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1: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国家长治久安。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七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中又提到,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不容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农民有了积极性,农村和农业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尽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更是我国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下仅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员队伍老化、后继乏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日益弱化,选举中存在贿选、拉票现象,在村民中缺乏威信,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很多村的党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村中有能力的党员青年都在外发展,留守者多为平庸之辈。没有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缓慢。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村民除种地外,以打零工为主,增收缓慢,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民的素质偏低、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者以老人或儿童居多,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村民集体观念淡薄,重私利,损人利己现象经常发生,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四)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产生活环境很差。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村民历来都是随处乱倒,村庄周围垃圾成堆,污染了环境和饮用水源。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重蓄轻疏”,很多排水设施遭到破坏,雨季很多村庄发生内涝,影响农业生产。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五)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农村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六)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有些地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对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一些干部就像是风车的轮子,推一推就转一转,上级财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试点村就像个独生子女,而上级就像他们的家长,过于溺爱,要求各相关的部门支持试点村各项工作,都要给试点村做一份贡献,相关部门有的给树苗、有的给电脑、有的负责修路、有的负责改水等等。如公路局参与修路,什么时候修完、质量怎么样,村里不用操心。上级的参与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些村级班子有不思进取、过度依赖的思想。

(七)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的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对新农村建设实质认识模糊。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只是改善本村的村容村貌,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有的村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前很好的绿化铲掉了重新绿化;本来应该先改水后修路,有的村修好了路再刨开;为了追求速度、抢工期、抢成绩,已经进入冬季了还修路,结果第二年路面就开裂了。这些行为劳民伤财,有的村因此欠下了很多债,给农民增加了负担。

(八)农民参与少。

有的地方在搞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农民这一主体,广大农民不能参与进来,他们的意愿也就不能得到体现。有的村新农村规划,包括施工方案,完全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没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农民唱反调。有些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跟自己没关系,村里建啥样是啥样,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 字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成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首先是稳定粮食收入,国家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提高农机具购买补贴、良种补贴,广大农村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其次针对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以及许多有技术、有能力农民工返乡的情况,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效地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利用本地有利条件,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力手段。首先应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高产田的改造,加强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的治理,并建成一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其次是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加大

中央财政投资力度的同时,吸纳社会资金,以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应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增加农村油气工程建设投资。与此同时,在当前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情况下,应当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大力普及和巩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尤其在目前国家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情,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效果更好,作用更大。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倡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农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农民群众的自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四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头脑灵活、眼界开阔,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其在科技致富,科技兴农挥更大的作用。

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在当前国际和国家经济形势下,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但坚信,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必能克服这些困难,将中国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第二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创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下面,我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乡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国家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就是农村的道路问题,现在好多农村因为道路不通畅,导致农产品的滞销,这严重导致了农村人民的经济。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三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据调查,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学17班

121011702

丛家丰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篇: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村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村因为搞新农村建设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旧房拆迁难。由于“祖业不可废、存下一片瓦、留与子孙用”,以及宅基地是祖业等传统思想作怪,加上补偿费不多,即使是旧房、烂房,有些村民也不愿拆除,还有一些破旧房房主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人,拆迁也很难进行。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四)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广场由于缺少专人负责,一年半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三是规划坚持难。少数试点村没有按“五先五后”的程序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过后,一些村民仗着家(宗)族势力,批地建房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未批先建、随心所欲,新农村规划意图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红、古、绿”优势,开发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要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地要在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长效机制建设,如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合理流动,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让新文化、新观念规范农民行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第五篇: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8-03-18 作者:梁旭 朱光金 张雪 访问次数:177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6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所辖区域开展新农村建设连片试点工作,要求各市、县选择城市县城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各地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突破3000元达3224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近年来,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要使农村消费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来完成总投资65426万元,其中生态能源、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屯内绿化、村屯规范等投资8986万元;四是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深入人心。全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30多万人次,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超过700万,劳务创收约220亿元;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全区所有县(市、区)提前一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63 l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交学杂费,24.5万家庭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上学不交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达到40个,1809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全区有59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了10万人;六是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全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着力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七是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全区深入开展和实施“三级联创”、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建设、“四个培养”等活动和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广西自治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自治区农业厅,办事人员主要从其农业厅内抽调部分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规划滞后,一些地方规划进度慢或者根本无规划,新农村建设无章可循;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有些村屯道路建设没有施工质量监督员,全凭施工单位良心施工;有的在建道路路基坎坷不平,高低相差很大,达不到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人员照样施工,使道路质量存在很大隐患。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山区,不分富裕村屯,还是贫困村屯,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和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根据新农村道路建设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施工测算,通屯道路按路宽3.5米、18公分厚水泥算,水泥路造价在17万元/公里左右,若按政府补助通屯道路12万元/公里、群众必须自筹3万元/公里计,每公里资金缺口约2万元左右。以村屯规划为例,自治区、南宁市下达给邕宁区村屯规划设计任务415个,目前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据规划部门预算,每个规划点所需规划测量设计费不低于6500元,但自治区、南宁市仅补助每个村屯规划测量设计费2250元,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2006年,邕宁区完成村道建设17条137.5 1公里,屯道建设53条115.75公里,其中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村屯道路建设已达1225万元。2007年全城区要建设488公里屯道,农民还要集资1500万元左右。同时,新农村建

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五)“重建设、轻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试点区县调研时看到,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问问一同调研的县乡同志,村屯道路的维护谁来做?大家相顾茫然,一脸无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的起养不起的情况。

三、加快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屯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广西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同时,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选择3—5个大中城市富裕的城郊地区,开展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允许房地产企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上,进行商品房小区和农民回迁房新区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2500元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

元的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能源、交通等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变分散式投入为捆绑式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村屯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明确政府、农民和社会的职责,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教育引导农民。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完全包办。拓宽农民的思路,帮助农民熟悉市场、找准市场。抓好示范工作,培养起值得农民学习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或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等典范,逐步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树立起农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自治区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项目扶持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合理,突出特色,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六)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政府和有关部

门要举办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培训班,培训质量监督员。通过技术业务培训,使监督员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的标准、技术要求和工作方式方法等,能够担负起监督项目建设施工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

(七)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入点,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施中逐步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实践,防止工作的盲目性。特别是连片试点区县的领导同志,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资源网)

下载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自2004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安远县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严格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析当前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析当前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二、自由裁量、创收压力、绩效考核任务、城乡居民享受的媒体信息不对等,是当前制约传统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的最大“瓶颈”......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

    当前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5篇)

    当前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镇司法所是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是政法机关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的基层单位,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活则全局活,......

    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终定稿)

    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有人将建筑行业称为日不落以及一个高危险的施工的行业,也是我国职业安全事故发生率最高的部门之一,因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建筑行业......

    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琴梅)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