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与答案(一)
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文后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加点的实词。(1)余幼时即嗜学()(2)弗之怠()(3)俟其欣悦()(4)寓逆旅主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摘录原文回答: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4.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学习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说说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参考答案】1.(1)喜爱(2)懈怠,放松(3)等到(4)旅店 2.(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却穿着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3.嗜学家贫(顺序可换)4.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5.至少有两种原因: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地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②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综合练习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综合练习(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ɡuān2.wèi3.sì4.yè5.něi6.yè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跑2.“辨”同“辩”,辩论3.提出询问4.热水
5.动词,挂在腰间6.“支”同“肢”7.“被”同“披”,穿着。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结成很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2.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每次从有书的人家借书回来,亲自用手拿笔抄录,计算着日期还回去。
4.又担心没有学问大的老师、有名的学者和我一起游学。曾经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跟随着乡里学问通达的前辈询问经书上的问题。
四、文言文阅读。
1.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获取功名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学习,刻苦自励。
2. 四难:
读书之难:借书抄书,遍观群书;
求学之难:请教先达,恭敬专心;
从师之难:为求师学,不畏寒冷;
生活之难:不慕富贵,以苦为乐。
3.选文几乎处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可围绕作者主观的刻苦努力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之难等诸方面,任意写出两处运用对比的语句即可。选文中,最主要的两处对比是作者和老师动作、神态的对比,作者和同舍生外貌、追求的对比。
4.读书之难:借书抄书,遍观群书;
求学之难:请教先达,恭敬专心;
5.指出下列词的词义。
①余:我②假:借③走:跑④游:游学
6.大篇幅的写老师的严厉,对比表现作者恭敬专心的学习态度。
7.德隆望尊
8.卒或有所闻
9.借书抄书来读书,从师求学做学问。
《送东阳马生序》综合练习
10.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1.根据要求,在原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读书之难、求学之难、从师之难、生活之难:
13.总领全文
14.“嗜学”“家贫”
15.“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借代手法,相通用法还有:“伛偻提携”、“黄发垂髫”、“锦鳞游泳”(“始龀”)
16.描写求学时作者和老师动作、神态,描写作者和同舍生的外貌。
17.好学、勤学
18.联系实际分析,不能只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19.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 上联:“负箧曳屣求师苦;”
下联:缊袍敝衣生活艰
借书抄书读书难
志存高远成大业(任选其一即可)
任末求学
1.(1)手指/不可 /屈伸
(2)夫/人好学
2.(1)热水(2)被褥(3)背着(4)作为
3.(1)抄录完毕,跑着送书回去。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借什么成器呢?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
③蒙乃始就学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和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之燕谈录》)
[注释] ①太宗:宋太宗。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ù):匆忙。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礼愈至.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腰白玉之环.
④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8、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译:
9、宋濂和太宗共同的治学态度是。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各具特色,甲文主要采取 的写法,乙文则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4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chài):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录..
②尝趋百里外未尝寝尝..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注]①游:交往,求教。②辞色:言辞和神色。
[乙]王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方羲之之不.
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①,出沧海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③肆恣④,而.
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注]①东方:东方(的名胜)。②沧海:这里指东海。③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④肆恣:也作“恣肆”,意思是放纵、任情。⑤精力:竭尽全力。
(曾巩《墨池记》节选)
9.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
(2)先达德隆望尊望:.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
(4)羲之之书晚乃善善:.
1O.下列句子加点词与括号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果累累)..
C.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信以为真)..
D.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弩之末)..
11.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12.用“/”给[乙]文中画“~~~~”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3.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宋濂、王羲之走向成功的过程,请概括出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分)
14.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
答:A.B.:
(2)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②③④[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
⑤⑥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
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参考答案
(一)8.①走:路 ②尝:曾经 ③乃:才 ④及:到,等到
9.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10.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11.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7、①周到 ②热水 ③腰上系着 ④受益
8、①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②(他的)字本来写得不错了,如果立刻称赞(他的字写得)很好,(我)担心皇帝不再用心练了。
9、虚心请教或持之以恒
(三)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四)9.(1)大(2)声望,名望(3)勉强(4)好,完善(答对一个得1分)
10.B
11.我虽然愚钝,但最终有所收获。(意思表达接近即可,句中“愚”翻译错误扣1分)
1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断对两处,一处1分;断三处,两处正确得1分;断四处不得分)
13.执著、勤奋。(答对一点得1分)
14.(4分,每小题2分)(1)成语典故可选填“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写对一个得1分(.2)略。(观点的表达允许多元化,但必须合理有据才能得分)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15.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4分,各1分)
16.①(2分)
17.B(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C(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逮:到﹑及),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文不识:人名),家父多书,衡乃与其做而不求偿,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西京杂记》节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①余幼时即嗜学()②走送之()
③发书映光而读之()④遂成大学()
2.下列各组句子中,“之”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A愿得主人书遍读之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D至之市,而忘操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做而不求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乙】文叙述了匡衡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宋濂﹑匡衡的事迹一定给了你不少启示,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①,与古作者并。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②乞文者,后先相踵③。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④、日本至出兼金⑤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节选自《明史》)(注释)①演迤(yǐ):这里是长而曲折的意思。②遣门:登门。③相踵:形容人多。踵,脚后跟。④高丽:古国名,曾统一朝鲜半岛。安南: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⑤兼金: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或遇其叱咄()③俟其欣悦()④悉称为“太史公”()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3、甲文中所叙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具体说说宋濂的事迹给了你哪些启发?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的词。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4)吾徒相教()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4、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5、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一、课文导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比较,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刻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学习条件关系不大。在我们的学习中,要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同时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宋濂:(1310—1381),字,号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背景投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学点整合】
1、生字注音
嗜()学 砚()硕()师 叱()咄()俟()忻()箧()
曳()屣()
皲()裂
媵()人
衾()被()绮绣
臭()烨()然
缊()袍
耄()老 谬(称
廪()
裘()葛()之遗()
谒()撰()贽()僵劲()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3)日在食(“食”通)
(4)与之辨论(“辨”通)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
今义为)
走送之。(走:古义为
今义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
今:
;
假:古义,今义)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
今义为)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
今义:)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
今义:)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
今义:)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
今义为)
寓逆旅(逆:古义为
今义为)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
今义指)
日再食(再:古义为
今义为)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
今义:(chòu))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
今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
今义:)
三、阅读思考
1、默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
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
问题四: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
四、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