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展开:一教材、二学情、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五教学安排、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并且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具有指导意义。
二、学情
七年级刚步入中学,与自然,社会有了较亲密的接触,基本具备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却不能很好地透过文字来感悟具体情境。让学生从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悟出它的哲理,是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所以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课前阅读提示以及课后练习,并结合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
2、快速跳读课文,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
目标3也是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梳理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将书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五、教法学法:
主要运用以下学法:朗读品析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 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三环节着手:
(一)资料导入,引起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我的设计如下:
3)50字
第二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人教版教科书“七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这篇文章编在“人生”主题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探究”。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问题链”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重点探究可针对题目、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最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其中,区别“走一步,再走一步”与“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两句话的异同是难点。
新课标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求自己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它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案)
目标:
1. 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4.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
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以一个“小事不小”的故事引入)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2. 获取重要信息: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文章写于什么时间?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
3.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详略得当。(重点是脱险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探究感悟
1."我"脱离险境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
2."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你还能记住“父亲”说过的话吗?
3.文中的“一小步”应该怎样理解?“所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文章的题目有什么
深刻的含义?它和最后一段中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步”含义相同吗?
四. 小结和作业
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500字左右。品味一下,这段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句话的正面意义是提醒人们要宽容的地看待别人的评说,它的负面意思是说人们有背后说人的习惯。现在,我们从积极方面来谈论一下课文中出现的人物。
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什么人?你不喜欢谁或者对他持保留态度?并谈谈你的理由。父亲 慈爱。表现在教育方式上:①帮儿子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②巧妙的引导
一次成功受益终生
“我” 自卑—接受指导—自信
杰利 关心朋友;贪玩
内德等 贪玩,缺乏责任感;幼小,崇尚勇敢
二、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先小组内评议,评议的重点由两点:1)故事情节完整吗?2)有没有对生活的感悟?
然后全班交流。重点思考这些感悟恰当吗?如果没有感悟,问题出在哪里?感悟不恰当,如何修正。
三、齐读全文。自读并背诵最后一段。
四、小结(略)
五、作业:
1、完成“自主测评”中的相关部分。
2、修改并充实修改后的写作练习,工整地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人教版教科书“七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这篇文章编在“人生”主题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探究”。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问题链”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重点探究可针对题目、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最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其中,区别“走一步,再走一步”与“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两句话的异同是难点。
新课标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求自己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它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案)
目标:
1. 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4.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
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以一个“小事不小”的故事引入)
二.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2. 获取重要信息: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文章写于什么时间?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3.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详略得当。(重点是脱险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探究感悟
1."我"脱离险境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
2."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你还能记住“父亲”说过的话吗?
3.文中的“一小步”应该怎样理解?“所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和最后一段中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步”含义相同吗?
四. 小结和作业
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500字左右。品味一下,这段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句话的正面意义是提醒人们要宽容的地看待别人的评说,它的负面意思是说人们有背后说人的习惯。现在,我们从积极方面来谈论一下课文中出现的人物。
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什么人?你不喜欢谁或者对他持保留态度?并谈谈你的理由。
父亲 慈爱。表现在教育方式上:①帮儿子克服自卑,增强自信;②巧妙的引导
一次成功受益终生
“我” 自卑—接受指导—自信
杰利 关心朋友;贪玩
内德等 贪玩,缺乏责任感;幼小,崇尚勇敢
二、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先小组内评议,评议的重点由两点:1)故事情节完整吗?2)有没有对生活的感悟?
然后全班交流。重点思考这些感悟恰当吗?如果没有感悟,问题出在哪里?感悟不恰当,如何修正。
三、齐读全文。自读并背诵最后一段。
1、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是一篇重
要的讲读课文。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
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因此,学好本文,将有助于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探寻规律、摸索方法,更快地寻找突破口。
2、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把握整体内容。
2)理解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3)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心理描写的写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多媒体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复述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阅读理解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唤起学生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能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说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刚踏进中学的大门,虽然具备了windows操作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本班学生领悟性高,接受能力强,但好胜心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在一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此时最容易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来,使他们主动通过网络多媒体资源参与到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中,从而解开心中的疑团。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在把握文章内容上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文章的标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本身就暗含哲理,可以使人联想到文章的主旨;
2、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3、抓住文章的结尾,因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感悟。
在学习文章的心理描写上我采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把句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2、旁批夹注。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的心理描写。
在以上的基础上,我加入了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阅读法;
2、心理突现法;
3、比较显旨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小组探讨,教师指点,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疑、所获,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能力冲浪来进行巩固。
五、教学媒体设计
这节课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学程序
整个程序又包含着八个步骤:
(一)以说图片导入新课。
让学生选择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说一说,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事情,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而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然后引出了“如何面对困难”这个问题,导入了本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调,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利用说图片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并达到训练口头表达的效果。)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深刻地体会文中“我”的内心感受,并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着重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这是我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心理描写是教学难点,能抓住这个描写,就能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看录像,听范读。直观形象效果的展示使学生能与之前的朗读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根据教学的难点,提出问题。
①在“我”冒险和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学生分小组自由探讨,反复比较,再回答问题。)
②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从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稍后做小结)
③请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充分想像一下自己在面对同样困难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做的,我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做法是根据问题教学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四)紧扣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然后请学生谈谈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质疑时间。
学生对课文以及对现实生活有不理解的地方当堂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六)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后也许收获很多,如在自己再到困难时知道自己如何面对,再如同学们在学习心理描写的过程中还学到了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朋友杰利等以及爸爸的语言及动作的描写)课件链接了可以让学生参考的资料。但是要重点明确以下两点:
1、心理描写的反衬作用。
2、以小见大的写法。
(七)心理测试
1、你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是否就 不想再干了。是()否()
2、做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为了快点做出来,经常请老师和同学给我帮助。
是()否()
3、如果我对一件事不感兴趣,那么不管这件事多么重要,我的积极性也不高。
是()否()
4、我能长时间地做一件重要但又枯燥无味的事情。
是()否()
5、遇到生活中一些较复杂的事情时,我常常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是()否()
学习本文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大大提高,遇到困难都能勇敢面对,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我设计了这几道心理测试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就能根据这些选择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课后辅导,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的目标。
(八)总结
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但是,心惊胆战并不能让你摆脱困难,只有鼓足勇气,坦然面对,那么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所以,同学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勇敢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艰辛的求学道路上一帆风顺。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在广阔的网络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七、板书设计:
根据我在教学难点中明确的要着重把握心理描写的写法,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板书展示了“我”在遇险和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文章结尾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这个板书,很好地体现了文章按照时间先后的写作顺序,并且由事及理,简单明了,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遇险: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头晕目眩→恐惧、疲乏
↓
脱险:顿生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
↓
感悟: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八、练习设计
通过学习,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描述,并谈谈感想,注意使用心理描写等写法。
(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和拓宽知识面。)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小组研讨→再次揣摩→质疑时间→谈收获→心理测试→总结
(5分)(5分)(15分)(5分)(5分)(5分)(3分)(2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3【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
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因此,学好本文,将有助于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探寻规律、摸索方法,更快地寻找突破口。
2、教学目标:
⑴ 认识目标:
① 理清文章情节,把握整体内容。
② 理解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③ 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心理描写的写法。
⑵ 能力目标:
① 通过多媒体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复述能力。
② 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阅读理解的能力。
⑶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唤起学生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能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说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刚踏进中学的大门,虽然具备了windows操作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本班学生领悟性高,接受能力强,但好胜心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在一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此时最容易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来,使他们主动通过网络多媒体资源参与到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中,从而解开心中的疑团。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在把握文章内容上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文章的标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本身就暗含哲理,可以使人联想到文章的主旨。
2、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3、抓住文章的结尾,因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感悟。
在学习文章的心理描写上我采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把句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2、旁批夹注。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的心理描写。
在以上的基础上,我加入了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
【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阅读法。
2、心理突现法。
3、比较显旨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小组探讨,教师指点,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疑、所获,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能力冲浪来进行巩固。
【教学媒体设计】
这节课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程序】
整个程序又包含着八个步骤:
一、以说图片导入新课
让学生选择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说一说,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事情,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而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然后引出了“如何面对困难”这个问题,导入了本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调,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利用说图片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并达到训练口头表达的效果。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深刻地体会文中“我”的内心感受,并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着重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
这是我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心理描写是教学难点,能抓住这个描写,就能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看录像,听范读:
直观形象效果的展示使学生能与之前的朗读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根据教学的难点,提出问题:
⑴ 在“我”冒险和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自由探讨,反复比较,再回答问题)
⑵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从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稍后做小结)
⑶ 请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
(学生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充分想像一下自己在面对同样困难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做的,我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做法是根据问题教学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四、紧扣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然后请学生谈谈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质疑时间
学生对课文以及对现实生活有不理解的地方当堂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六、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后也许收获很多,如在自己再到困难时知道自己如何面对,再如同学们在学习心理描写的过程中还学到了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朋友杰利等以及爸爸的语言及动作的描写)课件链接了可以让学生参考的资料。但是要重点明确以下两点:
1、心理描写的反衬作用。
2、以小见大的写法。
七、心理测试
1、你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是否就不想再干了。
是()否()
2、做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为了快点做出来,经常请老师和同学给我帮助。
是()否()
3、如果我对一件事不感兴趣,那么不管这件事多么重要,我的积极性也不高。
是()否()
4、我能长时间地做一件重要但又枯燥无味的事情。
是()否()
5、遇到生活中一些较复杂的事情时,我常常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是()否()
学习本文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大大提高,遇到困难都能勇敢面对,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我设计了这几道心理测试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就能根据这些选择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课后辅导,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的目标。
八、总结
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但是,心惊胆战并不能让你摆脱困难,只有鼓足勇气,坦然面对,那么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所以,同学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勇敢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艰辛的求学道路上一帆风顺。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在广阔的网络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板书设计】
根据我在教学难点中明确的要着重把握心理描写的写法,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板书展示了“我”在遇险和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文章结尾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这个板书,很好地体现了文章按照时间先后的写作顺序,并且由事及理,简单明了,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按 遇险: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头晕目眩→恐惧、疲乏
时 由 ↓
间 事 脱险:顿生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
先 及 ↓
后 理 感悟: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练习设计】
通过学习,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描述,并谈谈感想,注意使用心理描写等写法。
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和拓宽知识面。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小组研讨→再次揣摩→质疑时间→谈收获→心理测试
(5分)(5分)(15分)(5分)(5分)(5分)(3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4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
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5(一)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二)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四)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五)反思总结,谈收获。
(六)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6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20米高;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7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
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教法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学法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五)质疑问难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然后提出希望。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走一步有了信心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8今天,我为大家说说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
本着中学课改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在提高阅读本领的同时,也提高文学修养,二者相符形成,互相促进,针对本篇文章,我觉得应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全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能结合自身实际总结人生经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和方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记叙文。本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是精读课文,是对前一篇《在山的那边》学习人生话题的延续,《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次爬悬崖的冒险经历,总结出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爱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能用心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想象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桥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通过默读朗读本篇文章,把握整体内容,能够复述文章情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在实现教学目标之中,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深化和补充。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本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以及包括的人生哲理。难点是对故事复述的完整性。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有价值的经验。重点的突破是在老师的讲解和设置的问题完成的,而难点的解决则需要反复的朗读并且结合讲解完成。
学习本篇课文主要要教会提高朗读能力,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并实行联系、讨论等方式实现这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本篇文章,我采用讲述法阅读法、点拨法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倡导“自主、何须哦、探究”的讨论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个学生“充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通过导入,默读,复述课文,解决生字词,对全文进行初步掌握,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品味文章,最后布置思考问题,为第二课时做回顾准备。
第二课时,解决第一课时的思考问题,回顾全篇文章,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从多角度出发,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语言,最后做总结,并布置写作训练。
主要突出复述的时的情节要素即地点、时间、任务、环境。画一幅简笔悬崖画,对故事的经过进行展示,最后推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经验的总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9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尽,趣犹存”,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个环节中,我巧妙地把莫顿亨特年轻时,还有老年时的照片,加上音乐、和声音整合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的滔滔不绝,也不如这短暂的一两分钟。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开场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2、快乐自学、目标明确
利用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快捷而又清晰的让学生看到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黑板出示这些自学的问题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充足的空间,使课堂的推进大大受阻。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讲,老师只讲学生的困惑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在巡回中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再现情景、突破重难点。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就容易的多。这也是一个“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而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得当,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4、化抽象为直观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趴在半山腰的“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困难的flash动画,这样学生形象而又直观的感知到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就可以化险为夷。
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优化了了教学效果。
5、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筛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信息,及时地呈现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这些名人事迹来启发和教育学生,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传统的说教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滔滔不绝的讲解,换来却是学生一脸的茫然,更不用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多媒体的使用就改变了这样被动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愉悦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6、为学生的情感插上飞翔的翅膀。
播放一段音乐《隐形的翅膀》,并献上一段精彩的教师寄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此时,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又优雅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充满了快乐。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要牢记,多媒体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不期望其包办代替一切,它是一柄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只有在课堂中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用,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行动,一切为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不能只是呐喊,而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像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让语文课堂变得俏模样。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0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具体整合点
(一)利用多媒体了解作者,层层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六、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横线字注音
啜泣()一堵墙()耸立()
崩土()颤抖()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⑵查找作者莫顿亨特的资料
⑶分小组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查阅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作者莫顿.亨特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三)快乐自学
出示: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运用记叙文六要素复述课文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四)精彩展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1.难点突破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2.朗读品析、合作探究(大屏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拓展升华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大屏幕出示——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 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3.老师寄语:(播放音乐《隐行的翅膀》)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六)轻松演练(出示)
A.啜泣(chuò)一堵墙(dǔ)峭壁(qiào)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蓬乱(pénɡ)颤抖(zhàn)嶙峋(xún)
C.凝视(nínɡ)嘲笑(cháo)头晕(yūn)目眩(xuàn)
D.陡峭(dǒu)动弹(tɑn)摔死(shuāi)小心翼翼(yì)
⑴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惊奇,诧异)那是谁。()
⑵ 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⑶ 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告诫,教导)。()
—————————————————————————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1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2多元化的学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就有多元化的设计。本执教者的“说课教案”是按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分为三大板块:一、说教学设想;二、说教学流程;三、说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习、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第四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2、初步了解复述的基本方法。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及在文章中的表现。过程与方法
3、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多角度阅读训练,重在品读赏析课文。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1在了解课文基础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课文复述,达到语言流畅,故事主要情节完整。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学生能将书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教学理念】: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品读赏析,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阅读反思,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哲理。
【教法学法】:
教法是讨论法诵读法讲解法。以生为本,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句,讨论品读揣摩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赏析体验,合作交流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是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第五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解析
1,教材地位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将这篇课文编在“人生”的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2,教材作用
作者回忆了他在8岁时爬悬崖,在爬到一处岩石架上的时候陷入两难的境地,后来他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终于成功脱险。作者把这一经历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3,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记叙文,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形象生动,人物刻画十分鲜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文。
4,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学习本课着重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条理清楚的复述故事情节,识别课文中的生字词。依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言之成理的品评人物。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对的心理,教会学生能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依据:课文通过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描写,能更加生动的再现同学们的自身生活,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的反思,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依据:这是一篇记叙文,对人的心理,动作描写是十分细致的,因此把握好人物的心理动作,对于理解课文十分必要。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基础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课文复述,达到语言流畅,故
事主要情节完整。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书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讲书本知识,还要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有更加深入的探讨,因此,在学习理解课文时,要教会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理解到,通过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
二、说教法
讲解法(讲解疑难)
依据: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初中,在学习的很多方面还有所欠缺,都需要老师的讲解与指导。
多媒体教学法(形象直观)
依据: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很大好处。
点拨研讨法(人人参与)
依据: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因此采用点拨研讨法,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既能调动课堂氛围,又能在愉快轻松地环境中学习。
三、说学法
圈点,勾画,批注法
依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合作探究法
依据:同学们一起讨论,使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学习,归纳法
依据:在同学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进一步的疏通归纳全文。
四、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纹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的启示。请问同学们能猜到这位上尉的名字吗?
依据:通过讲故事与提问的方式,引起同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文章体裁,作者,作品简介(4分钟)
体裁:记叙文
作者: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作品简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是《悬崖上的第一课》,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弱,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利引着父亲找到他,激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亨特信心大增,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的故事。
依据:加深对作者作品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层哲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要求同学们朗读课文,拿着笔,把不懂得一些生字词和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地方勾画出来。
依据: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积累知识,熟悉课文。
(四)探究感悟,获取重要信息(25分钟)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一共出现几个人物? 2,“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遇到什么困难?
3,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在脱险过程中,“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依据:通过提问,促使同学们在课文中去找答案,充分调动同学们动脑思考的能力。
(五)齐读最后一段,布置作业(5分钟)
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你还记得曾经的那些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请用300字将它写出来。
依据: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从而去感悟生活,理解人生。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3分钟)
依据:对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回忆,达到记忆再现的目的。
(二)朗读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20分钟)
1,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用了哪些动词?突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2,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有哪些情感变化?
3,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是什么?
依据:学习人物心理,真实再现人物内心生活。使学生与人物拉近距离,切身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三)训练想象和联想能力(17分钟)
1,“杰利看起来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说说杰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2,父亲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时在想些什么?
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以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根据板书提示回忆课文,布置作业(5分钟)
假如你是下面中的人物,仍然用第一人称,你怎样改写这篇课文。
(1)父亲(2)杰利(3)其他几个朋友
依据:学生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能力,多角度的描述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地点:费城
走一步,人物:“我”,杰利,内德,几个孩子,父亲
再走一步起因(1——3):游戏玩厌,改爬悬崖
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启示(23):解难需“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二课时
巨大困难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向上爬
对比“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咚咚直跳
伤心绝望
下悬崖有了信息走一步,再走一步信心大增获得成就感
困难巨大成就感
八、教学评价
在这篇课文中,我主要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抓重点,凸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过程,以达到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