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提升市民素质行动计划 - 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
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
为落实《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把广大市民培育成为与苏州巩固和完善全面小康建设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文明市民,特制订本计划。
《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下简称《行动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两个率先”为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通过开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十大建设工程,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做现代文明市民观念得到广大市民的推崇,市民行为中的陋习和公共场所中不文明现象明显改观,市民的思想道德境界、科学文化素养、法律法规意识、身心健康水平和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在全省、全国率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市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文明程度领先国内,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引导在苏州生活、学习、工作的所有新老苏州人广泛参与,让群众成为实施《行动计划》的主体。所有开展活动的选项、抓手,都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的客观规律,真正把现代市民的素质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进而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
科学指导原则。区分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形成覆盖个人成长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并融于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教育体系,在社会进步中造就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市民。着重在新社会阶层、外来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居民等对象上取得新突破。
因势利导原则。按照“三贴近”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关注社会生 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选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因地制宜,提出教育、引导和提高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激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求实创新原则。总结继承长期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积极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化教育、媒体宣传、心理疏导、典型示范、社会监督等各种手段,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形式、方法。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十大建设工程具体内容为:
一、城市精神塑造工程
1.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利用革命节日、国际性节日、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特别是大中小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级机关党工委、市教育局、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2.积极培养昂扬向上的时代观念。突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主题,高扬“三创”精神主旋律,通过精心培育和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苏州现代城市精神,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增强敢于创新、再创新绩的意识,树立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3.着力形成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结合苏州“十一五”奋斗目标和任务,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做好凝心聚力的思想统一工作,引导广大市民牢固确立大局观念,把思想统一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来。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二、文明素养培育工程 4.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做可爱的苏州人”大讨论活动。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动员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参与当代苏州人新形象、新内涵的大讨论。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并开设相应的专栏、热线和互动平台,为市民群众提供参与讨论的渠道,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市民积极参与的活动氛围。通过大讨论,积极勾画出苏州人应有的文明形象和独有的禀性特质,引导市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现代文明市民意识、自律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5.深入进行公共礼仪宣传教育。编发苏州市民礼貌礼仪知识读本,在大中小学和市民学校开设礼貌礼仪课程。提倡公务礼仪、社交礼仪,积极倡导礼貌谦让、女士优先、礼让老人儿童、帮助残疾人等公共场所礼仪。通过制作播放公益性动漫画宣传片、举办苏州市民礼仪知识比赛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礼貌、重礼仪的浓厚氛围。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6.强化市民公共意识。通过征集消除不文明陋习“金点子”活动等途径,引导市民主动审视自身行为,努力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倡导节约文明、环保文明,大力开展面向市民的环境保护、节约知识教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解决显性的交通秩序问题,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各类交通指示的设定,研究制定教育、管理、惩罚相应措施,依法加大对交通违章行为的整治力度,发挥交巡警、交通协管员、站点管理人员和交通志愿者的规导作用,使市民逐步养成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各行其道的文明出行习惯,使“文明出行”形成风气。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级机关党工委、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
7.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深入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坚持和完善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加大领导干部述职时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评议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水平。积极探索更贴近市民生活实际的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和方法,加大与市民文明素质密切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市民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增强市民依法办事能力。
(牵头单位: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
8.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面向市民的生活常识、公共卫生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生活意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针对现代市民强体健身的需求特点,不断完善市、区、镇三级群众卫生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健身设施人口、地域的覆盖率。到“十一五”期末,每个街道、乡镇均建有全民健身工程,90%的社区、65%的行政村建有全民健身点,体育人口达50%,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3名。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市体育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安监局、市人口计生委)
9.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科普宣传周、一次全国科普日、一次“万人市民科普游”活动,每月举办一次市民科普广场宣传活动,每周举办一次科普讲座、开播一挡《科普之声》电台节目,定期编撰《市民科普读本》发到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和农村。建设科普网络和基地,各市(县)建成一定规模的科技活动中心,镇(街道)、社区建有科普活动室(站)。到“十一五”期末,建成省、市、县级科普教育基地100个,城区居民户年科普教育接受面达到80%,公众的科学素养达标率提高到10%,市、区、街道、社区科普工作志愿者达到10000名。
(牵头单位:市科协;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10.积极倡导社会关爱风尚。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提倡市民积极参与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慈善募捐等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 动。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2007年底前,整合条块志愿者资源,成立苏州市志愿者协会,通过组建一支规模宏大、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服务水平高的志愿者队伍,把志愿者塑造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各市、区和党政机关、行业单位、群众团体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围绕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环保、科普、文化、交通、帮困、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责任单位:市级机关党工委、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团市委)
三、发展能力提升工程
11.提高党政干部能力素质。通过脱产培训、中心组理论学习、在职自学等途径,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务实创新的能力。研究制定《苏州市公务员能力建设纲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途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公务员的不同要求,采取集中学习、菜单式选学、在线培训(网络教育平台)及在职自学等方式,实现公务员队伍能力新的提升。发挥社会表率作用,求真务实,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抵制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和追求低级趣味的不良倾向。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研究室、市人事局、市级机关党工委、市委党校)
12.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在全社会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提高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活动。按照《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整合各类成人教育学校的资源,进一步做好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自学考试工作。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依托各级老年大学,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到2007年,各市、区办好1~2所社区学校、1所老年大学。到2010年,全市接受教育的老年人的比例超过18%。(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办))
13.提高全社会职业能力。依托劳动保障四级平台,积极开展就业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努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能力培训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具有培训、认证、评价、使用、交流、保障等功能的职业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定期开展“苏州市技术能手”、“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青年首席技师”、“十佳蓝领”等的评选活动。
(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14.注重社会公共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化、市民化、经常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参与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发挥好新闻媒体作用,着力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依托图书馆、市民学校、网络课堂等载体,为群众做好时事政治、政策法规和热点问题的解读。精心组织“读书节”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市民充实自我、实现价值的发展热情。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工程
15.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颁发的《苏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50件实事不断推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
16.加强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单位,每年度对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市文明委每半年对《苏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促,每年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交流会,总结表彰奖励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充分发挥各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项 资金引导作用,规范资金的项目申报、论证、使用和管理,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业。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
五、新苏州人融合工程
17.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以外来人口为对象,依托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新市民教育课堂等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使外来人口尽快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优生优育、健康生活等现代观念,及早融入城市文明。每年开展“十佳文明新苏州人”、“十佳善待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评选系列活动。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苏州广电总台)
18.加强对外来人口的职业培训。劳动部门把外来人口的职业培训纳入全年培训计划,引导和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开办各类职业培训,大力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和在岗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人口的综合素质。
(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19.改善外来人口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对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工作,在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上,经常性举办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招聘活动,为外来人口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定期在外来人口集宿区以及外来人口流动点(如火车站、汽车站等),向外来人口发放服务手册和介绍苏州人文历史的宣传资料,引导和帮助外来人口利用公共产品获取公共信息,为外来人口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特别要建立确保外来人口工资正常支付的保障制度,严厉惩处侵害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的案件,创造外来人口正常就业和创业的氛围。
(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总工会)
20.加强外来人口居住地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城中村”城市化融入 进程,严格按照城市化标准,从道路系统的改造、绿化条件的改善等市政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将混乱分散、设施不足的“城中村”转变为运作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社区。同时,培育和促进“城中村”社区的社会化服务业发展,倡导建立具有就业介绍、困难互助、计生管理、维权保障、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内容的外来人口服务中心,以良好的社区软环境吸引人、教育人、培养人,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人口计生委)
六、优美环境育人工程
21.形成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市、区城管执法的日常巡查、动态监控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各街道要认真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清除乱涂乱贴,承担起辖区街巷新村环境、市容、卫生、保洁等管理职责。社区居委会要强化自治职能,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公约,重点规范小区环境保洁、车辆停放等日常管理。全市集中开展“乱扔垃圾、乱吐痰、乱晒晾、乱吸烟”的专项整治活动。
(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市政公用局、市民政局)
22.完善环境法规、规章建设。根据立法计划,逐步完成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养犬管理、供水和节水管理以及物业管理、集贸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为制止违法行为、加强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牵头单位:市人大法工委、市法制办;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局、市房管局、苏州工商局)
23.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管理。抓好公路沿线、车站码头、车船容貌、水环境、集贸市场、路灯照明、油烟污噪、治安秩序等八类重点对象的管理和整治,加强对各类公园、小游园、绿化小品、河道和道路绿化养护与卫生保洁的监督管理,及时修复缺损的绿地和公共设施,保持绿地和公共设施完好、整洁、美观。(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市政公用局、市环保局、市园林局、苏州工商局)
24.加大公益广告的规划和建设。广泛运用小区、媒体、宣传橱窗等载体宣传“苏州文明新形象”,特别在城市各出入口和重要区域要设立大型公益广告。市区公益广告总量要大于广告总量的12%,重要地段要大于20%,市属媒体公益广告要大于3%。在广播电视黄金时段,公益广告量尤其要得到充分保证。
(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规划局、苏州工商局、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25.加强城市景观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城市雕塑、艺术景观等,以有效感染人们的情绪,美化人们的心灵,提高市民审美情趣,提升城市品位。
(牵头单位:市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建设局)
七、先进文化服务工程
26.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现有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城乡群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能力。2010年前,苏州博物馆新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以苏州市区为文化中心枢纽,联结各市(县)、辐射镇村、布局合理、项目配套的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全市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面积达0.12平方米左右,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社区公共文化中心要以文化服务为主体,按照每户居民0.2平方米左右的标准,统筹规划、配置好新建住宅小区的文化活动用房。
(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27.构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市、县(区)二级共享工程国家分中心建设,并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争取至2010年,在全国基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点建设方面,城区街道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力争达到30%以上。充分发挥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知识信息、提高市民素质中的支撑作用,以苏州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构建居民相对集中、配套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统一服务规范、资源共享、覆盖全市社区、企业、学校、部队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同时5个市(县)也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情况构建公共图书馆网络。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信息办)、市文广局、市文联、市财政局)
28.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构筑文学、戏曲、民间艺术创作基地、美术创作基地和昆曲传承基地,重点抓好戏曲、文学、影视(音像)、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特征、富有生命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促进市民文化修养不断提升。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联、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29.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活力。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大力开展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市民普及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并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品牌,着力实现本土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有效的教育资源。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园林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
30.繁荣群众文化。积极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参与面广的广场文化活动,巩固提高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成果。加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文化镇村建设,努力把特色文化建设延伸到社区、学校、企业。2010年,全市省级以上(含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力争达到30个以上。深入开展舞台艺术和数字电影两大“四进工程”(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公益文化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31.优化文化环境。加大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手段的科技含量,在网吧监控平台运行的基础上,将文化市场监控范围逐步扩大到歌舞娱乐、互联网等场所。加大对通讯工具非法短信的查处力度,探索运用高科技手段管理文化市场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对新型文化消费领域的监管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苏州工商局)
八、文明创建示范工程
32.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积极挖掘和培育各行各业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表彰会和开设新闻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让典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幅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崇尚典型、学习典型、弘扬典型的良好氛围。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33.大力褒扬文明市民。按照时代性、先进性和真实性的要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生活,坚持每年开展“苏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事十佳新人”、“文明职工”等评选表彰活动。从2007年起,开展“苏州市文明市民”评选活动,每年全市表彰奖励100名突出个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34.加大各类文明创建力度。以加强“三德”建设为目的,把文明创建活动延伸到各类所有制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窗口行业、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和社会区域。进一步健全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示范街、文明城区创建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使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成效和覆盖面不断提高和扩大。在市文明委命名表彰苏州市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起命名表彰一批“苏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和文明行业。(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纠风办)
35.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动员和促进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促进市民素质全面进步。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围绕道德风尚、公共秩序、市容市貌、社会服务、文化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2006年修订完成《苏州市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与考核细则》。全面推广张家港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经验,到2008年,确保苏州各项指标都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力争进入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力争一个以上县级市进入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行列。
(责任单位:市文明办)
九、社会诚信建设工程
36.营造社会诚信氛围。以“共建诚信城市,争做诚信市民”为主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宣传和教育活动。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制定诚信道德教育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相关机构要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组织开展面向机关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诚信知识讲座及专业岗位培训,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各项措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管理、合法经营、诚信守约的意识。新闻媒体开辟社会诚信监督栏目,公开曝光失信、缺信行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信息办)、市经贸局、市教育局、苏州工商局、苏州日报社、苏州广电总台)
37.建立和完善企业、个人信用系统。研究制定企业、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和信用服务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强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起步阶段从重点领域和特定群体入手,选择公职人员以及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体私营业者、消费信贷对象等特定对象,着重做好从业经历、社保缴费、信贷消费、税费缴纳、违法违规和违约记录等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及信用评价工作,加快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服务和管理系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人信用服务体系。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信息办))38.开展诚信创建活动。以创建“消费放心城市”为载体,深化“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集贸市场”等创建活动。以建设信用客户、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镇活动为抓手,全面建立诚信档案,对有失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在工商执照变更、银行贷款、土地批租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制约措施。精心打造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民心工程”,从与群众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出发,在各行业和窗口,把诚信建设融入到新风杯竞赛活动、行风评议活动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中。
(牵头单位:苏州工商局;责任单位: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发改委、苏州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市国土局、市文明办)
十、城乡文明一体化工程
39.引导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城市文明向镇村延伸辐射,紧紧围绕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配套、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要求,培育广大农民树立与城乡文明一体化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生态观念、健康观念。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
40.大力推进现代农民素质教育。按照省、市关于《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协调小组作用,整合教学资源,以推进示范基地为抓手,围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素质的提高,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重点开展农村先进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科技素质培训。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林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协)
41.大力美化村容镇貌。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以“三清”(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抓住农民动 迁集中居住契机,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大力实施生活环境绿化、宅前屋后净化、配套设施优化工程,做到街道、庭院整洁,室内干净、整齐,让农民有一个整洁、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林局)
42.积极倡导文明的乡风民俗。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的要求体现到各种文明公约、村规民约中。2006年,全市各村要认真修改、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帮助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各种旧风俗、旧习惯。深入开展各类文明新风活动,教育农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引导农民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抓好农村治安工作,加强农村村级警务站(室)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健全治安联防队伍,逐步完善治安措施,建设好平安村镇、平安家园。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综治办、市民政局、市人口计生委、市妇联)
43.抓好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镇要建设综合性的文体活动中心(包括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活动场所),做到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器材,有活动经费,有活动计划,有活动组织。村要建设好综合性的文化室或书报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农民群众享受文体生活、开展文体活动提供舞台。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挖掘乡土、历史、人文资源,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努力塑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市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文化。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市文联、市残联)
44.推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机制,组织好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村企共建、村校共建和军民共建等活动,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 题。全市省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行业都要与1-2个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2006年底前完成85个村的结对试点,以后逐步推广直至全部覆盖。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倡导和鼓励各级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文化单位为农民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文化知识。积极拓展舞台艺术、数字电影“四进工程”(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活动的覆盖面,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是我市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为使《行动计划》得到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必须充分重视各项保障措施的建立健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实施《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级组织在实施《行动计划》中的工作职责。根据阶段性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实施力度,使《行动计划》在各个实施阶段都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各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精心设计载体和抓手,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确保《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得到贯彻落实。
形成整体合力。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根据分工要求,结合年度工作目标,各有侧重,循序渐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社会各界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加快《行动计划》的实施。
完善制度保障。提升市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来培养市民的文明行为,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基层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确保各种行政规章、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强化宣传监督。报纸、广播、电视、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要大力宣传《行动计划》,满腔热情地宣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针对性讨论,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及时批评纠正背离现代社会伦理特别是社会公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严格责任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并把检查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职能部门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责任、目标和完成时限,同时,加强自我考核评估,并以有效的奖惩制度,保证《行动计划》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全面落实。
第二篇:81-市科协-五个结合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谱写市民文明行动计划新篇章
“五个结合”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谱写市民文明行动计划新篇章
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5月10日)近几年,市科协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行动计划”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以“科普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为载体,依托社区、学校科普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实施,各种科普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公众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科普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初步形成了上下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动的局面,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推进了城市三个文明建设。
一、科普与科学素质行动相结合,提高市民科学素养
(一)开展城市科学素质试点项目,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市科协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和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在本地科普实践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参与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城市项目工作,围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目标,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科普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参与各项科普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质。今年3月1日,以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任福君为组 长一行5人组成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项目专家评估组来苏对苏州城市科学素质试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评估组的专家利用两天时间,通过听汇报、座谈、看现场等形式,对试点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验收,作出了较高的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由苏州市科协承担的《苏州市城市科学素质试点项目》,依托苏州市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之一—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结合“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科协组织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切实将试点项目纳入苏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为引导,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通过科普放映车的研发、科学工作室的创办、科普画廊的建设等,促进了全市科普服务能力的提高,苏州城市试点项目评估为优秀。2005年,苏州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我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6.15%,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编撰出版《市民科普读本》,为市民送上科学精神食粮。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实施,市科协根据中国科协《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编撰了《市民科普读本》,一套共7册,130万字,并由古吴轩出版社正式出版。《读本》的主要对象为市民,在《读本》的内容上编入了各学科最基本的、最新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兼顾通俗性、趣味性,力求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让市民通过阅读《市民科普读本》,了解科学知识,以此来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市科协已陆续将5万册《市民科普读本》送到 2 市民、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农民和学生的手中,深受大家的欢迎。
(三)精心组织科普周、科普日活动,构建和谐苏州。每年,市科协精心策划科普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联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每年的科普宣传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创新,贴近社会、贴近市民、贴近生活,干部群众参与面广、科普氛围浓厚,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大。科普日活动形式多样,科普宣传向社区渗透,是近几年科普宣传周、科普日活动的一个新亮点,街道、社区科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个城区都组织了100多项科普活动,社区科普理论研讨、新人新事新风貌摄影展、新市民技能培训、科普进万家、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游、社区科普文艺汇演、科普演讲比赛、黑板报展评等特色活动,为科普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科普宣传周在内容、形式上一届比一届更丰富、更创新,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丰富了社区的科普文化生活。在科普宣传周、科普日活动期间,每年全市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000多场。
二、科普与公众的生活相结合,走进寻常百姓人家
(一)科技讲座常办常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市科协在科技大楼常设科技讲座,并会同姑苏晚报开设市民课堂,采用媒体推介、市民自愿参加的办法,每周举办1-2次,每次座无虚席,成为市民充电学习的好去处。“科技大楼的科技讲座”在苏州口碑相传,科技讲座越办越红火,今年“五一”期间,参加科技讲座300期、市民课堂100期的纪念庆祝活动。从04年开始,市科协还依托市老科协的科普讲师团,编制科普讲座“菜单”送到社区,让更多的市民不出家门就能品尝到科普大餐,提高了社区 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市科协还邀请周光召、韦钰、师昌绪、钱易、王渝生、金正昆等知名院士、专家来苏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循环经济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国际交往与涉外礼仪等方面为领导、机关干部作科技报告,进一步增强领导、机关干部的科技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举办百姓科普广场,丰富现代科普内涵。从03年开始,市科协每月在观前街玄妙观广场举办一次“百姓科普广场活动,采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形式,科普与文艺相结合,活动中有科普知识问答、科普文艺演出、科普咨询等,专家与百姓面对面,宣传科学知识,通过“百姓科普广场”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身边科学,体验科普活动的时代特点,体现科普与人文的交融,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普文化娱乐,受到市民的欢迎。“健康苏州,和谐社会--健康伴我行”、“科技以人为本,科学防灾减灾”、“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等近50场主题广场宣传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市民的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科普电影进社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本着为群众“走进科学,提高素质”服务的宗旨,采用放映电影的大众传媒方式,组织科普电影走进社区活动,传播科学知识,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生活。每次放映都有近千名居民前来观看。《毒品—致命的诱惑》、《来自澳洲的启示—大自然的主人》等一些科教片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特别对《毒品—致命的诱惑》反响更大。特别对青少年、外来人员教育意义很大。从04年开始,已陆续 在社区放映了66场科普电影,取得了较好的放映宣传效果。从今年1月份开始,市科协会同苏州电视台在综合一套频道开设《科普大篷车》栏目,每周一档,宣传普及科普知识。
(四)组织市民科普游,寓教于乐倍受欢迎。市科协精心策划科普游活动,编制科普游线路,将科普游融科普教育与休闲旅游于一体、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与春游踏青、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市科协会同未来农林大世界举办“万人市民科普游”活动,通过参观科普教育基地,将科普教育融于春游踏青之中,寓教于乐,让市民们在休闲旅游中,了解都市农业的发展,获取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花卉种植的一些科学知识。近年来,已有数万名社区居民参加了市科协举办的“看苏州高新技术发展,看苏州现代化建设”、“看姑苏新貌”等主题科普游活动,每年都有5000余名市民参加科普游活动,通过科普游活动,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使市民们在快乐科普中感受科学的真谛。
三、科普与精神文明相结合,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一)建社区科普协会,把科普工作做到城区的最基层。在深化开展科普工作中,市科协加大社区科普网络的建设力度,在全部建立街道科协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区居委会科普协会,目前,全市已建社区科普协会215个,其中,市区145个,市(县)70多个,科普志愿者发展到6000多名,使科协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有许多社区积极开展创建社区“科技工作者之家”活动,密切联系社区科技工作者,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的作用,把有形的“家”建在科技工作者的身边,把无形的“家”建在科技工作者的心里。成立后的社区科普协会,有章程、有规划、有科普志愿者队伍、有科普活动室,为街道、社区工作注入了生机 和活力。
(二)创建科普特色社区,推进社区文明建设。市科协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全市开展争创科普文明街道(社区)活动,各级科协组织以创建为契机,注重抓亮点、抓典型、抓设施建设、抓特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有52个街道创建成省级科普文明街道,27个社区创建成省级科普文明社区。各街道、社区将科普工作融于社区各项工作之中,社区科普活动室做到科普工作制度上墙,科普协会章程上墙,科普展板上墙,社区科普活动与文化生活有机的结合、科普文艺演出、社区居民才艺展示、科普讲座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道前社区的“科普苑”、胥虹社区的“民间收藏博物馆”、玉兰社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园”等科普活动场地赢得社区居民的赞誉。
(三)以创建为抓手,带动全市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市科协在全市大力开展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市(县)区科协积极争创、奋力拼搏,使我市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市(县)和城区创建活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五市一区全部创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市(县、区)。金阊区、平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已列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县、区)创建单位,创建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城乡科普示范体系建设的全面发展,一大批省、市、县级科普示范乡镇(街道)、科普文明村(社区)、科技示范户、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场馆和学校等在全市城市和农村涌现,市级科普文明示范镇38个。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我市以实施“科学素质工程”为主线的科普工作日益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
四、科普与载体建设相结合,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一)研制开发科普放映车,提高科普宣传能力。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2006年市科协投资近40万元会同市科普促进中心研制开发了新颖的科普放映车。科普放映车是集影视播放、现场教学、实时转播等功能为一体的流动数码科普宣传车,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特点,有极佳的宣传效果。结合国务院《科学素质纲要》和我市《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市科协根据社区的需求,开着科普放映车深入20多个社区,放映《走进科学》等科普教育片,科普放映车新颖便捷的放映形式,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和欢迎。科普放映车在参加中国科协在芜湖举办的中国科普博览会上荣获特别贡献奖。
(二)加强科普网站建设,让科普走进千万家。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的重要学习和了解信息的窗口,在网上开辟科普宣传阵地越来越显得重要。为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市科协加强“苏州科普之窗”网站建设,使“苏州科普之窗”网站博采古韵今风,展现科学文明,网站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成为贴近百姓生活的综合性科普网站,苏州科普之窗网站,内容丰富,页面设计新颖,信息量大,设有“天堂美食”、“吴门医派”、“生态环境”、“健康处方”、“无公害菜果”“绿色家装”“绿色农业”、“心理健康”、“养生长寿”、“医学保健”、“生命探秘”、“食品营养”等栏目,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是全国十大优秀科普网站之一。
(三)科普画廊建社区,成为城市文明的新景观。社区科普画廊,作为直接面向社区市民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宣传阵地,已成为社区科普的新园地。市科协投资近百万在全市社区、市民休 闲场所建造了高质量的科普画廊,每月更新一次内容,力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围绕创建健康城市、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等方面,开展“建健康城市,享健康生活”、“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苏州”、“科学消费文明生活、新科技创造新生活”,“科技创造未来,科技改变生活”等主题宣传,收到极好的宣传效果。目前,市区已建科普画廊226座,其中:市级画廊39座,区级画廊20处,街道、社区级画廊165处,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科普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声有色 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围绕素质教育,把学校教育、校外活动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59所省、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69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10个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以及1000多名科技辅导员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传播、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校园科技节、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等各类科学实践活动, 寓教于乐,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培养青少年动脑动手能力。每年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围绕素质教育组织开展“五个一”科技系列活动,即每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次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一次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一次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一次大型青少年创新科技报告会。每年全市约有200多所学校近万名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送交作品达800件左右,获得市级以上奖项作品达600余件;有30多所学校200多名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参赛学生们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 作与技术构建,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学生们在参加市、省、全国的机器人竞赛中捷报频传,并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多次获得金奖;每年约1000名中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寓教于乐,学生们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科学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大手拉小手”生动感人。市科协组织学会与学校科普结对,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学会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深入到学校作科普报告,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科学知识。同时,市科协借国际科联大会、院士论坛在苏召开之际,组织国内外资深知名院士到大学、中学、小学与大中小学生座谈,作科普报告,激发了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科技活动,增强了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科学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动手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95%以上的青少年接受各类科学教育,全面提高了中小学生科学素质。
(三)创办科学工作室,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4年,市科协投资35万元创办苏州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筑面积近500平方,内设“青少年机器人工作室”、“少儿劳技工作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成后,一是面向城区学校或社区中、小学生开放,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机器人创意、少儿劳技制作等主题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活动内容,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动脑、动手能力;二是举办青少年机器人专题讲座,邀请优秀科技辅导员作“走进机 器人世界”、“机器人制作大比拼”等科普讲座和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研讨会,调动了科技辅导员老师参与科技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青少年了解了机器人操作基本技能。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各市、区创办各类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11所,金阊区彩香街道青少年科技创新室,沧浪区玉兰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园,张家港市新城社区青少年机器人工作室,吴江市星空小天地、地学科普展览馆、汾湖百草园、生物广角镜等未来工程师工作室为青少年提供很好的科学实践活动场地。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科普工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科协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做好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促进城市的三个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