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怒汉》台词简析
1.01 1.02 他在贫民窟出生,九岁时母亲就过世了
他在孤儿院待过一年半 当时他父亲因为伪造文书罪入狱 他是个天性不良的野孩子 为什么 因为每天都会有人打他
(此段话含有谬误,其中“因为每天都会有人打他”并不能推出来“他是个天性不良的野孩子”,且“他在贫民窟„„他是个天性不良的野孩子”犯有“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
1.031、1.032 02: 这真的很难说出个为什么,我就是觉得他有罪,从证词来看非常明显,有目击者看到他杀人
03:这就是我的个人想法,对本案我并没有个人偏见,我只想讨论事实
住在凶案现场楼下的老人在凶案发生当晚的十二点十分他听到类似发生争执的吵闹声,他听到那个孩子大叫着“我要杀了你”,一秒钟后他听见有人摔倒的声音。于是他跑到门口,看到那孩子冲下楼梯离开。他打电话报警,警方发现那人胸口插了一把刀,法医推测死亡时间大约是午夜。
(“其中讲述的‘事实’——‘住在凶杀案现场„„死亡时间大约是午夜’用来佐证男孩有罪)
04:很明显那孩子的说词根本都是在瞎编
他说他案发时在看电影,但他完全想不起来那部电影跟演员们的名字。没有人看到他进出电影院。
(从“他说„„电影院”推导出男孩在“瞎编”)
10:住在对街的那女人,她看到他杀人。
案发时这个女人躺在床上,她睡不着,热到受不了,她从窗户往外看,看到那孩子将刀子插进他父亲的胸口。时间是十二点十分,他家跟她家只隔了一条电车轨道,她目睹他杀人的经过
(“案发时„„经过”是又一个对男孩有罪的佐证)
08:当时刚好有一列电车经过?
10:这辆电车上没有乘客,它是要开到市区去的。当时车上的灯光全暗,律师证明了透过电车车窗的确可以看到东西
(“律师证明了透过电车车窗的确可以看到东西”可以推导女人在当时有看见的能力,并不能直接证明女人确实看到了犯罪过程)
08:你不相信孩子,为何相信女人,他们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类比,“孩子”和“女人”都是人,有共同属性与可比性,“他们是一样的”,都有可能说谎)
06:我一直在寻找他的犯罪动机。这很重要,没有犯罪动机案子无法成立。证词有力。提及约8点孩子同他父亲发生过争吵。
(男孩和父亲约八点发生的争吵被定为犯罪动机)
08:他们听到了声音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听到死者打了他儿子两下,他们看到那孩子愤怒地冲出家门,那能证明什么,这样的动机不够强烈。这孩子常常被打,暴力对他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
04:或许他被逼到了极限。
07:他十岁就进了少年法庭,因为他对老师丢石头,十五岁时进了感化院,因为他偷了一部车子,他曾因抢劫被捕,还曾因持刀械斗被抓过两次,他的确是个用刀高手
(此段话含有谬误,“因持刀械斗被抓过两次”并不能推出“他的确是个用刀高手”,且前面对他进少年法庭之类的事的列举又犯了“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
08:从五岁开始他老爸就会对他饱以老拳
(“从五岁开始他老爸就会对他饱以老拳”佐证“暴力对他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
04:他生于贫民窟,那是犯罪的温床,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出了社会很可能会变成恶棍
(此段话含有谬误,“(贫民窟)那是犯罪的温床”和“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出了社会很可能会变成恶棍”都犯有“预期理由”的逻辑谬误,其真实性有待证明)
05:我一直都住在贫民窟里
(以“我”这个贫民窟出生的人却是个陪审员的反例来反驳关于“(贫民窟)那是犯罪的温床”的说辞)
08:我觉得被告并没有做过完整的交叉讯问,他遗漏了一些小细节。有一个目击证人,还有一个人听到凶案发生过程事后看到孩子冲出屋外。但如果两个证人都错了呢,人都会犯错
(此段包含一个第一格AAI式有效三段论:人都会犯错,这两个证人都是人,所以这两个证人也会犯错。)
03:插在死者胸口的折叠刀(证物),孩子承认当晚他买了这把刀
04:一,那孩子在八点钟离开家里,因为他父亲揍了他,他长期受到父亲的殴打 二,他跑到附近的二手货店买了一把折叠刀。店主说他的店里只有一把这样的刀子
三,20:45分左右他在酒吧前遇到一些朋友,他聊天至21:45分离开,他的朋友们看到了刀。四,他们在法庭指认那把刀子就是凶刀 五,大约22:00他回到家里 分歧开始
1.被告:23:30分出门看电影,凌晨03:10回家发现父亲已死,遭到逮捕,而那时刀子已从口袋破洞掉了出去(23:10~03:10)
2.那孩子没有去看电影
没人看见他23:30离家 电影院里没人见过他 他不记得影片的名字 所以他一直在家,杀了父亲,00:10离家,擦干净刀子的指纹
08:刀子消失 类似的刀子杀了他父亲
10:有人目睹,还需要什么证据。
(此句话犯“预期理由”的逻辑谬误,“目睹就不需要证据”或“目睹就是证据”这个命题是有待证明的)
2.01 休息 2.1 03:住在凶案现场楼下的老人在凶案发生当晚的十二点十分他听到类似发生争执的吵闹声,他听到那个孩子大叫着“我要杀了你”,一秒钟后他听见有人摔倒的声音。于是他跑到门口,看到那孩子冲下楼梯离开。08:隔了一层天花板,听不清 03:窗户开着,透过窗户 08:听清声音不容易 03:他在庭上指认那孩子的声音。住在对街的女人透过有六节车厢的电车的最后两节车厢目睹凶案经过,她记得所有细节
08:电车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某一点 05:可能10~12s 02:大约10s 08:六节车厢电车要十秒通过某一点,假设那一点就是发生凶案的房间窗口,在那里一伸手几乎就可以摸到铁轨。电车噪音难以忍受。那么拼接证词。因第二者证词,推测死者是在电车经过时倒在地上,而电车经过时发出噪音,大约10S后听到声音,所以他听到孩子说话的同时电车刚好经过他家窗口。他不可能听到。03:也许大叫。08:证据必须准确。2.2 03:老人为什么会说谎
09:引起注意。他的外套肩膀开裂,上法庭居然穿成这样,步伐缓慢,左脚跛,掩饰,怕丢脸,安静怯懦,一辈子无所成的老人。希望别人询问他的意见。他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他幻想自己听到那些话,认为凶手就是那男孩。
08:“我想杀了你”经常听到,并不是真的要这样。那孩子如果真的想杀人,绝对不会嚷嚷让邻居知道。(“概念混淆”,平常表达愤怒的“我想杀了你”与证人指控男孩时所提出的“我想杀了你”概念不同)
2.22 08:律师不认真。没好处,不胜诉。并未相信客户无罪。
(律师的不尽职也是男孩被认为有罪的原因之一)
11:我做了一些笔记。假设孩子真的杀了人。凶案发生于00:10 他是如何被警方逮捕,他在三点左右回家,在家里被逮捕。如果他真的杀了他父亲,为什么他会回家。难道他不怕被逮捕。
12:他回来拿刀,不想刀子插在死者胸口。
04:他怕人指认刀子是他的,抢在警察之前拿走刀子。11:若他知道。为何把凶刀留在现场 04:假设慌张逃离,冷静才发现。
11:他冷静地擦完指纹,那何时慌张,何时冷静。
12:他认为没有人看到他离开现场,尸体要隔天才恢复发现,那是是三更半夜。
11:那女人说在凶案发生后,在电车经过不久后,她放声大叫,打电话报警,孩子听到叫声,知道有人报警,不会回家。
04:孩子可能并未听到叫声,或者没有想到因为她看到他杀人才会放声大叫,在贫民窟放声大叫很正常。
10:老头看见他冲出屋外。3.0 07:那个老头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相信他没有跑到门边,在案发后15s他没有看到孩子跑出去吗?他只是骗人吗?
05:你说那老人跑到了门边?他根本就没法跑步。他的房间在走廊尽头 08:我想看那个公寓的配置图。
08:一个跛脚的老人能不能在15s内从他的房间跑到门口。我们来看看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他说他听到楼上传来脚步声,脚步声一路传到了门口 他听到门打开的声音并跑到了门口看到了孩子。共五十五尺的距离。
SOMEONE 这个距离对于一个中风过的需要人扶的老人来说太远 2.3 08:案发前数小时老人听到了争吵声,后来他躺在床上听到有人倒在地上的声音,他听到了尖叫声,他跑到门口听到脚步声以为是那孩子。
(在假设男孩真的杀了人的前提下对证词中的矛盾——男孩作案后后甚至是可能知道有人已经报警仍不怕被逮捕选择返回家、跛脚老头15s内跑完五十五尺的距离——作出质疑,利用反证法推翻前提)
2.4 08:你该不会真的想杀了我吧。(前文)
(与前文“我想杀了你”呼应,表现04陪审员的言语矛盾,从而证词“我想杀了你”无效)休息
06:再次投票08:那个孩子说,案发时,他在电影院,不记得影片,演员的名字。被自己的父亲打了之后能记得这些小事吗。
在警方问询时,他的父亲就躺在厨房地板上,在那种情况下,能想起吗 04:能。
08:他在法庭上想起 04:可以查询。4.1 04并不记得周一的电影。
(与前文04陪审员认为不记得电影就证明没看过矛盾,从而男孩案发时没在电影院而是在场这一推论的真实性并不可靠)
换
02 我能再看看刀吗 致命伤伤口角度向下
孩子五尺七寸 父亲六尺二寸 相差七寸
要往下刺伤一个比你高半尺的人并不容易。
05:我看过别人互砍。在我住的社区里有折叠刀并不稀奇。4.2 08:那孩子对刀子非常熟悉。
(所以不会用错拿刀的方法)休息
04:女士的证词。她说她看见孩子双手举过头,用刀杀了他父亲。十一点上床睡觉,一抬头就能看见孩子的房间,大约00:10她面向窗户往外看,透过电车窗户看见这一幕。虽然四周一片黑暗,但她确实看见。
10:按摩鼻子是因为鼻子痛,鼻子痛是因为戴眼镜,眼镜在鼻梁侧面压出深深的印子。出庭作证的那位女士鼻梁侧面有同样的印子。她在庭上也一直按摩鼻子。大约是45岁,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只有35岁,没有戴眼镜。这个印子不可能是除了眼镜以外的其他东西造成的。
08:没有人会戴眼镜睡觉,她也不会。她没有时间在往外看时戴眼镜。她只看到了模糊的影子。
11:她在昏暗的夜色中认出六十尺外的人?
(通过其中一位戴眼镜的陪审员与女证人按摩鼻子动作、鼻梁侧面有同样的印子的类比推理,推导女证人是近视,从而推导在睡觉的情况下女证人很可能没有带眼镜,“认出六十尺外的人”成立与否就不能确定)02:只靠这样的证据不能让一个人坐上电椅。
(陪审员对论点“男孩有罪”的论证至少不符合“前提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至少是辩论双方共同接受的”和“论据必须是彼此一直和相容的(不存在自相矛盾)”这两个论证规则,且其中某些论据还存在谬误,对结论或者说论点的支持强度不高,所以,此论证及其论据并不很有效、有力,“只靠这样的证据不能让一个人坐上电椅”)
第二篇:十二怒汉笔记
正义之神正义之神 老头贫民窟正义之神 老头正义之神贫民窟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钟表匠
害羞贫民窟中国人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贫民窟
主持人害羞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健谈正义之神:害羞贫民窟持人害羞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健谈股票经纪人有罪论分析
持人害羞股票经纪人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胖子钟表匠健谈老头持人害羞坏爸爸股票经纪人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胖子钟表匠健谈
第三篇:十二怒汉读后感
《十二怒汉》读后感之
——“两大原则”的重要性
在美国司法制度中,陪审团制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其陪审员都是通过从最普通的民众中随机抽样产生的,因而陪审团制度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必要组成部分。
影片《十二怒汉》展示的就是在1957年的美国,陪审团讨论一宗谋杀案的过程。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利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美国自建立陪审团制度以来,也一直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此项制度。然而,如何才能使陪审团制度真正体现其民主政治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呢?
从影片《十二怒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由12名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和地位不同,家庭背景、知识水平、个人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法院却行使着一项相同的使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整个讨论的过程,经过陪审员相互之间的碰撞和激烈的争论,投票结果由11:1到一致通过无罪,让我们的心也随之波澜起伏,从一开始对大家各种不在乎的态度的气愤,到最后对大家维护公平正义的感动。
因此,要使陪审团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首先要从陪审员入手。通过观看电影《十二怒汉》后,我认为陪审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陪审员应该认识到陪审团制度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自己担任的这份工作,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
从影片《十二怒汉》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陪审员因为急着去看球赛而想草率的结束,他们想不经过任何讨论就直接投票。其中的推销爆米花的陪审员总是在讲他的工作或是笑话,在大家讨论案件时玩起游戏。
这一幕幕不禁让人感到愤慨,他们在从事的工作是决定是否将一个人送上电椅,他们决定的是一个才18岁的孩子的生命。但是他们却不经过任何讨论,仅凭自己的个人感觉,轻易地举起手,认为被告有罪。这种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不尊重他人生命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和可怕,他们将破坏政治的民主和法律的正义,他们将枉害多少人的生命。
其次,陪审员应该抛开个人偏见,从案件事实出发,分析和思考案件,从而
做出是否有罪的决定。
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的开传呼公司的陪审员和感冒的陪审员都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而把自己对于被告的偏见加进了对被告是否有罪的判决中,他们顽固的认为被告无药可救,就算在存在很多合理怀疑的时情况下,他们仍坚持己见。
然而,作为一名陪审员是要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这是一件极其严肃的问题。它不仅关乎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和生命。所以,陪审员应该抛开自己的个人偏见,而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考虑问题。正如影片中的建筑师一样,他客观的从案件中找出疑点,提出合理怀疑,而并非向其他人一样,轻率地做出决定。
不仅作为陪审员时我们应该做到以上这两点,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树立责任感和抛开个人偏见的重要性。
不管做什么,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怀着一颗责任心去做事,才能重视工作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在生活和学习中,个人偏见经常会遮蔽了我们发现真理的眼睛,人们通常执着于个人偏见而无法认知事情的真相。所以,我们应该撇开个人偏见,从事情的实事出发,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将使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少走许多弯路。
树立责任感和抛开个人偏见不仅是作为陪审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认识到这两项原则的重要性,它们会使我们离成功更加接近。
第四篇:《十二怒汉》影评
关于《十二怒汉》的分析思考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1957年的《十二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纽约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法庭有确凿的证据及目击证人,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在十二位陪审团最后定夺该青年是否应被处以极刑。这个争论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但是8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此过程中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也在发生着改变。这是一部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1个房间,12个人,从1:11的最初投票结果到最后12:0的投票结果。几个回合的精彩交锋,集中展现了高超的“说服”的技巧、从众效应、偏见、以及群体社会影响等其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陪审员了解案情后,进入了讨论阶段,陪审员主席站在桌子的首位,他认为,经过六天的审讯,这起儿子杀死父亲的案件已成事实。因此,先表决,以便了解十二位陪审员的看法。结果,十一票赞成“有罪”,一 票反对。8号投了无罪票,这是大家愤怒了,认为他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他们一个个质问他,8号戴维斯非常的自我,也非常的自信,对于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所要坚持的目标,面对诘难坚持自我,绝不从众,坚信不能不经过讨论就判定少年有罪。7号认为这个少年有前科,十五岁进感化学校,然后曾因酗酒被捕。4号也认为,这个少年出身在贫民窟,他是一个下流环境和破坏了的家庭的产物,从这种贫民窟里出来的孩子,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众人对此事件,首先接触时就定义了少年有罪,因为首因效应,就是众人认定了少年有罪,而少年的社会角色和生长环境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陪审员对其的看法,对他产生了偏见,认为少年很有可能犯罪。少年所持的摺刀很特殊,其他的人没有,产生了虚假的普遍性,认为自己没有,别人也没有,将这种可能性扩大了。8号却发言了,他要求把被告所谓行凶的摺刀拿来看看,然后他说,法庭审判时那少年承认,他被父亲打了之后曾跑到隔壁铺子里买了一把摺刀,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把刀遗失了,而别人完全可能用类似的刀子杀害那个父亲,怎么能认定一定是那个少年呢?说完,8号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把与凶器一模一样的小刀。房中一片喧闹。8号的自信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8号提议进行第二次表决,9号改变,有罪与无罪票比例为10:2。9号是一名退休的老人,这些让他产生了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在这期间有个小插曲,为什么众人会怀疑是5号投的无罪票,因为对他的偏见,他生活环境及他所表现的怯懦害怕使然。
注意到在炎炎的夏日,众人在一间没有电扇,高温闷热的环境中做着“无聊的讨论”使得陪审员们更愤怒、焦躁,他们的心情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12号说:有个女人住在对街屋子里,她曾透过高架铁路上驶过的火车车窗看到少年作案的情景。还有一个老头作证,说是听见那 少年喊了一声:“我宰了你!”而一秒钟之后,他听见身体倒下去的响声,并看见那少 年跑下楼梯,十五秒以后,跑出屋子。听到这里,8号立即做了高架火车行驶速度的计算,认准那老头的证词说明了他听见少年叫喊时,正是火车驶过行凶处,而呼啸的火车震耳欲聋,老头是不可能 听见少年的叫喊和身体倒下的声音的。房间里重新笼罩着一种难忍的沉寂。长时间的停顿。5号环视着人们,慢慢地说道:我收回我的一票,我赞成“无罪”。于是,九比三。5号是一个比较单纯,缺乏安全感,有些害怕,自卑,说话不多,在一个贫穷的犹太社区长大这样的性格最容易发生从众效应,容易被说服。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等都是引起服从的因素。这个案件勾起了他的贫民窟的成长经历;有罪的投票会使他与自身的以往间隔开,从众是他获得社会认同,在最开始才会投有罪票。
而后8号拿出地图,并通过饰演的方法指出老头不可能在十五秒看见少年,他在撒谎。11号也说那老头走得很慢,他为了走到证人席上,还得让人扶着。八号以这种办法证明那老头根本就没有看见那少年,他的证词是一种揣测而已,并不能证明少年有罪,众人议论纷纷,6号建议,再进行表决。结果,票数为六比六。2号发言,他认为整个事件与刺伤有关,这刺伤是怎么造成的,审判时断定是从上往下,而那个父亲比少年高六英吋,因此,少年从上往下刺比自己高的父亲,可能吗?3号坚持认为可能,并作了表演。他用挑衅的眼光望着八号,终于,用力挥起刀子。2号猛地抓住3号的手,要他不要开玩笑。8号镇静地拿过那把刀说:大家都知道,被告是会使刀的,他正是因为斗殴中致人刀伤才被送进感化学校,可刚才这样握刀伤人的办法,从上往下刺,可能吗?。5号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又一个疑团解开了。有人要求再表决一次,结果,赞成无罪的九票,赞成有罪的只有三票了。
在此期间如此多的陪审员改变最初观点,群体影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天气如此之热,陪审员疲惫不堪,随着一个个疑团的解开,陪审员一个接一个改变了自己的裁决,直至最后达成一致的无罪意见。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也会引起了服从。2号是一位性格温和的,有些懦弱的人,没有自己的主意,6号则是典型的工人,不善于自己拿主意,是一个追随者,7号是一名滑稽急躁的销售员,非常喜欢棒球,巴不得早些结束这个无聊的会议,缺乏最近本的人文关怀,12号广告商人,有些肤浅,思想容易动摇,个性随和、犹豫,缺乏深度的信念或信仰体系,这些人最容易被说服,易发生从众效应。通过了解犯罪事件过程,理解到明白,再到产生相应的行为,确信少年无罪,这体现了说服的中心途径。说服的要素有信息的传达者,信息内容,沟通的渠道,以及听众,四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使说服顺利达成。但是由于7号自身的特点也使得他的意见容易反复。
之后,赞成有罪的4号站了起来。他说,我依然认为被告有罪,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3号随之附和。但6号提出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8号同时也认同,最后说:现在谁还认为,本案不存在任何理由充足的 质疑?大家都表示服了,可3号还坚持认为少年有罪。他声嘶力竭地大声叫道:我保留自己的意见,让我们不做出任何决定。可八号直视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那好吧,大家只好期待着,您最终会平心静气的。3号久久地凝视着大家,最后终于妥协,大声喊道:那就依你们吧!十二位陪审员的意见一致了,大家一个挨一个地走出了房间。对于4号,他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些自负与傲慢,由于其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使得他思想比较细致,有条理,具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与对事实的领会能力;明白整理,冷静而理性,这也使得他比较坚持自我,不容易受到群体影响,他这样的个性与文化背景,使他不易发生从众效应,不容易被说服。10号一个加油站老板,内心充满愤怒,苦难,有种族歧视;令人讨厌,反感,心胸狭窄,守旧喜欢指责;把社会分为“我们”与“他们”;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支撑他的狂躁叫喊。这类人个性偏执,不易被说服。这样的背景与性格也使得他对人态度恶劣,行为决定态度。3号,坚持到最后的有罪论者。他比较自我,过度的自信,恃强欺弱,极其固执己见与偏执,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见,粗门大嗓,性格易变且报复心强;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即使所有证明少年无罪的证据摆在面前,依旧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这充分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认知行为的影响力。个性暴躁,炎热的环境,情景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个体的攻击行为。
从最初的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最后的无罪全票通过,这是少数派影响群体的一种现象,比起摇摆不定的少数派,那些坚持自己立场的少数派更具影响力。坚持不从众往往是痛苦的,正因如此,许多人选择了从众,又如起初从众了有罪的选择,不会受到众人的埋怨,而8号则受尽针对与冷眼。但8号又是自信的一致与坚持是自信的表现,这使他影响了众人,使得人们从多数派中叛离,一旦出现叛离行为,其他人常常会紧紧追谁,出现滚雪球效应。这也是8好成功的关键所在。
小小的影片包含无穷的知识,《十二怒汉》带我们分析了社会中的人性,这也证明了,知识来源与生活,坚持自我,重视环境的影响力,坚强,自信,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这也是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最大的感触。
第五篇: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
1957年的《十二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影片获柏林金熊奖。美国影片《十二怒汉》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陪审团秘密评议室里的故事。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目击证人和凶器均已呈堂,似乎铁证如山。此案有两个证人,其中老头是男孩的邻居,他曾经听到男孩对父亲喊“我要杀了你”,而且在案发时听到隔壁有动静,还跑出走廊看到了男孩逃跑的身影;女证人的证据更为确凿,她在60码外隔着一架铁路桥亲眼目睹了男孩把刀插入其父身体的过程。在法庭上,男孩辩解自己并不在场,而是去看电影了,但他说不出自己看了什么电影,以及主演是谁。此外,有人证明他曾买过一把与凶器一模一样的刀。陪审团在庭审之后退庭评议,必须达成一致结论才能正式结案,影片就从陪审团退庭一刻开始。12名陪审团成员中有广告商、工程师、富家子、新贵族、银行家、推销员等等。很多人希望早点结束枯燥的审判回去忙自己的事,在第一次投票表决是否有罪时,结果为11∶1,只有8号陪审员投了“无罪”票,坚持要求进入讨论阶段。8号提出了自己对证据的怀疑,经过反复争吵和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疑点,每一轮表决都有人折向“无罪”一方,一部从头至尾几乎在一个场景里拍摄的电影,整部影片通过演员精细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折射出人性的高贵、责任、正直,同时也无情地的鞭挞了人性的脆弱、阴暗和自私。全片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对白中一共出现了五个合理怀疑,分别为:1.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说她亲眼看见男孩将刀举过头狠狠往其父亲胸口刺下,当时正有一辆六节的火车经过,她透过火车最后两节看到此情景。但八号陪审员曾经住在铁轨旁,他认为火车噪音极大,跛脚老伯不可能清楚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2.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研判是其父亲),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看见少年仓皇逃逸。但经由八号陪审员模拟发现,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达成,他却谎称15秒。九号陪审员是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见解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3.少年说去看电影但却什么都记不得,因此众人研判少年说谎。但八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已守株待兔,父亲的尸体在前,警察在旁,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4.少年的父亲身高较少年高七吋,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5.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这是一部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1个房间,12个人,从1:11的最初投票结果到最后12:0的投票结果。7个回合的精彩交锋,集中展现了高超的“说服”的技巧。
1号陪审员
一位高中助理教练,固执地维护着讨论进程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当有人不服从他管理时容易失落与冲动;不胜任陪审团主席这个工作,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与8号的成熟领导能力相比相形见绌。(第9顺位转变)
2号陪审员
一位懦弱的、有些谢顶的银行职员,容易被说服,性格温和,犹豫,随大流,在争论激烈
地时候热心给其他人提供止咳药片;比4号记得准电影名称。(第5位转变)
3号陪审员
开了一家快递公司,一个恃强欺弱,粗鲁与强壮的人,极其固执己见与偏执,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见,粗门大嗓,性格易变且报复心强;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第12顺位,即最后一位转变)
4号陪审员
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些自负与傲慢,衣着体面的股票经纪人,可能比较富有;细致,有条理,具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与对事实的领会能力;明白整理,冷静而理性,但有些拘谨与守旧;经常显露出严厉的目光;对待这个案件好像是在用推理来破解一个谜题,而不是一个可能导致被告处死的案件;宣称从不流汗。(第10顺位与10号同时转变)
5号陪审员
比较单纯,缺乏安全感,有些害怕,说话不多,在一个贫穷的犹太社区长大,这个案件勾起了他的贫民窟的成长经历;有罪的投票会使他与自身的以往间隔开;由于他支持“金莺”队所以被7号叫作“巴尔的摩”。(第3顺位转变)
6号陪审员
一个典型的“工人”,有些蠢,不善于自己拿主意,一个追随者,可能是一位手工工作者或油漆匠;对老陪审员很有礼貌并勇于出手来支持自己的话。(第6顺位转变)
7号陪审员
有些滑稽,急躁的销售员(前些年一直在推销果酱),一个衣着粗俗,嚼着口香糖,经常唠叨棒球的球迷,光想着赶快离开去看晚上的球赛;把纸团扔到电扇上;喜欢用棒球来比喻和说明他的所有观点(他告诉陪审团主席“站在那儿发球”);对被告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是一个移民来美国的陪审员;性格外向;一直比较搞笑甚至有一次模仿詹姆斯·卡格尼;在投票上随大流。(第7位顺转变)
8号陪审员
一位建筑师,发起了一场对这个案件与被告的深入反思;穿着白色的衣服;一个思想开阔,有耐心,寻求事实与公正的人,他使用温和的语言,平静而富有逻辑与推理;性格平稳,正派,勇敢,口才出众而有一些忧虑;被其他一些有偏见的陪审员认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他只是在浪费其他人的时间);名字叫作戴维斯。(首先提出无罪)
9号陪审员
年龄最长的陪审员,白发,体瘦,退休后已无生活情趣,但是在对案件的思考中又唤起了对生活的激情;语言温和但是敏锐,公正;叫作麦卡德尔。(第2顺位转变)
10号陪审员
一个加油站老板,内心充满愤怒,苦难,有种族歧视;令人讨厌,反感,心胸狭窄,守旧喜欢指责;把社会分为“我们”与“他们”;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支撑他的狂躁叫喊。(第10顺位与4号同时转变)
11号陪审员
一位钟表匠,语调沉重,有德国与欧洲人的血统,移民不久的难民;对美国的民主,司法体系,与法律的可靠表示崇敬与钦佩。(第4顺位转变)
12号陪审员
穿着入时,语言得体,戴着粗黑边眼镜的广告商人;心不在焉地画着“Rice Pops”的麦片粥盒子的广告语与包装创意;有些肤浅,容易动摇,随和;犹豫,缺乏深度的信念或信仰体系;有一次谈到了一个广告:“把这个创意贴到旗杆上,看是否有人赞同。”(第8顺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