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生版)修改2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通过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3、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1、能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通过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22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在这次惨案中遇难,她的老师鲁迅先生闻讯后悲愤交加,饱蘸血泪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2、刘和珍其人
1904年12月,刘和珍出生在南昌一个职员家庭。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遗下寡母和两弟一妹。母亲为了供孩子上学,每天纺纱到深夜,并把位于毛家园的两间住房也租赁给别人,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艰难的生活,使刘和珍自小就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她都要帮母亲挑水、劈柴、做家务。她不爱多说话,常常微笑着,凡事都喜欢在心里想个明白。1918年夏天,刘和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兴起,刘和珍广泛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视野逐步开阔。在“女师”求学时,女生都留着长辫子,这给刘和珍带来了很多不便。有一天,刘和珍断然把辫子剪掉了,在刘和珍的影响下,很多同学都跟着剪发。封建卫道士们坐不住了,抨击刘和珍等人大逆不道,刘和珍回击道:“我们剪发不是有伤风化,而是要轻轻松松做人!”刘和珍等人首先在南昌发动女子剪短发运动,一时轰动全城,从那以后,南昌女生一律留短发。
19岁时,刘和珍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全省保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只有3人,刘和珍便是其中之一。入校不到一年,她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并且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的果敢与刚毅,在女师大期间再次体现出来。当时校长杨荫榆实行封建专制管理,以刘和珍为首的进步学生据理抗争,发起了一场“驱羊(杨)运动”,最后把杨荫榆赶下了台。
在女师大期间,鲁迅、李大钊等著名人士成为刘和珍的老师,许广平、杨德群等成为她的同学。刘和珍十分喜欢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莽原》半月刊发行后,她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全年的《莽原》。女师大在宗帽胡同办学期间,刘和珍几乎天天去听课,逐渐与鲁迅熟悉起来。刘和珍反抗黑暗势力时勇猛顽强,在日常待人接物时却非常友善,这一点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1926年,“大沽口事件”发生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女师大等学生团体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3月18日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
3月18日上午,刘和珍正患感冒并呕吐,但她还是毅然参加了活动。天安门集会结束后,下午2点左右,游行队伍进入铁狮子胡同(现张自忠路)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广场上请愿。这时,军警突然朝群众开枪。“快卧倒!”游行指挥者一边高呼,一边组织疏散,但有备而来的军警四处扫射,段祺瑞执政府门前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广场上血流成河。刘和珍跑到东辕门时身中数弹,同学杨德群、张静淑等人上前营救,也中弹倒地。22岁的刘和珍就这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寥落: 长歌当哭: 桀骜: 菲薄: 造化: 深味: 微漠: 黯然: 喋血: 浸渍: 殒身不恤:
3、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 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主要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4、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四、合作探究
1、先来学习文章主体部分第三、四、五节,结合全文思考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却被杀了。齐读第四节,分析一下作者听到噩耗后的心情?
3、结合第五节,看看刘和珍是如何遇难的,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
4、学习一、二节,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5、学习第六七节,思考:第六部分是如何探究事件的教训影响的?第七节是如何进一步探究事件的意义的?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编号:gswhgzbx1---------007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张玲
审核人:聂文嘉
编制时间:2016 年 9 月 29 日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通过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3、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1、能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通过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1926 年 3 月 18 日,段祺瑞执政府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22 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在这次惨案中遇难,她的老师鲁迅先生闻讯后悲愤交加,饱蘸血泪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2、刘和珍其人
1904 年 12 月,刘和珍出生在南昌一个职员家庭。14 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遗下
寡母和两弟一妹。母亲为了供孩子上学,每天纺纱到深夜,并把位于毛家园的两间住房 也租赁给别人,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艰难的生活,使刘和珍自小就很懂事。每天放 学回家,她都要帮母亲挑水、劈柴、做家务。她不爱多说话,常常微笑着,凡事都喜欢 在心里想个明白。
1918 年夏天,刘和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新文化运动
正在全国兴起,刘和珍广泛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视野逐步开阔。在“女师”求学时,女生都留着长辫子,这给刘和珍带来了很多不便。有一天,刘和珍
断然把辫子剪掉了,在刘和珍的影响下,很多同学都跟着剪发。封建卫道士们坐不住了,抨击刘和珍等人大逆不道,刘和珍回击道:“我们剪发不是有伤风化,而是要轻轻松松做人!”刘和珍等人首先在南昌发动女子剪短发运动,一时轰动全城,从那以后,南昌女生一律留短发。
岁时,刘和珍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全省保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只有 人,刘和珍便是其中之一。入校不到一年,她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并且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的果敢与刚毅,在女师大期间再次体现出来。当时校长 杨荫榆实行封建专制管理,以刘和珍为首的进步学生据理抗争,发起了一场“驱羊(杨)运动”,最后把杨荫榆赶下了台。
在女师大期间,鲁迅、李大钊等著名人士成为刘和珍的老师,许广平、杨德群等成为她的同学。刘和珍十分喜欢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莽原》半月刊发行后,她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全年的《莽原》。女师大在宗帽胡同办学期间,刘和珍几乎天天去听课,逐渐与鲁迅熟悉起来。刘和珍反抗黑暗势力时勇猛顽强,在日常待人接物时却非常友善,这一点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1926 年,“大沽口事件”发生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女师大等学生团体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 3 月 18 日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月 18 日上午,刘和珍正患感冒并呕吐,但她还是毅然参加了活动。天安门集会结束后,下午 2 点左右,游行队伍进入铁狮子胡同(现张自忠路)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广场上请愿。这时,军警突然朝群众开枪。“快卧倒!”游行指挥者一边高呼,一边组织疏散,但有备而来的军警四处扫射,段祺瑞执政府门前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广场上血流成河。刘和珍跑到东辕门时身中数弹,同学杨德群、张静淑等人上前营救,也中弹倒地。22 岁的刘和珍就这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抵(dǐ)菲(fěi)桀(jié)骜(ào)赁(lìn)喋(dié)骸(hái)攒(cuán)渍(zì)绯(fēi)义。寥落:稀少。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菲薄:这里指微薄的意 思。造化:指自然界。深味:深深地体会。微漠:依稀,淡薄。黯然:忧伤的样子。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浸渍:渗透,浸润。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3、从文章的题目看,“记
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主要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4、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5、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三、合作探究
1、先来学习文章主体部分第三、四、五节,结合全文思考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写刘和珍的内容:
开头:“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第三节第2段:“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校长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2、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却被杀了。齐读第四节,分析一下作者听到噩耗后的心情?
明确:听到噩耗后的最初心情:“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这里用“居然”一词表听到噩耗后的惊诧,用“而”,“即”把这种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转表示怀疑,用“颇”表示怀疑之深,因为这种残暴的屠杀“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3、结合第五节,看看刘和珍是如何遇难的,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
明确:喋血(遇难)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同时反驳流言,二是赞扬了三个 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这里的句式特点,短促,表达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4、学习一、二节,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明确: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②所谓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 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5、学习第六七节,思考:第六部分是如何探究事件的教训影响的?第七节是如何进一步探究事件的意义的?
(1)、①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 —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说明,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①是一般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 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②是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讴歌了中国女子勇于献身的精神,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附节节过关检测题答案
1、B
2、D
3、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③指写这篇文章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
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4、“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5、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
6、D
7、C
8、B
第三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②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③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④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会直面人生 ⑤掌握课后要求背诵部分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 【学习设想】
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合作探究案和巩固案合作探究案实施前首先分组检查预习案,然后合作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巩固
本课安排3课时
【学习方法】 阅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知识展示:
1、展示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四个知识模块第一模块:字词音义形的识记辨析和词语(成语)的运用;第二模块:语言的运用(病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第三模块:诗歌鉴赏和文言翻译;第四模块:新闻阅读、文化经典、小说阅读
2、展示要求:课外选好材料,小组合作写出展示答案,当堂讲解,其他同学做好笔记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881-1936),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此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2.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3月18日,60多个团体、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
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
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3.刘和珍 出生于贫民,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后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4、课文初读,掌握下列字词 ①给画线字注音 追悼(dào)徘徊(pái huái)洋溢(yì)菲薄(fěi)淋漓(lín)洗涤(dí)踌躇(choú chú)诧异(chà)桀骜(jiã ào)喋血(diã)尸骸(hái)虐杀(nǜe)辗转(zhǎn)积攒(zǎn)攒射(cuán)屠戮(lǜ)创伤(chuāng)羽翼(yì)绯红(fēi)②字形 Liáo(寥)落 姓liào(廖)编jí(辑)通jī(缉)和ǎi(蔼)暮ǒi(霭)浸 zì(渍)yǔn(殒)身不恤 yǔn(陨)落 àn(黯)然神伤 â(噩)耗 fěi(菲)薄 fēi(绯)红 ③词义
寥落:稀少;冷落,冷清 喋血:血流出来的样子
踌躇:犹豫;停留,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
黯然:阴暗的样子;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屠戮:屠杀
赁屋:租借房屋
深味:深深地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 洋溢:充满而流出 诧异:惊讶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广有羽翼: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多含贬义)
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殒身不恤: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考虑殒身,死亡恤,考虑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三、四、五节详述刘和珍的斗争事迹与牺牲经过 ⑴ 回忆往事,刻画性格 ⑵ 惊闻噩耗,唤起民众⑶ 追述经过,激浊扬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2、第一、二小节主要是写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⑴ 悼念烈士,抨击敌人
⑵ 歌颂猛士,批判庸人交代写作缘由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总结历史经验,探究此事件对将来的意义
⑴ 评论请愿,缅怀先烈
⑵ 颂扬逝者,激励后人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4、文章的结构脉络是靠什么来组织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悼念和高度赞扬之情,对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无情鞭挞和愤怒控诉之情,对革命后继者有力鼓舞和热情激励之情悲——愤——激励
4、你能归纳本文主旨吗?
纪念刘和珍君,赞颂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控诉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严肃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热情号召人们继续“奋然而前行”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案)
一、知识展示:(同前)
二、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课选作)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明确:开头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剌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堂堂大学的女大学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棋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时间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鲁迅先生写文章记念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呢? 明确: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
事迹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欣然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刘和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3、文章单单的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对于刘和珍等人遇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
明确:明确:不是,是纪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文章对烈士怀有敬仰之情,对流血牺牲表示了自己十分的悲痛,作者在文中予以热情的歌颂和鼓励刘和珍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4、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 “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写了一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如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等,他们污蔑烈士,对此类人作者予以了抨击和揭露
还写了一些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5、探究请愿喋血的意义,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明确: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6、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 明确:a、高度赞颂——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b、将来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8、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9、试分析本文的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一篇杂文往往是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如此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杂文的特殊形式
本文正是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以第四部分为例:先叙述听到噩耗,指出这一杀害出乎意料之外在叙述中已经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和对爱国青年无辜遇害的痛惜,对反动军阀屠戮学生的憎恨
接着叙述死者的身体上的伤痕又证明“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罪证俱在,无可狡辩;而反动学者文人散布“流言”,说请愿者“受人利用”,为他们的主子掩
饰罪恶这里不单是事实的叙述,也有对事实的分析,包含了作者的态度 至此,作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写道:“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其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既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极度的悲愤使作者忍不住问自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当然,这是作者感到说不出话,而非真无话可说于是他以最大的愤怒,发出革命的号召:“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精辟的议论,也是战斗的抒情
铁一般的事实,说服力极强的道理,沉痛而又充满信心的感情,水乳交融,完美结合
第三课时(合作探究案)
一、知识展示:(同前)
二、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可选作)
1、“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阵阵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2、作者为什么再三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流卑劣
3、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惨
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怎样”,多么;“哀痛者”、“幸福者”分别指“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4、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
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5、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
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
b、“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
“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协调一致
c、“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6、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段话
明确: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
7、怎样理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平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这个连词和上句连接并把意思推进一层,歌颂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崇高品质特别要指出,从“至于这一回”到“消亡的明证”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实为明证”,“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是“明证”的定语第二句的内容既照应了第五部分第2段的记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用“阴谋
秘计”压抑她们,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惨案中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可证明这点那么今后,这种革命精神将更加发扬,这于“将来”意义重大所以第三句总结上两句的意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于此”这一段三句话,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关系,连接的词语是“至于”,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总结
本段段意可以归纳为“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8、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三、感悟文章的艺术形式 1、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作抒情、论说、叙述三类叙述性散文往往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事件社会意义《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的作品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与小说、戏剧不同,散文不要求借助完整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但是它仍须注重在事件中活动的人物的描写,注意刻画好人物的性格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的精髓是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抓住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征,与她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政治风浪中“欣然前往”联系起来,从而突出这个人物的爱憎分明、坚定勇毅,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她的深沉的敬重之情 语言描写是要写出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的语言,以简短的话语传达丰富的意义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程君请求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的话:“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短短一句话不仅表现了程君态度之诚恳,更从侧面反映出刘和珍生前对鲁迅极为热爱的感情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因为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的特点高尔基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例如
《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三人在执政府门前互相救助,斗争牺牲经过的描写,突出了人物一系列的细节动作,令读者感到惊心动魄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感触等心理活动的揭示,旨在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品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难过、忧伤的心理,正表现了刘和珍思想的深沉与责任感的强烈
人物描写的这几种方法,可以在正面描写中运用,也可以在侧面描写中运用还要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2、读写拓展创新:
请你从上述描写人物的方法中选择一种,写一个人物描写片断 《记念刘和珍君》巩固练习
1.选出加点词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从容(cóng)不惮(dàn)桀骜(jiã)菲薄(fēi)B.赁(lìn)屋 诧异(chà)立仆(pū)殒身不恤(xù)C.攒(cuán)射 寥落(liáo)下劣(liâ)长歌当哭(dāng)D.惩创(chěng)尸骸(hái)喋血(xiě)浸渍(zì)(A.fěi C.dàng D chãng xuâ)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委曲求全 殒身不恤 不径而走 妄自菲薄
B.广有羽翼 桀骜不驯 故步自封 阴谋诡计 C.黯然神伤 惨淡经营 淡装浓抹 前仆后继 D.耳提面命 礼上往来 冠冕堂皇 出离愤怒(A、径——胫 C、装——妆 D、上——尚)3.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B)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会 竟至
4.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 设问 顶真 对偶 B.对偶 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
C.对比 反问 顶真 对比 D.对偶 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 5.选出标点符号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C.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D.倘使我能相信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A.亲见;B.去掉引号;C.句号应在引号里面)
6、《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D A.《二心集》 B.《华盖集》
C.《且介亭杂文》 D.《华盖集续编》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有所得
B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C听到“基地”组织再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事件,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D这位老船工给我们讲述了横渡长江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四篇:《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通过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课前预习】
一、知识呈现 1.文学常识
(1)关于鲁迅先生的挽联: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陈毅)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与姚莘农合挽鲁迅)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孙伏园)2.写作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怒。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牺牲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二、语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标注在课本上。
洋溢()喋血()寥落()踌躇()浸渍()洗涤()不惮()菲薄()黯然()惩创()屠戮()愤懑()尸骸()攒射()桀骜()殒()身不恤长歌当哭()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mǎng原
洗dí
diã血 chóuchú
nûâ杀
租lìn gǒu活
yǔn身不xù yǔn落
jiãào
和ǎi 暮ǎi
jìnzì
3.你认为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词语,积累下来并写到课本上。
三、学法导引
许广平先生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朗读这篇文章要特别注意作者情感的表达。文章表达了作者极度沉痛、压抑、愤懑的感情,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较为低沉,语气要雄健有力,节奏要顿挫滞缓。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篇文章,进而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态度。【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看看课文7个部分中哪几部分记叙了刘和珍的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觉得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青年?
2联系课文第1、2部分和6、7部分,说一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二、品味鉴赏
1课文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又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你认为到底“必要”何在呢?
2.“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这种感情触及的“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
3朗读第四节,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
4.作者为什么在第6节先说:“意义„„很寥寥”,然后在第7节再说:“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两个部分的位置可不可以颠倒?
三、拓展延伸
请为刘和珍写一段悼词,字数300字左右。
【同步练习】
一、语言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勾当/勾通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 B着落/着想血迹/血淋淋挑剔/痛哭流涕 C削发/剥削关卡/卡脖子攒射/人头攒动 D血泊/停泊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寥落毅然长歌当哭殒身不恤 B.和霭洋溢默无声息和蔼可亲 C.绯红蹀血面面相觑目不忍视 D.辗转诧异是人非人自投罗网
3.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1)面对身患尿毒症的儿子,她捐出自己的肾脏,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2)近日,赵本山表示:愿明年再登春晚舞台!
(3)他上台仅78天,便下台,成为罗马尼亚现代史上执政最“短命”的总理。(4)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永生难忘。A.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B.毅然奋然欣然黯然 C.毅然欣然黯然奋然 D.欣然毅然黯然奋然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位诗人,面对因车祸突然去世的好友,他只能长歌当哭,挥泪写了长诗《愿你一路走好》。
B当听说积攒了多年的储蓄被丈夫一夜输光后,她从来没有惊心动魄到这样的地步,一下子晕了过去。
C将往昔形形色色的美好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我完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我注定为记忆而生。
D正值豆蔻年华的刘和珍君、杨德群君无端被杀,给作为师长的鲁迅、林语堂等人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他们都写了相关的文章表达自己的哀思。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模式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为人们所认识,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恶化已被确认。
B北宋后期是填词艺术、创作技巧愈益成熟的时代,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宋词的高峰。
C当徜徉在议论性散文的小径上时,你是自由的,那些曲曲弯弯的小道,伸向远方,也许并不清晰,但你在漫不经心中或许会忽有所悟。
D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这些数据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6.下列标点有误的一项()A.“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作者自指。B.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C.就在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之后的第五天,他又写了《如此“诗赤”》的杂文。D.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7.根据上下文,默写填空。(1)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真的猛士。(4),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1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了“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语,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9“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10“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1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痛 哭 和 珍
石评梅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选自石评梅《痛哭和珍》)
1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13.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义。
三、表达交流
15.仿照下面句子的写法,试着写几句话,揭示学校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不良现象。例句: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仿句:
16.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了下面的一些话,请阅读这些文字,然后根据要求答题。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鲁迅认为政府的屠杀和反动文人的言论会有两种结果,请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
另一种结果是: 【写作研习】
一、素材集成
鲁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残粗野、阴暗嫉妒、无知健忘等——我们是否做过或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态反省自己。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自省、勇于解剖、对恶习敢于说“不”。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于是,社会上“昏睡”着的人固然“沉默”;“较为清醒”的人也往往不胜“叫醒昏睡的人”之累,也选择了“沉默”。还有另一种沉默,那就是路见不平,就装作没看见,绕着道走,然后继续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游戏。这种“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实比不开口的抗争更加可怕。不开口的抗争还隐伏着爆发的可能性,而这种沉默则是对不平的一种默认。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沉默”,深入反思社会上“选择沉默”现象的实质。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选择、唤醒、“沉默”真的是“金”吗? 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是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而今天,处在“网络社会”的我们有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发言”机会,可是这铺天盖地的言论,有多少声音,能够真正代表我们民族的忧虑、沉思、兴奋乃至骄傲?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草根的力量、忧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精彩运用
1.朔朔的猎风席卷着整个北京城,而整个北京城都在翻腾着你倒地时喷涌而出的鲜血的气息。你会不会很冷,为这麻木的、把枪口对准同胞的国人,为他们愚昧的、蠢笨至极的行为感到可笑?明明是借刀杀人的刽子手,却还在那里冠冕堂皇地指责你是被人利用,可悲啊!
2.她温和沉勇,直面强权,正视势利;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尊敬,用自己的生命有力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二、类文荐读 活在人类的心里
鲁彦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歔,看见了有形或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起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着的时候曾经激起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和走道都站满了校内和校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做过帮助他的语言的姿势。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其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平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的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品读提示】这是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优美散文。文章重点回忆了作者在北大教室听先生讲课时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作者的引领启发。文中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刻画了鲁迅先生沉着刚毅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尾照应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三、牛刀小试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二、语言积累 1.yìdiãliáochóuchúzìdídànfěiànchuünglùmânháicuánjiãàoyǔndàng 2.莽;涤;喋;踌躇;虐;赁;苟;殒;恤;陨;桀骜;蔼;霭;浸渍。【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先找出刘和珍的每个方面的行事,不要遗漏,再总结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录课文关键语句,有的要点则是对课文语句进行改造或补充后形成。
1.文章第3、4、5部分记叙了刘和珍等人的事迹。刘和珍预定《莽原》——追求真理;“风潮”领袖——敢于反抗;虑及母校——有远见,有责任感;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始终微笑——和蔼善良。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2.第1、2部分交代写作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重点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6、7部分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二、品味鉴赏
1.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表达对遇害者的悼念、祭奠。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更奋然前行”。
2.“真的猛士”——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面对残酷的流血斗争,为国为民,视死如归,为改变旧世界而斗争,并以此为幸福。作者对他们无限崇敬与钦佩。
“有恶意的闲人”——所谓的学者文人,实则是反动派的御用文人,龌龊的流言家。“无恶意的闲人”——这类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他们有过深刻的体会。没有希望,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想一想《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就会知道,“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这47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
“庸人”——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但不敢冒死;不满现实,但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为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而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的;他们有时会有5分钟的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的,鲁迅先生热切呼唤着他们的“觉醒”“爆发”。
3.第四节,开头先叙述听到噩耗,接着在此基础上夹叙夹议,“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指出噩耗出人意料,然后举出死者的尸骸作证,以揭露当局者和流言家所制造的谎言。面对“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最后作者以极大的愤慨,抒发了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死难烈士的无比悲痛,感情逐步达到高潮。
4.作者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所以把对斗争方式的理性思考放在前面,最后一节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颠倒过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 悼词
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你为人民的苦难感到哀痛,你勇于面对黑暗的现实,激发起变革现实的斗志,并以参加这样的斗争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你永远值得后世的人们赞颂!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你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虽然你已经踏着淡红的血色走向了浓黑的悲凉,但你的精神给一代又一代热爱真理的人们一个光明的希望,激励更多的猛士奋然前行!你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时代的嘴脸,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还有平庸者的无聊,更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苟且偷生!你让我们陷入深沉的思索。让我们诅咒一个默无声息的时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你是一代女性勇毅精神的代表,干练坚决,百折不回,遇事从容,殒身不恤,不畏强暴,追求真理,你是一枝美丽而带刺的蔷薇!你是一个民族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普通的一员,你用自己的生命,像木材凝结成煤块一样,留给后人一种精神,让我们坚信:勇毅精神不灭,正义和真理永存!刘和珍,你虽死犹生!“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虽然青山掩埋了你的忠骨,但你的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却将一直陪伴我们走向未来!【同步练习】
一、语言应用
1.C2.A3.C4.A5.C 6.B(句末句号应在引号内)7.(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3)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将更奋然而前行(4)横眉冷对千夫指
二、阅读鉴赏 8.(1)对学生徒手请愿却遭屠杀表示极度的震惊;(2)对段祺瑞执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凶残卑鄙感到出乎意料。
9“我”一向对反动派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他们什么样的坏事都可以做出来,但这回还是超出了“我”的意料,“我”万万没想到敌人会对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下如此的毒手。“中国人”指中国的反动派。
10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了,使我们的民族没有人敢为自由、为国家而呼喊奋斗了。
11这句话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继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二)12.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13.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14.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三、表达交流
15.几个学生把馒头扔进垃圾筐的果断,几个学生把水龙头敲掉的沉着,不幸全被曝光了。
16全民族在黑暗统治中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到死亡。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起来革命,推翻黑暗统治。
第五篇: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背景资料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并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这一天历史上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出身贫民,好学上进。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被大家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杨荫榆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刘和珍组织学生奋力彻夜护校。
1926年3月18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
●预习思考
1、文章共七小节,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小节内容。
2、文中主要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3、文章中鲁迅先生写到了哪几类人,请你归纳一下,并结合课文谈谈你认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4、文中的很多话都饱含深意,请从每一部分找出一到两句,谈一谈从中你分析出了什么深刻的意义。
(1)
一、二节:
(2)三、四、五节:
(3)
六、七节:
5、学过这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是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呢?请总结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