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4 11:5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计算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第一篇: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浅谈计算教学的误区和解决策略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培养学生计算技能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重算法轻算理、重视机械计算、轻视情感态度的倾向,影响了课堂效率。【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误区 策略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作用。长期以来,无论老师如何苦口婆心,总有一部分学生算不对数;学生认为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枯燥无味。如何让教师教得得心应手,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计算教学现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对计算技能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知道怎样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即算理与算法的理解及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二是计算的熟练程度。即计算速度。而且课标明确指出:计算准确,会用准确的方法计算,是计算技能最准确的要求。即准确第一、速度第二。当前教学中存在两个倾向:

一是重算法、轻算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在计算

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课堂上呈现了多样化的算法,却忽视了计算的精髓——算理的理解。应该意识到,算理就像枝叶繁茂的计算数的根基,只有树根深扎,才能滋养出富有智慧、创造力的算法。

二是重苦算、轻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算教学同样不例外。而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计算能力很差的孩子,很多老师让学生把错题重做或加倍惩罚。试问这样的苦算怎会能让孩子们“爱”上计算?反而只会让孩子觉得计算是个苦差事,以致避而远之。

二、计算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过分依赖情境。

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教学在课堂中使用很广泛。而真正计算教学成为了课堂的“配角”,他们片面的认为计算教学需要设置情境,缺少了情境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情境设置就会牵强附会,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训练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使计算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2)“多样化”成了“形式化”。

注重量的增多,而未注重质的提升。学生展示了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就得到“满足”,而不管思维层面上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而学生喜欢的方式是固定的,没有变化,有的孩子甚至没有掌握

基本的计算方法。从短时期来看孩子弄得计算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计算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3)课堂练习时间少,分配不合理。

上课时间短短45分钟,有的教师“满堂灌”仍然是普遍的现象,很少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翻来覆去说计算的方法或者是自己一直演示计算,而没有让学生实际的操作,这样的课堂挤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成。

(4)口算受到“不公正待遇”。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但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口算在试卷中的分值较少,有的教师便对它另眼相看,往往只重视分值较多的笔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却忽视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

三、计算教学策略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只重视计算法则的记忆和运用,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课堂经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要让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计

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学习。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的魅力。

(2)设置好计算的“最近发展区”。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教师应根据学习的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进行大胆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就运算而言,加法是减法和乘法的基础。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生学了整数以后再学小数和分数。因此,在学习新知将未知转化成已知。(3)保证适量练习。

设计丰富的训练题型学习,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

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4)不同的题例采用不同的方法。(5)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能力,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算式的意义,突出计算的应用性,而且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常常能够听说:“学生其实会做计算题,就是太粗心。”经常听家长说,他的孩子难题会解,简单的计算题却总出错。其实出错的原因不能简单归于粗心,而是没有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计算:①8÷56-56÷8;②8×4÷8×4 有的学生一看就写,第①题等于0,第②题等于1。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运算性质,定理的一知半解,只大概记住表面形式,用的时候就乱了套。在小学教科书中有许多法则、公式、定理,这些都是计算的依据。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它们的本质规律,这样就可减少出现以上错误。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

惯会长远地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做为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改头换面培养应该渗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中。作为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大的计算数学,计算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往往老师和家长把计算错误归结为孩子的粗心。我认为要提高计算课教学的实效,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为学生创造干净、整洁的书写环境。

有的孩子桌子上的东西一大堆,放的乱七八糟,写作业时,作业本放不整齐,一会书本掉下去,一会儿笔套掉下去,思路总是不停地被打断。因此,要求学生写作业时,桌面一定要收拾干净,除相关的书、本、笔外,其余的东西一律不放在桌面上,保证一个宽敞的书写环境。

2、审题的习惯。

筛选信息,确立关系。每节课在情境创设中,应为学习提供的情景信息不局限于两条,引导演生认真审题,提取有用的信息,都在于培养学生会用信息的习惯。根据问题,选择相关信息,根据要求解答。选择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有三种,即:口算、估算、笔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重最多的是口算,在教学中根据例题引导学生在掌握口算的基础上,运用估算,引出笔算,使学生明白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灵活的选用计算方法。

3、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是通过观察要看数学、符号有没有抄错。二是要看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不能时紧时松,甚至放任自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学生一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学生将终生受益。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它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扎实有效的做法,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又要看清误区,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参考文献:

[1] 陈爱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2] 伊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研究》 [3]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双龙镇黄格小学:曾琴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灵活、自由,思维也变得更活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提起一定的重视,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将是我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这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中,在做数学计算时,我们过多的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改革以后,删除了一些比较复杂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但是学生计算的错误,却一直是小学教学中存在棘手问题。在教学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在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时,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但是也是学生失分最重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们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至于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二、计算能力薄弱因素 1.学习态度方面

(1)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比如“6”与“0”、“2”与“7”等等,写得无法辨认。

(2)经常会出现漏写、误写、漏看、误看、乱涂乱划等现象,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2)计算时,口算不熟,计算不准,行为习惯比较差,做题时很多同学桌上没有草稿纸,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草算,但写得乱七八糟,有的甚至把草稿打在桌面上或垫板上等,压根从思想上的不重视,态度不端正,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2.行为习惯方面

(1)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完计算后不检查或敷衍了事,用眼睛扫一眼,不会认真的检验已做计算是否完全正确。(2)更有些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自己检查,就期盼到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到了考试时,检验环节依旧流于形式。

(3)一些学生只图完成任务,不管质量如何,做完就立即交卷。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

4.计算练习强度不够,不持久。

学数学不做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不行,要持之以恒地练,否则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基本运算方法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要学好数学,首先得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工作。那么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计算。计算中最基本的就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找规律解题等等。特别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这是以后的计算和运用及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对于一些计算,我们可以教与学生简便运算,比如97+54+3+46=?这到连续加的题目,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分析题目,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去做.比如,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变为97+3+54+46=?就会很明显的计算结果了,不仅方便了计算,也节约了时间。

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具体措施

(一)多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练习。因为对于记忆和思维仍处于幼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练习和提醒,增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和技巧。对于练习方法来说可以首先进行简单的强化联系,明确重点需要练习的内容,寻找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巩固,避免进行大量、繁复的练习。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数学应用题中,如可以问学生:小明一家4个月一共用了280度电,那么小明家平均每个月用多少度电?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计算的能力,因此比简单的280÷4这种计算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开火车,夺红旗,数学转盘,扑克游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理解算理,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依据算理,理解算法,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比如一年级时,要想学生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就需要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不会算或者不能正确计算就说明他对数的组成还没理解透彻,缺乏灵活变通或举一反三的能力。三年级时,在进行360÷6这样的例题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60,算法就是先将360看成360,除以6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360看成36的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360看做36,未必就真成了36。而是将360看成是36个10,用每个36除6,得到6个十,6个十就是6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计数器演示8+5=?的算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学具8和2凑成10,因此把5分成2和3。得到8+5=13,甚至更多的想法。这样通过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抓基础,口算、笔算共同提高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因此,小学计算训练各个阶段都要抓,特别从低年级就要开始训练。抓好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表内乘除,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等基本功的训练。到了中高段要求学生会熟练掌握,分数与小数和百分数的常见之互化,迅速反应常见各种单位间的进率以及互化,到了高年级,圆周率参与的运算,成为孩子们计算失误的重要地方,此时1到9的计算值的记忆犹为重要,再如1到20的平方,1到9的立方的记忆,训练可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专门准备几个计算本,课前都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或心算(一般为10个题左右)。每天的家庭作业还包括20个计算题。这样天天坚持,学生的口算能力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口算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式活等特点。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但我们要注意教学中口算是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小学生的潜能是需要老师去引导激发,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总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乘法运算中,8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一定的禁锢。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85分别去乘,将结果结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还可以用简便方法:任何一个两位数乘11,乘积是把两位数两边拉开,中间相加即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五)、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就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约数、最小公约数,常用的进率单位互换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运用:28×15可以换成28×10+28×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做到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思考的动力,以及对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对“退一作十”的直观观察,这种表象的认识再假声教师在一旁的深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直观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则需要运用计算中的估算法,这种方法是适当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入教学实例中,从而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抓住小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要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不可少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①认真听课,认真读题。

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二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否能用简便算法),三算(认真动笔计算)。②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得到结果。而且要让学生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③学生要做到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述学生的运算思路,计算方法和步骤,防止错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演算时要用草稿纸的习惯,并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④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经调查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计算教学。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多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

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确保准确无误。

四、要加强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加强估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如: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432÷8 商一定是两位数等等。

五、要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有的是由于算理不清造成的等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错题积累起来,分析、辨别出错的原因,针对计算中出错的原因,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1、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如: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82,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误。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

(3)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4)计算时不打草稿。

(5)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6)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2、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

对于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如何使他们改正过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次改了,下次还可能出现,甚至屡改屡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批改作业上下功夫,对每个学生的计算错误之处,标上符号或批上批语或打上“?”。

2、举行小型竞赛。规定时间、题目,做完后马上对答案,让计算出错的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表扬做对的学生同时也表扬认真找出错误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3、给学生讲清“计算”的意义,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讲计算的故事来说明计算的重要性,计算错误的笑话及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损失等,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设计相应的趣味练习,如:针对学生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小树生病了,请你赶快帮帮她。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总之,计算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经调查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计算教学。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多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确保准确无误。

四、要加强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加强估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如: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

×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432÷8 商一定是两位数等等。

五、要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有的是由于算理不清造成的等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错题积累起来,分析、辨别出错的原因,针对计算中出错的原因,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1、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如: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82,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

(99+85),造成失误。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

(3)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4)计算时不打草稿。

(5)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6)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

对于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如何使他们改正过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次改了,下次还可能出现,甚至屡改屡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批改作业上下功夫,对每个学生的计算错误之处,标上符号或批上批语或打上“?”。

2、举行小型竞赛。规定时间、题目,做完后马上对答案,让计算出错的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表扬做对的学生同时也表扬认真找出错误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3、给学生讲清“计算”的意义,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讲计算的故事来说明计算的重要性,计算错误的笑话及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损失等,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设计相应的趣味练习,如:针对学生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小树生病了,请你赶快帮帮她。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总之,计算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

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五篇:2013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计算教学几点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一年级上册计算教学的几点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结合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为例,谈谈在低年级进行计算教学的几点拙见。关键词:数学;一年级;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学生只有掌握好低年级计算的算理算法,才能运用它们进行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是为后续计算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首先,在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加法表示把几部分合起来,减法表示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减法含义的情境图是加法情境图的继续,因此可以在加法含义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如:在教学加法含义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把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计算;而减法含义的理解可以借助加法含义的情境图:课件动态演示合并在一起的那4个气球里,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求还剩几个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通过课件演示全过程,学生在对比中加强了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其次,设计摆一摆、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如: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2块橡皮擦和1块橡皮擦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几块橡皮擦用加法计算,算式是2+1=3。

接着,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算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加减法算式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实、更直观、更深刻。

再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如:在表示算式2+1=3的含义时,学生有的用自己的手指表示,有的用画图形的方式表示等等,让学生在作品交流中,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与认识。

最后,让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两个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如:在教学8的加减法时出现算式5+3=8、3+5=8、8-5=3、8-3=5,可以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其中的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讨论:“在加法算式中整体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还可以提出“看到3+5=8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等问题,使学生联想出其他3个算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注重算法的理解过程

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教师可以设计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展现计算过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特别

要关注学生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中“想”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同时引导帮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熟悉思考的过程中,做到“理清”“法明”。最后应向学生说明:熟练以后,哪种方法的过程都可以不再一步一步地想,做到直接说出得数。如:在9加几的教学中呈现的实物图,为学生提供了实物操作,接着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图,组织学生进行表象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表征出来。这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这是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直接说出计算的结果。如:9+4,学生口述思考过程:把9凑成10还需要1,从4里拿走1给9,4还剩3,10加3等于13。当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后,可以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如9+4,想10,13。

三、计算练习注重丰富性、坡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0以内的加减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需要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感到枯燥,因此计算练习在内容上要体现丰富性,在形式上要体现趣味性,同时计算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变化,即体现坡度性。

学生计算中的难点是如何拆数,在学生刚刚学完每一小节新内容时,可以先从“如何拆数”练起。如:出示“9+3”,要求学生能说出“把3分成1和2”。在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熟练进行“拆数”的基础上,进行“凑十说得数”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将“拆数”的过

程在头脑中完成,而把练习的着力点放在“拆数”以后的部分——两数凑十,再加上拆得的数。如:“9+3”,要求学生只说出“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在学生熟练掌握凑十法的计算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说、写得数练习,之后可以适当进行对比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中易错的题目加强练习。如:教师可以将易错的口算题分成三组:先练第一组,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组练习,学生就会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逐步熟练掌握。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行为跟进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最后是找规律练习,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寻找规律。如:列出另一组算式:2+1=、2+2=、2+3=、3-2=、3-1=、4-1=、5-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减数不变,被减数不断变化,差也随之变化以及数的组成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这些规律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最后设计一组习题让学生利用规律巧计算,感受利用规律计算带来的便捷。除了练习内容的丰富,教师还应不断变换练习形式,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计算,在“玩儿”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快自己的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设计有竞赛性质的计算游戏:爬山比赛、射击比赛、投篮比赛、数学转轮等形式。另外,学生不仅能视算,还可以进行听算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加快计算的速度,以达到对学生计算的要求。

四、对所学计算进行简单的梳理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计算问题不论是数的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采用“分类”加”举例“的方式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应能将算式进行分类,并按要求举出每一类的例子,形成对所学计算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结合具体算式,对计算方法进行回顾。

教师把上面的算式以算式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首先让学生观察运算符号,挑出不同的2道题,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计算有加法,也有减法。接着,比较8+5和13+2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法有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再让学生指出卡片上的加法题中哪些是进位加法、哪些是不进位加法。最后,让学生举例分别说一个减法算式、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和一个进位加法算式。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准确判断出怎样计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可以通过加法算式表、减法算式表和进位加法表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对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整理要全面而有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并让他们切实经历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如:进位加法表的整理:让学生根据9+1=10,说出9+几的其他进位加法算式,确认其他的进位加法算式都写出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算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规律,最后从全表找规律,找出哪些是大数加小数的算式、哪些是小数加大数的算式,并说说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时

感悟得数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加数的变化规律。

五、自选算法,不必统一。

不同算法是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得到计算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不必强求一致。在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多种计算方法中,10以内的计算主要是采用“接着数” 和“想数的组成”两种方法。随着教学的进行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按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注意逐步提高对学生计算的要求,让学生从看图计算逐步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因此,在练习中要加强学生用组成进行计算的训练,引导学生能用数的组成较快地算出得数。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教材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包括“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两种。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接着数”“凑十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在计算“8+9”时,有“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和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把课改中的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计算教学中,才能不断改进、完善计算教学

下载数学计算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计算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龙河中心学校 孙 宁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尽管新课程删掉了一些繁、难的计算内容,适当降低了......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摘要]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但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出现......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宁夏博文小学田晓娟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论文

    浅淡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论文

    谈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黄科 小学数学中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影响到他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影响对初中数学的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

    小学计算教学有关论文(热门6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巩固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就是......

    幼儿计算教学的论文

    幼儿计算教学的论文 幼儿计算教学是指研究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的认知特点和在幼儿园进行计算教学活动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计算教学在幼儿全面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