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买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晏子使楚》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和静县第四小学小学教师,下面我对马老师《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作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守候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情意。今天,马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仅仅围绕着“遗憾”进行朗读感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马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木雕,聚焦“遗憾”;盘点词语,表达“遗憾”,从而充分感受了“我”的遗憾。
一、教学层次清晰。
从课前的感悟非洲,到整体感知,聚焦词语,再走进非洲南部,感受木雕,以及最后的初步感受遗憾,并书写生字。每一版块清晰明了,又环环相扣。
二、目标明确、词语学习扎实有效。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课前我从吴老师那里拿来了教案,其中第二点是这样描述的:
2、感受非洲风情,结合语境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本课的四字词语非常多,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吴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例如: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吴老师出示了“游人如织、栩栩如生”两个词语,让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了这两个词语中都有个“如”后又问学生“如”的意思,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想学生理解了也就可以了,可是吴老师在这里又进行了拓展,你还知道别的有“如”的四字词语吗?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不仅让学生温故了旧知,又对新学的词语有了更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可见老师的细致和用心。在后面的教学中,吴老师还安排了随文识词,与第一次学习词语时的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词性有所不同的是,结合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变得更加丰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思新奇?平常我们看到的坐凳是怎样的?让孩子与日常生活中的坐凳作对比,更形象直观地凸显了“构思新奇”。你们看,大象来啦!它正卷着长长的鼻子,好像在说跟我们--------再仔细看看,他的耳朵似乎也在摆动,难怪作者说大象雕的---栩栩如生!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出词语,理解词语,一气呵成,相信在学生的心中一定会留下这两个词语的影子。“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亦是这样。我们常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那我想他的作用就是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中的小练笔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学段: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词句理解、朗读教学、口语交际、语言表达、语段教学、文章结构等。其中就有语言表达,这节课吴老师同时结合本课的难点,设计了小练笔。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认读词语,盘点词语,运用词语,逐层递进,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总体感觉老师牵引的太多,课堂大部分时间是老师问学生答。而且老师的语速较快,觉得课堂很紧凑,课堂很干练,少了点味儿,你们懂的。还有就是游人如织的织,不知道学生理解了没有。粗知浅见,就说这么多。最后引用汪潮教授的一句话“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吴老师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
《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崔峦先生最近有句名言为大家津津乐道,被戏称为“语文中央一号文件”,说的是:“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句话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语文新课改正从热情澎湃阶段进入理性反思阶段。听了林老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整体的感知尤为重要。林老师没有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单纯地去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整体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并注重整体回归朗读。围绕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对于这样一篇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学中就必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林老师在这节课上却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第六自然段时,刘老师紧扣“捧者”“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等几个重点词语品味,让学生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之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刘老师在这节课里,紧紧抓住能表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句子,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国际友谊”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工具的砖瓦。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赏析、积累、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成语,值得我们学生积累。林老师是这样设计:先复习文中成语,(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理解后运用到练习当中,达到积累。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些词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四、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书中“友谊”两字,帮助学生为写话铺路。写话内容能够直接安排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林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时机非常适合。当学生通过描写黑人少年的语句深刻体会黑人少年内心活动的时候,才能真实感悟,具体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把夸奖的话写得有血有肉。相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写得更真实、更生动些。如果把找、理解、运用四字词语这一部分简短些,可以让更多学生展示自己的写话成果,让他们欣赏到更多赞美黑人少年的话。
《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仙居县岭下张小学 吕勇飞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丹桂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本课的词语教学扎实有效,成为一大亮点。同时,在课堂上,杨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词语教学扎实有效。
本堂课,杨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词语教学上,并在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运用。教学时,杨老师先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等学生读过几遍后,去掉词语的拼音,强化学生对词语的读音记忆,促进学生快速记忆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形式上,杨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开读、领读等等,既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又避免课堂呆板、单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显而易见了。同时,杨老师还抓住“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爱不释手”三个重点词进行解析,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在解析“琳琅满目”这个词语时,杨老师说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由于学生课前有所预习,所以回答的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了该词语的意思。杨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学生回答:“我是从《词语手册》上知道这个词语意思的。”杨老师在表扬该学生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我们遇到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首先想到我们的好帮手《词语手册》,让它帮助我们解决难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大量接触新鲜词汇的阶段,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杨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再一次强调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正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重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在教学文本时显现得尤为突出。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杨老师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自学课文,给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时间和方法。在“自学要求”中,杨老师提出了:“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写在旁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圈出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并教给学生获得这些感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时不会像无头苍蝇一般漫无目的,从而达成有效学习。正是有了上述的有效引导,所以在反馈时,学生就能“有话好说”,并说到点子上。
0
荐
《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城南小学 叶红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从谢老师设计的这节《卖木雕的少年》,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十分全面的,有很多地方的教学设计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禁感动于何老师的独具匠心!
一、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应该说,谢老师这节课的字词教学是非常有特色的,训练也很扎实,特别是对于四字词语的教学。在教学中谢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有许多的四字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谢老师就告诉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并运用图片结合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落实了“琳琅满目”的意思。这样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以读为本,读出情感教学中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从而达至“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目前,有些语文课堂教学追求师生互动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而淡化了语言的有效训练。而谢老师在这节课上却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通过朗读体现当时的情景,在引导“少年”与“我”的对话时,谢老师紧扣“遗憾”“犹豫”等几个重点提示语品味,让学生从动作、语言中体会“我”对木雕的沉重,担心路途遥远的遗憾之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谢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教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法适合教材的特点及儿童的心理特点。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第二篇:买木雕的少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2、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
3、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4、板书课题。
5、过渡: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学生抢答,并根据课前预习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欣赏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感受美丽风景。学生看后找词:“名不虚传”“十分壮观”。
3、学生齐读课题。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词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3、请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词义。
4、请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学习。
2、学生自读,当小老师带读。
3、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不懂的做好记号。
4、学生齐读词语。
5、学生叙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领学习“买木雕”。
(3—4自然段)
1、根据学生叙述,提出思考:“我”为什么特别想买木雕。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4自然段)。板书:买。
2、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些坐凳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两个句子。
3、鼓励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词语。
4、突出显示这些词语,出示木雕的图片。
5、指导朗读。
6、出示填空。
1、学生再读思考。
2、学生汇报。
3、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画出来。“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4、学生观看木雕图,理解这些词语。
5、学生品读句子,指名再读。
6、学生填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读中悟情“弃木雕”“赠木雕”。
(5—9自然段)
(10—14自然段)
1、指导学生再读(5-14自然段),想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的人。画出少年的言行、神情的语句。
2、组织学生汇报。
A“那少年走到我眼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真诚)
B“‘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C“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D“‘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E“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F“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3、请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再读句子。
4、组织交流阅读感受,相机引导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相机板书:弃、赠。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想少年的为人,并画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读。
2、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句子。
3、学生自主选择自读、组中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喜欢的方式,品读句子。
4、学生朗读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交流读后感,发挥想象。《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通过为什么我特别想买木雕这一问题带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激起主动读书的愿望。在教学我放弃买木雕,少年赠送我木雕这两处重点内容时我让学生选择自读、组中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读懂,并在读中感悟,通过一读再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体会非洲少年的美好心灵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五、读写结合 拓展延伸
1、训练写话:你想和他做朋友吗?对他写几句话。
2、师简单小结。
3、鼓励探究,设疑引兴: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汇报。
1、学生把心中所想写出来。
2、交流,评价。
3、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课下探究。抓扩展促说话。
说话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山区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之间的差距,我创设了让学生说和写的活动,如让学生评价一下这时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想和他做朋友吗,对他写几句话。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去获得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买 弃
赠
作业设计:
1、查找中非两国互相支持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观赏一组木雕的图片,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它们做工精细,形象惟妙惟肖,非常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木雕有关的感人故事。大家跟我一起写课题《卖木雕的少年》(指导卖和雕的书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出售、象墩、叮嘱、诚恳、牙齿、遗憾、栩栩如生、一模一样、名不虚传 ①指名读
②在这些字的写法或读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③多音字 ④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课文。
3、读了课文后,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议读体悟
1、课文写了卖木雕的少年送给了‚我‛一个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卖东西的反而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为什么?(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切入点)
2、在世界各国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要想知道原因,我们还得到非洲的一些贫困地区去看一看。(播放视频)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你会怎样去做?
(展示中国人对他们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非洲人,面对着前来帮助你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
3、对呀!少年正是这样的人,他懂得感恩,他把所有的中国人当朋友,当看到我这个中国人不能买走那个心爱的卷鼻大耳象木雕时,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这两个遗憾的内容一样吗?我遗憾的是什么?少年遗憾的是什么?朗读4——9自然段,想一想,他们遗憾的是什么?
(我遗憾的是不能买到喜爱的卷鼻大耳象木雕)由此可以看出‚我‛很喜欢这个卷鼻大耳象,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我‛喜欢这个卷鼻大耳象的? ①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②‚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语无伦次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语无伦次?你能用语无伦次造句吗?指导朗读。)
(少年遗憾的是没能帮到我这个中国人,让我带着遗憾离开)
4、大家都知道‚我‛并没有带着这份遗憾离开,因为少年送给了我一个拳头大小的小象墩。10——15自然段正是少年送我木雕的过程,大家默读10——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卖木雕少年的语言和行为,想一想,当时少年在想些什么?
①‚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上。②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着急的语气,指导朗读。)③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5、你觉得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夸夸他吗?
四、拓展延伸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别人帮助过你,你会记在心里,同样,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感激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布置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六、板书设计
我们是朋友 少年
中国
互相帮助
一、复习引入
1、读读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木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人物)
2、运用词语
师: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生:酝酿后交流。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学生自读。
师(引导):小朋友,课文里介绍的木雕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确让人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怎样走进少年的心灵,去品味这份感动呢?我们还得细读课文,在文字深处去感受。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出来的写少年的句子。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课文里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读呢?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第9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指名读这个句子)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师:对了,这些问题就是引领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我们先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
4、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1)自由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2)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一试。)(3)分角色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⑴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⑵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⑶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三、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小朋友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可以请同学来读,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四、情境写话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学生自由写话。
3、展示学生作品,欣赏评点。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卖、售‛2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从而体会‚我‛的遗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导入新课
1、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高120米,宽达1800米,在非洲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接壤处,瀑布落下时声如雷鸣,所以,当地居民称之为‚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说‚雷霆翻滚的云雾‛。
(课件投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照片并播放瀑布的声音)
2、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里景色壮观,游人如织。这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3、教学‚卖‛。揭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难读处多读几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名轮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这事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事?(板书:中国游客
非洲少年)文章讲了我们俩的一件什么事
三.紧扣‚遗憾‛研读第一板块1—6自然段
(一)出示第9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师:小朋友,这段话比较难读,里面有个长句子,你能读好它吗? 用指名读、齐读方式将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师:发现了吗?‚遗憾‛在这段里出现了几次(两次),一次是——少年遗憾,一次是——‚我‛遗憾。(板书:
遗憾)
(二)学习第一块1—6自然段:体会‚我‛为什么‚遗憾‛?
1、理解‚遗憾‛
(1)什么叫‚遗憾‛ ?
(2)联系学生平时生活说说:你有过遗憾的经历吗?师生互谈遗憾的经历。
2、体会‚我‛为什么会遗憾?
(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
3、请仔细读读课文的1—6自然段,拿出笔来找找划划,说说为什么我会那么遗憾,你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了(具体原因)。
4、交流原因: 因为木雕小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令我爱不释手。我为自己不能买下它而遗憾。(1)理解‚栩栩如生‛ ①指名读这个词
②师:听你的读,读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吗? ③指读这句话。
(2)理解‚爱不释手‛:
①‚释‛是放下的意思。整个词是说——
②想象说话:看着自己这么喜欢的象墩,肯定是赞不绝口了,我会怎么说呢?(3)理解‚琳琅满目‛
①课文还有哪句话也形容了这些木雕?——‚木雕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② ‚琳琅满目‛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美好的东西非常多。③(播放课件)欣赏琳琅满目的木雕,师简介非洲木雕:
这就是木雕,木质的工艺品,来自非洲。木雕是非洲古老的艺术形式,因多数民族都没有文字,所以许多古老的神话都是靠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怪异,表情刻画生动,又被称为‚非洲式照片‛,各国人民都乐于收藏。
5、‚闯关‛填空,理解‚我‛遗憾的原因:
(1)出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等四字词语,并让学生朗读。
(2)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但是因为象墩(沉甸甸)的,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遗憾)。自由准备——指名说,师适时指导‚沉甸甸‛的‚甸‛字读音。
6、过渡:那非洲少年为什么遗憾呢?让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四.书写指导,作业巩固
1、书写‚售‛、‚卖‛:
引导学生发现‚出售‛的意思与‚卖‛相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售‛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2、抄写文中四字词组。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会学其他12个生字。
2、继续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而让学生感受爱是相互的,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播放琳琅满目的非洲木雕,师:你能用‚这些木雕有……有……有……‛来夸夸这琳琅满目的木雕吗?
出示:(这些木雕有
,有
,有
,真是琳琅满目。)引导学生用上‚栩栩如生、构思新奇、爱不释手、各式各样‛等四字词语来夸夸这些木雕。
2、就是这些琳琅满目的木雕,就是这栩栩如生的小象墩吸引了我,但是我又不能将其带回国,所以我很——遗憾。但少年为什么遗憾呢?让我们接着去学习课文。
二、紧扣‚遗憾‛研读第二板块7—15自然段:理解少年遗憾什么?
1、自由读读7—15自然段,用笔划出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少年遗憾什么?
2、交流第一次对话部分
(1)自己的木雕不能卖出去。(板书:不能出售)(2)师生对读,读出语气。(3)分角色表情朗读。
(4)非洲少年仅仅是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所以遗憾吗?还有别的答案吗?
3、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连连摆手……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他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因为朋友的遗憾而遗憾。(2)那天晚上,少年和‚我‛之间有一番怎样感人的对话呢? 师生对读:老师夸张地强调‚你们是朋友‛这句话。(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少年为什么会说中国话?为什么要‚送‛木雕,而不是‚卖‛?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 ②补充资料,解疑:
同学们,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师出示课件,打出相关图片或网页:①周总理访问非洲。②中国医生
第三篇:《买矿泉水》评课稿
《买矿泉水》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彭老师执教的《买矿泉水》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连乘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看完之后,颇有感想,下面就本节课来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有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少了一点浮躁,少了一些花哨,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应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实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原则与要求。彭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效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合理选择学习的方式。彭老师本节课为学生选取了从思索到探究再到归纳的学习方式,定位非常准确,可见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把握是很到位的。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连乘这种形式的应用题,所以对于分析清楚每一步的解题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通过(把本课的教学情景说出来)的情景作为导入,将连乘应用题的方法和意义蕴涵其中,在老师步步为营的引导中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其实,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排除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课:为了求新、求异,一味的让学生自主探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理解不到位。从教学内容看,有的教学内容不适于自主探究;从课堂生成看,有的环节不适于 自主探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有的学生不适于自主探究。实际上,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这节课,彭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是比较到位的。当学生心里明白而口不能言时,当学生虽经思考依然困惑时,彭老师把握住讲解的时机,直接告诉学生,为学生解除困惑,点拨迷津。比如,()。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较为流畅、较为清晰的状态,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是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彭老师这节课的实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基础之上的。她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归纳能力都比较了解。因此,在施教的过程中,彭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比较灵活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流程,既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时机的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情况,教学的有效性得以较好的实现。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感想。
我要说的第二点感想是彭老师的这节课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智慧。什么是好的数学课?我想,只要不让学生越学越糊涂的数学课就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彭老师今天所上的这节课是符合这个判断的。从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的处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这一点。对于问题的探讨,彭老师采用把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我们看到,彭老师给学生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概括、归纳;在学生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我们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会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会学,越学越乐学,这就是数学的智慧。彭老师在新知的讲解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智慧的培养,在练习中也没有忽视。比如,()。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释疑的活动过程,对结果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数学智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彭老师的这节课是较为成功的,但是任何课堂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觉得在()这个环节如果彭老师能够再(),那这个()就能更准确的达到教学有效性的要求了。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少年王冕》评课稿
《少年王冕》评课稿
星期二,有幸聆听了杨华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杨老师和蔼可亲的教学语言,新颖的教学设计,敢于取舍的教法,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听课心得。
一、理清顺序,明晰课文写作线索
揭示课题后,杨老师对孩子们说:“课文是用王冕的年龄串起了一条时间线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这些数字。”并指导孩子们把后两个数字转化成王冕的年龄,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提纲按顺序填在横线上。最后告诉孩子们:课文从王冕七岁写起,直到十七八岁为止,时间跨度那么大,但交代清楚,结构完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精心安排、详略得当。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的顺序,明晰了课文的时间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王冕孝顺品质
整堂课,杨老师紧紧扣住“孝顺”展开教学,她先让孩子们默读课文找找表现王冕孝顺母亲的小事例,并引导孩子们用“王冕是个孝顺的孩子。他„„”这样总分的句式交流。在四个小事例中,杨老师并没有一一细讲,而是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孩子们品读了母亲和王冕的一段对话。指导孩子们抓住“只”、“实在”、“只好”去感受母亲的无奈和家境的贫穷,指导孩子们走进王冕,去揣摩他的心理活动,明白了王冕很热爱读书,可是为了宽慰母亲,让母亲安心,不让母亲为难,所以才故意这样说的,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王冕的孝顺。
三、读写结合,培养孩子写作能力
崔峦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从读到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在本堂课中,杨老师先让孩子们去品读王冕的孝顺,然后创设了一个情境“这天,秦家煮了些腌鱼腊肉„„”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去描写王冕的孝行。孩子们笔尖飞舞,几分钟后,杨老师请孩子们交流,孩子们想象了王冕是如何用荷叶把腌鱼腊肉包起来省给母亲吃的等细节。通过这一设计,不仅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王冕的孝顺,而且还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四、作业延伸,激发孩子探究热情
教学最后,杨老师布置作业的环节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因为,本堂课重点品读了王冕的孝顺,而他的勤奋好学等特点并没有学习,所以,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杨老师让孩子们用上先总起,后说具体事例的方法,去向家长或同学交流王冕的其它品质。这一设计,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交流人物形象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孩子们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热情。
第五篇:《买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教材分析:《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国际理解和友好”为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表现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卖木雕的少年》一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因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小象墩,从中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热情地赞扬了中非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教学重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买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后半部分,学生们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已经过了一学期的适应和调整。在句段学习的同时应逐渐加入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情达意的方法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本课较强的叙事性和异国情调,能够充分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与方法:直观教学法、品读入情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一.谈话导入
1.投影大瀑布图片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3.板题,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交流。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自己汇报)
字词意:
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犹豫:指很难下决心。遗憾:感到可惜。
(2)选句读文,正音。(3)指导写字。“饭”“齿”(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小象墩。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讨论交流。
3、汇报。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4、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齐读课文1~3自然段,读准字音。
五、快乐阅读.。阅读材料P111《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中非友好》等短文。
六、快乐写话。
选取本课所学生字词编故事,尽量做到通顺、连贯、有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买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一、情境导入,回顾内容。
1、师出示非洲图片,介绍美丽的非洲。以及非洲人民的生活情况;中国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中国历代领导人也访问了非洲。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作者与卖木雕的少年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走近文本、感受非洲风情。
(一)了解课文大概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交流。再完成填空。
(二)感受瀑布的美
1、指名读第二自然。
2、(播放瀑布的图片)老师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宽达1800米,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瀑布。“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语中意为“雷霆翻滚的云雾”。
3、理解“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的意思,并给“游人如织”换近义词。
(三)欣赏木雕的美
1、(出示木雕图片):买木雕的摊点就在瀑布的附近,做工精致,我们一起去看看。
2、师介绍: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传统非洲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离开躯体,但仍然在活着的人中间走动。所以非洲人就想出制作面具和木雕的方式,为祖先的灵魂找个去处,避免对活着的后人造成危害。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民间艺人之手,那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之成为世界各地乐于收藏的艺术品。
3、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木雕,可以用什么词来描绘?
4.出示句子,填空 摊点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5、过渡:这么精美的木雕,你想不想买两件带回家啊?吴晴阿姨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呢,看看她选了一件怎样的木雕吧。
三、深入文本,体会少年的心灵美。
(一)理解作者的遗憾
1、出示作者选的木雕
2、通过解释“爱不释手”的意思,来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3、说出作者遗憾的原因。
(二)深刻理解少年的遗憾
1、快速浏览课文5~15自然段,用括号找出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内容。
(3)指导朗读:运用四个法宝,读出非洲少年:诚恳、猜测的语气,我语无伦次的感觉。体会“我”和非洲少年当时的心情。问学生:怎么看出他很迫切的希望夫人买下?学生回答后师小结:词语可以表情达意,标点符号也可以。
(4)感情朗读对话。
(5)找出少年遗憾的原因。
小结:从这次对话我们可以看出非洲少年这一笔生意做不成了,但他仅仅因为自己的木雕卖不出去而感到遗憾吗?多么真诚的少年,他用心体会着顾客的需要和感受。
2、研读第二次对话,紧抓“朋友”理解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友谊
过渡:那么故事就在遗憾中结束了吗?(没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和少年的第二次对话。
(1)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2)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
(4)师质疑
为什么小象墩是沉甸甸的?(和第六自然段中的“沉甸甸”比较得出:这木雕里包含了少年对我沉甸甸的情谊,也包含了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深情厚谊。)
少年为什么说,我们是朋友?
提醒学生回忆课文开头的课件想一想。①图片:非洲人民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
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近代领导人也访问了非洲。
②正是因为中国无私的援助非洲,让这位非洲少年把我们中国人当做了朋友,对中国人充满了感激之情。让我们带着满心的感激再来读读少年的话吧。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1、此时“我”和非洲少年的心里还有遗憾吗?是的,没有遗憾了,有的只有感动,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感动于国与国之间的那份友谊。
2、这次非洲之旅因为非洲的什么美,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非洲的瀑布美、木雕美、人更美。)
五、快乐写话。
拿着少年送给“我”的木雕小象墩回国以后,我会对我的朋友说些什么呢?(提示:我会夸夸非洲的风景、木雕、人„„)
六、快乐阅读.。阅读材料P113阅读《为了和平和友谊的寻访》《少林武僧访问旧金山》《珍贵国礼见证中法友谊》《友谊的丰碑历史的见证》等短文。
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心灵
瀑布
美
木雕
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