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08国贸 何明哲)

时间:2019-05-14 12:5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08国贸 何明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08国贸 何明哲)》。

第一篇:正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08国贸 何明哲)

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学生 何明哲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 吴云雁 商学院经济系

摘要: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了了全球经济出现萧条甚至倒退。世界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这既给中国经济带来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制造业调整带来了机遇。虽然我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尤其是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金融危机

制造业

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但随着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经济都面临严峻考验。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消费能力下降,进口大幅萎缩。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出现萧条甚至倒退。虽然中国目前始终未全面放开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使得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的经济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对外依存度高,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基本都是对外出口,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今后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那么如何摆脱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

2008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即“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简单的说,“次贷危机”是随着美国利率的上升,尤其是短期利率的不断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度上升,从而使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同时在房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购房者依靠出售住房或抵押住房进行再融资变得十分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进而引发危机。“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投资银行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并进而在2008年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目前,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

从宏观上看,中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出口增长放缓,这一点目前已在中国经济运行中有所体现。在2008年中国进出口额增速结束了从2002年开始的连续6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仅比上年增长17.8%,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出现全面回落。伴随金融危机的深化,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额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国内的经济低迷也导致进口需求不足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进口额急剧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在2009年1—2月,进出口状况仍然趋紧。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2月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下降21.1%,进口下降34.2%。进入3月份,进出口总值、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20.9%、17.1%和25.1%。虽然下降势头有所放缓,但形势依然严峻。

在微观层面上,显而易见的是中国那些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产业和企业肯定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包括玩具、服装等基本上依靠国外市场生存的企业,也包括纺织业等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市场的企业。而中国那些依靠资本市场的行业情况也十分严峻,如美国的房产市场不景气,中国的钢铁产业就颇受影响。据称,目前中国钢铁产业闲置的产能已超过一亿吨。

二、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的情况

当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迅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 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而且,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 对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并具有“世界工厂”的称誉。我国从2006年开始,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制造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国贸易总额将近42%,进口额占40%。这几年制造业的出口其实呈现了一种“井喷状态”,只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所放缓。中国强劲的经济、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制造业抵御各种可能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强劲的后盾。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结构:

1、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

2、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

3、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

4、从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

5、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内许多工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使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很低,更使得中国制造业贸易战略转型及其持续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和瓶颈。这些发展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优化,阻碍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分工、贸易体系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的提升。

1、我国制造业的现实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之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使得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工序环节,很难获得持久发展和贸易利益优化升级。

在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指标“科学与技术”上,我国的排名是连续下降的,1994年是第23位,1995年是第27位,1996年是第28位,2001年是第35位,2002年是第33位。在“企业管理”指标中除“劳动成本”之外,其他指标排名都很落后,这也同样说明我国在“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方面的落后,而科学与技术又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2、粗放型发展方式,国内“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资源、环境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3、近年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1)《劳动合同法》对制造业的短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够健全,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而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权重是相对比较高的。因而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尤其是关于“最低工资规定”等相关条款,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人民汇率走高对制造业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因受经济危机影响导致海外需求迅速下降、人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诸多利空因素的累加效果在近几年同时显现,中国数量庞大的外贸企业进退维谷。

人民币升值对制造业商品的出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我国制造业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出口的下降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国内市场产品的大量堆积将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食品、服装、文化用品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产品一定时期内的供给过剩,反过来又会打击制造行业的热情。

(3)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制造业原本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受上述因素的叠加影响,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然而,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很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销售利润明显减少,融资与还贷能力明显不足;钢铁与化工企业近来亏损严重,整体业绩全线下滑;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倒闭或面临倒闭,失业人数明显上升,我国经济明显下滑,市场需求明显减少等现实问题,又使我国制造业面临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四、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优势分析

1、人力资源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是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年的发展,在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而我国制造业不但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2、我国国内需求旺盛。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的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3、我国制造业国内竞争激烈。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这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国内产品创新,从而使企业和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4、从产业支撑与配合的角度

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间配合较好,这对我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我国上游装备工业(如机床等)发展较快,普通机床产量居世界第一,高级的数控机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制造业的大宗投入品(如钢材)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的钢材品种已经可以国内生产。

4、从政府的作用看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面,政府的决策更尊重市场规律,我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急剧降低。改革使旧体制下不能做甚至不敢想的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组织方式成为现实,开放使我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其中,三件事情最重要:开放市场使得经济要素容易流动和重组;产权界定有历史性进步,奠定了市场交易的基础;在统一的条件下开展了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加起来,使中国经济运动的制度成本大幅度下降。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未来发展战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制造面临“危”与“机”两种情形并存的新环境,一方面实施“红海战略”,加大创新力度,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在原有传统市场份额内采取多元化的竞争;一方面实施“蓝海战略”,向海外拓展,缩短产业链中间环节,必然会使中国制造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中国制造业“红海战略”的实施与完善。

“红海战略”是指在现有的市场中竞争,在价格或销售中竞争,争取效率,象征企业在需求增长放缓的传统市场空间采取的多元化竞争行为。

传统意义的中国制造是利用劳动力禀赋进行低附加值的加工代工。对内每个行业都有众多的参与者,对外的优势也不再明显,南亚、非洲等地的低成本劳动力已经开始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制造需要转型与升级,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相当数量的出口商仍需直接面临激烈的竞争,为升级转型夯实基础。中国制造面临的红海是长期存在的,“红海战略”也需要从以下方面继续实施和完善。

(1)随需应变,创新求突破

中国制造所包含的每个产业边界是明确的,出口企业提升市场份额的典型方式就是努力维持和扩大现有客户群。而这通常引发对客户偏好的进一步细分,通过对客户需求变化的追踪来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就是“随需应变”。

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通过金融危机使得更多企业认识到其必要性,过去强调的质量、交期等因素已经成为参与红海竞争的基本前提,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求中国制造在各自的行业边界内创造并满足新的需求。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产品的差异化创新。

产品创新是在原有的产品结构基础上加大研发,开拓新产品,从原来的订单拉动式需求转变成研发推动式需求。原有的初级制成品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通过压缩生产经营成本也只能维持基本经营,因为例如汇率变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增加等诸多因素都不是企业单方面能决定和改变的。因此在产品外观、性能、用途等多方面实施差异化创新,可以争取新的市场份额,将竞争领域从国内延伸到国际,与其他国家的中高附加值出口商竞争。

例如中国制造的“皮革之都”浙江温州水头镇,部分皮革制造商已经将产品结构差异化,向市场份额更广阔的皮具领域拓展,同时也在不断的创造新需求。以皮带为例,突破皮带原有的系、扣的基本功能,添加入新的具有装饰色彩的新元素,这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要求很高,但也因为差异化创新,使得水头镇仅2009年1—8月份就实现了皮具出口商涨40%以上的良好势头。

(2)绿色环保概念的应用

绿色环保的要求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已经是触手可及,加入环保要素是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主要体现在产品和硬件设施两方面。

在产品中加入绿色环保概念有很多优势:一是可以提高产品价格,售价提高是企业在红海中生存下去的基石,可以弥补诸多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样的产品、用户、市场中,绿色环保产品即使售价更高也更受欢迎。以圣诞产品为例,仅香港地区圣诞过后政府就需出资数亿元来处理圣诞玩具,而深圳的某家企业在出口圣诞玩具时使用了新型的无污染绿色环保材料,使得该玩具2009年的销量增长率就超过100%;三是可以应对日益增多的贸易保护纠纷。例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日益增长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

在硬件设施方面,越来越多的买家要求到中国实地检验,从厂房、生产线、员工宿舍到消防通道、通风口等全部硬件设施都符合环保要求后,才会进一步进行贸易磋商,这对很多国际化意识不强的经营者来说成了新的课题。但如果不及时应变,失去的就是现有的市场份额。

(3)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

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制造站稳世界舞台的基础,金融危机造成了大量员工失业,这也暴露出很多出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短板”。例如危机前在广东、江浙等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存在的情况是订单多,工人少;危机来临后,大量企业倒闭,而很多企业在对待员工的方式方法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仅把工人定位于纯粹的劳动者而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稳定资源,周而复始重复“订单——招人——加工——解雇”这种原始的用工模式。因此2009年下半年随着出口的回暖,众多制造企业又开始缺人,加之内陆省份投资环境的改善,部分制造行业的内迁,很多工人也不愿再回到沿海地区就业。这就使得广东、江浙等发达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要想在中国制造的红海中生存,人力资源和研发创新同样重要,中小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大力度和投入,从思维模式上把劳动力从“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一方面需要在工资、福利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大的投入,遵守劳动法,努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另一方面需要和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必须改善和面对的问题。

2、中国制造业的“蓝海战略”转移。

“蓝海战略”是指开创新的市场,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在完善红海战略的同时实施战略转移,尽可能开辟新的蓝海市场和商业模式,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把握契机,开拓海外“新”市场。

海外“新”市场主要是针对除欧美以外的亚、非和拉美地区,中国制造在这些地区的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以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为例,从2010年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根据双方签署的《投资协议》,东盟将给予中国制造的商品和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蓝海市场。

首先零关税待遇给予了中国制造更多的价格优势;其次国民待遇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当地直接建立销售中心或寻找一级代理商,减少中间的贸易环节,更直接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由于东盟国家之间的自贸区2002年就已经建成,在东盟任一个国家设厂,其产品本地化达40%以上,向东盟10国出口都可以免除大部分关税,这将有更利于中国制造的海外布局。

(2)海外投资占据“出口价值链”下游。

以美国为例,据统计,金融危机前如果消费者改换从拉美地区购买原来从中国进口的各种商品,那么每年需要付出近100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而金融危机下的美国消费者无疑将加重对价格低廉、质量可靠的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这也是金融危机本身所带给中国制造的机会。

后金融危机下欧美市场的消费风格已经从“向上购买” 转为“向下购买”,而能够符合欧美现阶段需求的国家非中国莫属。中国出口企业向海外投资在进 口国自建营销渠道,从而避开中间环节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就是众多出口商开拓蓝海市场的新途径。

例如美国移民局签发的L —l A签证,其申请条件为中国公司注册资金300万以上,营业额800万,雇员人数不少于40人,在美注册资金不少于5万美元。这一系列要求对众多中国出口商来说并不高,取得L 一 1 A签证就可以在美国开设自己的分公司,美国市场也有较低的土地成本、完善的物流通道和分销网络,可以直接在美国这一主流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占据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进而辐射到北美和南美地区。

虽然美国的人力、管理成本高于中国,但以皮带为例,一条中国制造的皮带在中国的出口价为1—2美元,而—旦进入美国市场,售价将达到l 5 美元。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中获得的利润仅为5 —1 0 %,而在分销过程中获得的利润高达5 0 %—6 0 %,这个收益是可以弥补相对较高的生产成本的。

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不仅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而且还能够直接在海外推广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服务、参加当地的展会、直接拜访潜在的目标客户,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贸易风险,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趋势动向,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进程。

参考文献

[1] 何晓刚.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609(9):8-9. [2] 李涛.全球净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战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7(8):4-5. [3] 张婧.中国制造业的内忧外患[R].四川:四川大学,2009. [4] 尹中卿.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难得[J].瞭望新闻周刊,2010,(29):53-54 [5] 张杨,辜丽娟,余玲.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75(1):17-18 [6] 刘芬.中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0,(6):67-69 [7] 张奎亮.中国制造业发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605(8):9-10. [8] 郝国宁.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R].浙江:浙江大学,2010. [9] 陈小洪.产业链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20-21 [10]霍海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567(6):264-265. [11]熊焰.中国制造业进退维谷[J].商业视窗,2010,(7):28-29. [12]韦秀源.中国制造业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安徽科技,2007,(2):25-26. [13]汪和平.我国制造业发技术创新思路探讨[J].科学研究,2005,(12):37-39. [14]牛勇平.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前景[J].商业研究,2003,276(16):68-69. [15]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盘为核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8):48-20. [16]杨志学.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政策取向[J]经济观察,2010,(2):59-64 [17]杨艳琳,娄鹏飞.全球金融危机与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求是学刊,2009,(36):47-53

第二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一,加工贸易的概念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一)对加工贸易活动的影响

第一,由于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也大幅下降。

第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减少。据商务部统计,受金融海啸冲击的影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

第三,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信用风险大量增加,外贸出口坏账率大幅上升。金融危机下,海外买家信用状况恶化,支付能力下降,拖欠我国企业货款的个案数大幅上升。第四,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贸易阻力增加。

目前,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近15万家,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万人,约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35.4%,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45.2%上升到72%,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二)人民币持续升值

(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四)银行信贷紧缩

二、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虽然越来越多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许多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更新品牌观念。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如果想不断的壮大自己,必须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改变长期以来仿冒别人产品的落后经营策略,引进设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反映时代科技的进步,同时增强品牌意识,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改革发展制度,才能逐步改变企业生产及出口产品结构。

(二)综合考虑自身实力,不要盲目并购

企业在并购前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如果企业不顾自身条件而一味多元化的冲动,盲目进入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自我保护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更不能盲目地去采取并购。

(三)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出口型中小企业营销坐、等、靠,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此刻,必须深入一线终端市场拉动销售!企业可以采用高科技的管理方式管理客户,建立一套有效的客户管理系统,在开发新客户的同时,深入挖掘老客户的需求。在减少开支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力量提升重点客户的满意度是关键的关键,避免在经济危机中被用户“节约掉”。日常的数据积累在关键时刻能弥补“市场异动”带来的损失,保障企业在不断开发新客户的时候,能够深挖老

客户的需求。

(四)留下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降低成本裁员

金融危机过后,很多出口型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都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员”运动。而有一些企业的裁员首先瞄准的就是那些高薪的管理人员!当然,这确实是快速降低成本的好方法,但是企业在裁员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企业的发展未来,不能一味地看到眼前拿出去的高薪费用。

(五)加强产品设计力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产品投放市场后销量直线下滑的原因多数因为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将消费者的使用感受置之度外,真实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跟随老板喜好,再不就是跟着竞争对手比炫和模仿,只有回归到以消费者为本位的产品设计,企业才能抵御一切外在的竞争压力,才有强大的抗打击指数!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生产的专业化、产品的差异化、技术创新以及自主性、灵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经营产品单

一、技术总体水平也比较低,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是竞争者中的弱者。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和特点,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下载正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08国贸 何明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08国贸 何明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