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新人教版七上文言文课后注解、高参译文、问题解析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内容及中心 :
《 咏雪 》 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 》 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 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 陈太丘与友期 》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日中。过中不至(到达),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当时)年七岁, 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 “ 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 ” 答曰: “ 待(等待)君(敬词,指您)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 “ 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 “ 君与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信义,信用);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代词,指元方),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尊君在不
通否 表示询问 待君久不至
副词,表示否定
待君久不至,已去
离开 去学校
到
《 陈太丘与友期 》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研讨问题: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故事的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事的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 故事的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 故事的结局:友人惭而致歉。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没有失礼。因为是友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②失礼。因为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相待。
《 咏雪 》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的样子)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 兄女曰: “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因风,乘风。因,乘、乘)风起。” ”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咏雪 》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解诗文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谢安认为哪一个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从课文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看法一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看法二
“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情景。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一 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曰:“学而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之,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2、曾子曰:“吾(人称代词,我。)日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3、子曰:“吾十有(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意愿。),不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四章“温故知新”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第六章“贤哉,回也”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子曰:“知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不如好(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8、子曰:“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肱(这里指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介词,对,对于。)我如浮云(像浮云一样。)。”——《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八章“饭疏食,饮水”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九章“三人行”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10、子在川上(川上,河边。川,河流。),曰:“逝(往、离去。)者如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章“逝者如斯夫”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11、子曰:“三军(指军队。)可夺(改变。)帅也,匹夫(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自己。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志向坚定。),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思考当前情况,仁就在其中了。”
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
诫子书
夫(fú助词,放在句首,表示发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之行(指行为操守),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非宁静(宁静专一)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立志)无以成(达成,成就)学。淫慢(放纵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跟随)时驰(指疾速逝去),意与日(时间)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 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整体把握: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戒,有劝诫,劝勉之意。该文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中阐释君子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研讨问题:
一、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的一个核心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是学习的前提;要做到“静”,唯有淡泊名利。
二、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三、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四、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悲伤,于事无补。
狼 《 聊斋志异 》
一屠(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缀,连接,紧跟)行甚远。屠惧,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屠大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恐(担心)前后受其(它们,指两只狼)敌(这里是攻击的意思)。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指打麦场)中,苫
shàn 蔽(覆盖,遮蔽)成丘。屠乃(于是,就)奔倚(靠)其(指柴草堆)下,弛(解除,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相向。少
shǎo 时(一会儿),一狼径去,其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坐(蹲坐)于前(在前面)。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目似瞑(闭上眼睛),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杀死)之。方(正,刚)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挖洞。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指柴草堆)中,意将隧(suì:“从通道”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入以攻其(指屠户)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kāo(屁股)尾。屠自后断其(指狼)股(大腿),亦毙之。乃(才)悟(明白)前狼假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哉 ? 止增笑(笑料,动词活用为名词)耳(罢了)。
本文主旨 :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故事的开端写屠户遇狼;故事的发展写屠户惧狼;故事的转折与进一步发展写屠户御狼;屠户杀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从而,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文章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屠户与狼的三次交锋:第一次“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表现了屠户的害怕、侥幸,迁就退让的心理; 第二次,奔倚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第三次,屠户奋起,杀死二狼,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果断的斗争精神。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穿井得一人 《 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ai,浇灌)汲(ji,从井里取水)(溉汲,打水浇田),常一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 :“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国都))人道(讲述)之,闻(使知道)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于(介词,被。)宋君。(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向)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
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挖了水井之后,告诉别人说 :“ 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去传播 :“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人答道,“得到了一个空闲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释“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
之: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国人道之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标志。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课文分析
1你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2.宋之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什么,国人传之的“穿井得一人”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造成样的讹传,请你简要分析原因。
丁氏的意思是:家里打了一口进,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国人传播的意思是: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原因: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杞人忧天
《 列子 》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崩塌,坠落),身亡(同“无”,没有。)所寄(依附,依托),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的)所忧(忧愁、担心)者,因往晓(告知,开导)之(代前面的人),曰 :“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什么)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 xiù,不当坠邪(语气词,吗)? ”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其人曰 :“ 奈地坏何(那地陷下去怎么办呢)?” 晓者曰 :“ 地,积块(堆积的土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 chú 步 跐 跐 cǐ 蹈(四个字指踩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为什么)忧其坏 ?” 其人舍
shì ì 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翻译 】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 :“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非常高兴。
课文分析
杞人忧天,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他无端地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第二篇:新人教语文七上名著复习
初一上名著阅读阅读自测及答案
一、《繁星》《春水》
2、《繁星》、3、总的说来,《繁星》、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春水体”。
5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一小诗富有意蕴,请你仿造一句同样富有哲理的句子。溪中的水,你停滞不前时,生命就完了。
7、请你赏析书中你特别喜欢的名句
二《伊索寓言》
1.2.或为主人公。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__狡猾__,狮子的威猛,山羊的__怯懦___,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4.你课外已经读过伊索寓言了,请你说说下列寓言的主要寓意:
(1)、《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2)、《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_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_。
(3)、《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____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_____。
(4)、《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____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____。
(5)、《蚯蚓与狐狸》《鼹鼠》嘲笑____吹牛说大话____,(6)、《骆驼与宙斯》批评___贪得无厌____。
5.《伊索寓言》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
6.说说你从书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第三篇:有理数的乘法 (新人教七上)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2)(新人教七上)教案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1.4.1 有理数的乘法(2)(新人教七上)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1.4.1 有理数的乘法(2)(新人教七上)【教学目标】
1.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2.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1.下列各式的积为什么是负的?(1)-2345(2)2(-3)4(-5)6789(-10).2.下列各式的积为什么是正的?(1)(-2)(-3)456(2)-2345(-6)78(-9)(-10).〖观察1〗 P38.观察 〖思考归纳〗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见P38.思考)与两个有理数相乘一样,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要先确
第 1 页 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例题学习〗 P39.例3 〖观察2〗 P39.观察 〖练习〗 P39.练习〖作业〗
P46.7.(1),(2)(3),8,9,10,11.〖补充练习〗
1.(1)若a = 3,a与2a哪个大?若 a= 0 呢? 又若 a=-3呢?(2)a与2a哪个大?(3)判断:9a一定大于2a;(4)判断:9a一定不小于2a.(5)判断:9a有可能小于2a.2.几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这句话错在哪里? 3.若ab,则acbc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4.若mn=0,那么一定有()(A)m=n=0.(B)m=0,n0.(C)m0,n=0.(D)m、n中至少有一个为0.5.利用乘法法则完成下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第 2 页 3210-1-2-3 39630-3 2622 1321-1-2-3 6.(1)经过调查发现,若甲商店某种彩电降价的百分率记为a,则乙商店这种彩电降价的百分率可记为-a,你认为哪家商店该彩电的降价的百分率大?为什么?(2)经过调查发现,若甲商店某种彩电降价的百分率记为a,则乙商店这种彩电降价的百分率可记为1.2a,你认为哪家商店该彩电的降价的百分率大?为什么?
第 3 页
第四篇:以学定教,七上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摘 要 从小学到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存在了较大的差异性。七年级上学期作为小升初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如何根据学情,帮助学生顺利地从背诵欣赏古代文学诗词过渡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最大程度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学情分析、研究策略四个角度出发,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实践性研究。
关键词 以学定教 文言文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64 问题提出
今年暑假我校如期组织小升初文化学科摸底考试,与往年不同,今年语文摸底考试新增了文言文部分的试题,其中包括四个文言虚词的释义填空。批改试卷后,笔者发现,很多小升初考生的文言文试题部分一分未得,特别是在笔者看来最基础的这四个文言虚词释义填空也形同虚设。文言文竟成了七年级新生们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文言知识学习到底给小升初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小学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又在于何?
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把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学情分析
3.1 情绪状态
入学三个月来,在与不少初中新生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直接面临中考压力,日常作息跟小学阶段明显不同,作业时间长了、睡眠时间短了、学习上的难点也多了。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脸上没了笑容”。
不少学生表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科中最令他们担忧的内容。小学时,文言文只要求背诵;到了初中,文言文要进行词语解析、翻译。担忧学业情绪状态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3.2 认知水准
经过了小学六个年级的培养,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脑,一些新事物或者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可以让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并愿意接受新知识。
3.3 预习程度
小学语文多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内容相对简单,难度不大,教学要求大多为简单识记和浅显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多不要求预习,很多学生虽知晓预习二字,却不知其精髓,也不会预习,更难提预习到何种程度。
3.4 我校学情
我校是我区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接收来自本镇的四所小学及周边镇街的小学的个别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小学,知识能力基础与预期有一定差距。
小部分学生连一些常用字也不会书写,而大部分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如“的”、“得”、“地”不知如何区分。还有个别的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而这些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则更为薄弱了。不管是摸底考试出现的文言虚词填空形同虚设的情况,还是平时的作业、检查、测验,只要题目是课内未曾涉足过的,基本都全军覆没。学生反映小学六年古诗词背了不少,文言文也接触过三年,但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真的毫无印象。
我校大部分七年级新生的文言注释和理解的能力如同一张白纸。学生对文言文原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习七上的文言文非常可贵。
4研究策略
4.1 循序渐进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阅读兴趣 六年级到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即渐进而有序。初涉文言文注释和理解,培养兴趣是第一要旨。根据七年级新生好奇心强,喜欢猎奇的认知特点,在正餐之前来点“开胃汤”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步以现代文的古诗为依托,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名人轶事、讽刺寓言是这个时期教学辅助内容的首选。笔者就在曾在七年级上的文言文课外阅读中选择了《铁杵磨针》这样的简短故事。全文75字,补充“逢”、“方”、“卒”这三个浅易字词,文意通晓明了。延续学生小学时的阅读习惯,挖掘一个他们已经掌握了的人生哲理,帮助他们树立走出第一步的信心。
第二步,我们也可以补充《马价十倍》、《吴人孙山》、《东食西宿》、《一钱莫救》等浅显精悍、妙趣横生的短文供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这些阅读富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幽默智慧的故事精髓,让学生不知不觉对古人产生了敬意,一点一滴对文言文产生的兴趣。
第三步,在积累了一定的简单文言文字词以后,慢慢在教学中补充一些让学生可以独立解读的类似《曾子烹彘》、《乐羊子妻》、《闵子骞挽留后母》、《黠鼠》、《诈言马死》的文言文。不过在补充辅助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备好学情,不应把难度太大的字词句留给初学的学生,也可以留少量的难度适中的字词给他们。如笔者实行第三步骤,补充学生阅读《曾子烹彘》时,认为“待父母而学者也”一句,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吃力,就在注释中补充解释了。而认为“妻适市来”的“适”,学生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义推测出来,因此并未注释。
我们在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时一定要兼顾到七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原则。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教学,确定学生们能够理解、可以接受,但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动机。
新七年级上册教材只有五篇文言课文,补充一定的辅助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无形中积累和巩固文言字词,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4.2 正面积极情绪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学习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我们教师应带着积极的情绪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积极、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积极情绪评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不应该仅关注其回答水平优劣,同时应该注意学生情绪变化,无论成绩高低,都应给予学生鼓励性的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课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来自老师,另一方面也来自学生。因此,我们不论是在合作学习的环节还是在展示成果环节,都应要求学生之间同样使用积极的互评,尽量避免烦躁、羞愧等情绪,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情绪。
4.3 自主、合作扫除文言阅读障碍,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导,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手头的工具书,解惑、质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甚至可以质疑书本注解,特别是词语手册。任何人读文言文都是连读带猜的,句子的具体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语境推知的,“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已经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两个“者”字的座位“„„的人”的用法。当我们再阅读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时,学生也发现,如果再解释为“„„的人”与“善者”作为“好的方面”的解释并不符合。于是,根据“好的方面”这个语境推知,“者”作为“„„的方面”的用法。这一结论是学生自己推知的,这一成就感激发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还发现了文言文阅读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功的乐趣。
当然,也不可能全凭独立解读完成所有文言文的注解。在班内,文言文注解能力呈阶梯状。文言文理解如果能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提优补差的范围和效果都要好于传统教学。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充分的自主预学。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及充分展示,笔者也会采取同桌对话的方式。
4.4 积极合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文化、人文和审美等方面的教学价值。我区语文教学积极探索出一条“文言――文章――文化”的教学之路,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缕春风。文言文文化内涵的确定与该学段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需求有关。
七上也是整个初中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就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咏雪》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歌颂了少女的聪慧、机智。《陈太丘与友期》塑造了一重诚信、讲礼仪的少年元方。七年级新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他们在学习中不觉会产生一种代入感。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歌颂这两位优秀少年,也能把他们身上的品质继续发扬下去。《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多与学习、为人、处事有关,教学时应推崇孔子的“仁义”、“仁爱”。《虽有嘉肴》是对教学相长的精辟诠释,在新课程改革推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显得尤为必要。《河中石兽》和《寓言四则》都通过浅显的文言文向学生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可把七上文言文课文当作文化典籍来学习,依赖作品的主要内容,即作品所呈现的价值观、哲学观、生命意识、生活观、自然观等因素,理解先哲思想,继承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