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海上钢琴师》
浅析《海上钢琴师》
学生姓名:蔡悦
学习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师范学院
摘要: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作品“时空三部曲”之一 ——《海上钢琴师》出品于1998 年,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电影讲述了弗吉
尼亚号游轮上一个名叫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一生。这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欧洲中世纪
浪漫色彩的电影,以这样一种浪漫的氛围为底色,影片十分成功的向世人展示并阐
述了有关生存、信念、自由、美学、音乐、爱情等方面的看法及观点。隐约贯穿全
片的悲剧色彩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悲剧结局,赋予了影片除浪漫外又一层忧
郁、朦胧又安谧的基调。人们欣赏经典,乐于身处在一个纯粹的空间挖掘经典的不
为人道之处,《海上钢琴师》首先从它的大基调上就已经进入经典的的行列。本文
将从阐述人物、情节、电影音乐和主题四个方面着手,以达到从浅显层面理
解这部电影的目的。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 人物 情节 电影音乐 主题
主人公1900(人名)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船上的烧炉工丹尼将他抚养长大,8岁时养父去世。正是在养父的葬礼上,1900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并显露出惊人的钢琴天赋,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弗吉尼亚号这个有限的空间也令他天然地对除游轮以外的世界保持一种警戒的心理。即使是之后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尘世的复杂仍使他茫然无措,最终打散了离开弗吉尼亚号的想法。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曾动摇,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号的1900与船一起葬于海底。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未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关于影片中人物的分析: 1、1900 1900是个孤独的矛盾体。由于从小生活在弗吉尼亚号游轮这个特殊的有限空间,1900性格很忧郁,思想很单纯,但他却能洞察船上每一位乘客的心理。他也会在船靠岸后站在栏杆上眺望远处,他会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可是,即使1900十分的渴望了解船以外的世界,但是从小生活的环境与养父的教育方式,让他形成了一种封闭、放任、胆小的性格。他的社交范围很窄、他很少向别人袒露内心的感受,甚至于他的表情都很少有变化。这个少年的内心与情感相互牵绊着,使之一直活在矛盾里。
1900是个悲情的钢琴天才。谁见过比《海上钢琴师》更虚假的环境?那样的与世隔绝几乎不能用人类的想象力去创造;谁又见过比1900更“真实”的人?他那种执拗、敏感、深情、悲观、自我封闭、自我超越,无一不是有史以来所有天才艺术家最真实的写照。养父的葬礼上,是1900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刻,却在这时,他与音乐不期而遇。天籁般的音乐给他了一种安全感。自然而然,他对音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和喜爱之情。几乎所有搭乘过弗吉尼亚号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天才,1900从不缺少喝彩与羡慕。但正如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天才是个发展极其不平衡的怪物。梵高的作品流芳百世,却困扰于精神疾病英年早逝;大数学家罗素著作等身,偏有不被世人理解的感情丑闻;1900,为钢琴而生的人,从某种角度说,他的执拗和胆小压缩了他的音乐的宽度。更不幸的是,像1900这样的天才充当的只是船客身边的玩偶一角,船客们欣赏他、拥戴他、痴迷他,甲板上一声尖锐的“America”,便强大到将这位天才钢琴家的音乐摧毁至荡然无存。
1900是个随性的独行者。1900这个角色就是为批判现社会而设定的,他是弃婴的境遇预示了与现代社会的水火不容,受到的启蒙教育蕴含了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无论是他习得音乐的方式还是演奏的音乐本身都体现了他反传统反现代的无意识。
首先他的成长就是非常态的,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1900远离一切的社会文明,没有公民意识,不谙一切规则,就像1900所表达的:“Fuck the regulatins!”“Fuck jazz!”,他注定要与这个辉煌的文明世界格格不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下,成千上万的移民或怀抱自由的梦想,或心存侥幸,或走投无路,向着自由女神高呼振臂,随之膨胀溢出的名利欲望显露无疑。这些移民将美国视为自己的归属,而在1900的内心,大海才是他的归属。1900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属有三方面的缘由。一方面,其实1900竭尽一生都在思考:我该如何是我?终不得其所。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他所能意识到的仅是自己显露出的能力有限与不融于群体的本性,本质上他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这一点囚禁了他,让他依恋这艘船,于是他只能留在船上。另一方面,因为孤独产生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羁绊着他,使之不敢轻易的离开弗吉尼亚号;再一方面,1900有自己的追求——用有限的琴键演奏无限的生活,这就是他坚守的音乐。钢琴的演奏需要稳定的环境和心境,1900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望而却步了,此时他的懦弱却是为了坚守音乐而做的委曲求全。他选择远离世人孑然独行的同时,音乐给了他更加厚重的生活。
2、马克斯
如果说1900是个拥有纯洁心灵的天使人物形象,马克思则是一个与之相反的人物形象。他来自现实中的社会文明,认同世俗的名利观,然而内心神性未泯。
马克斯是个一生潦倒的小号手,在片中,马克斯所发挥的功能意义为“拯救”“认同”。马克斯也许是唯一能懂得倾听1900的人,虽然对于1900的音乐不尽了解,起码他很尊重1900,自始至终。但不要忽略,马克斯是凡人,拥有世俗的思想,他不断地想把1900从封闭的弗吉尼亚号“拯救”出来,去享受世人所理解的理所当然的荣华富贵。可是戏剧性的是,实际上被拯救的却是马克斯,最后马克斯没有强行将1900带出废船,只因为在他那颗被世俗观包裹的内心,早已被1900说服,此时他的功能意义转化为“认同”。马克斯这个人物形象,是剧中不多的给人希望的成分,包括乐器店的老板,他们的存在表明在冰冷的现代文明社会中还未泯灭的神性。这多少都带给人们一丝心灵的温暖和宽慰。
导演借助马克斯这个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让人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片中总能看见马克斯在不停的说服,不停地寻找,导演会以为马克斯的行为会奏效,确实,这种惯用的伎俩效果是有的,而频率过高,也暴露出导演本身对这个故事真实性的怀疑。更为遗憾的是,马克斯居然找到了1900,这不禁让人大失所望。导演的本意原是营造最大限度的现实效果,使这个传说穿梭于现实与非现实之中,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不确定。但因为太过于追求真实,却丧失了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自然而然的,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真有一个叫1900的人,是马克斯找到了他,不过他死了。这与导演的本意可是大相径庭。
关于情节设定的分析: 电影《海上钢琴师》采用“插叙”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名为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故事。虽是插叙的手法,故事的叙述过程却处理的十分流畅自然,有条不紊。在平稳的叙述中,影片共设置了四处小高潮,这使得影片层次分明、张弛有度。本文仅选择“爵士对决”、“邂逅初恋”、“离船未遂”和“最后对白”四处高潮进行简单的分析。
1、“爵士对决”
全片最精彩的桥段莫过于1900与爵士乐鼻祖杰里的三场对决,无论是镜头的切换,还是空间的调动,导演在这一部分花费的精力是最多的。此处设置了几个亮点情节:1)杰里把一支烟放在钢琴边上,一曲终了,烟灰未断。此处显示出杰里超凡的稳定性以及对钢琴驾轻就熟的演奏功底,换个角度,1900正面临极大的挑战。2)一位贵妇人的假发掉落,而她完全沉浸于1900的疯狂演奏中,演奏结束才突然意识到。这是出现在“对决”桥段的几处侧面烘托情节之一,它的功能无疑是为了烘托1900邻人叹为观止的演奏技巧。3)1900用发热的琴弦点燃了一支烟。同样的,此处运用夸张手法,只为再次衬托1900的精湛技艺。有趣的是,杰里与1900使用的道具都是香烟,其中存在的戏剧效果不言而喻。
然而这一桥段的设计仍是有缺陷的。三场“对决”中,两人各演奏三首曲子,对于前两场,1900第一次选择了圣诞曲,第二次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重弹了杰里的曲子。他所表现的态度为游戏、欣赏、学习甚至有感动,这些都是人人对第三场抱有期望。然而就在第三场,导演难以自拔的落入了俗套,他设计的是1900用两只手演奏了四手联弹的曲子《野蜂飞舞》的情节,这个情节的设计的确使观影者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但导演忽略了两个关键点:首先,这个情节是否与1900的人物形象相吻合。这个“好斗”的情节瞬间把1900的形象——一个不谙世事,纯粹的钢琴师毁于一旦。即使是真的被激怒,遵循1900的性格,他应该会为音乐的纯粹性捍卫到底,至少也不会无聊到与一个俗人斤斤计较。再有,导演使用“以强压强”的手法不可取。毫无保留的暴露获取的只是短暂的快感以及一个对1900具体的定位,而有设计的保留却会给人无尽的遐想,并延伸1900的人物形象,至于1900的钢琴技艺到底有多高,你不得而知,因为,你永远不会看见1900残忍的把音乐作为武器与人争斗。如果想要表现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度,俗人选择“以牙还牙”,聪明人则“以退为进”。演奏速度的快慢不该是决定胜败的因素,如果1900使用灵魂去享受第三场,于波澜不惊中释放内心的强大力量。那么,无论是在技艺上,还是在精神上,1900都将不留余地的完胜并打动对方,且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像片中所表现的,强大到令杰里感到恐惧。此处瑕疵,甚感遗憾。
2、“邂逅初恋”
一个传奇的人,一个传奇的故事,没有爱情的踪影,都将失去光彩。于是导演安排了1900与农民女儿帕多安邂逅的情节。这使1900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而不是神,有了情感上的依据。此处情节,也成为影片体现其浪漫主义色彩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剧中帕多安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个情节:1)由于帕多安给予的灵感,1900完成了片中最经典的乐曲,这让我们见识到爱情对于1900的滋润;2)阴差阳错,1900未能把唱片送给帕多安,倔强地1900毁掉了唱片。这意味着1900再次与发财的机会失之交臂,此处情节也交代了开头出现的重修后的唱片的背景,使之成为完整的情节;3)帕多安间接地促成了是1900上岸的想法。
整个“邂逅初恋”的大情节设计的最大功能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确切的说,帕多安与1900之间谈不上爱情的存在,这一段情节,只是导演为叙事完整,暗示高潮所设置的道具。
3、“离船未遂”
这个情节的设定,没有使用什么艺术手法,完全是靠情节本身所能带给人们的信息成为亮点。影片的开头,马克斯就告诉乐器店老板,1900一生都没离开过船,所以当这个情节出现,也就是1900提出离船的计划时,这部影片的高潮到来。
所有人都期待着1900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而导演在此处设计的十分巧妙,1900站在舷梯上,沉默良久,最终将帽子甩入大海。1900没有在船上或者是在陆地上回心转意,而是在两者的交界——舷梯。他是离开了船,可他确实没有登上陆地,甚至连他的帽子也只是旋转几圈后落入大海。这个情节透露的信息正是1900的归属问题,他不属于弗吉尼亚,他归属于大海,弗吉尼亚只是一个载体。
这次的离船未遂使1900更封闭了,他彻底的抹杀了心中仅存的对尘世的向往。很长的一段时间,1900一直都在思考,此时他意识到自己的有心无力,而这种可怕的自我意识,促成了影片最后的升华部分“最后对白”。
4、“最后对白”
马克斯最终奇迹般的找到了1900,这样的结果很令人失望,人们都希望一个传说他能让你欲罢不能的信以为真,却有一个朦胧的结局可供咀嚼。虽然这个情节在故事的设置上不算绝佳,却在影片的主题上得到升华,1900与马克斯最后的对白不仅解释了前面的情节,更是对1900这个人物形象的最终定位,他不离开船的理由可能有很多种,而导演通过这段对白给出了他理想的解释:“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1900这样说。
“最后对白”它的经典之处还在于,马克斯于此时终于被感化,他能允许1900留在船上与大海共存便是体现。撇开1900懦弱的个性,“最后对白”它成全了1900坚守的信念和马克斯人性的转变,这是给人以希望的,作为一部文艺片的落幕,“最后对白”多少带点不可言状的美丽而又不惊波澜。从思辨的角度看,1900本身就是一则寓言:人生来复杂,生存于复杂的世界就会有复杂的选择在解决他的归属问题时,他弃绝了复杂,选择了纯粹的与音乐和大海共存。现代人“入世”的人生观未必比1900的“隐世”哲学来的高明。选择现实,抑或逃避,而现实又是什么呢?到底哪一种选择更难把握,哪一种命途更为艰险? 影片以马克斯离开的背影平淡的结束,不给人任何的负赘感,这个结局是极好的。在经历了片中的几次高潮后,一个体贴的结尾不仅给了观影者平复的时间,更给乐于分析经典的人一个平稳、冷静的环境去仔细回味故事的情节。这一点,导演把握的恰到好处。
关于电影音乐的分析:
《海上钢琴师》全片的配乐以爵士乐为主,协调统一,在使观影者大呼过瘾的同时,对塑造1900人物形象、营造浪漫悲情的感情基调、连贯剧情、主题的深化和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
1、原创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海上钢琴师》原创音乐由埃尼奥·莫里康内创作,无论是精彩绝伦的三场对决,还是1900即兴弹奏的那首充满柔情与倾诉的《Playing Love》,抑或是《1900's theme》,随心而欲、通灵纯粹。“什么都不是,这就是爵士了”,只有于无影无形、由心而生的爵士乐中才能反映出1900的永恒。这就是原创音乐的魅力。莫里康内以独特的浪漫曲风为基调,游刃有余的诠释了1900这一人物的特性,同时用音乐为他的一生奠定了一种于悲伤中超脱世俗但的基调,十分贴合人物的性格以及故事的叙事节奏。
2、音乐与影片叙事的关系
影片的以马克斯的独白开始的,同时作为背景的那段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既连结了影片的前后,也引出了1990。随着影片的开始,曲子的节奏也从缓慢轻盈转变为错落有致。当甲板上的人们看见海雾中渐渐清晰的自由女神像激动地欢呼雀跃时,背景音乐也达到高潮。画面与音乐的完美配合,让人们感受到来自视觉上的冲击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灵上也得到了震撼。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双管齐下,影片的开头堪称完美绝伦。
影片闪回,马克斯一路若有所思的走进了伦敦一家收购乐器的店铺。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典当掉心爱的小号。然而精明的老板只肯出很少的钱来收购这一把康恩小号。无奈的马克斯出于留恋,临走前想再吹一次小号,老板只好不耐烦的答应。接着麦克斯吹起了1900创作过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正是开篇时的曲子,恰巧店里一张无名光碟里的曲子,而店主一直在寻找这首曲子的作者。接着影片随着节奏渐变悠扬的音乐,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时光的回溯。在此音乐自然地推动了影片的情节发展。
1900在三等舱演奏,有一位意大利客人希望听到塔兰台拉舞曲,1900只请他做了一个简单的示范节奏,继而就让大家听到了一曲热烈奔放的塔兰台拉。这里所有的场景都是因为音乐的存在而衔接的。这一段落中,共有四个场景,1900分别弹奏了四首音乐,四个场景看似独立,却因为音乐的层层递进而被巧妙地联系起来。这里音乐替代了画面,起到了连贯情节的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在影片的叙事与情绪强化中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使整个情节情绪的交代显得自然流畅,同时也增加了观影的听觉效果,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品味。尤其是《海上钢琴师》这种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如果音乐选取不当,或喧宾夺主或脱离影片,反而容易使人听觉疲劳,而这部影片出色的完成了电影与音乐的有机组合,电影音乐部分的风格即统一又各不相同。
3)音乐的抒情与渲染功能
抒情与渲染功能是音乐本身具有的两种功能。音乐抒发什么样的情绪,渲染什么样的气氛要根据电影情节的发展来规定,比如在1900邂逅初恋的时候。当帕多安如晨雾中的雪莲,隔着窗子与1900对视,初遇爱情的1900灵感乍现,即兴弹奏了这首柔情似水的《Playing Love》,只有眼神,只有音乐,浪漫的气氛尽流露。那段销魂的《Playing Love》则抒发了他对爱情的憧憬,对帕多安的难以抑制的爱慕之情。
往往风暴带给观影者的感觉只有恐怖,要想改变这种气氛,还要表现出情节的生动与幽默,音乐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影片中海上起了风暴,初来乍到的的马克斯呕吐不止,走路东倒西歪。此时音乐按照马克斯的活动,在节奏上也有了一些波动,使马克斯的形象跃然屏上。这时一个气定神闲的人靠近他,说可以为他提供晕船的解药。他与马克斯一同坐在解开固定栓的钢琴上,随着船身的摇动,大厅中的这架三角钢琴也开始在沉稳流畅的琴声中自如地四处滑动,优美的琴声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这里体现的是音乐的渲染效果。
关于影片主题的分析:
《海上钢琴师》归根结底上它还是一部戏剧,所以关于它的主题可以有多个理解方向,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它的范围都是宽泛的,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对于主题的分析,观影者见仁见智。本文仅从“对工业时代的批判”和“对纯粹精神的向往”这两个大方向作简单的阐述。
工业时代是欧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客观的看待那个时代,一种态度是感叹人类的伟大与无限爆发的创造力,另一种态度则截然相反,批判人类无边的贪念、批判社会发展的畸形、批判工业时代带给人类的纷争等等。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向观影者传达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很明显,《海上钢琴师》正是通过1900这个人物形象,揭露工业时代对人类精神的破坏。通过片中1900的眼睛,导演像我们展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那满满一船的去美国实现发财梦的人、谋杀丈夫的贵妇、生活富足仍内心愁苦的中年男人、乔装打扮混进头等舱期待艳遇的贫穷青年等等,这些奇形怪状的人都是那个奇怪时代的产物。包括1900,他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他的父母在金钱利益前放弃了他,这才造就了1900一生的悲剧。如果不是世界太复杂,如果不是见到太多异化了的人,1900怎会对社会产生惧怕的情感?1900的一生没有任何客观的错误,只是他的极度理想主义与那个时代的发展相悖,一个人的抗衡终究无力,最后只能被残忍的扼杀。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还是需要反省当年。因为世界的发展还在继续,阻止其发展显然是不明智的,唯有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建设,工业时代的悲剧才能避免。
经历过工业时代,人类的思想早就不纯粹了,贪婪、虚伪、早就成为人类的代名词,导演想通过《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唤醒人们对纯洁心灵的追求。既然生活的不自在、忙应付,为何不能像1900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自由同在,与心同在。虽然影片情节夸张、表现手法极端,传达的思想却是正确的。人选择一种方式过活,生活的质量却是决定于人的思想,世俗的名利观不足以束缚一个人对于理想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但生活就是这样,因为人与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才有了人间百态。现在呼吁人们思想纯粹,真是因为缺少纯粹的人,太缺!人类醒醒,看看,纯粹是种多么美好的精神,看咱们把它糟蹋的!这就该是导演性说的吧。
结语:
不可否认,《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经典。它带给人们精神、艺术、娱乐上的享受至真至美,虽然存在各方面的缺陷,但无论你怎么寻找,世上本没有一件完美的东西,而我们生来对经典宽容。
[参考文献]
1、[意]阿利桑德罗∀巴里科.海上钢琴师[M].吴正仪,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2、施富然.海上钢琴师与他的情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3、钟源《(海上铜琴师)音乐浅析》,《电影文学》,2007年第24期
4、黄菁:《音乐的魅力——浅评(海上钢琴师)的声音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汤祯兆.整形日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
第二篇:《海上钢琴师》影评
落花·成蝶
——《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部经典的影片,是一个人,坐在大屏幕前,静静地看完的。
该片讲述了一个位钢琴家的一生。
1900年,20世纪的开端。弗吉尼亚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了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但是他还是没有离开这艘船,正如他不允许他的音乐离开他一样。最后,他选择和这艘被废弃的船一起结束生命,离开这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
海上浮城,邮轮上的美国梦
事实上,在世界上多数人的眼里,美国是一个以梦想成真而著称的国家,是一个人人都可能成功的地方,是一个寄托了激情和财富的国度。正如影片开头密密麻麻的船板上,当人们看见薄雾中渐渐清晰的自由女神像时,一句掷地有声的“America”顿时令人群欢呼。但是不可避免地,蒙上一层浮华,虚荣的阴影。
主人公1900便是出生在一艘运送各地移民前往美国实现梦想的豪华邮轮上,一个刚出生就被母亲抛弃在钢琴上的孩子。我猜他的母亲也是一位逐梦者,而不幸的是,他被认为是前进路上的累赘而被抛弃在这艘通往梦想的船上。
导演将1900安排成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档案中都找不到他存在的记录,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这样的安排显然寓意深刻,在这样背景下出生的孩子,成长在这样的一艘船上,却看透了这世间的名利场,独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来流淌最真挚的音乐,最后和这承载了他满满的世界的豪华油轮一起消失在无边无际,澄澈又蔚蓝的大海。一如坠落的天使,带着人间的疲惫,回到了天堂的怀抱。
1900第一次走进众人惊叹的眼光是这样的场景:
夜间,所有的客人都被眼前发生的事情所震动,一个衣衫破旧、满脸污垢的孩子正端坐在钢琴前,那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琴键,于是,那架大钢琴唱出了一支柔和动人的曲调。当船长告诉他擅自弹琴触犯规则的时候,小1900鄙夷不屑地脱口说道:“去他的什么规则。”(“Fuck the regulations.”)
是的,1900的存在,似乎本身就在一切的规则之外,格格不入。这也似乎为他的悲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请允许我用锦瑟来比拟钢琴。因为我觉得只有锦瑟,作为古典与华丽,纯朴与简单的融合体才能贴切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美誉。也正因为此,1900才可以用它,演绎心灵。正如1900第一次演奏的曲目,无师自通,动听流畅的音乐只是因为心灵的诉求,于是那首曲子被命名为《重生的莫扎特》。用那位如孩童般的天才音乐家来取名,其意义不言而喻。虽然觉得影片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在此处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只能用“规则之外”来勉强解释,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在触摸到心脏纯朴地跳动下演奏出灵魂的 1
乐章。
还记得一位童话大师在他的故事中说道“每一架钢琴中都住着一群音符精灵,每当有真正的钢琴师来演奏是,它们就会出来绕着钢琴和钢琴师翩翩起舞,这是便是最美的音乐。”我想,1900弹奏钢琴的时候,一定有一群精灵在黑白键上,在三脚架上,手拉着手跳舞吧。
随着1900越来越成熟的钢琴演奏,渐渐引起了外面的关注。影片中的第一个扣人心弦的情节出现在主人公与杰里·莫顿的钢琴竞技中。片中的杰里·莫顿显然是历史上的抽象化后凝结成的形象。作为一个在“外面的世界”里以高超的音乐才华而享受到美国上流社会奢华浮靡的生活的代表,他的出现,香烟,名酒和仆人,显然是外面的世界和1900的第一次较量。
在这场竞技中,前一回合,尽管在技巧上1900不亚于杰里·莫顿,但不懂其用意的观众却认为模仿对手是不光彩行为,因而对他发出了一片嘘声。杰里·莫顿感到自己占了上风,马上又弹了一首更炫耀技巧的乐曲《The Finger Breaker》,直译是“扭断你的手指”,标题本身就指明了乐曲的演奏难度。
这时,1900感到有必要动真格儿的了。他向正对他表示极大不满的麦克斯要了一支香烟,也放在了钢琴上,然后转过身来,对似乎已经胜券在握的杰里·莫顿轻蔑地说了一句:“你是自找的,倒霉蛋。”随后,人们耳畔响起了一支如火如荼,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乐曲。
1900的“单人四手联弹”显然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惊呆的杰里·莫顿手中的酒杯掉在了地上,这之前,一位绅士的雪茄烟已经从嘴唇上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一位贵妇头上的假发竟浑然不觉地被服务生的托盘无意间刮掉,所有人的目光都呆呆地盯在满脸是汗的演奏者身上。听上去只能是四手联弹的作品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弹奏。
一直轰鸣着的钢琴突然静了下来,大厅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得见1900的喘息声,人们甚至忘记了鼓掌。
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1900拿起似乎被人遗忘了的那支香烟,用钢琴里早已发热的琴弦;点燃,随后后一步步走向站在一旁呆若木鸡的杰里·莫顿,“You smoke it, I don’t know how.”(“你抽吧,我不会”)1900轻轻地说。随后,他潇洒地把烟插在了莫顿的嘴唇上。
在浮华的炫耀和单纯的技巧面前,导演宣判后者赢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显然主人公的音乐天分不是用来比试和炫耀的。不过,他的音乐为他寻觅到了一位一生的朋友。
麦克斯的出现,是在夜晚晕船时滚出房间的。不过幸运的是,他遇到了1900,黑夜中狂跳的音符和神秘的微笑。
他俩坐在钢琴上,随着床身在地板上滑来滑去,华丽的水晶灯跳离了挂钩,砰然下坠。麦克斯恐惧地抓着钢琴的边缘。天在怒吼,海在咆哮,雷在呼喊,闪电不时劈出炫目的一刀,这仿佛是一场情绪激烈的表演,不需要观众的捧场,也不容许谁来阻挠。波浪像兴奋的孩子蹦跶着,卷起一个又一个巨浪,将弗吉尼亚号抛上去又推下来。在这场雷霆万钧的演出中,只有音乐是安静的。颠簸、呕吐、动荡、吵闹„„都未曾影响琴音的流畅如故,和1900兴高采烈的脸。
“我终于明白我们在干些什么,我们在与大海共舞,这疯狂的、华丽的舞蹈”。
这位小号手是1900第一位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也许他曾被外面的世界浸染过,但是在1900旁边他可以放下一切,和1900尽情地演奏,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船上的游客总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刚开始还是正儿八经按乐谱演奏的乐队会突然抛开一切,随心所欲地畅弹。于是,全场沸腾了。
也许麦克斯的出现是1900最大的慰藉。虽然他不能完全走进1900的心灵深处,但最为朋友,他以尊重的姿态聆听1900的心声。天才总是孤独的,于是导演托尔纳托雷把他安排在了1900的身边,最后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么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做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老去
当麦克斯逡巡在行将被炸毁的弗吉尼亚的各个角落,一遍又一遍地放着这张唱片,他只是躲藏在另一个角落,静静倾听着这拼接的过往。末了,当唱针也疲惫了,颓然收起唱片机,准备离开没有回应的老友,他斜斜靠在暗影里,问:“你在哪儿找到这张唱片,麦克斯?”仿佛从未有离乱,从未有战争,从未有潦倒,从未有流年从身上奔涌而过。他仍然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立在东倒西歪抱盂狂吐的麦克斯面前的那个他,优雅地走在或者倾斜或者废弃的船舱里面。
人生若只如初见,他还是那个如玉一般的男子,还是那个单纯得只要心念一动,指尖便能流淌出能走进心灵的乐章,他们还可以在午后的大厅里,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们还是那对只要相视一眼便能弹出相同的曲段的知己。伯牙与子期,子期死,伯牙琴碎。正如麦克斯卖掉了他那把钟爱的小号。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久闻1900大名的唱片商不断地用前途无量和财源滚滚这些甜言蜜语对他进行灌输,终于得到了一次录音机会。
开始在琴键上信手拈来的1900即兴弹出了一串琶音和音阶之后,逐渐进入自己的乐思之中此刻,仿佛出于天意,他看见外面甲板上质朴秀丽、纯洁健康的女孩来到了玻璃窗前。于是他的爱情萌芽了:
1900遇到了那个窗外的女孩,他侧目移动,眼睛抓着那一点来自陆地的动情。1900假设了对话的情景,想送给她一张刻录碟,里面的曲儿弹得都是即兴与寄情。1900夜不能寐,脸贴在琴键上,手指敲着反复四个音,来来回回,恍如迷惑不能出世。1900穿戴整齐,穿梭在船舱的睡房里,在众多个夜里的梦魇中,寻找那一张熟悉的脸。1900贼一样的,吻了她。
1900在这片不能离去的海里,着陆了爱情。
能不能把这叫做缘分呢,也许几世的轮回只为了今生在次相遇。正如席慕容笔下,浅唱低吟的一首诗:
你 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
我 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
焚烧著 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
因此 今生相逢 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
却又很恍忽 无法仔细地去分辨
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
“无论怎么有天赋的人,碰到爱情总会有部分象飞鸟一样被掠走或隐藏,也许有人也这样在雨中注视过她,而她知道吗?”
也许是从见到女孩这一刻起,陆地对于1900来说不再是没有丝毫的诱惑力了。一天,在与好朋友麦克斯进餐的时候他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我想去陆地看看。
终于听到了朋友的这一决定,麦克斯开始高兴的为1900描述未来的情景。他的家庭他的儿女甚至谈到自己受邀请去1900家吃晚饭的美妙情景。在他们的谈心过程中音乐一直以温暖的主题变奏来衬托对白,揭示出主人公或复杂或感慨的心态。
离别的时刻似乎到来啦,穿着麦克斯送给他的大衣在与船上所有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的人告别之后,1900戴好帽子拿起手提箱终于踏上了通往陆地的旋梯。
在这段布鲁斯风格的配乐当中,突显出来的钢琴旋律和仰角拍摄的镜头同步。使连接弗吉尼亚号与陆地的那条旋梯显得格外的漫长。突然间一步步走下旋梯的1900停住了他的脚步。
凝望着庞然矗立在眼前的巨大城市,耳盼传来了象征着市井活力的各种声响。在船弦上所有送行者的注视下,1900把摘下的帽子用力地抛向空中,而最后帽子落进了水里。此刻,背景音乐机开始改变自己的形态显得不再怯懦和犹疑。只见1900转过身来迈出坚定的脚步返回了甲板。随后的日子里,消沉和独处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900才重新回到朋友们中间继续他的音乐演奏生涯,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
1900的爱情,没有泰坦尼克号的撕心裂肺轰轰烈烈,挪用了中国式徘徊柔情和三分朦胧,让他们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
主人公最终放弃了,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林花去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a bridge too long, perfume to strong,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play.I can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didn’t step off my life.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
他说这话的时候,嘴角定是带着浅浅的苦涩吧。是的,他也曾尝试过,努力过,试着用音乐和人们交流。当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这艘装满了南来北往各色人群的巨大轮船就是一个微缩的世界,他可以从这些乘客身上知道,各种不同的人生和陆地上发生的事情,想象着新奥尔良街上鬼魅的大雾。他甚至可以触景生曲,看到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即兴创作和弹奏出神入化的曲子,娼妇,小偷,恋爱中的傻蛋,串通情人谋杀丈夫的淫妇„„
他已读懂了人类,却没有人懂得他。他只能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走不进来,他也走不出去。
但是历史滚滚的潮流却将他遗弃了。规则之外的人终究被“规则”了。他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而放弃了生命,他决定留下来和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在岸边,人们终于撤掉了那条长长的旋梯。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而另一个镜头,在弗吉尼亚号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修长洁净的手,缓慢地弹奏着想像中的钢琴然,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
世界回到初时般宁静,折翼的天使带着人间的疲惫走了,“但愿天堂也有音乐”。
这样的结局无法不让人反复回味。一如泡在砂杯中的香茗,落在锦瑟上的花瓣,拨响了心中最柔软的幺弦,任旷古的回音飘荡:他终是以这样的姿态结束了,恰似化蝶搬的决绝与妖艳„„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轻轻缓缓吟哦着这首歌,脑海里还是1900年轻时的音容相貌。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心中的,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
1900是遗世独立的存在,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有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 也许在我的心里还存着一瓶纯净的水,干净而透明,那里存放着最纯洁的东西,供自己在伤痕累累后独自舔舐伤口。也许人人心中也都曾经有过这样一瓶水,只是随着岁月的磨砺而模糊了,污染了,所以1900的清新纯净才那么让人动容吧。
但是1900的纯洁是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他只能活在人们心中的那一小瓶纯净水中。就象张爱玲所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已经穿上了红舞鞋,注定要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在舞台上一直跳到死为止,临死前眼前也许会再一次出现1900那平静的眼神.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坐在废船里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而麦克斯则一直在抹眼泪。这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可以说1900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质本洁来还洁去,但愿大海能给你一个世界!
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01班钟美雪
第三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莲山 课件>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第四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第五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确实给了很多人很大的感触,对于喜欢他理解他的人来说,影片中的钢琴师1900或许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1900他纯粹,无害,执着。这位从未涉足尘世,未被世俗同化的海上钢琴师,将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大海。一条船,一片大海,一架钢琴,这便是他的世界。对于1900来说,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话一样“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无尽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却又很大。这个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谱出无限”,这个世界便是由那架钢琴,那条船,那片大海支撑起的。在有限的琴键上谱出无限,这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认为他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可是我们为何不朝另一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面对世俗的浮华荣耀,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1900想坚持的只是自己内心最初的,最纯粹的东西,那便是他的音乐。这就像是一个人他拼命想要坚守住自身最宝贵的那份东西一样,对于1900来说这份最宝贵的东西便是他对音乐的忠贞与执着。离开了那艘船,离开了大海,来到陆地后,他或许会名声大噪,他的音乐或许会受世人的追捧,可是最纯粹的东西一旦商业化后他就完完全全变质了,他早已失去本身最质朴最宝贵的特质,对一位热爱音乐,热爱钢琴的钢琴师来说,这样比死会更痛苦。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向我们刻画出一位执着音乐的钢琴师的同时,更像我们传达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种精神让我在为这位伟大的钢琴师惋惜的同时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1900代表了我们这一类人的梦想,他做了我们想做的那一类人,他帮助我们实现了我们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难怪有人要说这部电影确实过于虚幻和浪漫,当然,对于现世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一类心中有同样信念的人才会被影片所深深触动。希望每一个喜欢《海上钢琴师》的朋友都能体会到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感触与力量,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海上钢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