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强化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1:5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强化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强化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强化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

强化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 ——中考复习对策之一

摘要:学生要解好物理题,必须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凡难度较大的物理问题,除了具有过程复杂、图景模糊、情景新颖的特点之外,一般还具有条件隐含、干扰因素较多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打好扎实的物理基础,怎样挖掘物理隐含条件。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越来越多的考题难而不超,活而不偏,但解题的必要条件没有明确给出,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其实条件就隐藏在字里行间,如果对概念规律掌握非常牢固,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就能突破解题障碍。但是挖掘隐含条件,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严谨的思维、灵活的思想方法,所以牢牢掌握概念,理清思路,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一、掌握概念规律,理清思路

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手段。

1、通过构图强化概念记忆

在以前新授课中许多概念规律在学生脑海中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在中考第一轮复习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每章的知识梳理和新授课的笔记等等把概念总结、提炼,构建本章包括与其他章节有联系的概念图,有时小组共建概念图,在构图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学的概念图相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是知识储备不足还是概念尚未透彻……这都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有效地寻找对策。例如,在复习浮力这块知识时,教师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构思描绘自己的概念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和共同探讨,教师再略加指点,形成一幅汇集“物体在液体中状态”、“动态和静态力学特征”、“物体液体密度比较”,以及三种物体浮沉状态判别方法的创造性思维图景,并把力与运动的关系和浮沉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见图1)

图1

2、通过对比加深概念理解

同时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例如利用上面的图表对学生易混淆上浮和漂浮、漂浮和悬浮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中物理中学生常混淆不清的“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机械效率和功率”等等,都可利用对比求同或求异,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现象的本质,掌握规律的实质,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恰当选用对比方法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概念清晰、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通过习题练习,灵活把握概念 及时精选典型试题,把习题与概念有机的结合,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本领。同时把题型归类,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师或学生把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归纳为若干种题型。例如对“浮力”知识点的考查可以分析成以下这些题型:

1、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2、同一物体浮力大小变化的分析;

3、关于不同的物体浮力大小的比较;

4、关于浮力大小的计算分析;

5、关于物体浮沉的几种判断方法;

6、根据力的平衡解关于浮力的综合性题目等等。题型归类复习法有利于学生强化所学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系统化。实践经验表明,理解的知识和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更易长久贮存,也便于提取应用。

总而言之,知识储备足够,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概念,就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把物理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人的物理知识就是兵器,物理思维就是兵力,而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的物理谋略则是兵法,题中的隐含条件则是一个个线索。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掌握很好,能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采用合适的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挖掘隐含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概念、公式的适用范围,定律的成立条件,答案的实际意义等,出现在题目中可形成隐含条件,它们常巧妙地隐蔽在题设的背后,极易被人们所忽视。隐含条件对解题的影响很大,即有干扰作用又起暗示作用,疏忽和轻视这些条件,就会导致解题失误。

解题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使之明朗化,并按一定的原则加以剖析常可发现解题思路。对某些题目,从发掘和剖析隐含条件入手,联想类比,还可以得到问题的简捷解法。由此可见,隐含条件对解题有着暗示作用。

1、认识隐含条件出现的形式

题中的隐含条件出现的形式有:①物理模型理想化。例如“光滑水平面、光滑滑轮”就意味着不计摩擦,和它接触的物体与它之间不存在摩擦力;“物体从高空自由下落”中自由的含义为物体仅受重力;而“轻质杠杆、轻绳”中轻的含义为杠杆和绳受的重力太小,分析受力时不计重力。解题时要关注这些关键字词。②特殊数据的隐含。例如“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电灯”,照明电路意味电压为220V,各用电器应该并联。还有在估算题中经常要联系一些实际数据,如估算一个中学生的体积,隐含条件就是学生的质量约40-60Kg,人体密度近似等于水的密度。这类试题的条件都隐含在物理常识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③等效替代。例如“把一实心铁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溢出50g水”,就隐含这铁块的体积与50g水的体积相等;

“小明和老师在沙地上行走留下的脚印大小不同,深浅相同”中,深浅相同就隐含了压强相等。④一些现象出现的条件。某些物理现象的出现一定是具备了什么条件的,例如“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只有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才可能出现这个现象;“电灯正常发光”,说明电灯的实际电压一定等于它的额定电压,同时实际电流也等于额定电流,实际功率也等于额定功率;“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就隐含了F浮=G,V排

2、学会隐含条件的分类、分析与归纳

(1)认真审题,注意剖析隐含条件。由于隐含条件的隐蔽性特点,要求审题时特别认真仔细,应对问题逐字逐句地加以分析,找出关键字词句,乃至字词句之间的关系,弄清题目给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已知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充分理解试题,准确挖掘隐含条件。

(2)注意隐含条件的干扰作用。如“粗细不同的两根导体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它们的电流大小关系如何?”中“粗细不同”就是干扰。要学会分清哪些是有用的隐含内容,哪些是干扰解题的内容。解题时,要先对题中条件进行甄别、比较、分析和筛选,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解题。

(3)分析试题中的相关因素。即在找出隐含条件之后,还应分析隐含条件和明确条件的联系,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牢固的物理知识,善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4)找出理论根据作答。即抓住已知条件与待解答问题之间存在的物理原理或物理规律的联系,确定解答的依据。

总之,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要抓牢概念,同时在平常解题中养成审题仔细、分析关键词语,从物理模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变化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的各个方面要务求分析透彻。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物理问题的表面现象,还要力求掌握物理问题的实质。题不在多练,而在于精练,要多动脑。只要抓住了基本的概念,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原理,就一定能从各种类型的条件中找到最佳切入点,完成解题任务。掌握好物理中的隐含条件,不仅是解好物理习题,考高分的关键,更是学好物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运用能力,培养严谨学习态度的关键,也是提高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途径。

第二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隆尧县双碑中学张永霞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物理科学内容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若学生物理概念模糊不清则寸步难行。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准确牢固的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物理概念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材料、演示试验、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所学概念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观察、比较、分析、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

案例一:《光的折射》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学

多媒体演示1:(模拟“海市蜃楼”自然奇观。)

师:在这里,大家再来看一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而惊险的事例:

多媒体演示2:模拟小孩溺水惊险情景(故事情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两位小学生一起回家,路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他

们看见水好象很浅,就准备趟过去,一下水才发现河水很深,由于不会游泳,就出现了溺水事件。)

师:为什么看上去很浅的河水实际上很深呢?难道我们的眼睛会受骗?请同学们来做两个实验。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象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的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提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你们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这些现象能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经过情景设置调动学生进入一种研究型的学习状态,“任务驱使”和“渴盼成功”的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来,然后水到渠成的学习折射的概念和规律。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学借“物”求“理”,物理概念的形成首先应该给学生呈现足够的感性材料,(如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或进行实验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抽象出本质,得出物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形成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实验,探究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也是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最直接形象的方法。初中物理适合实验探究的内容很多,一定要注意实验的新颖性、趣味性、准确性。如: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二)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案例二:力的概念的教学,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一根主线、一条大动脉,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受“力气”、“劲”等生活用语的干扰,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感到费解,在学习这一概念时,为了促进这一概念的形成,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搬自己的书桌,搬桌子时,人的肌肉会紧张,同学们能感觉人的手对桌子用了力。再用一绳子把一重物挂起来,比较绳子没挂重物和挂重物时的不同之处,(没挂重物前绳子较松弛,挂上重物后绳子被拽紧)然后问学生绳子对物体是否施加了力?再通过多媒体出示马拉车、人推车的图片,通过分析这些共同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深刻的理解作用的含义。

(三)运用比较形成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可通过概念比较的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中重力和质量两个概念容易混在一起,在学习质量和重

力时可列表让学生对质量和重力加以区别,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蒸发和沸腾、压力与重力、功率和机械效率、电功和电功率时都可以采取比较的教学方法。

(四)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即使学生理解了概念是怎样形成和建立的,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很难记住,所以为了帮住学生记忆概念和规律,要教给他们方法,用多种方法记忆规律和概念,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我把折射规律编成“空气饺(角)大于玻璃水饺(角)”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折射规律,又如在学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我把总电阻编成积和,即R 总 =R1 R2∕ R1+R2学生记得非常牢固。

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概念的前提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飞跃,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如果教师包办代替,在罗列一些现象后就简单给出概念的定义,学生理解的不充分,就会对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实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

三、物理概念的巩固

概念和规律呈现以后,就必须及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根据每个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

成概念的?与其它概念有何联系?

2、初步的直接运用阶段,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物理规律对物理性质进行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新授课时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3、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易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

4、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运用本概念为其它知识、规律供条件。

案例四:电功率的教学后,第一阶段先引导学生回顾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即电功率是怎样引出来的,再回顾电功率的定义,即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明确电功率与电功的关系。第二阶段让学生运用电功率公式 P=UI 和 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分辨电功和电功率。第三阶段,实际功率的计算,特别是由于开关的断开和闭合引起电功率变化或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引起电功率变化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注意题型的设计要典型,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要点,联系实际多选择学生熟悉的现象或事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物理概念的内化

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本身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对概念和规律教学要求整理的内容主要有:

1、概念规律的内容(准确精炼)

2、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条件(牛顿第一定律的不受力是指两种情况:理想化下的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3、在练习中总结的规律(如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测密度)

4、物理概念和规律综合的教学(功和能的关系教学后,有能的转化是判断做功的条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物体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时才做功)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且教无定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但是,无论教师讲课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知识主要靠他们动脑感知,动脑思维,动手实践获得。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求知识。“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去掌握各门学科的规律。”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就初中物理中某一具体概念您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密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前后联系,做好铺垫

“密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演示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质的质量是上节刚学的新内容,测体积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物体体积公式进行测量。对质量的测量,教学中是采用托盘天平进行精确测量的。在实际的测量中,对天平的使用步骤相对于其它物理器材来讲,操作稍显繁琐,所花时间较多,为在“密度”教学中演示实验时节省时间,在讲解“质量”一节时,安排了对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提前测量的实验,抽调六名学生分三组同时进行,其它学生观察操作的问题,并在实验结束时评价。待实验完全正确操作后,在书上画一个表格记录下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以备下节实验借用此数据,从而为下节教学节约时间做好铺垫。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像“密度”这类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师过多的讲解上,不能将抽象的概念形成为具像。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我对本节最初的构想,都是从实验教学来引入,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质量、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直观的数据更能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教学开始,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一一放在学生双手上,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声:“哇,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水银好重哟”„„接下来再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并将数据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质量数据差异的巨大而感到惊奇、新鲜、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又因不能解释其原因,使得学生急于了解原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骤然提高。在学生有了一个这样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上节所测量的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的数据,引入“不同物质,相同体积时质量一般不同”的结论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了。

三、优化教法,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在学生相互作用下,不断协调发展的“教师—学生—客体(教材、教具等)”系统的调整控制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从教师提供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并能对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同时要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现并提取一般原理或概念。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体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铁的质量大;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质量大;如果水的体积增大一倍,其质量也增大一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一定。至此,我进一步提出:应如何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体的质量关系呢?一些学生说用控制变量法,一些学生说同质量比较,还有部分说同体积比较。我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的正确性,到底选用哪种比较方法呢?再一步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电功率,还有速度,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这一语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较多学生想道了“应选用同体积进行质量的比较”。教师及时归纳出“要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只要比较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可”这一重要结论。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的概念。最后,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示这一概念。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科学地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时,要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含义,如: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什么叫单位体积?为什么要说单位体积?取消这几个字行不行?让他们多加思考,加深理解。

不少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结论很抽象,为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可采用类比法,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加深对新知识领悟。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练习本买得多,钱付得多,但不论买几本,某种练习本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好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对某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是不变的。这么简单的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比方,就清楚地揭示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真实含义。

四、针对考点,深化提高

密度概念在中考中时有考题出现,如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判断,对物体密度变化的判断,以及涉及到相关的图像问题,都需要对密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过后,多例举一些应用方面的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以概念的理解主。如像:一瓶墨水在用了部分后剩余墨水的密度如果变化?家庭中所用的液化石油气一段时间后,其密度如何变化?医院里病人所用的氧气瓶中的氧气用了一段时间后如何变化?平时生活中说的“铁比棉花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加深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结合相关计算,明白“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密度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对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大小,宇宙的物质密度有了强烈想了解的渴求,让他们对物质密度测量有急切想操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按照了新课标的要求去教学,学生对本节的概念才了清楚的认识,才有了本节概念教学的良好效果。

这这节密度概念的教学,我认为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还应当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才有利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仁寿县大化镇松林九年制学校 刘纯清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四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社会要想进步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学习物理有很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来探究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答案,是科技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领域。这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目的。初中物理的学习首先就是概念的学习。本人就初中物理学习的基本问题对物理概念学习的一些感受具体谈谈。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实践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或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速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学科联系,做好铺垫

“速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体的速度是刚学的新内容,测速度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速度公式进行测量。从而为本节教学节约时间。利用以前数学中的许多相关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物理学习中的新问题。起到知识铺垫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单凭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像“密度”这类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师过多的讲解上,不能将抽象的概念形成为具体影像。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我对本节最初的构想,都是从实验教学来引入,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质量、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直观的数据更能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教学开始,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一一放在学生双手上,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声:“哇,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水银好重哟”„„接下来再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并将数据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质量数据差异的巨大而感到惊奇、新鲜、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又因不能解释其原因,使得学生急于了解原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骤然提高。在学生有了一个这样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上节所测量的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的数据,引入“不同物质,相同体积时质量一般不同”的结论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了。

三、改进教法,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在学生相互作用下,不断协调发展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系统的调整控制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从教师提供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并能对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同时要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现并提取一般原理或概念。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体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铁的质量大;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质量大;如果水的体积增大一倍,其质量也增大一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一定。至此,我进一步提出:应如何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体的质量关系呢?一些学生说用控制变量法,一些学生说同质量比较,还有部分说同体积比较。我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的正确性,到底选用哪种比较方法呢?再一步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电功率,还有速度,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这一语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较多学生想道了“应选用同体积进行质量的比较”。教师及时归纳出“要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只要比较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可”这一重要结论。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的概念。最后,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示这一概念。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科学地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时,要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含义,如: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什么叫单位体积?为什么要说单位体积?取消这几个字行不行?让他们多加思考,加深理解。

不少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结论很抽象,为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可采用类比法,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加深对新知识领悟。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练习本买得多,钱付得多,但不论买几本,某种练习本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好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对某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是不变的。这么简单的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比方,就清楚地揭示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真实含义。

四、针对考点,深化提高

密度概念在中考中时有考题出现,如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判断,对物体密度变化的判断,以及涉及到相关的图像问题,都需要对密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过后,多例举一些应用方面的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以概念的理解主。如像:一瓶墨水在用了部分后剩余墨水的密度如果变化?家庭中所用的液化石油气一段时间后,其密度如何变化?医院里病人所用的氧气瓶中的氧气用了一段时间后如何变化?平时生活中说的“铁比棉花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加深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结合相关计算,明白“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密度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对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大小,宇宙的物质密度有了强烈想了解的渴求,让他们对物质密度测量有急切想操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按照了新课标的要求去教学,学生对本节的概念才了清楚的认识,才有了本节概念教学的良好效果。

这这节密度概念的教学,我认为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还应当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才有利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建立基础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起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第五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教学。物理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的表达形式都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因此,这些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物理的学习与发展。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为理解、掌握概念拉开帷幕,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该概念的认识上来,为进一步理解、应用概念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是用以下几种形式来引出概念的。

1.从问题中引出概念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去认识和思考,也能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相对静止”的教学中,课本举了一个法国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手抓飞行子弹的故事,这时老师就顺势提出问题:“飞行员手抓飞行的子弹结果没有受伤,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整个教室突然“沸腾”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为分析解决“相对静止”这个问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

2.从实验中引出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也是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尤其是有的概念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物理感性认识不足,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弱,而实验就成为这些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打开神秘金库的金钥匙。如在“比热容”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就设计一个相同的加热器(酒精灯)给相同质量水和沙子进行加热,结果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快,从中引出比热容这个概念,这样引得自然,学生接受得轻松,能起到顿悟的作用。所以在概念教学之前,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去认识事物,找到其本质,最终形成概念。

3.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引出概念

复习巩固旧知识,然后推陈出新也是老师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内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先复习“机械能的知识”,又复习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了这些旧知识的支持,引出“内能”就顺理成章。

4.从生活众多事例中引出概念

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然后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引出概念。如在“动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引导学生举出奔流的河水能冲断桥梁、飞行的子弹能击穿铁皮等例子,从而得出奔流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能够做功,引导学生找出这里的河水和子弹的共性,这样“动能”的引出就紧密联系了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从情景引出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就容易引出相应的概念,从而也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为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带来积极的因素。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采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为什么每个人、每种乐器的音质不一样?自然而然就想知道究竟。这时,教师分别引出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过度非常自然。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引出以后,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用精准词项给它下定义,这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表达,这是学好概念的根本。抓住每一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盯住关键“字眼”,针对有的学生表达不清、不完整等情况,应在概念的表达上进行严格的训练。如在理解“扩散”这个概念时,学生会理解为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物体彼此进入对方,但其实应理解为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才恰当,强调其中的“分子”两字。又如,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在理解时经常会丢掉“闭合电路”或“切割磁感线”等,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应想尽办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教学中还可通过新旧概念对比,启发学生分清异同,以便掌握新概念,如学习“蒸发”时我们很自然会把“蒸发”与“沸腾”联系起来,学习“内能”时会把“内能”与“机械能”联系起来……总之,概念教学应注重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三、概念的具体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牢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个理念,学习概念也要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每学完一个概念,教师都应相应举一些典型例子,如果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举一些反面例子,从中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惯性概念”后,请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例子,然后分析哪些是利用惯性的例子,哪些是防止惯性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事物的两面性……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概念,同时还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概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战士”更应更新观念,努力探索,不断进取。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一中初中部)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强化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强化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一) 光、电、热、力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要素是:......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习题课教法》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今知识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社会最重的生产要素。知识更新也日渐缩短,在岁月的流河中,人们的观念、思......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一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合理进行教学工作。教师要擅长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 基本教学经验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它具有实验性、现实性、归纳性和应用性,具体做法是: 1、实验性 每个物理规律,原理都是从观察和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是我们备课组、教研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将我们的一点经验介绍......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初中教师。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根据新课标理念,就建立新型的师生系,让学生经......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余干县杨埠初中洪艺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需要培养和激发,也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在物理教学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