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务问题解答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务问题解答
[字体:大 中 小]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务问题解答
第一章 总则
1.制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该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个历史性转变是成功的,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频繁发生,在一些地区、行业和单位甚至相当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近些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大幅上升,争议案件日趋复杂,调处难度加大。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显示,在1995-2006年的12年中,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13.5倍。同时,还存在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劳动者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该法通过对调解、仲裁组织的构成、职责以及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作出全面规定,强化了调解,完善了仲裁程序,加强了司法救济,体现了尽最大可能将劳动争议案件解决于基层的立法精神。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相配套,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法律制度,通过对劳动争议的调解或者仲裁活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化解矛盾,使当事人的权利得以实现,对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什么是劳动争议?哪些劳动争议适用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答: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与双方权利义务有关的纠纷。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该法适用于以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几个特点: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这就是说,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的标准就是劳动者是否已实际提供了劳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就意味着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形成。由于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难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因此,将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作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守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三种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况:一是双方协议解除;二是劳动者单方解除;三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法也对合同的终止作出了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中的每个阶段,都与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密切相关,发生争议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劳动者双方因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而发生争议,可以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向有关调解组织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者仲裁。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作出的对劳动者除名或者辞退的一种处分行为;二是劳动者本人主动辞职或者离职的行为。无论哪种行为,其最后的法律后果是导致劳动关系的消灭,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因上述情况发生的劳动争议列入该法的适用范围。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上述事项除培训外,都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时都应明确。在合同订立后,就上述事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例如,用人单位违反合同约定强令劳动者加班加时工作、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等,劳动者可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向有关调解组织或者劳动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者仲裁。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这一项主要涉及金钱给付方面的争议,都.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对此都有明确规定。①关于劳动报酬。劳动报酬不仅指工资,还应包括加班费等其他劳动所得。在劳动还是劳动者谋生和维持家庭生活来源的基本手段时,劳动报酬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问题。②关于工伤医疗费。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近些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行工伤保险制度,以使伤病职工得到及时的救治、康复和必要的赔偿。③关于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的经济补偿作了明确规定。经济补偿不是一种赔偿责任,是用人单位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④关于赔偿金。赔偿金是一种因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而须作出的法定的赔偿;劳动合同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该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等等。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除上述所列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要适用该法的,适用该法。
3.解决劳动争议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劳动争议的调解组织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事实的原则。根据事实的原则就是有关调解组织或者仲裁机构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这一原则要求:调解要在查明事实、明确权利义务的基础上,说服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庭审理案件应当认真审查核实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对各方面提出的证据,应当向当事人双方出示,并经过当事人双方质证、辩论,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2)合法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要依法组成,依法定程序进行,调解协议或者仲裁裁决必须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作出。
(3)公正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对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应公平对待,不能偏袒一方,要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处理。为保证公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调解组织、调解原则和程序作了全面规定。对仲裁程序,规定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的组成必须是单数;仲裁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外,应当公开进行;对与劳动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仲裁员实行回避制度;当事人有权在仲裁过程中进行质证和辩论;仲裁裁决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等等。
(4)及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组织或者仲裁机构,按照法定的期限进行调解或者作出仲裁裁决。例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调解组织在受理劳动争议当事人要求调解请求后,应当在15日内进行调解,如在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就可以依法申请仲裁。还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这些规定都要求及时解决劳动争议,防止争议案件拖的时间太长,使双方权利义务处于不确定状态,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法律规定以调解和仲裁解决劳动争议,也正是发挥了这两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处理时间短的优势。
(5)着重调解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用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由于调解达成的协议是在争议双方自愿、取得共同意见的基础上达成的,因此有利于化解矛盾,及时解决争议。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调解在企业调解委员会层面上成功率就达到了60%,把大量的争议解决在基层,对于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不但专章对调解组织、调解程序、调解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调解的效力作了规定,而且在仲裁程序中,将仲裁调解作为必经程序,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之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才作出裁决,体现了着重调解的原则。
4.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以自行协商和解吗?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和解是在没有进入调解或者仲裁程序前由劳动争议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的方式。由于劳动关系一般是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的,他们之间发生争议,如果能够通过双方协商解决,对于双方来说,成本最低,不伤和气,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因此,法律鼓励劳动争议当事人采用这种方式解决纠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除了当事人可以直接协商和解外,劳动者还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出面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工会作为代表职工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在处理劳动争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都规定了工会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职能。例如,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等等。因此,由工会出面在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往往效果会更好。这里所说的第三方是指除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和工会以外的人,并不限定是哪些人,只要是劳动者邀请的人都可以充当第三方,与用人单位就劳动争议问题进行协商。
经过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的,对当事人双方是有效力的,当事人双方应当履行和解协议。如果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组织或者劳动仲裁委员会予以处理。
5.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是什么?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是“一调一裁二审”,部分劳动争议实行终局裁决的制度。我国从恢复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制度,这一制度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使劳动争议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得到解决,尽量减少打官司,使劳动争议尽可能地解决在基层,降低解决争议的成本。虽然在该法审议过程中,也有人提出改变现行体制的意见,但考虑到这种体制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在维护劳动关系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不宜轻易改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本上维持了现行的做法,同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长、成本较高的问题,对争议事实较清楚或者涉及金额较小的金钱给付的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该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规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一是发生劳动争议后,如果劳动者不愿意与用人单位协商,也不愿意请工会或者第三方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者虽然进行了协商,但没有达成和解,或者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但事后当事人又反悔不履行和解协议时,可以先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二是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或者虽然经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后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或者虽然达成了调解协议,但事后当事人反悔,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三是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是否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答:司法救济作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是一个国家法治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中不可少的一环。如果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经仲裁仍不服的,除了法律另有规定的外,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由上诉审法院作出二审判决后,劳动争议案件最终结束。
另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了两类案件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即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这两类案件有的是事实较为清楚,争议金额数额不大;有的是国家有明确的标准,比较容易判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为使争议得到及时解决,对这两类案件,在当事人双方都无异议的情况下,为终局裁决。同时,为保障当事人获得救济的权利,对这两类案件,劳动者对仲裁裁决有异议的,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有异议的,若符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6种情形,即仲裁程序违法或者适用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如果仲裁裁决被撤销,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在解决劳动争议过程中,谁有责任提供有关证据?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原则,因为民事纠纷是因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争议发生的,当事人对发生纠纷的事实最清楚,为维护自己的权利须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因此,原告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被告对自己答辩或者反诉所根据的事实都要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即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都有责任提供证据。例如,在因工伤事故发生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医疗费的争议中,劳动者在提出这一请求的同时,应当提供他本人因工伤进行治疗的医疗费用的证据。如果用人单位认为该劳动者的伤病不是因工伤事故造成的,用人单位就应当提供有关是否工伤事故的鉴定材料。但是劳动法律关系毕竟不同于一般民事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有些证据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劳动者是无法提供的。因此,法律规定对与争议事实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劳动者无法提供的,用人单位负有提供证明的责任。例如,在处理双方是否有劳动关系的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应向调解组织或者劳动仲裁机构提供如下证据: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上述材料中,职工工资发放名册、用人单位的招工记录和考勤记录等凭证,都是由用人单位掌握的,因此用人单位应提供这些证据。用人单位应当提供有关证据但不提供的,将承担不利后果。所谓不利后果,就是用人单位提出的主张不能得到支持。
劳动争议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作为仲裁或者诉讼中认定事实的根据。
8.多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能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吗?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七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10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案件中,往往会有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是多个人的情形,特别是有关劳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报酬等方面发生的劳动争议,一般都涉及多个劳动者。为了使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及时处理,降低处理的成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如果是10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采取推举代表的方式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按照这一规定,符合推举代表参加调解或者仲裁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劳动争议劳动者一方人数众多该法第七条规定为10人以上,同时这些人员是确定的;二是多个劳动者有共同的请求。例如,一个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个劳动者都是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如果多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虽然用人单位是相同的,但争议内容不同,各有各的请求,则不能适用这一规定;三是推举的代表须是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中的一员,即是劳动争议的当事人,而不是其他人。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人的权利仅限于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即代表人只有程序上的权利。例如,提出仲裁申请、申请仲裁员回避、提出有关证据等。如果作为诉讼代表人,能行使的权利只是诉讼行为,包括提出诉讼请求、管辖权争议、提供证据、进行法庭辩论、申请证据保全等不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的行为。如果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必须经过全体被代表人同意,或者经被代表人事先明确授权。
在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各程序中,都可以采取推举代表人参加的方式。只是在不同程序中,作为当事人的代表人的权利不同而已。
9.什么是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答: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工会和企业方面三方代表就有关制定劳动规范、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进行协商对话,消除误解,解决或者减弱有关争议,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共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蓝皮书》统计,截止到2004年,全国各级共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6684个,三方机制网络格局初步形成,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不是具体处理劳动争议的组织,但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组建及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政府、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密切配合。为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劳动合同法已对此作了规定的基础上专门规定,要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所谓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反映强烈的问题,劳动争议案件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由于是三方代表组成,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研究,形成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协调机制。
10.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是否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这是劳动者维护自己权益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劳动者除了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解决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纠纷外,还可以通过向劳动行政部门反映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通过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查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负有监督劳动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责任,也有责任督促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履行义务,防止争议的发生。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作为负责劳动监督管理的部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作了规定。劳动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法律在赋予劳动行政部门职责的同时,又赋予其监督的相应职权,即劳动行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查阅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有关的材料,有权对劳动场所进行实地检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劳动行政部门接到投诉后,可以直接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例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该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
劳动行政部门对一些明显的违法行为依法及时处理,可以节省劳动者维权的成本,提高处理劳动争议的效率,同时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
第二章 调解
11.可以调解劳动争议的有哪些组织?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在企业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调解工作者出自企业内部,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争议发生的经过也比较清楚,能够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对争议双方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协商方式达成协议。企业内部的调解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双方矛盾激化,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具有及时、易于查明情况、方便争议当事人参与调解活动等优点,对于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的职工,通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解决矛盾与冲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主要有村委会、居委会、基层司法组织。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及时调解民间纠纷,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由于我国各种企业的规模不同,有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和大量新建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没有依法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一些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企业也因为调解员的下岗、退休而没有及时调整和补充。当这些企业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可到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时,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争议的双方当事人进行合理疏导,促使纠纷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人民调解对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也在大量增加,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新建企业内部没有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针对这些企业中发生的劳动争议,同时也为了有效缓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不断增加的压力,除上述两个调解组织外,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在乡镇、街道设立了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如:有些省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了劳动关系协调组织,从事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调解工作;有些市在社区(村)一级的社区劳动服务站内建立了社区(村)劳动争议调解办公室,负责辖区内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工作。这些组织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很多地方劳动调解工作得到了加强,大部分矛盾在基层得以解决。
12.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的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
(1)职工代表。职工代表可以由工会成员担任,也可以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由工会成员作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中的一方,来组织和主持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由我国工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它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工会与职工联系密切,工会应该认真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职工代表也可以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的代表,是基于全体职工的信任,了解企业职工的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代表企业职工的利益。所以职工代表既可以由工会成员担任,也可以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
(2)企业代表。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代表对本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营情况比较了解,对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的具体情况与发生原因也比较清楚,可以作为企业方面的代表与职工方面的代表共同组成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与职工代表共同参与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劳动争议的调解。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主任,负责主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在调解劳动争议时应做到处分公正。这一制度的设立与劳动法和工会法的规定相一致。
13.担任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该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对解决劳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纠纷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化解,有可能激化为刑事案件,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调解劳动争议,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调解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调解能否成功,调解员的能力、素质起着很大作用。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公道正派的调解员,能够在群众中树立较高的威信,得到争议双方当事人的信任,有利于劳动争议的解决;调解员应当热心人民调解工作,能够联系群众,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所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担任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的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也规定,人民调解组织应当由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群众威信高的人民调解员、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工作者及司法助理员等组成。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巩固和完善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14.怎样申请劳动争议调解?
答:申请劳动争议调解既可以书面形式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这是因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水平还较薄弱,有些劳动者尤其是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具有书面申请劳动争议调解的能力,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法律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采取书面申请和口头申请两种方式。提出书面申请,应在申请书中写明劳动者的姓名(或用人单位名称)、性别、地址、职务(岗位),法定代表人职务,委托代理人以及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地址、职务(岗位),事由,调解请求以及事实与理由。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口头申请劳动争议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还要记录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在这些情况都被记录清楚的情况下,调解组织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依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引导争议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
15.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的方式是什么?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调解是在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是法律规定的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所以,当事人是否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是否接受调解、是否决定终止调解都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调解过程是一个自愿协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当事人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受任何一方的压制强迫,不允许一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另一方。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为调解劳动争议的机构,主要作用是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双方矛盾激化,对争议双方进行正确引导。调解组织不能强行调解或者在违背当事人意愿的情况下勉强达成调解协议。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双方当事人都认为自己的请求和行为合法合理,而对方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权益,因而才会产生争议。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调解劳动争议时,不能仅听一面之词,要全面了解情况,从一个合理的角度进行耐心的疏导,这样才有利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作出正确的结论,依法公正调解。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要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这一规定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相互沟通,互谅互让,在存在争议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最终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帮助下达成协议。
16.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答:调解协议书是在调解组织的主持下协商、认可和制作的,纠纷当事人双方同意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文书。调解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是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自然情况。二是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即当事人双方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过程,所争议的具体事项及内容,以及在该纠纷中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什么责任。三是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在调解协议书中,应当明确当事人双方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以免在调解协议书的实际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影响调解效果。四是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协议的履行方式也要在协议中写明,以免当事人双方因履行方式的分歧发生争议,影响协议的履行。同时,调解协议书中应裁明履行地点、期限,明确这些具体问题有助于调解协议的/顷利履行,以免因细节问题导致当事人的权益无法得到及时保护。调解协议书制作完成后,要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目的是为了表明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双方当事人对该协议表示认可,以免发生争议和纠纷。调解协议书还要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调解协议书制作完成后,由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以备查阅、存档。在以上各项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调解协议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调解协议的约定履行义务。
17.如果劳动争议调解不成,当事人什么时候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答:为了提高劳动争议解决的效率,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及时获得保护,不致因调解时间过长而影响当事人的维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四条规定,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18.如果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否申请仲裁? 答:调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所达成的调解协议属于当事人的自治性权利处分行为。调解协议书应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且加盖调解组织印章,表明调解协议的达成是经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得到调解组织的认证。只要调解协议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协商达成的,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调解协议就应当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的效力,如果调解协议达成后,当事人一方又反悔了,为了给当事人更多的救济途径,法律规定,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19.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事项达成的调解协议,如果用人单位在调解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劳动者可否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答: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是劳动者赖以生活的基本保障,拖欠这些费用,严重影响劳动者的生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与劳动者达成调解协议,在调解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申请支付令可以启动督促程序。督促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给付金钱和有价证券的申请,以支付令的形式,催促债务人限期履行义务的一种特殊法律程序。这种督促程序是一种诉前性质的略式程序,具有非诉讼性和简易、灵活的特点。它是经过书面审查,以支付令的方式催促债务人履行义务。本条对支付令的规定,是要通过支付令的程序,快速解决劳动争议。如果双方当事人就涉及金钱给付的事项达成调解协议,就证明用人单位的给付义务已经确立。这种给付的确立形成了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一是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二是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申请书应当写明请求给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数量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人民法院认为支付令的申请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债权人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5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申请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驳回。支付令是一种简易、迅速的督促程序,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20.劳动仲裁委员会是如何设立的?
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在一些市、区、县设立的。有权决定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是省级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法定的专门解决劳动争议的机构,其设置应从方便劳动争议当事人尽快解决劳动争议出发,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这一原则要求在哪一级哪一个地区设立仲裁委员会,要从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多少,交通便利程度,如何能够做到精简、效率,有利于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等因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特别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这是考虑到,发生劳动争议的案件一般都在基层,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的区域范围越小,越方便当事人参加仲裁活动。另外,劳动仲裁实行一裁制,如果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法院管辖地也较为明确,当事人提起诉讼也较为方便。如果按照行政级别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势必机构重叠,使当事人难以选择,也不利于将争议尽量化解在基层。
21.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争议仲裁活动如何进行指导?
答: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是全国劳动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除了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外,还负有指导劳动仲裁工作的职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要依据该法规定制定仲裁规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和仲裁程序作了规定,但仲裁委员会的具体操作性规定还要通过制定仲裁规则。1993年,当时的劳动部曾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制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仲裁参加人、案件受理、仲裁开庭准备、案件审理、仲裁裁决、期间送达、案件归档等作出了规定。由于这个规则是根据条例制定的,只适用于企业劳动争议仲裁的处理。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根据实践经验和需要对有关制度作了新的规定,扩大了适用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上述规则的有些规定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不完全一致,例如,推举代表参加仲裁活动的人数,按照规则是3人以上,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是10人以上;关于仲裁时限,规则规定是从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60日内结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后,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作出新的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对本行政区域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进行指导,主要是指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正确执行有关劳动法律、法规。
2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怎样组成的?
答: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性质是法律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因此,其组成应当是法定的。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三方面代表组成,即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劳动行政部门作为劳动主管部门,负有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职责,应当在处理劳动争议方面起主导作用;工会代表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专门组织参加到仲裁委员会中,代表劳动者,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企业方面的代表,代表用人单位,依法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三方代表组成,保证了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公正性。
2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职责是什么?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4项职责:
(1)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是由仲裁庭进行审理的,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员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主体。仲裁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按照现行做法,专职仲裁员是从劳动行政部门专门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人员中聘任的;兼职仲裁员是从符合条件的工会工作者、法律专家、学者、律师等专业人士中聘任的。仲裁员的聘任工作由仲裁委员会负责。仲裁委员会应按照该法有关仲裁员资格的规定聘任仲裁员。
(2)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其申请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决定受理后,才将案件交给仲裁庭进行审理。
(3)讨论重大和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重大和疑难的案件主要指劳动争议涉及面较广、社会影响较大、当事人权利义务较难确定等情况。
(4)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按照现行有关规定,仲裁委员会对仲裁活动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仲裁员的管理、对仲裁庭组成和案件的审批、对错案的纠正等。
24.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有哪些职责?
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在仲裁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承办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日常工作;根据仲裁委员会的授权,负责管理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管理仲裁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负责劳动争议及其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向仲裁委员会汇报、请示工作以及办理仲裁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这个办事机构只是处理日常工作,无权对劳动争议案件作出实体上的处理决定。
25.担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并不直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而是通过组成仲裁庭对劳动争议进行开庭审理、调解或者作出裁决。仲裁庭是由劳动争议委员会正式聘任的仲裁员组成的,因此,仲裁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仲裁案件处理的质量。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是适用劳动法律、法规的过程,要求仲裁员除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外,对仲裁员的品格也有较高的要求,即公道正派。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哪些人员可以担任劳动争议的仲裁员作出了规定,有四类人士符合担任仲裁员的条件:一是曾任审判员的人员。审判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人员,按照我国法官法规定,担任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必须的人员,具备担任法官的资格。初任法官还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担任过审判员的人员,审理过各类案件,对法律熟悉,有丰富的审判经验。二是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劳动争议仲裁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对相关法律非常熟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从事法律研究或者教学工作的人,一般都具有深厚扎实的法学知识。三是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5年的人员,这类人员一般对劳动人事法律比较熟悉。四是律师执业满3年的人员。律师具有执业资格也需要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具备相当的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律师大量的工作是帮助委托人处理法律事务,解决有关纠纷,执业满3年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律师作为劳动争议的仲裁员,有利于案件的审理。
2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范围是什么?
答: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范围限于本区域内。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是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各地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市、县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这样规定方便当事人就地就近解决劳动争议。同时,劳动争议仲裁区域管辖与民事诉讼法地域管辖相一致,在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时,可以就地就近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仅对本区域内的劳动争议享有管辖权。一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发现其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到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或者将有关申请移送到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27.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适用什么原则?
答:劳动争议的管辖适用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管辖原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也就是说,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向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也可以选择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都享有管辖权。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还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实践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出于自身便利的需要,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这两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都享有管辖权。劳动合同履行地是劳动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和接受该义务的地点,在发生劳动争议的仲裁管辖争议的情况下,适用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原则,便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就地就近调查争议事实,及时解决劳动纠纷。
28.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当事人是哪些人?当事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当事人是指因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劳动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参加仲裁活动,并受仲裁裁决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人。
在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中,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享有以下权利:
(1)申请仲裁、撤回仲裁申请,以及变更仲裁申请的权利。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有权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后,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2)仲裁答辩、陈述的权利。
(3)委托代理人的权利。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4)申请回避的权利。当仲裁员存在法律规定应当回避的情形时,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裁决,可以提出回避申请。
(5)申请撤销裁决的权利。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终局裁决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6)诉讼的权利。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等。
当事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提供真实的证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还要承担不利后果。
(2)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仲裁书,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等等。
29.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如何确定?
答: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约定的生产劳动。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用工单位是指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在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单位不仅与被派遣的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还要和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如果用工单位与被派遣的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内容涉及用工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都与劳动争议有关系。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30.什么是劳动争议仲裁第三人?第三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劳动争议仲裁第三人是指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对他人争议的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由于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参加到已经开始的仲裁活动中的当事人。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首先,劳动争议仲裁第三人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必须是本案的处理结果与其有利害关系。其次,由于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第三人提出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申请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查第三人是否具备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资格,并通知其审查结果。最后,在申请人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审查是否存在第三人。如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确认第三人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通知其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
劳动争议仲裁第三人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必须是在仲裁活动已经开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尚未作出裁决之前。
在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中,第三人有权了解申请人请求的事实和理由,以及被申请人答辩的事实和理由,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陈述自己对劳动争议的意见;有权就仲裁裁决书中规定由其承担的义务提出自己的主张。同时,第三人也应当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对其所确认的义务。
31.当事人是否可以委托他人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
答:一般来讲,民事法律行为除婚姻登记、收养等涉及人身关系的法律事务需要由本人亲自实施外,可以委托他人进行。当事人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本质上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当事人可能因为事务繁忙、业务知识不熟悉等原因不能或者没必要亲自处理涉及自身利益的一些事务,可以委托他人代理。所谓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代理的实质是受他人之委托,以他人之名义实施受委托事项的法律行为。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机制中实行代理制度,不仅可以弥补被代理人精力、知识的不足,充分保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能提高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效率。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是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的,可以不亲自为之。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32.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提交什么材料?
答: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这种代理属于民事代理行为,因此这种代理应当符合民事代理的要求,即委托他人代理事务或者说受他人委托代为事务应当对外明示,即:作为委托人,应当出具委托书;作为代理人,代理事务应当有受委托书。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也就是说,劳动争议案件双方当事人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的,必须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有自己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人是劳动者的,劳动者作为委托人在委托书上签名即可;委托人是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应当在委托书上签名,并加盖用人单位印章。另外,委托书还应当明确说明委托事项以及代理人即被委托人的权限。由于委托事项和权限涉及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权限范围,而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委托人(即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承担),因此对于代理人的权限范围,委托书的授权陈述应当尽可能地详尽、具体,不易发生歧义,以防发生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实施不利于委托人的法律行为。代理人也应当注意恪尽职守,在被委托范围内或者说代理权范围内实施法律行为,不得超越代理权限实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33.劳动者死亡或者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谁代理劳动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无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自然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我国,自然人自出生开始就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即享有法律权利的资格,但民事行为能力不是自出生就必然具备的,自然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即是否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不但需要根据自然人的年龄,还要根据自然人的智力状况予以确定。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年满18周岁的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劳动者应当是成年人和部分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我国法律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一般不需要由法定代理人或者指定代理人代理劳动者参加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完全可以由劳动者本人决定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程序。但是,实践中,存在劳动者遭受伤害致使其精神失常而成为精神病人、身体高度残疾而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的情形,这种情形下劳动者不能以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身份参与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活动,需由他人代为其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无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对于监护人的确定,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劳动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该劳动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没有上述人员可担任监护人的,由劳动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没有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34.劳动争议仲裁是否应当公开?
答:目前,仲裁活动包括商事仲裁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所规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商事仲裁是仲裁庭就当事人在经济贸易往来中发生的经济纠纷依法进行调解、裁决的活动。商事仲裁活动中涉及的事项或者信息对经济纠纷当事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商业价值,因此要求对外实行保密。除当事人协议公开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的外,仲裁活动不公开进行。这是商事仲裁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仲裁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是仲裁庭就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间的劳动争议这一特殊民事纠纷予以审理并依法进行调解或者裁决的活动,它对公开性的要求与经济领域中的商事仲裁对公开性的要求不同,而与司法诉讼活动对公开性的要求是相同的。我们知道,公开原则是我国司法诉讼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诉讼活动公开,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对案件的审理实行对社会开放,允许公民旁听、记者采访、媒体报道。公开原则是保障审判公平、公正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在司法诉讼活动中,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外,审理应当公开进行。这是我国司法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了使劳动争议仲裁活动透明,保障仲裁公平、公正,劳动争议仲裁活动有别于商事仲裁而与司法诉讼活动同样实行公开原则是必要的、合适的。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根据这一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仲裁活动必须公开进行。
第二节 申请和受理
35.什么是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期间有多长?从何时起计算? 答: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时间导致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时效制度包括实体法中的时效制度和程序法中的时效制度。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属于程序法中的时效制度,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有效期限。也就是说,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当在有效的期限内提出,否则超过有效的法定期间,丧失通过仲裁途径寻求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机会。建立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是为了敦促当事人及时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以便尽快解决当事人间的矛盾和纠纷,恢复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维护和促进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这一规定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法定期间为一年。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有效期限是一年。当事人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应当在法定期间提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为“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这一时效期间短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时效期间。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三条关于“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定,自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施行之日起,应当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为准,即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不适用劳动法规定的“六十日”。第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法定期间的起算点。根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即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到下一年的同一日,为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一年的法定期间。如何理解“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呢?我们认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一般是指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者根据日常情况、一般规律或者权利人所处环境能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
36.什么是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断?时效中断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如何计算? 答:所谓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断,是指在仲裁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仲裁时效期间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的法律制度。具有哪些法定事由会导致仲裁时效中断呢?所谓法定事由,是指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事项。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三项事由可以导致仲裁时效中断:
(1)当事人向一方主张权利。它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明确主张其权利的意思表示。例如劳动者向其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用人单位有关方面负责人或者用人单位有关内部机构表达意见、主张权利。
(2)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它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向国家有关机构或者部门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当事人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可以是向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的劳动与保障部门、监察部门提出控告或申诉。这些行为都属于请求权利救济的行为,表明当事人在积极行使权利,寻求法律保护。只要当事人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仲裁时效即行中断,从中断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的形式可以各种形式提出,既可以书面提出,又可以口头提出,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通过电话提出请求保护等。(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即对方当事人承认自己的权利,愿意履行义务。义务人对权利人的认诺表示,可以各种方式作出,如书面或者口头承诺,或者提供担保,或者提供保证人,或者先部分履行义务请求延期履行义务等。只要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就表明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存在争议,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
37.什么是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止?时效中止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如何计算? 答:所谓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止,是指在仲裁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仲裁时效期间,等待阻碍时效进行的法定事由或者原因消除后,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的法律制度。那么,具有哪些法定事由会导致仲裁时效中止呢?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项事由可以导致仲裁时效中止:(1)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一般来讲,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人的活动如战争、戒严、紧急状态,都可以构成不可抗力。因为发生这些情形,客观上阻碍了权利人依法正常行使权利,因而法律规定时效中止,即暂时停止计算时效期间,等待不可抗力消失,时效期间重新计算。(2)其他正当理由。是指除不可抗力以外,其他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保护权利的障碍或原因。只要某一理由足以构成权利人行使请求保护权利的障碍,就构成正当理由,仲裁时效中止。实践中,权利人变成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甚至死亡而无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权利人已向义务人提出申诉要求等待回复等,一般可以构成正当理由。
38.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提请仲裁是否受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的限制?
答:实践中,劳动者出于保住工作的考虑,对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一般不敢积极争取。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利用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只有一年的规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解调仲裁法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如何适用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作了特别规定。根据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的限制。即只要当事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对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论经过多长时间,劳动者都可以提请劳动争议仲裁,不适用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同时规定,劳动关系终止的,仲裁申请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也就是说,劳动关系终止时,劳动报酬争议仲裁申请恢复实行时效制度,只是时效期间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终止之日,用人单位不付或少付劳动报酬”相当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劳动关系终止之日就是计算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的起算点。
39.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当以何种形式提交?
答: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当以什么形式提交,这是仲裁申请形式问题。所谓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形式,是指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以什么方式提出申请。一般来讲,从形式上对申请予以严格规定,是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民依法行使权利的严肃性要求。公民向国家有关机构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这也是尊重申请人以及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因此,书面申请形式是我国各种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活动的一般原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应当以书面提出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即除非存在法律规定的可以口头形式提出申请的情形,提出仲裁申请一般都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这是一项原则规定。
但同时,在劳动法律关系领域,目前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往往发生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工人、农民与用人单位之间,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的又往往是劳动者。实践中,这些劳动者因为文化水平较低,书写仲裁申请确实相当困难。如果一律规定仲裁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可能不利于劳动者维权。因此,从实际出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同时对口头申请情形也作了规定。根据规定,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人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即被申请人。书写仲裁申请是否确有困难,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形予以判断。
40.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应当具备哪些内容?
答:仲裁申请书是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凭证,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有序开展仲裁活动的依据。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依法有序进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的内容作了规定。根据规定,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这里,需要明确“住所”的含义。对于劳动者,以劳动者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但经常居住地与住所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用人单位的住所,是指用人单位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即当事人在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中提出的要求,以及这种要求的事实根据和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即有哪些证据,证据来源,都应当在申请书在说明;有证人的,应当提供证人姓名及其住所。
4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如何处理当事人提交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后,为了尽快解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间的纠纷,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依法进行审查仲裁申请,并作出是否受理当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请的决定。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查仲裁申请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的期限是5日。这是法定期限,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这个期限内对仲裁申请作出决定。这里,5日是指5个“工作日”。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仲裁申请进行审查,主要应当审查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辖权问题。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实行区域管辖原则。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所谓本区域内,是指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的行政区划内。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省级人民政府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可以决定在市、县(直辖市为区、县)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发生在本区域内的劳动争议,设立于该区域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管辖权;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不在同一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区域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分别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二是受理范围问题。受理范围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范围。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所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范围相同。即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当事人相同。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经过审查后,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受理决定,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于不予受理的,或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是否受理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如何告知被申请人以及被申请人应当如何答辩?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申请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1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5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经受理仲裁申请,意味着劳动争议仲裁活动正式开始。为了告知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另一方当事人即被申请人,以便其积极参加仲裁活动,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将仲裁申请书的副本送达被申请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人应当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仲裁申请书副本。仲裁委员会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1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有利于仲裁委员会开展仲裁活动,也有利于被申请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答辩书可以针对申请书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说明事实情况,可以提出异议或者其他不同意见。如果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不在法定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同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还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5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申请书副本和答辩书先后送达被申请人和申请人,有利于保障仲裁案件双方当事人的知情权,有利于仲裁委员会顺利、高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43.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庭如何组成?
答:仲裁庭是指以一个仲裁员负主要责任、由其他若干名仲裁员组成审理案件的合议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劳动争议仲裁的专门机构,但一般来讲,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宜实行由专人负责办理的合议庭制度。因此,劳动争议解调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为了保证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仲裁庭的组成人数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也就是说,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仲裁庭只由3名仲裁员组成,这与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行政等案件在合议庭人数组成上有所不同。、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合议庭人数是3人以上(包括3人),但人数必须是单数。对于一些实事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为了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行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是可行的、合适的。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同时规定,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实践中,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以及被申请人的答辩,按照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原则决定是否实行独任仲裁。
44.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应当将仲裁庭组成情况通知当事人?
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后,应当依法、及时组成仲裁庭。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组建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任命一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对于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为了保障仲裁活动的客观、公正,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仲裁庭组成情况,包括是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还是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书面通知当事人。因为只有知悉仲裁庭组成情况后,当事人才能决定是否需要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员回避。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根据这一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必须将仲裁庭组成情况通知当事人,并且必须是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完成仲裁庭的组建并通知当事人。另外,仲裁庭组成情况的通知还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为了便于当事人了解仲裁员的情况,保障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回避申请的权利,仲裁庭组成情况的书面通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实行仲裁庭仲裁还是实行仲裁员独任仲裁;(2)仲裁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对于兼职仲裁员,还应当载明仲裁员的职业、工作单位;(3)告知当事人有权对仲裁庭组成人员向本仲裁委员会提出回避申请。
45.哪些情形下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员应当回避?当事人可以以什么方式提出仲裁员回避申请?
答:程序法中的回避制度,是指在诉讼或者非诉讼程序活动中,为保证活动的公正性,活动参与人或者案件的办理人与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社会关系而应排除其参与活动的法律制度。仲裁活动中的回避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程序法律制度,它可以使仲裁员合法地退出本案,又可以消除当事人的某些顾虑,保证案件仲裁的公正性。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仲裁员应当回避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四种: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即仲裁员是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当事人一方;仲裁员与仲裁案件当事人或者代理人是近亲属。近亲属,一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即与本案的处理有利害关系。为了确保仲裁的公正性,所谓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应当采用严格解释主义,即应当是指仲裁员与本案存在某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即是指仲裁员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社会关系,如同乡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是当事人或者代理人的近亲属的近亲属等。仲裁员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存在上述社会关系,可以认定为“可能影响公正仲裁”。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即仲裁员违反规定,在非正常工作时间、非规定场所私自会见当事人或者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吃、娱乐活动或直接接收礼物等。
仲裁员有上述情形,可以自行回避,即自动退出办理本案的仲裁活动。仲裁员有上述情形,当事人也有权利向仲裁委员会提出回避申请。根据劳动争议解调仲裁法的规定,回避申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原因。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审查,在查明情况后依法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并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
46.仲裁员不廉洁或者徇私舞弊、枉法裁决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仲裁员有该法第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情形,或者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其解聘。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法律授权行使一定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仲裁员不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他们受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派,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仲裁职责,是在行使法律授予的公共权力,实质是在依照法律从事国家公务活动。因此,仲裁员必须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得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索贿受贿,否则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员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或者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里的所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是指仲裁员的某一具体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追究。
仲裁员的仲裁行为是代表国家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行为。对仲裁领域中存在的一些犯罪行为,我国刑法有相关规定。根据刑法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刑法问题的解释,仲裁员在仲裁活动中贪污,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在仲裁活动中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和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在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在仲裁活动中枉法裁决,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之一的规定定罪处罚;
仲裁员在仲裁活动中有不廉洁或者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除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还应当将其解聘。
47.对于开庭通知应当注意哪些事情?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仲裁庭应当在开庭5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大。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3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为了便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当事人在开庭时按时、及时到庭,确保仲裁活动顺利开展,及时、高效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仲裁庭决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在开庭前的适当时间内将开庭的有关情况通知双方当事人。仲裁庭在将开庭的有关情况通知当事人时,应当注意:开庭通知应当在开庭5日前送达,开庭通知应当对开庭日期、地点作出说明,开庭通知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
对于当事人,在开庭通知于开庭前5日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就应当考虑安排开庭日到庭参加仲裁活动。开庭时间一旦确定,案件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尊重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积极、优先安排到庭参加仲裁,以维护自己的权利。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在开庭日到庭的,应当提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延期,便于在仲裁委员会同意时通知对方当事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3日前请求延期开庭。也就是说,当事人只有当有正当理由请求延期开庭时才可能得到仲裁委员会的同意,并且延期开庭申请必须在开庭3日前提出。延期开庭申请不具有正当性,或者在距离开庭不到3日提出延期开庭申请,仲裁委员会均不予考虑。至于延期开庭申请理由是否具有正当性,仲裁委员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申请有正,当理由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决定延期开庭,并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认为延期开庭申请理由不具有正当性的,应当决定不延期。决定开庭不延期的,申请延期开庭的申请人应当如期到庭。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如果当事人在开庭日拒不到庭,延期开庭申请人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人的,可以按照撤回仲裁申请处理;延期开庭申请人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的被申请人的,仲裁庭可以缺席裁决。
48.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会导致什么法律后果? 答:当事人接到开庭通知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当事人应当着手准备出庭参加庭审,依法积极参与仲裁活动,遵守和维护仲裁庭的秩序和纪律,以便在仲裁庭的主持下,依法解决劳动争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当事人无视法律尊严,无视仲裁庭纪律,开庭时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开庭中途不辞而别,则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法律后果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规定,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导致的法律后果因不同的当事人而有所不向: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当事人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人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仲裁庭可以按照撤回仲裁申请处理。这意味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终止对该劳动争议的仲裁。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当事人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的被申请人的,则仲裁庭可以缺席裁决,即仲裁庭在被申请人不在庭的情况下依法裁决并予以宣布,该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依法结案。缺席裁决与当事人双方均在庭的对席裁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含义。我们认为,仲裁庭将开庭日期、地点依法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后,对于开庭的日期、地点,当事人是明确的、清楚的。即便是当事人申请延期开庭,但是否延期开庭必须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不同意延期的,仲裁庭将如期开庭,即开庭日期、地点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中任何一方明知应当到庭并且能够到庭却未到庭的,应当认为是“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49.对专门性问题是否需要鉴定?由谁确定鉴定机构?
答: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门性问题,需由有关专门研究人员或者专门机构提供行业或者专业方面的结论和意见。鉴定结论和意见是对专门性问题的结论和意见,是仲裁庭依法适用法律、及时解决劳动争议的基础。因此,对于专门性问题,有必要依法进行鉴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专门性问题的鉴定作了明确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根据规定,对有关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仲裁庭可以决定对某一事项进行专门性鉴定。仲裁庭认为某一事项不由专门性机构或者专业研究人员进行鉴定,没有鉴定意见不能或者难以作出正确或者科学判断、结论的,可以决定进行鉴定。第二,鉴定机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约定。当事人约定鉴定机构,是确定鉴定机构的一般原则。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鉴定机构由仲裁庭指定。实践中,仲裁庭指定鉴定机构时,应当指定具有鉴定能力和依法具有从事鉴定业务资格的鉴定机构作为本案某一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机构。
50.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是否可以进行质证和辩论?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和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意见,相互进行质证和辩论,是当事人在程序法上的权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的质证和辩论权利作了明确规定,这为当事人行使质证和辩论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仲裁庭的主持下,通过当事人之间相互质证和辩论,有利于仲裁庭查明案件事实,有利于当事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仲裁庭应当尊重和切实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质证和辩论的权利。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当事人的质证和辩论权利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质证和辩论是当事人在程序法上的一项重要权利。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人申请仲裁,陈述事实和理由,提出请求并以证据证明请求属于正当,被申请人有权针对仲裁申请提出答辩,对申请人陈述的事实、理由以及提供的证据可以进行辩论、质证,以证明仲裁请求是否属实、是否正当合理。申请人可以针对被申请人的答辩、质证以及提供的证据继续进行质证和辩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当事人质证和辩论的权利是当事人在程序法上的一项重要权利。仲裁庭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利针对案件事实、有关问题以及相互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在质证和辩论阶段,当事人有权就案件的实体方面、程序方面以及法律适用方面,充分进行质证和辩论,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意见。(2)仲裁庭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经过质证和辩论,查明或者基本查明了案件事实,当事人不再辩论、质证,或者当事人、仲裁庭认为无需再质证和辩论时,仲裁庭可以决定终结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当事人也有权进行最后陈述,提出最后意见。
51.仲裁庭如何采纳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所谓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的事实、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或者事实。证据是解决争议、裁决案件的关键和根据。如何采纳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是仲裁庭仲裁案件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知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程序法制的根本原则。证据是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质或者事实,对于经过质证、审查属实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仲裁庭必须予以采纳,以此来确定案件的事实,并据此作出裁决。这是“以事实为根据”和“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52.仲裁庭是否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
答: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我国实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劳动争议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因此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与民事诉讼活动一样,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对这一举证责任原则作了明确规定。但?同时,由于劳动法律关系存在一定的人身、人事、工资等特殊法律关系,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一些材料或者档案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劳动者客观上不能提供上述材料以证明案件事实。为了能查明案件事实,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向仲裁庭提供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材料的义务是必要的。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对“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作出规定的同时,又对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证据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即第六条规定的“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对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证据的义务以及法律后果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即: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根据这一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也就是说,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是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而劳动者又无法提供的,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如果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用人单位则将承担不利后果。所谓“承担不利后果”,是指用人单位不提供有关证据,用人单位的主张将不会得到支持。
53.仲裁庭是否应当将开庭情况制作笔录?当事人能否要求补正记录?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条规定,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人笔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旷开庭笔录对于仲裁庭根据案件事实,依法仲裁劳动争议案件,维护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开庭情况制作笔录,是仲裁庭开庭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明确规定,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人笔录。记录人员记录开庭情况时,应当客观、准确,对开庭主体、开庭时间和地点,特别是开庭经过和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必须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客观反映各方面意见。开庭笔录是重要的仲裁活动资料、,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还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开庭笔录应当向案件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宣读,或者让他们阅读。如果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活动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他们有权申请对记录予以补正。申请补正开庭笔录是案件当事人和其他仲裁活动参加人的重要权利,仲裁庭应当予以尊重:补正申请合理,仲裁庭应当给予补正;仲裁庭认为补正申请确实没有理由的,可以决定不予补正,但必须记录该补正申请。
54.在进入仲裁程序后,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吗?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当事人自行和解是指仲裁程序开始后,双方当事人就劳动争议的标的,通过协商,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结束仲裁活动的行为。(1)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享有自行和解权。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双方都可以通过协商自行达成和解。由于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处理劳动争议最理想的方式是充分协商。自行和解建立在自愿、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是在没有第三个人参与的情况下达成的和解,是当事人自主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我国历来倡导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同心愿。劳动争议仲裁双方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平和地解决劳动争议,有利于减少当事人之间的心理对抗,有利于当事人和睦相处,还可以避免当事人之间因解决争议加剧双方的隔阂和对立。通过当事人自行和解,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2)和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对解决劳动争议达成共识,应当签订和解协议。协议中应明确劳动争议的事实、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案以及双方的意见等。虽然当事人自行和解是当事人自己的权利,但是和解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3)申请仲裁的当事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当事人自行和解后,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申请仲裁的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撤回仲裁的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应当准予撤回仲裁申请,并制作仲裁决定书。
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不是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定程序,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进行和解,国家鼓励当事人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但是,任何一方或者他人都不得强迫劳动争议当事人进行自行和解。
55.在进入仲裁程序后,还需要调解吗?调解书的效力如何?
答: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是仲裁程序的必经程序。调解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查清劳动争议的事实,分清双方当事人的责任,以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在仲裁裁决之前,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从而结束争议的仲裁的过程。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对于劳动者来说,愿意平和地处理劳动争议。在处理争议的过程中,不激化矛盾,不伤感情。解决纠纷后,劳动者仍然可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用人单位也愿意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尽快化解矛盾,缩短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因此,在劳动争议仲裁的实践中,多数当事人选择以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实行先行调解的原则,有利于劳动争议的及时解决,有利于改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保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同时,以调解解决争议的方式减少仲裁和诉讼程序,可以降低劳动争议处理的成本,节约当事人的精力和财力。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也便于当事人履行。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的实践证明,仲裁调解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佳途径。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调解必须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的,调解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仲裁庭不得强迫任何一方当事人接受调解。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尽管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协议的内容也不得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否则,协议无效。仲裁庭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仲裁调解书。
仲裁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和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并送达双方当事人,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双方当事人应当按期履行仲裁调解协议。经过仲裁庭先行调解,双方当事人对劳动争议处理结果存在分歧,不能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虽然已经达成调解协议,但是,在调解书送达之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或者当事人拒绝接收仲裁调解书的,这些均属于仲裁调解不成,意味着调解程序结束。在仲裁调解不成的情况下,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以裁决的方式结案。
56.劳动争议的仲裁期限是多长时间?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自1987年我国恢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以来,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劳动争议案件日趋复杂,争议内容越来越多样化,调解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效率,缩短处理劳动争议的周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者维权的成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劳动法规定的60日期限的基础上缩短了仲裁期限,是为了加速审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对于一些特殊案件,案情相对比较复杂。例如,工伤争议案件,在审理中需要经过劳动关系认定,或者工伤鉴定等程序,处理周期较长,难以在法定仲裁期限内作出裁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另外,在案件处理过程中,遇到工伤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或者其他致使仲裁庭无法继续审理的情况,经仲裁委员会审查同意,可以中止仲裁。仲裁中止期间不应计入仲裁期限。
劳动争议仲裁期限是法定期限,仲裁庭必须在法定期限内结案。如果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法律赋予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还规定,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7.什么是先行裁决?
答:先行裁决是指仲裁庭在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对其中已经查明的一部分事实,预先进行仲裁的制度。在劳动争议处理的社会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无故拖欠、扣罚或者停发劳动者的工资,致使劳动者生活无保障,或者劳动者因工负伤或患病,用人单位不支付医疗费用等,这类劳动争议属于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事实非常清楚,并且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仲裁庭裁决时,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
58.哪些争议案件可以先予执行?仲裁裁决先予执行的条件是什么?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可以裁决先予执行。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都是与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关,针对现实中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问题,为使劳动者的权利能够及时实现,保证劳动者的正常生活,该条规定,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可以裁决先予执行。但是,仲裁庭只有裁决权,没有执行权。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后,应当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仲裁庭经过审查,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的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第二,申请人的经济困难,仲裁庭必须裁决先予执行,否则,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正常生活。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恶意拖欠、克扣劳动者的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的工资,致使劳动者断绝生活来源,生活极度困难。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及时、有效的保护。此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提出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仲裁申请,往往由于经济极度困难,出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仲裁庭先予执行。因此,该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59.仲裁庭通过裁决决定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案一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一名首席仲裁员、两名仲裁员。仲裁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裁决决定,也就是说三名仲裁员中至少有两名仲裁员表示赞成,裁决才可以作出。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仲裁员有不同意见是难免的,每名仲裁员都享有平等的表决权,为保证裁决不因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而难以作出,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对于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仲裁庭必须详细、如实地记录仲裁员的否决意见,并说明不同意见的理由。当仲裁庭不能以多数通过裁决决定时,首席仲裁员的意见是决定性的意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60.仲裁裁决书有哪些内容?
答: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应当制作仲裁裁决书。裁决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1)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单位名称和地址、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代理人的姓名、职务;(2)仲裁请求和理由;(3)争议的事实;(4)裁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5)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裁决的结果;(6)如果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期限;(7)裁决日期。
裁决书必须由仲裁员签名,并且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
仲裁庭作出裁决,制作裁决书,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此15日期限内,裁决书暂不生效。15日期满,当事人未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这样规定,也是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权利。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已将其不同意见和理由如实记人笔录中,所以法律允许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自主决定是否在裁决书上签名,即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是否在仲裁书上签名都不影响仲裁书的法律效力。
61.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可以终局裁决吗?
答:自1987年我国恢复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以来,形成了“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20年实践证明,“一调一裁两审”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使劳动争议尽可能地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得到解决,尽量减少打官司。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基本上维持了现行“一调一裁两审”的程序,同时结合劳动争议案件的实际情况,该法第四十七条新增加了两类案件为终局裁决:第一类是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第二类是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这两类案件中,第一类属于涉案数额较小,第二类属于不执行国家明确规定的劳动标准。这两类案件在全部劳动争议案件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增设上述两类案件终局裁决的程序,目的首先是缩短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周期,使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尽快得到解决,使利益受损的劳动者尽快得到经济补偿。
62.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是否可以向法院起诉?
答:为了确保终局裁决案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了对终局裁决案件劳动者一方当事人的司法救济途径,即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的诉权,在审议中,有的常委委员提出,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将实行终局裁决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争议案件占全部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大多数,鉴于目前我国仲裁员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为确保终局裁决能够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应当规定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劳动者提供最终的司法救济途径。因此,该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对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对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终局裁决不服,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者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行使自己的权利,因自己的原因延误提起诉讼的时间,劳动者将丧失通过司法程序保障自己权益的权利。
63.用人单位对终局裁决不服是否可以向法院起诉?
答:对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终局裁决,如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服,他们享有平等的诉讼权,也就是都享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但是,由于第四十七条所列可以终局裁决的案件,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不履行义务的行为的,因此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先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终局裁决,法院裁定撤销终局裁决的,当事人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终局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裁决:(1)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法律;法规是终局裁决的重要依据,如果适用的法律、法规有错误,必然影响仲裁裁决的准确性。(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根据该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违反管辖权的规定所作出的终局裁决,用人单位可以申请撤销裁决。(3)违反法定程序的。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作出终局裁决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4)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这些证据必须是属实的,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对方当事人没有如实提供证据,隐瞒了重要的证据,以致影响了裁决的公正。(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如果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终局裁决有前面所述六种情形之一时,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终局裁决。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组成合议庭,经审查核实,认为裁决确有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终局裁决。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终局裁决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15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要强调的是用人单位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终局裁决不服的,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程序是用人单位首先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终局裁决。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终局裁决的,当事人才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用人单位撤销终局裁决申请的,当事人就不可以再提起诉讼。
64.除终局裁决以外,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是否可以起诉?
答: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除终局裁决以外的其他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除第四十七条规定终局裁决以外的其他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要求人民法院按照司法程序处理劳动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诉讼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最终的司法救济渠道。
当事人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必须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第一,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人必须是与劳动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即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当事人因故不能提起诉讼的,可以委托代理人代其起诉。第二,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必须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是先调解、再仲裁、再经两次审判的程序。当事人不能就劳动争议事项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第三,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除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终局裁决以外,当事人对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四,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劳动争议诉讼的主体是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不得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五,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起诉讼。当事人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于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逾期的,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予以证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民事诉讼程序,采取两审终审制,即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人民法院经审理作出一审判决;对一审法院的判决不服的,还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经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作出判决,二审法院的判决是劳动争议的终审判决,当事人必须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还规定,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定期限届满时,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65.为什么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必须履行?如果不履行怎么办? 答:当事人有履行调解和裁决的义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仲裁书,当事人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这里规定的期限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调解书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一旦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仲裁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情形与调解书不同,仲裁书送达当事人后并不立即生效,要看当事人是否有异议。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定期限届满时,当事人未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一旦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按照裁决规定的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可以申请法院执行。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国家强制手段,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等法律文书所规定的义务,保证调解书、裁决书等法律文书所规定的内容得以实现的司法活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生效的调解书、裁决书有权予以执行。如果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提出。书面申请书的内容包括:已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书;执行的内容;申请执行的原因、理由。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执行。
第四章 附则
66.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是否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按照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专门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规定了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与职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是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来实现的。这种聘用合同的性质与劳动合同并无实质不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与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相一致,将不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纳入适用范围,既解决了实践中无法可依的问题,又能利用现有的较成熟的纠纷解决机制解决人事争议,节约了国家公共资源。同时,考虑到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特点和现行法律、法规的特殊规定,如我国教师法、医师法等法律,对教师、医师的聘用有专门规定,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里仅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
67.劳动争议仲裁是否收费?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制定以前,针对劳动争议仲裁,各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定的收费标准不同,主要包括劳动争议仲裁费、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劳动仲裁收费大多按照标的收取。很多劳动者因为交不起劳动仲裁费而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考虑到劳动争议仲裁的收费已经成为有些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障碍,该法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在确立了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的前提下,为保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效地履行职责,必须解决其经费来源问题。各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解决劳动争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的劳动仲裁机构没有专门的经费,而是由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内部协调。由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紧缺的问题;所以,内部协调难度很大,劳动争议案多、人少、经费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有利于保证各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68.为什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布时间与施行时间不一样?
答:依照立法法的规定,法律条文中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但有些法律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些法律的施行日期要比公布日期延后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法律的公布和法律的施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的公布是指由特定机关将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向全社会予以公告;法律的施行是指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这是法律的性质和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法律的具体实施时间,而不是在公布之日起施行,主要是因为一部法律的出台要考虑到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国务院以及各部委制订的法规、部门规章要根据新法进行清理,凡是与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要进行修改或废止,清理后重新公布。对于法律规定的一些新的措施,国务院以及各部委要根据法律的规定制定配套法规及规章,便于实际操作。因为法律本身涉及的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具体的实施细则还要由国务院及各部委研究制定。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公布时间是2007年12月29日,而施行时间是2008年5月1日,给具体执行该法的有关部门和机构一定的准备时间。法律中明确规定具体的施行时间还涉及法律的溯及力问题。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在它生效前发生的行为和事件所具有的效力。也就是说一部新公布的法律生效后,在它之前发生的行为和事件是否适用新法的问题。我国法律一般不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除非法律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该法规定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如果在2008年5月1日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仍然适用当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在该法施行日期到来后,才能适用。
第二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试题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法》于()年发布,其中第十章对劳动争议进行了规定。(2分)A.1993B.199
4C.199
5D.1996 您的答案为: B 解析: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于()年发布。(2分)A.2007
B.2008
C.2009
D.2010 您的答案为:D 解析: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于()年发布。(2分)A.200
1B.200
2C.200
3D.2004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4.国务院《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于()年发布。(2分)A.1990B.1991
C.1992
D.1993 您的答案为:D 解析: 5.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于()年发布。(2分)A.1985B.1986
建立
B.中
C.1987
D.1988 您的答案为:C解析: 6.1987年至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处于()时期。(2分)A.断C.空白D.恢复和发展 您的答案为: D解析: 7.1956年至1986年,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处于()时期。(2分)中断C.空白D.恢复和发展
A.建立B.您的答案为:B 解析: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于()年发布。(2分)A.2005
B.2006
C.2007
D.2008 您的答案为:B解析:
A.2006年12月30日
B.20079.《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颁布的。(2分)年4月30日您的答案为:C解析: C.2007年12月29日
D.2006年12月29日
10.《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颁布,()实施的。(2分)月30日,2007年4月30日
A.2006年12
C.2007
B.2007年12月29日,2008年5月1日年5月1日,2008年12月29日您的答案为:B解析:
D.2006年12月29日,2007年5月1日
11.1949年至1956年,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处于()时期。(2分)中断C.空白D.恢复和发展
A.建立B.您的答案为: A解析: 1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实施的。(2分)年12月30日您的答案为:A解析: C.2007年4月30日
A.2008年5月1日B.2006
D.2007年12月29日
13.拖欠工资争议的时效为劳动关系()。(2分)个月C.终止之日
D.终止后1年
A.开始之日B.开始后3您的答案为:D 正确答案为:C(新法为1年)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
14.《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拓宽的调解渠道有()。(2分)调解委员会B.劳动仲裁部门
A.企业劳动争议
D.乡镇
C.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您的答案为: A,C,D 解析: 15.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成员有()。(2分)同级工会代表C.用人单位代表
D.职工代表
A.劳动行政部门代表B.您的答案为: A,B,C 解析: 16.《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出台的影响有()。(2分)体系B.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
A.完善企业用人制度
D.推动《劳动
C.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合同法》的贯彻落实
您的答案为: B,C,D 解析: 17.以下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内容适用范围的有()。(2分)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争议
A.因确
B.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D.因除名、辞退、辞职和离C.因工作方式、内容和职责发生的争议职发生的争议
您的答案为: A,B,D 解析: 18.特殊调解协议指的是因支付拖欠()事项达成的调解协议。(2分)报酬B.工伤医疗费
A.公正及时解决劳动
D.推动《劳动合C.经济补偿金
D.赔偿金
A.劳动您的答案为:A,B,C,D解析: 19.《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宗旨是()。(2分)争议B.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C.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同法》的贯彻落实 您的答案为:A,B,C 解析: 20.《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体适用范围有()。(2分)B.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您的答案为:A,B,C,D解析:
C.劳务派遣
A.民办非企业单位
D.非全日制用工 21.对于()案件,实行“一裁终局”。(2分)议案件C.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发生的争议
A.小额争议案件B.大额争
D.执行企业劳动标准时发生的争议
您的答案为:A,C解析: 22.以下是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是()。(2分)维权成本高C.受案范围窄
D.其他问题
A.周期长、效率低B.您的答案为: A,B,C,D 解析:
三、判断正误题
23.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2分)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于2010年发布。(2分)您的答案为:A解析: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25.对于大额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局”。(2分)您的答案为:B 解析: 26.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内容适用范围。(2分)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2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内容适用范围。(2分)A.正确
A.正确
B.错误 B.错误
您的答案为:A解析: 28.工会要参与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工作。(2分)您的答案为:A解析: 29.1988年至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2分)错误
您的答案为:A解析:
A.正确B.30.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2分)错误
您的答案为:A解析:
A.正确B.31.在对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局”时,可以不考虑劳动者的诉权。(2分)正确B.错误
A.正确
A.您的答案为:B解析: 32.拖欠工资争议的时效为劳动关系终止之日。(2分)您的答案为: A 解析:
B.错误
33.劳动争议处理的途径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2分)A.正确B.错误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34.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2分)A.正确B.错误
A.您的答案为:A解析: 35.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2分)正确B.错误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36.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内容适用范围。(2分)您的答案为:A解析:
A.A.正确
B.错误
37.《劳动法》于1990年发布,其中第十章对劳动争议进行了叙述。(2分)正确B.错误 您的答案为:B 解析: 38.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2分)您的答案为:A解析:
A.正确
B.A.正确
B.错误
39.国务院《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于1993年发布。(2分)错误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4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于2005年发布。(2分)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为:B 解析: 41.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2分)您的答案为:A解析:
A.正确
B.A.正确
B.错误
42.1956年至1987年,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处于建立时期。(2分)错误
您的答案为: B 解析: 43.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工单位的违法用工行为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体适用范围。(2分)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44.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2分)您的答案为:A解析: A.正确
A.正
B.错误
45.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于1988年发布。(2分)确B.错误
您的答案为:B解析: 46.个人承包经营用工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体适用范围。(2分)正确B.错误
A.正确
A.您的答案为:A解析: 47.《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9年5月1日实施的。(2分)错误
您的答案为:B解析:
B.48.《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12月29日颁布的。(2分)A.正确B.错误
您的答案为:A 解析: 4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于2001年发布。(2分)您的答案为:A解析:
A.正确
B.A.正确
B.错误
50.1949年至1957年,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处于中断时期。(2分)错误
您的答案为: B
第三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讲座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讲座
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背景
(一)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日趋复杂、内容多样、处理难度增大。
(二)劳动争议仲裁规则层级较低,且因地而异,缺乏公信力。
(三)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长,劳动者维权成本高。
(四)劳动保障立法进展加快,致使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增长进一步加大。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目的(一)力争将争议解决于基层,强化协商与调解方式的作用。
(二)完善仲裁制度,加强司法救济,增强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
(三)与其它劳动保障立法相配套,形成较完备的劳动法律制度。
三、两者之间的主要变化
《劳动法》第10章、《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比,从法律法规的条文看,《劳动法》只有一章共6条规范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有5章43条;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却有4章54条。从其内容看,后者在总结劳动争议处理工作20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极大地完善了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制度,对我国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将发挥较好的保证作用。两者之间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劳动争议的主体和标的适用范围(或称“受案范围”)扩大了(见第2、52条)
(二)解决争议的原则增加了(见第3条)
(三)举证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见第6、39条)
(四)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作了细化性的调整(见第5、47、48、49、50条)
(五)集体争议的划分标准有变化(见第7条)
(六)对仲裁与监察的交叉点作出明确的规定(见第9条)
(七)解决争议的方式强化了协商和调解的作用(见第4、10、13、16条)
(八)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规定也有变化(见第17、18、19、20条)
(九)关于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原则没有变,但管辖具体规定不同了(见第21条)
(十)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规定有新内容(见第22、23条)
(十一)劳动争议仲裁庭审理案件应公开进行(见第26条)
(十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限变化较大(见第27、29、30、32、35、43条)
(十三)劳动争议仲裁增加了“先行裁决”和“先予执行”,同时规定“免费仲裁”(见第43、44、53条)
(十四)劳动争议诉讼也有新规定(见第49、29、43条)
四、劳动争议处理重点问题解析
(一)对员工擅自离职应如何处理
1.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健全时,可直接向员工发出违纪解除合同通知。
2.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时,可采取以下做法:
(1)送达书面通知,限期上班,并提出对愈期不上班的处理措施。
(2)对愈期者,按规定或按通知作违纪辞退。
(3)对不来办手续的,依据规定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
(4)凡是书面的通知均须及时送达。
(二)辞退员工证据的采集
1、规章制度公示证据的采集
2、日常管理工作中证据的采集(包括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职务、岗位调整,工资调整,奖惩决定,考勤状况,进行培训,相关协议的签订等)
3、文书送达证据的采集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劳动争议(2007 年 12 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7 年 12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十届)第八十号公布 自 200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总则 调解 仲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一般规定 申请和受理 开庭和裁决
第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三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 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 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 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 讼。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 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 果。第七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代表参加 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 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
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第二章 调解 第十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 企业劳动
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 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 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第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 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第十三条 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第十四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 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当事人可以依法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申请仲裁。第十五条 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 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第十六条 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 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 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 政区划层层设立。第十八条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制定仲裁规则。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进行指导。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二)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三)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四)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第二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设仲裁员名册。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曾任审判员的;
(二)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
(三)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
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的;
(四)律师执业满三年的。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 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 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第二十二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 当事人。第二十三条 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 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劳 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第二十五条 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 活动;无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 属或者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 第二十六条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第二节 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 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 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 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 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 方当事人
。第二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 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 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 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 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 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
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仲裁庭由三名仲裁 第三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第三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 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第三十三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 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 人。第三十四条 仲裁员有本法第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情形,或者有索贿受贿、徇私
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其解聘。第三十五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 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第三十六条 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 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 席裁决。第三十七条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 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 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 员或者独任仲裁
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 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四十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 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 仲裁申请。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第四十三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 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
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 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第四十四条 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 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二)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第四十五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 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第四十六条 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 名,也可以不签名。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 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
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
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
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 请撤销裁决:
(一)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 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
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 发生法律效力。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 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 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本法执 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五十三条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第五十四条 本法自 200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调解
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申请和受理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七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章 调解
第十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第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第十三条 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第十四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第十五条 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第十六条 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第十八条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制定仲裁规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进行指导。
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二)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三)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四)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设仲裁员名册。
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曾任审判员的;
(二)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
(三)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的;
(四)律师执业满三年的。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二十二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第二十三条 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二十五条 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无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第二十六条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二节 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第二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
第三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三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四条 仲裁员有本法第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情形,或者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其解聘。
第三十五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第三十六条 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
回仲裁申请。
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第三十七条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
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四十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
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四十三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
第四十四条 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二)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
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第四十五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四十六条 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
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本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第五十四条 本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广东佳思特律师事务所王美舟律师提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六大看点:免费仲裁:
之前是按照请求金额的5%收费,很多人多交不起仲裁费;现在是免费仲裁(见第53条),到法院也只收10元或者50元,真正做到了免费仲裁诉讼了。确实太好了,我为劳动者欢呼!只要大家不断呼吁和努力,相信法律能保护弱者(而不是有权有钱者),能维护公平正义!仲裁时效延迟到1年
之前是60天,过期就丧失权利;现在是1年,其中,工资争议从终止劳动关系后计算时效;仲裁时效还可以中断延长。(见第27条)增加了仲裁范围
如保险争议,以前是不受理的(见第2条)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见
第44条)
之前是不行的,工人出现工伤后,老板故意不支付医疗费,工人被迫出院打官司,现在可以要求在未最终裁决前先紧急裁决支付医疗费、工资等“救命钱”。
5部分小额仲裁案件一裁终局(见第47条)
以前老板打官司,有一个“法宝”,就是拖,从仲裁、一审、二审到执行,把工人拖死,现在立法有所改进,就是对(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的裁决,企业不服裁决,无权向法院起诉,但工人可以起诉。
6规定了仲裁时间不超过60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第43条)
该法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大家努力,还可以慢慢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