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1: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

第一篇: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

【发布单位】山东省青岛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10-31 【生效日期】2009-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青岛市

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

(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保护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管辖海域内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国家对军事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无居民海岛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无居民海岛是指不作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岛屿、岩礁。

无居民海岛名录由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已批准的标准名称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四条第四条 市和沿海区(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所管辖海域内无居民海岛的管理工作。

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环保、公安、旅游、海事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无居民海岛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本条例施行前,无居民海岛上的林地或者耕地已依法确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仍归集体所有。

第六条第六条 无居民海岛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保护为主、限制利用的原则。

第二章 规划与保护

第七条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海洋、规划、国土资源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无居民海岛功能,并根据无居民海岛的功能,编制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

无居民海岛的功能和保护与利用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但涉及保密的内容除外。

第八条第八条 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应当包括无居民海岛的资源与环境特征,资源与环境评价,保护与利用的具体类别以及相应的保护方案、利用规划等内容。

规划可利用类无居民海岛,应当确定限制或者禁止的利用活动或者方式,并严格限制经营性利用无居民海岛。

对本条例施行前尚未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应当在规划中明确禁止经营性利用的期限。

第九条第九条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具体确定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保护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第十条 禁止在无居民海岛从事下列活动:

(一)损坏或者擅自移动界碑、领海基点标志、观测台站、通讯导航和军事设施;

(二)挖礁、取土;

(三)烧山、烧荒、垦荒、炸鱼;

(四)将污染物、废弃物运入岛内及其周围海域存放、处置;

(五)捕猎、采拾鸟蛋、损毁鸟巢;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禁止利用或者依托无居民海岛从事筑池养殖活动。

本条例施行前已批准的筑池养殖项目,期满后不再批准续展期限,养殖设施和构筑物由原批准机关拆除。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建设居民住宅和进行房地产开发。

经许可利用无居民海岛需要在无居民海岛暂住的,应当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登记手续。在无居民海岛上暂住的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他人登岛。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禁止在领海基点周围一千米范围内从事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改变该区域地形、地貌的活动,但有利于领海基点保护的活动除外。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禁止开发具有珍稀物种和作为候鸟迁徙地的无居民海岛,禁止擅自在无居民海岛采集生物和非生物样本或者将外来物种引入无居民海岛。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在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和权益等方面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申报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海洋特别保护区。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生态环境已受到破坏的无居民海岛,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海岛生态修复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章 利用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利用无居民海岛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利用无居民海岛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造成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环境污染,不得破坏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海岸、海底地形地貌。

确定拟进行经营性利用的无居民海岛时,应当考虑无居民海岛的利用现状,优先利用已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教学、科研、防灾减灾等非经营性利用无居民海岛的,应当向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个人身份证明或者申请单位资格证明;

(二)利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

(四)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方案。

前款

(四)项规定的保护与利用方案,应当包括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置、地形地貌和岸线保护等内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将有关材料分送规划、国土资源、林业、海事等部门和有关单位以及相关区(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各有关单位应当在十五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意见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利用无居民海岛从事旅游、娱乐等经营性活动的,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经营权。

无居民海岛经营性利用方案由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旅游等部门和有关单位以及相关区(市)人民政府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无居民海岛经营性利用方案中应当提出无居民海岛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措施要求。

无居民海岛经营性利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十年。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对无居民海岛的重大利用项目,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召开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利用无居民海岛的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需由上级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应当按照规定报批。

经许可利用无居民海岛的项目,涉及土地和海域使用、林木采伐以及建设等活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施行前未经依法许可利用无居民海岛的项目,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利用,限期自行拆除违法建筑和设施;逾期拒不拆除的,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本条例施行前经依法许可利用无居民海岛的项目,符合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可以继续利用,但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补办有关手续;不符合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应当停止利用,原许可机关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筑池养殖项目适用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经许可利用无居民海岛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许可的用途和范围从事利用活动,严格按照有关保护与利用方案保护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接受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无居民海岛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当按照规定收集和处理,禁止在无居民海岛上弃置或者向周围海域倾倒。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无居民海岛管理信息系统,对无居民海岛的资源与环境变化、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并实施定期巡查制度。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无居民海岛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勘查;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与海岛利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海岛利用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应当由其他部门依法处理的,应当自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十日内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有本条例第十条

(二)、(三)、(四)、(五)项所列行为的,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未经许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从事非经营性活动的,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未经许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改变许可用途、范围利用无居民海岛的,或者未按照规定保护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涉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无居民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坏的,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当事人限期恢复;逾期未恢复的,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恢复,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无居民海岛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青岛市城市供水条例(2008年8月29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发布单位】山东省青岛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8-29 【生效日期】2009-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青岛市

青岛市城市供水条例

(2008年8月29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供水管理,保障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用水,维护用户和供水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用水和相关活动。

城市节约用水适用《青岛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规定。

城市供水水源的保护和利用,本条例有规定的,适用本条例规定;本条例没有规定的,适用《青岛市生活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的城市供水行政管理工作。

市供水管理机构和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城市供水行政管理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城市供水水源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城市供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城市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供水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城市供水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第五条 城市供水应当遵循综合利用和节约用水的原则,保障供水安全和稳定,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用水单位的用水。

第六条第六条 鼓励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市和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鼓励单位和居民利用再生水、海水以及其他替代水。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第七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供水专业规划,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城市供水专业规划应当包括再生水利用发展规划。市和沿海区(市)的城市供水专业规划还应当包括海水利用发展规划。

第八条第八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供水专业规划和城市用水需求,组织制定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建设计划,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建设相应的供水设施,达不到规定水压标准的,应当建设相应的二次供水设施。具备条件的,应当采用无负压直接增压供水方式。

城市供水设施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设备、材料和器具。

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节能、节水、环保和保证安全、稳定供水的标准,适时编制供水设备、材料、器具的目录并公布,但不得指定特定生产厂家和产品。

第十条第十条 在再生水集中供水规划覆盖区域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在再生水集中供水规划尚未覆盖区域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符合本市规定条件的,应当建设单体再生水利用设施。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及其变更,应当经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新建住宅的供水设施应当按照一户一表、水表出户设置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原有住宅尚未实行一户一表改造的,除因影响建筑安全等原因无法改造的外,由供水企业进行改造,用户应当予以配合。所需费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结算水表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和二次供水设施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及其变更,应当征求供水企业的意见。供水企业应当在十日内就与设计方案有关的技术问题出具书面意见。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供水设施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遵守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二次供水设施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并于验收合格后十五日内将有关供水设施竣工验收资料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和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通知供水企业就其是否具备供水条件进行查验。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应当由供水企业统一管理。其中,按照规定应当移交产权的,产权一并移交。

第三章 城市供水经营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从事城市供水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按照规定取得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资格;(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四)有保证持续供水的水源;(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生产、服务、管理人员;(六)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七)有原水水质和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八)有可行的经营方案和服务承诺;(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从事城市自来水供水经营的,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供水企业应当在特许经营范围内经营。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供水企业不再具备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条件之一的,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取消其特许经营权,选择具备条件的供水企业托管,并确定托管期限。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供水企业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供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拟停业、歇业的,应当经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批准供水企业停业、歇业前,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用户用水作出妥善安排。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用户需要供水企业供水、增加供水量的,应当向供水企业提出申请。供水企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日内作出答复。

用户需要变更用水性质、用户名称或者终止、恢复供水的,应当到供水企业办理有关手续。供水企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内办理完毕。

禁止盗用和擅自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用户不得擅自改变用水性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供水企业与用户应当依法订立供用水合同。供用水合同的示范文本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等进行水质检测,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并每月向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

供水企业发现供水水质达不到相关标准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通知受影响的用户,供水水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时,还应当立即向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供水压力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其中,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公共供水水压根据不同地形实行分区分压。高压区海拔高程五十米处,低压区海拔高程三十米处,供水压力不低于0.15兆帕;在管网末梢,供水压力不低于0.1兆帕。

供水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设立管网测压点,做好水压监测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月不少于一次对供水水质、水压进行抽检,并将检测结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布。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对供水水质进行监督检测。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城市供水按照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单位用水、经营服务业用水、建筑施工用水、港口船舶用水、特种行业用水等用途分类定价。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适时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

城市供水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当合理确定自来水、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之间的比价关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供水企业按照结算水表显示的当期用水量收取水费。

同一用户存在两种以上用水类别的,按照用水类别的不同实行分表计量。因供水企业原因未分表计量的,按照用户用水类别中最低类别水价计收水费;因用户原因未分表计量的,按照用户用水类别中最高类别水价计收水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用户应当按照实际用水量和规定的时间交纳水费。未按期交纳水费的,供水企业可以向用户发出水费催交通知。用户对水费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水费催交通知之日起七日内向供水企业提出,供水企业应当进行核实并在七日内答复用户。供水企业不答复的,用户可以拒绝交纳水费;用户对答复不满意的,可以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投诉。

居民用户在接到水费催交通知后超过三十日无正当理由仍未交纳水费的,经市或者区(市)人民政府批准,供水企业可以对其限时供水。单位用户在接到水费催交通知后超过十五日无正当理由仍未交纳水费的,供水企业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停止供水。供水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停止供水的,应当报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限时供水或者停止供水的,供水企业应当提前四十八小时通知用户。用户交纳水费和违约金后,供水企业应当于二十四小时内恢复对其供水。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公安消防部门应当按月统计并向供水企业提供消防用水量。消防用水只能用于火灾扑救、灾害或者事故抢险救援、消防演习或者训练以及社会救助。

市政消火栓由供水企业负责维护管理。其他消火栓由产权人负责维护管理。设置消火栓时,应当采取防撞、防冻措施。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城市供水应急预案。

供水企业应当根据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相关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供水企业应当保证不间断供水,不得擅自停止供水。

供水企业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需停止供水的,应当提前向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连续停止供水十八小时以上的,应当经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供水企业按照前款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停止供水的,应当在停止供水四十八小时前,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者在单元门口张贴告示等方式公告停水的原因、时间和范围。停止供水时间超过十八小时的,应当采取临时供水措施,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因发生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水源污染、供水设施遭受严重损坏等事件,造成无法正常供水的,供水企业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报告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经市或者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供水应急措施,有关部门、供水企业和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采取供水应急措施时,应当优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供水企业应当将其供水区域、销售价格、服务事项的办理程序、服务承诺和责任赔偿等内容向社会公开。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投诉处理制度,公开投诉服务电话。对用户的投诉,供水企业应当自受理投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答复。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供水企业应当定期向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运营状况等有关统计资料。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供水企业的供水质量和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供水企业工作人员因抄表、检测、设施维护需要进入用户住所时,应当向用户出示有效工作证件,并说明目的、所需时间等情况,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章 城市供水设施管理维护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划定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安全保护区或者保护范围,并设置明显标志。

在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安全保护区或者保护范围内,禁止爆破、排放腐蚀性物质或者有毒物质,禁止修建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和进行其他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禁止擅自改建、拆除、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因工程建设确需改建、拆除、迁移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与供水企业签订协议,并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到供水企业查明地下供水管网情况。施工可能影响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企业签订供水设施保护协议,未签订保护协议的不得施工。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禁止擅自将自建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设施连接;因特殊情况确需连接的,其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并经供水企业同意,连接处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接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海水淡化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负责管理维护。用户用水设施由其产权人负责管理维护。

供水企业对其管理维护的供水设施应当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发生损坏的,供水企业应当在发现或者接到报告一个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维修。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供水管网技术档案。对超过使用年限和严重老化、锈蚀的供水管网,应当按照计划进行更新改造。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新建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维护;原有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按照规定交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维护。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保持二次供水设施正常运行,保证水质、水压合格。在设施发生故障时,应当立即进行抢修。

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对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水质异常时,应当随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应当由有资质的单位对水质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继续使用。水质检验结果应当向用户公布。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水表池应当保持清洁、完好。因水表池损坏或者水表池内有杂物、污水影响查表时,居民用户水表池由供水企业负责整修或者清理,费用计入供水企业成本;单位用户水表池由其自行整修或者清理,也可以委托供水企业代为整修或者清理,费用由单位用户承担。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结算水表的管理、更换,由供水企业负责;用户损坏的,维修、更换费用由用户承担。

用户对结算水表计量有异议需检测的,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计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的,检测费由用户承担;检测不合格的,检测费由供水企业承担。用户当期水费根据检定结果计算。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禁止下列行为:(一)损坏、圈埋、占压供水设施;(二)将再生水管道、直供海水管道与自来水管道直接连接;(三)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通;(四)非供水企业专职人员动用城市公共供水设施(除抢险救灾外);(五)将供水管道直接插入便池和污水池;(六)其他损害城市公共供水设施或者危害供水安全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未取得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从事城市供水经营的,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限期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擅自改建、拆除、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二)供水企业超越特许经营权范围从事城市供水经营的;(三)供水企业擅自停业、歇业的;(四)供水水质、水压不符合规定标准的。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供水管理机构或者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以下规定处罚:(一)建设工程未按照规定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即交付使用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二)建设单位未组织供水工程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交付使用的,处以供水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三)擅自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四)擅自改变用水性质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五)供水企业擅自停止供水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六)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在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安全保护区或者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供水设施安全活动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七)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造成 城市供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损坏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八)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九)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以上行为给供水企业或者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盗用城市公共供水,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盗用城市公共供水给供水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按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有关规定,应当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罚的,依照其规定。

对违反水利、环境保护、规划、建设、工商、价格、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管理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供水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一)城市公共供水,指自来水、再生水和海水(包括直供海水和海水淡化水)的供水企业利用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向居民和单位提供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用水。(二)城市二次供水,指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供水方式。(三)再生水,指城市污水和废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四)城市公共供水设施,指结算水表之前(含结算水表)的供水设施,包括用于城市公共供水的专用水库、引水渠道、取水口、泵站、取水井群(井)、管网、水厂、储水池、公用水站、市政消火栓、结算水表及附属设施。(五)用户用水设施,指从结算水表后接口起的用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六)结算水表,指由用户在供水企业立户,用以计量用户实际用水量并以此作为收费依据的计量器具。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10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考核办法

附件10 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管理考核体系,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监管机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国务院、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关于建立企业市场信用制度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取得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证书,在青岛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

本办法所称检测人员,是指取得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资格证书,在检测机构从事检测工作的试验员、授权签字人、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第三条 管理考核应遵循 “科学公正、量化评价、标准统一、动态监管”的原则。

第四条 市城乡建设委建管局依照本办法对全市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考核进行统一管理。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本区域内建设工程检测机构的日常考核和考核结果的汇总上报。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依据

第五条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行为、检测能力、日常管理、综合实力、业内评价等五个方面。

(一)市场行为。机构资质管理和使用,业务承揽状况,检测报告和数据的符合性和真实性,检测合同备案情况,机构自律意识和行为。

(二)检测能力。人员配备是否满足资质、标准和相关规定要求,办公和检测环境达标情况,检测仪器、设备状况,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

(三)管理水平。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检测人员、合同、样品、数据和检测报告管理,执行相关检测标准情况,上报检测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机构内部管理。

(四)综合实力。资金投入、资质增项,业务扩展、技术研发、设备仪器更新改造,管理手段创新,各级主管部门表彰、奖励情况。

(五)业内评价。质量检测业务委托单位、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对出具检测报告的检测机构在服务质量、执业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价;各检测机构之间在行业自律行为等方面进行互评,按照委托方、施工方、行业内互评各占权重50%、30%、20%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各检测机构综合评分。

(六)其他需要考核的内容。

第六条 管理考核实行量化计分方式,基本分数为100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检测机构日常市场行为和业绩情况进行分数加减。

第七条 管理考核实行日常动态计分、考核制度。根据企业的市场行为和业绩情况即时进行分数加减,每年初统一公布

上一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100分(不含100分)以上的,考核等级为A级,80-100分(含80分)的,考核等级为B级,60-80分(含60分)的,考核等级为C级,60分以下及有第九条40分扣分项的,考核等级为D级。

第八条 考核依据下列文书加分、扣分:

(一)有关部门表彰决定文件;

(二)已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三)各级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或整改通知书;

(四)经查实的投诉举报;

(五)业内评价综合得分结果;

(六)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或经有关部门、机构查证属实的依据。

第三章 考核计分标准

第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核时每次扣40分。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检测活动的;

(二)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检测资质证书的;

(三)转包检测业务的;

(四)未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上报不及时,造成质量安全事故或致使事故损失扩大的;

(五)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的检测报告、鉴定结论及其

它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

(六)拒不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在接受监督检查工作中不能如实提供机构、人员资料,或提供资料时弄虚作假的;

(七)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配备不满足计量认证或行业资质规定标准要求的;

(八)检测工作中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的;

(九)被技术监督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取消或暂停检测机构资质的;

(十)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的;

(十一)因严重失信,被行业协会除名的;

(十二)其它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核时每次扣20分。

(一)被市级以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批评的;

(二)为违规开工的工程提供检测数据和报告的;

(三)未建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档案资料未集中管理,检测数据、报告无法追溯,档案资料在保存期内丢失;

(四)在市场经营活动中,经查实未执行规定的检测收费标准,存在降低标准、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检测市场秩序的;

(五)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六)机构名称、生产经营地址、注册资本金、主要管理人

员等资质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的;

(七)检测机构未建立检测人员档案的;

(八)检测机构未建立主要检测仪器设备档案的;

(九)被合格评定机构取消或暂停检测机构资质的;

(十)检测设备、检测场所的配置不满足计量认证或行业资质规定要求的;

(十一)经查实,检测人员存在利用工作之便,推销建筑材料,接受吃请、现金、礼品等现象的;

(十二)检测机构在办理相关手续时提供虚假资料的;

(十三)调查取证时恶意阻挠、拒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的;

(十四)主体结构、地基基础及涉及到使用安全的实体检测,偏离检测方法,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

(十五)违反行业自律公约a级条款的;(十六)其他违规违章行为。

第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核时每次扣10分。

(一)被区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批评的;

(二)检测原始记录信息及数据记录缺失、不完整的;

(三)未通过检测信息系统及时、完整上传检测数据信息的,按规定必须自动采集的检测项目未按规定自动采集的;

(四)样品、试件流转、留置制度未执行《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要求;

(五)未按要求签署检测合同的,或未按规定要求进行检测合同备案的;

(六)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检测工作,未在当地建设主管部门

办理备案手续的;

(七)异地开展检测工作,未在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的;

(八)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超出其注册检测人员资质项目从事检测活动的;

(九)检测报告签章不符合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的;

(十)检测仪器设备未按标准规定进行检定、校准的;

(十一)检测场所环境混乱,基础设施不符合规定标准要求的;

(十二)未按规定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检测发现的不合格事项信息的;

(十三)未按要求参加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组织的比对、能力验证,或者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或离群值的;

(十四)未对检测人员投保,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检测人员变更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

(十五)向其他检测机构出借、出租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的;(十六)行业评价综合得分列后1-3名的;

(十七)以各种理由拒绝领取告知书或处罚决定书的;(十八)未公示本机构的检测人员信息、检测服务承诺和服务监督电话的;

(十九)工程实体、结构和重要使用功能材料检测结果与监督抽测结果不一致;

(二十)结构类材料检测偏离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

(二十一)违反行业自律公约b级条款的;(二十二)其他违规违章行为。

第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核时每次、项扣5分。

(一)不履行合同约定,受到委托人投诉,给委托人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二)检测场所缺少安全措施,设备操作缺少安全提示,危险区域缺少安全警示标志及防护装置;

(三)被技术监督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合格评定机构取消或暂停检测项目资质的;

(四)检测报告信息不全,格式、用词存在不规范现象的;

(五)检测人员、主要检测设备档案缺失,内容和信息不全面、完整的;

(六)检测机构人员参加行业资格考试、考核,专业人员岗位继续教育存在无正当理由缺考、作弊或其它违规行为的;

(七)无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未配备必备的安全防护设备和用具的;

(八)已领取《罚款缴纳通知书》,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缴纳罚款或已接受处罚,但未按要求及时整改并提供整改材料的;

(九)行业评价综合得分列后4-5名的;

(十)在检测工作中违反标准规范强制性条文的;

(十一)违反行业自律公约c级条款的;

(十二)非结构和重要使用功能材料检测结果与监督抽测结果不一致;

(十三)未按要求参加B、C、D级企业主要负责人专项培训或考试不合格的;

(十四)非结构类材料检测偏离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

(十五)未按照标准规范要求收取检测样品的;(十六)其他违规违章行为。

第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核时每次、项、人扣1分:

(一)不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会议、学习等活动,存在缺席、迟到、早退、替会及其它扰乱会场秩序的现象;

(二)检测仪器设备未进行有效的维护、保养和期间核查的;

(三)见证取样项目检测委托或合同中未注明见证、取样人单位和姓名的;

(四)见证取样项目检测报告中未注明见证人单位、姓名、未加盖见证取样专用章的;

(五)档案资料管理混乱,检测合同、委托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等未按检测项目、分类统一编号,编号不连续,有抽撤、涂改现象的;

(六)未公示全部检测人员的;

(七)违反行业自律公约d级条款的;

(八)其他违规违章行为。

第十四条 考核加分项目及分值。在考核内具备以下条件给予加分。同一检测机构、同一检测人员获得同一性质不同级别荣誉的,按最高级别加分,不作累计加分。

(一)获得国家、省、市级政府表彰奖励,分别加25分、15分、5分;获得国家、省级、副省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或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行业协会(经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上报的)表彰奖励,分别加20分、8分、5分。

(二)在应对青岛市组织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事件工作中,成绩突出,获得国家、山东省、青岛市政府表彰的,分别加50分、40分、30分;获得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表彰的,分别加40分、30分、25分;在上述行动中表现较好的,加15分。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较好的分别加10分、6分。

(三)因业绩突出,被全国、全省、全市级会议观摩、推广的,每项分别加15分、10分、6分;经营管理特色突出,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在全国、全省、全市建设工作会议做经验介绍的,每项分别加10分、8分、6分;在国家、省、市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中表现突出,获得主管部门通报表扬的,分别加10分、5分、1分。

(四)行业评价综合得分列前1-3名的,加10分;4-6名的,加8分;7-9名的,加5分。

(五)日常检测业务中及时发现工程实体、建筑市场及责任主体存在较普遍、突出的问题,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配合进行调研、处理的,加10分。

(六)日常检测业务中及时发现工程上使用的不合格建材、产品或结构质量问题,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挽回重大经济损失、避免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加10分。

(七)开展行业技术创新并通过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认可的(第一完成单位),加10分。

(八)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分别加15、10、5分。

(九)检测人员获得国家、省、市级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表彰的(经考核管理部门确认),每人次分别加10分、8分、5分。

(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合格评定机构(或检查机构)实验室认可的,加5分。

(十一)在国内跨省域设立分支机构并经营良好的,每一分支机构加10分,在青岛市以外省内跨地市设立分支机构并经营良好的,每一分支机构加5分。

(十二)在市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中表现突出,获得主管部门表彰的,每次加5分。

(十三)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测行业统计中,检测发现不合格品率和数量综合排名前1-3名的,加10分;4-6名的,加8分;7-9名的,加5分

(十四)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等经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在全国、全省、全市级会议上被观摩、推广或作经验介绍的分别加8分、6分、4分,获得国家、省级、市级政府部门书面肯定的分别加6分、4分、2分;在国家、省、市级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中(经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上报)获奖的,一等奖分别加6分、5分、4分,二等奖分别加5分、4分、3分,三等奖分别加4分、3分、2分,优秀奖分别加3分、2分、1分。

(十五)检测报告采取有效防伪措施、唯一性标识,加10分。

(十六)协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检查的,加10分;协助发现重大问题的,加20分;

(十七)其它经考核管理部门认定的加分事项。

第四章 考核结果的认定与使用

第十五条 检测机构考核等级为A企业的,在评优评先、信用评价时优先考虑;在资质考核、增项时优先扶持。市重点工程检测任务优先推荐。

第十六条 考核累计得分低于100分的列入资质重点监督检查名单,不得参加各项先进评选。

第十七条 考核等级为B级企业,列入资质重点监督检查名单,企业主要负责人须接专项培训、并考试合格。一年内不得申请资质增项。

第十八条 考核等级为C级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须接受专项培训、并考试合格。列为限期整改名单,整改期间停止检测任务,整改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限期整改未通过的降为D级,两年内不得申请资质增项。

第十九条 考核为D级企业,列为“失信检测机构”名单。除按照C级考核规定执行外,本地检测机构将重新审核其资质证书;外地检测机构将取消其入青信用登记证书。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在对检测机构实施考核扣分时,应签发《青岛市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违规行为扣分单》。

第二十一条 检测机构对扣分有异议的,应在收到《青岛市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违规行为扣分单》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扣分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经查实属不当扣分的,应予以纠正。争

议无法解决的,检测机构可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第二十二条 违规扣分与对检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纠正、行政处罚同步执行。

第四篇:青岛市林地保护管理规定(2004年3月29日青岛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

【发布单位】山东省青岛市

【发布文号】青岛市人民政府令第165号 【发布日期】2004-04-12 【生效日期】2004-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青岛市林地保护管理规定

(2004年3月29日青岛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4月1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令第165号公布 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维护生态安全,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巩固和发展植树造林绿化成果,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增长,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第三条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城市绿化用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青岛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第四条 市、区(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职权负责对辖区内的林地实施保护、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第五条 计划、城建、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物价、环境保护、公安、交通、铁路、农业、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对林地的保护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依法实行林地权属登记制度,核发林权证,确认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依法登记的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林地权属登记的具体工作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需要变更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更换林权证。

第二章 保护与占用征用

第七条第七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计划、规划、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等部门共同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八条第八条 禁止下列行为:

(一)违法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沙、采土;

(二)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砍柴、放牧;

(三)违反技术规程采种、掘根、剥树皮及修枝;

(四)林区野外用火、燃放鞭炮、烧纸、设置墓地;

(五)毁坏和擅自移动为林业服务的标志;

(六)其他毁坏林地、林木的行为。

第九条第九条 对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可以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有审批权的机关批准。

经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由所在区(市)人民政府设立界桩、界标。

自然保护区的林地禁止改作他用。自然保护区内的林木严禁进行生产性采伐。进行抚育间伐和次生林改造的,必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条第十条 使用林地单位必须依法履行保护林地及其资源的义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与林地使用单位签订林地保护协议,明确保护责任。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勘查、开采矿藏和进行工程建设等活动,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用地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纳税并预交森林植被恢复费,领取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用地单位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占用或者征用林地,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临时占用除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以外的其他林地面积2公顷以下的,由所在区(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临时占用除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以外的其他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临时占用防护林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和临时占用10公顷以上其他林地的,由市和区(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临时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不得在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占用期满后,用地单位必须按规定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临时占用林地单位取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临时占用林地同意书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到国土资源及有关部门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市、区(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审批;修筑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林地征占用和建设用地手续。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占用、征用林地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用地单位应当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同时提供下列材料:

(一)占用征用林地的建设单位法人证明;

(二)项目批准文件;

(三)被占用或者被征用林地的林权证书等权属证明材料;

(四)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五)与被占用或者被征用林地单位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协议。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用地单位提出的申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或审批意见。需要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或审批的,应逐级在《使用林地申请表》上签署审查意见后,将全部材料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或审批;经审核不予同意或批准的,应当在《使用林地申请表》上明确记载不同意的理由,并在10日内将申请材料退还申请用地单位。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下列林地实行特别保护管理,除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及公益性建设项目外,不得占用或者征用;林地内的林木除进行抚育间伐、次生林改造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外,禁止移植和其他采伐。

(一)特种用途林地;

(二)区(市)以上生态公益林地;

(三)重点水源涵养林地;

(四)铁路、公路、旅游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林地;

(五)市级以上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林地;

(六)25度坡以上退耕还林地;

(七)珍贵野生动物繁殖生息林地和其他自然保护区林地。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采伐已经批准占用或者征用林地上的林木时,应当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林木采伐许可证后方可采伐。

第三章 林地利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林地经营管理单位可以按规划在不损毁林木、不危害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开展林地利用工作,提高林地资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地利用,可以采取出租、转让、继承、抵押、拍卖、股份制经营、集体管护、承包管护、认养等形式面向国内外开展林地资源增殖性开发。

进行林地利用,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和林业资源资产评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林地利用,可以由林地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合作进行,合作各方必须签订合作利用合同,规定保护林地及其资源的责任、义务和利益分配等事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从事林地经营管理、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每年从林地利用所获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造林绿化和林地、林木管护。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表彰、奖励:

(一)制止或检举破坏林地及其资源行为有功的;

(二)林地资源增殖性开发成效显著的;

(三)在林地及其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有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

(四)保护林地及其资源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违法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沙、采土或者违反技术规程采种、掘根、剥树皮及修枝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补种毁坏株数1倍至3倍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1倍至3倍的罚款。

擅自开垦林地,对林木未造成毁坏或者被开垦的林地上没有林木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可以按非法开垦林地每平方米处以1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法赔偿损失,补种毁坏株数1倍至3倍的树木。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毁坏或者擅自移动林业服务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区(市)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按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处以10元至30元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以出租、转让、抵押、拍卖、股份制经营、承包管护等方式进行林地利用,其林业资源资产未进行评估的,属于国有的,由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属于集体所有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林地资源资产损毁、流失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林地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国防建设和部队军事活动需要占用、征用非军地产范围林地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部队非军事活动需要占用、征用非军地产范围林地的,执行本规定。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青岛地税公告2010年第1号-青岛市地方税务局亏损企业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规定

青岛市地税局公告 2010年第1号

青岛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发布《青岛市地方税务局亏损企业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规定》的公告

现将《青岛市地方税务局亏损企业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规定》予以发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特此公告。

附件:青岛市地方税务局亏损企业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规定

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青岛市地方税务局

亏损企业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亏损企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堵塞征管漏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企业所得税在青岛市地方税务系统管理且查帐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亏损企业。

第三条 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将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第四条 亏损企业按其亏损年限可分为:当年亏损企业,连续两年亏损企业,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下同)亏损企业。

对于亏损年限不同的企业,主管地税机关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五条 亏损企业企业所得税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对亏损企业不能只限于审核其财务会计报告和纳税申报情况,而要多方获取信息,深入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二)宏观联系的原则,即要将亏损企业置于所处行业环境、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大环境中进行剖析,并结合企业自身特殊因素,深入分析其亏损的具体原因及真实性;

(三)提前介入的原则,即对预缴申报时应纳税所得额小于零的企业,要及时了解原因,实施跟踪管理;

(四)纵横比对的原则,即对亏损企业要与同行业及其自身历史经营等情况比对分析,寻找差异。

第六条 主管地税机关对亏损企业要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省局和市局的要求开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地采集企业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来自第三方的涉税信息;根据行业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征管特点,建立行业评估模型;充分运用预警分析、同行业数据横向比较、历史数据纵向比较、与其他税种关联分析、投入产出法等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估。

第七条 对预缴申报应纳税所得额小于零的企业,主管地税机关要加强日常税收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第八条 对当年和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由主管地税机关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企业,由主管地税机关组织进行交叉评估。

第九条 亏损企业汇算清缴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财务会计报表和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等资料是否齐全和完整,各项资料所反映的相关数据是否一致,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二)申报的收入总额、成本费用、纳税调整、优惠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等的计算是否正确,与主管地税机关日常掌握的征管情况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三)企业如有境外投资项目,是否已经按照规定申报境外所得并先弥补亏损,境外所得税款的计算是否正确;

(四)企业是否发生关联交易,其转让定价、成本分摊等是否合理;

(五)主管地税机关认为其他需要评估的内容。

第十条 亏损企业汇算清缴评估工作可分为初评、审核、确认和抽查四个环节。其中,初评、审核、确认工作应当在每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结束后至当年9月底前完成;抽查工作在每年10月底前完成。

第十一条 亏损企业汇算清缴评估工作流程:

(一)初评。汇算清缴期结束后,评估人员应按照纳税评估的有关规定对亏损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初评报告。

(二)审核。评估人员在完成上述初评工作后,应将初评报告报本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并形成审核意见。

(三)确认。审核工作完成后,评估人员应根据本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意见对亏损企业的评估结果进行处理。

评估结果与企业申报存在差异,需要重新确定企业亏损数额的,报经批准后,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处理:

1.对不属于编造虚假计税依据或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造成的差异,评估人员要对企业进行约谈,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属于企业申报有误的,主管地税机关应要求亏损企业重新申报,确定准确的亏损数额,并依法进行处理。

2.对属于涉嫌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虚报亏损或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造成的差异,需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的,管理部门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部门。稽查部门检查后,如发现企业确有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虚报亏损或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对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管理部门。

(四)抽查。亏损企业初评、审核、确认工作完成后,主管地税机关应组织抽查上述工作的完成情况,抽查面不低于10%,并将亏损企业的评估及抽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11月底前报送市局。

第十二条 经主管地税机关确认的亏损数额,企业可在以后依法进行弥补。

第十三条 企业依法弥补以前亏损,应当在提交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中做出专项说明。

第十四条 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建立亏损企业定期约谈询问制度,对当年首次出现亏损的企业,主管地税机关应就其亏损情况进行约谈,掌握亏损的原因,对企业进行跟踪管理。

第十五条 存在连续三年以上亏损、长期微利微亏、跳跃性盈亏、减免税期满后由盈转亏等情形的企业,主管地税机关要深入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并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和分析监控的重点。

第十六条 经主管地税机关评估、检查,不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亏损企业,应当按规定将其征收方式调整为核定征收。

第十七条 连续三年以上亏损且无正当理由的企业,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对其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4年12月31日。

下载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2008年10月31日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