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把你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荐书专栏Vol.7
怎样把你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荐书专栏Vol.7
荐书专栏第七期《怎样把你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分享盟主:睡午觉的猫儿
1、记不住,才是常态 最近做职场笔记分享时有朋友问到,怎样做笔记才能让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而不是读过就忘了。这个问题让我回想到自己2年前的读书状态:
刚刚读完的书,感觉已经要忘记书里讲的什么了。读过印象深刻的书,过了一周可能就想不起来了,这和没读有什么区别?读了那么多书,可感觉好像从来没有派上过用场。对比现在的读书方式,我才更加地意识到,“读书笔记”这种老土方式的巨大作用。
读过的书,要记住,真的很难啊!我们连自己3天前一天吃的食物都想不起来,又怎么能期待自己将读过的书竟然记忆深刻呢?
人的记忆力那么有限,记不住才是常态啊。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掌握一个让你可以随时提取信息的核心技能:做笔记。
2、读书笔记做什么?怎么做? 每次说到记笔记,就显得十分不洋气。但事实呢,还这是如此。厉害的人不仅记好了读书笔记,还通过自己的笔记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打造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累积出属于个人的一套一套的武功秘籍。那么,问题来了。可以把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的笔记都做什么,怎么做?
步骤其实也不复杂:书要至少读两遍。第一遍理解,划记号。第二遍做笔记。
而一份有价值的笔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梳理书中的逻辑脉络带走书中的亮点记录自己的心得寻思关联
大部分人做读书笔记只做了摘要概括,或者说一些句子。但事实上,只有做到全部四点,才能将一本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当然,如果你这么做了,尤其是持续这么做的,你会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人都是价值衡量的动物,当你能直接感受到这样做的价值时,你就会本能地这样去做。
2.1 书要至少读两遍为什么说书要至少读两遍,这是因为当你在第一次读一本书时,你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遍读一遍去理顺作者的逻辑,搞清楚作者的论点和论证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随手划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但很难做出足够有完整价值的笔记。所以,做笔记不要着急,大可放在阅读和理解之后。
当然,这也需要你不要偷懒,读书的过程中不要偷懒不去理解和梳理逻辑,读书之后也不要偷懒不做任何记录。2.2 记录什么内容?在我们好好地读完一本书之后,就该抽出一个完整的片段时间好好地做这几件事情:
梳理书中的逻辑脉络:绘制全书的思维导图带走书中的亮点:摘录书中的段落、篇章记录自己的心得:有什么想法、打算做什么后续行为寻思关联: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书或者文章的关联 前两个部分--思维导图和亮点的记录,就是将我们阅读的内容以逻辑框架和细节的方式分别呈现出来。这样当你回顾时,才能十分清楚,读过的一本书,究竟说了什么问题,怎么说的。
事实上,一次次思维导图的构建也是对一本书里逻辑框架的重建。在碎片化浅阅读的时代,一本书里包含的内容,呈现的系统是比十分钟不到轻松读完的文章要丰富得多的。只有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到了一本书的价值所在,我们才能更有意识地去捕捉它。
而书中的段落,篇章,甚至是句子,只要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亮点,我们也都应该记录下来。因为或许正是某一句话,印嵌到生活的某个细节,就改变了你的行为,你的生活。或者让你在困境时豁然开朗。
后两个部分--记录自己的心得和寻思这本书与以前读过内容的关联,则是在费力将这本书的内容添加到自己的长期记忆里去。
人的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记忆,一种是长期记忆。牛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牛人通过刻意训练累积的丰厚的长期记忆。然后在平时学习或者工作时,迅速地用自己的短期记忆调动长期记忆中的知识储备,快速地运作起来。长期记忆的打造原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相互关联和反复地逻辑梳理。而这本来也就是创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让读过的书创造价值,我们一定要记下书里的内容,也写下这本书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过去知识的关联。
3、让笔记和你的人生发生关系?笔记不是做完就结束了,而是要拿出来用的。如果你只是将做好的笔记束之高阁,不再回顾,不尝试实践,即使有了以上四点,你很有可能依旧感受不到读书或者笔记的价值。
因为人的记忆是很短暂的,记不住才是常态。
不回顾,即使是精心记录的笔记,也没能真正和你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每一份精心制作的读书笔记,你都该这样去做:
将笔记储存在固定位置(文件夹或者印象笔记)打印一份放在随处可见的范围内时常翻阅,找机会实践直至内化 将笔记储存是一个仪式化的动作,也是将我们的笔记整合到一起的关键步骤。
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回想起来你未必这么做了。而你感受不到记笔记的价值,也很有可能因为你的笔记总是这里几张,那里几张,一年下来你或许根本找不到一份完整的笔记。这样你又怎么能感受到笔记的价值呢?
另外,当我们将笔记储存好之后,还需要打印一份,放在我们随处可见的地方,随时翻看。当我们第一次读到一些知识或者看法时,我们只是产生了印象。还远远达不到发生改变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你看了多少时间管理的书,只要你没能将书里的内容用于生活改进效率,你所读的书几乎都是无效的。
所以,要让改变发生,我们首先需要让这些有价值的笔记随时可触碰。完成笔记之后反复查看,加深印象并积极地寻找机会付诸实践。
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信息再印证再筛选再剔除的过程。无论我们笔记记录了多少,最终也只有那些被我们的实践所印证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本事。
读到这里,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当初读书的方式为什么总感觉不到读书的价值了呢?
对了,今天的文章依旧受启发于这本值得反复读的好书《万万没想到》。有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了。
第二篇:申论:“真人书”你读过吗?
申论范文:“真人书”你读过吗?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领略文字之美。如今,全民阅读氛围渐浓,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不过,你读过“真人书”吗?近日的一个夜晚,上海徐汇区图书馆自助阅读空间“书香部落”汇聚了一群读者,节目主持人臧熹成为这里最新的“馆藏资源”,等待读者面对面“翻阅”。与一般的讲座不同,真人图书馆更重视个体生命经验的分享。臧熹这本“真人书”,与读者分享他的航天梦。
其实,真人图书馆也是“舶来品”。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北欧,它的理念是以个人经历为“书”,让读者与各种有特殊职业、兴趣、经历、观念的真人“图书”面对面交流。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眼熟——这不就是读书分享会或者阅读沙龙吗?目前,组织各种讲座、阅读分享活动,已成为书店、图书馆的“标配”,但真人图书馆与它们还有所不同。一般的分享会、沙龙更接近于演讲,读者以倾听为主,除提问环节之外互动较少;而真人图书馆让“书”坐在中间,读者提问“图书”回答,整个过程更像是聊天,更倾向于平等的对话。
老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一本等待阅读的书。真人图书馆让读者“阅读”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样开卷有益,有利于参与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这与一般的阅读“功效”相同,并且阅读体验更为别致。
更重要的是,真人图书馆可以鼓励对话、增进理解。眼下,一些人在工作学习之外比较懒、比较宅,除了在交际圈内活跃,对“圈”外的信息缺乏第一手的了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了解过一个coser(角色扮演者)的故事,会对二次元文化多一些认识;听完一个快递小哥的讲述,会对这个职业多一份理解„„真人图书馆强调跨界交流,鼓励对话,这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偏见,让社会变得更开放、更包容。
当前,社区图书馆越来越多,书香越来越浓。在硬件日益完善之外,也期待类似的活动更多些,让“大咖”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相互交流,让不同职业、兴趣的人相互理解,让“真人书”成为读者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第三篇:爱书的你,知道怎样读书和选书吗
爱书的你,知道怎样读书和选书吗
来源:PKMlife 编辑:胡不寐 2011-05-27 11376 18170
分享到: 新浪 微博 人人 QQ空间 腾讯朋友 开心网 网易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五度 收藏 已收藏 转邮件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都不一样,这个目的从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你具体读书时的思维方式和深浅度。
大致有以下几种目的:
工作、学习上需要完善知识体系
获取资讯以查漏补缺
纯粹休闲怡情
改变思维方式,实现自我成长和突破
一、关于读书
读书大致分为细读和略读,在此就不分类一一说明,两者总有相同的地方,都是读书的手段,这里总结的都可以服务于高质量的读书体验。
1.明白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最最重要核心的一条你要知道你读者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你的目标不是纯粹的读书而是想通过这本书得到什么,这就是“读书未必要读完”的意思。
明白了你的目的,你就会对一本书的内容找到你的重点,有所读、有所不读、有所精读、有所略读。
2.了解书的大概
尤其对于快速阅读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一本书的大概。
一是前言、目录、序等等;二是结尾的后记等等;三是通过目录最好能够找到对于自己最重要的章节和自己有疑问的章节,自己心中有个数
3.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实际用处在读书的时候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慢慢体会,总之自己做读书笔记绝对不会亏待你的!
关于做读书笔记,推荐的参考标准是你的读书笔记可以让你把原书扔掉只看笔记就足够的地步,当然不是越详细越好~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问的、重要的等等就记录下来。以备份查阅。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自己结合已有的知识而总结出来的结论的,一定要记录下自己是如何导出这个结论的③.做读书笔记,也可以等你看完一整章节的时候凭借回忆来做笔记
④.系统结构式,以知识框架的形式来做读书笔记是个好习惯。这里其实我觉得挺重要的:不仅对于这本书,乃至于你读所有的书,甚至一切接收信息获取经验,都最好有一个自己的大的“知识树”这样你能以一个宏观的角度,当你有新的知识时就把它加入到这个“树”上,你也可以知道你缺哪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提高效率可不是一星半点的程度
4.与书对话,抓住书的作者的思维。
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以去理清所读书的事理逻辑与推理,第二次读的时候就要知道作者安排各个观点顺序的意图;进而去抓住作者写这本书的深层次意图。三个指标不一定必须读两次完成,你可以一次也可以三次以上,个人情况而定。
虽然我没有打到一天一本书的本领,不过应该大概可以理解了,对于某些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我们去读的时候只要抓住了作者的逻辑、情节和思维就足够了
5.不同类型的书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直接举例子吧。侧重说明技巧方法类的书籍,我们可以有选择的直接去看技巧和案例;文学类作品,对于我,一般是不会做读书笔记的,读过一遍就读过了,顶多会有读后感~
6.关于快速阅读
很多人包括本人的读书速度都不快,也快不起来。在读书速度上,貌似只有练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只有纯粹的练习。
7.Unbreaken Reading Time
每天或者你自己设定的每个周期内(不要超过一周)都要有自己的固定的读书时间,雷打不动。我是参考了大猫之前所说的早起Unbreaken Time,戒掉睡懒觉的习惯,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腾出半小时来读今天的“大部头”。
8.碎片时间的利用
所谓读书的碎片时间,当你无事所做的时间段超过五分钟的情境就是你的碎片时间了,其实细细算来,如果能够好好利用碎片时间所完成的读书进度是远大于你的固定读书时间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我觉得设备工具少不了,小狼都是在Android手机上阅读一些PDF,当然我觉得,平板或是Kindle还是移动电子阅读的最佳工具
9.换脑式阅读
南怀瑾:在一定的阅读时间段里,同时阅读不同科学不同类别的书籍。当一本书读不下来的时候,马上换另一本书
二、关于选书
金克木先生的《书读完了》讲如何应对当前世界无穷无尽的书:“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衣服,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积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于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了得比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
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把书读完的书籍轮廓。我们可以在次借鉴这个轮廓的意义,在知晓这个轮廓的基础上,按照我们的知识树的框架来选书。枝干类书籍唱主调,小枝小叶应该是个人所感兴趣、所喜欢、所消遣类等等的书籍,拿这样的两类书来换脑式阅读~
所以第一条还是最应该知道的就是选书一定要控制以自己的枝干类书籍占主要,清楚自己的关注范围,不要迷失在“温柔乡”里
为了巩固,再引用阿朱的一段,体会一下选书的最基本原则:
我一般喜欢看IT应用、CIO信息化、中国社会、中国历史、新管理模式的书籍。其实就是:中国社会大背景、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信息化、中国企业信息化落地,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所以我经常看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国企业信息化如何匹配,所以要看IT经理世界之类的书籍,其实,一切都是为了企业信息化,喜欢并信仰,计算机技术一定会推动企业竞争力。
第四篇:公文写作的好帮手 看马凯同志荐书《怎样写文章》
人民网首届“党政领导干部书评大赛”30号参赛作品
作品名称:公文写作的好帮手 看马凯同志荐书《怎样写文章》
作者:杨枝煌
作者单位:商务部经济合作局综合处主任科员
1月份参加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十四次党的工作会议暨第二十二次纪检工作会议时,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向我们推荐了王梦奎先生编写的《怎样写文章》一书。会后,我经过仔细阅读,深感这是一本对大家提高公文写作规范和水平很实用的好书。
编者王梦奎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及中央文件起草工作,曾参与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的起草,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理论的整理都作出了贡献。他在书中结合自身的这些经历,总结了几十年文字工作的经验体会;同时摘抄了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乔木、邓拓、何其芳、孙犁和胡绳等名家关于写作的论述,涉及怎样收集材料、怎样论证、怎样修改、怎样校对等各个环节;还在附录中提供了著名社论、中央指示、标点用法、数字规范、中央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中央文件。
书中有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很有指导意义。
书中认为写文章要有正确态度
“写文章要和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文章要写得准确、鲜明、生动,首先要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文章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让党早下决心,作出判断,作出决定,发动群众,使群众懂得各方面的利害,按照党的要求积极去做。写好文章是一个政治问题”,“文章也是一种重要的革命工具,发表出来是要对群众负责的”;“从事文学工作,欲求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好文章是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踏踏实实的研究才能写出来的”。
书中认为写文章要注意文风
文章要实事求是,返璞归真,要像“班马著史,叙事各有简要之功;韩柳为文,辞句各有质朴之美”,“不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也不是自以为是,夸夸其谈”,“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废止洋八股,少唱空洞抽象的调头,彻底抛弃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毛病”,“文章要写得生动和通顺”,“分析不要片面性”,“写文章要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文章不要朦胧难懂,而要白描,也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文章要写得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文章要平易近人、深入浅出、概念准确、形象鲜明、笔调生动。存心要人家懂,苦心孤诣为读的人着想”,“文章要明白晓畅。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正如和朋友谈话一样,不能装腔作势,也不能只是自己懂,而是要读者懂。因此,不要苦心孤诣地去表现自己的高深莫测,而要千方百计地为读者着想,使读者了解自己的意思。文章要朴实。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少用形容词,字眼用得适如其量。文章要简明,要反对八股,包括党八股、洋八股和套话等等”。
文章“简短,又有内容,就可以多快好省。多是懂的人多,不是文字多;快是懂得快;好是内容好;省是大家省时间”。
书中认为写文章要锤炼语言
“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当你写作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文章要有一定的技巧,要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文字上要讲究些修辞,话要通俗,难懂的话要少用,非用不可时要加以解释”,“写报告要多用些文字,少用些表格”,“少用形容词”,“要重视语言,要正确地使用语言,要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学好语言要下苦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应该研究怎么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书中认为写文章要符合根本要求
“写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就是概念、判断、推理要正确。搞文件,首先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正确”,“鲜明性,一要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二要观点突出。生动性,就是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穿插一些具体人、具体单位、具体事实;同时还要有感情,有情绪。提倡什么、促进什么要有感情,反对什么,也要有感情,当然不是专门发挥感情,感情用事,但显不出一点感情来也不好。文章要有些情绪,如正面反面对照,引用两句古话,增加些色彩,格式有些变化,要有些曲折、波澜”,“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逻辑和词章问题,都是写好文章和文件的根本要求”。“古人讲义理、考据辞章。义理就是讲道理,有见解;考据就是材料要准确;辞章就是要有好的语言、章法和风格等适合于内容的完美表现形式,也就是文笔要好”,“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义理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上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统率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写文章的一个根本要求;我们要求的义理,不是搬弄一些空洞的观念,而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些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在有无见解,和见解是否深刻。题目要同内容相切合,不能文不对题”,“能够长久流传的,都是好的内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文章”。
书中认为写文章要掌握基本方法
“每件事都要交代六个‘什么’,即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什么原故”。“文件、报告要达到宣传目的,就要讲究方法,使对方能够懂,要合乎三个要求:一是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二要使人看得懂;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要有明确的观点统率材料”,“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还要突出。观点突出还要注意文字形式上的问题。一是标题。任何文章都要讲究标题,好文章没有好标题不行,报纸上那么多文章,谁知哪篇好,当然要先看标题,标题好的就吸引住人、引起人的兴趣。其次是导语。导语和论题都应
放在文章的前面。叙述一件事情,讲个道理,要将要点放在前面,讲个道理要把结论放在前面,不是按照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而是先结论,然后前提。叙述不是先怎样、后怎样、最后怎样,而是最后怎样,再事前怎样”,“文章要善于谋篇布局,要善于标新立异,要简单清爽,不要拖泥带水,要善于剪裁材料,段落匀称;要掐头去尾,开头要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结尾要戛然而止,留有余响;要注意句读分段,要反复修改,反复思考,千锤百炼”,“写文章要注意条件。写文章看对象,要看给什么人看,因人、因事、因地制宜”,“要看写什么题目,还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标题、文章的开头,每一段的开头很重要”。“写文章要注意分析和说理。写文章要写得简练,写文章要有重点,写理论文章也要形象化”,“古人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讲究章法,也就是要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束,如何分层次,分段落”
书中认为写文章要做好选题
“做好选题,就是确定好研究课题。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在有无见解,和见解是否深刻。题目要同内容相切合,不能文不对题”。“初学者开始从事研究和写作,最好是‘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作’。‘小题大做’不是抓住小事‘无限上纲’,不着边际地尽情发挥;而是题目要尽量地具体些范围小些,对问题的分析要力求透彻”,“要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标点一定要恰当。句子不宜太长,段节也不宜太长”,“句法和章段一定要分清楚。章法清楚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要多读书,会读书。文章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
书中认为写文章要反复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写好后,要翻来覆去地推敲”,“文章不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局、段删去,毫不可惜”。“勤标点,多分段。短句子,短段落,文章会显得干净利落。多分段有助于条理,标点有助于阅读。凡是能用短句子的,不要用长句子;凡是能分段的,不要合成一段”,“文章写成后,要多看几遍,把多余的字、词和锻炼删去,把引文化资料核实,把必须补充的内容补充进来。文章修改,要多阅读多学习名家手稿,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衡量文章修改够不够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内容正确,一个是读者容易接受。要读者接受,也还依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修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够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入读者的脑筋”。
编者还认为文章写作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文无定法,好文章“功夫在诗外”。“写文章要取法乎上”,因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要多读名家文章,要多写各类体裁的文章。全书涉及了写作的方方面面,而且谈到了要注意培养秀才:“改进文件工作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要培养秀才,要搞个计划,定下人来,定下时间”,“各级政府都要比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秀才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机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会办文、办会、办事!作为商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也一直在努力学好这三大本领。我真诚地向大家推荐此书,希望它能够对大家提高办文能力有所裨益。
第五篇:【重磅】毕淑敏、周国平、白岩松为学生开出100本书单,这些书你都读过了嘛?(附书目,请珍藏)
【重磅】毕淑敏、周国平、白岩松为学生开出100本书单,这些书你都读过了嘛?(附书目,请珍藏)
怎么样,各位,双十一手都剁爽没!不管剁没剁爽,是时候放下“屠刀”了,大败之后,还是需要恢复一下元气的。至于怎么恢复?读书阿!没忽悠你,“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道理,你没听过阿。
不贫了,今天的推文很重要,关于“究竟哪些好书值得读”以及“怎么来读一本好书”,要和你探讨下这件事的,不是小编本人,而是毕淑敏、周国平、白岩松三位大家。【背景在此】前天,毕淑敏、周国平、白岩松三位名家在101中学聚首,还有主持人王小丫,大家参加了一个叫做“名家带我读经典·琥珀经典文丛书”的发布仪式。简单来说,就是由三位名家共同为学生开出一份名著阅读清单,按照计划会开100本,这些书目由长江新世纪和四川巴蜀书社联合做成一个系列丛书再版(着急看书目的请往下滚屏)现场,三位名家还分享了自己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以及对于学生读名著的看法(除了书目,这些一定要看,真的会帮助你更好地去阅读)全场都很精彩,三位名家的分享很实用,可以帮你解开对于名著阅读的种种疑惑。(小编回家路上一直在感慨,悔恨当初阿!当年没有爱上读书,真的是因为读错书!)白岩松:别再强调“某一本名著多有意义了”!每到一个学校,都让我羡慕忌妒不恨(101中学美翻了也是不用说),唯一让我窃喜的是,校服太难看了!(太坏了,还窃喜呢~但是,白岩松老师请一定看一眼我们前两天发的最美校服特辑呀)。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一定和这上百本的名著有关。名著,首先是很好玩的文学作品,因为写得很好,所以才慢慢变成名著。
但是,我们教育最糟糕的地方是,总要强调意义,说“这本书有意义,你们一定要看”。别!这本书好看,不是因为它有意义,而是它发明了新的表达意义的方式,包括好的一番情节、一番对话,或是好的细节,你会因为这些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别先告诉孩子,这本书多有意义,然后就是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小的时候知道美和丑的对比,就跟《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相关,这一个人物的形象描写让我知道,原来不能因为人家外表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人不好,现在我反而觉得长得越不好看的人越可爱(开玩笑)。荐书我建议大家最先看《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回到了“对人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原点问题上。欧洲一个很著名的访谈节目叫《荒岛访谈》,就是源于这本书,北京也做了一个类似的节目,关于两个问题的访谈:如果你去一个荒岛,你就带一本书、一部音乐,你会带什么去?这个问题,你们有答案吗?《鲁滨逊漂流记》不只是书好看,它还诞生了拷问一代又一代人的问题,人活着到底什么最重要?以及你会活着吗?这些问题,今天还在向我提问,我也还在回答。周国平:如果一本书你读得像在做功课,赶紧放下吧!我特别羡慕你们(台下的中学生),我少年时代基本没读过名著。其实,我很早就对名著感兴趣了,在我小学毕业11岁时,那时候可以凭着准考证到上海图书馆看书,我一直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拿到准考证后,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结果很悲惨,我看不懂。后来整个初中我都不敢看外国名著,到高中我也只敢看一些,觉得太难了。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阅览室的墙上贴着一个高尔基的语录,说“我铺在书本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太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了。直到我17岁进入北京大学,我已经不是少年是青年了,我才在一个同学的带动下,发现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这个同学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我是哲学系的学生,我当时只有两门属于自己的“主课”,一门就是读课外书,读大量文学名著,另一门就是写日记。做这两件事情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想过,我后来会当作家、学者。但即使我不当作家,我也会把这些事情做下去。
读书,真的是在给一个人打底子。我觉得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但是一个人如果经常上网的话,那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如果你没打好底子,你一定会被互联网信息支配,你不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给自己打好底子,知道自己的晋升目标是什么,知道辨别力,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就是靠读名著打下的底子。读书首先要快乐,一定不要当作做功课。如果你手上拿了一部经典,读得像做功课一样,你赶紧放下。一定会有一些经典是适合你的,你要找到它。因为年龄段的不同,以及每个人个性和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适合你的也不一样。找到最适合你的书,这个需要过程。但你的范围是在经典中找,在经典中找到知音,你找到了,你会发现找到一个巨大的快乐源泉。读书最快乐的,并不一定是,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不会给你带来最快乐的东西,而是你本来就有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在书中被唤醒了!“啊,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时候你会很快乐。我的感觉是,就像有一种内在的嗅觉一样,一本书好不好,你闻一闻就知道了!荐书我说《小王子》是一部天才之作,完全是我自己的真心感觉,与文学专家们的评论无关。我甚至要说,它是一个奇迹,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一个人翻开这样一本书,怎么会不被它吸引和感动?
《小王子》被称作哲理童话,但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设想它是一本给孩子们讲哲学道理的书。一般来说,童话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这本书诚然也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但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参观先贤祠。先贤祠的宽敞正厅里只有两座坟墓,分别埋葬着法兰西精神之父伏尔泰和卢梭,唯一的例外是有一面巨柱上铭刻着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的作者)的名字。站在那面巨柱前,我为法国人对这个大孩子的异乎寻常的尊敬而感到意外和欣慰,一个懂得《小王子》作者之伟大的民族有多么可爱。
我还想,应该把《小王子》译成各种文字,印行几十亿册,让世界上每个孩子和每个尚可挽救的大人都读一读,这样世界一定会变得可爱一些,会比较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小王子们居住。
毕淑敏:去读那些被千百万双眼睛甄选过的名著今天外面挺冷的,但我走进来后特别热,一个是来自于你们年轻的心,一个是来自于台上的这些书,这些世界名著。(小编刚听开场白,还以为毕老师要读散文了呢,她的声音和语气,好听得就和她写得散文一样)我进来的时候,看到屏幕上打出的那些书名,其实有点恍惚,因为每一本书名都让我想起,我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读的这些书。我最先读的名著,都是“偷”来的。我中学时,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现在已经不在了,学校原来有个很大的图书馆,文革开始以后,图书馆就封闭了。过了一段时间,不知哪个老师提议,学生们可以到图书馆借书,但每看一本就要写一篇批判文章。很多同学觉得不划算,就不去借书了,但我当时还是决定和学校做这样一个交换。今天推荐给你们的这100本书,我都读过,都写过批判文。我当时读一本书写一篇批判文,但开头那两句总是一样的,说“托尔斯泰的《复活》充满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例如以下篇章„„”,我就开始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抄了10页,之后呈现给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他一看这小孩挺认真的,写这么厚的批判文章,就让我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挑书,我说可以挑几本?他说可以挑两本。当时图书馆里哪本书最破最旧,我一定要选这样的书。我选两本书以后,就想我既然走来一趟,当然要多带一些书回去看。我们红卫兵的衣服很肥大,就像在超市里偷东西一样,我往那个里面放好多书,之后真是步履蹒跚,一步一步挪出了教室。那时候的阅读给了我一生重大的影响,就像你们今天吃进去的所有食物,都会化为你们的养料。我们的灵魂,也需要成长和养料。同学们,今天你们真的很幸福,有人把名著端上来给你们读。去读那些被千百万双眼睛已经甄选过、经过几百年历史证明当之无愧的名著。我看到你们,充满欣喜和关爱。希望你们在人生非常宝贵的阶段做两件事情,除了学习和做学生之外,第一锻炼你的身体,你一生都会为现在的锻炼感受到长远的好处。第二,阅读经典,你在里面可以看到时间变化,可以看到人情冷暖,可以看到缩小的世界,他们可能不会给你提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对你一生的成长有利。荐书我建议大家把凡尔纳所有的书都看一看,实在太好玩了,包括《海底两万里》等等。我读《80天环游地球》这一本时,当时在地图上把他环游世界的路径都画了出来。我在想,有一天,我也要去环游地球,那时候我大概13、14岁。2008年,我已经56岁了,我终于攒够钱买了张船票,环游世界去了。这个“种子”从何而来,来自于50年前,来自于我少年时的一次阅读。
我们年轻人特别缺少的是想象力,可能我们的文化对这一方面就挖掘不够,希望大家总是循规蹈矩的。站在我们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从根本上来说就不鼓励创新。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同学们你们将来面对的这个世界,和你们父母面对的有很大的不同,你们的想象力是要更为开放的。所以,请大家看一看凡尔纳所有科幻系列作品,他当年的很多设想今天已经实现了,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荒谬的部分。我们要的是那样一种让自己思绪飞翔起来的想象力。答疑解惑时间
QA&学生:经典到底是什么?该怎么选择经典?毕淑敏:我个人觉得,经典不必拘泥于名称。建议先把我们这次推荐的100本读了,但是如果你觉得哪本不好看,就可以不看,捡着好看的看,不好看的过些年再看,如果过些年还是觉得不好看,就不要看了。经典,还是要经过很多人的评价,就像淘宝上买东西,像“双十一”大家那个摩拳擦掌,买什么东西也都会看下评价(全场爆笑,哈哈哈毕淑敏老师也好懂淘宝的说,她说她以前以为评价里写:“好”“很好”“不错”,这些都是托儿,因为写得太简单了。后来听朋友说,这些才是最真实的。严重同意有没有!!)如果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好看,好,你可以读一读、看一看,未来等你自己渐渐学会判断和选择了,就自己来做决定。
学生:像《魔戒》这样的魔幻作品,我们可不可以读? 很多人觉得魔幻作品是没有意义的书,您怎么看?毕淑敏:少年人都爱读魔幻,但是不可以读太多,就像好多人爱吃麦当劳一样。有一些经验,老师说,家长说,或其他人说,你真的要接受。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从你降生才开始的,在这之前,有无数优秀的头脑曾经思索过,他们所做的结论你不要全去否定它。你不能让灵魂偏食。请你记得这个下午,今天和我的这个对谈,多读点经典。等你到20岁、30岁、50岁、80岁的时候,你会觉得“幸亏我读了那么多经典”。学生:有些人说这些书是经典,你就必须看。有时候我们看完,觉得并没有那么好。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周国平老师,您对我这个看法有什么看法呢?(全场再次爆笑!好问题!)周国平:不是你们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而是你们必须有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这个毫无疑问,尤其是在读书这件事。你觉得什么书好,什么书好看,你自己可以做主。什么叫经典? 是一代又一代会读书的人选出来的书,他们的意见还是可以供我们参考。但这些选出来的书,并不一定适合你,最后哪些书你喜欢,必须由你自己做主。比如《荷马史诗》,哪怕是经典,读不进去,你就不要硬读。经典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范围,你可以从经典里去挑选自己的知己。
学生:书里经常出现一些编者注释,甚至长篇大论。这些注释,您怎么看?到底是让我们阅读更方便、清晰,还是减少了自己体验的乐趣?周国平:一般来说,比如有一些很艰难的,需要历史典故来支撑,或者里边带有大量知识性的东西需要了解的,这些注释要看。但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的话,我觉得可以不去读它。反正我读经典的时候,第一遍是不会去看注释的,自己原文看下来,有一个基本的感觉了,然后觉得如果有必要去把里边一些细节弄清楚的话,我再去看这些注释。我记得艾默生讲过一句话,实际上每个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作为本文,把书当成你的注释。你看书的时候,实际上你自己的那种经历,你自己内心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名著和旅游,有什么区别?哪个收获更多?白岩松:坦白地说,我年轻时也对这句话奉行不背,但我现在是谨慎地奉行。我觉得,不带着心和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没用。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是《道德经》,我想老子那会儿也没读万卷书,也没行万里路吧。我前阵子见一位老先生,他劝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老依靠百度和谷歌,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他说现在的人们是,知识很多,智慧很少。古人其实是没那么多知识,所以逼得他们智慧很多。有的时候你没读万卷书,但你把十本书给琢磨透了,也要比囫囵吞枣读100本书要好得多,也比你到哪拍了照就赶下一个行程,要强得多。不管读书还是路,重点是你走没走心。
学生:我父母希望我看像《百万英磅》《复活》这些名著,但我读不懂。我喜欢的书,我妈又觉得太幼稚了。怎么办?白岩松:我孩子第一本详细读的书是武侠,我非常纵容他,因为我怕不让他看,他因此不爱读书了,我就是想让他在年少时候喜欢读书,而不是读哪本书。他因为读金庸上瘾,还想读第二遍,就开始琢磨哪能找着跟清朝、跟历史有关的书,因为金庸里头有很多让他好奇的东西,他就开始向外延伸。明年他要上大学了,他选择的是历史系,我想这跟他喜欢读书很有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我在家不是看书就喝茶,孩子现在睡在书中间,当然他书架上也有《柯南》、《哆啦A梦》。
学生:一般经典或名著后面会有一些名家评论,有些评论还会改变我对这些书的理解,我不知道这个评论和我的理解,哪个更重要?白岩松:你能不搭理我们几个吗(哈哈哈白老师这迅速代入的),你就把腰封折进去当书签,别理我们了!最后读完书再看我们评论,骂两句“什么呀,你们这评论写的”就行了。我们今天过来是怕不读这些名著的人,像你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爱读书了,就不需要搭理我们了!当你们不愿搭理我们了,就说明你们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