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别康桥
讲义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叫(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我们先对作者徐志摩做一个了解“
板书:
一、徐志摩(1897年-1931年),原名章垿,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徐志摩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它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特点三美理论(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我想给大家做一些知识的拓展,讲讲他一生的感情故事,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34岁,和三个女人之间 有各种爱恨纠葛,,(适当拓展)
好了下面我们回到诗的学习
板书
二、《再别康桥》,《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秋天,作者最后一次重访英国剑桥大学(旧译康桥),乘船返回中国,途经中国南海时,把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表达告别剑桥的淡淡哀愁。该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于《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自该新诗出版后,诗句被多次谱上乐曲,诗中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也成为中国传诵一时的名句
。下面大家和我一起来朗诵一遍这首诗,《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板书)
(一)、诗的划分。(提问,同学们认为这首诗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划分一下这首诗的层次。)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板书)第一部分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2节至第3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诗人陶醉在康河的柔波里,喜不自禁。“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隐喻诗人的理想。第梦幻般的惆怅,别情依依。三部分4到5节,乘船寻梦,纵情放歌。第四部分6到7节,回到现实,(二)、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问有哪些)结合诗来讲解。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有叠字-----如诗中、隐喻、反复、顶针
(三)、写作特点、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1全诗构思精巧,结构短小但前后呼应(结合诗分析)将诗人喜悦,惆怅等心情层层递进,层次清楚。
2、内容丰富,表达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情。带有现代知识分子对自我个性的追求。
3、语言清晰优美,意象明丽,意境优美。
4、表现手法上,①具有音乐美,(语调舒缓婉转,优美和谐、旋律流畅)绘画美,(意象浓淡相宜)建筑美(全诗具有古典建筑美学,同时注重细节处的描写,参差错落但整体有致,②修辞手法上(叠字,隐喻,反复,顶针)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谢谢同学们
第二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必修一
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2、题解
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三、读诗
1、学生自读诗歌: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抽学生进行朗诵,并请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把握诗人的主要情感,并将之融入到朗诵当中。
四、品诗
【学生思考讨论】
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结合所写的景物试着用“ 图 ”的格式来简要概括每一个诗节?
提示明确:
第一节 【挥手作别图】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基调。
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第二至四节 【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必修一
第五至六节【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此时 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挥手作别图】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诵读品悟
1、教师范读,学生品悟
2、在学生对全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全诗的感情脉络,做到有放有收,有字词和意象的推敲咀嚼,也有情感上探究把握。
板书明确诗人的情感脉络:(结合课件明确)
愁——喜——愁
六、拓展练习
1.别母校(我们已经步入高中殿堂,回想初中母校的一草一木,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母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参照《再别康桥》为母校写一首小诗。)2.别父母(离开了父母我们就得学会独自长大,当你心累了、迷茫了的时候,别忘了路的那头还有父母的守候,参照《再别康桥》为父母写一首小诗,抒发对父母的离别和感恩之情。)
第三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同学回忆关于离别的诗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康桥,问: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浏览图片)
2、作者简介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指导朗读
1、听朗读带,正字音。
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榆阴yú 揉碎róu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xiāo
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3、指名朗读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6、齐读,品味感情。
四、整体感知
1、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没有“只恐双溪舴艋舟 ”的重量“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长度)
2、问:除了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有没有变化?
明确:第1节——难舍难分,第2、3节——欢喜和眷恋,第4节——沉醉,第5节——激动不已(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第6节——情绪低落,第7节——难舍难分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明确:——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明确:——“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赏析诗歌的“三美”: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㈡绘画美。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并有什么特点?(意象)
明确:诗歌多采用色彩绚丽而形象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撑篙、漫溯、放歌、挥一挥。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请同学集体朗读。
3、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明确:(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4、问: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
明确:(1)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2)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3)“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秦楼月,年年柳色,霸凌伤别”“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问:“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6、问:“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明确: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7、问: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明确:“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梦,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8、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小结: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三)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行,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六、小结: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曲悠扬的轻音乐,是一副流动的风景画,桥的秀美,景的迷人,诗人的洒脱,都成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灵动的音符,开启了我们对诗意的认知,也引领着我们度入辉煌的诗歌殿堂!
七、布置作业
第四篇:再别康桥优秀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中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学习在写作中比喻、拟人、象
征、回环往复等手法;能够将志摩别康桥的事例用在相关的话题写作中;
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生能够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
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新诗“三美”。
教法:诵读法,谈话法,对比法
手段:多媒体教学
一.导语: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同学们都能说出哪些呢?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离别诗在我国历史悠久,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送别的对象都是人,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特别,他不是别人,而是别物,它不仅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在中国新诗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作品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1931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一生中与三名女子结缘:张幼仪,包办婚姻,原配。林徽因,穷其一生追求的女性。陆小曼,再婚对象,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最后还染上了大烟。在他去世后,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三名女子都用各自的方式纪念着他。
康桥,即有名的剑桥大学,诗人曾在此留学,认识了穷其一生追求的女子林徽因,两人在此度过了一年的快乐时光。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由此可见,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是何等的深切。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在海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与不舍之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老师朗读,注意节奏与韵律。
2.请同学朗读,体会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意象鉴赏及分析
1.找出2—6节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简单说来,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指主观意识,一般理解为主观情感;“象”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并说出蕴含了什么情感。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正如诗人对康桥“难舍难分”的爱。同时又连用三个“轻轻的”,可见诗人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的情感基调。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更是对康桥的“欢喜眷恋”。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诗人自己也如庄周梦蝶一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自己能与康河融为一体。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对康桥“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诗人为什么要把清泉比喻成天上的虹呢?„„是的,在潭水里倒影着云彩与金柳,水里还有招摇的水草,可以说如彩虹一样斑斓。而这清泉里又寄托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这里诗人“陶然忘情”,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美好缠绵的爱情,和那些如诗如梦般的岁月!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满载一船星辉。读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起李清照的诗句„„“兴尽晚回舟” ,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归途中看见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见诗人快乐到极点。也是诗人的“恋情高潮”
2.请同学试着描绘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画面
明确:金色的杨柳、青色的水草、天上的云彩、星辉的梦幻,色调搭配明快,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3.面对这样的至美,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也是一种必然,但诗人在下面写到“但我不能放歌“是为什么,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因为此时的康河是夜色、星光、轻波,还有彩虹揉进的梦,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和谐。惟有“悄悄”才能全然融入这样的境界,因此静默和无语才是一曲深情的别离的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箫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常用的意象,往往与离别联系在一起。“夏虫也跟着沉默”中用连夏虫也感到诗人的不舍连声音都发不出来,进而更突出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这其中隐含了诗人无奈、凄婉。在这里诗人回到离别的现实,也进入了情感的低谷。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4.诗的第七节的妙处?
明确:这一节与第一节在形式与内容上都相对应,首尾呼应,淡淡的起头,又淡淡的结尾,将诗人热烈的情感化为含蓄而有节制,融入更多不得不离去的悲哀。使读者产生无线的联想与回味。
5.新诗三美:
绘画美:诗中描写的意象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诗人用了一系列
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诗中的物象都寄托了诗人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这里寄托着诗人主观情思的,物象就是意象,这也就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音乐美:与《雨巷》一韵到底不同,本诗是每小节的二四两句押韵,节节换韵。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诗人追求的是韵律跳跃的美感,讲究的是韵律的和谐。本诗的一、七两节在语义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结构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回环往复”。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建筑美:这首诗,一共七节,每节四行,每一行的字数都基本是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总的来说,字数相近,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也就是错落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
一、七节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他人以一种建筑上的美感。
四.活学活用:
1.将徐志摩别康娇的事例应用在作文话题中,如“离别”。2.任选以下一首诗歌作对比赏析: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散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带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五.结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再别康桥》选择精美的意象,把内心深处对康桥深挚的爱、浓浓的眷恋与离别时的忧愁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这种情感,衬上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及精巧的结构,像深情的歌,像醉人的酒,感染人心。一篇真正的好文,一首
地道的好诗,是无需太多语言去剖析的。在人心中最起初最直接的感性体悟下,任何理性的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最后我们还是用朗诵来表达我们对这首经典的爱吧!
六.作业:背诵全诗
七.板书
再云彩——难舍难分绘画美
别金柳——欢喜眷恋
康青荇——永久恋情音乐美
桥徐清潭——陶然忘情
志星辉——恋情高潮建筑美
摩
第五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3、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