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上最全合同诈骗无罪案例裁判要旨集成(下)
史上最全合同诈骗无罪案例裁判要旨集成(下)
金牙大状诈骗犯罪辩护中心研究成果,史上最全合同诈骗无罪案例裁判观点集成,没有之一。执笔人:肖文彬律师xml:namespace>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肖文彬(专注于诈骗类犯罪辩护十余年)公众号:诈骗犯罪辩护大师(hnhyxwb)
H公司收到第一份合同的钢材时间是在2004年1月6日,而在此时间之前,H公司与武汉供货商已签订了七份采购合同,相应地与S公司签订了七份购销合同,所以公诉机关对S公司以先履行小额合同的方法诱骗H公司继续签订合同的指控不成立。被告人唐某照、刘某和、范某辉作为公司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将S公司所套取的H公司资金主要用于返还H公司和给本公司使用,三被告人没有分赃,指控三被告人非法占有了所套取的H公司资金的证据不足。仅仅从被告人唐某照、刘某和、范某辉采取签订合同的方式套取H公司资金的行为来看,还不足以认定三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所套取资金的目的,故对公诉机关提出抵押合同是在三被告人的合同诈骗犯罪既遂之后才签订的意见,不予采纳。
第二篇:合同诈骗无罪裁判要旨、判决理由及评析意见
合同诈骗无罪裁判要旨、判决理由及评析意见
2013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95.4万件,判处罪犯115.8万人。各级法院依法宣告825人无罪。2014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02.3万件,判处罪犯118.4万人,同比分别上升7.2%和2.2%。各级法院对518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260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2015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09.9万件,判处罪犯123.2万人,同比分别上升7.5%和4%。各级法院对66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72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无罪判决的比例非常低。同样,合同诈骗无罪判决的比例也非常低。本文中,笔者通过八个合同诈骗无罪判决的研究,提炼出裁判要旨,并结合判决理由做一些评析,以期对合同诈骗罪有更加精准的认识。
一裁判要旨一: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行为人表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并在被害人向其索要费用时,分期支付给被害人一定费用,并未逃避,亦未进行挥霍,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案例1.石某某、李某合同诈骗案(2014)海刑初字第21号
判决理由:
被告人石某某与梁某某、王某一签订土地转让合同,并约定违约责任。在履行过程中,因石某某未能向海伦农场缴纳土地承包费,未获得土地,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应按合同的约定向相对方返还本金及利息,而且石某某表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并在王某一向其索要承包费时,分期给付4万元,并未逃避,亦未对承包费进行挥霍,足以表明被告人石某某主观上没有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被告人石某某与梁某某、王某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系民事法律行为,该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被告人石某某与李某为交土地出让金与高某某等三人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被告人石某某有欺诈行为,因为当时他并不能确定2013年开春是否能承包到土地,但是在合同不能履行时,他与李某又与高某某等三人签订还款协议,并约定还款期限及利息,从而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虽然被告人石某某未按还款协议规定的时间履行债务,但是他于2013年5月23日登记注册了绥化农垦益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并在登记注册之前就开始兴建,其投资的数额远远高于所欠高某某等三人的债务,应视为其积极创造履约能力,有偿还能力。
并且被告人石某某及李某将承包费中的60万元用于交纳土地出让金,10万元用于企业的正常支出,该70万元承包费没有被二被告人挥霍,并且案发后,该承包费已经返还给高某某等三人,故不应认定被告人石某某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石某某的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被告人李某看到过石某某与海伦农场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自然合理认为石某某在海伦农场有土地,虽然李某提出用转让土地取得承包费的办法交纳土地出让金,但其并未与石某某勾结进行诈骗活动,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未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故李某的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评析意见:
合同诈骗罪在认定上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刑事案件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法官结合审判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形成内心确信。本案中,行为人的种种行为表现,表明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这使得法官产生了无罪的内心确信,最终宣告行为人无罪。
二
裁判要旨
二、行为人虽指使他人冒充房东与第三人签订经济合同,但行为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均是被动参与,而不是积极作为,且行为人具有履行合同的真实意图,并确实履行大部分合同的,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案例2.王某甲合同诈骗案(2015)灵刑初字第00233号
判决理由:
在本案中,因被告人王某甲欠冯某甲的钱,双方约定由冯某甲转让店面用于偿还欠款。冯某甲在王某甲的店面门上张贴转让店面的通告,并留下冯某甲的电话号码,被害人胡某等人看到通告后与冯某甲联系,冯某甲通知王某甲前来参与商谈店面转让事宜。从合同的订立过程来看,被告人王某甲是被动参与,而不是积极的作为。
王某甲未将店面转让之事告知房东许某,并让自己的前妻张某乙冒充许某与胡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如何定性:本案中有两个合同,一是房屋租赁合同,一是店面转让合同。王某甲让张某乙冒充许某与胡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隐瞒了事实真相,但目的是为了促成店面的转让,而且王某甲与胡某等人签订店面转让合同时没有采取任何欺骗行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店铺剩余的裤子、装修等作价7.5万元,在合同生效后,王某甲即将店铺、裤子交于胡某,且王某甲在租赁许某的店面后,对店面确实进行了装修,胡某接店后将裤子作价处理,将店铺重新装修并营业,王某甲具有履行合同的真实意图和一定的履约能力,并已履行了店面转让合同。王某甲隐瞒真相的行为,对于房东许某来说,属于违反合同约定的转租行为,构成民事违约;对于胡某、张某甲来说,属于民事欺诈行为。
关于被告人王某甲是否拖欠许某房租,许某证明王某甲尚欠二三万元房租,王某甲供述仅欠六千元房租,对此公诉机关没有查证属实。王某甲让张某乙冒充许某与胡某签订了二年七个月的房屋租赁合同,只让胡某付七个月的房租,并向胡某说明这七个月的房租自己已经支付给房东,余下房租由胡某直接支付给房东。据此,不能认定被告人王某甲借签订虚假合同骗取胡某等人的房租。
综上,被告人王某甲虽然指使张某乙冒充房东与胡某签订经济合同,但王某甲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不是积极作为,且王某甲具有履行合同的真实意图,并确实履行了大部分合同,被害人胡某等人将履行合同的款项全部交于冯某甲,王某甲非法占有履行合同所得款项的目的也无法认定,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王某甲犯合同诈骗罪,依照法律规定不能成立。
评析意见:
行为人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存在隐瞒真相的行为,但是,并非所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均构成合同诈骗罪,还可能是民事欺诈,关键看行为人隐瞒真相的目的是什么。本案中,行为人隐瞒真相的目的是促成店面转让,况且其具有履行合同的真实意图和一定的履约能力,因此不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三
裁判要旨
三、被害人报案时间的证据存在严重瑕疵,无法排除行为人在被害人报案前就开始还款的合理怀疑,不能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罪
案例3.张积善合同诈骗案二审(2014)吕刑终字第269号
裁判理由: 在案证据能够证明,上诉人张某是在2010年4月15日开始退款的,一审认定,被害人王某的报案时间是在2010年4月14日,即张某在王某报案后才开始退款。但在案证据中,关于被害人王某报案时间的证据均存在严重瑕疵:王某的报案材料及询问笔录、王某提交《购销合同》、《收据》、关键证人路某的证言这五份证据中对于报案时间都有明显涂改,且均没有在涂改位置捺印,这严重违反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零一条、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虽然办案人员出具了情况说明,并且一审也启动了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但仍无法排除是在上诉人张某已经还款后,王某才报案的合理怀疑。
在案证据无法充分证明上诉人张某在与王某签订合同时,主观上即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也无法充分证明上诉人张某实施了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后逃匿,或是将货款用于违法活动或是用于挥霍的行为,其行为不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同时在案证据中关于被害人王某报案时间的证据均存在严重瑕疵,无法排除上诉人张某是在王某报案前就开始还款的合理怀疑,现有证据无法充分证明上诉人张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上诉人张某与被害人王某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应当通过民事诉讼的途经予以解决。
评析意见:
一般情况下,要在合同履行期届满之后,方可考察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合同诈骗。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前,如果发现合同相对方有可能逃避履行义务,可采取民事上的措施予以预防,不宜动用刑法。本案中,如果行为人在被害人报案前已经开始还款,表明其实际上在履行合同义务,此时认定其合同诈骗就有问题。
四
裁判要旨
四、“一房二卖”或者“一房多卖”的,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案例4.临沂红棕榈置业有限公司、孙某犯合同诈骗罪(2014)临兰刑初字第1194号
裁判理由:
被告单位为融资需要,以借贷为目的,与林芯宇等人签订了商品房预售买卖合同并备案作为担保,其实质上名为房屋买卖,实为民间借贷,双方之间并无买卖房屋的真实意思表示,双方签订房屋预售买卖合同后,到房产管理局的备案,系房产管理部门为防止开发商一房多卖所采取的一种行政监管措施,所签订房屋预售买卖合同亦不产生物权上的变动效力。被告单位将涉案房产与路某、鲁晓华、张靖舒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后,在被害人依照约定给付部分房款后,被告单位未能及时履行房产备案等合同义务,被告人为此多次与融资人沟通协调;被害人路某亦采取民事诉讼的方式起诉至本院,并以调解的方式结案;被告单位、被告人的账户、房产等亦被他人采取查封等保全措施,被告单位的资金链断裂,无力履约或退还房款,综合上述被告单位、被告人在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前、后的表现,被告单位、被告人虽有隐瞒涉案房产已备案的事实的情节,但被告单位不能履行的原因系被告单位经营陷入困境,在案证据不能充分证实被告单位、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故意。公诉机关指控被告单位临沂红棕榈置业有限公司、被告人孙某犯合同诈骗罪,证据尚未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本院不予认定。
评析意见:
关于“一房二卖”或者“一房多卖”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9起合同纠纷典型案例(2015年12月4日)中有一个案例“胡百卿诉临沂沂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房屋买卖纠纷案”,也是明确作为合同纠纷处理,而非作为合同诈骗罪处理。五
裁判要旨
五、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行为人收受被害人合同定金及预付款后携款潜逃的,不能贸然认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
案例5.许某某合同诈骗案二审(2014)榕刑终字第621号
裁判理由:
原判认定上诉人收取被害人合同定金及预借款150万元,后携款潜逃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理由如下:
1、许某某在案发前有实施履行合同的行为,2011年6月1日,许某某委托许发键与刘某某办理交房手续,因遭到陈某某的阻止而未办理;
2、除被害人陈述外,没有其他证据证实许某某潜逃的事实,根据许某某手机的通话记录及短信记录,2011年6月,许某某与被害人刘某某有十次通话记录,一次短信记录,2011年7月之后,许某某的手机仍在使用,通话记录中体现刘某某与许某某没有手机通话与短信记录,二审期间,被害人刘某某亦证实其从2011年7月起再无与被害人联系。证人马某某(许某某的前妻)的证言,证实许某某在福州荣誉酒店被抓时,正与他人商谈合作投资成立“智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相关事宜,同时向连江法院提交了一份“合协框架意向方案”。上诉人许某某供述其在闽侯购买土地经营汽车4S店,被抓前主要在北京等地办理进口车业务。二审期间辩护人向本院提交闽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银行汇款凭证,证实许某某经营的福州伟发吉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14日以人民币310万元向闽侯县土地资源局购买了8.4675亩土地用于经营汽车4S店,福州伟发吉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支付土地款、履约保证金、竟买保证金305万元。
本院认为:上诉人许某某与刘某某签订租赁合同时系安通大厦3-10层房屋产权人,许某某对其与刘某某签订的租赁合同具有一定的履约能力,只是由于原承租人福州博雅培训公司与安通房地产公司存在经济纠纷而拒绝将房屋交还给许某某,造成许某某无法将房屋交付给刘某某使用。现有证据认定上诉人许某某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证据不足。
评析意见: 由于近年来冤假错案的频频曝出,人们对法官愈加不信任,这就要求对法官形成自由心证的过程进行约束,而且这种约束越来越严格,于是司法解释中就有了推定“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一般性规则。这些规则规定在2001年1月21日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和2010年12月13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中。这些规则属于“事实推定”,不是法律推定,是可以反驳的,只要找到相反的证据就能推翻,这为辩护律师提供了广阔的辩护空间。本案中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行为人携款潜逃就是典型的推翻事实推定的例子。
六
裁判要旨
六、由于客观上的某些原因,导致经多方努力仍不能全部履行合同而使对方遭受严重损失的,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案例6.长春禾丰油料有限公司合同诈骗案(2014)大刑初字第81号
裁判理由: 被告单位禾丰公司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客观上的某些原因,虽经多方努力仍不能全部履行合同而使对方遭受严重损失,但其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认定被告单位禾丰公司构成合同诈骗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成立。
评析意见:
市场风险无处不在,行为人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即使已经尽到了审慎的义务,仍然可能由于市场波动等客观原因而遭受严重损失。但是,不能因为遭受了严重损失,就归咎于合同相对方,甚至动用刑事手段来挽回损失,这与市场经济规则和法治精神是相违背的。
七
裁判要旨
七、如果不能排除行为人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别人利用而实施犯罪的可能,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合同诈骗罪 案例7.黄某华合同诈骗案二审(2014)深中法刑二终字第490号
裁判理由: 关于上诉人黄某华是否明知黄新国实行诈骗犯罪而予以帮助这一争议焦点,本院分析裁断如下:
黄某华在本案中的行为是接受黄新国的委托,持某鑫公司的公章前往香港签收涉案货物并署假名“吴林”,之后再将货物交给另一不知名人士。黄某华归案后一直稳定供称其之所以前往香港签收货物并署名“吴林”以及将货物交给他人,均是按照黄新国指示所为,事前并不知道黄新国具有诈骗故意。黄新国的供述亦从未指证黄某华对此知情,黄新国在庭审时供称“这个案件与我弟弟无关,是我操作的,叫他去的”。因此,证实黄某华具有诈骗故意的主观证据存在缺失。
从本案的其他情况来看,某鑫公司并非黄某华注册、经营,黄某华没有参与和受害人谈判、签合同,本案的被害人和除卓某明之外的其他证人甚至都没有见过黄某华,均无法佐证黄某华的犯罪故意。
黄某华辩称其之所以前往香港收货是因为碍于兄弟情面,之所以签署“吴林”是因为黄新国称其公司的收货人叫吴林,其并没有关机逃匿,而是从香港回来后就将黄新国给予的收货电话还给黄新国后回珠海经商去了。在没有相反证据之前,该辩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侦查机关对黄某华的财产状况进行了调查,其房产、车辆或是案发前就已购置,或是案发后一年乃至一年半之后方才购置,亦无法证实与诈骗所得有关。
综上,本院认为:证实黄某华具有诈骗故意的证据缺乏,不能认定其有罪。原判认定上诉人黄某华犯合同诈骗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排除黄某华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黄新国利用实施犯罪的可能。
评析意见:
刑事案件证据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本案中,侦查机关经过全面、细致的取证,仍然无法证明行为人明知真正的合同诈骗嫌疑人实施犯罪而予以帮助,那么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和“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对行为人宣告无罪是完全正确的。
八
裁判要旨
八、被害单位虽在与行为人接洽的初期,受行为人某些不当行为的误导,但经过考察后确认有获得技术合作的可能,遂同意与行为人签约并支付有关款项,不属于被骗;且被害单位通过技术合作,已经成为受益人,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再鉴于行为人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也有积极履行合同的诚意和行动,因此,对其宣告无罪 案例8.吴联大合同诈骗案二审
裁判理由:
被告人吴联大虽系根据与樱花公司的约定与长城公司洽谈签订协议,但其在中介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为抬高身价,在协议的封面和内容上多处以西门子公司作为主体,给人以代表西门子分公司的印象,待签订协议之后,再予修正;并且在长城公司和樱花公司签订的低压成套项目协议上又私自加进其他内容。上述欺诈行为有相应的证据证实,原判也在事实部分作了相应的认定,检察机关抗诉对此部分提出的异议成立。
但综观全案,吴联大在代表樱花公司与长城公司签订和履行技术合作中,一些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其主观上尚不具有以欺骗的手段非法占有长城公司财产的目的。吴联大与长城公司签约的直接动机,是希望西门子分公司的有关技术合作项目能够转让成功,使其本人能够从中获取高额技术转让费。在客观上,吴联大作为樱花公司的商务代理,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也有积极履行合同的诚意和行动,拒退保证金是事出有因,并不是企图骗取长城公司的财产,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的“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而采取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隐匿合同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情形。长城公司虽在与吴联大接洽初期,受吴联大某些不当行为的误导,但终究是在经过考察了解后,确认有获得西门子分公司技术合作的可能,同意与吴联大等人签约并支付有关款项,亦不属被骗;且长城公司通过樱花公司及吴联大等人的中介,最终达到了与西门子分公司技术合作的目的,已经成为受益者。有鉴于此,吴联大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检察机关要求按合同诈骗罪对其定罪处罚的抗诉理由不足,不予采纳。
评析意见:
行为人在中介过程中,违背诚信原则,存在如下欺骗行为:在合同的封面和内容上多次以西门子公司作为主体,给人以代表西门子分公司的印象;在长城公司和樱花公司签订的低压成套项目合同上又私自加入其它内容。但是,存在欺骗行为,不必然构成合同诈骗罪,还要综合全案考量。行为人的行为动机,是为了促成技术合作项目的成功转让,从而获取高额技术转让费,并不是真正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在客观上,具有履约诚意和行动,这使得他距离合同诈骗又远了一步。更为关键的是,所谓的被害单位并非真正的被害单位,非但没被骗,而且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反而获益。因此,本案从刑法谦抑性角度出发,宣告行为人无罪是令人信服的。
结
语
从以上合同诈骗的无罪判决中我们发现: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相同点是都具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而两者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刑事实务界工作的难点在于对行为人的主客观事实,运用大量的证据加以认定,而案件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法官结合审判实践,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形成内心确信。但是,由于近年来冤假错案频出,人们对法官的自由心证存在疑虑,这就要求对法官形成自由心证的过程进行约束,于是司法解释中就有了推定“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一般性规则。
2001年1月21日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2010年12月13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逸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非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换换资金的;
(七)拒不交待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我们还发现,国家打击合同诈骗犯罪,重点围绕这两个司法解释进行调查取证,以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但是,这些列举是司法机关对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经验总结,是司法机关进行事实推定的一般性、示范性规则阐述,因此它是可以被反证推翻的。辩护律师站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方,其工作的重点也就顺理成章地围绕这两个司法解释,进行调查取证,以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鉴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案件形式的千差万别,我们至今无法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认定合同诈骗事实或者推翻合同诈骗事实的标准,司法机关、控告方、辩护律师、犯罪嫌疑人只能针对个案,各司其职,进行不懈的努力,方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结论。
第三篇: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裁判要旨汇总 法宝案例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裁判要旨汇总(1)法宝案例
法宝www.xiexiebang.com已收录案例全文,敬请关注!【作者】法律小编【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注明】本文由北大法宝编写,转载请注明来源当事人以实现融资为目的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和回购协议,其真实的法律关系应为民间借贷 关键词:融资;法律关系;民间借贷 裁判要旨:对于商品房买卖合同而言,购房一方想取得所购房屋的所有权,卖方的目的转移房屋的房屋权取得对等的金钱。判断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不能仅看合同的名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分析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实质。在实践中,当事人之间以实现融资为目的,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和回购协议,真实目的并不是购买商品房,而是以房屋为担保建立的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双方真实的法律关系是民间借贷,而不是商品房买卖。相关案例: 吴某某诉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买卖纠纷案(法宝引证码:CLI.C.4343450)
原告:吴某某。
被告: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11年7月25日,郑某与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某公司)签订一份《商品房买卖合同》,主要内容为:郑某购买某某公司开发的如画小区一幢101、201、301、401号房(预售商品房),面积6200平方米,单价8000元/平方米,总价款4960万元,郑某于合同签订后10日内一次性付清房款。某某公司于2012年5月30日前将验收合格的商品房交付郑某使用。《商品房买卖合同》上均加盖了当地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房地产交易监证专用章和当地房地产产权产籍监理处的产权申报专用合同章。同日,双方签订一份《回购协议》,约定:现某某公司欲将回购郑某购买的商品房,如在一个月内回购,应支付郑某房屋价款5060万元,在两个月内回购房屋价款为5160万元,在三个月内回购房屋价款为5260万元,以后以此类推;郑某在收到某某公司支付的回购房款后,双方终止商品房买卖合同,同时郑某应立即协助某某公司办理房屋备案解除手续。2011年7月28日,郑某向某某公司汇款5000万元,三份汇款凭证上用途一栏载明“购房款”。2011年8月2日,某某公司出具了“今借到郑某4960万元”的借条。
2013年1月8日,郑某为甲方,吴某某为乙方,双方签订一份《债权转让协议》,主要内容为:(1)郑某于2012年3月1日起至2012年10月18日共向吴某某借款6000万元,2012年12月7日郑某偿还吴某某本金1000万元。(2)某某公司于2011年7月25日向郑某借款4960万元,为履行还款义务,某某公司将其开发的如画小区一幢101、201、301、401号房以4960万元的价格备案至甲方名下,并签订了回购协议。截止2012年12月31日某某公司向郑某支付回购款300万元。因某某公司不履行回购协议以及按时还款,经多次交涉无果,准备启动诉讼程序。(3)郑某将对债务人某某公司享有包括欠款本金及利息、违约金等的全部债权转让给吴某某。(4)郑某于本协议生效后壹日内,将其与某某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凭证,以及与房产买卖、备案相关的所有资料移交给吴某某。
同日,郑某作出《债权转让通知书》,主要内容为,某某公司:本人在2011年7月向贵公司出借款项4960万元。为保证该笔借款的安全,贵公司将开发的部分房屋作为担保,双方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和《回购协议》,并办理了相关的商品房备案登记手续。借款中的本金4960万元,依照约定贵公司应在借款后一个月内归还,利息为100万元,若延期还款,每月支付利息及违约金100万元。现要求贵公司依约立即偿还上述所有借款本金及利息。经本人多次催告,贵公司已支付利息300万元。因本人另欠吴某某款项,故决定将上述4960万元全部借款及相关的所有权利全部转让给吴某某持有,并于2013年1月8日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书》。根据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书面通知贵公司,请贵公司将所欠款项及利息向吴某某直接支付。同日,郑某将该《债权转让通知书》以及《债权转让协议》邮寄送达至某某公司。
2011年8月5日,某某公司与当地国土资源局签订《成交确认书》载明,某某宇公司以5000万元的成交价,取得一块面积为39493平方米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2013年1月31日,吴某某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判令某某公司向其偿还原向郑某借款本金4960万元及利息(计至付清全部款项之日止)并承担案件诉讼费、财产保全费。
某某公司答辩称,郑某基于2011年7月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于2011年7月26日向某某公司支付的5000万元是购房款,三份付款凭证上注明付款用途为购房款验证了这一事实。某某公司根据合同约定,将如画小区一号楼101、201、301、401室卖给郑某,总价款4960万元。双方之间没有4960万元的借款合同,也没有担保合同。《债权转让协议》既不能否定《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效力,也不能推翻商品房买卖的事实。《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后,双方到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了备案登记,表明郑某已获得如画小区一号楼101、201、301、401室房屋的产权。2012年9月19日,某某公司又给郑某开了发票。以上事实说明《商品房买卖合同》是真实有效的,某某公司的义务只是向郑某交房,不存在归还其4960万元借款并承担利息的义务。郑某与吴某某之间以民间借贷为由进行债权转让不能成立,《债权转让协议》中该部分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请求法院驳回吴某某的诉讼请求,并由其承担本案诉讼费、保全费。
二、法院裁判情况
一审法院认为,当事人争议焦点为:(1)郑某与某某公司之间是商品房买卖关系还是借贷关系;(2)郑某与吴某某的债权转让对某某公司是否有法律约束力;某某公司是否应当向吴某某还债。
关于郑某与某某公司之间是商品房买卖关系还是借贷关系问题。根据双方提交的《回购协议》和某某公司提交的《成交确认书》,结合某某公司关于《回购协议》和《成交确认书》的证明目的,可以证明,某某公司因竞买建设用地需要资金,遂于2011年7月25日与郑某签订一份总价款为4960万元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同时,双方又签订《回购协议》,约定某某公司回购郑某所购商品房,还约定回购的期限及价款,郑某在收到某某公司支付的回购房款后,双方终止商品房买卖合同,郑某应立即协助某某公司办理房屋备案解除手续。故郑某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真实目的并非取得所购商品房的所有权及使用权,某某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真实目的亦非为了出售该商品房,而是为了获取竞拍土地所需资金后再回购。《商品房买卖合同》及《回购协议》签订后,某某公司仅支付郑某300万元,便未再继续履行《回购协议》,也未交付商品房,故可以认定双方是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形式,实现借贷4960万元的目的。《回购协议》约定的回购房款,超出购房款的部分,实为某某公司支付占用4960万元资金期间的利息。此外,从郑某的《债权转让通知书》和《债权转让协议》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其真实意思表示不是购买商品房,而是出借资金。某某公司虽然为郑某开具了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但并未依约交付商品房,也未办理产权证,且郑某将所有债权转让给张玉,表明其已放弃了取得商品房的权利,故某某公司的以商品房买卖合同手续作为抗辩的主张不能成立。
关于郑某与吴某某的债权转让对某某公司是否有法律约束力;某某公司是否负有向吴某某偿还欠款即利息的问题。虽然《商品房买卖合同》已经备案登记,但郑某并未实际取得该商品房的所有权,故其与某某公司之间存在5000万元的债权债务关系。《回购协议》约定的回购价款,实际月利息超出法律允许的民间借贷最高利率的部分不受保护。因此,某某公司已支付了300万元,应以4960万元本金为基数,先按同期中国人民银行6个月~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四倍计算利息予以冲减,再冲减本金,剩余部分本金及其利息为郑某对某某公司享有的合法债权。郑某与吴某某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的主要内容即郑某将其对某某公司享有的全部债权转让给吴某某,根据合同法第八十条“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之规定,《债权转让通知书》到达某某公司后已经产生债权转让的效力,至于郑某与吴某某之间的《债权转让协议》的内容以及是否送达给某某公司,不影响债权转让的效力,吴某某的诉讼请求应予部分支持。
综上,一审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八条、第八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判决某某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内,偿还吴某某4960元本金及利息(利息自2011年11月3日起,按同期中国人民银行6个月至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计算至付清之日止,其中应扣除已经支付的300万元)。
某某公司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驳回吴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本号倾情奉献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抵押权”下载《抵押权裁判规则及实务要点解析》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判例”下载《65000字实务干货:77个判例详解合同效力的审查认定规则(2016)》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院”下载《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汇编》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商品房”下载《干货: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务问题解析系列》
第四篇:律师办理合同诈骗案件疑难问题及无罪案例(范文)
律师办理合同诈骗案件疑难问题及无罪案例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 肖文彬 律师
一、合同诈骗罪犯罪构成的疑难问题
1、合同诈骗罪,也如普通的诈骗罪一样,必须要符合诈骗罪的客观逻辑结构:即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被害人由于诈骗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
成功案例:在笔者作为辩护人承办的原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郭某东涉嫌冒充上将招摇撞骗案中,辩护人指出,郭某取得别人钱财不是基于其虚构的“上将”身份,本案证据显示,“上将”身份只是满足被告人的虚荣心理;而本案的所谓“受害者”即证人在出具证言时明确表示是基于同情被告人的穷困处境及支持其所宣传的军事思想而给予其钱财的;换言之,“受害人”是基于同情、支持被告人的因素自愿赠与其钱财的,是馈赠而不是诈骗。并且给予其钱财的“受害人”无一人报警说受到被告人的欺骗或诈骗。由此可见,被告人“冒充上将”的行为与取得钱财之间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不符合诈骗罪的客观逻辑结构,故不构成诈骗罪,更不构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因为后者是建立在前者诈骗行为成立的基础上)。经过辩护人逻辑缜密的辩护,法院基本上采纳了辩护人的意见,郭某东最终被判处为一年七个月(实报实销,判决后立马释放)。
2、“非法占有之目的”不能产生于对方交付财物之后。
首先,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之目的,只能产生于行为人实施诈骗犯罪行为之前,而不可能产生于该行为之后。从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客观过程来看,犯意产生于前,之后才有行为人在犯意支配下的具体犯罪行为。刑法之所以将某一行为评价为犯罪行为,不仅因为该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同时它也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罪过)的体现,换言之,即刑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必须要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对于行为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法取得对方当事人财物之后产生非法占有之目的的,不能认定其之前的取得行为是合同诈骗犯罪行为。因为行为人在取得行为之前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施属于合同诈骗罪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既然行为人客观上没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也就不能认定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符合其他犯罪构成的,可以其他罪论处。
其次,认为事后产生的非法占有之目的可以改变事前行为性质的观点是违背因果关系逻辑链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犯罪故意在先,犯罪行为在后。也就是说,在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产生在先,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进而骗取对方财物的犯罪行为实施在后。如果肯定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产生在行为人合法取得对方财物之后,无疑是对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性的颠倒,导致“结果发生原因之前”的逻辑错误,这与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理论相违背,从而导致“客观归罪”。
由此可见,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是事前故意或者事中故意,而不可能是事后故意。在事中故意中,对于行为人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之前而取得对方财物的行为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而只能对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之后的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因此,事中故意与事前故意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产生在犯罪行为之前,只是两者处于合同订立、履行的不同阶段。
二、笔者承办的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无罪案例
1、诈骗罪无罪案例
笔者作为辩护人于2014年10月份承办的北京赵某涉嫌“诈骗”一案,笔者在侦查阶段向北京市大兴区检察院提交了《不予批捕律师意见书》,辩护人指出,赵某作为两家手机店的老板,有三大通信运营商的授权书,其员工在销售手机时,没有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的行为,在部分消费者要求退货时,虽有为退货设置障碍的行为,那也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民事纠纷,消费者完全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来解决;换言之,即便手机存在一些瑕疵,行为人还是想通过履行合同来获取利益,也就是说以营利为目的而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刑事诈骗无关。最后检察院采纳了律师的辩护意见,对赵某不予批捕、无罪释放。
2、合同诈骗罪无罪案例
在笔者作为辩护人办理的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方宏进涉嫌合同诈骗最终被判无罪一案中(详见笔者新浪博客《方宏进涉嫌合同诈骗一案律师意见书》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55c830100mr2h.html),辩护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方宏进所在的澳卫公司前后对该剧集的总投入近400万元,“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总共投资了3961152.77元。这里有我垫资约20万元,其余款都是方宏进投的资”(赵焱2009年11月8日、2009年11月10日证言、另见赵焱2009年11月8日向隆尧县公安局提供的共计15页的前40集“拍摄成本支出表”)来论证方宏进不具备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之目的;辩护人进一步指出,基于常识,试问,一个所谓“诈骗”对方100万广告预付款的人会花费近400万元去履行与对方签订的广告发布合同吗?最终辩护人的观点取得了成功,隆尧县检察院对方宏进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肖文彬律师,诈骗犯罪辩护律师,曾于北京执业六年(2008-2014),现于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任专职律师(2015-至今)。肖律师精研刑法与民商法,能言善辩,工于文笔,擅长于承办重大、复杂、疑难的刑事案件和民商事案件,现专注于全国性重大合同诈骗、金融诈骗等诈骗类犯罪案件。详见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ncaiwuxue、联系方式:***、***。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系由王思鲁律师领衔的、按国际通行规则设立和运作的专业型律师事务所,本所践行“专注、专业成就未来”、“精益求精、铸造经典” 的理念,以经典案例开创团队式精细化法律服务的领航品牌。本所专注于全国性诈骗犯罪、走私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等刑事犯罪辩护领域,承办的大多数案件取得了取保候审、撤销案件、不起诉、免予处罚、从轻处罚、缓刑、无罪等成功辩护效果。重大刑事诉讼暨诈骗犯罪事务部精英团队由十余名专业律师组成,该团队承办的诈骗类成功案例、无罪案例主要有:
◆1998年珠海龚某合同诈骗案(无罪)◆1999年广州梁某诈骗案(无罪)◆2000年衡阳赖某合同诈骗案(无罪)◆2002年茂名梁某诈骗案(监外执行)◆2003年广州关某诈骗案(从轻处罚)◆2004年深圳廖某合同诈骗案(从轻处罚)
◆2011年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方某合同诈骗案(无罪)
◆2011年曹某某信用卡诈骗案(从轻处罚)◆2013年郭某冒充上将招摇撞骗案(判决后立马释放)◆2014年北京赵某诈骗案(无罪)
◆2014年衡阳凌某北京医托诈骗案(取保候审)◆2015年海南吴某诈骗案(发回重审)◆2015年珠海杨某诈骗案(取保候审)
第五篇:法宝案例推荐 最高法审理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案件裁判要旨及相关资料链接
法宝案例推荐
最高法审理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案件裁判要
旨及相关资料链接
一、崔彪与柳州瓦轴轴承有限公司实用新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专利年费专利权终止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
【争议焦点】
在未按照规定缴纳专利年费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就该专利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效力如何?
【案例要旨】
《合同法》第三百四十四条规定,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只在该专利权的存续期间内有效。专利权有效期限届满或者专利权被宣布无效的,专利权人不得就该专利与他人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据此,专利权终止后,专利权人无权再就该项专利与他人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即在此情况下,其与他人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将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归于无效。而根据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可知,专利权人将因未按照规定缴纳专利年费而导致其享有的专利权提前终止。综上所述,在未按照规定缴纳专利年费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就该专利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应属无效。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条、第63条、第75条、第52条、第342条、第344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条、第22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153条、第158条、第200条、第204条。
二、北京冬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浙江新线影视发行有限公司委托创作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合作合同履行顺序先履行抗辩权
【争议焦点】
在合作合同中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方未履行,而后履行方先履行合同义务付款的,是否构成违约?能否推定先履行方已经履行了义务?
【案例要旨】
依据《合同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在上述情况下,约定的先履行方未履行义务,而后履行方先履行合同义务付款的,该付款行为使其丧失了先履行抗辩权,即放弃了要求对方先履行义务的权利,但是该行为不构成违约,约定的先履行方仍应按原合作合同履行其义务。约定的先履行方主张已经履行义务的,应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已经履行了义务,无法证明的,应继续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7条、第77条、第405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200条、第204条。
三、深圳市科中大交通建材有限公司等诉陕西百祥实业有限公司技术合同纠纷案
【核心术语】
反诉条件诉讼标的额受案范围
【争议焦点】
当事人提出的反诉标的额超出了本诉受理法院的受案范围,法院是否应当受理反诉?
【案例要旨】
反诉是指在本诉进行过程中,本诉的被告以原告为被诉对象而提起的诉讼。由于本诉和反诉具有关联性,从诉讼效率和判决统一性考虑,原则上本诉和反诉应当合并审理。但是,反诉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诉讼,所以必须要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其中就包括管辖权的规定。因此,当事人提出反诉的标的额超出了本诉受理法院的受案范围,法院不应当受理反诉,而是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4条、第55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170条、第207条。
四、百安奇售货设备集团公司(BianchiVendingGroupS)与周利等商标转让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合同恶意串通故意牟取非法利益
【争议焦点】
如何认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的恶意串通行为?
【案例要旨】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存在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恶意串通是指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为牟取不法利益合谋实施的违法行为。恶意串通的合同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当事人双方是出于故意,这种故意的本质在于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非法利益。2.恶意串通的合同是为牟取非法利益。认定恶意串通行为,除了看该行为是否具有恶意串通的特征,还要注意不能拘泥于表面,而要注重该行为发生的背景、前因后果,看是否符合逻辑或是生活经验,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等来综合判断该行为的实质。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第58条、第59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6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8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修正)第58条、第170条、第207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修正)第15条。
五、张深根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奖励权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奖励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争议焦点】
发明人参与了获奖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但无法证明其在设计获奖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中做出重要贡献,能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案例要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应当是具备下列条件的项目主要完成人:提出并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在解决关键的技术和疑难问题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要贡献;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做出创造性贡献;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候选人按贡献大小排序,并在限额内产生。如果在项目完成中仅从事协调和组织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而在上述情况下,发明人参与了获奖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但无法证明其在设计获奖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中做出重要贡献,申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缺乏证据支持。
【本案依据】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2008修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200条、第204条。
六、秦皇岛皇威制药有限公司与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申请案
【核心术语】
重大误解可撤销合同专利许可使用年费
【争议焦点】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当事人以其对专利许可使用年费支付的期限存在误解为由,要求撤销合同,能否获得法院支持?
【案例要旨】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当事人对专利许可使用年费支付的期限存在误解,不属于“重大误解”的情形。因此,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当事人以其对专利许可使用年费支付的期限存在误解为由,要求撤销合同,不能获得法院支持。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修正)第71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200条、第204条。
七、李恩复与邯郸制药有限公司技术合同纠纷上诉案
【核心术语】
技术转让合同约定合同义务
【争议焦点】
技术转让合同仅约定了转让技术的费用,一方要求对方支付后续技术使用费的,能否获得支持?
【案例要旨】
技术转让是技术贸易的一种主要类型,技术市场上的技术转让是指技术成果由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经营方式。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订立技术转让合同,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同时,双方当事人必须受其自由约定合同的约束。技术转让合同仅约定了转让技术的费用,对于转让后的后续费用并未做明确约定,故在此种情形下,另一方当事人无支付后续使用费的合同义务。因此,一方要求对方支付后续技术使用费的,不能获得支持。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第85条、第111条;
2.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第64条。
八、吴光志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技术成果署名权纠纷再审案
【核心术语】
科技成果署名权民事诉讼
【争议焦点】
当事人请求确认其参与研发的科技成果的署名权而提起的诉讼,属不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
【案例要旨】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当事人的起诉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民法通则》第九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合同法》第三百二十八条对此也做出了规定,即“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自己是技术成果完成者的权利和取得荣誉证书、奖励的权利。”由此可见,对于科技成果的署名权是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当事人请求确认其参与研发的科技成果的署名权而提起的诉讼属于民事争议,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7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28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第108条、第140条、第177条、第179条。
九、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河南阿波罗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合同纠纷再审案
【核心术语】
再审条件指令再审
【争议焦点】
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当符合怎样的条件,人民法院应当启动再审?
【案例要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当事人的申请认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终身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最高人民法院发现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应当决定再审,并有权指令原审法院再审。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第140条、第177条、第179条。
十、山西大学与山西省科林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光合细菌菌肥”技术合作开发合同纠纷上诉案
【核心术语】
二审维持原判案例二审改判案例
【争议焦点】
技术合作开发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单方将双方合作研制的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给他人独占使用的,是否构成侵权?
【案例要旨】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我国《专利法》明确将实用新型作为专利保护的对象之一。依据《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合作开发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合作开发各方共有。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可以优先受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同时,《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也规定,委托开发或者合作开发的技术成果,根据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专利权或者非专利技术成果使用权和转让权为当事人共有的,共有人应当约定利益分配办法。一方转让技术必须征得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的同意,由此所获得的利益由各方等额分享。由此,技术合作开发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单方将双方合作研制的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给他人独占使用的,已违反了上述规定,侵犯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技术成果权。
【本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9条、第101条、第118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失效]第27条、第30条、第32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失效]第15条、第50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8条、第1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