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计划项目第一批申报说明
2011年省科技计划项目(第一批)
申报说明
一、长三角联合科技攻关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科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优势互补,突破一批技术难题。
(二)、支持重点
节能减排领域:水环境保护和监测技术、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装置。
电子和信息领域:智能交通信息共享、三网融合相关技术开发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芯片国产化、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北斗导航应用技术。
现代农业领域:养殖环境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畜禽水产(淡水)新型饲料及饲料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与食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追溯技术。
(三)、进度要求
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
(四)、申报要求
1、申报的项目应聚焦长三角区域共性的关键技术,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对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产业、民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必须由我省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主承担方,与上海、浙江、江苏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同合作实施。第一承担单位必须与合作单位就开展联合攻关达成合作协议,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
优先支持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的申报项目。
3、项目牵头及参与单位应具有良好的诚信、科研基础和项目组织实施能力,以及相应的资金实力,并在申报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时已筹集能够支持项目顺利开展的资金。
4、项目申报由第一承担单位作为主申报方,第二、第三承担单位等作为合作单位。项目经费申请额度应按照协议所规定的任务量进行分配,并在项目申报中予以明确。
5、项目课题责任人年龄在60岁以内,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3项。已有我厅其它科技计划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项目实施限额申报,合肥、芜湖、蚌埠市各5项以内,其他各市、高校、科研院所各2项以内。各项目管理单位推荐项目超过1个时,应报推荐函并排序。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董文君
向红
电话:0551-2657892
2609137
二、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攻关
(一)、总体要求
依托中央驻皖高校、大院大所的科技资源,针对我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及高校、院所科技产业化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攻关。
(二)、支持重点
符合我省确定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性技术难题。属于本单位优势技术或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三)、申报要求
1、限中央驻皖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鼓励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各方需签定共同申报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加盖各单位印章。
2、实行中央驻皖高校和科研院所限额申报,中央驻皖高校每单位限报4项,中央驻皖科研院所每单位限报2项。
联系人:韩立生 电话:0551-2651206
三、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一)、总体要求
以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重大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等重点领域。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途径,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创新团队、重大技术和高端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做出贡献。
(二)、支持重点
1、围绕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行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等开展合作,能够促进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紧密结合我省科技专项、科技计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开发,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填补国内空白、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实质性合作研发活动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整合各方在技术、产业、合作渠道等方面的资源,形成国际创新联盟,引进关键技术,着重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4、“走出去”行动项目。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国际间合作输出技术或技术产品。包括在国外建立产品研发基地、适用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基地等。
(三)、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是依法在本省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产学研联合申请的项目。联合申请的各方需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原则上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只申报一个项目。
2、项目主持人应熟悉国内外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动态,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为项目第一申报单位的在编在岗人员,课题组成员至少有3人以上具有副高职称。
3、凡已承担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且未能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指标通过验收的主持人,以及不履行管理职责或有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项目负责人或项目承担单位,均不再申报。
4、所申报项目必须是已经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符合上述支持重点,合作渠道落实,外方合作单位具有较强实力和研究水平,有相应的项目技术、资金、设备等科技资源投入。中方单位有良好的科研开发条件和业绩,有一定的自筹资金和匹配资金。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有经双方认可或签订的合作协议书、合作意向书等。
5、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不支持软课题研究、基础研究、基本建设类项目。
6、由各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初审、择优推荐。请各市科技局和其他各主管部门,重点从今年已征集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信息中筛选和推荐项目,严把项目质量关,认真做好项目的初审工作。
省科技厅根据各市和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进行审核,确定参加专家评审的项目清单并通知各市和主管部门组织网上填报。
联系人:向红
李振祥
电话:0551-2609137 2657892
四、软科学计划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开展有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问题研究,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项目完成时间原则上一年)。
(二)、支持重点 重大项目:
1.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 2.安徽省科技进步和创新重大政策及体制机制研究 3.安徽省“十二五“技术创新工程发展规划研究
4.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辐射带动能力、放大效应与发展模式研究 5.安徽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重大政策措施研究 6.安徽省促进产学研结合重大政策措施研究 7.安徽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 重点项目:
1.安徽省“十二五”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2.科技引领和支撑安徽“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与农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3.安徽省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研究 4.新时期安徽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
5.皖北及沿淮部分市县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若干问题研究 6.安徽省粮食优质高产目标实现途径与保障措施研究 7.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研究 8.安徽省技术转移工作规范研究
9.提升安徽省县市创新能力科技政策需求研究 10.科技服务社会民生发展等方面研究 11.省重点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12.安徽省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测评及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13.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研究
14.安徽省公益类科研机构激励机制研究
15.安徽省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研究 16.安徽省研究开发平台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
17.安徽省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研究
18.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及配套政策研究
19.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20.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模式研究
21.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22.安徽省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政策措施研究
23.科技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4.高等学校、科教人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5.服务科普推广的安徽远程终身学习的平台建设研究 26.促进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研究
27.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28.安徽省医疗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研究 29.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0.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对立统一问题研究 31.安徽省科技史重大事件研究
32.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跟踪评估(2011年)
33.面向企业的科技政策服务体系研究 34.重点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链研究
(三)、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在安徽省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具有软科学研究能力,并能为项目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金保障,并有一支能胜任研究任务、学科结构和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
2、申报重大项目必须与支持重点中项目名称一致,具体研究内容由申报单位自行拟定,必须有委托研究单位或者研究成果应用部门。申报重点项目,支持重点中项目名称供参考,要求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翔实,对决策有参考价值。重点项目的题目、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不得与重大项目重复。鼓励申报单位与研究成果应用部门联合申报。
3、实行归口管理单位限额推荐申报,名额分配: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不超过15项,其他高校不超过6项,其他单位不超过3项。各归口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认真审核、筛选,严格把关,并签署明确意见。
4、项目申报主持人只能为1人(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8周岁),项目申报主持人同一年度只能申报1个项目,凡承担国家、省软科学在研项目和2007年以来未按期验收(结题)的课题主持人不再申报。联 系 人:杨维维、王学雷
电
话:0551-2655281
2610365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总体要求
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提升一批优势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支持重点
1、围绕当地农业优势产业,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村生产一线,解决农业科技难题,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农村科技成果转化。
2、重点支持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载体,吸引一批科技专家,引进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开展成果应用推广。
3、重点支持重点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技术开发。
(三)、申报要求
1、围绕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突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每个市可推荐2个项目,皖北三市阜阳、亳州、宿州各增加1项。
2、以通过认定的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每个市可择优推荐2个,皖北三市各增加1项。
3、金寨、霍山、寿县、潜山、太湖、岳西、绩溪七县及金安、裕安、黄山区三区可申报科技扶贫项目1项,由所在市推荐。2009年科技扶贫项目没有通过验收的单位不再申报。
4、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是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项目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推动、示范作用。
联系人:李静
电
话:0551-2678648
第二篇:2018第一批福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2018第一批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任务,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创新型省会城市建设,引导全市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发展,现将2018第一批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请按指南要求做好项目申报、推荐工作。
一、申报要求
(一)科技计划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在福州市辖区内注册、纳税关系归属本市、具有法人资格、具备科研开发能力和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在榕高校科研院所均可申报。申报项目原则上应符合本指南所确定的支持方向。
(二)申报材料要求严谨、客观、真实。预期技术、经济指标和成果提供形式要具体、明确,可量化考核、评价,并作为今后签订任务书的主要依据。申报单位对所提供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若申报材料弄虚作假,取消参评资格。
(三)项目申报单位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与研究开发费用管理制度,设立研究开发费用明细台帐。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福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闽财教[2017]41号)编制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市科技局实际资助经费未达到申请额度的,差额部分由项目申报单位自筹解决。
(四)企业项目负责人应为法定代表人,如法定代表人无法作为项目负责人,应书面委托企业其他负责人(总裁、总经理、技术总监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并承诺对项目负有与法定代表人相同的权责(委托书应作为申请书附件)。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可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
(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项目结束时负责人年龄可以放宽到65周岁。
(六)已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立项扶持的项目不得申报。已承担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含企业法定代表人)、高校科研院所项目申报人若有项目到期未结题或2018年3月前仍有2项以上(含2项)项目
在研的,不得再申报新的项目。合作类项目的合作内容应与企业主营业务相一致。
(七)项目起始时间为2018年3月1日,农业、医疗卫生项目执行期不超过3年,其他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八)企业申报项目采用后补助方式。
(九)企业申报的项目由申报单位纳税所在地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市属企事业单位直接申报。以高校科研院所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市校(院所)科技合作项目由所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推荐。购买科技成果后补助项目要由各县(市)区、高新区科技主管部门填写《福州市科技成果购买补助项目实地考查核对意见表》进行推荐。
二、计划类别及重点支持领域
2018第一批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分为市校(院所)科技合作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项目、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购买科技成果后补助项目五类。
(一)市校(院所)科技合作项目
1、重点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与我市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的高校科研院所、在榕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联合开展实质性的技术开发合作,对联合开展科技成果中试进行配套资助;支持市属公办高校在其优势研究领域内,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有重要应用前景或重大公益意义,有望取得较大突破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项目。
本项目分为签约及在榕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市属公办高校科研项目二类。
2、申报条件和要求
(1)签约及在榕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合作单位应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
②除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和按规定享受免税政策的企业外,合作企业2017年实际缴纳税收(不含其他代缴费用)不低于30万元。
③合同签定的合作经费须达60万元以上,最终成果明确由本市合作
单位承接、转化。
④高校院所科研管理部门对推荐的项目应到合作企业现场进行调研核实,重点审核是否真实开展产学合作,项目研究成果是否能够落地转化。
⑤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税务机关出具的2017年企业纳税证明或企业享受免税政策的相关证明材料、合作协议、现场调研核实意见表等。
⑥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30万元。
(2)市属公办高校科研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市属公办高校。
②申报科研内容应是学校优势重点领域内尚未开展的科研内容。③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④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10万元。
3、责任处室
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二)农业科技项目
1、重点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先进成熟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或与经济实体开展实质性技术合作的项目,以及培育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项目。发展蔬果、食用菌等设施农业,加快水产品加工、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支持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及其配套的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种业育种和繁育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控制和精准化服务的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本项目分为星火计划项目、农业科研项目和定西市科技合作交流专项三类。
2、申报条件和要求
(1)星火计划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业加工型企业、台资农业企业、现代农业创新基地依托企业。
②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高新技术企业、市
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业加工型企业和台资农业企业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协议等。
③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15万元。(2)农业科研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市属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②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③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15万元。
(3)定西市科技合作交流专项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业加工型企业、台资农业企业,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
②申请单位必须结合定西科技发展需求,为定西市开展科技服务或与定西市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③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与定西市企事业单位有合作协议的应提供合作协议。
④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15万元。
3、责任处室 农业科技处
(三)社会发展项目
1、重点支持方向
支持我市疾病防治、特色专科建设和重大疾病、常见病与疑难病的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支持国际及台港澳科技合作,支持“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促进国(境)外关键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创新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开展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节能和绿色环保建筑、近岸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药物及医疗器械、科技文化融合、军民融合、食品安全、社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减灾、保密等新技术研发;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对社会、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究。
本项目依据上述内容分为医疗卫生项目、对外合作项目、社会发展综合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四类。
2、申报条件和要求
(1)医疗卫生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申报机构到期项目结题率低于80%的不得申报。②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③项目申请经费5-10万元。(2)对外合作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须具备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或市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资质。
②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合作协议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③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30万元。⑶社会发展综合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①市属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下属公益性单位、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残疾人创办的科技企业。
②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 ③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15万元。
⑷软科学项目采取定向征集方式。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问题拟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和承担单位,一般从市属公益性研究机构和市属高校中征集产生,申请经费资助额度不超过15万元;
3、责任处室
社会发展与科技合作处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
1、重点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工艺、产品性能或服务模式上有较大的创新或有实质性的改进,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入选本计划的项目与省创新资金推荐申报项目挂钩,按推荐名额择优直接推荐为省创新资金申报项目(原则上不再征集省创新资金申报项目)。
2、申报条件和要求
(1)符合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规定》(榕科〔2012〕99号)要求,重点支持2017年收入1.5亿元以下、实际缴纳税收不低于1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备案的省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2)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申请书》及附件。
(3)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15万元。
3、责任处室
高新技术与工业科技处
(五)购买科技成果后补助项目
1、重点支持方向
重点资助2017年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在福州市落地与转化的项目(技术交易总额为20万元(含)以上、50万元(含)以下),不限项目推荐数。申报购买科技成果后补助项目的单位可以同时申报其他类型项目。
2、申报条件和要求
(1)申报企业应是我市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除政策规定免税企业外,申报企业2017纳税总额应不少于10万元。
(2)申报企业与成果转让方或委托合作方不得是隶属企业或关联企业,也不得存在关联交易。
(3)申请科技成果购买补助项目应是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在福州市授权的技术合同认定机构认定并登记的项目。申报时应附上交易合同和实际支付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费用凭证。
(4)申请补助额度不超过企业对该项目支付的技术交易额的10%,每个企业当年最高补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含)。
(5)申报材料包括《福州市科技成果购买补助项目申请书》、《福州市科技成果购买补助项目实地考查核对意见表》、技术产权和成果交易材料、实际支付的技术交易费用凭证及交易见证证明、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企业纳税证明、与成果转让方或委托合作方不属于隶属或关联企业及不存在关联交易的承诺书。
3、责任处室
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三、申报注意事项
(一)采取网上申报和纸质申报方式,可登陆福州市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s://218.66.59.52)或福州市科技局网站(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zgfzzt/skjj/kjzl)。首次登录须先注册,注册流程详见系统首页“相关下载”中《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手册》,并认真阅读通知通告栏中相关帮助信息。
(二)申报单位注册成功、登陆系统后,须先填写准确、完整的企业信息库数据,提交审核并通过后再申报计划项目。登录名和密码应妥善保存,以便随时进入系统察看项目申报受理情况。
(三)在线申报项目前,未在系统进行专家注册的项目组成员须在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进行专家(成员)注册。
(四)申报单位按照本指南要求在线填报《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申请书》、《福州市科技成果购买补助项目申请书》,并上传各计划类别规定的附件。其他资料不上传,可与纸质申报材料同时报送。
(五)县(市)区、高校科技主管部门对申请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通过福州市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推荐。
(六)申报单位在线打印审核通过的《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申请书》、《福州市科技成果购买补助项目申请书》纸件一式2份(并提供电子件1份)及相关证明材料原件报送市行政服务中心(地址:福州市温泉公园路69号市行政服务中心一层社会事务类窗口)。
(七)项目网络申报起止日期为2018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3日;县(市)区、高校科技主管部门推荐起止日期为2018年3月14日至3月23日;情报所审核时间为2018年3月24日至4月11日,纸质申报材料报送日期为4月12日至4月20日。
(八)申报单位在线打印经审核通过的《2018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之后,在《申请书》封面、项目申请单位
审查意见与承诺意见、合作单位意见、项目主管单位意见、项目成员列表及每一份附件材料均盖相应公章,无推荐单位的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申报材料需加盖申报单位骑缝章,项目成员列表需所有成员签字,申报材料一式俩份,建议胶装。
(九)责任处室应定期对申报情况进行跟踪指导。
(十)联系咨询方式:
1、材料报送联系人:
庄华城 联系电话:87833032 曾广森 联系电话:87833032
2、在线审核联系人:
张 艳 联系电话:83961216 林秉钦 联系电话:83960826
3、业务咨询联系人:
高新处:曹文海 87114147 谢 辉 83332504 农业处:赵 龙 88030890 林伟群 83332970 成果处:郑荣火 83322832 李海峰 83353734 社发处:丁可锋 88030890 王庆金 83332971
郭文涛 83333531
第三篇:2016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批)
关于发布2016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批)的通知
新闻来源: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03-20 18:09:54
穗科创字〔2015〕52号
各有关单位:
2016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科学研究专项、创新平台建设与共享专项、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科普与软科学专项、珠江科技新星专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专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专项等。
第一批将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科学研究专项、创新平台建设与共享专项(部分专题)、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部分专题)、科普专项、珠江科技新星专项等七个专项申报指南,并开始项目征集,其余专项申报指南将于近期陆续发布。请各有关单位按照指南要求,认真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本批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着力提升广州市城市创新水平,重点突出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源头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须在广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研发基础条件和运行机制良好,资信度高,技术力量雄厚,财务制度健全,有可靠的技术基础和经济依托,是项目的直接研制者或产权拥有者。与市外单位联合申报的,广州市内单位须为第一申报单位,且成果转化地和实施地应在广州市。
(二)所有专项全部通过广州市科技计划管理系统(http://)进行网上申报。
(三)项目负责人应熟悉本领域国内外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具有本领域的工作经验,是实际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项目负责人应是申报单位正式职工。在职公务员(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退休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科普专项除外)。
(四)项目负责人(指申报书中列第一位的人员)只能申报1个项目。项目组成员(含项目负责人)最多只能参加2个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新项目,也不能因为申报新的项目而退出在研项目。创新平台建设与共享、科技与金融结合、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科普专项“科普基地建设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受此限制。
(五)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不同专项,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并对申报单位作信用记录。项目组织单位应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协调工作,突出重点,认真筛选和推荐优秀项目,避免重复申报。
(六)项目申报除满足上述要求,还应根据各专项指南特定的要求进行申报。
三、申报材料
(一)需在网上系统中提交的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在广州市科技计划管理系统中填写项目申报书,并上传附件材料(复印件有效),要求如下: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社会组织登记证书。
2.项目组全部成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3.若有合作单位联合申报项目的,应提供合作协议,协议中应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责任、技术合作方式、产权归属、投入比例、收益分配等。
4.若第一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还需提供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2014财务审计报告以及申报前一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2015年1月1日以后(含2015年1月1日)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的企业,只需提供申报前最近一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
5.除上述申报材料外,还应提交各专项申报指南指定的申报材料。
6.前期资助经费3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除填写申报书中的项目经费预算表外,还需填写《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
(二)需提交的纸质申报材料。
需提交纸质申报书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为原件。若专项指南对申报材料有特殊要求的,请按照专项申报指南要求的材料准备。
每份申报书需附上目录,用A4规格纸张双面打印,装订方式为无线胶装。
网上提交的申报材料与纸质申报材料必须一致,否则视为审查不合格。
四、申报时间与受理地点
(一)网上申报及推荐时间。
1.网上申报截止时间。
网上申报系统将于2015年4月6日开通,本批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2015年4月22日下午5时。请项目申报者尽早上网提交申报书,避免集中在申报截止日临近前提交、导致网络压力过大。申报单位提交申报材料后应留意项目状态,并注意提醒组织单位及时推荐。
2.网上推荐截止时间。
组织单位网上推荐截止时间统一为2015年4月27日下午5时。逾期不再受理。
网上申报系统值班电话:83124004。
(二)纸质申报材料报送时间。
纸质申报材料受理截止时间为2015年4月30日下午5时。
(三)申报材料受理地点。
受理点: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发展部。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下塘西路37号一楼。
联系人:郑国雄、谢梁。
联系电话:83571897、83491780。
五、申报程序说明
(一)申报单位进入广州市科技计划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完成申报注册,获取单位用户名及密码,并完善单位信息。已注册帐号的单位,用原账号密码登录即可,不需另行注册。
(二)单位用户登录系统,生成项目申报人账号、密码。
(三)项目申报人登录系统,选择相应的专项,按申报指南要求在线填写申报书并上传附件材料后,提交至申报单位用户审核。
(四)项目申报单位、组织单位应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控制申报项目质量,在申报截止时间、推荐截止时间前完成在线审核、推荐。(项目组织单位指申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央在穗单位;无明确主管单位的,指所在区科技主管部门)
(五)申报材料经申报单位用户、组织单位网上审核推荐后,申报单位方可打印项目纸质申报材料,经申报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将全套材料报送项目组织单位。
(六)组织单位对推荐的项目纸质申报书加具意见、盖章,并在指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材料送至申报材料受理点。
六、评审流程说明
各专项对评审有特定要求的,以专项申报指南为准。评审各个流程的结果均在我委官方网站予以公开。事后立项事后补助类项目在材料审查、专家核定后由委务会审议;前期资助及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类项目的评审流程如下:
(一)专家网络评审。
每个项目由专家评审组根据专项评审指标体系开展网络评审,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由技术分和财务分组成,以技术分作为拟立项项目排序的依据,项目财务分低于60分的为专家评审不合格,不予立项。
(二)申报要件审查。
专家网络评审后,市科创委根据项目分数排序情况委托科技服务机构对拟进入下一流程的项目进行申报要件审查,主要审查是否符合申报条件(具体审查内容除本通知要求的申报材料外,以各专项申报指南为准),申报单位和申报人是否存在重复申报、立项项目过期不验收等情况。如审查不通过,项目被淘汰,按项目评分排序予以替换;同时对审查不通过项目的申报单位、申报人作信用记录。
(三)责任处室审核。
责任处室根据科技服务机构审查结果,结合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可采取约谈、现场考察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全面审核,提出拟立项项目建议。
(四)专家论证。
拟资助或补助财政经费2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专家论证,采取专家会议评审方式,由专家组审核申报材料并听取申报单位的陈述,对项目是否予以立项形成专家组论证意见。
(五)预算评审。
前期资助经费3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单独进行,由预算评审专家审查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出具预算评审意见。
(六)行政审议。
市科创委委务会议对拟立项项目进行审议,决定拟入库项目。如有其它特定审议要求的,按要求进行审议。
七、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求
对于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类项目,因经费来源为企业自筹,经费预算按项目申报单位实际需要进行编制。
对于前期资助类项目,项目经费预算必须以项目研究任务为依据,与项目任务目标相关。项目经费预算支出应按照国家和我市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执行。预算应经济合理,在不影响项目研发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得在各科目间重复列支。
项目经费分为直接费用(主要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和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等)。
(一)人员费。
指对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项目组成员,并按规定在项目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国家资助的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二)设备费。
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不得用于购置通用与办公用品。项目研发过程应尽量使用广州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仪器设备,避免重复购置。确需购置的,需经专家评审论证其必要性。
(三)能源材料费。
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四)试验外协费。
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五)会议费。
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和会期。
(六)差旅费。
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七)管理费。
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的费用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不超过5%。
(八)其他费用。
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一般不超过5%)。
八、其他注意事项
(一)项目申报单位应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凡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核实后,将取消项目申报单位3年内申报我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如已获准立项将作撤销立项处理并通报。
(二)申报单位认为能证明项目前期研究基础与进展、项目水平相关文件(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专利授权证书、新药证书、临床批件、名牌产品证书、奖励证明等),应在申报时提供。
(三)受理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四)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经费使用的责任主体,对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负责。立项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严格遵循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五)项目经费采取前期资助和后补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前期资助指在项目获得立项并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即给予资助,承担单位按项目合同书目标任务开展研发活动。
后补助包括事前立项事后补助和事后立项事后补助。其中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围绕科技计划专项目标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立项后,先行投入组织研发活动并取得预期成果,按规定程序通过验收后获得补助;事后立项事后补助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具备科技计划专项目标要求的条件,按规定程序通过核定后获得相应补助。
(六)项目申报单位应合理安排项目内容、目标及总经费。申报的项目若立项,项目合同书中内容、目标、投入总经费需与申报书一致。若有专家评审、论证意见或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决策意见提出需对项目内容、目标、投入总经费调整的,按照专家意见或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意见调整。
(七)项目起始时间和实施期限按照各专项指南要求执行。
(八)项目申报人及申报单位须自行承担包括知识产权纠纷在内的潜在风险。
(九)为促进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结果、拟立项项目清单等信息都将通过我委官方网站公开,请各申报人及申报单位关注相关信息。
(十)立项项目在市财政经费下拨前,我委将向检察机关查询立项项目申报单位与项目负责人行贿犯罪档案。如申报单位或项目负责人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将取消项目立项资格。
九、联系方式
(一)如对指南总体申报要求或申报材料要求有疑问,请致电联系人:蔡凌宏、李家华;联系电话:83124042、83124134。
如对各专项申报要求或申报材料有疑问,请致电各专项指南中指定联系人。
(二)申报过程违规行为投诉电话:83722183。
附件:1.2016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专项申报指南.pdf
2.2016年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申报指南.pdf
3.2016年科学研究专项申报指南.pdf
4.2016年创新平台建设与共享专项申报指南.pdf
5.2016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科技投融资服务)申报指南.pdf2016年科普专项申报指南.pdf
7.2016年珠江科技新星专项申报指南.pdf
8.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doc
9.申报书、评审表(第一批).zip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5年3月20日
http://?id=b1bbcc5a61d04f179c63b950b8b8cc9e&viewUid=bccf90552cdf4efe80b655e4d1cb1cdd&contentUid=b1bbcc5a61d04f179c63b950b8b8cc9e¤Tab=-1
第四篇:2010年成都市科技计划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0年成都市科技计划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2010年成都市科技计划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以西部科技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重点,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推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持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我市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
一、申报内容
(一)主题一: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与引领
1、电子信息
(1)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开发
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中面向现代物流(含城市交通管理)、数字医疗、电力系统、社保系统等行业,提供信息化应用需要的系统软件、中间件及解决方案,并形成面向行业的通用化商业化软件。
(2)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产品
音视频消费类电子SOC核心芯片;信息安全产品核心芯片;军工电子配套芯片及知识产权核(IP核)。(3)信息安全核心技术与产品
信息安全监控及管理系统产品;基于可信计算的信息安全软件产品;信息系统安全测试评估支撑工具等。
(4)数字媒体软件产品
视频游戏开发环境及产品;手机网络游戏引擎技术与产品;面向网络、手机视频的各类游戏软件。各类增值业务的综合开发平台;流媒体、手机可视电话、手机QQ、IPTV等的应用产品和系统;基于电信网、互联网等的增值业务和应用系统;基于P2P技术的各类应用系统。
(5)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3G系统的直放站(含天线)配套产品;用于各种基站间互联的各种传输设备;基站与天线的RF信号光纤拉远传输设备;其它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行业应用的配套产品。
(6)无线接入产品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产品;WLAN无线局域网基站与终端设备;各种无线城域网设备和系统;固定无线接入产品。
2、生物医药(重点支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项目)(1)中药现代化及创新中药
创新中药品种:包括基于中医方剂的中成药新药、基于本地区特色天然药物资源活性组分(群)分离筛选的新药。
中药现代制造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包括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现代化设备研究;中药生产技术和过程质量控制技术集成优化与示范;欧盟GMP认证以及中药国际化研究。
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发:包括川产道地或优势特色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保健品等相关产品开发;优质种源繁育、种植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及GAP认证。
(2)生物制药关键技术及产品
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制备技术研究:包括通过生物技术方法生产蛋白、多肽、酶、生长因子、疫苗和单克隆抗体;传统疫苗改造技术。
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物技术药物及新型生物疫苗的研制。
血液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及新制品的研究开发。(3)生物医用材料、制品及医疗器械
新型表面改性及骨诱导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组织工程化产品、靶向药物控释载体和系统的研究开发。
艾滋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试剂及其标准品、动物病原菌耐药性分子检测和试剂盒的研究开发。
新型高端一次性医用耗材,血液采集、保存、分离、纯化及抗凝血材料和装置的系列化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高性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医用X射线附属设备及部件和其他大型医学成像设备的开发。
(4)化学药物及制剂 国际市场已过或即将过保护期重大专利药的仿制;新型抗生素、化学合成创新药的开发;特色原料药及制剂的开发。
3、新能源
(1)太阳能利用技术及产品
开发用于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的光伏发电设备并产业化,包括硅材料提纯、控制逆变器、并网运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高效、低成本多晶硅、单晶硅太阳光伏电池制备工艺、组件技术及产品;新型高效、低成本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产品及工艺设备;聚光光伏及平板跟踪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太阳能光伏标准电池(组件)的制备和标定技术;太阳能热发电跟踪、聚光反射、集热、高温热储存等技术及产品;太阳能水冷电池板技术、太阳光伏光热一体化应用技术等。
(2)核能设备制造技术与产品
核岛技术设备系统集成;核岛的主管道、主泵、驱动机构、堆内构件、压力容器、蒸发器和稳压器等关键部件,核级电缆、数字仪控设备等。
(3)高效节能储能技术、产品及应用示范
低成本、高性能LED功能性照明产品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包括高效智能LED路灯开发,LED隧道灯集成及应用,室内LED照明灯具及系统开发。大尺寸液晶显示、汽车照明用LED。半导体照明用关键材料、生产工艺设备等。半导体照明产品验证、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研究。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制造技术与产品开发,包括锂离子电池、无钕稀土系镍氢电池、感应电机、数字化永磁同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及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大功率半导体集成模块、集成智能传感器等。纯电动大型客车、轿车与微型车及气电混合动力大型客车整车开发。
不同类型发电和储能系统接入电力网络的设备与技术开发,重点与我市太阳能发电、电池系统等分布式电源产品开发对接。智能电网用参数量测技术、系统及设备,高速、双向、实时、集成通信技术与设备,高性能输配电系统设备,先进控制技术与设备的开发,智能电网相关体系标准研究。
(4)“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工程示范,推广LED路灯、LED隧道灯及LED景观照明等新产品的应用(试点工程按《成都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另行组织)。
4、新材料
(1)合成树脂(塑料)
重点支持PTT聚酯纤维以及PBT聚酯工程塑料,包括聚酯纤维及其工程塑料在建筑、交通、机电、食品包装等行业的技术应用。
(2)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重点支持特种长纤玻璃纤维及其编织物、短纤玻璃纤维及其增强复材;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工程技术,包括在建筑、桥梁、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芳香族聚酰亚胺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纶)、聚苯硫醚纤维的技术开发,同时重点支持聚酰亚胺、聚苯硫醚、高性能环氧、高性能酞菁等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的技术开发;T700和T800碳纤维产业生产的原丝、预氧丝和炭化三大工艺的一体化技术,前驱体聚丙烯腈原丝的树脂合成技术、材料净化处理技术、纤维成型工艺和改性技术。
(3)硅材料
重点支持电子级多晶硅和单晶硅材料,包括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高折射低软化点光学玻璃及应用。
(4)稀土及其它新材料
重点支持稀土积压物贮氢合金电极系列材料、碲化镉/硫化镉、动力汽车用超级电容器绝缘膜、直接醇燃料电池隔膜、锂离子电池隔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低温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制备及晶体生长、大容量动力电池(铅酸电池除外)、生物医用材料、高折射低双折射光学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新型高效低能耗水净化材料、LCD用精细功能高分子关键材料。
5.现代服务业(1)物联网
交通、环保、安全等城市管理领域物联网“感知工程”的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及应用示范。
(2)电子商务 建材、家居、商贸、农业、旅游、药材、出版物、鞋业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支付技术以及第三方服务模式为主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示范。
(3)现代物流
建材、家具、农产品、食品等领域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新商业模式研究与应用示范。
(4)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示范
能源管理、汽车领域的产业协同服务等新兴业态和新模式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
6、先进制造(含汽车)(1)精密数控机床及成套技术
精密数控机床设计技术;产品可靠性、结构动态优化设计、精密加工的误差补偿等关键技术;精密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生产工艺;高速精密加工用数控刀具、刀具原材料等配套产品制造技术。
(2)模具设计制造技术
电子精密模具(精密 IC 接插件);中小型精密级冲模与热固性精密塑料模;CAD/CAE/CAPP/CAM模具全数字化生产技术;精密零件带料选择性电镀技术;注塑模与嵌塑件的设计制造技术及注塑工艺技术。
(3)汽车及零配件开发技术
三维CAD核心系统的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数字化和智能化集成创新设计平台;电喷发动机节气门体、车用空燃比氧传感器。
(4)新型精密焊接技术与装备
新型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焊接设备;新型焊接电源高效化、绿色环保化技术;高性能、高品质焊接材料的国产化;焊接设备所需的重要元件、组件。
7、现代农业
(1)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示范
支持粮油、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冷水鱼等产业的优良品种繁育引进、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
支持种植业领域有机农产品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试点示范。支持农业企业和专合组织、农业科技园区等组织开展先进生产方式和农民增收模式的科技创新和试点示范。
(2)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支持无公害粮油、名优茶叶、禽(水产)肉类、果蔬(食用菌)等储运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支持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与农业循环经济科技试点示范。
支持优质、安全、高效生物饲料、农药、肥料等农业生物产业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二)主题二: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民生科技)
1、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1)新型环保设备开发及产业化
新一代高效环保技术及装备、新型节水和直供水系统及关键设备、工业废水、废物、废气高效处理净化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固体废弃物、电子废弃物等综合处理与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发。
(2)节能节水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示范
建筑外墙保温、节能门窗、遮阳系统、地热能源利用、雨水收集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
(3)濒危动、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大熊猫繁育技术,龙泉山脉、龙门山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2、公共安全、医疗卫生(1)重大疾病防治研究
重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妇幼保健及生殖健康关键技术研究。
(2)食品安全与现代信息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3)现代医疗信息化应用研究与示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业务的信息化应用(“一卡通”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等)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的数字化医院、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个人终身健康电子档案系统、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医疗共享系统、分级医疗卫生制度与服务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三)主题三:西部科技中心科技能力建设
1、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另行组织)
(1)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信息情报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组建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库、文献信息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成果项目库等信息库。
(2)支持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平台服务工作站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2、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1)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另行组织)
优先支持中药饮片、血液制品、生物诊疗、GMP中试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2)农业共性技术中心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组建粮油、生猪、冷水鱼、猕猴桃、蔬菜等特色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业科技园区等新兴农业经济组织,建立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站,开展农村科技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服务区域特色产业模式试点示范,农业园区、企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带农户等模式的试点示范。
(4)促进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另行组织)
依托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经批准建立的国家及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机构,建立一批重大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平台开展专项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另行组织)
引导建立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外包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成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模式和战略协作。
4、区(市)县与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另行组织)
支持区(市)县科技局、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全市科技工作重点和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产业科技服务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和科技普及等。
5、软科学研究
(1)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开 展有关科技支撑问题研究、指标体系研究、统筹城乡相关问题研究等。
(2)“十二五”成都科技发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
围绕成都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编制,开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技术开发路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3)西部科技中心重大政策问题研究 围绕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开展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建设等研究。
(4)成都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围绕区域经济、科技一体化,开展成都经济区合作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合作互动机制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科技支撑相关问题研究。
二、项目类别
(一)重大项目
1、项目说明:主要支持两类项目,一是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提升、新技术新行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建设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二是产业功能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配套的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
2、资助经费:支持经费100万以上
3、重大项目按“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另行组织。
(二)重点项目
1、项目说明:主要支持我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产学研联合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2、资助经费:50万元以上
(三)一般项目
1、项目说明: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软科学研究项目
2、资助经费:30万元以下
三、申报条件
(一)项目(软科学项目除外)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成都地区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原则上第一申报人应为企业,并需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的合作协议。
(二)软科学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成都地区注册登记的独立法人机构、政府机关。鼓励由具备较强科研实力的专家、学者和具有成果推广应用条件的部门共同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研究机构与决策运用部门联合申报。
(三)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完成项目的必要资金条件,项目资金以申报单位自筹为主,申报单位需提供相关的资金来源证明,需承诺以自筹资金来补足申请科技经费金额与立项金额的差异。
(四)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及技术政策,并符合本指南所规定的项目申报内容,原则上不支持本指南范围之外的项目。
(五)项目负责人应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发展动态,并实际主持该项目;项目知识产权情况明晰。
(六)软科学课题负责人只能为1人,同只能申报1项课题;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2个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七)原则上一个企业一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八)重点项目必须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五篇:1、2016湖南省第一批科技计划(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6湖南省第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目录
领域一:先进装备制造............................................................................1 1.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应用基础研究.................................1 2.中高端工程机械智能控制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制.............................2 3.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制.........................3 4.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集成开发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制.........................3 5.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及核心零部件研制.................................4 6.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5 7.航空航天装备设计技术及载荷与关键零部件研制.............................6 8.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研发.................................................................6 9.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10.湖南省重点实验室...............................................................................8 领域二:新材料........................................................................................9 1.金属增材制造的材料科学应用基础研究.............................................9 2.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10 3.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 4.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1 领域三:电子信息..................................................................................13 1.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应用技术应用基础研究...................................13 2.软件无线电集成开发环境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15 3.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6 4.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17 5.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18 6.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 7.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9 领域四:新能源......................................................................................21 1.可再生能源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1 领域五:现代农业..................................................................................22
1.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应用基础研究.......................................................22 2.农业种养面源污染发生与防控机制应用基础研究...........................23 3.粮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24 4.油料作物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25 5.果蔬绿色高效关键技术研究...............................................................27 6.优质畜禽新品种选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27 7.特色优势水产生态安全养殖关键技术研究.......................................29 8.农业生态环保关键技术研究...............................................................30 9.农业信息化智能关键技术研究...........................................................31 10.林业资源高效培育利用及林下种植关键技术研究.........................32 11.湖南品牌花卉产业产业技术创新.....................................................34 12.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 13.湖南省重点实验室.............................................................................36 领域六:现代医药..................................................................................37 1.重大疾病防治的精准医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37 2.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创新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38 3.癌症免疫诊断单克隆抗体高通量制备关键技术与治疗用单克隆抗体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39 4.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 5.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1 领域七:生态环保..................................................................................42 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42 2.人造木竹材料甲醛污染危害评价与治理...........................................43 3.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 4.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5 领域八:文化创意..................................................................................46 1.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46 2.湖南省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旅游利用技术.......................................46 领域九:公共安全..................................................................................48 1.安全环保烟花爆竹开发与事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48 2.湖南省食品塑化剂(PAEs)污染防控关键技术..............................48 3.自然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49
领域一:先进装备制造
一、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总体目标
依托我省数控机床产业,研究成果产生的产品可与我省12个重点产业中的工程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等本省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链,为这些产业提供制造装备。以4-5种具有特色和高技术含量的机床产品为载体,对这几种高档数控装备智能设计制造中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数控机床智能设计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研发方向
①复杂加工对象多轴数控加工精确创成原理和方法
研究复杂曲面零件数控制造新原理与制造工艺,解决新型航空动力传动关键零件智能制造难题,研究复杂曲面零件参数与服役性能参数的多元最优映射,建立零件形貌、使用性能、制造质量、制造工艺参数的耦合模型与控制方法。
②复杂曲面智能制造基础研究
研究机床结构与精度、刚度的关联性,以及机床结构与系统动态性能、保证高精度与可靠性的机床制造装配、工艺技术的研究,确保设计的机床具有较高的刚性和加工精度以及优良的动态性能,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主轴系统和床身导轨,通过热-结构耦合场分析,研究其热变形规律,建立减少热变形误差的结构优化方案及误差补偿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解决智能制造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复杂三维零件在线多源数据数字化建模与重构;二是三维复杂型面大数据在线反调修正优化模型与高效计算。
③复杂曲面智能制造新工艺及其专用加工控制软件编制
针对超硬曲面显示面板、凸轮、内齿轮、螺旋锥齿轮、面齿轮等复杂加工对象,研究数控制造控制原理和动态响应特性,解决各轴伺服进给系统的参数匹配问题,编制专用加工控制软件与机床。
(2)课题设置
①五轴联动圆柱齿轮与面齿轮高精度磨齿机研制与产业化
研究面齿轮与圆柱齿轮精密制造原理,研制出一种具有智能特征的可磨削圆柱齿轮与面齿轮的高精度磨齿机
②高精、高效大型复杂零件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
研究大型复杂曲面零件(如大型涡轮盘、异形活塞零件等)在线多源数据数字化建模与重构技术、复杂型面大数据在线反调修正优化模型与高效计算方法与技术,研制出大型涡轮盘、复杂曲面零件智能制造装备。
③超硬材料超声制造关键部件技术与装备
研究航空、IT显示器用超硬难加工材料精密去除加工原理与设备,研发基于通过超声传输能量的超声磨削机床轴向振动单元,研制出超声复合加工超硬材料磨削机床。
3、预期考核目标(1)理论创新成果
复杂曲面使役高性能驱动的曲面构型、制造工艺、表面完整性之间的关联规律,复杂制造对象智能化测量与制造误差补偿新方法,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刚度分配及综合设计理论与技术,基于系统动态特征最优的多轴伺服进给系统的参数匹配设计。
(2)技术创新成果 与企业合作,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具有智能特征的高档数控机床,创造经济效益。编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参数微量反调修正量计算软件和多轴特种加工机床专用加工控制软件,申请软件著作权。
二、中高端工程机械智能控制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制
1、总体目标
开展中高端工程机械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推进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制,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开发新型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提供技术贮备,促进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
(1)中高端工程机械智能控制技术
装配运行状态和环境的感知与识别技术;动力学建模与智能化精确控制技术;性能预测和智能维护技术;多维传感大数据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多机协同系统作业优化及自动作业规划技术。
(2)中高端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研制
高端液压元器件、大马力发动机、变速箱、新型活塞环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实验技术和产品研制;液压传动系统、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子系统设计和研制。
3、预期考核目标
在中高端工程机械智能控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2种以上中高端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产品,所开发技术及产品至少在一种工程机械装备中获得应用,实现低延时、高精度同步实时远程智能操控。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制
1、总体目标
重点围绕动车组及客运列车,大功率交传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中速磁悬浮交通设备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开展系统设计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制,力争使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重点产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
(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设计技术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型车辆车体技术;高性能转向架技术;电传动系统技术;高效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TCSN)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
(2)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制
功率半导体器件;动力型超级电容器件;高速动车组车轴/车轮;通信信号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车钩缓冲系统等。
3、预期考核目标
突破一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设计技术,自主研制2种以上关键零部件产品,所开发技术及产品至少在一种轨道交通装备中得到成功应用。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集成开发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制
1、总体目标
开展轻量化纯电动轿车集成开发技术、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电机驱
动控制器功率密度倍增技术研究,为增加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降低制造成本、加速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
(1)轻量化纯电动轿车集成开发技术
开展全新材料与结构形式下的载荷分布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开展车用碳纤维低成本原材料和工艺技术研究,突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车体和铝合金电池框架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实现多种轻质材料及多种先进成形工艺集成应用,掌握轻量化新能源轿车整车试验验证和评价等核心技术。
(2)高比能量电池技术
研发高容量/高电压正极材料、碳/合金类高容量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发展基于模型的极片/电池设计技术、新型制造技术、工艺及装备等;开展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研究,开发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实现装车应用;开展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研究。
(3)电机驱动控制器功率密度倍增技术
研究IGBT芯片、驱动电路、电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部件关键技术,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的电力电子总成技术;研发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低感、低热阻无源器件,高集成度的功率组件和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
3、预期考核目标
掌握轻量化纯电动轿车集成开发技术,研制2~3种高比能量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并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推广应用。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五、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及核心零部件研制
1、总体目标
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增材制造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关键零部件。为开发数控磨床、数控锥齿轮床、数控车床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一代机器人等产品,实现增材制造提供技术贮备,促进我省智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
(1)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技术
针对数字化协同设计及 3D/4D 全制造流程仿真技术,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技术,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形技术,基于机器视觉、非接触测量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开发智能型数控系统。
(2)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制及应用
研制机器人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产品,推进产业化应用。
(3)增材制造技术与工艺
开展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高性能关键构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艺、成套装备、专用材料及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它能源驱动的主流工艺装备。
3、预期考核目标
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增材制造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2~3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进行推广应用,延伸产业链。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六、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总体目标
开展新材料与船体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和水下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推进水下专用作业装备与设备研制,为研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大型豪华游船提供技术贮备。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设计、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
(1)新材料与船体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
基于新型高性能钢材料的大型船舶与海洋平台装备的腐蚀控制技术,研发集超高强度、强韧性和长寿命等优良性能于一体的新型高性能钢材料与复合材料及船体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
(2)水下控制系统设计技术
开展水下控制设备模块化与集成化技术,水下控制系统通信、电液传输计算分析、快速链接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模块化与集成化水下控制设备。
(3)水下专用作业装备与设备
开展主流海底管道、卷管式海底管道铺设成套装臵、深水水下作业载人潜器(HOV)、深水海底管道作业工具研制、水下声学定位系统研制
与试验应用。
3、预期考核目标
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性能船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2~3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产品,并在一种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性能船舶中得到应用推广。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七、航空航天装备设计技术及载荷与关键零部件研制
1、总体目标
开展航空航天装备设计技术研究,推进载荷与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制,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1)航空航天装备设计技术
微型任务载荷与平台集成设计技术;低成本轻小型光纤捷联惯导与北斗紧耦合组合导航技术;感知与规避、自适应控制技术;高可靠通信技术等。
(2)航空航天装备载荷与关键零部件研制
高性能激光陀螺、高精度合成孔径雷达、超低相位噪声蓝宝石振荡器、低加速度敏感型晶体振荡器、星载AIS接收机及ADS-B接收机等。
3、预期考核目标
在航空航天装备总体及分系统设计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飞行器自主可控飞行能力。开发2~3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荷与关键零部件产品,并在一种以上飞行器中得到应用推广。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八、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研发 1.总体目标
立足“智能、高效、环保”,按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思路,加强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农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业机械制造和生产作业的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完善自主化智能农机装备技术体系,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实现先进智能技术引领,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植及收获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 围绕南方高产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植及机械化收获,研究耕整地机械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种植机械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收获机械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农机装备自动控制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
(2)经济林机械化抚育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围绕南方经济林,研发除草、垦覆、深松、深开沟施肥、修枝整形等系类抚育作业装备;开展关键工作部件表面改性技术、除草作业机构抗缠绕技术研究;并开展丘陵区经济林抚育管理机械化作业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3)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农产品外观品质、内部品质和卫生指标的智能化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产地品质检测方法研究;开展农产品品质智能检测与自动化分级装备研究
3、预期考核目标
突破育秧(苗)定植技术、高产水稻低损脱粒、果园抚育管理与低损采收技术、农产品产地处理等关键技术10项,研发新产品和新装备4-6台套。提出稻油及经济林生产机械化作业规范4项,制订技术标准3项,申请专利10-15项以上,制定作业规程2-4项。
九、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
2、依托单位的基本条件
(1)在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2)在行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或领先地位;
(3)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意识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4)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研发队伍;
(5)具备科技成果工程化的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比较完备的检测、测试设备;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资金的落实。
3、依托单位的必要条件
(1)规模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在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上固定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近三年来每年年销售收入不得低于1亿元。
(2)研发机构要求:具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3)研发人员要求:拥有3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其中固定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70%,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得低于60%,有学术带头人梯队。
(4)经费投入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来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在组建过程中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相应的匹配资金。
(5)研发能力要求:依托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上,其中至少承担1项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经费资助100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上,具有2项以上发明专利并在世界相关国家注册者从优。
(6)研发成果要求:申报单位已经取得了准备进入中试或产业化的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或者近三年来具有国家或省科技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
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2、申报条件
(1)申报实验室已正常运行3年以上。
(2)具有20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3)实验室主任必须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年龄不超过55岁;
(4)具有3~5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
(5)实验室的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
(6)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计划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与省级资助的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
领域二:新材料
一、金属增材制造的材料科学(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总体目标
解决金属增材制造目前面临的材料种类少、冶金缺陷突出、综合性能差等共性基础问题,满足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对复杂高性能金属制件的需求,提升我省增材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研发方向
确定能反映金属增材制造共性规律的代表材料、典型熔化-成形工艺,重点研究:
①高能束作用下金属粉体理化特性(成分、粒度、粒形)及能量输入对移动熔池的润湿与飞溅行为,快速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
②熔池动态特征(飞溅、球化、内部流场等)与成形材料内部孔洞、裂纹等缺陷形成的相关性,层间熔化-凝固的界面组织特征及其对成形性能影响;
③多层成形过程循环热场和应力场演变,物理场和后续热加工工艺对凝固组织演化的影响,“粉体特性-熔池行为-组织性能”的对应关系,增材制造用金属材料的设计原理。
(2)课题设置
①金属熔池润湿性及快速凝固动力学
高能束作用下能量吸收、合金元素挥发行为,金属粉体理化特性及能量输入工艺对移动熔池润湿与熔滴飞溅行为的影响,合金快速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行为及其与成形工艺的关联性。
②材料致密化行为及界面特征
熔池内部流场、温度场等动态特征和固液界面结构对凝固过程的影响,快速熔凝下材料内部孔洞、裂纹等冶金缺陷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增材层间熔化界面结合特征及影响因素。
③反复热循环状态下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
累积成形过程中循环温度场与应力场对凝固组织固态相变和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后续热处理、热等静压等热加工工艺对组织演变、缺陷消除及性能的影响机理。
3、预期考核目标
(1)阐明高能束作用下金属熔池润湿性及快速凝固动力学规律,揭示逐层成形过程的材料致密化行为及界面特征,明确反复热循环状态下显微组织的演变行为,确定诸如医用钛合金增材制造的专用粉体设计原理与植入体成形准则,构建“材料设计-成形工艺-组织性能”的冶金学原理。
(2)制定增材制造典型金属材料的成形工艺规范。(3)成形零件力学性能不低于同材质铸锻水平。
二、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1、总体目标
突破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等关键技术,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和复合材料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水平,为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我省优势产业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低成本化制备技术;大型结构成型技术;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大尺寸模具设计与制备技术
(2)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高性能有机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高性能有机纤维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碳化硅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3)复合材料回收利用技术
废旧FRP制品热解再利用技术(热解气、热解油、热解固体);粉碎回收再利用技术(环保型高效粉碎、环保型高效分离);溶解回收再利用技术(环保型溶剂、超临界流体溶解分离);能量回收再利用技术(各类FRP废料热值分析、能量回收过程中的无害化措施及相关工装)。
3、预期考核目标
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2-3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强化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与开发。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三、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技术
2、依托单位的基本条件
(1)在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2)在行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或领先地位;
(3)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意识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4)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研发队伍;
(5)具备科技成果工程化的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比较完备的检测、测试设备;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资金的落实。
3、依托单位的必要条件
(1)规模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在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上固定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近三年来每年年销售收入不得低于1亿元。
(2)研发机构要求:具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3)研发人员要求:拥有3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其中固定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70%,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得低于60%,有学术带头人梯队。
(4)经费投入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来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在组建过程中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相应的匹配资金。
(5)研发能力要求:依托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上,其中至少承担1项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经费资助100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上,具有2项以上发明专利并在世界相关国家注册者从优。
(6)研发成果要求:申报单位已经取得了准备进入中试或产业化的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或者近三年来具有国家或省科技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
四、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新材料:生物质材料与应用、新型功能材料
2、申报条件
(1)申报实验室已正常运行3年以上。
(2)具有20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3)实验室主任必须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
力,年龄不超过55岁;
(4)具有3~5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
(5)实验室的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
(6)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计划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与省级资助的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
领域三:电子信息
一、“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应用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总体目标
进一步突破大数据与云计算关键技术,推动技术成果在移动计算、智能客服、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和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形成并发展智能产业新业态。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云计算相关技术研究
包括移动云计算、云迁移、云计算监测与分析技术等。① 混合云平台下的海量数据可靠迁移及高效存储技术*
研究开放混合云平台下的离散节点接入与存储资源共享技术;研究混合云虚拟机在线迁移、业务数据动态移植和镜像数据可靠转移技术;研究公共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流程编排自动化技术;基于纠删码的海量数据高效分布式存储技术。
② 移动云计算方法
为了给移动终端提供高质量的移动云服务,研究基于远端移动云,近端云片和邻近移动终端组成的多级分层移动云结构和对应的资源调配算法,从而将云计算向移动终端拉近;基于移动终端兴趣相似特性,研究面向移动终端资源共享的去冗余、低开销的offloading缓存机制,以重用资源降低虚拟机合成时间;研究移动云环境下移动任务的拆分和虚拟机迁移机制;针对移动节点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研究云计算切换跟随技术,最终给移动用户提供无缝的高质量的移动云计算服务。
③云数据中心性能监测与分析技术
研究建立适合数据中心性能状态监测、评估及分析的指标体系;研究设计低开销、易实施的数据中心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研究高覆盖率、低探测开销测量任务时空调度算法和技术;研究低开销的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2)大数据分析相关技术研究
包括研究面向行业应用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智能推荐技术以及面向大数据处理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等。
①大数据智能推荐技术
探寻大数据环境下上下文情境与用户兴趣迁移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定量表达方法,通过分离空间位臵与拓扑属性集,揭示用户兴趣模型与推
荐项目之间的多元拓扑关联与时空混合索引存储结构;设计基于情境感知的启发式搜索算法与基于情感语义的智能推荐算法;围绕移动计算环境所产生的位臵、时间、行为以及移动社交网络等海量情境数据,搭建对海量非结构化移动时空数据存储、处理与挖掘的实时大数据管理框架,基于统计学习和复杂网络理论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在线增量式数据挖掘算法以实现情境模式自动划分和在线学习,研究监测数据的知识化和关联语义化机制,建立情境数据时空模型。围绕海量情境数据,协同挖掘不同时空情境与业务产品间的关联规则,实现多目标多约束条件下的业务产品组合推荐与精准营销。
②面向大数据处理的高性能计算
针对数据密集型和计算密集型数据,研究大数据环境下超级计算机的计算模式、存储模式;研究大数据环境下高性能计算负载均衡技术;研究大数据环境下高性能计算的可编程性与可靠性;研究基于内存计算架构的大数据高效分析模式。
③面向行业应用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
以我省重大国计民生问题为导向,结合健康、教育、气象、电商、旅游和餐饮等重点领域的迫切应用需求,研究面向行业的知识库与大数据分析关键技术,提升行业沉淀大数据资产的利用价值;结合行业应用特点,建立相应的数据标准与规范,促进行业之间云端大数据的开放共享,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引导建立大数据产业集群;研究大数据汇集、清洗、语义分析、取证溯源与弹性可扩展计算等共性问题,通过大数据驱动经营、自反馈决策优化以及个性化服务,推动行业融合的大数据运营与增值服务应用。
(3)大数据/云计算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技术研究
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用户隐私保护、高效密文检索和存储安全等。
①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发布隐私保护
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时的隐私保护、数据共享与发布时的隐私保护、数据分析时的隐私保护、数据生命周期的隐私保护以及隐私数据可信销毁等。研究基于NoSQL的访问控制策略和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数据一致性相关技术;研究数据防篡改技术。
②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查询技术研究
随着大量的加密数据逐渐被迁移到云端,云安全查询将成为云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应用,越来越多的云安全存储系统将会植入密文搜索引擎,允许用户使用密文进行信息检索。研究云环境下的安全查询机制,包括:研究云安全查询方案中的用户管理机制、查询隐私保护机制、数据细粒度访问机制;研究多数据属主模型下的安全查询索引结构、陷门结构,抗合谋攻击的安全查询算法;研究安全的多关键字模糊查询方案;研究多媒体大数据的隐写分析技术,移动互联网加密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多数据属主模型下的数值保序加密方案,并研究基于保序的相关性排序安全查询技术;研究具有语义的安全查询方案;研究加密查询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验证机制。
3、预期考核目标
(1)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示范应用。(2)建立开放、安全、可扩展的新型大数据和云计算共性平台,将移动云、混合云、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以及大数据安全技术共享给企业和个人进行应用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研发模式,打造新一代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产业生态圈。
(3)建立新一代基础设施软硬件国家及行业标准,以及评测、咨询等配套服务体系,形成新业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二、软件无线电集成开发环境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总体目标
为软件无线电波形和平台开发人员屏蔽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实现细节提供可复用的波形组件,加速组件化波形的开发进度,降低对开发人员的要求,提高开发效率。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研发方向
①提出适用于GPP、DSP、FPGA、GPU、多核处理器、异构处理器等的波形组件化、图形化建模方法,提高波形开发效率;
②研究能够满足软件无线电系统要求,集成代码自动生成、兼容性检查、代码编辑、编译链接、动态加卸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发套件设计开发方法;
③研究软件无线电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与波形自动部署决策技术,实现组件化波形在多节点、多处理器通用硬件平台上的灵活部署运行。
(2)课题设置
①适用于GPP、DSP、FPGA、GPU、多核处理器、异构处理器等的软件无线电图形化建模方法研究
研究针对软件无线电波形和平台开发的可视化、图形化建模方法,采用标准、通用的建模方法对波形和平台进行统一建模;设计和开发图形化、可视化建模工具,实现快速、高效的建模和开发。
②满足软件无线电系统要求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在开放的软件无线电体系架构和标准规范基础上,研究针对GPP、DSP、FPGA等多种处理器的框架代码自动生成技术,自动生成屏蔽软件无线电系列基础规范的框架代码,最大程度上减少波形开发人员的重复性代码开发工作,提升开发效率,提高代码质量。
③组件化波形自动化部署决策技术研究
软件无线电平台为上层波形软件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运行环境,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率,有必要研究适用于多节点、多处理器硬件平台的高效系统资源动态管理和组件化波形部署决策技术,实现波形的灵活动态加载。
3、预期考核目标
(1)支持与UML建模工具的集成,提供接口定义文件自动生成功能;具有组件、波形、节点、平台等多种类型的工程管理功能,提供新建、保存、打开、关闭、删除工程等操作;
(2)支持组件、波形、节点、平台的可视化描述、可视化装配和波形部署规划功能;支持域配臵文件的自动生成和合法性验证;
(3)支持GPP、DSP、FPGA上波形组件的可视化描述和基于硬件抽象层接口的代码框架自动生成功能;具有资源库管理功能,支持组件、节点、平台和波形等资源的入库、出库等操作。
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总体目标
通过以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分压器、智能控制系统为代表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发,以智能电表、储能装臵为代表的智能配用电关键技术研发,继续保持并提升我省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智能配电网和微电网关键装备、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方面的产业优势与技术优势,培育一个覆盖发、输、变、配、调、用的智能电网先进设备、软件、技术服务产业集群。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
(1)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发
突破特高压直流断路器、整流与逆变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积
极推动特高压监测、控制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以光电式互感器、分压器、紧急电气制动系统、特高压运行控制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
(2)智能配用电关键技术研发
突破以智能电表为基础的智能家居与家庭能源管理、企业能源管理关键技术,以及智能需求响应关键技术,显著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培育新兴产业链。促进储能技术研发,提升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可重复利用次数。促进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设施研发,突破Vehicle-to-Grid(V2G)关键技术,研制智能充电系列装备。突破含高渗透率的分布式电源的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制主动配电网系列成套装备。
3、预期考核目标
突破一批智能电网关键技术,自主研制3种以上中高端智能电网成套装备,所开发技术及产品至少有5个获得应用,申请专利20 项以上。
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1、总体目标
重点扶持2-3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以工业控制、轨道交通、数字电视、汽车电子、卫星导航芯片为主业的集成电路企业,大力推进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在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输配电、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广泛和深度应用。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1)重点芯片研制
重点发展省内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芯片,包括:功率电子芯片、数字电视芯片、音频处理芯片、物联网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和卫星导航芯片;我省市场需求量大的工业控制、智能交通、汽车电子、智能电网芯片、医疗电子芯片等。
(2)重点器件研制
重点研发传感器、图像处理、先进遥感、导航、通信等器件产品,提升本地服务能力。
(3)封装测试技术研制
开发新式产品封装形式,向体积小、重量轻、集成度高的方向发展。加强表贴微封(如SOP、SOJ等)和大中规模集成电路(如PGA、BGA等)封装线。
(4)集成电路关键装备
重点突破有源层制备工艺发展掺杂、外延生长、薄膜沉积等关键工
艺和设备。
3、预期考核目标
自主研发2-4款市场急需的高端芯片,推广应用5项以上重点器件,突破一批封装测试关键技术,自主研制2种以上关键装备和工艺。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五、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1、总体目标
面向物联网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示范应用推广、产业能力提升等工作,建立完善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培育5 个物联网领军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链。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1)智能集成化传感器设计
研究低功耗、高带宽、高集成化、实时应用的智能传感节点设计技术,包括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参数快速标定、定位技术与补偿技术等,实现传感节点多应用场景、多功能、“无缝”接口等智能化特性及不同厂商、不同种类智能感知设备的集成和监管,发展基于多传感器集成及数据融合的智能传感节点系统集成模块,提升传感节点的附加值。
(2)无线异构网的组网和协同技术
异构网络构架和自组织接入研究;研发融合无线传感网、无线局域网与无源光网络的异构网络传输平台,开发与设计多协议物联网网关,实现物联网海量感知信息的超宽带透明传输;异构网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为自组织网信息交互提供可靠保证。
(3)面向工业物联网的共性技术
研发工业物联网中大数据处理算法,开发基于大数据的装备设计仿真、故障诊断、寿命预测、远程运维与可靠性分析工具,互联网数据与企业数据集成平台等。
(4)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与验证示范
建立集成感知、传输、智能信息处理等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示范系统,通过示范带动产业的发展。
3、预期考核目标
自主研发2-4款市场急需的智能集成化传感器,突破无线异构网的组网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推广面向工业物联网的共性技术,组织2-4个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与验证示范。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六、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光学工程
2、依托单位的基本条件
(1)在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2)在行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或领先地位;
(3)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意识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4)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研发队伍;
(5)具备科技成果工程化的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比较完备的检测、测试设备;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资金的落实。
3、依托单位的必要条件
(1)规模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在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上固定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近三年来每年年销售收入不得低于1亿元。
(2)研发机构要求:具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3)研发人员要求:拥有3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其中固定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70%,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得低于60%,有学术带头人梯队。
(4)经费投入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来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在组建过程中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相应的匹配资金。
(5)研发能力要求:依托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上,其中至少承担1项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经费资助100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上,具有2项以上发明专利并在世界相关国家注册者从优。
(6)研发成果要求:申报单位已经取得了准备进入中试或产业化的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或者近三年来具有国家或省科技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
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信息技术:系统软件、人工智能
2、申报条件
(1)申报实验室已正常运行3年以上。
(2)具有20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3)实验室主任必须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年龄不超过55岁;
(4)具有3~5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
(5)实验室的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
(6)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计划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与省级资助的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
领域四:新能源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1、总体目标
重点围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布局,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臵(1)光伏发电关键技术
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加快形成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核心技术的跃升。配套发展太阳能电池用光伏玻璃、正银浆料等辅助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在非晶硅、钙钛矿、化合物等半导体新材料与器件制备技术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2)风力发电关键技术
大中型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机组设计与加工技术。风电叶片气动翼型设计技术。超长叶片气弹性能。碳纤维/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轻量化叶片设计与制备技术。抗冰冻技术。低风速、低密度气流叶片设计技术。新概念叶片设计。
3、预期考核目标
突破一批高性能光伏和风力发电关键技术,自主研发2种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关键零部件,所开发技术及产品至少在一个工程项目中获得应用,实现太阳能、风能利用关键技术的跃升,申请专利 20 项以上。
领域五:现代农业
一、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总体目标
针对主要农作物开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推动湖南省农作物育种的种质资源创新和提高可遗传累积产量,大幅度提升我省种业的创新能力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利用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培育水稻温敏不育系
开展现有育种材料的收集与评价,包括籼稻、粳稻及中间材料,选择可用于改造为两系的稳定品系;同时通过两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常规籼粳稻等相互杂交,后代系选适合作为两系不育系的稳定品系;利用Cas9基因敲除系统,定向敲除TMS5基因,后代结合转基因筛选,培育不含转基因成分的温敏不育系;利用温敏不育系广泛配组,选育适宜不同稻作生态区的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突破性新品种。
(2)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
研究水稻特异种质和应用核心种质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重点开展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等性状的多年多点表型精准鉴定,以及全基因组水平基因型鉴定,建立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研究优异种质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建立种质资源杂交优势群划分、确立核心骨干系、建立父本群和母本群相对独立但是互相促进的高效测配技术体系,突破可逐年积累的遗传获得量(genetic gain)的育种瓶颈。
(3)玉米染色体细胞工程育种
开展符合育种产业化运作要求的玉米分子辅助选择的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体系研发工作,建立起基于双单倍体诱导的玉米纯系选育体系,优化从单倍体诱导者选育开始,到单倍体诱导、单倍体筛选、双单倍体诱导等的各个环节,创立针对获得的双单倍体纯系育种潜力进行快速鉴定的测配体系;引进并选育改良单倍体诱导者,使之适应湖南和西南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并用于快速获得纯合育种新材料;挖掘鉴定可用于湖南玉米品种改良的新等位基因源。
(4)油菜分子标记筛选、QTL分析、特殊基因序列分析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绘制本省已审品种及亲本的指纹图谱,并对材料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辅助超优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分离、克
隆ogura-CMS恢复源中外源DNA片段,申请专利保护,为我国ogura-CMS杂种优势利用创造平台。构建油菜基因转化及其检测技术平台,开发本省油菜种质资源优良基因的特异标记。绘制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将与含油量相关的基因的进行QTL定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适合本省气候带的高含油量育种材料。
3、预期考核目标
(1)建立水稻的现代商业育种示范体系,拓宽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遗传背景和选育模式。开展分群育种和优良亲本材料的转导和测配体系工作,将把水稻的杂交优势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2)挖掘出一批适合我省农业生态条件的水稻优良等位基因研究和探索基因功能的内参骨干系,帮助夯实生物育种理论基础。
(3)建立起我国独特的玉米双单倍体纯系育种体系,获得由独立知识产权的单倍体诱导者,加快玉米育种的逐年积累产量增益的能力。
(4)获得由湖南创制,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油菜ogura-CMS雄性不育系资源和原创的遗传机理解释。
二、农业种养面源污染发生与防控机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总体目标
针对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发生与防控机制研究,为我省氮、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提供相应支撑,推动湖南省农业环境容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规范的制定,培养一批环境监测的基层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研发方向
①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发生与控制 ②养殖业农业面源污染发生与控制 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消纳与减排(2)课题设置
①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发生规律与调控对策
以主要农作物水稻、蔬菜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发生的关键时期、发生过程与途径、负荷与关键影响因子,以及施肥-土壤-作物-气候驱动因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互作机制。
研究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发生量与临近水体质量的关联性,探讨不
同水体质量保护目标下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阈值、关键调控途径与技术对策。
②养殖业农业面源污染发生规律与减排机制
以湖南省主要养殖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养殖业面源污染物主要发生时期与负荷、过程与驱动因子,以及养殖废弃物处臵方式与面源污染物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固定机理。研究养殖业面源污染发生量与临近水体质量的关联性,探讨不同水体保护目标下养殖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阈值、高效减排技术与机制。
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与机理
选择典型流域,研究不同农业面源污染物发生量与进入水体负荷的关联性及其影响因子,探讨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消纳减排的环境容量。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物在不同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土壤吸附固定、植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参与下的迁移转化等自净化机理。
④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排机制
研究流域内沟渠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对不同农业面源污染物高效吸收利用和迁移转化的关键机理,探讨提升流域生态环境容量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配臵及其环境效应。
3、预期考核目标
(1)明确湖南省水稻、蔬菜和生猪等产(场)地的主要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理。
(2)系统探明湖南省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过程消纳-末端拦截关键技术机制。
(3)为湖南省农业环境容量和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规范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数据基础。
三、粮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1、总体目标
以实现大面积丰产、改善粮食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为目标,在良种选育、轻简栽培、水肥耦合、绿色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为提高湖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植效益、保障粮食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优异种质创制与重大新品种培育
① 开展水稻、玉米、薯类等为重点的粮食作物早熟、高产、优质、多抗(抗病虫、抗逆境)、养分高效利用、重金属低富集等重要性状的种质资源创新;
②开展水稻、玉米、薯类等为重点的高产、优质、多抗、适应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重大新品种培育。
(2)安全、高效、轻简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①集成和示范不同粮食作物大面积高产、高效、低耗、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②研究粮食作物生产应对灾害天气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大面积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体系;
③集成和示范粮食作物大面积安全、高效、全程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体系。
(3)粮食贮藏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粮食贮藏保鲜、传统加工技术升级、粮食淀粉和功能成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3、预期考核目标
创制突破性种质80份以上;培育重大新品种10个以上,示范推广1000万亩;研究集成全程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1—2套,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研究和集成示范大面积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和应对灾害天气关键技术体系4套以上,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研究集成粮食作物多熟制合理种植新模式关键技术1—2套,经济效益提高20%;研究、集成示范粮食作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2套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
四、油料作物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总体目标
针对我省当前油菜、油茶、花生等油料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开展高产高油新品种选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深加工利用等研究,获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建立一批高产高效的示范基地,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为推动湖南油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油料产量和经济效益倍增,保障食用油供给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高产油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业技术研究 ①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重点选育旱早(中)熟、高产、高含油、高油酸、抗病抗倒抗裂荚、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组合);创造新类型油菜品种,选育绿肥专用型、花色各异观赏型特色油菜品种。选育高光效、高产油、大果、壳薄、矮秆、抗病虫等优良性状油茶新品种(组合)。选育具有高产油、腔大粒大、耐肥耐渍等优良性状的花生新品种。
②油料作物种业技术研究
探索油菜杂交制种新途径,研究提高制种产量和纯度的技术,品种鉴别和纯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油茶大苗规模化繁殖技术,高效组培快繁技术和良种苗木快速鉴别技术体系;研究花生研制春秋两季快繁技术和种子低损伤脱壳技术。
(2)油料作物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①油料作物大田绿色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与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多省(工、种、肥、药)绿色增产起垄栽培模式,研究机械化栽培过程的精量控制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减少机械化生产损耗,大幅度提高机械化栽培推广应用程度。
②油茶丘陵区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适合低磷素丘陵区提高果实品质的花果平衡调控和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究筛选不同的油料作物及其高效的复合经营模式,并大面积开展应用示范。
(3)油料作物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油料作物低残油制油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出不同类型的保健型食用油、开发出新型油茶粕、菜籽粕生物农药等新产品;研究油料作物贮藏稳定性与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3、预期考核目标
创建油菜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含油量50%、油酸80%、亩产油80公斤新品种2-3个,肥用、菜用或花用等新品种3-5个;油茶选育茶籽含油量35%、亩产油50公斤的新品种1-2个,功能性新品种1-2个;花生选育含油量55%、亩产油100公斤的新品种1-2个。制订油菜制种亩产80公斤技术规程,创建油茶、花生快繁技术。研制油菜、花生绿色高效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各1-2套,集成平湖区和丘陵区油菜、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各1套,创建丘陵区油茶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模式,筛选油料作物复合经营模式1~2套。
五、果蔬绿色高效关键技术研究
1、总体目标
以我省重要果蔬品种及高附加值新作物为重点,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突破当前生产实际中技术瓶颈,提升果蔬绿色栽培水平和果蔬商品化水平,保障果蔬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促进果蔬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主要果蔬资源收集与创新研究 ①主要果树资源收集与创新研究
开展猕猴桃、柑橘、蓝莓、桃果等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引进与筛选优质多抗广适性新资源。
②主要蔬菜种质创新与利用
开展茄果类、瓜类、十字花科等主要蔬菜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地方优质品种选育、种子提纯复壮及脱毒繁殖技术研究。
(2)主要果蔬绿色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①南方时鲜水果绿色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南方时鲜水果水肥药一体化露地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②主要蔬菜绿色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茄果类、西瓜、叶菜类蔬菜大棚反季节栽培及轻简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蔬菜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珍稀食用菌精准型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
(3)主要果蔬采后储藏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主要水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果蔬资源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特色果蔬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
3、预期考核目标
果蔬品质和农残等安全指标显著改善,农药化肥减施2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10%。研究集成适宜我省气候特点的集约化育苗技术1-2套;研究集成适宜我省气候特点的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2-3套;筛选出适于适于设施反季节栽培品种3-5个;形成珍稀食用菌生产原料配方2-3个,精准型工厂化关键栽培技术工艺与参数1套。在主要果蔬品种、主要产区建设示范基地20个,辐射带动100万亩。
六、优质畜禽新品种选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1、总体目标
开展湖南主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培育适合我省地方特色的优质畜禽专门化品系或配套系3-5个;建立保种利用公共平台和示范基地6-10个。围绕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构建畜禽养殖安全与高效生产的新方法和技术体系,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快速诊断防控技术和以生物安全体系为主体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支持饲料资源优化配臵、环境应激和繁殖障碍防控、畜禽废弃物资源优化利用等研究;探索形成新型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一批适销对路、安全、优质、附加值高的畜禽产品。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湖南地方畜禽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示范 ①湖南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特性利用研究
研究湖南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开展畜禽遗传评估技术研究;在常规育种技术基础上,开展全基因组育种技术研究,选育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效率高、风味特色明显的专门化品系,满足人们健康需要和地方特色品种提升。
②优质牛羊快速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牛羊同期发情、配子冷冻保存、胚胎高效生产及胚胎移植配套新技术,提高群体优良基因的比例,加快育种进程;研发和集成粗饲料与牧草优化配臵技术,建立牛羊标准化快速育肥的营养调控技术体系。
(2)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品研发及主要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①绿色环保饲料添加剂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
研发天然植物提取物、饲料酶制剂、微生物制剂和抗菌多肽等绿色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调节机理的评估技术研究;集成畜禽养殖除臭减氨的营养干预技术,并示范推广。
②高产优质饲草栽培及开发利用综合技术研究
以饲料苎麻、饲料、桑叶、野生牧草等资源作为主要对象,研究改良创制、高效栽培和高效利用调控新技术,以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为重点,通过引种驯化,开发高蛋白和高产出的优质非常规饲料作物;利用现有的农作物秸秆、牧草等进行深加工处理,改善饲料配比,以解决初春和冬季饲草不足的问题。
(3)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建立不同饲养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模式,研究人工湿地与种
养平衡的家庭农场模式;研究生物反应技术处理畜禽废水的工艺参数,开发畜禽废水生物反应技术处理工艺;研究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配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除臭技术和减少氮素损耗的关键技术。
3、预期考核目标
(1)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建设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和利用平台3-5个,选育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和优势性状明显的专门化品系2-3个,培育优质畜禽配套系1-2个,建立畜禽繁育体系信息化平台和示范基地3-5个。
(2)开发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产品3-5个,设计绿色新型饲料为主的日粮配方3套以上;开发畜禽新兽药、兽药新剂型、免疫增强剂及基因工程苗各1-2个;形成3-5种新型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并建立示范基地。
(3)制定发布省级行业技术标准8-10个,申请发明专利8-10项,发表论文30篇以上。
七、特色优势水产生态安全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1、总体目标 以大宗优势、土著鱼类和名优水产3大类特色水产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共性技术集成示范,重点支持种质保护与开发利用、良种繁育、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研究方向,攻克特色水产生态养殖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特色水产养殖向生态化、良种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达到养殖能耗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3大目标。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种质保护与开发利用、良种繁育研发 ①草鱼原种抗病性能定向选育与品种改良:以原种草鱼为基础群体,以提高抗病性能为目标,结合运用系统选择和生物技术进行定向育种;
②土著鱼类驯化繁养技术研究:对湘华鲮、湖南吻鮈、南方马口鱼等具有湖南特色的土著鱼类进行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开发新的养殖对象;
③名优水产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研究黄鳝、泥鳅、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品种的繁育技术,解决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④洞庭湖中华鳖种质提纯与性别控制研究:以形态和分子标记进行种质鉴定,以生长和整齐度为主要指标进行系统选育,提纯和改良中华
鳖品质;通过理化方法诱导鳖胚胎性别转变,实现单性养殖。
(2)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与共性技术集成推广
①稻田综合种养生态模式与配套技术研究:探索建立稻-鱼(鳅)、稻-虾(蟹)、稻-蛙、稻-鳖等多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及配套生产管理技术;
②名特优水产品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名特优水产品池塘集约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及水质生物调控技术;
③湖泊水库生态生态容量与养殖模式研究:通过能量流转、环境承载力研究湖泊水库的生态容量,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增殖或生态养殖模式;
④池塘生态种养模式及技术研究:研究示范优质饲草种植-主养草食鱼类及鱼-菜、鱼-稻等多种池塘生态种养模式,完善配套技术。
3、预期考核目标
(1)种质保护与开发利用、良种繁育研发方向:获得有抗病优势的草鱼育种基本品系1个,建立中华鳖性控技术和选育基础群体,驯化开发土著鱼类1-2种,黄鳝、小龙虾繁育技术成熟批量生产。
(2)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与共性技术集成推广方向:建立稻田、池塘、湖库生态养殖技术模式5种以上,完善配套技术,生产应用示范面积1万亩以上。
八、农业生态环保关键技术研究
1、总体目标
针对种植业中的农用化学品、重金属污染、作物秸秆,以及养殖业废弃物等农业生产关键污染物进行研究,重点研发源头减量增效、生物技术、物理措施及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技术,集成创新农业生态环保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模式,在主要生态区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示范区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改善,农业生态安全和产品安全得到保障。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农田重金属及作物秸秆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①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原位钝化技术、生物修复增效技术和作物替代种植技术;研发低作物重金属积累的功能型肥料、叶面阻控技术;并集成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在污染农田进行示范推广。
②作物秸秆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我省的主要作物,研究秸秆还田关键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并在典型生态区示范。
(2)农用化学品污染控制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①化学农药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研发农药残留降解、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及产品;研究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农药及与化学农药的协同增效技术;并进行污染控制技术集成示范。
②化学肥料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研发生物肥、绿肥、复合微生物肥等功能型肥料及养分替代技术;研发有机肥新产品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以作物为主线,并进行化肥污染控制技术集成示范。
3、预期考核目标
(1)创新关键技术9项,物化新型产品5个,制定技术规程5-10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6件;
(2)开展农用化学品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应用技术集成示范,建立示范基地6个,示范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量减少5-15%,农产品中重金属污染降低20%以上,作物拮抗利用率提高15%以上,作物增产3-5%。
九、智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总体目标
围绕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及现代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攻克一批对我省农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现代农业智能化关键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农业全产业链监管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①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究农业传感网络、物联网透彻感知、数据可靠传输及智能处理等技术,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
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究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技术在食品追溯平台上的集成应用,研究基于GAP、GMP、GSP、HACCP等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质量溯源平台构建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储存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监管监控。
③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究农产品信息发布、交易、配送等环节关键技术,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技术等。
(2)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集成与示范
①基于移动互联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示范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页面信息抽取、个性化用户模型等技术,构建支持移动设备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科技多媒体培训资源。
②智慧农场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示范
研究农田环境信息感知、数据传输与智能处理、环境设备调控等集成技术,实现规模化种养基地生产智能化监控与自动化管理。
③智慧园区信息与服务系统研究与示范
围绕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集园区管理、资源环境空间信息服务、星创天地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农村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园区系统。
3、预期考核目标
攻克一批对我省农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现代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申报专利20项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50项以上,选择3个以上的农业产业构建全产业链的监管监控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建设5个以上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智能管理平台,并在2个以上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应用示范。
十、林业资源高效培育利用及林下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1、总体目标
以主要速生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及林下经济植物为对象,围绕应用基础理论、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等环节进行设计,重点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的林木新品种,研发林业资源高效培育和林下种植技术,建立一批高产高效的示范基地,开发系列有效提升林业产业科技水平的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为推动湖南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重要用材林研究与示范
①重要用材树种高效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树种多性状多目标聚合改良和新品种创制;研究人工林高质高效精准培育技术;主要用材林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木材绿色增值利用技术与新产品研发。
②湖南竹资源高效培育与产业链增值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毛竹林、32
特色笋用和观赏竹类等资源高效培育及利用关键技术、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毛竹林及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利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竹质新材料与新机械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开展竹林高产高效生态培育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
③湖南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湖南省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并设立示范推广点推广应用信息系统。
(2)特色经济林研究与示范
①重要木本粮食树种优良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开展板栗、锥栗、枣树高产、优质、高抗、耐贮藏优良新品种选育和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研发良种快速繁育技术、生殖发育与品种及树体和土壤营养调控技术,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②重要工业油料林高效培育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开展油桐、山苍子等高产高含油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和繁育技术研究;研发桐油、山苍子油及副产品绿色高效加工技术;研发油桐、山苍子机械化采收装备;开展油脂基新材料产品高效转化等研究。
③湖南特色木本药材高效培育及利用关键技术:开展杜仲、厚朴、龙脑樟等湖南特色木本药材高产、高含量药用成份、高抗优良新品种选育研究,研究园艺化高效栽培及良种快繁技术,研究产品采收、加工及有效药用成分绿色高效提取技术。
(3)林下经济植物研究与示范
①林下珍贵菌类培育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红汁乳菇、小美牛肝菌等菌根性食用菌优良菌株筛选和繁育技术研究;开展红汁乳菇、天麻等菌类等林下种植及五倍子等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珍贵菌物产品深加工技术。
②林下珍贵药用植物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铁皮石斛、淫羊藿、重楼、白芨等林下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研究,筛选优良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研究种苗快繁和林下原生态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并建立示范基地。
③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赤眼蜂、花绒寄甲、瓢虫、肿腿蜂等天敌昆虫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剂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技术研究;生物、物理防治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3、预期考核目标
(1)选育用材树种增益15%以上新品种30个以上;研发新产品3个以上;建设用材林良种与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区15000亩;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20%、效益15%,建立竹林示范基地1000亩。
(2)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覆盖全省县市区,系统使用率70%以上;建立示范推广基地2000亩,辐射推广10万亩。
(3)选育木本粮食树种良种3个以上,工业油料林良种3-5个,木本药材优良新品种5个以上,红汁乳菇、天麻等优良菌种3-5个;铁皮石斛、淫羊藿等林下药用植物优良种源或家系或无性系3-5个。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申请发明专利,建立一批示范基地。
(4)筛选出适用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控的天敌昆虫4种、微生物制剂3种,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套,建立示范基地500亩,辐射推广5000亩;制定相关技术标准3个。
十一、湖南品牌花卉产业技术创新
1、总体目标
以湖南本土资源为基础,创制花卉优异新种质,增强花卉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构建花卉高效育种与优质种苗繁育技术体系,提升湖南花卉创新应用技术水平,加速湖南花卉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促进湖南花卉产业升级,逐步把花卉产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到2018年,花卉新品种选育效率提高20%,盆花优质种苗生产效率提高20%,全省主要盆花主产区容器育苗、无土栽培技术、环保型生物栽培基质应用率提高50%。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花卉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
特色花卉优良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
建立花卉种质资源高效创新技术体系,创制具有优异特性、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新种质;挖掘本土野生花卉抗性资源,利用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技术,选育出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的花卉优良新品种;
(2)品牌花卉盆栽盆景关键技术及居住区园林花卉植物创新应用研究
①品牌花卉盆栽盆景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兰花、天竺葵、蓝莓、梅花、红豆杉等特色花卉植物,建立优质高效的盆花种苗培育和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花卉轻型基质育苗新技术;花卉盆栽盆景设施化生产技术;开展盆花专用栽培基质、配方施
肥、病虫害防治研究;开展盆花盆景花期调控、园艺造型、立体栽培技术等研究。
②居住区园林花卉植物应用及景观配植技术研究
开展居住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分类、品种选择与搭配、景观营造、文化创意等研究;居住区园林花卉植物净化空气效应研究。
3、预期考核目标
建立花卉种质资源高效创新技术体系1个,创制具有优异特性、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新种质5个以上;筛选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净化重金属的园林花卉植物2-3种;申请专利3项以上,打造具有全国有影响力花卉品牌2-3个,提高湖南花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品牌效益和产品竞争力。
十二、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现代农业: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2、依托单位的基本条件
(1)在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2)在行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或领先地位;
(3)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意识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4)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研发队伍;
(5)具备科技成果工程化的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比较完备的检测、测试设备;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资金的落实。
3、依托单位的必要条件
(1)规模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在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上固定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近三年来每年年销售收入不得低于1亿元。
(2)研发机构要求:具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3)研发人员要求:拥有3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其中固定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70%,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得低于60%,有学术带头人梯队。
(4)经费投入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来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在组建过程中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相应的匹配资金。
(5)研发能力要求:依托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上,其中至少承担1项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经费资助100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上,具有2项以上发明专利并在世界相关国家注册者从优。
(6)研发成果要求:申报单位已经取得了准备进入中试或产业化的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或者近三年来具有国家或省科技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
十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现代农业: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2、申报条件
(1)申报实验室已正常运行3年以上。
(2)具有20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3)实验室主任必须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年龄不超过55岁;
(4)具有3~5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
(5)实验室的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
(6)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计划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与省级资助的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
领域六:现代医药
一、重大疾病防治的精准医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总体目标
以我省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学研究的全创新链协同攻关,建立创新性的研发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技术体系。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形成重大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疗效评测等精准防诊治方案,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标志物的成果转化,使精准医疗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2、重点研发方向(1)研发方向
针对人类基因组疾病,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展防诊治的精准化研究。
(2)课题设置
①基于组学特征谱的疾病分子分型研究*
以基因组学信息为基础,根据病种需要整合转录组学、表观组学、蛋白组学等信息,建立各个疾病的多组学图谱。分析发现疾病精确诊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②重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及新型治疗药物研究
基于模式生物学、细胞模型、临床样本等采用分子探针、基因敲除和沉默等策略开展精确分型的疾病分子病理机制及特异性的新型治疗药物研究。
③重大疾病精准诊疗技术研究
针对相对高发的疾病,开发基因诊断、酶学诊断、蛋白芯片、分子影像等精准诊疗技术。探索疾病发生与诊治新方法。
④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
采用多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手段,鉴定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分子靶标,为个体化治疗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3、预期考核目标
(1)根据防诊治不同环节,建立相应的特征谱,识别潜在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2)开展疾病的病因和发生发展机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发现已有药靶的新适应症。
(3)研发个体化治疗方法与制剂。
(4)研发药物临床个性化应用方案和伴随诊断方法及试剂盒。(5)建设临床样本信息库和技术应用平台。
二、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创新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1、总体目标
结合我省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和诊疗现状,聚焦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针对高危人群、康复患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医临床诊疗和抗肿瘤中药等开展研究,从而提升我省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创新研究水平。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常见恶性肿瘤高危人群、康复患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研究及推广应用
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需求量大的功能性食品,对防治肿瘤的普通食品进行产品提升,重点支持药食同源类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建立防治肿瘤中医药膳团体标准,研制一批有效的防治肿瘤药膳产品,指导中医药膳标准化生产和推广应用。
(2)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临床研究及推广应用
针对我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原发性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开展中医临床流行病学和大数据信息挖掘研究。重点支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原发性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及推广应用。针对我省国家级名老中医开展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和创新研究,挖掘抗肿瘤新理论、新技术和系列临床效验方;重点支持如中药外治、中药介入治疗、中药腔内灌注治疗、中药灌肠治疗等适宜技术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病症的临床水平。(3)抗肿瘤中药研究及推广应用
基于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遴选疗效显著、特色突出、医院急需的经验方,明确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医疗制剂生产批文。选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中成药上市品种,进行二次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标准提升、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等研究,培育抗肿瘤大品种。
3、预期考核目标
研制开发药食同源类功能性食品4-5项,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总局的生产批文2-3个;制定防治肿瘤的中医药膳团体标准通则1项,药膳汤、粥、茶饮等团体标准3-4项,每类制定具体产品标准1项,并开发相应产品1-2个。针对常见肿瘤病种构建人群和地域分布合理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大数据库;形成3-5套临床疗效达国内领先的中医诊疗规范化方案;基于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挖掘抗肿瘤新理论、3-5项新技术和临床效验方8-10个;形成2-4套临床疗效达国内领先的抗肿瘤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化方案;在省内中医肿瘤联盟专科推广应用,提升全省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整体临床水平。针对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效验方进行研发,获得医疗制剂生产批文3-5个;培育1-2个大品种,形成3亿元的产业规模。
三、癌症免疫诊断单克隆抗体高通量制备关键技术与治疗用单克隆抗体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1、总体目标
结合我省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需求,以单克隆抗体高通量制备、癌症诊断测试剂盒开发为重点,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突破当前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改变目前完全依赖进口产品的局面,打造抗体原料、诊断试剂(盒)与治疗药物产业链。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单克隆抗体高通量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运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小鼠骨髓瘤细胞基因组,提高融合后细胞的存活率。研究运用组织芯片技术,在数种不同组织标本上免疫组化高通量筛选多个单克隆抗体或杂交瘤细胞株。开发针对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B细胞或杂交瘤细胞株的单细胞PCR技术;开发针对单克隆抗体重链与轻链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及载体系统;研究建立真核细胞高通量蛋白表达体系。
(2)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与微球免疫检测试剂盒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根据与某一蛋白质的多种组分亲和的特征,高通量筛选某一抗原的未知抗体。建立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研发生产技术体系与工艺流程。建立微球免疫检测试剂盒研发生产技术体系与工艺流程。
(3)基因工程抗体关键技术研发
进行噬菌体抗体库技术、重组抗体(嵌合抗体)制备技术、单链抗体(scFv-Fc)制备技术、抗体人源化改造技术等研发。
3、预期考核目标
完成400种以上临床免疫组化诊断单克隆抗体、500种以上流式检测单克隆抗体等新型免疫诊断试剂开发生产。完成200种以上原料用单克隆抗体开发生产,50种以上癌症诊断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与微球免疫检测试剂盒开发,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与工艺流程。筛选3-5种可进行药物开发的单克隆抗体。
四、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生物医药:重大新药创制
2、依托单位的基本条件
(1)在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2)在行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或领先地位;
(3)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意识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4)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研发队伍;
(5)具备科技成果工程化的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比较完备的检测、测试设备;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资金的落实。
3、依托单位的必要条件
(1)规模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在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上固定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近三年来每年年销售收入不得低于1亿元。
(2)研发机构要求:具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
(3)研发人员要求:拥有3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其中固定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70%,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得低于60%,有学术带头人梯队。
(4)经费投入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来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在组建过程中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相应的匹配资金。
(5)研发能力要求:依托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上,其中至少承担1项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经费
资助100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上,具有2项以上发明专利并在世界相关国家注册者从优。
(6)研发成果要求:申报单位已经取得了准备进入中试或产业化的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或者近三年来具有国家或省科技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
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生物医学:再生医学、新药发现与药物评价
2、申报条件
(1)申报实验室已正常运行3年以上。
(2)具有20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3)实验室主任必须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年龄不超过55岁;
(4)具有3~5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
(5)实验室的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
(6)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计划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与省级资助的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
领域七:生态环保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总体目标
重点支持土壤重金属污染机制及风险评估技术、污染土壤绿色修复及配套管理支撑技术、生态修复后处理技术等4个方面的研发工作,逐步建立土壤重金属迁移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形成重金属高富集、高吸附、高抗性植物品种或菌种的持续筛选与培育体系,着力开发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和产品,构建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手段有机融合的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技术体系,并在典型区域开展区域重金属污染组合修复技术示范,增强我省相关企事业单位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为全省以至全国土壤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
构建土壤中重金属定量分布模型、污染预测模型,开展基于GIS及空间信息分析技术的大尺度的动态监测和趋势预测。在我省土壤重金属污染典型区域内开展金属污染源解析及其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综合评估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以及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的综合生态效应。
(2)土壤重金属污染绿色、高效修复
收集、保存并选育出对重金属污染抗性高、富集能力强且生态经济价值兼备的非食用用途树种,构建立体配臵、根系结构和冠层结构稳定、物种多样且更替有序的高效修复群落模式。结合生物发酵、腐殖质生成、生物碳制备以及“有机-无机-微生物”多元融合复配技术,研发重金属土壤生物调理剂(专用菌肥或菌剂)及配套调控技术;开发用于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新型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和负载方法,建立安全、高效的重金属污染纳米修复技术体系。
(3)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配套支撑技术
研发基于纳米复合材料和生物传感的光电化学检测重金属新技术; 研发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植物材料的安全、高效、低耗的收集、储运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重金属污染物无害化处臵技术,构建模块化的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植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技术体系;建立重金属污染土壤质量改善的标准制订的关键技术方法体系。
3、预期考核目标
通过项目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2-3个,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培养优秀中青年专家3-5名,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和预测模型3-4套,筛选和培育对重金属有较强富集或吸附能力的植物品种或菌种10~15个,形成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或生态修复模式5-8项,开发专利技术或产品5~6个;建成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2~3个,为全省开展重金属污染组合修复提供技术示范样板。
二、人造木竹材料甲醛污染危害评价与治理
1、总体目标
结合我省人造木竹材料甲醛高污染现况,紧密围绕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创建人造木竹材与甲醛污染关联模型,开展甲醛污染医学评价,创制环保脲醛树脂、生物木质素胶黏剂2种胶黏剂,研发人造木竹材料全线施胶量精确控制、甲醛释放源自动化消除2项关键技术,研制E0人造木竹材料,力学强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构建湖南省木竹材料甲醛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逐步普及全省,为促进公共安全、小康社会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途径,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人居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人造木竹材料甲醛污染监测与医学评价
构建人造木竹材料与甲醛污染关联模型和高效监测技术;对常见甲醛污染暴露进行风险评估,探明甲醛的毒理学效应和相关致病机制,阐明甲醛暴露对癌症或不明原因不孕症、出生缺陷或反复流产的风险机制。
(2)E0人造木竹材料胶黏剂研制
基于脲醛树脂、生物木质素等开发新型环保胶黏剂,优化组坯、预压与热压工艺,研制低成本E0级细木工板或胶合板,开展产业化示范。
(3)人造木竹材料甲醛释放量防治技术
建立木竹材企业全线施胶量精确控制技术体系,提升企业施胶量精确控制水平;开发人造木竹材料甲醛释放源自动化消除设备及控制系统。
3、预期考核目标
建立人造木竹材与甲醛污染关联模型1个。探明甲醛污染对人群健康的风险及致病机理,建立甲醛暴露对癌症、不孕症、出生缺陷或反复流产的风险机制。开发新型环保胶黏剂2~3种,技术参数优于现行行业
标准。编制木竹材加工企业全线施胶量精确控制手册,实现施胶量控制精度≤1%。开发木竹材甲醛释放源自动化消除设备及控制系统1套;处理后,甲醛释放量≤0.5mg/L。
三、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资源与环境:再制造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2、依托单位的基本条件
(1)在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2)在行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或领先地位;
(3)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意识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4)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研发队伍;
(5)具备科技成果工程化的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比较完备的检测、测试设备;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资金的落实。
3、依托单位的必要条件
(1)规模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在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上固定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近三年来每年年销售收入不得低于1亿元。
(2)研发机构要求:具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3)研发人员要求:拥有3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其中固定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70%,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得低于60%,有学术带头人梯队。
(4)经费投入要求:依托单位为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来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在组建过程中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相应的匹配资金。
(5)研发能力要求:依托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上,其中至少承担1项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经费资助100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上,具有2项以上发明专利并在世界相关国家注册者从优。
(6)研发成果要求:申报单位已经取得了准备进入中试或产业化的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或者近三年来具有国家或省科技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
四、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专项)
1、支持重点
资源与环境: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
2、申报条件
(1)申报实验室已正常运行3年以上。
(2)具有20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3)实验室主任必须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年龄不超过55岁;
(4)具有3~5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
(5)实验室的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
(6)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计划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与省级资助的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
领域八:文化创意
一、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文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总体目标
开辟具有视觉沉浸式、体验动感式、交互多模式技术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延伸动漫创意产业链,创新数字媒体赢利模式,增强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以民俗文化保护、跨媒体设计及多元化的文化输出方式,打造独特的民俗文化自主品牌,将民俗文化转化为更有传播价值的“文化载体”。
2、重点研发方向
(1)以虚拟展演系统、体感互动技术、沉浸式交互设计为核心的数字娱乐技术研究与应用
影视动漫产品设计制作技术、沉浸式球幕数字内容特效技术、动感体验设备一体化控制系统、数字舞台内容生成和穿戴式体感设备研制与应用。
(2)面向数字教育、网络营销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大数据多形式非结构数据管理与检索技术,大数据智能处理、组织、储存、识别、推理和可视化展示技术,多终端客户数据收集、跨屏客户识别、预测挖掘分析共享及反馈与精准营销技术研究及应用。
(3)特色民俗文化挖掘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意设计挖掘保护传统文化精髓,提升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产品附加值;基于VR、A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立文化创意设计、集成展示和孵化平台,提供有关虚拟现实、实时3D漫游、数字化文化保护及民俗文化信息服务。
3、预期考核目标
面向基于云计算的影视、动漫、艺术、教育、营销环境和特色民俗文化软件开发,突破一批关键数字媒体技术、构建文化创意大数据平台,研制3个以上关键智能部件、设备及系统,开发应用5个以上的新技术、新产品,申请专利10项以上。
二、湖南省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旅游利用技术
1、总体目标
在保护与传承湖南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创意旅游景区和创意旅游商品的相关技术,并开展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商品的技术示范,46
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意旅游项目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我省创意旅游产业,增强我省文化旅游创意项目的增值效应,为发展全省的创意旅游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1)湖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技术
构建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等数字化保护技术,在湘西地区开展示范性保护;研究湖南省传统建筑的构件、传统城镇空间的分类体系,开发传统建筑构件和传统城镇空间标准化及量化提取技术和建模技术;结合景区特色,构建景观化、零排放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2)传统文化景区创意旅游利用技术与示范
研究基于人机交互、云存储、高速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的景区监测系统和导览系统,提供实时、可视的游览信息服务;开发融合音频和视频资料的全息景区漫游展示技术和沉浸式展示技术,实现旅游交互式体验。
(3)传统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利用技术与示范
研究传统文化元素提取关键技术,建立湖湘传统文化基本元素数据库,开发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式互动娱乐技术和旅游创意产品,为传统文化创意设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3、预期考核目标
开发传统建筑构件量化提取和建模技术1套;开发出适用于景区分散型污水处理的生态低能耗工艺2-4个,建成示范项目1个;开发景区多功能导览系统1套,构建景区实时交互式数字化体验技术1套;建立湖南省典型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采集的技术标准,并对5-30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开发2-3种创意旅游文化产品。
领域九:公共安全
一、安全环保烟花爆竹开发与事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
1、总体目标
以解决制约烟花爆竹行业发展的安全环保瓶颈技术为宗旨,针对烟花爆竹原材料及药剂配方、生产工艺与设备、燃放过程中影响安全环保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从技术源头上提高烟花爆竹药剂的本质安全性;为保障全省以至全国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重点研究烟花爆竹燃放污染的防控技术,烟花爆竹生产工艺安全与环保技术,烟花爆竹生产设备安全智能部件与关键技术;建立烟花爆竹行业原材料和制品的质量标准,建立烟花爆竹的爆炸当量、安全存贮技术标准;实现原材料药物配比与混合、造粒、成品包装等功能的组合烟花自动化生产示范线;
2、重点研发方向与课题设置
(1)烟花爆竹污染预防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烟花爆竹燃烧、爆轰和爆散过程中的气溶胶产生的机理和在大气中的行为特性,构建烟花爆竹燃烧、起爆、传爆反应模型,优化烟花爆竹封装结构和隔爆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2)新型烟花爆竹原料开发和制备技术研究
开发安全、高效的烟花爆竹新药剂、新配方、新材料及隔爆包装结构和材料,构建高安全性能的自动化药剂制备和填充技术。
(3)烟花爆竹生产安全智能部件与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应用于烟花自动生产过程的实时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原材料混合氧气浓度实时检测、造粒粉尘浓度在线检测;开发智能筛药、混药、装药的关键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开发烟花爆竹原料及制品储藏和运输安全控制系统。
3、预期考核目标
建立烟花爆竹爆轰过程模型1套,开发烟花爆竹新药剂、新配方、新材料及隔爆包装结构和材料各1种,构建高安全性能的自动化药剂制备和填充技术1套,建立烟花爆竹智能化生产、储运示范工程1个。
二、湖南省食品塑化剂(PAEs)污染防控关键技术
1、总体目标
针对食品中塑化剂(PAEs)污染问题,通过建立我省PAEs污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