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助互利共同发展--汉高公司增资扩股案透视.
互助互利 共同发展--汉高公司增资扩股案透视
增资扩股
尽管汉高进入中国市场较晚,开始时投资额也很小,但近年来市场占有规模迅速扩大,其原因之一,就是走增资扩股之路。通过以下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汉高是如何增资扩股的。
案例一:上海汉高化学品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汉高)
上海汉高是汉高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合资企业。中方是上海桃浦化工厂,主要生産清洁剂、双氧水、合成樟脑和松节油,有职工1100人。该企业是老厂,但由於缺乏资金,技术水平长期上不去,産品形不成气候,工厂希望寻找有实力的大公司,通过合资摆脱困境。汉高公司则希望利用上海桃浦生産金属表面处理産品的能力,爲就近的大衆汽车生産金属表面处理剂,於是双方一拍即合,走合资之路!
上海汉高总投资330万马克,中方投资者除上海桃浦化工厂外,还有上海化工进出口公司。三家的股权结构爲:上海桃浦45%,上海化工5%,汉高集团50%。上海桃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
新公司於1990年7月成立,1992年5月投産。公司投産後,销售额逐年递增,当年达到630万人民币,1993年达到850万,1994年达到1160万。但由於新公司开办之初投入较多,企业一直处於亏损状态,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分歧。汉高的目标是开拓市场,打开産品销路,所以认爲必要的投入是应当的,开始阶段亏损是正常的。但中方的意图是,通过合资搞活企业,迅速分红蠃利,还上银行贷款,否则每年30多万的利息就吃不消。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双方经商议,决定采取转让股权的办法,由汉高集团收购上海桃浦的部分股权。经过多次谈判,1995年8月,上海桃浦向汉高转让35%的股权,转让价格爲900万元人民币。股权转让後,汉高在公司中的股份达到了85%,上海桃浦尚馀10%,上海化工仍旧是5%。(见表6)
表6 上海汉高股权构成 中方 汉高集团 合计
原始构成 50% 50% 100%
转让後构成 15% 85% 100%
双方对这次转让行爲均表示满意。上海桃浦手头有了宽裕资金,减轻了压力,不仅支付了银行本息,还可用这笔钱进行其他专案的投资。汉高通过收购,掌握了公司控股权,今後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独立决策了。
案例二:天津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简称天津汉高)
天津汉高是汉高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大型专案。中方合作夥伴是天津合成洗涤剂厂(简称天津合成)。天津合成在国内洗涤剂行业具有一定的声望,1992年的销售额在全国化工行业排名第58位。但随着90年代以後市场竞争的激烈,该厂希望能同外方合资,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産品档次,增加企业发展後劲。汉高集团看中天津合成在国内的实力和地位,希望通过合资将汉高品牌与中国品牌结合起来,走一条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捷径,於是双方决定合资。
新公司总投资2999万美元,天津合成出资比例爲70%,汉高集团爲20%,另10%爲德国国家发展银行持有。天津合成主要以厂房、设备等有形资産投入,德方均以现金形式投入。
合资企业于1
993年初成立,当年投産,主要生産改进型的天津加酶洗衣粉和引进的宝莹洗衣粉。投産後,産量和销售额连年递增,但蠃利却比以前下降,主要原因是,广告费投入过多,以前天津合成每年广告费不过数百万元,现在每年要拿出3000万元的广告费。另外,中方提出,广告费主要用於宝莹,而不是天津加酶。汉高认爲,要想让産品占领市场,必须大力宣传。关於“偏爱”问题,德方的解释是,用老産品挣的钱爲新産品做广告是正常的经营方式。
经过协商,双方都同意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1994年,汉高集团投入750万美元,收购中方25%的股权。1995年,双方开始探讨第二次转让股权问题,经过近一年的谈判後,汉高集团出资1200万美元,又购去中方25%的股份,从而使自己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达到了70%,天津合成还剩下20%,德国发展银行仍持有10%。(见表7)
表7 天津汉高股权构成 天津合成 德方 合计
原始构成 70% 30% 100%
第一次收购後 45% 55% 100%
第二次收购後 20% 80% 100%
天津合成通过两次转让,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下降到20%,但获得了近2000万美元的资金,根据转让协定,中方用这笔钱上新专案,爲合资企业生産三氧化硫和苯磺酸等洗涤剂的上游産品,实际上是配套投资。汉高集团通过收购,获得了企业的控股权,实现了“一个司机驾驶”的目的。
点 评
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投资一般都倾向於控股,其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爲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战略意图。这一点在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而且有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实行控股的越来越多。
具体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跨国公司投资专案金额大、合作期限长,相应的,风险也大。它们一方面希望通过与中方合资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保证最佳收益。
二是对其技术进行有效控制。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産业中,跨国公司进行控股的比较多。这样做可以达到有步骤转移技术的目的,同时保证核心技术不外泄。
三是减少文化冲突。在合资企业中,由於存在文化差异,易发生冲突。跨国公司爲了有效贯彻自己的意图,希望通过控股来解决这一矛盾。文化差异越大,控股的意愿越强烈。有调查表明,欧美公司要求控股的比较多,而属於东方文化的日、韩、港澳台企业实行控股的相对较少。
汉高公司与中方合资,是希望利用中方已有的阵地,转移技术,开发新産品,扩大産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意图不能很好贯彻实施,於是提出增资扩股方案。在汉高的案例中,上述三种因素都存在。
至於跨国公司控股的方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步到位方式。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采取这种方式。其要点是,中外双方在合资时,就股权比例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後写进合资协定中,具有法律效力,不能随意变动。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种,前者指控股比例在51%以上一页
上,後者是指在股东衆多情况下,一方股权比例最大,占据相对优势。
追加投资方式。即通过逐步蚕食股权而达到控股的目的。在一些成立较早的合资企业
,中方控股的比较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前景显露,外方要求增加投资,中方由於资金紧张,不能同比例增资,只有出让部分股权,让外方扩股。汉高公司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分析起来,汉高公司一开始只占有少数股权,原因恐怕还是谨慎心理在起作用。但企业运作起来以後,比较理想,於是汉高就动起了增资扩股的念头。
纯粹的收购兼并活动。近几年,跨国公司通过纯粹的收购活动进行控股的日渐增多。人们熟知的香港黄鸿年收购案即属此例。1992年,黄鸿年的中策公司在内地分别收购了太原橡胶厂和杭州橡胶厂55%和51%的股权,然後在百慕大注册了一家“中国轮胎控股公司”,在纽约上市。又将募集的资金用来收购控股重庆、大连、银川三个橡胶厂。还有,1995年,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联合购入北京北旅4200万法人股,达到控股目的。与此同时,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认购江铃B股80%的股权,实现了对该企业的控股。
在几年前的“利用外资大讨论”中,有人曾指责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是“居心不良”,并举例说跨国公司占领了某行业多少多少市场,致使洋货泛滥、国货萎缩。应当说,这些人的指责不是没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再拿民族工业的挡箭牌来抵御外资是没有用的。跨国公司要蠃利,就要到世界各地去投资,爲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就要谋求控股,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是理所当然的事。对中国企业来说,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産业水平是扭转不利局面的最佳选择。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具有多年发展历史的世界着名大公司,在合资过程中,能够学到它们的先进经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单纯谈论“谁利用谁”是没有道理的,多少有些感情用事的成分在
面。如果说利用,实际上是相互利用,是一种互助互利、共同进步行爲,没有什麽不好的。汉高公司与中国企业合资并实现控股以後,産量和效益大增,双方都受了益,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在利用外资问题上,如果谨小慎微、人爲划很多框框,只能是束缚自己的手脚,到头来坑了自己。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