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是当代散文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理清思路 ,从而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并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准确而透彻地解读一些语句的深意及体味其作用 ,从而达到对主旨的准确把握。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对鲁迅先生比较了解,但作为高中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如何直面社会人生,学生没有体验;其次,特殊的纪念文章,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重点。(二)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本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发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相机诱导,积极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教学思想。
因此,学习本文时按照诱思探究的三个认知层次: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再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二、探究人物,体会情感。(首先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文章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然后自主探究刘和珍的形象,接着找出文章除了写刘和珍还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和感情,最后分组讨论,动情地读,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和反复、对偶、反语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直面苦难,不怕困难,勇敢走出困境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说,动耳听,动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所以我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前提条件下
1、先由文中第四节出现的“暴徒”一词,让学生说一说能称之为“暴徒”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2、学生查阅字典,给出“暴徒”一词的释义:用强暴手段迫害别人,扰乱社会秩序的坏人。
3、段祺瑞政府所指的“暴徒”是谁?他们到底是不是“暴徒”?
4、既然他们不是“暴徒”,为什么又被段政府称之为“暴徒”?(这一环节,可以依据课文注释一给这些所谓的“暴徒”换一种称呼:爱国青年。)
5、作者眼中的爱国青年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环节中,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在文中的记叙章节找到信息,知道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渴望真理与进步,富于战斗精神,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学生。)
6、作者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真正的“暴徒”是谁?(这一环节就涉及到文章的主题,即作者的写作目的:悼念爱国青年,控诉反动势力,唤醒庸人。)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理清文章思路”这一教学任务。接下来要完成的就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并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准确而透彻地解读一些语句的深意及体味其作用 ,从而达到对主旨的准确把握。
7、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在本文中,鲁迅先生依次写了7处看似重复或矛盾的语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这些语句,实则恰切地表达了作者非常复杂的心情,依据文境,分析每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悲什么、愤什么,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鲁迅先生高超的驾驭情感的技艺,同时也为将要进行的写作练习做准备。)
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以及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脉络之后,就可以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理解文中关键语句。
8、学生试着在文中找一找饱含作者情感深意的语句,并作分析。
9、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教师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做查漏补缺工作。(1)“哀痛着”“幸福者”“庸人”的理解;
(2)对“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分析理解。
(3)对“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的理解;
(4)对“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的分析理解。(5)对“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分析理解。
由此,我们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即对文章感情脉络的把握,从而深化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在进行以上环节的同时,兼顾解决文中出现的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回归到鲁迅的作品,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望的民族启示录。”
10、作业: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五次间隔反复写刘和珍君“微笑着的和蔼的”的面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四次间隔反复写父亲的“背影”,给我们描述了感人至深的浓浓父爱;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三次间隔反复写“母亲已经不在了”,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已经逝去的母亲的追念之情。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依次写了7处看似重复或矛盾的语句: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这些语句,实则恰切地表达了作者非常复杂的心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情感的技艺。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时,并没有直接指斥,而是不惜笔墨描写了卫兵向群众开枪或用大刀砍杀请愿者时的许多细节,让读者一看即明,给人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间隔反复、利用重复或矛盾的语句、描写鲜明生动的细节等手法,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的一个特征即可,要求所写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是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07金融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叫李小丽,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倍感荣幸,谢谢你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现在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二)教学目标
由于高一学生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别。据此,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化常识、掌握重点词汇
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并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刘和珍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由“感”入“悟”,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等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
3.拓展延伸法介绍当时的一些其他进步文人对此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多角度的去理解文章。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良好的课堂效果源自学生较好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多朗读,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救灾沉默中灭亡”。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
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如思考“刘和珍”的人物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评价她。
3.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简介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以“君”字导入。“君”这里是对人的尊称,多用于称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文中自然是指鲁迅的学生刘和珍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君”,这是为什么?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是什么人?就让我们就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提问:(1)、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刘和珍什么事,说明她是一个怎样胡人?(2)、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3)、作者仅仅是纪念刘和珍吗?为什么?(4)、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补充背景介绍)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5)、以上分析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三)1.从写作缘由出发,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课文为什么围绕一、二节展开?三、四、五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用比较法探究思路:按时间顺序写好吗?去掉第二段好吗?把刘和珍遇害的情况一起写好吗?把概况与细节结合在一起写好吗?
(四)、以第四节为例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让学生勾画出自已不理解的句子,在小组内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如下面的例子: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五)、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怎样写关于她的说明书?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五、板书设计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它《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
刘和珍君:始终微笑
“毅然” 预定莽原
追求思想进步,热爱鲁迅作品(追求真理)
“黯然” 虑及母校
关心学校前途,忧伤同学未来(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欣然” 府门喋血
热情单纯幼稚,爱国热忱强烈(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六、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为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受到了教育。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予以指导。
第三篇: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使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说学生情况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而崛起。
四、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真的猛士”、“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最后,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七、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重点词音、词句
三.写作的缘由
生平事迹:预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长——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默然)——有责任感
参加请愿——勇毅坚韧
教训意义
第四篇:《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说教材:
《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未觉醒的国民的呐喊。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使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说学情: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而崛起。
四、说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真的猛士”、“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最后,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第五篇: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想: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们普遍感到课时紧张,教材内容上不完。人教社的编辑们听取了一线教师的意见,本学期每个单元删减了一篇课文。即使如此,教师们依旧感到觉得课时不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固然有教材内容方面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教师理念方面的主观原因。教材是一个完成的系统,教材编写者不可能再删减课文,那样就会破坏教材整体性。
其实,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与其费力不讨好的试图把所有课文逐课细讲,不如每个单元重点细讲一篇,给学生做示范,其余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把内容或写法相近的两篇放到一节课上来讲,重点分析它们的共性。
本节课就是基于以上思考,所做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教学目的:
文学是对人性和非人性的阐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彰扬真善美的人性,批判假恶丑的非人性。人性本善应成为学生们永恒的信念,当然也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人性的缺失是多么的可怕。本节课试图通过对《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两篇文章中人性和非人性的对比,唤起学生对非人性的憎恶,和美好人性的热爱。
班级:高一(9)班
时间:2007年10月8日上午第三节
师:放假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预习了《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两篇文章,我想知道你读过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1:很惨!
师:谁很惨?
生1:刘和珍和小狗包弟死得很惨。
师:你起个头,带大家读一下。
生1:我没有亲见;
生: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生1:一个多月前,生: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
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师:你刚才的回答应该修正一下?谁很惨?
生1: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艺术家的小狗都死得很惨。
师:小狗包弟呢?它死得惨吗?
生1:也很惨?书上讲到了吗?
生1:„„
师:谁找到了?
生2: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师: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艺术家的小狗、巴金的包弟都死得很惨,触目惊心,惨不忍睹!读到这样血腥味浓重的文字,大家除了同情,还有什么感受?
生3:愤怒!
师:是什么让你愤怒?
生3:这些人太残忍了!
师:哪些人?
生3:杀害学生的卫队和杀害小狗的专政队。
师:知道什么叫“卫队”、“专政队”吗?
生3:卫队就是保卫政府机关的部队,“专政队”我不知道。
师:政府应该是谁的政府?
生3:人民的。
师:人民的政府为何允许军队屠杀人民呢?
生3:因为学生游行,到执政府请愿。
师:学生们为什么请愿?看27页课下注释①,大家一起读。
生: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结了各国部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的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两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
师:民众游行请愿是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政府的卫队为何要屠杀学生呢? 生3:因为这些卫队是军阀政府的卫队,他们是为军阀服务的,他们是军阀豢养的狼狗。师:哦,政府不是人民的政府,军队也不是人民的军队。专政队全称是“群众专政队”,又简称“群专”,听这个名字,应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组织呀?
生4:不是,是文革中管制无礼迫害的人们的组织。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课下有注释。
师:老师备课时,上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专政队”,一共搜索到4060页与之相关的网页,每一页都是一个震绝人寰的惨剧!
我经常讲某个人残忍,常常骂他没有人性。人性应该是怎样的?
生5:善良。
生6:有爱心。
生7:宽容。
生8:与人为善。
生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孟子说人性本善,然而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人性?
生10 :残忍。
师:结合我们刚才读过内容来分析一下。先看《纪念刘和珍君》。
生10:卫队竟然向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开枪,更有甚者,当杨德群倒地后挣扎要坐起来时,“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军队残忍到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发指。师:这个“击”字改成“敲”好不好?
生10:“敲”没有“击”的力度大,“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卫兵的凶残。
师:理解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看《小狗包弟》。
生11:小狗来看自己的主人,有人就“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对一个小狗都这么残忍,简直没有人性!
师:你这句“简直没有人性”讲得好,人性是美好的,这些暴行是缺乏人性的。西方宗教传说中,耶稣是圣人,代表着宽容博爱;撒旦是魔鬼,代表着残忍暴虐。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潜伏着残暴与善良两种本性,你既可以圣人,也可以成为魔鬼,影响选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客观的社会因素,那畸形变态的社会,会让一些人异化成魔鬼;二是主观的个人因素,麻木、自私、怯懦也会将一些人异化成撒旦的帮凶。在这两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后者,我们来看《纪念刘和珍君》,在这黑暗的时代,在枪林弹雨中,我们仍就能看到人性的美好。大家能感受到了吗?再阅读我们刚才读过的文字,那一段有两个“扶”,找到了吗?给大家读一下。
生12: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师:从这两个“扶”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2:在危险的时候,张静淑和杨德群不是考虑自己逃跑,而是舍身去救助同学,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同学情谊也令人感动。
师:这就和卫队的残暴形成了鲜明的——
生12:对比。
师:对比出了什么?
生12:人性的善良与残暴。
师:残暴是人性吗?
生12:不是。
师:修正一下刚才回答。
生12:对比出善良与残暴。
师:刚才老师说“麻木、自私、怯懦也会将一些人异化成撒旦的帮凶”。大家在阅读《小狗包弟》时,感受到了吗?
生13:小狗来看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艺术家时,有人赶它,踢它,打它。
师:这些人是专政队吗?
生13: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3:“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
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最后打断小狗的后腿是专政队干的,前面应该是围观的人。
师:这些人是怎样的人?
生13:是麻木、冷酷、无聊的看客。
师:这样的看客经常出现在鲁迅笔下,能举个例子吗?。
生14:我们初中曾学过《孔已己》,在那篇文章中人们只把孔已己当作笑料,对他没有点滴的同情。
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看客了吗?
生15:提到了。
师:鲁迅怎么说?读一下。
生15: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师:这两种“闲人”有区别吗?
生15:有。
师:有什么区别?
生15:一个“无恶意”,一个“有恶意”。
师:“恶意”是什么?
生15:„„
师:谁来帮他回答?
生16:污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杀人责任推在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6:28页注释①介绍的。
师:大家读书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课下注释,这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的理解课文。“有恶意”也好,“无恶意”也罢,其实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帮凶的作用。我们尊敬的巴金老人也是“帮凶”吗?
生:不是!
师:小狗包弟是怎么死的?
生17:做医学解剖了。
师:为人类医学事业献出了生命,小狗包弟死得很光荣,是吗?
生17:不是,它死得很惨!
师:是谁决定把小狗包弟送给医院的?
生17 :巴金先生和家人。
师:他们不喜欢包弟了?
生17:喜欢。
师:喜欢为什么还要送给医院呢?
生17:它成了巴金先生一家的“包袱”?
师:什么意思?
生17:他害怕包弟的叫声会把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师:为了自己一家的安全,就把和自己朝夕相处了七年的包弟送给医院做解剖,包弟的惨死,巴金先生真的没有责任吗?
生18:他也是被逼无奈。
师:这么说巴金先生是没有责任的,要怪只能怪那个疯狂的年代,是吗?
生18:是。
师:老师知道许多当年的红卫兵也都是这种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也是时代的受害者,巴金也是这么想的吗?
生19:不是。
师:巴金先生怎么说?
生19: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师:巴金先生为什么“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生19:他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自私与怯懦害了包弟。
师:这是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
生:忏悔。
师:大家一起读这几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愧疚与忏悔,尽可能把感情读出来。
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师: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活一世,要俯仰无愧于天地,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面对撒旦的残忍与暴虐,我们不应该做无聊的看客,而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勇敢的拍案而起;面对自我的自私与怯懦,我们不应该推卸自我的责任,而应该像巴金先生那样真诚的忏悔。只有这样,你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
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