽管如此,人们的目光却还是聚焦到另一个“纠结点”之上。

近日,《人民日报》刊载一篇题为《人工智能:机器猫,还是终结者?》的文章,标题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当前人们看待人工智能的两种思潮。一种是“乐观派”,将人工智能看作“机器猫”,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种是“焦虑派”,在他们眼中,人工智能就如“终结者”,或许未来会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和灾难,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表达过他个人的焦虑。

但从行业、产业、技术的全方位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奇点已然到来,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动能日趋强劲,早已形成不可逆的磅礴态势,与其纠结、焦虑缠身,倒不妨乐观、积极一些,毕竟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远远多于恐慌。何况,乐观看待人工智能本就是历史的呼唤:旧中国的闭关锁国,加上“被”封锁,未能进行工业革命,是导致我们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的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我们没有理由停滞不前,必须把握住这个“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看待人工智能这样的新领域、新事物,我们一定要汇聚发展的眼光,切不可孤立审视,毕竟人工智能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有序发展,早已成为不少企业降成本、促转型、提效能的首选。党的18+1大报告中,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呼应、相匹配的产业规划、行动方案等,各地也在围绕人工智能部署谋划、出台政策,期待谱写出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大家更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放下思想包袱、主动投身学习,实现我们自身的转型,尽早适应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引领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思想意识、能力水平始终超前一步,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当然,对人工智能“焦虑”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也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正面引导,构建人们的道德、伦理防线,确保人工智能绝不被错误的动机所左右、误导,不断发挥出推动人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待人工智能,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焦虑”的态度,全力投入到技术的研究、发展的实践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大有可为的着力点,让人工智能始终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造福社会、推动发展、助力改革的无尽活力。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三重要义”

习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曾多次通过座谈、演讲、回信等形式寄语广大青年。在党的18+1大报告中习最高领导人再次寄语广大青年,满怀深情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广大青年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修身养性,脚踏实地,勇攀时代的高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彰显新时代新青年的新气象。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法”在于坚定信念、志存高远。所谓“法”,即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引领,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方向指引和人生航向的问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最高领导人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心中有了坚定的信仰,脚下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广大青年一定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唯有如此,青年干事创业的步伐才能铿锵有力。反之,信念一旦丢失、理想一旦丧失,青年干事就犹如太空漫步般迷茫而不知所措,飘飘然而无力。坚定信念,首要和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道”在于修身养性、道德养成。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体现的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最高领导人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三观”是青年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源泉,是青年干事创业的价值基础和道义起点,是青年必须系好的“第一粒扣子”。青年人成长成才固然要靠过硬的本领,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并始终践行正确的“三观”。在修身养性方面,古代的贤达之人早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并著书立说告诫后人,比如《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则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位居其首。因此,广大青年立志成长成才,首先要立志做一个“大写的人”,要“积大德”“行大爱”,常在修身养性上“修枝剪叶”,及时清除害虫、拔掉坏芽,给身心营造一个“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16 的成长空间,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努力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术”在于脚踏实地、砺能笃行。所谓“术”即技术和方式方法,所要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和实践路径问题。这个路径就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坚持在实践中“砺能笃行”。如果说理想信念是描绘蓝图,是“河对面的风景”,那么“砺能笃行”就是实践路径,是渡河的桥和船。砺能笃行,前提是“能”,关键在于“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青年要实现立志做大事的目标,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躬身于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大事”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和伟大实践。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对想做喜欢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曾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作者:鞠俊俊,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田兵,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工委组织人事部)

舞动新时代的青春鼓点

每一个青春梦想,都是励志之余需要耕耘的地方;每一个努力耕耘的地方,都是梦想青春最激越的鼓点。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表彰会近日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19岁的梁智滨及其团队获得了10万元奖励。梁智滨说,“我想在学历上继续深造,继续学习施工或者建筑专业,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感慨于梁智滨的这句,“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拥有的梦想也会不同。有些梦想会渐渐消失,于是新的路途中又有新的梦想不断地种下,沿着现实的“土壤”不停地“生根发芽”。梁智滨的梦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他的一个目标。没有进过“象牙塔”,或许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但这个遗憾却成为他青春路上的又一个梦想。立于现实的“地平线”上,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撒下另一片梦想的种子,确立一个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相比于一些找不到自己人生方位的青年人来说,梁智滨的这个梦想更让人欣慰,值得点赞。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就是我们最大的背景。”的确,祖国就是我们的背景,新时代又给了我们更为广阔的舞台。梁智滨与“象牙塔”擦肩而过,但就读于职业学校施工专业的他,却为自己“砌”出了另一条人生轨道。曾经,我们的父辈们也渴望走进大学的校门,但更多的他们还是在校门外徘徊。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山岭上远望他们的曾经,每一个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进的青春梦想都闪烁着属于他们的光芒。

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曾有着最朴素、最纯真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揣梦想,脚步就不会被风雨所阻碍。

江苏95后的运动员刘赟涛,因为天生残疾,种种不便困扰着他。后来他接触到了游泳,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地习惯,再到取得成绩,刘赟涛心里的满足感远远盖过了付出的不易,他拥有自信,也有了更大的梦想。2016年,刘赟涛随中国代表团参加里约残奥会,在男子50米仰泳S4级决赛中,他以45秒01的成绩获得亚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与新时代相向而行、同频共振,保持内心的志向、奋进的状态,从而有自己的收获,这样的青春,舞出了新时代的激越鼓点。

习最高领导人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程。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精彩的梦想和独特的经历,在人生的轨道上不断创造着永不磨灭的价值。年轻人的身上往往洋溢着一个时代的群体风貌。无论我们从事哪种职业,坚守在哪个岗位,我们心中有光,我们就能发出时代之光;我们有梦想,就会有实现梦想的不竭之力。

也许我们没有人生奇迹,但一定要有奋发向上的轨迹。向着阳光奔跑,和时间赛跑,舞动青春之鼓,我们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第三篇: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六集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六集

石黑一雄写尽了普通人面对战争的无力.......................................................................................1 将成功果实系于祖国大树...............................................................................................................3 “学霸”成材要先成人...................................................................................................................4 好人可能带来弊端...........................................................................................................................5 赓续家书“传情”的优良传统.......................................................................................................7 中国梦终将在青年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7 “越野车追逐藏羚羊”不可原谅...................................................................................................9 中秋节,文化认同中的家国情怀.................................................................................................10 不老的袁隆平,不老的科学精神....................................................................................................11 以自信塑造大国国民的形象.........................................................................................................12 守陵人•离别信•洗澡蟹.................................................................................................................14 8旬老夫妻成“网红主播”见证爱的力量.......................................................................................15 纷争第一高楼,这真的有意义吗.................................................................................................16 海水变暖将至珊瑚礁2050年前九成消亡...................................................................................17 关机一百天,支配手机还是被手机支配?.................................................................................19 《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20 14岁考入北大,家长请莫误读....................................................................................................21 围观“捐献日记”,是对善行爱意的共鸣...................................................................................23 石黑一雄写尽了普通人面对战争的无力

石黑一雄写尽了平凡人在战争和历史大势面前的无力,他们不倾诉,也不愤怒,面对死亡、耻辱和无尽的战后创伤,他们只是领受。但这样的克制却使得读者更难忍受——最痛的怕就是这样无声的悲恸。

风格:在日本气息和英式风情间切换自如

2017年10月6日,石黑一雄以黑马姿态荣获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石黑一雄,英籍日裔,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6岁时因父亲工作移居英国,而再次回到日本,已经是1989年了。

1983年,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说《群山淡影》,即以战后重建的长崎为背景——长女的突然自杀,使悦子陷入到对当年日本生活的回忆中;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中,主人公大野增次曾显赫一时,随着二战日本的战败,他恍若大梦初醒,开始了对自己和战争的反思。许多人注意到小说中存在日本特有的“物哀”“浮世绘”痕迹,实际上,石黑一雄也正是因为这两本日本气息颇为浓厚的作品引起了英国文坛的关注。

在第三本书《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刻意地将背景转向英国,他力图证明自己可以“比英国人还英国”,他成功了,也因此书获得1989年的布克奖。小说从英国达林顿勋爵的男管家视角出发,写一战二战间英法德各种社会变化,特有的英国风景,特有的管家,像西班牙的斗牛士、美国的牛仔一样,使得整部书充满英式风情。《长日留痕》的叙述语言极为克制,正如竭尽全力为勋爵服务的管家史蒂文斯的克制,但这种克制和忠于职守与其说是英式的克制与忧郁,不如说充满了日式的压抑和荣誉感,甚至更有人说,史蒂文斯与其说是一名英国管家,不如说更像日本尽忠职守的武士。

主题:反思战争与身份危机

石黑一雄的小说大多涉及二战后对军国主义的反思,描写其缓缓衰落的过程。在石黑一雄的七本书中,其中四本有二战背景:《群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上海孤儿》,石黑一雄的移民身份使他不只关注作为战败方的日本,也关注作为战胜方却仍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英国。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显得那样无力,帝国衰落,大厦将倾,从前的安定被打破,从前的荣光如今看起来显得讽刺而耻辱。

小说中的人们总是陷入回忆,在回忆中显得更加迷惘,对于现在却非常无力。所有的人将目光投向过去,但黄金时代不会再来,回忆充满失落和怅惘,前途渺茫,战争和历史大势像无边的洪流,漫过每个人的生活,重塑了国际政治格局,也重塑了每个人的人生。

战争带给人的不只是伤亡,也使侥幸活下来的人永远带着创伤,身份认同也出现障碍。甚至在以半科幻为背景的小说《别让我走》中,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充满这种认同上的危机。在小说中石黑一雄描述了一群克隆人的命运,他们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捐献自己的器官,在数次危险万分的手术之后生命将被完结。当读者知道所谓的“捐赠”是什么意思,其后的阅读就无法不带着心悸。

小说并非着眼生物工程的伦理,更多是日式的命运感,面对那样的残忍的未来,他们从无反抗,只是默许自己的责任和命运。他们被当作学生培养不过是为了证明他们也可以有灵魂,甚至在死前还以为来得及延期——他们以为艺术和相爱可以延期,不是拒绝死亡,只是延期。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世界,一个她的内心知道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Never Let Me Go。让人心碎。

在这样的历史大势中,日本妇人悦子、画家大野增次、管家史蒂文斯,甚至克隆人„„所有人都是无力的,他们尽忠职守,或随命运起伏颠簸流离。面对命运他们有种日本人的命定感,他们并不拒斥命运的来临,仿佛那是生来就要领受的;而面对过去,面对战争,他们也有着英式的冷漠与疏离,“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更何况是小人物。石黑一雄写尽了平凡人在战争和历史大势面前的无力。他们不倾诉,也不愤怒,面对死亡、耻辱和无尽的战后创伤,他们只是领受,但这样的克制却使得读者更难忍受——最痛的怕就是这样无声的悲恸。

作为编剧

另一重身份依然精彩

石黑一雄本人即为编剧,写过《亚瑟·梅森的略传》、《美食家》、《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等电视和电影剧本,但更为有名的当然是以他本人小说改编的《长日留痕》(或译作《告别有情天》)和《别让我走》。

《长日留痕》早在1993年就被搬上大银幕,并得到了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在内8个奖项提名。《长日留痕》是典型的英式电影,阴冷、忧郁、含蓄、克制,艾玛·汤普森和安东尼·霍普金斯将感情的压抑诠释得丝丝入扣,而二战的大背景使影片格局宏大,英式庄园风情更让人无法不想起《故园风雨后》或《唐顿庄园》。

2000年,《别让我走》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马克·罗曼尼克执导、凯瑞·摩里根、安德鲁·加菲尔德和凯拉·奈特莉主演。两部电影准确遵循了原著阴郁、克制的风格,但始终少一点东西,使电影显得有点闷,四平八稳,却并不出彩,但作为改编电影,我们仍可从中领略石黑一雄的风格。(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将成功果实系于祖国大树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在传感技术领域蜚声海内外,曾被聘任为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当祖国发起“千人计划”,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黄金期”。他说:“一个人的成功果实,要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这句质朴的话语,既蕴含浓浓的爱国情怀,又充满深深的哲理。的确,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参天大树上,才分外甜美。人的生命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的,个人生活离不开民族群体的活动及其创建的环境、背景和氛围。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是有“根”的,身上都打着无形的“烙印”。正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那种归属感以及为国尽责的使命感,往往是天然的、难以割舍的;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时刻相连,把自己的奋斗成果归属祖国和同胞,也往往是一种自觉。

回溯历史,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至海外,华人华侨很快掀起归国热潮。一时间,从印尼开往香港的船上,多数为归国华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侨居国外的科学家约5000余人,而到1956年底,已有近2000名科学家回归祖国,其中不乏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在给留美中国学生写的公开信中,华罗庚言辞恳切:“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老一辈科学家不远万里、以身许国,正因他们深深懂得:个人的成就即使再耀眼,如果无助或无益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最终都将黯然失色。

其实,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才格外壮实。每个人都享有选择的自由,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事实一再证明,个人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融合,才更加深沉。科学家杜祥琬,曾将人生动力比喻为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国家需要,一个轮子是个人兴趣,“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当个人成长的溪流汇集到国家命运的滔滔大江之中,一个人的前途自会更为广阔,成功之路也必定愈发宽广。

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体的放大。当更多人把成功果实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这棵大树便会枝繁叶茂。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正因拥有大批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者、实干家,我们不断刷新纪录、创造奇迹,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诸多领域的重大突破。岁月为证,国家和每一个人,构成了不能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祖国就像自己的父母,你是无法选择的;你爱自己的祖国,你为祖国要有所承担,这也是一种义务。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个人何愁不能获得磅礴的精神力量,又何愁无法抵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学霸”成材要先成人

20岁入党的博士,39岁就位居正厅级干部,作为高层人才引进兰州,这位曾经的“学霸”,戴着“骄子”光环的甘肃团省委原书记、武威市委原副书记陶军锋,让人记住的不是他的专业和学识,而是用腐败行为让人震惊。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念扭曲,不相信组织、不相信法律,毫无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私欲膨胀,胆大妄为,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并涉嫌违法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这样的陶军锋,让人想起今年开学伊始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室工作部发布的那则公告。8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1名在职硕士,因为婚外情、学术不端、偷窥异性入厕等行为受到不同程度处分,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人人仰视的“状元”“学霸”,用超越做人道德底线的行为让人重新审视,这样的“高分低德”学生走出校门,会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会不会又是下一个陶军锋?

这些“陶军锋”式的“学霸”,受过高等教育,原本可以用利用自己的知识大有作为,却违纪违法,偏离人生轨道。主要是一个“德”字出了问题,德之不全,必有余殃。道德问题是做人的基本问题,也是做官的首要问题。“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习近平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想要成为好干部,首先要成为“好人”。身不正,焉能正人?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一般的社会公德,还要有君子之德。孔子认为 “耻其言过其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周而不比”。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坚守道德准则。

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也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贯要求,是领导者所处的位置与肩负的责任所要求的必备条件。人民更需要的是一个有德行的领导干部,而非一个仅有才能而德行欠佳的领导干部。一个有德行的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思民之所思,忧民之所忧,行民之所想,把人民的温饱冷暖挂在心间,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切实贯彻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的领导干部,才能赢得群众真心的夸奖,享有群众良好的口碑,才能和群众互唱互和。

严管就是厚爱,清华的“学霸”所受到的最严重处罚也只是开除学籍,对于“学霸”们的人生路、成功路是一大幸事。假如这个时候不付出代价,不迷途知返,如陶军锋一流,将才华用错了地方,那害的不仅是他人与社会,最终也必然会是自己。

好人可能带来弊端

对于乐于施舍的人,人们会毫不犹豫地称他们为好人。施舍是社会的润滑剂,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施舍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效应。

譬如说,施舍的人多了,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好逸恶劳的行为。一些本来就有好逸恶劳倾向的人,好逸恶劳特征便泛滥起来,什么通过劳动改变命运,什么通过奋斗改变命运,通通见鬼去吧。他们最惬意的做法,就是等着天上掉馅饼,因为天上真的会掉馅饼的。与其汗流浃背谋得个有口饭吃,还不如四脚朝天等着施舍照样饿不死来得轻松。

乐于施舍带来的又一个弊端,便是催生了一个伪乞丐产业。据说,某些沿海富裕地区,不少乞讨者不是以乞讨谋生,而是目光远大得不得了,看到了这其中巨大的商机,以乞讨为致富的职业,赚了个盆满钵满。他们上班时,装得比乞丐还乞丐,一下便博得了施舍者的芳心,其技巧不可谓不娴熟。下班后,这些人不是回到脏兮兮的桥洞下的地铺上数钱,而是很大方地步入宾馆开房。某些人,还在乡下建起了彰显乡间文明的别墅,只是别墅散发出来的气味,堪是邪门。

与一般的施舍相关的,是大富翁们的裸捐。这里的带头大哥,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华人世界的代表,当是湘籍港商余彭年老先生。大富翁们的裸捐,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无数人为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善举深深感动。许多人还为之改变了对富翁们深入骨髓的固有看法。不过,冷静地分析,此举也不是一点副作用也没有的。那就是,这一行为,消弭了一些商场奋斗者的意志。他们觉得,从零开始奋斗,打下大片江山,而后,又都裸捐了,复归于零,等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那还搞什么搞?当然,没有人逼着他们裸捐。但因为看客的胃口被人为地调高了,只捐一部分,喝彩声会大打折扣,挺不划算的。而如果胆敢不捐的话,可能招来潮水般的仇富眼光。这些,都令他们创业的激情澎湃得有限。

在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上主动让座一类的人,人们也肯定会觉得他们是好人。这事儿从正面看,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但此举也不是没有弊端存在的。前一阵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某老人因女孩不主动让座,一屁股坐在女孩大腿上的新闻,就是让座善举催生出的恶之花。少数人,把让座这一善举,错误地看成了做人的底线,觉得见了相应的人不让座,是不可容忍的。其实,这完全错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主动让座是好人,而不让座,也不是坏人。但有些人却期望值意外地暴涨。那位涉嫌耍流氓的老人,很可能便是这其中的一员。此举怪好人怪得有些冤枉,但多少还是有些瓜葛的。

好人到菜市场买菜,遇上明显的短斤少两,想到的不是去过公平秤去与小贩论理,而是安慰自己说,多得点就让他多得点吧,做小贩起早贪黑的,赚点钱实在不容易。菜少了点,没有关系的,说不定还能替自己减点儿肥。这样的好人多了,便无形中助长了无良小贩短斤少两的行为。

一些好人遇上了坏人使坏,往往不是想到如何揭发如何与之斗争,而是选择了原谅,甚至夹杂着同情。这不利于遏制坏人恶行,甚至有可能助长坏人的嚣张气焰,自食其果也是有的。伊索先生的《农夫与蛇》,便是一个最别致的注脚。好人可能带来弊端,皆源于人性是有弱点的。

赓续家书“传情”的优良传统

“自从你走后,我非常想念你,想给你打电话,又听你妈说学校不允许,不知你在这里生活的咋样?适应得了吗?„„思想上、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多和老师沟通。从我的经历中我知道,中学学习比小学要紧张得多,课程种类多,课业负担重。但我非常相信你,会很快适应的„„”这是一封72岁的宝鸡姥姥手写给12岁外孙的家书。(华商报 9月21日)

观看长达六页的家书,不禁缄默,字里行间流露的不仅仅是关怀与爱,更让人感动的是老一辈书信传情的宝贵传统。家书,传递的是一份真情,传承的是一种家风,既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有效途径。

古有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曾国藩家书崇尚“耕读传家”古风,“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五兄弟后人至今绵延到第八代,突出成就者达240多人,不得不说,这与家书承载了家族的好家风,积淀了严谨的生活氛围不无关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对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事迹,他说“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可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离不开好家风,好家风反映好社风,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随着电子通讯工具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书信仿佛已被尘封在记忆的角落里。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电子贺卡、视频等快捷又便利,让人们充分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红利”,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家书依然是传递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里面蕴含的特殊情意,是任何通讯设备都承载不了的。忆往昔,一封封发黄的纸张,总能唤起内心最深处的记忆,触动最柔软的情感,架起最真诚的“连心桥”。亲人之间,不妨多一些传统,把关爱沉淀到最纯粹的方式上来。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系列经典诗词余温犹在。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也许无法回复到诗情画意、墨迹飘香的“家书”时代。但是,赓续家书“真情”的基因不能忘,传承优良“家风”的传统不能丢。让家书融入时代血脉温润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工程的壮举。

中国梦终将在青年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站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总纲领。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曾这样深情寄语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这个梦想,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回眸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5月,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这样深刻地指出。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作为指引中国青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始终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相关,始终沿着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方向前进,也始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为民族、国家带来希望,为青春、自我做出证明。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努力,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这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正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明确要求。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不忘初心、紧跟党走,在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的事业必须把握住根本性问题,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更高层次上吸引凝聚青年,引导广大青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以赢得未来的战略眼光竭诚服务青年,把他们的满腔报国之志转化为立足岗位的工作业绩,把他们的积极奉献精神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好广大青年的生力军作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青少年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2016年12月,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勉励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更是青春的责任担当。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树立的人生信念。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代青年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也只有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充满信任,寄予厚望。他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当代青年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一代青年总有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任何人都不能脱离时代,离开了时代主题的个人奋斗没有意义!毫无疑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国梦终将在青年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也终将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彩人生!

“越野车追逐藏羚羊”不可原谅

保护野生动物,其实不只是在肉体上不伤害像藏羚羊这样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同样也包括在动物福利层面不打扰这些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据报道,10月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帖称,两辆白色越野车追逐、辗轧藏羚羊,致使数只藏羚羊受伤、死亡。对此,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应称,事件发生在5日下午的保护区内,并未造成藏羚羊受伤或死亡,已对涉事司机进行了处理,但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据越野车司机事后解释,看到藏羚羊群出于好奇便将车辆驶离公路进入保护区,以便更近距离观察。

从工作人员的回应来看,此前网传的“越野车追逐、碾轧藏羚羊,致使数只藏羚羊受伤、死亡”说法,显然并不属实。而从越野车司机事后的解释来看,当时的追逐行为,恐怕也并非故意“碾轧伤害”藏羚羊。

但即便如此,上述行为仍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即使只是出于“好奇心”,这种做法仍是十分危险的。不仅可能威胁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藏羚羊的生命安全,而且就算“并未造成藏羚羊受伤或死亡”,事实上也会对藏羚羊原本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造成惊扰,甚至构成某种“动物福利”意义上的虐待。

因为,众所周知,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虽然在高寒缺氧高原环境下,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存能力,但与此同时,藏羚羊又是一种天性非常胆小、非常害怕惊扰的动物。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两辆越野车便在高原上开足马力疯狂追逐藏羚羊,将会对这些“高原精灵”带来怎样的惊扰,可想而知。

而站在动物福利角度,将这种惊扰和创伤,称之为“动物虐待”,也并不为过。而我国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明确,“不得虐待野生动物”。就此而言,上述“越野车追逐藏羚羊”事件,即使“并未造成藏羚羊受伤或死亡”,实际上也同样可能涉嫌违法。

通过此次事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其实不只是在肉体上不伤害像藏羚羊这样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同样也包括在动物福利层面不打扰这些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当然,相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同样也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有效预防、进而减少避免这种可能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福利现象的发生。

此外,相关的法律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规定“不得虐待野生动物”,但仅限于“人工繁育”过程中,而且也没有相应配套的惩罚条款。

中秋节,文化认同中的家国情怀

又是一年中秋到。恰逢三秋之半,最是月圆之时,中秋节,这个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被赋予了独特意味,至今为人深爱。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小时候,我们是从月饼中认识中秋节的,那是舌尖上的中秋。那时,月饼很大,大如圆月;那时的月饼,种类单调,屈指可数„„可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吃出了对中秋佳节的满心期盼,吃出了贫瘠生活的有滋有味,也吃出了孩提之年的单纯快乐。

中秋节,文化认同中的家国情怀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们从故事中认识中秋节。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再到玉兔捣药„„每到中秋,祖母总会从故事箱里拿出这些故事,百讲不厌,我们百听不烦。繁星点点,月明如镜,那古老的故事滋润了多少孩童的记忆。

后来,我们从诗词里认识中秋节。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阔,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从“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的羁旅之思,到“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的人生况味„„诗词里的中秋,道尽百般情思。

再后来,当我们长大成人,辞亲赴远,或读书,或工作。中秋节就是绵绵乡愁,就是难以言状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多少人在共鸣中一洒热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有多少游子在唏嘘中更加思念亲人。

中秋节,阖家团圆的佳节。为什么那么多人费尽千辛万苦也要赶回故乡?团圆。哪怕回不了家,盼团圆也是中秋节的主题。无论花好月圆人长久的期许,还是家和万事兴的表达,传递的情愫无不如此。特别在今天,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父母子女天各一方的场景越来越多,中秋节团圆更显得凝重。当空巢老人感叹“我最无助的时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时,一篇文章、一声呼唤,让不少人在今年中秋节前义无反顾地回到父母身边。从这个角度上看,中秋节是一个极有人情味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节日。

如今,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了一种文化责任。早在2006年,中秋节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月、赏月、拜月„„传统习俗在今人重温中更有生命力,万家灯火在习俗流转中更有文化自信。

2008年,中秋节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可休假一天。法定休假,让中秋节更受举国上下认同,并在认同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象,长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如今仍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文化底色,甚至已是融入我们文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十一长假中,既有国庆节又有中秋节。双节聚一起,让十一长假更多了家国情怀,也让国人更深切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臧克家曾在诗中充满豪情地赞美道:“您是聚光的明镜,把人民的期望集中;您在创造崭新的历史,把优秀的传统继承„„”在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中,也许我们的梦想就延伸在这最炽烈的家国情怀中。

不老的袁隆平,不老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院士研发团队试种的四种耐盐碱水稻,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开镰收获,经评测,其中编号为0045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620.95公斤。碱生稻的研发成功,代表着水稻种业的又一次突破,这对我国粮食战略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2.8亿亩盐碱地急需改造,如果耐盐碱水稻能推广到全国各个盐碱地,只要三年时间,就有希望推广面积到一亿亩。这一亿亩荒滩变良田,将多养活1亿人!(9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金秋九月,黄海之滨,一片生长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压弯枝头。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最高亩产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28日,“海水稻”实地测产结果一经宣布,现场人群沸腾了——这个亩产意味着我国在“海水稻”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多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今年已是87岁高龄。不可否认,许多像袁隆平这样高龄的科学家,已经可以躺在功劳簿上颐养天年了。我们也经常耳闻某些科学家抄袭论文、剽窃成果、削尖脑袋评职称、争选院士、骗取奖励、冒领经费„„.有的科学家商业头脑胜过科研头脑,经济效益重过社会效益,哪些项目容易出利润、出政绩、出名声就研究哪些,把科研作为赚取利益、谋取功名的工具,更有诸如“包二奶”、诱奸大学生等恶劣行径,在他们眼里只有权、钱、色,哪里有一点科学家的“真善美”?纵使他们有了这样那样的职称和头衔,也不过是学术不端、道德沦丧的伪君子。

袁隆平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科学家的职称和名声不等于知名度、不等于地位和身价,而是由学术水平、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在科研工作中的为人及道德操守决定的,这其实就是科学的精神和本质。科研人员只有心系人类和社会,着眼未来和长远,坚守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研究,追求科学精髓,追求科学真理,才会绽放光芒。不老的袁隆平,不老的科学精神。袁隆平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他的研究成果,事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可以说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以自信塑造大国国民的形象

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人也前所未有地以大国国民形象感知整个世界。从“东亚病夫”的耻辱中走出来,我们的确历经了太多的坎坷。如今,当中国对外展示全新的自信形象,中国人都为此准备好了吗?

须看到,祖国的强盛不是在朝夕间实现的,几代建设者的筚路蓝缕铺就了如今的复兴之路。为祖国感到骄傲,也要理解和遵循祖国复兴的历史进程。

国门一步步打开以后,中国人开展对外交往的机会与日俱增,出境旅游和留学成为普通人直观地接触世界的方式。出境旅行和生活,既是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也是外界最直观地认知中国国民形象的途径。这些年出国,可以发现许多当地人使用的产品来自国内。大到中国品牌的汽车,小到一个保温杯,都有Made in China的痕迹。国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也被搬运到海外。比如,在亚洲许多国家,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账单日益普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的无现金支付,让一位访问上海的内阁部长看起来像“山龟”(土鳖)。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认可,理所当然地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国人的腰包的确鼓起来了,然而,善意地表达骄傲,不能依赖于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有钱就任性”,在任何一种文化里都不会让人感到舒服。一些国内游客一到国外就启动疯狂购物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目的地经济发展,但是也妨碍了当地的正常秩序,抢购奢侈品的国人形象并不一定受欢迎。一个地方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首先期待传播本地的人文价值观,游客自然应该入乡随俗,感知异域文化之美。

“看到祖国这么霸气,我就放心了。”这句网络热语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的确,有了强大的实力,才有资格和能力保护本国国民。在近年开展的历次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既让身处困境的国人平安撤离,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维护国家和国民利益的决心。

不过,霸气不是霸道,我国的传统对外交往观念里从来没有“恃强凌弱”这四个字。中国的大国之路不能像某些国家那样,把控制和欺压当地人当成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求同存异依然是和平开展对外交往的有效方法论。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出境在外,遵守、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同样是表达国民骄傲的方式。中国人的骄傲不是来自拳头,而是来自对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自信与坚守。

国家形象是如何被构建的,既取决于全体国民的努力,也受个案、个体事件的影响。在特定的时期,个体事件还会导致滑坡效应,进而逆转国家形象的健康发展方向。因此,每个国人都有责任约束自我行为,在表达对祖国感情时不忘国家形象。

像“中国游客大闹国外机场,高唱国歌”这样的新闻,非但不是正确表达国民骄傲的方式,简直还是一种昏头的表现。国家旅游局就多次把不文明中国游客纳入黑名单,以此警醒他们不要把粗俗的举止当成表达国民骄傲。自信往往伴随着谦卑和审慎,狂妄跟自豪的距离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些动不动就要在国际交往场合秀优越感的国人,应该想想自己究竟为祖国的发展做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国民形象。

中国的崛起仍在进行时,国民骄傲处在激烈的动态变化中。从不自信到走向自信,中国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心态转折,接下来,中国人要面对的则是如何更得体地表达自信的问题。发展历经坎坷,也伴随着光荣与梦想,但更为常态的则是日积月累的寻常。表达国民骄傲,需要一颗平常心,也需要一颗站在世界舞台高度的同理心。

守陵人•离别信•洗澡蟹

一条题为《清华女博士辞掉高薪,回乡做守陵人》的视频近日在网上热传: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博士梅静回到老家河北易县守护清西陵。有网民评论称,就连初中生都外出打工,她图的是什么呀?也不少网民评论称,国家花了那么多钱,读完博士却去做守陵人,这纯属于浪费国家资源。笔者心想,在外求学多年,又是名校毕业,是怎样的一份情怀让她决定回乡呢?

当事人梅静回应称,自己并非清华博士,而是清华建筑学院的硕士,回乡也并非是做清西陵的守陵人,而是在清西陵附近的村子创建了一个包括公共图书馆、绘画创作、教育讲座等功能的书院,目的就是想把家乡的文化遗产传播出去。

近年来,从之前“博士生返乡日记”的火爆,到现在“清华女博士回乡做守陵人”的热议,似乎在外求学工作的游子们选择返乡的人越来越多,演绎着不同版本的“返乡故事”。他们在经历过外面世界的繁华之后,毅然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扎根故乡,以自己的文化和道德,温暖故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建设家乡。从这些乡村变革和发展的亲历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乡土社会的优良传统,看到了平凡中的坚守和希望,而这些,正是自古以来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血液所在。

世上职业千万种,行行出状元。用自己之所学,从自己熟悉的干起,有何不可?正如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清华硕士毕业放弃高薪,回到家乡创办书院,到底值不值得、是否人才浪费,这不应由他人作出判断,而要尊重她自己的选择。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乐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多元,也要乐见市场用人需求的多元化。近日,90后保安王新龙,在辞职前的最后一天,写了一封信给任职的某学校的学生,表达了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依依不舍之情,勉励学生好好念书。这封信被家长晒到朋友圈后,迅速引发关注。

引发关注的是信中的一些措辞:“以后天天是吃泡菜还是吃肉,出门时开车还是走路,衣服是经常换还是几年换,在馆子里是端盘子伺候别人用餐,还是让别人伺候你用餐?在服装店伺候别人试衣服还是别人伺候你试衣服?„„”学生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努力,难道就是为了这些吗?这样的言辞,会不会对少不更事的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呢?

“我们充分肯定保安对学校和学生的心意,也了解到他对学生非常舍不得,很喜欢学生。”这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说,信中的一些措辞也存在着瑕疵,学校私下提醒王新龙,这些有瑕疵的言辞,可能会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造成不良的影响,怕学生因此对保安这种职业产生歧视。“我们当即决定,让王新龙去收信最多的班级做一个告别演讲,满足他和孩子们正式告别的心愿。”这位负责人说。

从小要立志不错,为了中华之崛起,为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这些道理估计学生们耳朵都听出老茧了。王新龙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孩子们要珍惜时光,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这样的形式或许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一封不一样的离别信,传递着温情,让人感受到了暖心。之所以令人备受关注,也许是因为它的稀缺少见。很多年前,去国外留学、办签证是非常难的事,所以去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等海外读书回来的人,几乎都成了天之骄子。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关于“海归”找工作难、起薪低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

据新华网报道,留学一年取得美国高校商学硕士学历的张晴,没想到回国后找工作居然会四处碰壁。她原以为找个上万元的工作是底线,但投了无数简历后发现,仅靠留学文凭在招聘市场上根本吃不开。“海归”在国内的待遇,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跌到了地狱。

“海归”就该拿高薪?“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发现,把留学当“镀金”轻松溜一圈回国的“洗澡蟹”式海归,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到超过百万元分化严重。看来,“海归”身上的光环正在慢慢褪去,用人单位不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出国留学、海归并不代表你的竞争能力,无论世界怎么变,只有真正拥有实力,做好每天的工作,同时发展新的技能,才能够傲然屹立于时代浪潮中。

8旬老夫妻成“网红主播”见证爱的力量

一说到手机直播间的“播主”,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都是年轻人在直播间里的热力无限。但是,有一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妻,最近也玩起了手机直播,开了一个名叫“开心奶奶”的直播间,不仅吸引了许多粉丝,还感动了不少人。(10月8日《新闻夜航》)

直播的主播往往是年轻人,形象要好,因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粉丝,但现在我们却见到了8旬老夫妻成为“网红主播”,这虽然出乎意料,但却见证了爱的力量。

8旬老夫妻为何成为“网红主播”?一方面是锻炼老人的思维,因为夫妻两个其中一个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通过直播可以帮助老人恢复健康。事实上,在直播的日子里,老人学会了很多新技能、新词汇。在跟粉丝们交流的过程中,还想出了很多锻炼思维的办法。比如说,脑筋急转弯。事实也证明直播很有效果,另一方面是想给轻人传递更多正能量。从冬到夏,从春到秋,无论外面是阴天雨天,老人的直播间里都是晴天。老人把进到直播间里的年轻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老人希望自己这大半辈子的风风雨雨能鼓励这些年轻的粉丝们。直播间就是快乐的天堂,年轻人走进直播间,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感受到爱的力量,从而滋生出战胜生活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8旬老夫妻成“网红主播”见证了爱的力量,没有爱,老人也不会走进直播室,也不会学直播,更不会想着法子逗老伴逗粉丝们开心。最浪漫的事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两夫妻能够一起走到老,这需要爱去支撑,有爱,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老夫妻成为“网红主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爱。粉丝们走进直播室,感受老人主播爱的力量,这是典型的正能量。谁说网络直播就不能传播正能量呢?

现在是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借助网络,老人走进直播室,老人成为粉丝,都成为可能。如何利用直播,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也是一大养老命题。许多老年人身怀绝技,或会弹或会唱或会舞,他们虽然可以参加老年人的活动,但受众的范围却有限,如果能够走进网络直播室,如果能够成为主播,无疑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样的道理,别以为粉丝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也可以成为粉丝,关键是要给老人找到最为合适的直播。老年人开设的“直播”是最好的选择,这也需要年轻人帮助选择帮助学会观看直播。

8旬老夫妻成“网红主播”见证爱的力量,也颠覆了对直播的偏见。让老年人成为主播,让老年人走进直播间成为粉丝,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纷争第一高楼,这真的有意义吗

26日,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发布公告称,将于10月19日公开拍卖一块面积达299亩的商住用地。根据出让条件,地块临福州路一侧的建筑结构高度拟定为677米,这一高度将让项目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以及“世界第二高楼”。同时,这高度也把刚刚将“中国第一高楼”美名揣在怀里还没捂热、结构高度达63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甩在身后。

这几年,有些地方政府是卯足劲在争神州“第一高楼”的帽子。2014年,苏州动工建设结构高度达598米的中南中心,连上塔冠最高点可达729米。不幸的是,后来曾传出因资金链等问题而停工的事。2015年9月,天津结构高度达596.5米的高银117大厦封顶,成为当时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结构第二高楼、中国在建结构第一高楼,把结构高度为580米的上海中心大厦踩在脚下。但同样不幸的是,天津的桂冠很快又击鼓传花到了武汉绿地中心手里。当然,还是世界第二,比不上迪拜塔。

于是,好事的网友们替一些城市的主政者“愤愤不平”了:既然如此好“高”,那干嘛要屈居世界第二?为何不干干脆脆造一座超越迪拜塔的大楼,成为世界第一高楼呢?从网友们充满讽刺的段子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心中蕴藏的不满。

为什么不满?倒不完全在于造高楼本身。如果有需要,有资本投资,不影响城市规划,造多高并不是什么事。关键就在于,这种纯粹为了比别的城市的高楼再高一截而盲目追求数字上的“第一”“第二”,这才是一种无聊的游戏。有的高楼为了追求(区域)“第一”,在建设过程中层层加码,甚至变着花样增加高度,这已经严重偏离了建筑本身的用途。还有的高楼,就因地方官员一句话就改变规划、随意增加高度。

这种不管规划设计,不看成本核算的做法,很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当年史玉柱准备在珠海建的巨人大厦,就遭遇过类似情形,导致公司破产,大楼烂尾。

还有,城市里造高楼往往是源于土地稀缺,以及追求更高的容积率,或者干脆说就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益。但在城市里,容积率越高未必就越好,过高的容积率可能导致大楼的居住密度越大,舒适感越差,空置率也可能随之上升。试想,在那么高的楼层上办公或居住,方便吗?事实上,连迪拜塔的不少楼层都是闲置着的,这说明超高楼的市场需求其实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固然也有高楼大厦,但并没有像这样单纯地去追求建筑的绝对高度。

此外,超高层建筑还有消防安全、维护管理等多方面问题。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一向公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城市建那么多超高楼,可是超高楼消防灭火短板始终没补上,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运营的成本更是高得惊人,一趟电梯从底楼运行到200多层的楼顶,要耗费多少电?有人戏称:在超高楼里,连撒泡尿冲一次马桶的成本,都得几十块人民币。如果不是必要,为何要一味追求这种不经济的建筑模式呢?

总之,可以造高楼,但不能不顾实际需求地一味追求”第一高楼”,更不能受政绩的蛊惑而加入这场毫无意义的比高低游戏。

海水变暖将至珊瑚礁2050年前九成消亡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3日报道,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的珊瑚礁。科学家们现在正努力确保这些独特的生态系统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珊瑚是无脊椎动物,主要生活在热带水域。它们分泌碳酸钙以形成保护性骨骼,并有炫丽的颜色,与藻类是共生关系。大群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常被称为水下雨林,它们只占据海洋的一小部分,却为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珊瑚礁也形成了重要的屏障,保护海岸线免受风暴的侵蚀。围绕珊瑚礁开发的旅游业、渔业和其他商业为人们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它还应用于医学研究来治愈癌症,关节炎和细菌或病毒感染等疾病。

但是珊瑚对温度波动很敏感,温度变化只要达到1到2摄氏度,珊瑚就会驱逐共生在它们身上的藻类,变为白色骨骼,这一过程称为“漂白”。如果水温下降,漂白后的珊瑚就可能恢复原状,但如果高水温持续几个月,珊瑚就会死亡。最终珊瑚礁将退化,鱼类就没有栖息地,海岸线的保护将减弱。而各地的珊瑚礁正在遭受海洋温度升高和酸化,以及过度捕捞、污染、沿海发展和农业径流的影响。

地球的健康与珊瑚礁密不可分——珊瑚礁养活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以及十亿人口。一年前,马尔代夫海域的珊瑚礁还是五彩斑斓,如今不断上升的海水温度造成马尔代夫的珊瑚礁大量死亡,留下一片挥之不去的灰色,不仅如此,世界各地的珊瑚礁都面临严峻生态灾难。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莉亚?鲍姆说:“珊瑚礁死亡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即使现在能够阻止全球变暖,科学家们预计仍然有90%以上的珊瑚会在2050年前死亡。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我们就有可能失去所有的珊瑚礁。”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鲁思?盖茨说,因为珊瑚礁可以产生氧气,所以失去珊瑚礁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全球变化研究所主任霍格?古尔贝格说,“无论你生活在北美洲、欧洲还是澳大利亚,你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珊瑚礁不仅仅是一些遥远的潜水目的地,一个度假胜地,还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正在被破坏,破坏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非常愚蠢的事。”

第全球珊瑚集体漂白事件发生在1998年,当时16%的珊瑚死亡。2015年-2016年厄尔尼诺气候来袭,珊瑚集体漂白问题严重加剧,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水变暖,引发规模最大的珊瑚礁漂白。第三次全球漂白事件如人们所知,在厄尔尼诺结束后持续至今。大部分目光都集中在澳大利亚著名的大堡礁遭到破坏,但从日本到夏威夷,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情况都一样不容乐观甚至更糟。

马尔代夫海洋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马尔代夫周围岛屿大约73%的珊瑚礁在2016年3月到5月期间都出现漂白。该中心的高级研究主任尼扎姆?易卜拉欣说,“珊瑚礁漂白似乎影响了整个马尔代夫,但各个珊瑚礁漂白的程度不同。”最严重的是太平洋中部,维多利亚大学的鲍姆做过基里巴斯共和国圣诞岛珊瑚礁的研究。2015年-2016年这里的海水升温持续了10个月,造成了90%的珊瑚礁死亡。

更糟糕的是,科学家们预测到下个月的海洋温度将上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使用卫星监视周围的珊瑚礁环境条件,管理局珊瑚礁专家和协调员马克?埃金说,“该模型表明随着印度洋东部和西部的珊瑚礁漂白,南太平洋很快就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情况可能不像去年那么糟糕,但依然说明珊瑚礁仍在遭受破坏。” 珊瑚礁受到破坏的速度之快为科学家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敲响了警钟,因为受损的珊瑚可能还没有恢复就会迎来又的海水变暖。上个月,霍格?古尔伯格启动了一项名为50礁的项目,旨在尽最大努力拯救海洋变暖中的珊瑚礁,并提高公众意识。该项目的合作伙伴是理查德?维弗斯,他成立了一个澳大利亚海洋局,旨在寻求新技术来帮助减轻一些海洋问题。

维弗斯说,“对于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珊瑚礁来说,关键是要保护他们免受各种问题的侵扰,如污染、过度捕捞和沿海开发。如果珊瑚礁保持健康、有弹性,他们有望成为重要的种子,来重新填充周围的珊瑚礁。自然本身提供了希望的曙光,例如圣诞岛的一些珊瑚有重生的迹象。”

科学家们看到希望,正在努力进行实验阻止珊瑚礁灭绝。盖茨说,“我们已经失去了50%的珊瑚礁,但这意味着我们仍然有50%留下。我们绝不希望等到只留下2%的珊瑚时才开始介入。”盖茨在夏威夷工作,培育可以在变暖海水中生存的珊瑚。她还试图“训练”珊瑚在高温中生存,将他们置于温暖却不致死的温度下,希望他们能以某种方式储存在记忆中,以后在相似的生存压力下存活。”盖茨说,“是时候跳出框架思考了,如果还是无动于衷,那么这就是一场不会赢的比赛。”

关机一百天,支配手机还是被手机支配?

长假期间,一些人四处奔走,另一些人宅在家里,无论是跑是宅,都可以过出充实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这要感谢手机和网络。它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及时获知新闻和亲友动态,在外旅行购物不用带钱包、缴费不用跑营业厅,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还有一群北京的年轻人,在节前发起了“关机一百天”挑战活动,要是没有中途退出的话,目前应该还处于关机状态。这个活动,我肯定不愿意参加--不是舍不得关机,而是因为家里没有座机,离开手机的话,同事、亲友之间通讯就成问题,要耽误事儿的。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手机成瘾现象,“关机一百天”活动也有针对此事之意,但手机成瘾实在不是手机的错。手机天生是个工具,当我们利用它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可谓顺势而为;成瘾,则是因为我们人为地赋予手机太多功能、给予它太多时间,以至于习惯了凡事依赖它。

与任何改变生活的发明一样,手机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既收获了便捷,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约束、形成一定依赖性。几十年前也有人拒绝过电视,后来手机问世了;如今就算拒绝手机,焉知以后不会出现新的什么。物有日新月异,人有不变应万变,与其因噎废食,不如在“便捷”与“约束”之间寻找平衡,努力让人支配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所支配。“便捷”看得见,“约束”常常却不那么明显,这时或许可以把“便捷是否必须”作为一项判断标准。

手机和网络可以带来多种多样的便捷,对个人而言是否必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手机提供的信息可以让人少走路、少排队,这一定是件好事吗?蒋勋写他曾经住在一条河边,起初河上没有桥,回家需要坐船。坐在码头上等船来的时候,他就读书,或看看四周的景色。他说生活的美学大概就是这样,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换个心情,并不会觉得不方便,也不认为这种不方便剥夺了自己,相反还会觉得这是一段美好的时间。后来河上有了桥,他反而怀念那艘渡船。

若是想要锻炼身体,多走点路其实未尝不可;没有急事的时候,一边排队一边看书或聊天,也可以很悠哉。当我们面对一项“便捷”,不妨想一想,假如没有它,是否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获得一段“美好的时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项“便捷”,舍弃了也不算可惜,不是吗?何况有些“不便”并非真的不便,就像公园里弯弯曲曲的小路,通过它们,更能发现生活的趣味。

手机的有些功能确实不可替代,有些则只是其他生活功能的转移或集中,人们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意识地把一些非必要功能与手机和网络分离开来,让视线、时间和情感随之分散到生活中去,何必集中在一方小小的电子屏幕上,邀请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

《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

14岁考入北大,家长请莫误读

昨天,北大新生报到,约32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2017级新生进入燕园开始大学生活。据了解,今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录取内地本科新生2819人,包括340名“00后”,其中最小的是2003年5月出生的北京新生,刚满14周岁,就读元培学院。(9月3日《新京报》)

00后成为北大新生,这倒没什么大惊小怪。2000年出生的孩子,今年刚好17周岁。虽然一般情况下孩子们都是18周岁才考大学,但17周岁参加高考也显得较为正常。如今不少孩子们的智力发育都显得很超前,1岁的差距看不出太大的优劣,尤其是高考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只要方法正确,针对性强,00后考上北大等名校,就没什么奇怪。

然而,今年北大录取的最小考生年龄才刚满14周岁这条消息,想必还是很吸引眼球,甚至能触动人心。众所周知,如今的孩子一般说来都是7岁左右上小学、12岁左右“小升初”、15岁左右考高中、18岁左右考大学。那么,沿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个规律一路念下来,这位刚满14上北大的孩子,就必须不到4岁就上小学,不到10岁就读初中。当然,这个特殊孩子并非在遵循其他同龄孩子上学念书的一般规律,他肯定有过“跳级”之类的经历,即别人用10年左右才能学完的学业,他仅用别人大概一多半的时间就达到目的了。

该报道并未提及这位刚满14岁北大少年新生的详细背景,但从以往媒体报道过的一些15岁左右就考入名校的学生来看,这极少部分孩子的家庭背景一般都充满“书香气”,父母大都受过良好教育。而就孩子本身来说,他们很早就受到过读书启蒙,或天生就爱读书。这里的“读书”,既包括教科书,也指那些“杂书”。加上这些孩子天资聪颖,好奇心强,求知欲浓,这些都为他们的课业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此外,他们中有不少人甚至还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过奖。

还有,这些孩子的记忆力超强,别的孩子用几个小时才能背下来的内容,他们往往仅花费十几分钟就能做到——记忆力好也是优势,因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我国,考试靠背诵的内容较多,却也必须承认,这些孩子的分析能力都很强,否则,不会在高手林立的高考大军中,以如此低龄脱颖而出。当然,他们也会像普通考生一样,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选择适当的复习资料进行强化,尤其是高考冲刺阶段,要有一定的题量,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孩子还大都是“阳光少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呆子”。他们积极乐观,兴趣爱好广泛,甚至都是网络游戏高手。他们业余时间上网,家长不会过多干涉。正像有些15岁左右上名校的少年所言,高考前因为紧张,他们还会在考前玩几盘电脑游戏,以舒缓紧张情绪。看来,“天才少年”们低龄考上名校,并非有什么“独门秘笈”,他们与凡人一样,却也需要家庭的熏染,超强的智力,以及个人兴趣、刻苦用功、劳逸结合等,并能持之以恒坚持地下来。

不过,莫以为人家刚满14岁就考入北大,自己也能做到,尤其对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来说,千万别误读。这位14岁少年,仅是高考中的个案。对一般人来说,还是要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规律,否则,就有可能秧苗助长,还可能“东施效颦”。大千世界,人人迥异,刚满14岁就上北大,这听来确实令人“眼馋”,可就是再羡慕人家,也绝不能盲目跟风,家长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量力而行。围观“捐献日记”,是对善行爱意的共鸣

因为在微博上发布“捐献日记”,杭州姑娘许艾菲成了“网红”。截至18日下午,这条微博的阅读量超过2500万次。此前,她刚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浙江省第371例捐献者。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主任季云松表示,“这几天我们的咨询电话成了热线,每天要接100个左右的电话,而以前每天的咨询量只有个位数。”(9月19日澎湃新闻网)

凡人之善,自有力量。

一个文静而瘦弱的女孩子,在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上表现得如此淡然而温暖,本身就传递出一股深沉而极富张力的正能量。10万+的点赞,2500万次阅读„„这个叫许艾菲的女孩子,引得千万网友为其疯狂打call。这种“爆火”式的互动,既是民众对美好行为的赞许,更是对良善品质的捍卫。

积小善,成大德。对于许艾菲来说,18岁生日过后,献血成了她的成人礼。“之后成了习惯,每年都去,到现在已经献了3200毫升。”3200毫升鲜血,以大写加粗的形式描绘出这位姑娘的爱心和善行,而捐献造血干细胞,又将她的爱心、善行放大,投射到公众面前。从配型成功到锻炼增重,从一般采样到正式捐献„„许艾菲的“捐献日记”,科学客观,情真意切。她用亲身的经历、正确的认知,消除了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顾虑,而其“网红效应”,也正带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链式反应”。

善人者,人亦善之。许艾菲的善行爱意,再次将中华传统美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传递。而网友们对此一次次转发、一次次比心、一次次点赞,将许艾菲捧成了“网红”,则是因为这位姑娘的善行爱意激发起了公众血脉中的善良因子,体现出了大家的“价值共鸣”。有意思的是,知道许艾菲单身后,很多人通过微博私信她,还有人通过媒体要她的联系方式。这种朴素的“示爱”方式,虽直接却可爱,反映出公众对美好品质的集体认同与向往。

许艾菲在网上赢得一片赞誉,让人窥见中国网民内心的光与亮。诚然,俯仰网络天地间,有娱乐至死的“网红”、有水军泛滥的“网红”,但更多的是像许艾菲、暖心女交警、凉茶摊爷爷这样怀有大爱之心的“网红”。他们的故事,因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而街知巷闻;他们的善举,因为网友们的“围观”而奔腾出凝心聚力的力量。他们是清朗网络空间的主流,亦是广大中国网民的代表。从“围观”许艾菲到传颂她的善举,再到见贤思齐、将线上热情转化为线下“热度”,这些网民,和许艾菲一起,共同守护着网络空间的爱意暖流,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良善美德。

就像一位生命契约的守护者,许艾菲对善行的坚守、对生命的珍爱让人敬佩。这样一位心怀美德的“网红”,书写的不仅是网络空间的大美,还有人世间的大爱,必将激励更多的人,温暖更多的人。

第四篇: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二集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一集

杨树

大学生舍己救人,我们悲伤并感动着..........................................................................................1 读懂农民工“劝学留言”背后的含义..........................................................................................2 “大学生猪倌”挑战的不是自我而是世俗..................................................................................2 “水泥妹”让人感动催人奋进无需杜撰来“美化”..................................................................3 寒门学子,请选择“贵”的正确打开方式..................................................................................4 “小朋友画廊”让爱在心手间传递..............................................................................................5 考第一嫌弃父母是功利教育的怪胎..............................................................................................6 关心鲁迅作品进退实是关心人格养育..........................................................................................7 成把抓爱心零钱 不设防社会还有多远........................................................................................8 信仰是压舱石..................................................................................................................................9 千里骑行报到,年轻人能从中学到什么....................................................................................10 “无人店”卖“信任” 消费者买“诚信”..............................................................................11 塞罕坝奇迹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范例................................................................................11 如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12 13岁浙大新生报到学医不是神话...............................................................................................13 “农药”少年 奏响青春之歌....................................................................................................14 大学生舍己救人,我们悲伤并感动着

8月26日下午,江西省修水县上奉镇发生一起溺水事故。几名回老家过暑假的大学生相邀到河边玩耍,其中一名学生下河不久就遇到险情,22岁的大三学生王波两次跳进水中救人,同学安全脱险,他却被无情的河水吞噬了年轻的生命。

回过头看这一结果,事故已经发生,人已经死去,在这盛夏里却也是够得上一股寒。听着不幸的故事,人们正常的心理应该是同情遭遇,是惋惜生命的凋零。如果对“当初不该”多些执念,可能活着的人或是有些自我埋怨,或是会深深自责,总之是对自己的不满,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对同学离世的悲伤,这些情绪大抵都是能够想到的。

整个事件围绕的情绪固然渲染着悲色,可是英勇救人的精神却仍透着一抹亮彩。关键时候,并不是谁都有纵身一跃去救人的勇气,王波做到了,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或许有人会拿“值不值得”说事,会拿“一命换一命”是否有意义来“盖棺定论”。可是单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从不宣扬自私,我们提倡力所能及,但“力所能及”并非是“无动于衷”。一颗心依旧温热并感动着,会去推动我们有所为,这才是人。

我们不知,在那样的情境下,王波同学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去救人,但是我们知道,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也意味着生的几率越大。再去看王波的行为,只能说最终的结局令人遗憾,如果他的体能没有消耗殆尽,如果他没有把救生圈交给别人,是否结果会不一样?如果他不涉险,就更无需承担风险。可是他还是那么做了——救人为先。

类似王波这样舍己救人的事例不止一个,往往听到这样的事,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的人自惭形愧,有的人肃然起敬,就是在这样一个“他我”与“自我”的比较中,我们收敛了一些性子,感受人的伟大,爱的无私,善的圣洁。

我们深深明白,看似单薄弱小的人的躯壳里有着坚韧而雄壮的力量。就如我们曾经喊出的一个个“英雄不死”的口号,真正不死的是我们痛并坚持着正确事物的决心,这次换成了“王波不死,精神不灭”。

读懂农民工“劝学留言”背后的含义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昨天是开学第一天,一名农民工留在河南省实验中学黑板上的寄语,经朋友圈各种转发,火了。这是做室内装修的农民工与中学生的对话,这段话在省实验中学九(10)班的黑板上,不舍得擦去。(8月26日 郑州晚报)

刘大刚在河南实验中学黑板上的寄语火了,师生家长、吃瓜群众都不知不觉地干了这碗“励志鸡汤”。这位粉刷教室的农民工留在黑板上的“劝学留言”缘何会火?既有偶然因素,又有必然因素,是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但放在更大视野、更大格局中来考察,在阶层日趋固化的当下,寒门贵子贵在“奋斗”,如若在求学生涯的关键时期放纵自流,“鸡汤”也会变“毒药”,劝学留言中反面设置的情境便会成真。

这位农民工的留言并不长,却句句敲打人心。“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三个排比句,既接地气、不深奥,又有诗意与远方,将现实与未来的重担压回了“奋斗”的词汇上。更具有鞭策意义的是那句“一个人老去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则是身临其境地规劝,如果在该奋斗的时候不奋斗,则满是遗憾与悔恨。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在读出了一丝无奈之余,更是作为父亲、作为长者的真心规劝。是的,尽管你可以“拼爹”、家境优裕,但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行走,如果自己不加足马力,一步输则步步输,是望不见诗意,也看不见远方的,更等不出来辉煌。

农民工刘大刚的“劝学留言”充满了正能量,是脱离任何剧本的真实故事。对于莘莘学子,当谨记,在奋斗的年龄决不能选择安逸,吃不着的苦比苦更苦,奋斗未必能成功,却为日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增添了“筹码”。要留住诗意远方,不遗憾于“我本可以”,记住当下、拼搏当下,便是农民工对广大学子们最真情的“寄语”!

“大学生猪倌”挑战的不是自我而是世俗

对于25岁的韦尚宏来说,他的“回归”并不受家里人待见。作为村里走出的第三个大学生,这个年轻人被寄予厚望: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大城市扎根,摆脱世代务农的命运。然而2011年,韦尚宏从广西大学商学院毕业,一年后,却转身做回了“农民”,回家办起了养猪场。(8月21日《中国青年报》)

韦尚宏大学毕业后回家养猪的决定曾让很多人“失望”。然而几年下来,他依托养猪场发展起来的合作社风生水起,影响力辐射到附近6个村集体、超过360人增收,帮20个贫困户走上脱贫路,还带领村民筹建了一家度假山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仅去年上半年,合作社的净利润就达120万元。

韦尚宏的成功,是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范和缩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应当勇于挑战,敢于闯荡,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干出一番事业,并带领身边的人共同致富。而说到挑战,我觉得韦尚宏真正挑战的并非其自我,而是世俗观念,这是何其艰难。

在很多人眼里,农村始终是落后的地方,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生活在农村?所以很多农村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培养孩子读书、考大学、跳出“农门”,作为了一种追求,甚至是一种攀比。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孩子却放弃外面繁华的世界幸福的生活,回乡重新务农,搁谁都难以理解,更不要说家长了,怎能够接受?

事实上,像韦尚宏一样返乡从事养猪等传统养殖业的大学生,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有一位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回家养猪了,也曾一度引发争议。或许,我们应该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正确看待“大学生当猪倌”的是与非,及其所产生的争议。

凡事要换位思考,而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按照自己的观念及标准去衡量别人的所作所为。同一件事情,你有你的想法,别人有别人的想法,或者说你有的理解,别人有别人的苦衷,很难用硬性标准来评价大学生卖猪肉的得与失,是与非。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看到,韦尚宏在养猪或者说返乡创业上是有成绩,甚至可以说是有成就的,他能把不起眼的养猪生意做得如此红火,并带领乡村人共同发家致富,难道不值得我们另眼相看吗?

当我们在对韦尚宏们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做法进行评价,甚至是非议时,是否想过他们的处境及无奈?现实之下,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就业与发展环境呢?空间太小,甚至是难以生存,难道非得硬撑吗?自主创业,不也可以解决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吗?

再说了,当我们过于排斥他们的所作所为时,是不是也是对传统农业的岐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鼓励人们不拘一格就业、创业的。尤其是大学生,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苦事做起,是很有益的。如果一个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连自主创业的勇气都没有,那才是令人忧虑的呢。

“水泥妹”让人感动催人奋进无需杜撰来“美化”

近日,直播网站上流传着一个90后女孩背水泥的多段视频,主人公被网友称作“水泥妹”。安徽省萧县相关部门通报称,网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杜撰出所谓的“水泥妹扛水泥救助患癌症丈夫”的励志爱情故事;经查,“水泥妹”张方方的丈夫只是因肺部感染到医院住院接受治疗,并非癌症,目前已回家乡。(8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在一个谁走红都不意外的时代里,网络直播让许多普通劳动者进入公众视线;这些“网红”的身上,通常都隐伏着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群体的酸甜苦辣。不论是峨眉山“女背工”,还是“水泥妹”,都突破了女性与高强度、重体力活之间的性别界限。

为了吸引眼球,为了让“水泥妹”更有看点和卖点,这名网友背离事实杜撰了“水泥妹扛水泥救助患癌症丈夫”。先入为主的价值预设,无中生有的“悲苦叙事”,将“水泥妹”塑造成为生活不易、命运多舛、人生悲苦的弱者以此来赢得更多的关注与同情;这样的炒作即使是“无心之过”,也切割了社会信任,透支了公众的良善与悲悯。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一些自媒体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会“套路深深”。“水泥妹扛水泥救助患癌症丈夫”的虚构人设,击中时代痛感——在利益多元、观念多元,婚姻关系的稳固性逐渐下降;面对生活的磨难,“水泥妹”不离不弃、负重前行,用原本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救助丈夫的压力。稀缺而清新的“励志爱情故事”,自然会打动人心。为了名与利,这名网友不惜扭曲事实、添油加醋,何尝不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迷失与错位。

“水泥妹”的身上原本就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励志成分,没有必要通过虚构事实来进行渲染和过度拔高。和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张方方也曾经跟随丈夫在外地从事电焊行业;丈夫因为操作问题伤及眼睛,不能继续干着“老本行”,无奈地回到了家乡干起了水泥搬运工作。从昔日的技能劳动者到如今的体力劳动者,再到患上肺部感染这一“职业病”,张方方丈夫的命运,确实让人同情。

“丈夫在哪儿,那儿就是家”,丈夫做什么,妻子就跟着做一些辅助工作,甚至和丈夫做一样的工作;丈夫从事水泥搬运工作,妻子就成为“水泥妹”。事实上,这样的农民工夫妻并不少见,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少出现在聚光灯前。在与命运对抗的过程中,“水泥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尽了全力;读懂她“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和艰辛,体会她负重前行、自强不息的顽强与坚韧;尊重、敬佩却不过度拔高与美化,努力提升普通劳动者在市场中的机会和待遇,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寒门学子,请选择“贵”的正确打开方式

再过几天,无数莘莘学子将走进象牙塔开启大学生活,这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可塑性最强的岁月,却很可能被两个月前针对北京高考状元的采访,泼了一盆冰水,这是否给正在进击的寒门学子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谈起这个话题,不得不回顾4年前那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网文,当时触动了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很多人纷纷对号入座、自领标签,消极的哀叹时运不济命运不公,选择忍气吞声,积极的鼓噪穷其一生绝地反击,选择仇视对立。然而,不管是哪种声音,其实质都视“贵”为财富、地位。但这无疑是对“贵”最浅表的解读!

何为“贵”?人民日报《寒门贵子 贵在奋斗》一文中曾作出相对专业的解释,说“‘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笔者认为,“贵”还可理解为被需要的程度,比如你是否可提供亲情的温暖、友情的扶持、爱情的滋润,以及正能量的引导等等,并不是有财富有地位就一定显得被更需要。

我们不得不承认,相比豪门,其实社会上大多数的人都出自寒门,所以没必要妄自菲薄,也没必要画地为牢,完全有机会让自己“贵”起来。当然这里的贵的最低层次是财富、地位,应该还有道德品行、价值体现等高层次。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卡尔·萨根奖的获奖者郑永春博士在《未来架构师》的演讲中说道:“我们选择去火星,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难”。古人也有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因此难易都是后话,就怕坚持错误的执念沿错误的方向努力,与真正的“贵”渐行渐远。所以只有明白何为“贵”,才可知何以“贵”。

求“贵”之路,修养心性很重要。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其余都是过程,面对过程的态度就是个人的心性。处卑微时,你可一卑到底,也可不卑不亢;处困境时,你可听天由命,也可奋起一搏;处挫折时,你可一蹶不振,也可重整旗鼓;处失意时,你可悲愤抱怨,也可泰然修炼。

总之我们无法左右来路,却可选择去处,你的选择便可丈量你“贵”的程度。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上个节点的起平可以靠众多外力,但到达下一个节点的高度却需靠自己的能力。或许你的眼界、平台曾慢人一步,但在互联网+高度融合的当下,除非你不愿意,否则你想看什么,想学什么是可以轻松实现的。人生路长,一个人不能决定你的一生,一个工作更不能决定你的一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若有大格局,不弃一点一滴进步,不计一城一池得失,何愁不“贵”?

入“贵”之门,涵养情怀很重要。情怀是个好东西,很多人都有,但很少有人展现出来,或因为代价太大,或因为过程太苦,因此看起来十分稀缺。比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多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怀,但往往是不敢提或不得法等,因此迫于现实或其他原因将其雪藏。然而情怀只有在实践中相互碰撞相互传递相互感染中不断升华提炼表现出来的,一旦个人的和大家的实现了高度契合,就会有心灵的共振,灵魂的共鸣。最近大火的《战狼2》就是个例证,首先国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怀,希望祖国有自己的大片、有现实的担当、有时代的英雄、有民族的气魄等。吴京正是恰好带着这种情怀干了大多数人想干希望干但没干不敢干的正事,而且干成了,所以即使没有多少宣传上的技巧,全靠群众的口碑“贵”了起来。2017年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致辞时,首次号召清华学子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情怀”,可以看出高校对情怀的培养和看重,这正是刚入学的学子涵养情怀的好时机,只要始终带着情怀谋事创业,少些功利浮躁之心,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不愁不“贵”!

成“贵”之人,勇于担当最重要。作为寒门学子,最知道寒门有什么,缺什么,也知道在前进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然而往往都忽视了传承的重要。身边的所有朋友几乎都出自寒门,但有些朋友显得更“贵”,有的不那么“贵”,自身的奋斗固然是关键,但家庭的培塑更至关重要。虽出身都苦寒,但“贵”的一圈,其父母无疑例外都勤劳善良,虽也无多少学识,但都深喑传统文化的仁、义、理、智、信、忠、孝、诚、廉、勤等,他们以自己为榜样,靠强大的背影感召,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心性和情怀,搭起了孩子成“贵”桥上的栏杆。而另外一圈,其父母则有的好吃懒做,有的拈轻怕重,赌徒心理严重,自己不行,就往孩子身上压宝,自己的梦想要求孩子去实现,而且言传与身教严重差异。两相比较,高下立辨,与之对应不同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心性品行也差距明显。因此,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你若不担当不努力成“贵”,何以寄希望于孩子!而此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为“贵”积淀,以何而“贵”?

“小朋友画廊”让爱在心手间传递

昨天,可能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和笔者一样,被“小朋友画廊”刷屏了,这些画作的作者来自自闭症患者、脑瘫患者等精神智力障碍人群。每个作品下方附有作者的名字、年龄、作品简介以及一段语音留言。只要你喜欢,就可以花一元钱购买一幅,同时这一元钱善款,将会用于支持腾讯公益平台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公益活动,早已超出了以往募捐形式的范畴,而是一次新媒体与公益的强强联合,它让人触摸到一种暖暖的温情,也激发了民众的广泛参与,更在无形中体现出心手相传的爱的真谛,不论你是社会名流还是街头小贩,不论你是大叔大妈还是在读学生,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动动手指完成爱的传递,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关爱精神智力障碍这一群体。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小朋友画廊”的出现,就是一种吸引眼球的行为,他们甚至会认为花了钱购买画作的人群,也不过是一种假惺惺的“装”。不可否认,此次的公益活动,可能很多人确实抱有“活动挺有意思,也就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还能看精美画作,帮助别人,那就参与一下”的心态,但归根结底依然是他们内心的那种柔软在“作祟”,是心中的爱和藏在人性中的亮光去促使他们参与这种善心义举,倘若没有丝毫爱心,恐怕别说捐一元钱,就是捐五角钱,都不会去主动参与,更别说刷屏了。

曾几何时,我们喜欢用悲惨换取同情,我们看到很多公益活动里,是泪水涟涟的痛哭,是断壁残垣的穷困,是四肢残缺的扭曲,是生活无以为继的悲凉„„这些虽然也会触发我们的同情心,但是看着这些画面内心是压抑的。“小朋友画廊”却与众不同,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画作精美、艳丽,而且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精神智力障碍这一特殊群体内心的丰富世界,通过他们的画作,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悲痛与伤感,反而是让人觉得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喜爱,这是对自闭症儿童等才华的欣赏,也是我们内心对爱与美的真正追求。

“小朋友画廊”的刷屏,其实也从侧面体现出,我们对自闭症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了解还是太少,如果没有此次公益活动,可能有的人甚至听都没听过这一群体,这也说明我们在慈善事业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方面,香港的做法无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前段时间热播的《赌城群英会》《盲侠大律师》等电视剧,就都关注到了自闭症、脑瘫这些精神障碍群体,也就无形中通过电视向观众灌输了关爱这一群体的理念,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关爱精神障碍群体的良好风气。

爱的本质是互相温暖,而不是单方面索取或给予。“小朋友画廊”的刷屏,其实就是一种“爱出爱返”,我们在付出爱心的同时,得到的是他们的语音和画作,这种爱的美好互动,无疑是最美好的诠释爱的真谛的方式。愿在今后,有更多类似“小朋友画廊”的公益活动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去让更多的人感悟那份纯真的爱和人文情怀。

考第一嫌弃父母是功利教育的怪胎

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吐槽自己爸妈一针见血,还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8月27日 《钱江晚报》)

学习样样精通,才艺出类拔萃,但就是这样“优秀”的孩子竟因为自己“太优秀”而嫌弃自己的父母,真实上演了“狗嫌家贫、子嫌母丑”的“闹剧”。孩子的真心话大冒险,道出的不仅是其真实意图,也戳中了功利教育的痛点,是走入歧途的家庭教育,必须要警惕。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代超越前辈是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忘本与炫耀的资本。一个人即便学习能力再出色,倘若嫌弃自己的父母,忘记身之所出,也只能迷失自己的方向,丢掉前进的动力。就像风筝飞得再高,不能得意忘形,自行剪断联接风筝和大地之间联系的线索,否则,就会头重脚轻跌到地面来。

这位考试总考第一,才艺又出类拔萃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上,时常还会被晒在朋友圈里,难免忘乎所以。学习和才艺的优秀,可以统一归类于智商高,但是,不懂得理解、尊重父母的人,更不能理解和尊重他人,这样的人情商不可能太高。而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最终也可能成为才高德低的畸形人才。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这是考第一嫌弃父母的孩子的价值追求。有人说,孩子的话是童言无忌,有口无心。但是,10岁的孩子,不管是从法律上,还是有了基本判断力的生活独立性上,其对于父母的评价,应该可以说不会偏差太多。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很难用童言无忌进行辩解。

优秀的孩子嫌弃父母,从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教育的方式,是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的真实写照。家长在这位男孩的教育中,或多或少掺杂着功利性的教育方式,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者歧视不如自己的人。曾有媒体曝光,有的小孩子以“没有英文名字”为交往朋友的标准,以参加一些夏令营或者其他高端游学为。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求同存异,各取所长,自以为是。实际上,就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罢了。

考第一嫌弃父母,其实也与拼爹啃老有着相似的病根。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有的小孩,家长用汽车接送上学,有的孩子不愿意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父母接送自己。嫌弃父母,与嫌弃家庭,嫌弃团队,大到嫌弃自己的国家,最终可能会被社会所嫌弃。

在孩子教育上,除了努力教育孩子努力学习之外,还要学会尊重他人,从理解、尊重父母开始。做学问之前,需要守住做人的根本。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自然不会出现嫌弃父母或者嫌弃家庭的情况。

关心鲁迅作品进退实是关心人格养育

8月28日,教育部召开2017年教育金秋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对于之前网传的鲁迅作品将在新教材中“大撤退”的说法,新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予以否认。他表示,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况。这次新教材,小学选入了两篇鲁迅的作品,初中选了七篇。(8月29日《华西都市报》)有关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讨论,最近几年常常出现。经验告诉我们,当一种声音出现频仍时,背后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大众缘何如此关心鲁迅作品的进退? 有人讲,鲁迅作品有些深邃,中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要想真正把鲁迅作品读进去,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少年不识鲁迅,读懂已是中年”,只有对人生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之后,才能够读懂鲁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阶段,就不可以读鲁迅。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人的教育观念中,与培育人格有关的传道是第一位的,而知识则是第二位的。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传道的重要性,也没有丝毫削弱。传道无捷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由阅读经典而来。鲁迅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价值,可能不是文本价值,而是其思想光芒和人文素养。在当现代作家中,要找几篇文本上的范文并不难,但想要找几篇既有文本性又有思想性的作品,则恐怕不能不选鲁迅。人文素养和完善的人格不是先天而来的,而是需要“从娃娃抓起”培育。文见其人,文如其人,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用自己的作品为人生背书。鲁迅先生的思想光芒和人文素养,在其作品中有着深刻体现。可以说,读鲁迅先生作品的过程,也是养育人格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更是难得的历练。

这种人文素养十分重要,但在一些现代人身上,却成为稀缺品。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这种“精致利己主义”,仅仅是个别人的表现吗?越是看到“精致利己主义”式的拙劣表演,越是感怀鲁迅先生的难能可贵。

对于大众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了一种符号,鲁迅作品在中小学教材中的地位,直接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初心——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养育,那就应该有鲁迅作品的一席之地;如果只是想让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那么有没有鲁迅作品、有多少鲁迅作品,其实并不重要。在文本上,还有许多选择,但在思想光芒和人文素养上,鲁迅作品无可取代。

人们关心鲁迅作品实是关心人格养育,这才是“鲁迅作品大撤退”的核心关切。鲁迅的深邃,甚至一些人认为的鲁迅作品的文本拗口难读,都不是缺点。只要认真去读,也许现在不懂,终有一天会懂,会感慨当初幸亏读了鲁迅。

成把抓爱心零钱 不设防社会还有多远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纪雨杭,把零钱摆在公交站台处,供乘公交的人取用。5天后,700元零钱剩余450元左右。

在纪雨杭随零钱树立的告示上,明确说明每人只能拿2元。但是,他观察发现,不只一个人抓了好几十个硬币就走。孩子说,这哪里是坐公交车呀,都够他的午饭钱了。

孩子的想法很天真,他看到给公交车乘客换零钱的网络视频,就想要复制类似的善举。可惜,理想败在了现实面前。5天时间里,虽然零钱没有被“一抢而空”,但是出现有人多拿零钱的情况,无疑让善举的意义打了折扣。有需要的人用不上,不需要的人滥用善心,正是慈善领域经常出现的尴尬。

这场发放零钱的行动是孩子接触和认知社会的一场试验。不知道这场试验的结果给孩子造成了什么影响——他究竟是更深刻地认识了人性的复杂,还是义无反顾地坚守单纯与善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如果想要再次试验,一定会更谨慎地设计规则,让零钱真正用于坐公交车而非“吃饭”。

这场试验并非没有规则,告示上写得明明白白。但是,一些人习惯了有约束的规则,而视无约束的规则为无物。在法律层面,或许这套逻辑成立,人们常说没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等于空话。一些人遵守规则,并不是从内心认同规则的理念和目标,而仅仅因为“不敢”违反规则,承担违规导致的惩罚而已。但是,在更广阔的社会关系领域,除了完善的约束与惩处制度设计,更需要人们基于善意的自觉遵守。

在街上放700元零钱任人拿取,很多人会觉得是“犯傻”。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是否认慈善的美好初衷,而隐藏着一种对人性的预设:这个社会维护秩序的成本较高,不推出复杂、有约束力的规则,就是对丑恶的放纵。未经世事的小学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他预设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很低,白字黑字的告示足矣。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孩子这场试验的价值不容低估。我们有必要反省,是不是因为对秩序成本过高的预设,导致太多的社会资源被白白消耗了?一些时候,为了维持规则,社会有可能支付了高于规则红利的成本,包括人力和财力的。尽管小学生这场试验出现了破坏秩序者,但也不乏遵守规则、按需取钱的人,否则5天过后还能留下多少钱?那些占多数的老实人,而非少数违规者,才是试验传递善意的对象。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违规,就否认存在于多数人心中的人性之美。

对社会秩序的过低预设及相应的严格制度,也可能反过来降低秩序水平。很多时候,复杂的规则看似严丝合缝,反而会消耗人的耐心,转而寻求捷径钻空子。比如说,一些机构过于严苛的财务制度,看上去好像有力地保证资金用途合理,但无形中引导好人走歪路,让原来不想违规的人为了报销合理支出被迫违规。街头自助领取零钱,尽管毫无约束力,却几乎百分之百地反映了人性的真实面貌,进而反映了社会真实的秩序水平。

纵然在更广阔的现实应用场景中,哪怕是充分体现人性美的慈善领域,小男孩这种发放硬币的行为很难复制,其结果和消耗的成本根本无法预期,但是,这种检验人性美丑的微观试验,无疑具有宏观的价值。它提醒人们反思个体行为,更推动社会朝着一个不设防的秩序环境努力。

信仰是压舱石

1917年,一个21岁的中国人前往日本求学。此时,他最关心的是各种各样的主义和信仰究竟哪个才能救中国。当他读到《共产党宣言》时,内心无比激动。回国后,他便毅然将自家的一箱子田契铺约烧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领导人彭湃。面对敌人,他说:“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点燃那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让他放弃锦衣玉食与家庭决裂,让他义无反顾走向刑场?答案是:信仰的力量。

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压舱石。航船有了压舱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稳。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要行稳致远,同样需要压舱石,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有信仰才有硬骨头。明朝的支大纶在《示儿书》中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诉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这里提到的五个硬,是士大夫追求的人生气节。共产党人更要有一把硬骨头,因为只有骨头硬,才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陈树湘掏腹断肠誓死不当俘虏,李向群救民于水火不惜死„„他们用铮铮铁骨支撑起民族的脊梁,用生命传奇树立了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形象。正是由于千千万万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我们的国家才有今天的繁荣稳定,我们的民族才迎来伟大复兴的曙光。

有信仰才有崇高追求。当年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约翰·科林回忆说:“我被共产党人为目标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这种气息就是信仰的味道,这种味道催人奋进,让人不懈追求人生的价值。1938年,年仅17岁的于蓝带着5块钱,耗时两个多月走了1000多公里路,从北京来到延安。她走的是一条追寻信仰的路,通向充满梦想的地方。“夏日的傍晚,马轻快地奔驰着,我感觉这一切是那么新奇而又神秘啊!”延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怀揣梦想的人。因为信仰,大家不仅不觉得累,还感觉一切是那么新奇而又神秘。中国共产党是靠共同信仰凝聚起来的政治组织,信仰铸就了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90多年来,我们党虽历经种种挫折和磨难,但共产党人始终勇毅笃行,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勇往直前,靠的就是信仰,就是信仰蕴含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有信仰才能团结起来。小到看不见的原子,大到太阳系,围绕核心的圆周运动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而又井然有序。这一原理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将无数个人团结为一个整体的是相同的情感和价值、一致的原则与目标。这些“看不见的手”让思想行动有共通的基础,让社会生活有共同的规则。从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到被称为“燕京第九景”的张秉贵,从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的孟泰到“铁人”王进喜,从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到“铁姑娘”李改云„„这些先进模范人物之所以都汇聚在党的旗帜下,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稳稳前行,是因为广大党员用坚定信仰铸就了中国这艘巨轮的压舱石。我们这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正是依靠共同的信仰才团结起来,进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成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千里骑行报到,年轻人能从中学到什么

家住广西贵港的林锦民,今年考上了齐齐哈尔医学院。8月1日,他骑着自己的山地车从家里向学校出发,这一路,他骑行了4300多公里,途径9个省份,两个直辖市。经过22天的骑行,他终于到达学校。林锦民表示选择骑行上大学,是想要磨砺自己执着、不畏艰险的精神,如果时间允许,他还想再骑一次。(8月29日 广西新闻网)这仍是一个“走出去,看世界”的时代。广西贵港的林锦民,通过骑行的方式奔赴远在齐齐哈尔的学校,长达22天的骑行,他一路坚持了下来。不得不说,在当前小鲜肉扎堆的背景下,这种主动锻炼、磨砺自己的举动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林锦民的骑行需要充足的准备,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林锦民能够实现长达22天的骑行目标并不是仅凭着一腔热血,必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前几日,成都某所职校的教师为了不让没带伞的学生冒雨赶回宿舍,一个挨一个地为学生打伞,构成一道“人墙”。有人为这些老师点赞,可更多的人觉得不合理,其一,这样做可能会给学生一种“我们比老师重要”的想法,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其二,这些学生没有提前做好充足准备,一次被雨淋,便会长记性。反观林锦民的骑行之旅便极好地印证了准备的重要性。

林锦民的骑行需要强健的体魄,坦荡的心胸,健壮的身体。就连老年的曹操也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期盼。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能骑得了这4300多公里呢?而当今的中国,也越来越注重全民体育运动及国民体质提高。正在天津如火如荼举行的第13届全国运动会的主题就是“全民全运,全运惠民”,全力推进全民健身的行动已经广泛深入开展。青年人也正是因为运动,而变得更有蓬勃的活力。

林锦民的骑行需要不懈的毅力和坚持。行程4300公里,历时22天的骑行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完全称得上是一种“壮举”。这种毅力和品质对很多才军训几天就已坚持不下去的学生来说,是最鲜活最生动的身边榜样,林锦民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更多的年轻人,什么叫坚持。拉·封丹曾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林锦民自己也表示,这次选择骑车上大学是想磨练自己意志。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做事浮躁,短时间内没有收获便很快放弃。很多人都有好多梦想,但大部分只停留在计划的层面,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对更多的年轻人而言,林锦民的经历无疑是最好的生活课堂,很好地阐述了什么叫行动,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毅力。千里骑行去学校报到的林锦民,能让当下的年轻人学到的东西还真不少。

“无人店”卖“信任” 消费者买“诚信”

报载,28日,苏宁全国首家“无人店”在南京正式营业。消费者进入店内后,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用户身份,购买商品以后,消费者无需排队付款,出店时通过付款通道,通过苏宁金融实现交易付款。(见8月29日的《新华日报》)

“无人店”是一个诚信考场。到“无人店”购物,虽然可以“刷脸”购物,但消费者以后是否按时付款,完全靠消费者自觉;如果消费者不讲诚信,都不按时付款,必然会影响该“无人店”继续营业。

“无人店”的出现,考验的是人们的社会公德和个人素质。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日常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公民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所尊重;违背了社会公德的人,只会为人诟病。从前,有个又饥又渴的人,走到成熟得鲜艳欲滴的桃李树下,没有去摘桃李来解除饥渴,只是继续赶路。别人看见他这样,迷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傻。他回答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桃李的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我去偷吃了,就丢了做人的道德准则。这要求当代市民们都要抱着“君子慎其独”,都要认为“桃李无心,我心有主”,买了“无人店”的商品按时付款,别丢了做人的道德准则,从而让该“无人店”成为当代多元化社会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无人店”的出现,还折射出店主认可公民的诚信度。在时下一些人感叹世风日下、社会成员之间缺乏诚信、互不关心的背景下,“无人店”仍然开始营业,这说明店主是相信公民是讲诚信的,社会诚信还是社会风气的主流。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讲诚信是人的本性,不讲诚信者只是极少数。店主的这种做法本身就体现出了人性道德的善良与美好,彰显了信任力量,传递出人间真情。毕竟,国民的道德观和性本善向来是受人尊敬的。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穷人出身的金芳夫妇和鲁迅笔下的那个车夫们的善举,足以让我们认同。现实生活中的“合肥老太”家人四度拒绝车主赔偿,他们说的“人家也是做好事,要了他们钱,一辈子良心都过意不去。”“不能为了钱卖了良心,好人应该有好报。”虽只是短短的两句话,却扶起了良知和正义,说明我们这个这会大多数人的血管里还流着“道德的血液”,可喜可贺。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衰。只要采取适当教育和引导办法,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爱心,传播诚信,传播文明,最终肯定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良好的社会公德暖流。而今,“无人店”考验着公民的诚信和文明,卖的是“信任”,买的是“诚信”,在当下世风里显得非常珍贵,这无疑给我们注入了强心剂,只有在社会上大力弘扬这种诚信思想与品德,才能产生“星星之火”的“燎原效应”。

塞罕坝奇迹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范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8月28日新华社)

三代塞罕坝人用了55年时间,将昔日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媒体关于塞罕坝林场的系列报道,引发海内外对于“塞罕坝现象”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在赞叹“塞罕坝奇迹”的同时,无不对“塞罕坝精神”表达出高度赞赏和深刻思考。总书记为此做出的重要指示,更给我们阐明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为我们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塞罕坝奇迹”是发扬愚公精神的生动样板。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情况下,三代塞罕坝人咬定青山不放松,艰苦奋斗、接力传承,将一株株希望的树苗栽到了荒原上。在最困难的日子,他们住的是窝棚、地窨,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然而,他们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硬是在55年时间里,用他们的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攻克重重艰难险阻,营造出112万亩人工林海,他们的奋斗历程让我们真切地领悟到什么是愚公移山、什么是当代人民的新愚公移山精神,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启迪我们,只要不忘初心、奋发进取,就没有达不成的理想目标。

“塞罕坝现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开垦荒漠、植树造林、打造生态屏障的故事,生动显现出中华民族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人定胜天豪迈气概。从塞罕坝人的奋斗经历里,不仅可以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已然在他们心里扎根,而且可以看到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更可以看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朴素美德和担当精神。关注、探讨“塞罕坝现象”,就要切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塞罕坝精神”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范例。树,是茫茫荒原最明亮的希望;绿,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新时期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创开创各项建设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路线指引。努力让爱绿、护绿、守绿成为社会的共同坚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要牢固确立生态发展观念,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学习塞罕坝经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南方网老帆)

如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身上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们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正如章太炎所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作者为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人民日报 2017年06月20日 文/莫砺锋)

13岁浙大新生报到学医不是神话

8月25日是浙大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不仅00后的面孔增加了不少,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小的一位新生,刚刚在10天前过完了她13周岁的生日,也就是说,人家12岁就考上了浙大!这也是近年来浙大录取的年龄最小的学生。6岁上小学,7岁读初中,9岁以湛江市第13名的优异成绩考上湛江二中高一实验班(全湛江市仅招60人),12岁参加高考,以总分620分,高出一本线135分的成绩被浙大医学试验班(5+3)录取——陈舒音的求学经历,总是能引起一片惊叹声。(8月27日华商报)面对这个被人们称为“学霸”的00后陈舒音,她并没有其他什么特别之处,不仅没上过辅导班,而且,也没有父母和老师为她开过“小灶”。但是,她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才是每个学生取胜的法宝。如果得不到这个法宝,恐怕上多少辅导班都无济于事;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上什么补习班都无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内因而起作用,父母和老师的外力作用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而且会让孩子们更加厌恶学习;如果父母们不从这个角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细节,就会让孩子与父母形成截然相反的思想动机,就会让逆反心理变成学习的阻力。

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只能因势利导,绝不能强求。正如人们所说,“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耐心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源泉。只要孩子们产生了学习动力,就用不着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快去学习,而会变成劝孩子快去休息。只有让孩子在学习方面注意劳逸结合,才能让学习兴趣有增无减。

正如毛泽东主席生前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而且,他老人家还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融会贯通地运用,才能说明学习的所有知识被自己消化吸收了,没有囫囵吞枣,没有一知半解,没有不懂装懂,没有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更没有滥竽充数。

可以说,学习的致命伤是弄虚作假,自己欺骗自己。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摆正学习心态,弄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究竟为谁而学,究竟应该如何学习,才能为自己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学习感兴趣。古人云:“书山有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高尔基先生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而且,高尔基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孙后代:“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而且,毛泽东主席千叮咛万嘱咐子孙后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莘莘学子们真正理解了这些道理,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就能把学习当作乐趣,绝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包袱。

如果陈舒音在学习中没有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她就不会在9岁考上高中,她就不会在12岁参加高考。这对于陈舒音来说不仅是自己人生成长的经历,而且是她人生成长中获得的巨大精神财富。

“农药”少年 奏响青春之歌

8月17日,四川巴中四年级小学生胡丁丹、袁祯阳、王睿的作品《紫花鱼灯草粗提取物对三种常见蔬菜害虫的杀灭性探究》获得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两年前,胡丁丹在乡下姥姥家发现山坡上一株开着紫花的草虫不吃牛羊也不吃。姥姥说那是紫花鱼灯草,也叫断肠草,是一种有毒植物,可以杀虫。三位同学通过一年时间的实验证明,紫花鱼灯草对本地常见的三种昆虫有一定的触杀和喂杀作用,且易溶水,无残留。指导老师介绍,紫花鱼灯草在四川境内大面积存在,杀虫效果好,如果被正确地开发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大意义。(人民日报8月26日)

手游“王者荣耀”风靡全国,尤其在中小学生中更是引起不小的反响,前些日子,杭州市余杭区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爸妈不让玩王者荣耀,更是写出九条理由怒怼那些“不让玩王者的爸妈”。可见其风靡程度,因其用户多、网友沉迷程度深又被戏称为“王者农药”。在人们还沉浸在“王者农药”新鲜的画面感、舒适的体验感、刺激的效果感中时,三名巴中小学生以获得全国大奖的方式打开了“王者农药”,以科学实验研制出新型“农药”,这种生物农药为传统的农药残留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被广大网友称赞: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成就,可喜可贺!并感慨道:同样的“农药”,不同的效果。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直以来,我们都对青少年寄于殷切希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在网络上质疑90后、00后是“坑爹”的一代、浮躁的一代、被宠坏的一代时,三名巴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向全国证明:我国青年是拼搏的一代,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善于发现、勇于探索。小学生胡丁丹在姥姥家玩耍时,因为发现一株草周围的草没有被昆虫侵害的痕迹,而开始了深入探讨,经过长期的反复试验和观察对比,最终找到了答案,研制出新型“生物农药”。这种善于发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如今追求“快”的信息时代显得难能可贵。在倡导广大青年以此为学习榜样的同时,我们成年人也值得反思,是否我们一直在抱怨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辛,是否遇到挫折就退缩不前。“三人行必有我师”,向有为青年学习,塌下心来沉淀自己,以钉钉子的精神提升自身本领,永不言弃、一往直前,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给后代做出榜样。

广大青年身肩时代赋予的重任,要广泛宣传青少年优秀事迹,发挥榜样作用,培育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优秀品格,让更多青少年以正确的方式打开“农药”,做真正的王者。

第五篇: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一、高分作文中引用较多的现代诗文

01.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感谢》汪国真)

02.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愿所有的快乐都陪伴着你/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旅行》汪国真)

03.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热爱生命》汪国真)04.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山高路远》汪国真)05.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选择》汪国真)06.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飞鸟集》泰戈尔)08.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飞鸟集》泰戈尔)16.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1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18.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23.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海子)

24.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藜《泥土》)

25.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土》)

三、俏皮话精选集

01.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02.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路没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0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04.我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05.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06.人之所以活的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07.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道就会打开。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门,对开启的门却视若无睹。

08.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09.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10.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11.探索的旅程不在于发现新大陆,而在于培养新视角。

12.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13.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14.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什么地方,而是朝什么方向走。

15.没有风险的人生,好比平川走马,静水行船。

16.顺利时得意忘形是可怕的,挫折时一蹶不振是可悲的,成功后奋进不止是可敬的,失败后亡羊补牢是可喜的。

17.仰对父母,我们是“孤本”且不可重复;俯对孩童,我们是至尊至高的唯一;面对友情,我们是密友最珍贵的财富;面对事业,我们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18.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19.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许多珍贵的昨天。

20.真正的成功者,从来不会给自己留退路,相反,倒往往在山重水复中踏出一条新路来。虽遇挫折,但决不气馁;每次跌倒,随即站起;别人放手,他仍然坚持抓住;别人后退,他仍然奋勇前行。

21.成功者都是从失败的炼狱中走出来的。成功与失败的裁决,不是在起点,而是在终点。

22.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23.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24.弱者说,逆境是绊脚石,碰上它,会跌下失败的深渊;强者说,逆境是垫脚石,踩着它,可以登上成功的高峰。

25.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让在生活中失去最多的强者,也收获最多。

26.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27.无论命运多么晦暗,人生多么颠簸,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8.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29.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30.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31.如果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他必定会给你开扇窗。

32.成功是对执着者的一种馈赠;失败是对追求者的一种考验。

四、优秀题记精选

01.最柔软脆弱的是人性,最厚重刚烈的也是人性。

02.人性的堕落,常常从无视公理开始,社会的尊严,常常因权力滥用萎缩。

03.永远相信,人世间不只是心灵的沙漠,感情的冰窑,各种至善至真的情怀,筑起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

04.幸福的家庭家家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复活》)

05.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你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你的一生!(路遥《平凡的世界》)

06.生命的意义不在美丽的言辞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谋求自己的生存,同时也帮助别人生存中。

07.人的一生,如同四季,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08.生命如同一幅画,可以没有色彩铺张的轰轰烈烈,但不能缺少美的意境。

09.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它已经点完了。

10.当雨季来临时,许多生命的记忆被雨水淋成褪色的风景,所有不经意的回眸都被绚丽成最浪漫的构思,在梦醒后的清晨,无奈地投入另一种漂泊„„

11.每个人都曾面临人生的选择,我们必须决定什么是重要的事„„

12.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13.不要被世俗的尘嚣蒙住你的眼睛。

14.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必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

15.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16.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难。但是如果你让它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盘,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17.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18.一个不容置疑的哲理,一个令人铭心的命题,一个内涵丰富的象征,没有不为名利的世纪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

19.只要心里有阳光,眼睛看到的就都是温暖。

20.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便有了七彩的人生,我们才真正地把握了自己。

21.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

22.倘若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你自己。

23.就像向日葵追寻太阳,人总是追求崇高与完美,而人生偏是一个在苦难中不断雕塑自我的过程。

24.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一丝不少的变换着形式交还给你。

25.有许多的人,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上帝赐予自己的“宝石”,但当“宝石”已经拾在自己的手中时,却又被自己轻而易举地抛弃了。

26.儿时的岁月总是有母爱相伴,长大的我觉得与母亲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阳光依旧——母爱就在身边。

27.幸福的定义,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你会发现,幸福简单的让你无法置信。

28.一忍可以成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30.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

31.一个人到了忘记得失的时候,他实际上已有所得。

3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永远的守望可能只会收获糊口的玉米,如果跳出了这一亩三分地,你可能成为乞丐,但更有机会发现远方的金子。

34.我们可以失望,但决不能盲目。

35.人生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只要永不懈怠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前面就是幸福的彼岸。

36.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多为对方留下一些余地,留给别人的同时,也留给了自己。

37.许多时候,能让我们超越极限的力量,不是名利,不是财富,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而是在血管里涌动的,一次次漫过心底的爱!

38.许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如清茶,倒一杯是一杯,一种如啤酒,才倒半杯,就已经泡沫翻腾。

39.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而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意志既能够使肉体“贫瘠”下去,也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

40.一种颜色,生命的一瞬。执着地追求着永恒,一路失落,一路遗失,一路惘然,仍旧梦想,梦想„„

4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47.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八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名人故事:梅西的故事 5岁时梅西开始为当地的格兰多里俱乐部踢球,教练就是他的父亲。7岁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就在纽维尔老男孩队倍受称赞。但梅西在11岁时被诊断......

    2012精品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事件素材与应用汇总 素材一:“40岁4000万”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于20......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一)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的选举确实是文章的一大缓冲点。一般高考作文,建议书写议论文,平实稳妥,同时可彰显笔者文学素养,慎重直选。一般举例是为了论证观点道理。因此随......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素材一;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作文材料 王维与刘氏一见钟情,私定终生。后王维应举,太平公主倾其文采,荐为解头。时太平公主,留情王维,欲招为驸马。王维婉据。后回老家,两人琴瑟相和,画眉举案„后王维而立之年,妻......

    2018高考语文必备作文素材

    2018高考语文必备作文素材 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好的礼物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向父亲求助。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篇一:远足感受】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是要我们边走下去边看沿路的风景,便会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因为是那些沿路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