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圈环流论文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论文关于高一地理全球的大气环流教学初探
三圈环流论文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论文:关于高一地理全球的大气环流教学初探
【摘要】了解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其规律。
【关键词】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季风环流 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来说,对摸不着看不到大气的是比较陌生的,并且我们的教育模式对初中地理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匮乏,到高一来后,对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加大,对抽像的大气运动规律的学习更是一个难点,然而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的大气运动,是学习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更是后期学习气候形成及分布规律及国土的综合整治的基础。所以,把握和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学生对这块的学习往往是懵懵懂懂的。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把握好大气运动的规律呢,只有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才能让学生有规律的把握好这部分的知识点。在处理这部分的知识点教学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新课的引入要抓住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够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同时更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规律
每一堂课的引入,对于教学来讲都是一门艺术,有的是采取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有的是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在提问解决。本课宜采取复习的方式进入课题,具体做法是:
首先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大气的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请一个学生来绘出图(如图1),并解说: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
其次是引申: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就会又好奇心:全球会不会也有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就带着问题去看书解决问题了。
二、引领新课的教学
首先要先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然后就解释什么是全球的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其规律是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规律,应该先从三个假设条件开始着手:(1)地球静止不动(不考虑地球的自传与公转);(2)太阳直射赤道;
(3)地表性质均匀(不考虑地表高低起伏与起伏海陆分布)。
思考: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大气将怎样运动?(绘图如图二)由学生填充箭头。
但地球是一个球体,全球大气运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三个条件写出在黑板上,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绘图(图三):
并补充解释:考虑三个假设条件,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这就是单圈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归纳: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
但是,这种环流并不是全球的环流,因为是在三个假设条件的情况下产生的,但事实上地球不可能不运动,因此,去掉第一个假设条件后,这个单圈环流会是什么样的呢?
即: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那么地球是运动的了,地球一旦运动,大气的运动就要考虑一个力——地转偏向力了。这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吧不在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了,二是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了。那么单圈闭合环流将变为怎样一种运动状况呢?
以北半球为例:边做图边解释(动态过程演示,如图
4、图
5、图6):
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结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就形成一个环流圈,这就是低纬环流圈。请注意提醒学生纬度范围。
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有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向),与此同时,在近地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向)。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分别流向副高与极高上空,补充其下沉气流。这样在30°n与北极之间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在还有两个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全球的大气环流在每个半球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所以把在两个假设条件存在的前提下形成的环流叫三圈环流。让学生把南半球的画出来,然后观察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共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风带。
归纳: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个低亚带四个高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让学生观察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归纳出其分布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并且气压带以赤道为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中低纬呈“s”型。这几个气压带的成因是什么?
①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属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变化而形成的,属动力原因。
三个假设条件才去掉一个,也就是还有两个假设条件的存在,得到的大气是作三圈环流运动,事实上由于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会随着地球的公转运动而作南北回归运动,那么,再去掉一个假设条件:即太阳直射点永远在赤道上,这时太阳直射点会有规律的随地球的公转运动而南北移动,这时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会不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7),说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为什么会这样移动?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这是使形成的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去掉两个假设条件后,大气运动的结果是大气是作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而且它们会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但是,这和实际的大气运动还不相符,因为还有一个假设条件,去掉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大气环流又是什么怎么样的呢?
事实上地表性质是不可能均匀的,去掉假设条件后就和现实之中的就非常接近了,因为在地球上有海洋和陆地之分,海陆的热比不一样,有热力性质的差异,所以也会导致全球的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从而使三圈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也会在位置上发生变化。
才其变化是完整的气压带在北半球断裂成块状,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为什么呢?(读图8)
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温对比与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冬夏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从而破坏了气压带与风带的带状分布规律,在同纬度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高低压相间分布,完整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故地表性质单一,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没有了假设条件,得到的就和现实中的大气环流大体差不多了。事实大气的运动,主要作用与意义在于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
三、对大气环流这部分的知识点用框架进行总结以便加强学生的理解,总结如下:(如表一)(1)地球静止不动(不考虑地球的自传与公转);(2)太阳直射赤道;
(3)地表性质均匀(不考虑地表高低起伏与起伏海陆分布)。
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我国属于季风区,这个季风是怎么回事啊?事实上大气运动除三圈环流外,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分布在那些地区?
四、在气压带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成块状分布的基础上加强对季风环流的理解
首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什么是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其次,逐步绘图(图9)讲解。
季风是指不同季节吹不同的风,它的形成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主要是它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大,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
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由于赤道低压移到赤道以南,南亚受冬季形成于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影响,吹东北季风,因冬季风远离源地,故势力较弱;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赤道低压与形成于亚欧大陆的印度低压连成一体,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带来大量水汽并形成丰沛降水。可见南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于两种季风,可以画出表格来加以比较:(如表二)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作补充。通过这种有条理的教学,学生应该是能够把握住这部分知识的,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篇:《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反思(模版)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动画演示将本节内容的知识难点,比如三圈环流的形成,更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易于探究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将知识难点容易化。2.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究法和演示法两种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在教师提问引导、提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中获得启发,自主发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探究推理法和观察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风带的分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风带的名称和分布位置,而是提示学生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绘制风带,再让学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分布图填充风带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记忆深刻,并获得成就感。
在此过程,有效运动道具地球仪和大气环流演示器等,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使难以理解和观察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课以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拍摄中国上空的气象云图动画视频导入,说明大气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并引入今天的课堂内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之前,先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在探究大气环流时,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由简入繁,逐层深入。探究活动一在三个假设条件下完成(1.地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3.地球不自转),即理想条件下,该探究活动结合热力环流知识,演示了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然而,单圈环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进行探究活动二(1.地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即考虑地球自转时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这时大气运动形成三圈环流,及地球表面形成七个高低气压带。在结合风的形成原因,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南北半球形成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的绘制。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的理解记忆,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又设计了动手模拟环节,分南半球组合北半球组,分别在地球仪上将气压带、风带贴在地球仪对应的位置上,模拟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小组完成后,请小组长展示小组成果,并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进行解释。该环节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知识迁移环节,举例现实中的实例:上海——洛杉矶往返的飞机行程,同样的航程,飞行时长却不一样,结合本节所学风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过程渗透学习自然地理的意义:学习自然地理——认识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服务人类生活……,让学生找到学习自然地理的乐趣。
在总结归纳环节,先请学生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最后由教师对知识统一整理,这节课的研究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存在问题反思
1.一节成功的课应把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本次课一直想把知识点讲解的高深莫测,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我应该把现实中现象运用到课堂上,小的生活现象往往存在在大道理。例如:课堂引入环节,可以用天空白云飘动、烟囱冒出的烟等自然现象引入大气的运动,代替气象云图的视频,用简单的现象引入课题。
2.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绘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绘制分布图时,教师只找了个别学生展示绘制成果,对少数绘制有误的学生没有在课上进行个别点评、辅导,在此过程忽略了后进生的感觉,不利于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课堂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讲台上的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日期:2016年12月4日
第三篇: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教学设计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4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难点】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向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何特点? 生 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具体过程可叙述为
②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我们前面所学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推进新课
师 那么导致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主要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自主预学】
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不运动(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全球气流的运动情况怎么样?(画图表示)【预学检测】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课堂导学】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
和
两个。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
和2个。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
和2个
。【小组合作探究】
(1)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自转(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归纳总结】
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
a.低纬环流
b.中纬环流
c.高纬环流 【反思梳理】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自我检测】
试在下图中画出全球三圈环流,并在相应位置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课后固学】完成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