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词-滩涂是土地还是海域之争-上传百度版本

时间:2019-05-14 12:3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代理词-滩涂是土地还是海域之争-上传百度版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代理词-滩涂是土地还是海域之争-上传百度版本》。

第一篇:代理词-滩涂是土地还是海域之争-上传百度版本

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受XX的委托和XX律师事务所指派,现就XX诉XX省人民政府、第三人XX省海洋与渔业厅其他行政管理-其他行政行为一案发表如下代理意见,请法庭充分采信。

一、原告与本案具有利害关系。

(一)从2006年至今,原告一直在诉争土地上进行水面养殖,具有对涉案土地的合法权益。2000年以来,诉争土地荒废闲弃多年,系荒地,无实际承包人,被告证据清单3-2中村委会出具被补偿对象不属实,应该是为了报批征地的权宜之计,不存在实际承包人。诉争土地堆满垃圾等有害环境污染的杂物,当时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和管理,原告便在该地上用人工开垦此荒废闲弃地,用于水面养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原告开发荒地用于渔业生产,具有申请诉争土地长期使用权的权利。

(二)诉争海域使用权证于2015年10月26日换发登记为X国用【X】第X号《国有土地使用证》,针对该地,被告出具的证据3-1——XX省XX市人民法院于X年X月X日作出了《民事判决书》((X)X民初字第第1页,共9页

X号),确认了原告与诉争土地具有利害关系,但由于村委会出具了错误的证明导致了法院作出不利于原告之一XX的判决,后村委会根据事实重新出具了《证明》,上述事实证实了原告具有与本案诉争土地的利害关系。

(三)诉争土地历史上曾属于盐田地,一直属于XX村村集体所有,原告系该村村民且在该土地上开荒养殖,与诉争土地具有利害关系。根据被告提交的证据2-3《XX镇政府与XX村、XX村、XX村签订的征收补偿协议(各一份)》明确提及“征收乙方(XX镇XX村)的盐田”,证实诉争土地属于XX村村集体所有,被告提供的2-1XX市XX镇人民政府出具的《XX市XX综合产业园区项目补偿情况汇总表》中明确提及了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协议,说明历史上盐田属村民集体所有,村民系向村集体承包使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1〕20号)第四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人或者实际使用人对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其使用或实际使用的集体土地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的规定,应该准予原告提起诉讼。

二、原告诉讼时效未过

如前所述,原告从2006年开垦养殖池以来,一直在诉争土地上从事养殖活动,直至2015年6月29日XX省XX市人民法院受理的XX市XX有限公司诉本案原告之一XX排除妨害纠纷一案发送相关传票后,原告通过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提请不服XX省海洋与渔业厅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法定职责之诉,原告才知道被告已经做出过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第2页,共9页

具体行政行为。被告从未告知过原告发生了该具体行政行为,对于征用盐田地时与村委会签订征收补偿协议、XX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村集体公示相关资料及刊登于《XX日报》上的公告,原告均不知情,上述信息均是在申请XX省海洋与渔业厅政府信息公开或者提起信息公开之诉后才知悉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和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原告的起诉自2015年6月29日开始算起,并未超过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

三、XX省人民政府及XX省海洋渔业厅在不属于海域的范围内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行为超出了法律的授权,系违法,应予以撤销。

诉争的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系废转盐田,属于滩涂,不属于海域,根据我国目前立法体系,滩涂属于土地,应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的程序进行征收征用,XX省人民政府在诉争的废转盐田(虾池)区域内设定《海域使用权证书》的行为于法无据,征收诉争土地未履行必要的征收程序,程序违法,征收土地行为应予撤销。

第3页,共9页

(一)我国家立法体系对滩涂和海域进行了严格划分,滩涂属于土地,属于土地管理法的范畴,而海域则属于海域法管理的范畴。

1.宪法对滩涂和海域进行了严格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宪法将水流和滩涂作为两种自然资源列举,说明国家的根本大法确定了滩涂并非水流(海域);

2、《行政复议法》对滩涂和海域进行了严格划分。《行政复议法》第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明确将滩涂和海域列举,说明了滩涂并非海域;

3.滩涂和海域所有权的相关规定,也说明滩涂非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规定海域只能是国家所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由此可见,滩涂属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土地,属于土地法管理的范畴,可以由国家所有或者及集体所有,而海域则属于海域法管理的范畴,只能由国家所有。

4.《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请明确“海岸线”、“滩涂”等概念法律含义的函>的复函》(2002年5月23日 国法函[2002]142号)

第4页,共9页

中明确,“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滩涂’属于土地;”。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使用海域需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书》,该法未对滩涂使用作出规定,在行政法领域法无规定不可为,即使用滩涂不能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系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依据,该法规定“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该法对海域进行了定义,即海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本法所称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上述事实说明,使用海域,需要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书》,而使用滩涂,则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三)诉争土地属于滩涂而不属于海域。

1.诉争土地历史上曾是盐田地,根据滩涂的定义来看,盐田地属于滩涂。2001 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把滩涂列为其他土地,并指出所谓沿海滩涂是指潮浸地带,而潮侵地带处于低潮位与高潮位区间。根据通常对盐田地的理解,当海水涨潮时,海水淹没盐田地,海水退潮时,裸露出盐田地,上述情况符合滩涂的定义;

2.XX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XX市XX综合产业园区项目用海海域使用申请手续的意见》(闽海渔函【2011】542号)(我方提交的证据清单2)中明确“该海域现状部分为2000年前当地群众在此倾倒废土、废弃物以及当地石材加工企业产生的废水、石粉、碎石等淤积形成陆域,部分为七十年代围填海形成的垦区”明确了诉争土地为陆域,显然不符合《中华

第5页,共9页

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对海域概念的定义。

3.《XX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以大潮高潮时水位来划分海域的标准违反了《宪法》,此种定义将导致《宪法》中明确的“滩涂”纳入了“海域”的范畴。《XX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明确“本条例所称海域,是指毗邻本省陆地的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痕迹线向海一侧的内水和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扩大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应由有关机关予以改变或撤销。从本案来看,退一步说,即使根据《XX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的定义,涨潮时海水最高线未到原告养殖池位置,尚不能满足《XX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关于海域定义的扩大解释。这更进一步说明了,诉争土地中至少存在着部分地域在海水高潮线以上,不应属于海域。

4.从被告提交的证据2-2《XX市XX综合产业园区项目盐田(虾池)补偿情况一览表》及《盐田四至图》记录的图片来看,诉争地系陆地而非海面,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定义的海域,该法定义的海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对上述定义应理解为,从空中往下俯视海域,看见的应为水面,不应为陆地。

5.被告提交的证据2-3《XX镇政府与XX村、XX村、XX村签订的征收补偿协议(各一份)》明确提及“征收乙方(XX镇XX村)的盐田”,被告认可盐田地属于XX村所有,这也说明该盐田地不属于海域而是滩涂(土地),因海域只能由国家所有,不存在村集体所有一说,属于村集体

第6页,共9页

所有的只能是滩涂(土地)。

6.《XX市XX综合产业园区项目盐田(虾池)补偿情况一览表》及XX市XX镇人民政府提供的《XX市XX综合产业园区项目补偿情况汇总表》中明确提及了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协议,说明历史上盐田属村民集体所有,村民向村集体承包使用。同理,再次证明该诉争地块属于滩涂不可能是海域。

综上所述,诉争土地系废转盐田,属于滩涂(土地)而不属于海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被告无权在滩涂(土地)区域中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请求法庭支持我方的诉讼请求,确认违法并撤销该《海域使用权证书》。

四、诉争土地应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征收,XX省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政府违反程序征收土地的行为违法。退一步说,即使诉争土地按照海域进行审批,被告的行为也违反了法律规定。

(一)XX镇XX村与XX镇人民政府签订的征地协议(被告提供的《证据清单》2-4)无效。

2009年以来,XX镇XX村与XX镇人民政府签订签定了《盐田(虾池)征用协议书》及补充协议,约定XX镇人民政府征用XX镇XX村的盐田(虾池)作为非农建设用地,上述双方在未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约定使用集体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强制性规定,该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第四十

第7页,共9页

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XX镇人民政府并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且XX镇人民政府作为镇一级政府,无权签订征地合同。上述合同应属无效,XX省人民政府基于此合同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属违法。

(二)征用诉争土地未经过村民会议决议便做出,违反了法律规定。XX省人民政府未经村民会议决议就做出供地决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的规定,XX省人民政府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属违法。

(三)被告侵犯了原告知情权,违反相关程序性规定。

被告XX省人民政府在没有实行征地补偿和与原告签订补偿协议情况下就同意提供建设用地,违反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 28号)第十四条规定,“在征地过程中,要维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XX省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四)XX省海洋渔业厅提供的公示与本案无关,诉争的地块实际并未进行公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违法。

第8页,共9页

被告提供的《XX市XX综合产业园区项目公示》(被告提供的《证据清单》4-2)中显示,“XX市XX综合产业园区项目填海面积XX公顷”,而《海域使用权证书》登记的面积为XX公顷,被告提供的《公示》与本案无关,被告并未公示就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行为违反了《XX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第十四条“受理海域使用申请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拟建议批准的用海项目申请,应当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前,送毗邻该申请海域的相关乡(镇)、村以及受理申请的本机关公示”的规定。

综上所述,本案原告适格,被告在土地(滩涂)上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行为违法,应该撤销《海域使用权证书》,同时,被告未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土地的行为也属违法,恳请法庭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9页,共9页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修改之争:是“保护伞”还是“绊脚石”?

《劳动合同法》修改之争:是“保护伞”还是“绊脚石”?

中国法院网2016-04-26 15:55近期以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现行的《劳动合同法》接连发声,称其对企业的保护不足,降低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上述发言被媒体解读为“三次炮轰《劳动合同法》”。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也公开承认,《劳动合同法》实施八年以来,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及企业用工成本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两位部长的表态,引发社会持续关注与讨论,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劳动合同法》的建议。这一切,似乎为《劳动合同法》的修改敲响了前奏。

其实,《劳动合同法》从孕育到出生,争议一直没停过。无论从立法调研到起草审议,还是从立法宗旨到具体条款,劳资双方的意见始终针锋相对。集中体现在“法律对劳动者权利是否存在过度保护”的问题上。2006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不到一个月便收到了19万多条建议或意见,成为中国立法史上不多见的“奇特现象”。2007年5月,正当劳资双方的利益代言人围绕《劳动合同法》鏖战正酣的时候,山西省“黑砖窑事件”被媒体爆光,大大刺激了公众的神经,也刺痛了立法者的眼球,“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在舆论上占了上风,助推《劳动合同法》高票通过。但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议并未因法律的通过而停止,不时有两会代表提出修法的建议。两位部长的发言,不过是旧话重提罢了。

一、对《劳动合同法》的批评之声

对《劳动合同法》批评之声在该法通过之后、实施之前就开始了,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担忧引发“解雇潮”和“撤资潮”,批评者认为是《劳动合同法》拖累了经济发展。据当时媒体报道:因为担心《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公司无法轻易解雇员工和聘请临时工,为了压缩成本和转移风险,一些企业开始策略性裁员,部分外资关停中国工厂,最有名的当属“华为辞职门事件”。除了华为外,当年7月,韩国LG电子裁掉11%的中国员工;8月,中央电视台解聘1800名编外人员;9月,“展讯通信”缩编北京分部,随后上海总部亦进行裁员;10月,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中国区无原则突击裁员。雇有11300名工人的日本厂商奥林巴斯公司关闭一座中国工厂,将产能移到了越南。

转眼间,《劳动合同法》已经施行了八年,这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急转直下的八年。虽然要求修法的呼声从未间断,但国家强力干预的动作反而越强。最为明显的即为2012年对《劳动合同法》进行的修改---对规避法律的劳务派遣行为进行了更有力的管制。当然,收获的反对声音也更大了。笔者将批评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管制与自治失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受限。

批评者认为,《劳动合同法》是基于“资恶劳善”的假设观点而立,而这种假设其实并不存在,劳动者也并不天然地处于被动地位。立法者正是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强化管制,限制自治,不仅压缩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协商自治的空间,也对企业用工管理自主权进行了多重限制,导致劳资关系的管制与自治的失衡,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2、片面追求稳定,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按照传统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主人,不存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因此劳动力不是商品,其价格的确定不能靠市场。这种否认市场对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作用,忽视劳动力供求关系,片面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理念在《劳动合同法》立法时得以体现。而企业的实际用工情况有着自身的规律,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营情况不好时,会考虑裁员以降低成本,待经营状况改善时,再行招兵买马。但《劳动合同法》基于对稳定劳动关系的片面追求,对企业解聘员工设置了较高的门坎,让企业难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用工,人为推高了企业用工成本。

3、立法设计不科学,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

《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法律的规定。但通常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较少,管理也相对简单,一人多职,灵活高效。而《劳动合同法》无视了企业经营的现实,刚性规定过多且处罚严厉,让刚刚创立的企业或小型企业不得不招聘更多人来从事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工作。《劳动合同法》还有一些关于规章制度、集体协商和民主程序的硬性规定,这对一个只有几十或十几个员工的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4、企业社会责任增大,政府未充分考虑企业承受能力。

就业问题是任何政府都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进入连续高增长期,企业的蓬勃发展似乎为政府提供了一条控制失业率的有效解决途径。从立法层面降低劳动关系终止的可能,保证就业稳定、降低失业率不失是个好方法。于是,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劳动合同法》的头上,继而成为企业的法定社会责任,政府反而撒手不管了。

二、目前应当厘清的问题

1、关于《劳动合同法》是否偏袒劳动者的问题。

从《劳动合同法》第一条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和若干强制性规范来看,整部《劳动合同法》的确存在向劳动者方面的倾斜。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这势必使劳资双方在利益方面形成矛盾。在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如何体现社会正义?美国法学家罗尔斯似乎给出了答案。他在其名著《正义论》写道:社会公正应体现两条正义原则,一是平等原则,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二是差别原则,即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按照通常理解,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合意结果,具有平等主体的特性。但就劳动合同而言,劳工方与用工方具有隶属关系,劳动合同不同于经济合同,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加上“资强劳弱”的普遍格局,决定了国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法律干预,根据国家现实中的劳资状况,在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履行和解除、经济补偿金、违约金条款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国际劳动立法的通行做法。

事实证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保护我国劳动者利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起码在法律层面上改变了以往企业普遍强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权益被侵犯而救济无门的窘况。所以说,《劳动合同法》向劳动者倾斜,并非是偏袒劳动者,故意制造不平等。相反,这种立足于现实的倾斜恰恰体现了立法者对劳资双方实质平等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对劳动合同的管制应保持一定的力度与限度的平衡,干预不足的,无法解决问题;干预过重,则会导致管制与自治失衡,产生负面效应。

2、关于企业成本增加的问题。

对《劳动合同法》的批判涉及企业成本增加的问题,这里包含着要式书面合同、最低保障工资、企业解雇权、薪酬增涨快、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问题。一些专家剑指《劳动合同法》,视其为中国经济下行的“罪魁祸首”,欲杀之而后快。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笔者承认《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非常有限,影响面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企业规避操作。当然,这与执法不严、力度不够也有关系。单举签订书面合同一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只有38%的农民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一叶知秋,可见大部分企业并没被《劳动合同法》限制住。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确实低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搞企业的人心里都清楚,与《劳动合同法》相比,真正让企业害怕的是税费、社保以及人口红利的减退等。以税费为例,中国企业税负比例超过法国。根据工信部2013年9月发布的《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显示,中国企业费负和缴税的比例约为0.52:1,相当于企业缴纳100元税款时也同时需缴纳52元各种费用。让人无奈的是,近年来企业经营利润空间下降,税负却仍在上升,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更是长期高于GDP增速。2015年财政收入增速为8.6%,创下27年来新低,但仍高于当年6.9%的GDP增速,而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则比上一下降了2.3%。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强制规定为企业员工交纳社保费用。根据人社保社保研究所的报告,中国企业和个人所承担的五险费率为40%左右,其中个人承担11%。而据美国社会保障署提供的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数据,雇主社保费率为18%,总体社保费率为32%,远低于中国。所以说,把企业成本增加的责任算到《劳动合同法》的头上,是典型的“冤假错案”!

3、关于薪酬上涨的问题。

自《劳动合同法》再次引起争议以来,以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由对《劳动合同法》发难的言论不少。而事实上,《劳动合同法》只规定了最低保障工资,并未对工资增长作出具体的规定。换句话说,即使工资增长速度过快给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不能怪罪《劳动合同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工资增速一直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即使最近几年工资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这也可以看做是对过去工资增速慢的弥补。

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制度,但具体标准由各地政府发布,该标准并不算高且不具备强制力,最终的工资数额还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究其工资标准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还得说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所导致。另外,与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相比,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低于劳动者预期的。

三、对《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建议

为提振经济想办法、为经济衰退找原因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一部新法的出台往往会导致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都属正常。但法律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有其深层次的文化、社会乃至政治因素。再言之,法律有其自身的严肃性,一部法律的对与错、善与恶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来检验,按照先进法治国家的经验,这个长度最少以“几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朝令夕改”损害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尊严,还会损害人们对法律的信赖,而这种依赖一旦失去,就会引发信任危机,从而带来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出于我国法律在制定环节上与国外发达法治国家的差距,及时修改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确定要改,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应当坚持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倾向。

从国际社会劳动法的发展来看,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注重劳工的保护,同时兼顾企业的利益。从这点来讲,《劳动合同法》在中国劳动法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就施行法律效果来讲,总的方面是利大于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任何以经济为借口意在打压劳工的言论和行为。一部保护劳工权利的《劳动合同法》,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拌脚石,也不应该为中国经济下行背黑锅。笔者反而认为,愈是经济下行,愈要提升对劳工的保护程度,而不是相反。否则,不但节省不了成本,反而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些都是当政者和立法者要重点考虑的重大问题。下一步,还应继续扩大《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将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和雇佣关系三位一体,以及把游离于法外的诸如包工头用工关系、内部承包关系,非法用工关系等,统一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畴,防止规避劳动法规的不法行为,使《劳动合同法》成为一部真正的中国劳工权利保护宪章。

2、建立合理的员工区别保护制度。

《劳动合同法》目前是将包括公司高管人群在内的所有劳动者无区别地作为弱势群体加以倾斜保护,这就产生了保护主体界定不清、范围过广的问题,产生的恶果是对底层保护不足和对上层过分保护的现象,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这一点也深受法律专家的诟病。《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应当借鉴德日的经验,将高管人群列入雇主范畴,厘定被保护对象与非被保护对象的界限,将立法保护重心下移。另外,对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员工要有区别,比如产假待遇,工龄长产假长等。

3、适当平衡企业和劳工利益。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倾向保护劳动者的法律,但并不意味着法律可以占领道德高地对企业权益穷追猛打,毕竟企业才是会下蛋的鸡,没了企业就没了就业,没了就业还谈什么劳动者保护?在《劳动合同法》实践的8年多时间以来,针对已经出现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失衡现象,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适当增加劳动者违约成本,适当收紧劳动者的合同解除权,适当放宽企业的解雇权,以及适当放宽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雇条件等。

4、尊重市场用工需求,建立多元化的用工方式。

《劳动合同法》基于标准劳动关系更有利于劳动者的逻辑假设,仅允许非全日制、劳务派遣两种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存在。而非标准劳动关系是否一定不利于劳动者?这个问题需要探究。现行法律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岗位,并规定了同工同酬、用工比例限制、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等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企业在招聘和员工培训方面“顾虑重重”,这无疑也加重了“就业难”,这种法律实施的结果恐怕与立法者的初衷相背。法律应尊重劳动力市场灵活用工、灵活就业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弱化标准劳动关系的现实必要性,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留出空间;另一方面扩展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发展多元化的非标准劳动关系。

5、规定法律的分层适用。

相对与国企或大中型民营企业而言,中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育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近年来,融资难、税赋重以及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持续上涨等多方因素叠加,让本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的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如果对中小(微)企业在制度上松绑,排除《劳动合同法》的适用,一定能促使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力得到迅速释放,对整个国民经济向好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与劳工制度发达国家的立法相一致的(美国、德国、台湾地区均有相似分层适用劳动法律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已经制订了一套相对完备的中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和管理规定,使得《劳动合同法》有了分层适用的可能。

6、减轻企业责任,建立社会责任代偿机制。

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核心要义是其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主要是集中在国有企业。随着《劳动合同法》施行,转为无固定期限的条件变得简单,而一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被形成)无固定期限合同关系,则意味着国家将其提供社会福利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转嫁给企业,但企业是赢利性经济组织而非一个福利性的社会机构,其依法承接的社会责任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与经济负担。而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国家似乎低估了企业的规避能力,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劳动合同的短期化等规避手段,致使国家利用《劳动合同法》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目标落了空。与其如此,还不如大方一点,把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收回来,建立完善一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转化代偿机制,变强行摊派为号召鼓励,让一些有承受能力的企业在承担了政府转移的社会责任以后,享有相应的政策优惠红利,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企业负担沉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有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但企业税赋过高,社会责任过重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应放在降低企业税赋和减轻企业社会责任上,这些措施考虑政府的能力和决心。

四、结语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下行的双重压迫,结构产能过剩,企业哀鸿遍野,用工需求萎缩,政府压力山大。李克强总理表示,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去产能也成为了今年中央工作的重点。去产能必然涉及裁员下岗,裁员下岗势必牵扯到劳动合同的解除及相关经济补偿。据透露,中央拟最先安置分流的钢铁、煤炭两个行业职工就有180万人。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宣告破产或者解散的,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中央拟拿出了1000亿资金垫底,这显然远远不够。如果去产能工作能够顺利开局,相信不久便会在全国铺开,修订《劳动合同法》是否能成为政策与法律冲突的第三条路,笔者不得而知。但从形势看,似乎已经在做舆论和法律上的准备了。

第三篇:SEO两个月,百度收录300条,是坚持还是幸运?

SEO两个月,百度收录300条,是幸运还是因为坚持?

我清楚地记得,到弘美上班是在2013年2月25号下午,当时我是怀着非常忐忑的心情过来见老板的,因为自己当时根本是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是否能做好。

我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对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只有片面的了解,SEO根本是不懂,只能瞎搞。当然在之前,我有兼职过一份相关的工作,忘了介绍,我现在还是学生,所以之前的工作都是兼职的。当时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更新阿里巴巴商铺的一些信息,和注册一些国外的B2B网站,因为兼职的公司是做外贸的,所以注册的都是国外的。当然兴趣是从那时候开始产生的,因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好奇,所以一直在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

遇到现在的老板其实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但是这次的偶然,让我走进了SEO这个行业,说“seo这个行业”其实我也不知道专业术语是不是这样说的,反正很多人跟我讲相关的东西我都不懂,但是如果问我我做了什么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可以告诉他们:“你讲的这个我都有做的,我都有去试验的”,虽然我不懂得怎么说,但我已经先去做了,这应该也算是我的优点之一吧?

现在说说我做SEO两个月来网站的收录情况吧:

我刚开始接手网站的时候,网站的百度收录只有38条,这个数字因为持续了接近一个月,所以我很清楚地记得,呵呵。在三月底的时候,收录达到了89条,这个数字也是持续了比较长一段时间,我还一度认为是不是百度收录网站只收录100条以内,所以我的都不会升了,问了好多同行,才定下心来。到4月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早上我查收录的时候,发现网站的收录达到了290条左右,我有点蒙的感觉,觉得不可能,但连续一个多星期都是这个数字,现在是350条左右了,所以我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真的做到收录300多条了。

大家看到这个数据都会问为什么会那么强大,其实在同行中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强大,但是看着大家收录都只有几十条,就姑且认为自己是强大的吧,也弱弱地跟大家分享一下。

至于大家问的,我为什么能收录那么多,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一下内容,这是我自己认为可能的原因,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更新新闻中心的一些心得

1、每天坚持更新网站“新闻中心”内容,我的网站新闻中心板块是包括“公司新闻”、“行业新闻”、“公司公告”、“行业知识”四个部分的,后来加了“时事热点”这个板块,我每天给他们更新10篇左右文章,分配着发布到个个板块,这样每天都有新的内容让百度去抓取

2、新闻的内容是跟我的行业息息相关的知识,感觉我的网站现在已经把能找到的相关知识都收罗了,呵呵

3、新闻中心发布的文章虽然都是别人的,但每篇都必须修改一下,这样才不会让百度直接把你判为抄袭,直接就不收录了

4、文章里面添加自己要推广的关键词和链接,我是直接在文章末尾添加的,这样比较简单,我很懒的,呵呵,可以的话,写软文我觉得是最好的

5、文章的标题,我觉得文章是为了帮客户解决问题的,所以我文章都是围绕一些客户经常或者必须了解的知识来挑选的,然后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是设置成疑问是的,例如“什么是美纹纸,有什么用途呢?”、“胶带黏在墙上怎么办?”等等

二、关于产品的

1、我们产品信息其实是比较杂的,但我们正在改进中,我认为产品信息必须是基于顾客的心理上去写,顾客看到产品的时候最想知道什么,我们就得让他知道什么

2、关于产品的图片,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不规范,然后我们厂也是小厂,所以图片也很不规范,只能在网上找些看起来比较不错的。当然,网上的图片我觉得也不能直接用的,得自己PS一下,嘻嘻

三、关于外链(外链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具体是什么东西,但我就这样做的)

1、在一些比较好的平台上发布一些跟网站相关的信息,加上超链接什么的,让信息指向我要推广的网站

2、注册 一些行业网站,像中国胶带网呀、胶带信息网呀等等,这样有利于同行和客户看到我们的信息,反正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

3、注册一些好的平台,像大家介绍的马可波罗网、世界工厂网等等,让更多的潜在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我们的信息,然后找到我们

四、其他的一些

1、我每天都会用站长工具、SEO工具来检查自己当天的收录,然后看下被收录的是那些内容,没被收录的又是哪些内容,去改进自己文章的质量

2、跟做SEO的同行交流,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己

3、跟做自己行业的同行(胶带行业的)比较,看看同行是怎么做的,看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或者自己哪里做好了,这样可以了解市场信息,也可以给自己增加信心,呵呵

总结一下就是:不管做什么,只要我们能坚持,能吃苦,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第四篇:本案是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还是土地使用权纠纷

本案是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还是土地使用权纠纷

[案情]

原告黄裕昌诉称,2005年6月7日,作为农村集体土地发包方的被告启东市惠萍镇长兴村村民委员会,对原告承包土地进行调整,以原告女儿已出嫁,其户口不在本村为由,将原告承包土地中属于原告女儿的部分由被告调整给其他农户经营。被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为此起诉要求被告返还其1.03亩承包土地。

被告启东市惠萍镇长兴村村民委员会辩称,其与原告之间的纠纷属于土地使用权纠纷,而不是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故应当由政府予以处理,请求驳回原告的起诉。

[裁判]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的纠纷是土地使用权纠纷,应当由政府予以处理,而不是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因此,原告的起诉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四项规定,裁定:驳回原告黄裕昌的起诉。

宣判后,原告黄裕昌不服,向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本案是因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的当事人因土地承包经营而发生的纠纷,并非土地使用权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发包方的当事人因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和侵犯承包经营权竞合而发生的纠纷,不属于政府处理范围。因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发生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于2005年8月25日裁定:

一、撤销启东市人民法院(2005)启民二初字第0448号民事裁定;

二、指令启东市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审理。

[评析]

事实上,本案是因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的当事人因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发生的纠纷,但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又涉及两个主要的争议焦点:1.本案是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还是土地使用权纠纷;2.本案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

一、本案是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还是土地使用权纠纷

从民法角度讲,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性质,并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性,是农户的生存依靠。根据本案案情,原告对1.03亩土地拥有合法承包经营权。对此由其向法院提供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予以证明。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该承包经营权应当保持30年不变。因此,在承包人依法承包土地的期限内,如因特殊情况确需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那么必须征得承包人的同意并由承包人在流转手续上签字认可。当然,法律也允许承包方自主流转承包经营权。但是,由于以转让方式流转必将改变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原有的土地承包关系,承包方因此将丧失在承包期内的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必须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而且,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报村、乡审批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等手续。而本案被告显然没有履行相关的手续,且原告持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也没有任何变更的记载。因此,原告至今仍是讼争1.03亩土地的合法承包经营权人。

综上所述,本案被告村委会未经过原告同意,擅自以其女儿出嫁,户口已不在本村为由,将属于原告承包经营的1.03亩土地变更至其他农户名下,这一行为侵犯了原告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此外,原告起诉要求被告返还已调整的承包土地,从形式上看,是因承、发包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因该合同而发生的纠纷。而从权利属性上讲,这一纠纷又属于因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和侵犯承包经营权竞合而发生的纠纷,并非土地使用权纠纷。

理由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争议是指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属不明发生的争议。即在无法确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谁所有或者谁享有使用权的情况下,那么对于这种争议,则应当首先由当地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争议双方的当事人如果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种诉讼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诉讼,而且是一种将行政复议作为前置的诉讼程序,而非民事诉讼。本案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明确,因而不属于土地使用权纠纷。

二、本案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

如上所述,如果本案当事人之间有关的土地纠纷属于土地使用权争议,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首先应当由当地人民政府先行处理。亦即人民法院不能直接受理本案。假如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则应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综观本案,原告对讼争土地享有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故对原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应予保护。而且,本案中并不存在原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转让的事实。因此,原告起诉要求返还原属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属于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

更需要指出的是,原告以村委会将其承包土地中属于其女儿的部分调整给其他农户经营,违反法律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被告的行为侵犯了承包经营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已经向人民法院提供了主要证据《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因此,这种纠纷实质上是农村土地承、发包方的当事人,因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和侵犯承包经营权竞合而发生的纠纷。本案原告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对承包土地享有合法使用权,权属非常明确。原告现因其承包的土地被村委会发包给其他村民承包而起诉村委会,要求其返还承包经营的土地,系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原告黄裕昌和被告村委会是该土地承包合同的平等民事主体。因此,原告起诉认为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侵犯,应属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的理由是成立的。当事人在此情况下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第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就已作出了明确规定。

综上分析,本案是农业承包合同纠纷,而非土地使用权纠纷,因此,应当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二审法院的处理符合法律规定。至于本案在受理后如何在实体上进行处理,则是另外一个概念,故笔者在此不予讨论。

第五篇:房地产开发企业交纳的土地使用税如何列支是进土地成本还是进管理费用(中税网)

房地产开发企业交纳的土地使用税如何列支?是进土地成本还是进管理费用?

请问

1、房地产开发企业交纳的土地使用税如何列支?是进土地成本还是进管理费用?

2、《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中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中“土地使用费“如何理解,是否就是土地使用税或包含土地使用税?

回复如下:

1、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土地使用税计入管理费用,属于房地产开发费用,不属于开发成本。无论开发产品是否竣工,支付的土地使用税都可以在税前扣除。

2、《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中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中“土地使用费“如何理解,土地使用费其实和土地使用税差不多,只不过是适用的企业不同,“土地使用费”适用于外资企业。据规定,我国对内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执行不同的税收条例。内资企业使用的土地,适用于国务院1988年9月27日以第17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员的房地产,适用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1年8月8日颁布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随着形势的发展,财政部(80)财税字第82号文对征免房地产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自有房产,仍按《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征收房产税”。“合资企业使用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由各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征收土地使用费,不再征收房地产税。”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1997]162号文明确:“根据现行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不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商投资企业应征收土地使用费,不征土地使用税。”

下载代理词-滩涂是土地还是海域之争-上传百度版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代理词-滩涂是土地还是海域之争-上传百度版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