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贸易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数量上剧增,在性质上日益复杂,风险也随即增多。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情形时有发生,此时,当事人往往会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作为免责事由。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不可抗力条款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没有采用任何一国国内法中既存的相应术语,而使用了一套独有的术语,导致本条款在适用时经常引起争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不可抗力导致的障碍入手,分析此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适用问题。
【关 键 词】不可抗力;免责事由;障碍
Abstract:Nowadays,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trad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whose number increases dramatically and nature becomes complex,so the risk immediately increases.In the activities of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due to force majeure circumstances,the contract cannot work at times,so the parties often invoke the force majeure clause as exemptions.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the force majeure clau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however, because of not using corresponding term of any State’s domestic law,the use of a set of unique terms often lead to controversial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rms.Aiming at this proble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lause’s appli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beginning with the obstacles what the force majeure lead to.Key words: Force majeure;Exemption from duty;Impediment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目 录 不可抗力制度的构成.................................................1 1.1 不可抗力制度的渊源...............................................1 1.2 不可抗力制度的含义...............................................2 1.3 不可抗力制度的法律规定...........................................2 1.3.1 国外法与国内法的规定...........................................2 1.3.2 国际公约.......................................................3 1.4 不可抗力与其它易混淆免责事由之比较...............................3 1.4.1 不可抗力与艰难情势.............................................3 1.4.2 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4 2 CISG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4 2.1 不可抗力事件范围.................................................4 2.2 不可抗力的通知义务...............................................5 2.3 不可抗力的免责范围...............................................5 2.4 不可抗力的免责期间...............................................6 2.5 不可抗力的举证责任...............................................6 2.6 不可抗力免责的法律后果...........................................7 2.6.1 合同解除.......................................................7 2.6.2 合同迟延履行...................................................7 3 不可抗力条款适用之新思路...........................................8 3.1 主观要件分析.....................................................8 3.2 客观要件分析.....................................................9 3.2.1 超出控制能力的障碍.............................................9 3.2.2 障碍及其后果不能避免或克服.....................................9 3.3 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关系........................................10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声 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在国际货物贸易中,买卖合同一旦成立,双方当事人就必须严格遵守,这是“契约严守”原则在合同法领域最鲜明的体现。然而,大多数国际货物买卖都并不能及时交货,在合同成立后买卖双方会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此时因为买卖双方分处两个不同的国家。“签约后,有时会因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而出现某些双方当事人预料不到和无法预防的意外事故”。①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合同当事人的履行能力,使合同履行变得十分艰难,甚至使合同履行成为根本不可能,从而会使买卖双方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此时,负有债务的一方为了避免己方遭受更大的损失,往往会援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s of Goods简称CISG)中的不可抗力条款作为免责事由,但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法典》中就可见其雏形,近代的《拿破仑法典》首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各国立法以及有关国际公约都相继对此作了规定。德国商法典
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了后期发展而来的较为成熟的制度,我国的规定还是比较完善的。《民法通则》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同履行不能时,免除当事人责任的规则”。①艰难情势规则是指在合同履行出现艰难情事的情况下,不利方当事人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要求与对方当事人重新谈判的规则。在不可抗力规则的制度下,只要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当事人单方就可以行使权利,在情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订约的基础得以丧失,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订约目的消失时,则可以解除合同,如果障碍的存续只是短暂的,其影响有限,则可以迟延履行合同。在艰难情势规则的制度下,如果事件的发生导致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差距悬殊,那么处于劣势方的当事人就有权要求重新谈判。一般情况下,不可抗力规则适用于因意外事件导致合同义务履行不可能,艰难情势规则适用于不利方当事人的履约变得艰难,而并非不可能的场合,不可抗力导致的后果是法定的,艰难情势的后果则需要双方当事人协商,重新拟定。
1.4.2 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可抗力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
二者的区别是:首先,损害结果的发生原因不同。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造成损害而找不到具体的行为人,而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是因为行为人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其次,对损害预见的标准不同。两者都有不可预见性,但是有区别,这也是两者重要的区别。不可抗力着眼点在当事人的合同上,因此不可抗力强调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对事件的发生不可预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当事人可能会预见到事件的发生,如暴雨导致的大洪水,天气预报是有可能预见到的。而意外事件着眼点在于行为人自身行为的损害性,行为人的行为肯定发生了危害后果,但是这个危害是行为人当时预见不到的,强调的时间性比较短,在事件发生的一定的期间内。最后,当事人对事件的意识心态不同。不可抗力是行为人没有办法抗拒损失的产生,所谓事件的不能控制、不能克服;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行为人根本不能认识到损害结果会发生,但并不需要事件本身所具有难以避免、克服等因素。CISG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2.1 不可抗力事件范围
关于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国际上一般采用概括式、列举式和综合式三种规定方法:概括式对不可抗力的范围只做笼统的规定,例如: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意外事故属于不可抗力事件。列举式是将不可抗力事件逐一列出,例如:天灾地祸:包括泥石流、火灾、沙尘暴、火山灰以及闪电等;战争:包括战争以及类似战争的情事、封锁以及禁运等;内乱:包括骚乱、内战、内乱以及革命等;政治、社会问题:包括政府命令、扣压、制裁以及罢工等。综合式是列举式与概括式的结合,在对经常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列出的同时,加上概括性的兜底规定。目前,多数国家在进出口贸易合同中一般都采纳综合式的方法来规定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CISG采取概括式的方法对不可抗力条款加以规定,具体内容前文已做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① 孙美兰: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免责规定之研究,载《法学》2004年,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2 不可抗力的通知义务
《公约》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一规定并没有很好地保护违约方的责任,因为,如果在障碍消除之后,非违约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而此时若继续履行将会使违约方遭受重大的损失,这样一来,就违背了当事人的免责初衷,导致结果不公平。在我看来,对于此类案件不能够一概而论,应该针对个案的特殊情况,由仲裁者或法官做出适当的裁决,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2.4 不可抗力的免责期间
根据79条
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机构出具。
2.6 不可抗力免责的法律后果
关于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大致可分为:迟延履行或解除合同。在实践活动中,迟延履行或解除合同也是最为普遍发生的两种法律后果,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2.6.1 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期限尚未界至或届满之前,一方当事人表示不履行合同或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为避免损失或损失的扩大而终止合同的行为。合同的解除形式因为标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按人数标准划分为单方解除与双方解除、按法律效力划分为约定解除与法定解除等。其中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处,由于不可抗力事故导致的合同解除便属于法定解除。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法定解除权是指合同当事人在不可抗力发生后依据法律不必经过对方同意而可以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法律设置不可抗力下法定解除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不可抗力的发生已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时”,①受影响方可以基于不可抗力制度跳出必须履行合同的死胡同,调整个人利益。
通常情况下,只有守约方才享有合同的解除权,但是在不可抗力下的法定解除权则另有规定。当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双方当事人均享有解除权,并且,一旦合同目的完全落空时,双方可径直行使解约权解除合同。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可以进一步保护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那么,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是否必然会导致合同的解除呢,答案是否定的。判断不可抗力事件对案件的影响,应该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的本身性质两个角度来分析,不可抗力应该发生在合同生效之后,全部履行完毕之前。如果发生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仍然愿意的情况下,那就表示当事人愿意承担不可抗力事件带来的后果;如果是发生在合同履行完毕之后,整个事件对合同不产生任何影响,自然也不会导致合同的解除。
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合同解除的适用情形是比较常见的,当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时的目的因不可抗力事件而不可能实现时,当一方当事人若要继续履行合同将会遭受重大损失时,合同一般会被解除。但也有例外的情形,所以不可抗力免责的另外一种法律后果,迟延履行应运而生。
2.6.2 合同迟延履行 合同的迟延履行与合同解除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只是暂时推迟了合同履行的时间,而后者则导致合同的消灭。合同迟延履行的发生往往是由于障碍造成了合同履行的暂时受阻。待该情况消除之后,合同还有继续履行的可能。
与合同解除的条件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不可抗力都当然的导致合同的迟延履行,只有在不可抗力发生法律效力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上文已经阐明,此处不再赘述。
① 沈理平:《论不可抗力的法律效力》,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关于合同解除与合同迟延履行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一个案件在经历了迟延履行阶段后也有可能会走向合同解除。此时要具体分析不可抗力造成的障碍对案件的影响程度,即使障碍是暂时的,但如果导致合同根本性的履行不能或继续履行对一方极不公平时,这个合同往往就会被解除。并且,根据法律的规定,合同解除时,违约方不用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迟延履行时,迟延履行方也不用承担迟延履行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不可抗力条款适用之新思路
关于免责事由的判定标准可以从《公约》中找到相应规定,即: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而且对于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考虑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大致看来,这是一个概括式的事件范围,并没有具体明确哪些事件可以划分到不可抗力的范围内,所以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都会根据自己对此概念的理解来判定一个事件是否属于不可抗力。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对此概念的解释也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很难达到一致。如果任由当事人自由的解释,一个案件很容易就会产生争议。也会违背《公约》制定时,保护交易安全、促进贸易和平发展的初衷,因此,对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判定标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1 主观要件分析
按照条款的规定,可以将判定要件拆分为三个必要条件: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不能合理预见以及障碍及其后果是不能避免或克服的。其中
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一问题,判定主体不可以极端的认为所有的事件都能预见或都不能遇见。例如,在我国某省,暴雨在一年的某一时段经常发生,但是,当暴雨在其不经常发生的时段发生时,就不能强求其是可合理预见的。因此,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判定事件的可预见性的。
3.2 客观要件分析
分析完主观要件,就要进一步来认定客观要件,因为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不可抗力事件的判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客观事件发生后,人们才会进一步去探寻当事人那时的主观状态,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客观要件会先于主观要件进入仲裁者和法官的视野。
3.2.1 超出控制能力的障碍
对于此处的判定标准,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当事人控制能力所覆盖的领域,二是障碍处于该领域内部还是外部。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数学集合,将当事人的控制能力看成是集合A,将障碍看成是集合B,只有当A和B没有交集时才可以满足此条件,换句话说,也就是障碍一定要在当事人的控制范围之外,反之,此障碍则属于控制能力之内的事件。在控制范围内的,是能够合理预期当事人可以控制,而其在客观上也有可能控制的。一般说来,与当事人行为密切相关的事件都是在控制范围内的。因此,此处的判断标准就是事件与当事人行为的相关性。例如,当政府的禁令阻挠了合同的履行时,由于政府行为造成的障碍与当事人的行为没有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外来特征,所以较容易认定为不可控制的障碍。而与当事人行为有关的非外部性原因造成的障碍,一般则难以被认定为不可控制的障碍。例如,我国曾发生的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假如,生产者提出的抗辩理由是三氯氰胺这种化学物质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无法检测出的,表面看来,似乎是超出了它的控制范围,但是只证明技术手段的不足是不够的,生产者还应该证明与其生产行为相关的其它环节都不可能发生掺入三氯氰胺的情况。
3.2.2 障碍及其后果不能避免或克服
当事人要援引公约的不可抗力条款,还需要满足的一个客观条件是障碍及其后果是当事人不能避免或克服的。公约秘书处对此的解释是,即使违约方能够证明障碍是其在订立合同时不能合理预见的,他还须证明障碍或障碍所造成的后果是他不能避免的或克服的。该规定要求负有履约义务的当事人,必须尽他最大能力去履行义务,而不是等待事件的发生为其不履约辩护。
那么,怎样来判定障碍及其后果是当事人所不能避免或克服的呢,这对当事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当事人在事情发生之前要有预防的意识。当事人必须在其能力范围内采取措施来防止那些一般有可能发生的障碍,包括采取措施预防一般性的意外事故。例如,存有服装等易燃物品的公司,就有义务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火灾。与此同时,对那些已经出现征兆的障碍,更是必须采取一切可能手段来避免。其次,“如果障碍已经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排除其后果”。①例如,陆路运输出现问题时,就应该及时的采取水路运输。总之,就是当合同还有履行的机会时,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履行它,而不能等到障碍彻底使订约时的基础丧失,订约目的变得归于零时去为不履约 ① 孙美兰: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免责规定之研究,载《法学》2004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辩护。公约之所以为违约方设定这一点,就是要求违约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扫清履约时的障碍,而且,越快越好。
这一条件的满足与否,关键是看当事人的行为,要看当事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预防障碍的发生,以及在障碍发生后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消除障碍给履约造成的影响。具体到个案中,一般在种类物的买卖合同中,当事人很难免责,例如,由于暴雨导致卖方的大米受潮发霉,但是,并不是市场上所有的大米都受潮发霉,在这种情况下,大米是可以找到替代物的,所以卖方很难免责。在特定物买卖合同中,只要导致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障碍在当事人的控制能力范围外,是当事人所不能避免或克服的,法院一般都会肯定免责事由的成立。
3.3 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关系
确认一个事件是否在不可抗力事件范围内,应该把主、客观要件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在分析事件客观情况时,进一步探寻当事人主观上的状态,如同刑法上通过对案件主、客要件的分析,来确定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此处就通过对构成事件的主、客观要件进行分析,确定当事人是否可以免责。
“确认不可抗力,首先应把握不可抗力的客观要件,即不可抗拒性”。①它包括两层含义:超出控制能力的障碍和障碍及其后果不能避免或克服。其次来考查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因为当特定事件发生后相对于所有人均构成不可抗力时,当事人可以根据客观要件直接免责,无需进一步探究主观要件。例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交房前由于地震将所有新盖楼房震塌而无法交房,地震相对于全体人们来说都是超出控制范围且不能避免或克服的,所以地震构成不可抗力事件,开发商可以免责。当事件的发生只对个人产生影响,此时就需要将主客观两个要件结合起来分析,当事人若想免责,就必须保证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例如,卖方由于管理的疏忽导致货物在大火中毁损灭失,因为该火灾的发生的对象仅对于卖方,所以就应该探究卖方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如果卖方对火灾的发生存在主观上的过错,则该事件不能构成不可抗力事件,卖方不可据此免责。
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无论是合同的签订还是履行,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买卖双方发生纠纷时,不可抗力条款通常都承担着解决纠纷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不可抗力条款存在规定不一致的现象,往往会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发广泛的争议。当被写入合同中时,基于“契约严守”的原则,不可抗力条款对当事人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国际货物买卖解决纠纷领域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保护国际货物买卖中双方当事人的利益,CISG将不可抗力条款法定化,但是,CISG的规定留给了当事人很大的揣摩空间,每一个案件都要进行分析后才能为其定性,适用免责条款。分析定性的过程是法官、仲裁者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因为个人所处的国家不同,所适用的法律制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不能保证案件裁判的公平性。因此,不可抗力条款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仍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货物买卖。
① 钱小玲著:《不可抗力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周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第二篇:法律实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对方合同的不可抗力和仲裁条款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对方合同的不可抗力和仲裁条款。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条款是一种免责条款,即免除由于不可抗力事件而违约的一方的违约责任。一般应规定的内容包括: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事件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和方式(可行、合理不苛刻),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的法律后果。
1.不可抗力的范围
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较广,通常包括以下两种:
(1)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如地震、洪水、飓风、寒流、火山爆发、大雪、火灾、冰灾、暴风雨等;
(2)由于社会原因引起的,如战争、罢工、政府禁令、封锁等。
但不可抗力事件目前国际上并无统一的明确的解释。其中对于自然力量引起的各种灾害,国际上的解释比较一致。对于社会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故,在解释上经常发生分歧。哪些意外事故应视作不可抗力,可由买卖双方在合同的不可抗力条款中约定。一般有概括式、列举式和综合式三种规定方法。目前,在我进出口贸易合同中,一般都采用综合式。即在列举了双方已明确同意的各种不可抗力事故之后,再加上“以及双方同意的其他任何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等类似字样。如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列明:“人力不可抗拒:如因战争、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雨、雪灾或其它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使卖方不能部分或全部装船或延迟装船,卖方对于这种不能装运、迟缓装运或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形均不负有责任。但卖方须用电报或电传通知买方、并以航空信件向后者出具证明这种事件的证书。”
2.不可抗力的处理
发生不可抗力事故后,应按约定的处理原则及时进行处理。不可抗力的后果有两种:一种是解除合同,一种是延期履行合同。
不可抗力事件造成的法律后果有两种:解除合同和延迟履行合同。按照《公约》的规定,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或延迟履行合同,而不承担责任,只有当既有不可抗力因素,又存在当事人过失的情况下,当事人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合同当事人是否免责以及免责的范围,要根据不可抗力与不能履行合同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不可抗力对不能履行合同的影响究竞有多大来具体确定合同当事人的责任:如果因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完全不能履行,当事人可以全部免责;如果不可抗力只造成合同的一部分不能履行,那只有这一部分责任可以免责;如果不可抗力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后的,也即发生在迟延履行期间的,不产生全部或者部分因不可抗力的出现造成不能履行合同的责任。
例: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交易中的一方若遇到不可抗力事故,就可解除合同。(错)
3.不可抗力的通知和证明
不可抗力发生后,当事人一方因不能按规定履约要取得免责权利,必须及时通知另一方,并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以减轻可能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在发出通知后,在不可抗力阻碍其履行义务期间,免予履行该义务。各方都应尽力,使不可抗力对履行合同造成的任何延误减至最小。《公约》规定,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
后,违约方必须及时通知另一方,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而且在通知中应提出处理意见。如果因未及时通知而使另一方受到损害,则应负赔偿责任。
不可抗力事件的处理,关键是对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尽管在合同的不可抗力条款中作了一定的说明,但在具体问题上,双方会对不可抗力事件是否成立出现分歧。通常应注意:(1)区分商业风险和不可抗力事件。商业风险往往也是无法预见和不可避免的,但是它和不可抗力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方当事人承担了风险损失后,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典型情况是对“种类货”的处理,此类货物可以从市场中购得,因而卖方通常不能免除其交货责任。(2)重视“特定标的物”的作用。对于包装后刷上唛头或通过运输单据等已将货物确定为某项合同的标的物,称为“特定标的物”。此类货物由于意外事件而灭失,卖方可以确认为不可抗力事件。如果货物并未特定化,则会造成免责的依据不足、比如四万米棉布在储存中由于不可抗力损失了两万米,若棉布分别售于两个货主,而未对棉布作特定化处理,则卖方对两个买主都无法引用不可抗力条款免责。
不可抗力事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可预见性。不可预见性指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不能预见。必须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而不是当事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来判断对某种现象是否可以预见。但货币贬值等普通商业风险除外。(2)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不可避免是指当事人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即合同当事人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管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但是客观上并不能阻止这一意外情况的发生。不能克服是指当事人在事件发生以后,已尽到最大的努力仍不能克服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使合同得以履行,如果意外事件造成的结果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努力而得到克服,该事件不属于不可抗力事件。(3)客观情况。事件不是由任何一方的疏忽或过失引起的,是外在于人的行为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作为一种客观情况必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至合同不能履行以前,如果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以前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或者在迟延履行合同期间发生不可抗力事件,不能援引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条款。(4)不可抗力必须影响到合同的正常履行。只有不可抗力影响到合同的正常履行才会被视为不可抗力事件。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仲裁条款
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时,一定要依据《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在仲裁协议中必须约定以下内容:
一,要有明确的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首先要明确提出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向某一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解决纠纷。不要在条款中既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又约定向某一法院提起诉讼,这样的仲裁条款被视为无效。也不要约定“争议由合同履行地仲裁机关仲裁,对仲裁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根据我国仲裁法及仲裁法解释的规定,由于这种协议既约定了仲裁又约定了诉讼,违反了仲裁的惟一性和终局性,会被仲裁机构认定为无效约定,其仲裁申请不被受理。
其次,合同中约定了仲裁地点但没有约定仲裁机构,或虽然有约定,但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的方式、术语不规范。如:“发生争议在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仲裁解决”、“在争议所在地仲裁解决”、“争议由本市仲裁机关仲裁”、“争议由本市有关部门仲裁”、“争议在当地仲裁委员会仲裁”、“争议由ⅹⅹ市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仲裁”等。以上这些约定,在纠纷发生后,申请仲裁时,会被认为约定不明确而不予受理仲裁申请。
而如果在合同中同时约定两个仲裁机构的,如有的合同中约定:“争议可提交A市有关仲裁机构仲裁或B市有关仲裁机构仲裁”。这样的约定,往往在纠纷发生时双方当事人会就申请何地仲裁机构仲裁发生分歧,此时根据新仲裁法解释第五条之规定: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无效。可以说,这样的约定不仅没有达到简便快捷地解决纠纷的目的,反而增加了不少麻烦。
二,要有仲裁事项。
即提出对什么内容申请仲裁。一般要明确对合同履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什么纠纷申请仲裁。如合同当事人属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在前一合同尚末履行完毕时又签订了含有仲裁条款的新合同,且两合同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样会导致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一部分在仲裁管辖范围内,一部分在诉讼管辖范围内,所以一旦发生合同争议,就会出现合同当事人既要进行仲裁,又要到法院诉讼的情况。故为防止类似问题的产生,合同当事人在约定仲裁协议时,应将对前期没有约定仲裁方式的前合同一并写入新合同争议条款中。
三是要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双方必须选定某一个仲裁委员会,就是说所选的仲裁委员会必须有明确的名称,并在仲裁条款中写明所选定的是哪一个仲裁委员会。如果仅约定仲裁地点而没有约定具体的仲裁委员会,或者约定两个仲裁委员会的,则视为没有选定仲裁委员会。
四,应当具体约定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的程序规则、仲裁裁决的效力及仲裁费用的负担等内容。
(一)仲裁地点
仲裁地点乃是仲裁条款的核心所在。一般而言,在哪个国家仲裁,就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和仲裁法规。由此可见,仲裁地点不同,所适用的法律可能不同,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解释也会有差异,仲裁结果也就可能不同。因此,买卖双方当事人在协商仲裁地点时,都力争在自己国家或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地方仲裁。
(二)仲裁机构
国际贸易中的仲裁机构有两类,即常设仲裁机构和临时仲裁机构。
我国的常设涉外商事仲裁机构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总会设在北京,在深圳和上海设有分会。此外,在一些省市还相继设立了一些地区性的仲裁机构。
(三)仲裁规则
仲裁规则即进行仲裁的手续、步骤和做法。各仲裁机构都有自己的仲裁规则。按国际仲裁的一般做法,原则
上采用仲裁所在地的仲裁规则,但也允许按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并经仲裁机构同意,采用仲裁地点以外的其他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
(四)仲裁裁决的效力
明确约定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对争议双方都有约束力,任何一方都不允许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
(五)仲裁费用的负担
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仲裁费用的负担问题。一般规定由败诉方承担,也有的规定为由仲裁庭酌情决定。
具体签订合同时可以参照相关仲裁机构提供的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书范本。
五,当心软条款设置:最好慎重审查仲裁的前置程序,如双方需经过协商之类的语言
第三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案例及分析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案例
原告为甲国羊毛生产商,被告为乙国羊毛供应商。1998年9月2日,被告致电原告,提出要出售一批羊毛,并要求原告以邮寄方式回复。因地址错误直到9月5日晚才到达原告,当天晚上原告即将承诺信件以邮递寄出,该承诺信件于9月9日到达被告。
本案中当事人双方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属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被告9月2日致电原告要求出售羊毛的行为构成一项要约,尽管邮寄途中受到迟延,但是原告立即作出了承诺,该项承诺于9月9日到达被告,此时该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生效。
原告为甲国羊毛生产商,被告为乙国羊毛供应商。1998年9月2日,被告致电原告,提出要出售一批羊毛,并要求原告以邮寄方式回复。因地址错误直到9月5日晚才到达原告,当天晚上原告即将承诺信件以邮递寄出,该承诺信件于9月9日到达被告。
本案中当事人双方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属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被告9月2日致电原告要求出售羊毛的行为构成一项要约,尽管邮寄途中受到迟延,但是原告立即作出了承诺,该项承诺于9月9日到达被告,此时该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生效。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情简介】:
原告A公司与B公司订立买卖合同四份,约定由原告出售电机给飞达仕空调公司。合同签订后,A公司依约将货物交付对方,总货款共计47761.20美元,但B公司经多次催要未予支付。为此,A公司将B公司及其股东C公司(以下简称伊莱特公司)诉至法院。
原告A公司诉称:2004年6月1日至30日,原告与被告共签订三份合同,货款共计47761.20美元。后原告根据B公司的通知,于2005年5月委托承运人将前述三份合同约定的货物送达给B公司,并将商业发票和提单交给了B公司。B公司本应在2005年即支付货款,但经原告多次催要,B公司至今未履行支付义务。被告C公司系被告B公司的股东,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出资,出资不到位。请求判令:
1、B公司支付原告货款47761.20美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2、在B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上述债务的情况下,C公司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上述款项承担补充还款责任;
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法院查明,原先诉称买卖合同事实成立;另查明,B公司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其股东为C和南京某有限责任公司,其中C公司认缴注册资本总额3333333美元,占注册资本总额比例33%。截止2007年12月3日,C公司实缴注册资本833333.34美元,其余出资未到位。
【海泰律师评析】: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准据法之确定
关于本案法律适用问题。由于原告A公司是韩国法人,本案属涉外民商事纠纷。但当事人未在合同中对纠纷解决适用法律作出选择,且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等在中国境内,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与本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因合同履行引起的纠纷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对于出资不足的股东责任承担的法律适用,由于B公司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合营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令和有关条例规定。故因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东出资不足而发生的纠纷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二)真实合法的合同应得到充分的遵守
关于B公司的合同欠款问题。A公司与B公司之间签订的四份买卖合同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并无违法之处,当属合法有效,合同双方均应严格按约履行各自合同义务。合同签订后,A公司按约履行了供货义务,B公司理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货款,因其未按约履行付款义务,引起本案纠纷,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A公司要求B公司支付货款47761.20美元并赔偿相应的利息损失的诉讼请求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支持。但A公司要求将所欠货款折合成人民币后计算利息,没有法律依据,不应予支持。
(三)股东在应出资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关于C公司的责任承担。A公司以B公司的股东伊莱特公司未按规定缴纳出资为由要求C公司对B公司的欠款承担补充还款责任,并提供了B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证明C公司出资不到位的情况。根据我国公司法律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B公司的股东未能足额缴纳出资,应承担相应出资不足的民事法律责任。A公司要求在B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C公司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B公司的合同欠款承担补充还款责任的诉讼请求,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支持。
(四)审判结果
(1)B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A公司货款47761.20美元并赔偿A公司相应利息损失(自2006年1月1日起至判决给付之日止按中国银行颁布的同期美元贷款利率计算);
(2)在B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上述欠款的情况下,C公司在其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上述款项承担补充还款责任。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案例
案例3北京市物资总公司诉韩国LG商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纠纷案
【案情】
1996年3月1日,北京市物资总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就苯乙烯买卖事宜给韩国LG商事驻北京的办事机构发去传真称:“我司接受贵司USD575/MT,CFR湛江报价;我司将尽快拟好合同文本以供双方正式签约;请将ASTM2827
—88项下之详细英文规格传给我们以便打印到合同文本上。”当天,LG商事驻北京的办事机构给物资公司发来传真称:“我方已按下列条件拿到货物;品名,苯乙烯单体;原产地,韩国;质量,ASTMD-2827-88标准;数量,2 000公吨+/-5%;价格,成本加运费中国湛江港船边交货价格,每吨575美元;付款方式,即期信用证;交货期.1996年4月1日/或左右到达湛江;昨天我方已通知你方,你方必须从4月1日起安排好岸边的储罐以便接货。我方将十分感谢你方对以上条件的书面确认。”同一天,即1996年3月1日,物资公司还给LG商事驻北京的办事机构发去另一份传真,称:“关于2 000公吨苯乙烯单体,感谢贵方3月1日F'AX报价,现正式确认如下:品名,苯乙烯单体;规格,ASITMU-2827-88;数量,2 000MT+/-5%;产地,韩国;价格,USD575/MTCFRZHANING,CHINA(注:原文如此);到货期,1996年4月1日以后~1996年4月15日前;付款方式,L/C AT SIGHT即期信用证;另请贵方尽速办妥下列事宜:
1、请将ASTMD-2827-88的详细英文规格列明并FAX给我方.以便做合同时使用。
2、请尽力努力将到货期延到1996年4月8日„„”
1996年3月5日,LG商事驻北京的办事机构给物资公司发来传真,其主要内容为:在3月1日下午北京时间4点40分收到你方确认,但是北京时间与韩国时间有一个小时的时差,即你方的确认是在韩国时间5点40分到达我处,由于没有在韩国工作时间5点30分以前收到你方要求在4月1日左右供货的确认,这批货已被卖掉了。后物资公司就赔偿问题与“L商事进行协商,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物资公司遂诉至法院,并约定适用《公约》解决争议。
案例4被申请人对《售货合约》的部分修改是否影响合同成立案 【案情】
2000年6月5日,被申请人向申请人发盘出售l0000吨菜籽粕,质量标准为:油蛋白在38%以上,水分在12.5%以下,单价FOB中国张家港78美元/吨。2000年6月7日,申请人接受被申请人的发盘,并要求被申请人将合同和信用证条款传真给申请人。被申请人于2000年6月9日将已盖有公章的《售货合约》传真给了申请人。
申请人收到被申请人传真的《售货合约》后,删除了原合约上“不接受超过20年船龄的船舶”的要求,并将“运费已付”修改成“运费按租船合同支付”,委托意大利米兰公司签字盖章后于2000年6月9日当天传真给被申请人。
2000年6月14日,被申请人传真给申请人香港办事处,称申请人单方面修改合同,被申请人不能予以确认,将暂缓执行合同,并要求申请人暂缓开出信用证。2000年6月22日,被申请人向申请人发函称,双方已达成的合同为无效合同,申请人所开出的信用证只能作废。
同日,申请人回函给被申请人向被申请人解释,由于合同为FOB条件,对船龄与运费支付事宜的修改将不会对被申请人履行合同产生任何影响。申请人同时告知被申请人,申请人已将合同项下的货物转卖给了意大利的下手买家,并提醒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如不履行交货义务将构成违约。如被申请人拒绝交货,申请人只能通过购买替代货物向下家买方履约。在该函中,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在2000年6月23日的工作时间内向申请人确认被申请人将履行合同。
2000年6月23日,被申请人向申请人回函坚持声称双方所达成的合同无效以及船龄及预付运费直接影响被申请人的装船,并声称由于合同本身并未生效,该合同项下的义务和责任都只能作废。
申请人已就从被申请人处所购买的7 000吨货物与意大利的另一家××公司达成了转卖协议,申请人为履行与意大利买方的合同,不得不以每吨98.50美元的高价从新加坡的××公司处购买7 350吨的替代货物。为此,申请人多支付了150 675.00美元的货款。因此,申请人遂于2001年7月23日对被申请人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问题】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间合同是否已经成立?
【参考结论与法理分析】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就购销菜籽粕事宜已经通过要约和承诺达成一致。尽管申请人在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中作出了部分修改,但由于双方商定的是FOB价格条件,按此国际贸易术语,租船定舱和支付运费均系买方即申请人的责任,且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后风险即转移到买方,这些都与作为卖方的被申请人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上述那些修改并不对被申请人的利益有任何影响,所修改之处不构成《公约》第19条所规定的在实质上变更被申请人要约的条件。何况被申请人作为要约人也未立即对申请人所作出的变更向申请人提出反对,直至2000年6月14日被申请人才针对申请人修改的部分提出异议。因此,被申请人所提出的异议已经构成了《公约》所规定的迟延,双方合同已经成立。由于被申请人在此情况下无理拒绝履行合同,致使申请人不得不高价购买替代货物,被申请人已经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案例5卖方拒不履行交货义务案
【案情】
1992年10月24 日,中国大陆A公司(买方)与香港B公司(卖方)签订了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合同规定:由卖方向买方出售5万公斤羊毛,货物单价为USD4.10/kg CIF HONGKONG,货物总值20.5万美元,分三批交货,即于1993年4月交l万公斤、5月交2万公斤、6月交2万公斤,付款条件为信用证支付方式。合同适用法律为《公约》。合同签订后,A公司便根据该合同的内容与国内的C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将5万公斤的羊毛转卖给C公司。
A公司于1993年3月6目和4月10日分别开出l万公斤和2万公斤羊毛的信用证。但由于合同签订后不久,国际市场上羊毛价格大涨,B公司始终没有交货。此间A公司曾多次通过传真和电话要求B公司交货,B公司则回称市场上没有货源,难以交货。同时又提出,如果按原合同价格交货,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备货,希望能将货物单价提高到USD7/kg CIF HONG KONG,否则就无货可交。A公司回电表示,B公司按合同规定交付货物是其应履行的合同义务,因此不同意变更合同的价格条款,并指出如果B公司不交货,则不再按期开出第三批货物的信用证。
与此同时,A公司与C公司之间签订的买卖合同的交货期限将至,但由于B公司不交货,A公司不得不同意C公司以USD6/kg CIF HONG KONG,从其他客户手中买进5万公斤的羊毛,其差价损失则由A公司承担。据此,A公司转而向B公司追偿差价损失,但由于双方协商未果,A公司遂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B公司承担不履行合同交货义务的责任,赔偿差价及利息损失。
B公司在答辩中辩称:造成如此损失的责任并不完全在己一方,理由是:(1)A公司只开出了第一批货物和第二批货物信用证,使B公司无法履行第三批货物的交付义务;(2)B公司已将欲交付的货物备好,但由于A公司取消了其与B公司签订的买卖热轧卷板的合同,造成了B公司的重大损失,因此,B公司决定不交付羊毛。
问题:B公司的上述主张是否成立
案例6现代公司对其交付货物的品质担保责任案
【案情】
1994年8月4日,厦门某外贸公司与现代商事(香港)公司在厦门签订No.ITH94210号合同,向现代公司购买l 250吨南韩产高碳铬轴承钢。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为JISG4805—90 SUJ2(即日本标准)。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厦门公司已向现代公司说明该批货物系向厦门轴承厂出售作为制作轴承使用。合同原来是规定现代公司提供装运港SGS检验报告,后由于现代公司提出时间上有困难,改为由现代公司出具质量检验报告。但合同中明确规定质量以目的港中国商检局的品质证明为最终依据。9月8日货物运抵厦门,厦门商检局的品质证书表明货物存在巨大及链状的碳化物液析,不符合制作轴承的使用要求。权威机构——机械部洛阳研究所,出具的技术评定结论为:“该批高碳铬轴承钢不能用于制造轴承”。厦门公司向现代公司要求解除合同、退货并赔偿损失6万美元,但现代公司予以拒绝。其理由是:按照日本标准,钢材的显微组织在订货者有要求时进行检验,不得有严重的条状偏析、巨大的碳化物等缺陷。而买卖双方并未在合同中约定进行这种显微组织的检验及相关指标。所以,厦门商检局超出合同规定的检验无效,货物没有违反合同规定,不能退货,也无须赔偿。于是,双方产生纠纷。双方同意按照《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诉诸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解决。
【问题】
现代公司提供的货物是否合格?
案例8在买方延迟提货的情况下卖方保全货物的责任案
【案情】
法国卖方和德国买方签订一份出售大米的合同。合同规定,按照卖方仓库交货条件买卖。买方提货时间为8月。合同订立后,卖方于8月5日将提货单交给买方,买方据此付清了全部货款。由于买方未在8月底前提货,卖方遂将该批货物移放到另外的仓库。但到9月10日买方前来提货时发现,该批货物因新仓库贮存条件欠佳已发生部分腐烂变质。双方为此损失由谁承担发生争议。
【问题】
哪一方应对上述损失承担责任?
案例10 因无法取得进口许可证导致合同未能履行案
【案情】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于1999年4月7日在申请人提供的格式文本的基础上签订了VAIT/SHA/CR/9903/0011号合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由申请人向被申请人出售5 000吨的优质冷轧卷板,单价242美元/吨,合同货款总额1 210 000
美元。价格条件为CFR Tianjin,买方必须在1999年4月21日之前开立信用证。同时,合同还在支付条款中规定,若买方未按时开立信用证,买方应向卖方支付合同金额的3%作为罚金(Penalty)。
被申请人因进口许可证问题没能在合同规定的开证期间开出信用证。4月30日,被申请人传真给申请人,称已与有关部门签订了“办证协议”,且已付相应款项,预计在5月5日可拿到许可证,恳请延长开证期限。时至5月11日被申请人仍未开出信用证。申请人依约正式向被申请人提出索赔,要求被申请人于6月30日之前支付3%的罚金。双方经面谈协商未能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故申请人根据合同的仲裁条款于2000年6月向仲裁庭申请仲裁,要求被申请人支付合同金额的3%的罚金及其利息。
被申请人针对申请人的仲裁申请,提出了以下抗辩理由:
根据本案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被申请人未能如期开出信用证是因1999年1月国家主管钢材进口的职能机构发生变更,其按原途径无法获得进口许可证所致,应视为不可抗力事由造成的合同无法履行,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问题】申请人因无法取得进口许可证而未能如期开出信用证属违约还是不可抗力?
案例14在途货物的风险转移案
【案情】
香港某公司与我国某公司于1997年10月2日签订出口服装合同,价格条款为FOB青岛,11月2日货物准时通过“长风”轮出运。11月4日,香港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合同,将该批货物转卖给德国公司,价格条款为CFR汉堡,合同适用法律为《公约》。此时货物仍在运输途中。11月20日,“长风”轮在海上航行中发生海水渗漏,服装受损严重。德国公司遂向香港公司和我国某公司索赔。
【问题】
货物发生损失的风险应由谁承担?
案例18加拿大B公司是否应向中国A公司支付违约金和开证保证金利息损失案
【案情】
申请人中国A公司(买方)与被申请人加拿大B公司(卖方)于1999年12月25日签订了098号5万吨白糖的销售合同,单价USD311/MT CIF中国广西防城港,总额1 555万美元。合同付款条件规定:自合同签字之日起,卖方应在5天内按总金额2%电汇到买方中国银行某保证金账户上。买方在收到卖方保证金2个工作日内开出即期信用证正本。合同中仲裁条款规定,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均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按照该会申请仲裁时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合同签订的第二天,申请人即按合同开出了信用证,而被申请人却未能在5天内将2%的保证金汇到中国银行。1995年3月3日,被申请人称申请人开出的信用证不能接受,要求按被申请人的“信用证和合同样本”进行交易,否则,被申请人不会交出2%的保证金。但被申请人没有正式致函申请人具体指出该信用证的哪些内容与合同规定不符,而是提出超过合同约定的额外要求,这些要求包括:(1)申请人应按照被申请人提出的信用证样本重新开立信用证;(2)被申请
人将保证金交到加拿大银行的信托账户上,而非电汇到中国银行的账户上;(3)双方按照被申请人草拟的“补充合同协议书”另签协议,提高糖价,将每吨糖的价格由311美元提高到325美元。
申请人不同意被申请人的要求,双方几次协商未能解决争议,被申请人遂不再履行合同。申请人认为其已根据合同开立信用证副本,并为此投入了1 000万元做开证保证金。而被申请人置合同于不顾,不履行合同,已构成根本违约。因此,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1)承担开证保证金1 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息损失,计人民币57万元;(2)赔偿申请人预期利润损失人民币500万元;(3)支付保证金归申请人所有,按货物总值2%计31.1万美元。
【问题】
申请人的上述请求是否可以得到支持?
根本违约与一般违约
从违约的程度上划分,违约分为根本违约和一般违约。根本违约是指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使另一方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预期得到的东西,除非违反合同的一方并不预知会发生这种后果;如果违约程度没有达到根本违反合同,则为一般违约。
(一)案情简介
一家德国公司向美国公司购买了11种计算机零件,但是,双方只对其中的5种零件商定了具体价格。因此,美国公司先向德国公司发运了这5种零件。德国公司购买11种计算机零件的目的是转售给另外一家奥地利公司,由于美国公司只发运了其中5种零件,德国公司只好从其他供应商处购买了另外6种零件,完成了自己同奥地利公司之间的合同。德国公司认为美国公司的部分交货属于根本违约,拒绝向美国公司支付货款。而美国公司则要求德国公司支付已经交付的5种零件的货款。
(二)思考方向
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行为是否构成根本违约的判断标准。
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到来以前。已有根据预示合同的一方当 事人将不履行其合同义务。
(一)案情简介
福建A公司同香港H公司签订了买卖蘑菇的《售货合同书》。合同规定:A公司向H公司出售蘑菇2万箱,每箱单价10美元,总金额为20万美元,价格术语EXW福建。买方预付5000美元定金,另预付20000港元用于印刷蘑菇罐头外包装。A公司委托C印刷厂印刷蘑菇罐头的包装纸,商标为“小白兔”,并将印刷好的包装纸用于蘑菇罐头的外包装。由于“小白兔”是D公司的注册商标,因此所有的包装纸和已经贴上包装的15000箱蘑菇罐头遭到工商机关的查封,并被处以2万元罚款。这时距离双方约定的交货期只有一个星期。因此H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宣告合同无效,并要求A公司返还印刷外包装的费用以及利息、双倍返还定金、并赔偿为接收蘑菇而租赁的仓库的租赁费。
(二)思考方向
预期违约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是对方当事人宣告合同无效的根据。本案中卖方的预期违约是否构成根本违约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分析。
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是国际贸易中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为弥补由于另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而遭受的损失,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一)案情简介
一瑞士公司向一奥地利公司购买一批化肥,准备出售给第三方。奥地利公司向瑞士公司销售的部分化肥需要向一家乌克兰公司购买。奥地利公司要求瑞士公司向乌克兰公司提供一批用于运输包装的袋子,袋子的规格尺寸等是由奥地利公司提供的。
由于瑞士公司提供的袋子不符合乌克兰化学工业产品的技术要求,乌克兰公司不能使用。因此,化肥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发运。瑞士公司写信询问奥地利公司货物何时发运,并申明,如果奥地利公司不能按时交付货物,他将宣告有关没有交付的那部分货物的合同无效。卖方奥地利公司一直没有做出答复。
买方瑞士公司只好向其他公司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替代货物以履行自己同第三方之间的合同。买方瑞士公司提请仲裁,要求卖方奥地利公司赔偿以下损失:制造袋子的成本费,购买替代货物的损失,以及以上两个方面损失的利息,利息 标准是比伦敦同业拆借利率高2%。
(二)思考方向
一方违约是构成对方提出损害赔偿的原因。本案中卖方是否违约,买方提出的赔偿能否得到支持,应当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析。
(三)学理分析
本案涉及到卖方违约和买方要求损害赔偿的问题。
国际货物买卖中,由于一方违约,相对方可以要求对方进行损害赔偿。损害赔偿的范围主要有三个条件限制:(1)损害赔偿额应与因违约造成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相等,包括直接损失(实际损失)和可望获得的利益;(2)损害赔偿应当以可预料的合理损失为限;(3)受损失一方有减轻损失的义务.如果受损失方没有采取合理措施而使有可能减轻的损失没有减轻,应当在赔偿金额中扣除。
综合分析上述案例:
首先。奥地利公司未交付化肥,构成违约。第一,卖方奥地利公司没有给买方瑞士公司制造包装袋的合适的说明,使瑞士公司提供的运输包装袋规格不符,致使生产商无法发货。未交付货物的根本责任应由奥地利公司承担。第二,瑞士公司向奥地利公司发出了要求履行交货义务的通知,符合《公约》第72条(2)款的规定。第三,瑞士公司可以宣告合同部分无效,符合《公约》第73条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对任何一批货物的义务,便对该批货物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对该批货物无效。
其次,瑞士公司要求赔偿符合《公约》的规定。第一,瑞士公司在对方不履行交货义务的时候,采取了积极减损措施,从第三方处购买化肥,履行了自己同客户之间的合同,避免造成更大损失。第二,瑞士公司要求赔偿的范围符合《公约》的规定。(1)包装袋的费用。《公约》第74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这种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包装袋
由买方瑞士公司按照卖方要求提供,费用由买方承担,属于双方都知晓的事实,由于卖方提供的规格错误造成包装袋无法使用,损失应当由卖方予以赔偿。(2)购买替代品的差价。《公约》第75条规定,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而在宣告无效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买方已以合理方式购买替代货物,或者卖方已以合理方式把货物转卖,则要求损害赔偿的一方可以取得合同价格和替代货物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按照第74条规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损害赔偿。因此尽管买方购买替代货物的价格高于原合同规定的价格,但是由于是仓促购买,不可能取得同经过长期谈判而达成的价格一样优惠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买方的购买是合情合理的,卖方应当赔偿替代物购买价格同合同价格之间的差价。(3)利息。《公约》第78条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支付价款或任何其他拖欠金额,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对这些款额收取利息。买方要求卖方赔偿相关利息的要求应得到支持。包装袋费用的利息可以从买方支付包装袋费用之日起开始计算;购买替代物费用同合同价格差价的利息可从买方银行付款购买替代物之日起开始计算。
综上,本案中,卖方部分交货违约,应当赔偿买方的相关损失。
第四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案例及分析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案例
原告为甲国羊毛生产商,被告为乙国羊毛供应商。1998年9月2日,被告致电原告,提出要出售一批羊毛,并要求原告以邮寄方式回复。因地址错误直到9月5日晚才到达原告,当天晚上原告即将承诺信件以邮递寄出,该承诺信件于9月9日到达被告。
本案中当事人双方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属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被告9月2日致电原告要求出售羊毛的行为构成一项要约,尽管邮寄途中受到迟延,但是原告立即作出了承诺,该项承诺于9月9日到达被告,此时该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生效。
原告为甲国羊毛生产商,被告为乙国羊毛供应商。1998年9月2日,被告致电原告,提出要出售一批羊毛,并要求原告以邮寄方式回复。因地址错误直到9月5日晚才到达原告,当天晚上原告即将承诺信件以邮递寄出,该承诺信件于9月9日到达被告。
本案中当事人双方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属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被告9月2日致电原告要求出售羊毛的行为构成一项要约,尽管邮寄途中受到迟延,但是原告立即作出了承诺,该项承诺于9月9日到达被告,此时该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生效。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情简介】:
原告A公司与B公司订立买卖合同四份,约定由原告出售电机给飞达仕空调公司。合同签订后,A公司依约将货物交付对方,总货款共计47761.20美元,但B公司经多次催要未予支付。为此,A公司将B公司及其股东C公司(以下简称伊莱特公司)诉至法院。
原告A公司诉称:2004年6月1日至30日,原告与被告共签订三份合同,货款共计47761.20美元。后原告根据B公司的通知,于2005年5月委托承运人将前述三份合同约定的货物送达给B公司,并将商业发票和提单交给了B公司。B公司本应在2005年即支付货款,但经原告多次催要,B公司至今未履行支付义务。被告C公司系被告B公司的股东,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出资,出资不到位。请求判令:
1、B公司支付原告货款47761.20美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2、在B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上述债务的情况下,C公司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上述款项承担补充还款责任;
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法院查明,原先诉称买卖合同事实成立;另查明,B公司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其股东为C和南京某有限责任公司,其中C公司认缴注册资本总额3333333美元,占注册资本总额比例33%。截止2007年12月3日,C公司实缴注册资本833333.34美元,其余出资未到位。
【海泰律师评析】: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准据法之确定
关于本案法律适用问题。由于原告A公司是韩国法人,本案属涉外民商事纠纷。但当事人未在合同中对纠纷解决适用法律作出选择,且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等在中国境内,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与本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因合同履行引起的纠纷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对于出资不足的股东责任承担的法律适用,由于B公司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合营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令和有关条例规定。故因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东出资不足而发生的纠纷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二)真实合法的合同应得到充分的遵守
关于B公司的合同欠款问题。A公司与B公司之间签订的四份买卖合同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并无违法之处,当属合法有效,合同双方均应严格按约履行各自合同义务。合同签订后,A公司按约履行了供货义务,B公司理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货款,因其未按约履行付款义务,引起本案纠纷,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A公司要求B公司支付货款47761.20美元并赔偿相应的利息损失的诉讼请求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支持。但A公司要求将所欠货款折合成人民币后计算利息,没有法律依据,不应予支持。
(三)股东在应出资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关于C公司的责任承担。A公司以B公司的股东伊莱特公司未按规定缴纳出资为由要求C公司对B公司的欠款承担补充还款责任,并提供了B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证明C公司出资不到位的情况。根据我国公司法律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B公司的股东未能足额缴纳出资,应承担相应出资不足的民事法律责任。A公司要求在B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C公司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B公司的合同欠款承担补充还款责任的诉讼请求,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支持。
(四)审判结果
(1)B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A公司货款47761.20美元并赔偿A公司相应利息损失(自2006年1月1日起至判决给付之日止按中国银行颁布的同期美元贷款利率计算);
(2)在B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上述欠款的情况下,C公司在其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上述款项承担补充还款责任。
第五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1.简述规定商品品质条款应注意的问题。
1.合同中的品质条款,是构成商品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接货物的主要依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卖方交货必须符合约定的质量,如卖方交货不符合约定的品质条件,买方有权要求损害赔偿,也可要求修理或交付替代物,甚至拒收货物或撤销合同。
2.买卖合同中规定货物质量的方法有哪几种?
2.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主要包括:实物表示法和文字说明表示法两类。
以实物表示品质,包括“看货买卖”和“凭样品买卖”两种、前者是指卖方应按买方验看过的商品交货,适合于鲜活商品、古董、工艺品以及字画等物品的交易。后者指以样品表示商品品质并以此作为交货依据的方式,适合于难以用文字表示品质的商品。凭样品买卖时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并做好样品的留样、封样工作。
凭文字说明表示商品品质,可细分为凭规格买卖、凭等级买卖、凭标准买卖、凭说明书买卖、凭商标或品牌买卖、凭产地买卖等。
3.简述运输包装的作用。
3.运输包装又称大包装或外包装,是为了满足货物运输、装卸和存储的要求,对货物进行成件或成箱的包装。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护货物在长时间和远距离的运输过程中不被损坏和散落,同时也起到便于储存、检验、计数、分拨及节省运输的作用。
4.简述运输标准的组成内容。
4.运输标志(Shipping Marks)也称哇头,它是一种识别标志,由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一些字母、数字及简单的文字组成。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的建议,应包括四项内容:
—收、发货人名称的英文缩写(代号)或简称;
—参考号(如订单号、发票号、运单号码、信用证号码);,—目的地(港);
—件号。
5.简述采用中性包装时应注意的问题。
5.中性包装是指在商品的本身,以及商品的内包装和外包装上,不标明生产国别、地名和厂商名称的包装。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中性包装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某些进口国家与地区对某种商品实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适应某些转口贸易的特殊需要。它是出口商加强对外竞争,扩大出口的一种手段。采用中性包装要注意:买方对该产品应该有比较大量的、长期的订单,以使卖方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需要在订立合同时注意因中性包装可能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对我国已有良好市场信誉的名牌产品、紧俏商品和销路良好的商品,不应接受中性包装,否则会削弱我方产品的名牌地位。
6.简述CIF和CIP贸易术语的主要区别
(1)适用运输方式不同,CIF适合水运,而CIP则适合各种运输方式。
(2)交货地点不同,CIF的交货地点是装运港,CIP则是双方约定地点交货。
(3)风险划分界限不同,CIF的风险是越过船舷即可,CIP则是货交承运人。
(4)运费不同,CIF的运费是从装运港到目的港段,CIP交货地点到指定目的地的全程运费。
(5)所投保险险别不同,CIF是投保水运险,CIP则是投保各种运输险。
7.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应包括哪些内容?订立价格条款应注意哪些问题?
贸易合同中的价格条款一般包括两项内容,即单价和总值。单价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计量单
位、单位价格金额、计价货币和价格术语。订立价格条款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充分的市场调查,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品单价,防止作价偏高或偏低。
(2)根据经营意图和实际情况,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贸易术语,争取有利的计价货币。
(3)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作价办法,以规避价格变动的风险。
(4)单价的四个组成部分要书写正确、清楚,以利于合同的履行,对佣金和折扣的规定要符合贸易习惯。
8.简述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
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协议后,并不意味着此项合同一定有效。根据各国合同法规定,一项合同,除买卖双方就交易条件通过发盘和接受达成协议外,还需具备下列有效条件,才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1)当事人必须具有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
(2)合同必须有约因或对价;
(3)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
(4)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5)合同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9.简述贸易术语的含义及作用
贸易术语(Trade Terms),是以简短的概念或几个英文字母的缩写,用来说明价格的构成及买卖双方有关费用、风险和责任的划分,以确定买卖双方在交货和接货过程中应尽的义务。贸易术语表明了一定的贸易条件。首先它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构成,即是否包括买卖成本、利润以外的其他费用,如运费、保险费,或其他从属费用;其次,它还可以确定交货条件,即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方面彼此所承担的义务、费用和风险的划分。因此,使用贸易术语可以简化交易洽谈的内容,缩短洽谈的时间,促成交易。
10.交易磋商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在交易磋商前,需要准备的事项很多,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1)选配素质较高的洽谈人员
(2)选择较理想的目标市场
(3)选择适当的交易对象
(4)正确制定洽商交易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