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0: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

第一篇: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

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

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2018年6月28日,法制日报在微博上刊登了一篇引起舆论哗然的新闻:据湖北孝感市邓女士反映,她上初中的女儿在放学途中遭同校男生暴力劫持2个多小时,期间遭遇威胁,并强迫脱光衣服,身上多处被割伤。邓女士报案后,孝感市公安机关称,加害人黄某案发时未满14周岁,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所以不构成刑事犯罪,不予刑事处罚。一时间案情受到了有关机关的高度重视,组织涉事家长进行民事赔偿的调解,最后因调解不和而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任。”也就是说,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14 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是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

犯罪行为:是具备控制和辨认自己行为能力的行为人在其主观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危害行为。判断该行为人是否具备辨认和控制能力则取决于行为人智力和知识的发展程度。而智力和知识的发展程度一般又取决于该行为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状态。这种心理和生理上成长状

中公教育

态的阶段性划分,我们称之为年龄。由此国家上众多刑法都认为:行为人的年龄,是判断是行为人是否具备责任能力、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关键。所以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依据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状态来予以确定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犯罪率大幅飙升且类型复杂多样、危害社会影响巨大。当下未成年人的认知和控辩能力已经和97刑法制定时有很大差距了,普遍来讲控辩能力都在大幅提高。仅仅是因为犯罪人的年龄不满14就可以免于追究刑事责任,这是让受害者难以接受的,也是社会、民众所无法容忍的,更是背离刑法的初衷的。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扩大刑法的震慑力,让未成年犯罪分子不敢犯罪;不再纵容未成年人在“安全”年龄的范围肆意违法;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公教育

第二篇:论降低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摘要: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法律上往往予以特殊保护。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有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是犯罪。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屡有发生。为此,本文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心理学研究,以及法律的现实效果等几个方面阐述应将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3周岁的必要性,以期达到更好的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同时还引入了“前科消灭”、“社会服务令”制度等,即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正确引导失足的未成年人走上正途。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前科消灭;社会服务令

所谓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又称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即对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绝对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满14周岁为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屡有发生,社会危害性大,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是什么原因导致一系列的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可以适当的降低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若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多少最为合适?在降低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同时,是否还需设置其他的配套制度?显然,以上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据此,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3周岁是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

一、降低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新观念,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年龄也大大提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的相关调研报告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文化程度较低、外来未成年人所占比重较高、所犯罪名比较集中、犯罪手段呈成人化暴力化倾向、共同犯罪居多等六大特点。①有的未成年人是知法犯法,并且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手段残忍。这其中不乏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刘晓翠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呼吁降低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这些未成年人未满14周岁,还是孩子,他们心智不健全,应该宽容他们,感化他们。有的人甚至认为,未满14周岁的小孩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因此法律不应该惩罚他们,更应该让父母、社会更多的反思。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也认为:“现行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合适的、恰当的”。

笔者赞成降低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观点,并建议将绝对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3周岁。理由如下:

(一)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3岁是科学合理的

1、心理学研究表明,13周岁的未成年人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早在 1980年,美国学者格里索和马努格安做过一个关于儿童对美国米兰达规则②的理解程度的实验。其结果表明 13 周岁的少年,智商在 70 以上的,就与 14-15 周岁的少年一样,能够很好的理解米兰达规则的含义。因此,13 周岁的少年智力正常者,具有理解米兰达规则的行为能力,这项法规对于 13 周岁智力正常的少年是可以适用的。③ 2、13周岁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是未成年人小学到中学年龄的分水岭。我国《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由此推算,一般小学生12岁小学毕业,13岁时一般已经是初一或初二的学生了。很明显,小学生和初中生在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方面是不一样的,初中生的能力会更强一些。因此,将13周岁作为一个犯罪行为的分水岭,是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

3、我国刑法对于预防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却成了部分心智成熟的未成年人践踏法律的“武器”。近十年来,10―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的规定,对于解决未成年人犯罪还是不够的,因为,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和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也很大,未成年人犯罪以后,如果继续由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降低绝对刑事责任年龄,给予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已满13周岁的未成年人一定的刑事处罚,可以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预防再犯,预防他们走向更大的犯罪。同时,也可以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通过一定的刑事惩罚,警示其他没有犯罪的未成年人。

(二)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3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目前在有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受害人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赔偿。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笔者认为,若是犯罪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法律如何得到人们的信仰呢?如果法律不能被人们信仰,那么法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很明显,为了及时有效的应对社会变化,惩罚犯罪,保护人民,适当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很有必要。

二、相关配套制度的设置

惩罚犯罪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惩罚犯罪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才是立法的目的所在。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菲利普?格拉马蒂卡认为,“社会防卫不应该只是保障市民本身、财产等安全这一客观目的,更重要更本质的目的是‘改善那些反社会的人’使之回归社会。”④因此,笔者也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但是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制度来协调。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

1、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意义。前科消灭制度是指曾经受过法院有罪宣告或被判定有罪的人在具备法定条件时,国家抹销其犯罪记录,使其在规范上的不利状态消失,恢复正常法律地位的一种刑事制度。⑤

贝卡利亚曾说过,“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因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一些细小而反复的印象。”⑥贝卡里亚的话道出了很多有过犯罪经历人的心声,他们因为犯罪而陷入长期的痛苦之中,因为犯罪经历而影响他们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因此,有必要设立前科消灭制度。

2、规范犯罪前科消灭的程序。从国外很多国家的实践来看,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确立了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即刑罚被执行完毕以后,消灭其犯罪记录。《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当刑法执行完毕,释放时,犯罪少年的犯罪记录应当封存,并在适当时候加以销毁”。⑦

对于犯罪前科消灭的程序性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依申请而消灭的程序。具体如下:

(1)申请。关于申请的主体,有些国家规定的范围较狭窄,如瑞士,规定只能由本人提出;有些国家规定的宽泛些,如德国,规定在申请时,若前科者为未成年人,可由其监护人、法定代表人、少年法院、检察官申请。⑧笔者认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近亲属都可以成为申请的主体。

(2)受理。前科消灭的受理机关应当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审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因为,原审少年法庭不仅负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还负责对他们的庭前教育和庭后帮教,对未成年人更加了解,这样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

(3)审查与裁定。对于犯罪前科消灭的申请,根据未成年人在犯罪以后的表现确定是否同意前科消灭的申请,少年法庭应当及时审查并作出裁定。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通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法定代理人、亲友,或者其所在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到场,做必要的询问。以了解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真实情况。

(4)送达。少年法庭一经作出同意前科消灭的裁定,应当及时发出公告,通知公安机关、检察院以及其他可能接触到未成年犯罪分子的犯罪记录的机关,对其掌握的犯罪记录资料予以销毁。

(二)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增设附加刑“社会服务令”。一般认为,现代的“社会服务令”起源于英国。英国最早在1972 年的《刑事司法条例》中创立“社区服务”的刑种,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和推广“社会服务令”处罚措施的国家。⑨社会服务令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适用,我国在未成年人犯罪犯罪方面,同样可以引进该制度。

1、社会服务令适用的对象。社会服务令作为一种对未成年人犯罪单独适用的刑罚,无论未成年人犯罪轻重,社会危害性如何,都可以适用。当犯罪较轻时,社会服务令可以单独适用。当犯罪较重时,社会服务令不能单独适用,但是可以在判处其他主刑的同时,附加适用。

2、社会服务令的执行方式和期限。我国《刑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社会服务令作为一种附加刑,当然可以单独适用或者附加适用。社会服务令作为附加刑的一种,由人民法院判决,公安机关执行。

被判处社会服务令的未成年人应当提供30日以上45日以下的社会服务,并且在6个月内履行完毕。但是在数罪并罚时,可以延长到60日的社会服务,并在1年内履行完毕。社会服务令的履行期限,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不能折抵社会服务令的期限。

3、社会服务令与社区矫正的区别和联系。社会服务令制度与社区矫正制度有很大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区别。社区矫正制度正式写入刑法体现了刑罚的轻缓化、社会化。社会服务令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化刑罚与社区矫正制度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两者都是刑罚社会化的结果。(2)二者都要求完成一定的社会服务或者社区服务。

二者的区别在于:(1)社区矫正仅仅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在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主要是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或者裁定假释的犯罪,而社会服务令是一种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附加刑,只适用于未成年人。(2)社区矫正适用于危害性较轻的犯罪,而社会服务令对此并无要求,只是对于犯罪较轻的未成年人可以单独适用社会服务令,而对于犯罪较重的未成年人,只能附加适用社会服务令。(3)二者的执行地点不一样。社区矫正的地点一般是在社区,而社会服务令的地点更加广泛,可以实施社会服务活动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其执行地点。

4、社会服务令的积极意义。社会服务令的处罚力度介于监禁和缓刑之间。在我国已有社会服务令的尝试。⑩通过社会服务令,可以避免犯罪的未成年人在监禁的过程中交叉感染,有利于他们改过自新,同时,社会服务令重于缓刑,这是因为缓刑难以起到警示作用,社会服务令通过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分子一定的社会服务劳动,使得他们真正意识到违法犯罪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笔者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犯罪的未成年人改过自新,重新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融入社会。

四、结语

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罗斯科?庞德所言:“司法的真正危险在于对合理改革的胆怯抵制,对法律陈规的顽固坚持”。b11青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笔者认为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及时的予以适当的惩罚,及时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服务社会,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重要性,有利于正确引导犯罪的未成年人。对于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来说,这是贯彻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注解:

②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要求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强迫自证其罪,正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宪法权利、排除拘禁讯问所具有的内在强制性,米兰达规则要求警察在讯问被告人之前须告知其享有的权利。

③沈政主编:《法律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24 页。

④张继宝.论降低未成年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2(23):247-248.⑤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2008 年第 1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16-117 页。

⑥[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⑦这是《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第19条的规定。

⑧王小方.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⑨陈馨.浅论未成年人犯罪引入社会服务令制度[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6):99-104.⑩2001 年5 月,河北省石家庄长安区出台了《关于实施“社会服务令”暂行规定》。

b11[美]罗斯科?庞德著:《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 页。

第三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热点背景: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施暴者大多都是未成年人的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建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命题预测:

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青少年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和犯罪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提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对于这项提案,有人认为这可以有效的警示未成年人,避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也有人认为此举并不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问题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涌入大众的视野,校园暴力问题从一个原本鲜少为人熟知的问题,变成了当下引起民众大范围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希望通过下调刑法的责任年龄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同样存在诸多的反对者。对于这一提案,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刑法是抗制违法行为的“最后手段”,如果道德、习惯、风俗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民事、行政等其他法律手段能够有效调整社会关系、规制违法行为时,就没有必要动用刑法。在有其他手段尚未配套实行之前,我们就盲目的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本质上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中“慎刑”的观念。而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欺凌行为,应保持必要的宽容和“容错率”,尤其是刑法的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首先应该想到我们是否在除了刑法下调责任年龄之外的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直接就给出刑法这记猛药。因此这一提案在可行性上我们不能认可和作出改变的。通过刑罚来惩罚、隔离问题青少年儿童,并不利于其改造教育,也违背人道主义。毕竟,青少年即使能够有意识地犯罪,但仍充满可塑性,所以,教育、矫治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当前中国的现实,对于14岁之下的青少年犯罪,没有惩罚,也没有矫治与教育,几乎是完全地放任不管。两年前发生的10岁女童从15楼抛下男婴,除了家长赔钱,犯下严重罪行的青少年本人,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不会接受任何矫治措施。

所以,在考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前,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体系,来矫治问题青少年。实际上,很多时候,保护、矫治与惩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规定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每天在固定地点报到,接受三小时的法治教育,这既是一种限制与惩罚,有限度地震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同时更是一种矫治与教育。

第四篇:四种刑事责任年龄界限

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刑事责任年龄界限

从刑事主体资格角度看: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刑事责任年龄界限。

1、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即不满十四周岁的,对任何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

2、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除上述罪名外,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要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减轻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十六周岁的,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但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不适用死刑。而且,由于十四岁尚没有成年,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没有达到健全的程度,因此,《刑法》同时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从未成年人保护角度看:国家专门立法保护未满十八岁人的权利(即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除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部门外。而且,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安排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还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劳动法)。

从法律行为的有效性角度看: 《民法通则》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没有法律效力。一切民事活动只能由他的法定代理人负责。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取得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如果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

《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未满十二岁的人无权坐在二轮或者三轮摩托车的后座上行驶。《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33条第6项规定:“二轮、侧三轮摩托车后座不准负载不满十二岁的儿童。”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属于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公路上骑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其直接监护人承担疏于监护的民事责任。

从法律适用角度看,随着一个人年龄递增法律更可以说是伴君走一生 :

胎儿---负数人生。当一个人还没有出生时,他的年龄处于“负数”,他(她)就已经获得了某种法律上的地位。《继承法》第28条中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的,保留的部分按照法定的继承办理。” 胎儿虽然还不属于民法上的“人”,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更不能承担民事义务,但是,法律毕竟以社会为基础,追求和谐是法律的目标,既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遗腹子这种特殊的客观现象,法律就应当在通例之外尽可能照顾到业已预见到的这些问题。因此,当一个人还未出生因而处于“负数年龄”时,他/她就获得了某种法律上的地位。

0岁---人生的起始。胎儿一旦娩出母体并具有生命,此时就叫做“人”了。既然已经获得“人”这一尊严的称号,则任何无视其人格权的行为均为法律所禁止,任何践踏其人格的行为都是非法的。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1岁---法律上必须重视的年龄段。法律上的一岁指的是从生日过后的次日起算,满周岁。从此开始,每一个年龄段,不仅对当事人自己而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都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一岁在法律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根据《刑法》第239条第2款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第1款关于绑架罪的规定处罚,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没收财产。该法第240条第6项规定,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作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按照司法解释,婴儿就是指未满一周岁的人。

2周岁---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年龄。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学习怎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快速提高。由于许多令人兴奋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阶段,所以该阶段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幼儿都是一个挑战。按照卫生部的《托儿所、幼儿园保健制度》,一岁半以后幼儿按三次饭一次点心制订食谱(整托幼儿睡前再加一次点心),食谱要适合幼儿的年龄,使儿童能吃到多种多样的食物,把一日的食物定量标准恰当地分配到食谱中,以保证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

3岁---成长的重要阶段。按照《定期体检制度》:一岁以内婴儿每季度体检一次,一岁至三岁幼儿每半年体检一次;三岁以上每年体检一次,每半年测身高、量体重一次。测量要准确并做好记录,进行健康分析、评价、疾病统计,及时治疗。零至三岁还特别需要注意儿童的保健,孩子出生以后可能至少需打21针预防针。

6岁---义务教育权利的起始点。六岁是一个人开始行使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法定起始时间,同时,从这一年龄开始,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对子女担负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定义务,其他任何个人或者组织不得雇佣处于教育年龄段的人就业。未满六岁的人,无权单独在街道或者公路上行走。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学龄前儿童在街道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由于刑法在规定绑架罪时使用了“幼儿”一词,最高两院的司法解释说,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其中,不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为幼儿。

10岁---开始有了选择权。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权利的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需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所以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子女随父或随母,法院应征求儿童的意见。从《民法通则》上看,十周岁可以被认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准等方面的认定。

12岁---可以骑车上路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但是,只要一过十二周岁,人们就可以合法地骑行自行车上路了。

14岁---危险的年龄。当一个人年满十四岁时,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时刻警醒,否则,一旦越轨就会成为刑法制裁的对象。十四岁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危险的年龄。因为从这时候起,人们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刑法上的责任。十四周岁以下违反治安管理的免予处罚,但是可以训诫,并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十四岁以上就不仅仅限于行政处罚,还包括收容教养这一行政强制措施。当然,十四至十八周岁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十四岁也是法律对部分人严格保护的一个年龄界限,《刑法》规定,十四岁以下的女性儿童为幼女。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无论幼女是否同意,均为奸淫幼女犯罪,应当以强奸罪从重处罚。《刑法》第236条明确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岁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刑事诉讼法》第152条: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6岁---可以就业的年龄。这个年龄具有与十四岁几乎同等重要的法律意义。因为从这一年龄开始,人开始有了劳动的权利。十六至十八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就是说,十六岁,当你具备了劳动的基本能力,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仍称少年,少年与未成年人是同一个概念叫法。少年就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通称未成年人”。但根据《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的运输工具上就业或者工作的最低年龄可为十六周岁。

18岁--终于有了选举权。到了十八岁这个年龄,就属于成年人了。我国《宪法》、《选举法》明确规定:十八岁以上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岁以上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权利也就是义务,当一个人享有了一定权利时,他也就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已满十八岁的公民,如果触犯法律,将负完全法律责任,直至死刑。同时,于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现役。根据军队需要和自愿的原则,可以征集当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未满十八岁的男女公民服现役。

20岁---是女姓公民结婚最低年龄。《婚姻法》第5条规定: 结婚年龄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但民航凡从事飞行的空勤人员(包括飞行、领航、通讯、机务、乘务等),其结婚年龄女不得早于二十四周岁。(〔81〕民航政组字26号《关于民航空勤人员婚龄及配偶政审的规定》)。另外根据国家体委《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运动员在国家队期间不许结婚,特殊情况应经组织批准。结婚年龄在少数民族地区可适当放宽。但在婚姻领域,男性比女性却要迟两年才获得结婚的权利能力(婚姻法)。未达法定婚龄,无论男女,以夫妻名义同居者,无论是否举办过婚礼,或者通过弄虚作假骗取了结婚登记,均不能获得合法婚姻的效力。22岁---是男性公民结婚最低年龄。《婚姻法》第5条规定:男结婚年龄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但民航凡从事飞行的空勤人员(包括飞行、领航、通讯、机务、乘务等),其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六周岁。(〔81〕民航政组字26号《关于民航空勤人员婚龄及配偶政审的规定》)。另外根据国家体委《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规定,运动员在国家队期间不许结婚,特殊情况应经组织批准。少数民族地区可适当放宽。

23岁---可以当法院院长。二十三岁,此时如果你事先已从法学院校及其他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相应的学历,并通过了全国性的资格考试,你可能被任命为法官或者检察官。当然你还必须同时具备其他条件,如具有中国国籍、拥护中国宪法、身体健康等(检察官法和法官法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4,38条规定:二十三周岁有选举权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陪审员,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

36至45周岁——男性公民在战时遇有特殊情况,可以应召服兵役。

45岁---可以当国家主席的年龄,如果你有志报国、为全国人民效力,并且具备相应的条件,通过法定的程序,此时,你有资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宪法》第79条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45岁(女)、55岁(男)---可以提前退休啦。根据《民航空勤人员退休年龄和停飞、退休后待遇的暂行规定》:民航空勤人员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累计飞行满十年,可以提前退休。

50周岁以上——遭受交通事故侵害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10年。

60岁(女)、65岁(男)---必须退休的年龄。除非另有规定,女性公务员到了60岁,就该退休了(公务员暂行条例)。而男性公务员可以比女性多干五年。花甲年龄是你退休的时间。如果你想再多干几年,那首先得成为高级专家,因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确因工作需要,身体能够坚持正常工作,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本人又愿意继续工作的,他们的退休年龄延长一至五年,延长后的退休年龄,女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周岁,男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五周岁。70岁---不能再干律师啦。根据《司法部关于律师执业年龄问题的批复》规定:合作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以及国资律师事务所的聘用律师,年满七十岁不再注册。

70周岁以上——遭受交通事故侵害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按五年计算。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为限,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对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抚养到十六周岁,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对其他的被扶养人扶养五年。

80岁——承保年龄最高的纪录年龄。据了解,新华人寿即将推出的“美满人生”保险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的兼具储蓄返还与保障的寿险产品。产品采用定期返还、终生享受的保障方式,客户每三周年即可获得相当于保额一定比例的生存祝寿金,直至身故。此外,保单所载的保险金额还会逐年以5%的幅度递增,不仅可以抵消通货膨涨的压力,而且对老年人逐年增高的医疗费用也是一个很贴心的安排。

正如对未成年人国家有专门立法保护一样,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我们国家还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而且,按照民间习惯和国家政策,高寿的人,不光是在每年的老人节,会获得社会各界的关爱,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会得到特殊的关照。

法律的制约制衡制度伴随人的一生,它保护着我们大家一路走好,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知法、学法、懂法、用法,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创造出无愧于人的生命,造福于社稷众生的辉煌人生来。

第五篇: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的感想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的感想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规定已经不符合当代国情,许多12 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正如所说,犯罪低龄化目前已成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由于未成年人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未成年犯罪人又往往成为成年犯罪人的来源和后备军,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便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关注的焦点。

首先,要研究这个问题,就要弄明白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核心问题分析中可以得出:未成年人的年龄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一般来说,只有具有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才有可能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刑事责任能力。

其次,搞清楚这个概念后,我们就要对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立足于现状,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据报道,从1998年到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由17.6岁降为15.7岁。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最近在深圳的一次调查也显示:少年犯罪中实施严重危害行为的始发年龄最小从10岁开始,较普遍的是十二、三岁。由于他们都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这个年龄段的犯罪率正在不断上升,所犯罪行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是十分必要的(以上数据出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孙振江)。面对这个现状,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规定,对于那些未满14周岁但心智已经足够成熟到辨认自己的行为的未成年人不给以法律的制裁,势必会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不利于未成年人教育。可是根据问卷调查,有些参与者认为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他们认为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在许多方面都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较大,一时的错误还是要给与其改过的机会,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和从宽处罚的原则,注重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挽救教育,在其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上多采用免型、缓刑、减刑和假释。而降低年龄,势必会将许多一时失足的少年推入更深的深渊,而且,14岁左右的未成年人多半还在上学,身心还在塑造之中,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认识尚不十分清楚,如果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极有可能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样更不利于未成年人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社会诟病,从许许多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警方在告破一宗宗棘手的案件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看似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竟然是在校学生,或者其他孩童,那些本该在青青校园里愉快的学习,玩耍的花朵,却在犯罪的道路中早早凋谢,更有甚者,其中很多犯罪分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丝毫悔意,也学会使用“法律手段”来使自己免于刑罚,面对逃之夭夭的犯罪分子,法 官,警察,社会大众,被害人家属也仅仅只能靠道德谴责来惩罚他们,毕竟我们要遵循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

除了以上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外,现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是越来越注重早期化,当前,整个社会现实和刑法制定时期相比,在经济形势、文化状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少年儿童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能力的生理年龄渐趋下降,为低龄犯罪滋生提供了新的土壤。首先,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生理发育进程加快,在身体上普遍呈现出早熟迹象。10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身高多数已超过1米,其四肢及大脑已较早发育成熟。其次,由于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加上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少年儿童在思想上接受了更多新鲜事物。其心理成熟状态已超出十年前同年龄段的孩子。因此,尽管当代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智力方面的发展,可能还未达到对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负担刑事责任的程度,但已有必要为自己的某些重大犯罪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相比较以前,早熟已经成为趋势。在我国,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古来有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79年的刑法中规定,14周岁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数年间,我国未成 年人的犯罪率一直很低。当时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身心发育不很成熟,无法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而且这些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影响的机会不多,不容易犯罪。我国社会治安在这段时间里总体 趋势良好,各种刑事案例呈下降的趋势。未成年人没有太多的作案动机,所以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社会上发生的未成年人作案的大案极为罕见。所以确定14周岁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情况。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国物质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计划生育搞得非常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发育,每个家庭都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因此,在优越的条件下,许多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早熟。当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家长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一些孩子在入小学前开始学习电脑、外语等知识。在小学时,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电脑。网络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网络立法中存在的不足及疏于管理,为一些未成年人进行违法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他们利用自己的网络知识进入高设防区,进行各种各样的网上犯

罪,侵害公共利益,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这种种的原因,势必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当代国情,对于刑事年龄下限问题更是应该深入探讨,不过分的苛责未满14周岁的犯罪分子,让他们深陷绝望的境地,从此一蹶不振,也不能一味的秉着教育为本的理念放纵犯罪分子,让他们有机可乘,应该用更合理,科学的方法权衡利弊,从中找到更为有效地方法去营造一种更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而适当降低下限更是有利于营造这种健康的环境。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有利于教育、改造和挽救有罪错行为 的未成年人。首先,对于低龄少年犯罪予以一定限度的严厉惩罚,从某种程度上讲胜过和颜悦色的说服教育。未成年人从小就应知晓,人人都应该为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从而迫使其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其次,诸多未成年人犯罪,其共犯、对象等也多为未成年人。通过对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加以严惩,会极大地震撼周围的其他未成年人,使之不再重蹈覆辙;同时也可避免未成年犯的家长从法律宽容中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和警惕。此举虽难免有“杀鸡吓猴”之嫌,但在很大程度上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刑法》第17条第4款明文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可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本身就是家长或者监护人管教失败的结果。再指望他们管教岂不是缘木求鱼?!政府的收容教养也因为经费等问题很难实施。况且这种未经法院判决而限制公民自由的行为,本身就与现代法制精神相悖因而,“不予刑事处罚”实际上并不利于教育、改造和挽救有罪错行为的未成年人(本段内容源自中顾法律网)。

基于此现状,适当下调年龄下限更是有必要的,记得,前不久看过的日本电影,《告白》就是一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电影,影片中两个未满14周岁的少年合谋杀害了女教师的年幼的女儿,但是他们却因为法律的规定而免除刑罚,之后女教师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虽然情节上有些血腥,极端,变态,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让我们感受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严重性,日本是个犯罪率低的国家,但是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却是呈上升趋势,据日本2003年青少年白皮书 披露,2002年因错用交友类网站受害的未成年人达1317人,比2001年多1.2倍,受害者中的97%是少女,犯罪种类涉及违反《儿童卖淫、儿童色情禁止法》和《青少年保护育成条例》等法规(以上数据来自法制播报)。而本片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发人深省,使我们能够敢于面对这种现状,并共同努力去为我们的青少年创造更适于成长的健康环境。

而本次调查,我们首先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像周边的同学征求意见,然后又我们通过在市区做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征求了60名社会人士的意见,接着我们又去了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庭去采访了少年庭的庭长,虽然整个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顶着烈日去做问卷调查,这其中大部分的好心人会热心的予以帮助,并对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但这其中也不乏不予配合的,但就是因为这样,才促使我们能更好的训练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会发现到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虽有沮丧,但更多的是要鼓励自己去坚持下去。事后,也很庆幸自己有这次机会去体验,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调查中能更好去学习。

下载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知识考试: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必要性(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范文)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是成年的标志(有的国家规定19岁或20岁甚至21岁、23岁为成年,也有的规定17或16岁为成年)。 我国公民年满18周岁享有选......

    谈谈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及其证明

    谈谈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及其证明包景胜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

    法律知识考试

    ***公司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小结2011年是全市“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的第一年,为进一步检验2011年重点普及法律知识的效果,根据市统一部署和**公司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关......

    法律知识考试题库

    附件1: 法律知识考试题库 一、单选题 1.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 A )。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 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

    法律知识考试复习题

    贵阳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专项法律 知识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

    治安法律知识考试

    福建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中级执法资格复习资料 (治安管理专业警种) 一、判断题 (每题1分,共10分) 1.A市公安机关督察机构有权对上级公安机关发生的采用技术侦查措施后泄密案件进行......

    法律知识考试答案

    2010年全省公民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答案1-10CBCCA DBADD11、ABCD12、CD13、ABCD14、ACD15、ABD16、BD17、AB18、ABCD19、ABCD20、ACD21-30×√√×√×√×√×31、答:选举委员......

    法律知识考试工作总结

    庄头乡中心学校 法律知识考试工作总结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中进行法律知识考试的通知”精神,我校拟据县统一考试时间,届时对《宪法》和《教育类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