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概论(财经类)重点名词解释_课程代码00043_李仁玉主编
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规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表见代理:指与无权代理人订立合同的相对人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而与之订立的合同,这类合同无需被代理人追认,就对被代理人有约束力。
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竞争优势,采用非法的或违反公认的商业习俗和道德的手段和方式,破坏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竞争行为。
产品秉任:是指产品的经营者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有缺陷,造成消费者、使用者或他人人身、财产的损害而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
产品缺陷: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所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性。
驰名商标:指那些在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
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格式条款:指当事人一方事先拟定,并由不特定当事人接受的,具有完整性和定型化的条款。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个人所得税:指对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个人所得和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在中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工业产权:是指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发明创造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我国,工业产权主要指专利权和商标权。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将全部资产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法律责任:指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或侵害了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集体合同:指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一方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书面合同。
集体商标:指工商业团体或者其他行业组织依据共同制定的章程进行注册并由全体成员共同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商标。
假冒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取欺骗手段从事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金融:指货币、货币流通、信用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
经济补偿金:指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补偿。
经营者集中:又称企业合并、企业集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之间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合同等方式,使一个企业能够直接或间接控制另一个企业。
可撤销合同: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一方行使撤销权而使其归于无效的合同。
劳动合同: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仲裁: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劳动争议时,经当事人申请,由依法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仲栽程序,依法作出裁决的活动。
累积投票制: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以协议,决议或者其他联合方式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
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以其全部财产清偿到期债务,又未能与债务人达成减免或迟延偿还债务的协议,经法院审理,强制执行其全部财产,使债权公平受偿,其余无力偿还的则予免除的法律制度。
破产财产:指从破产宣告至破产程序终止期间,归管理人管理并用于破产分配的破产人的全部财产。
破产费用: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申请后所发生的保证破产程序顺利进行的费用。
企业:指依法成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法律主体资格的盈利性经济组织。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法律制度。
商业银行:指依照《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指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层、不存在与公司有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其作出独立判断的交易和关系的非全日制工作董事。
申请日: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若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实用新型: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质审查:专利的实质审查指对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
市场支配地位: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进入相关市场的能力的市场地位。
税收: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性地向纳税人无偿征收贷币或实物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税务检查:指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代缴义务人居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提存:指因债权人的原因,致使债务人无法向其交付标的物时,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保管以终止合同的情形。
同时履行抗辩权:指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约定履行先后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未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其债务的权利。
外商投资企业:指全部或者部分由境外投资者投资,依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违约责任:指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产生是以合同有效为前提,是违反有效合同的法律后果。
消费者组织:指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责者的知情权: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效力未定合同: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生效要件,其效力尚不确定,须经权利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新设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一个新公司,参加合并的公司消灭。
信息披露:指证券发行人、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证券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主体,依照证券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将与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有关的重大信息予以披露的制度。
行政性垄断: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竟争的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指经营者利用报刊、影视等宣传媒体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价格等或对服务的质量、方式等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宣传,造成公众误解的行为。
循环经济: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要约:指当事人一方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提出订立合同的条件,希望对方接受的意思表示。
依法求偿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过程中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有限合伙企业:是指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企业。
预期违约: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以其行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
债权人会议:指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并集体行使权利的决议机构,也是人民法院监督下讨论决定破产事宜的最高决策机构。
证明商标: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注册,而由注册人以外的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证券承销:指证券公司根据与发行人之间的协议,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证券发行人代销或包销证券的行为。
证券发行:指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交付证券的行为。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职工执行本单位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自然资源法: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篇:[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重点问题分析及学习指导
《经济法概论》重点问题分析及学习指导
自学考试中《经济法概论》这门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要考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熟悉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从总体上来说,就是既要对经济法总论有比较深的理论认识,又要对经济法各部门法的法律、法规要比较熟悉。下面就对《经济法概论》各个篇章的重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经济法总论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地位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整个法的体系中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其重要性如何。经济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因而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且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这一章着重要掌握的是:1.经济法的概念;2.经济法的地位。
(二)经济法体系和渊源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经济法体系采取如下结构:第一,企业组织管理法;第二,市场管理法;第三,宏观调控法;第四,社会保障法。经济法渊源有实质和形式渊源之分,经济法实质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来源于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形式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种类是制定法和非制定法。这一章的重点是:1.经济法的体系;2.经济法的渊源。
(三)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是指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发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它主要包括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经济法主体包括以下几类: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企业的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农户、个体经营户和公民。他们分别享有经济职权、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经济行为、物、货币和有价证券、科学技术成果等。奖惩制度是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1.经济法律关系概述;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3.实行奖惩制度,保护经济法律关系。
(四)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经济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包括修改和废止)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经济法实施是指经济法主体实现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包括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这一章的重点是:1.经济法的制定;2.经济法的实施。
二、经济组织法
(一)公司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公司的概念;公司法的概念、原则、作用以及公司法的主要内容。公司是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公司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公司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是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内部领导制度、与政府的关系、违法责任等法律规定。
(三)合伙企业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合伙企业法的主要内容。合伙企业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的设立、合伙企业财产、合伙事务执行、与第三人关系、入伙与退伙、解散与清算等法律规定。
(四)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个人独资企业法的主要内容。个人独资法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权利义务、投资人及其事务管理、解散与清算等内容。
(五)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三种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三种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主要内容等。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相应地,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这些法律制度主要是关于各种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出资方式与出资期限、权力机构与经营管理机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经营期限与解散清算等内容。
三、市场管理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
(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产品质量法的概念、原则及主要内容。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因产品质量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责任和义务以及违法责任等内容。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与主要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与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的确定等内容。
(四)证券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证券法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证券法是调整证券发行、交易和证券监管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自愿、有偿、诚实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证券市场的主体、证券发行制度、证券上市、证券交易、上市公司收购、证券监管制度、证券投资基金等内容。
(五)票据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票据的种类与票据法的内容。票证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票据的法律关系、票据行为、票据权利、汇票、本票与支票、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票据的管理等内容。
(六)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概念与主要内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交易管理、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以及违法责任等内容。
四、宏观调控法
(一)财政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财政法的概念、体系和主要内容。财政法是调整在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财政法具有国家主体性,法域称定性以及调整对象的独特性等特征,其主要包括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与转移支付法等。
(二)税收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税收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税法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等。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无偿征收一定货币或者实物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第一,纳税主体;第二,征税对象;第三,税种、税目;第四,税率;第五,纳税环节;第六,纳税期限;第七,减免税;第八,违法处理。按照税收种类划分,税法主要包括流转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特定行为税法、资源税法等。
(三)银行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我国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管理的法律规定;货币管理、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和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我国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组成。中央银行法主要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职责和组织机构、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商业银行法主要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变更、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规则、监督管理以及接管和终止等内容;外汇管理法主要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管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管理,以及违法责任等内容。
(四)固定资产投资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法的概念;固定资产投资法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固定资产投资法是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措施投资两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法制度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管理、投资资金管理、投资项目建筑施工管理、投资程序以及违法等方面内容。
(五)价格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价格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价格法是调整价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价格和价格体系的法律规定、价格管理体制、价格监督检查,以及违法责任等内容。
(六)会计和审计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会计法和审计法的概念与主要内容。会计法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有关规定,以及违法责任等内容;审计法是调整审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审计机关审计的法律规定、内部审计的法律规定等。
(七)对外贸易法律制度这一章的重点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法的概念和对外贸易法的主要内容。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对外贸易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法律规定、货物与技术进出口制度、国际服务贸易制度、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对外贸易秩序和对外贸易促进的法律规定,以及违法责任等内容。(课程代码0244)
第三篇:重新排版 重点标注 课程代码0040 自考2012年《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氏族习惯:原始社会中自发形成并世代相袭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国家意志:通过法律形式而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基本表现形式。
3.法律的工具价值:指人利用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
4.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
5.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是每一个单一的法定行为模式。
6.法律原则:指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7.法律的渊源: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8.法律概念:指对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9.判例法:指以特定的法院所作的典型的或具有新意的判决中包含的原则作为判案依据的法律。
10.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11.法律的遵守: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12.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
13.法律的解释:法律的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14.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
15.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16.社会主义法律关系: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7.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18.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19.行为能力: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20.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8.相邻关系:是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物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在使用或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59.相邻权:不动产的相邻人在相邻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
60.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61.侵权行为: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财产权利而应负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行为。
62.过错责任原则:在民事活动中,行为人只对自己有过错的行为负责,即过错责任原则。
63.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是否应负民事责任,只看有无损害结果,而不看有无过错,只要有损害结果,虽无过错也要负民事责任的原则。
64.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此种得利,即为不当得利,从而构成债权债务关系。
65.夫妻关系: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相互间的人身和财产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66.非婚生子女:未缔结婚姻关系的父母所生的子女。
67.收养: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收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法律行为。收养人为养父母,被收养人为子女。
68.继承权(财产继承权):公民(继承人)依法享有的基于一定的亲属关系而产生的取得遗产的权利。
69.法定继承: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由法律规定的继承方式。
70.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亲和母亲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
71.遗嘱:公民(遗嘱人)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其遗产或者其他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72.遗嘱继承:继承人及其继承的遗产数额由被继承人生前的遗嘱规定的继承方式。
73.遗赠:立遗嘱人以遗嘱的方式,将其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送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而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74.遗赠抚养协议:公民与他人所订立的,约定由他人承担对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并享有接受遗赠的权利的协议。
75.商法:又称商事法,是与民法并列的同属私法性质的部门法,是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即商人和商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6.公司:是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采用股份的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法人。
77.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公司内、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8.破产抵消权:指破产债权人于债务人受破产宣告时对该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不依破产分配程序以自己享有的破产债权与该债务相抵消的权利。
79.破产债权:指破产宣告前成立的,依法申报并经确认的,只能依照破产分配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债权。
80.票据:指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并于一定期间内由其无条件支付的以一定数额金钱为目的的特种有价证劵,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81.(票据权利中的)追索权:是指在主债务人拒绝承兑、拒绝付款或发生其他法定原因时,持票人可向其前手提出请求的权利。
82.出票: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它包括开票和交付两个行为。
83.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85.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86.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7.犯罪:是由于侵犯国家的统治秩序,按照刑事法律的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88.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89.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关系。
90.一般客体: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
91.同类客体: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
92.直接客体: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它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
93.简单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
94.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不止一个直接客体。
95.犯罪对象: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
129.一般累犯: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又出于故意而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130.危害国家安全罪累犯: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131.自首:犯罪以后主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132.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133.数罪并罚: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134.假释: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135.减刑: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
136.时效(追诉时效):规定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的制度。
137.罪状:对犯罪的名称和犯罪构成特征的表述。
138.法定刑:对具体犯罪规定的刑种和量刑幅度。
139.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140.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41.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142.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143.贿赂罪:是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的合称。
144.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145.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146.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案件而依法进行的活动。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147.刑事诉讼:是指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148.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9.刑事案件的管辖:是指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上下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150.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的划分,是解决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151.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诉讼活动。
152.通缉:是公安机关通令缉拿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的一种侦查活动。通缉令只能由公安机关发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
153.起诉:是指请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称为公诉。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进行的起诉,称为自诉。
154.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
155.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者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156.刑事诉讼的审判: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判决与裁定的诉讼活动。
157.刑事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必须遵守的诉讼程序。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分别做了规定。
158.简易程序:指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
159.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
160.死刑复核程序: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程序。这种程序适用于判处死刑和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
196.独立权:是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指的是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外来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197.国家的管辖权:国际法上的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的管辖权主要有两种:一是属地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物或发生的事件,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实行管辖;二是属人管辖权,即国家有权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实行管辖,而不问其居住在国内还是国外。
198.自保权:是国家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和独立而具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有权使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外来侵略;二是当国家遭到实际的武装攻击时,有权进行单独的或集体的自卫。
199.国家承认:国家承认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广义上讲,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达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法律行为,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府承认只指对于既存国家内部通过政变或革命产生出来的新政府的承认。
200.国家继承:是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者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201.国家责任:又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202.国籍的抵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者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者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203.引渡:是指一国把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204.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205.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206.政治避难:又称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207.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
208.领陆:国家领土的基本部分,由国家疆界内的陆地组成,同时还包括领陆下的底土。
209.领水: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是位于国家陆地疆界内和与陆地疆界相邻的一定宽度水域的总称。领水可分内水和领海。领水的水床及其底土,也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210.国际组织:在广义上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以条约形式建立的一种常设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不同国家的个人或民间团体组成的组织),在狭义上则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