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夏独立民间智库: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顾问系统启动
华夏独立民间智库: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战略顾问系统将启动
本网讯:2015年2月5日,百万华商重走丝绸之路暨草原丝绸行活动倒计时仪式在(北京朝阳四惠文化创意区国粹苑)乾丰祥会馆举行。活动组委会与国内外政府、商会、企业共签署了八大项目合作协议。同时宣布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顾问系统于2015年3月底正式在北京香山大学堂启动。
本次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首届丝绸之路论坛组委会联合全球总裁联合会、世界华人企业协会、美中经贸促进会、俄中商会、意大利华商会、浙江商会、将军书画院、华夏方略研究院、前海智库等机构共同参与举办。
本次活动来自俄罗斯联邦工商会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尼古拉•罗别焦罗夫先生,蒙古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苏赫额尔登(D.Sukh-Erdene)先生,蒙中经贸文化教育促进会会长巴特胡亚嘎先生,蒙古国成吉思汗集团董事长RENTSEN.CH先生,意大利莫拉国际集团董事长、富有横贯欧亚的自驾游经验的Eduard Molla 先生,伊朗的企业家、丝绸之路研究专家 A.Mohammadpour.Lima 先生,西班牙地中海奢华房地产开发商侯赛因先生,全球总裁联合会秘书长卞洪登博士,中国边镇贸易协会会长杨国栋先生,国家前外经贸部陈飞部长,美国美中经济贸易促进会秘书长廖辉女士,华夏方略研究院王汉君先生,国投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贸易与投资促进会执行会长孙飞先生,中国企业家发展联合会主席夏令生先生,中国中华博士会 执行会长、CECU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主席杜猛先生,前海智库分析员欧耘华先生,国际文化产业投资洽谈会组委会国内合作处副处长王伟华女士,中国铁道旅行社副总经理朱永兴先生,山西省商务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启功先生,山西省研究中心政策研究部王跃进先生,扬州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魏海龙先生,广州温州服装商会会长潘永淼先生,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先生。
领导与嘉宾在主席台就坐
以及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美丽中国千城联播、证券日报、香港商报、中国旅游网、亚太城市网、华夏五千年网、美丽中国杂志、旅游观察网、晋商商人网、华人频道、华夏咨询网、蓝海电视台等文化传媒机构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倒计时仪式。
百万华商重走丝绸之路暨重走草原丝路倒计时仪式上,国内外政府、商会、企业分别签约的8个合作意向:1.俄罗斯三万亩农场与平遥县签订合作协议;2.意大利马可波罗家乡与中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3.贵太太茶油向蒙古国出口意向;4.贵太太茶油与俄罗斯达瓦共和国签订供销意向;5.义乌与德国自贸区签订义乌商城项目;6.全球总裁联合会与美国五大湖区签订中美经济论坛永久性会址合作项目;7.世界温州商会与全球总裁联合会签订抱团开发伊朗等国一百个新型驿站小镇的合作协议。8.国家发改委国际文化产业投资洽谈会组委会和全球总裁联合会签订首届丝绸之路文化论坛合作协议。
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征集活动执行主席、华夏方略研究院王汉君先生
在活动最高潮处,组委会接受智库专家为百万华商重走丝绸之路的献计献策,并发起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征集活动倡议。
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征集活动执行主席王汉君先生表示:智库名录征集活动主席团拟由15名成员单位组成,采用共同轮值主席制,前期的筹备整合对接由前海智库组织承办。活动将在2015年3月正式在北京香山大学堂启动。推选全球智库联合会秘书长卞红登先生为首次活动轮值主席,推选中国战略研究院秘书长刘日将(东方仁)先生为征集活动秘书长,通过了征集活动基本框架,确定主席团成员轮值程序展开工作。会后,我们对话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征集活动的承办单位前海智库的欧耘华先生,全面了解活动的缘起、背景、定义、概念、范围、可行、目的及前景展望。
前海智库欧耘华: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征集活动是经华夏书院联盟(依托北京华夏文创艺术研究院)等倡导发起邀约,近三十家机构响应,经多次活动、会议、网络、电话和微信微博等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临时协商推选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征集活动主席团(共15名成员单位,部分待最后确认)为共同主席单位,其单位代表为征集活动主题主席。
前海智库欧耘华:发起活动的背景是,是国家近期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的相关资讯信息,还缺乏归集整理,缺乏梳理综合,缺乏统计分类。不便于政府购买、市场选择、社会认同和公众识别。为此我们萌发一个征集整理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数据库的的倡仪。
智库基地---北京香山大学堂牌扁
智库基地---北京香山大学堂外景
北京香山大学堂简介 :(香山大学堂坐落于香山公园东门与北门中间,原址名香山别墅,为民国第一任政务院总理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男校区,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香山静宜园,香山别墅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临时办公之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稷下学宫”为标杆,在香山大学堂建设“修齐治平的书院基地、战略决策的智库基地、国艺文化的实学基地、栖居林泉的养真基地”,致力于打造中华精英实践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当代百家争鸣之学园。)
智库基地---北京香山大学堂大堂对联
智库基地---北京香山大学堂教室
当然我们的智库名录数据库收集不仅仅限于是民间、是华夏。在未来我们会尝试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评价国内国外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的公益与商业智库,也包括全球化和区域化各种政策与意识形态智库。
前海智库欧耘华:本活动定义有三个关键字,独立、民间、智库。
关于智库:首先我们认为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是思想库、智囊机构和顾问团;是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供策略的机构;是输出思想与观念产品商品机构。广义上的调查、研究、分析和策略开发性机构均具有智库属性,但我们更倾向选择输出思想与观念产品商品软科学研究或服务机构。我们认为一般技术性和简单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分析和策略开发性机构不是智库,只是咨询服务。
这样我们将一些技术服务、市场调查、舆情监测、媒介购买、营销策划、整合传播、网络推送、媒体投放、顾问服务、法律事务、投资策略、公共关系、工程设计、系统规划、产品评价和认证认可等专业机构在本次活动中排除在外。我们认为上述机构可以为智库服务、也有智库某种功能,但终究是一种技术,不产生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不是我们定义的独立智库。
关于民间:在我国,国务院法制办的相关解释,标准介定是政府与社会力量,即我们说的官方与民间。当然一个机构的高层也可自称为官方,这不是我们介定的范围。政府是财政和非税收入供给的,社会力量则是全社会的力量,包括全民所有,有解释国务院国资委做为特设机构,其受托管理的资产,均属于社会资产。我们根据其定义解释,一切非(少于三分之一)财政与非税收入供给为主体的机构为民间机构,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中国(海南)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国际金融论坛,博鳌论坛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脑库)等等包括行业协会、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机构定义为民间机构,他们的智库,也称民间智库。
前海智库于2014年9月13日成功策划了国际金融与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会商会和全程新闻整合传播服务,引起近百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媒划人:赵伟英摄)
关于官方:我们称政府,我们分政府机关、政府机构、政府单位(大多数体现为有行政授权事业单位)。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成文的理解官方、半官方和有官方背景。其标志在于其主办单位,注意是主办单位,不能只是主管。政府机关印章带国徽的做主办单位开设的机构为官方机构,其他政府机关做主办单位开设的机构为半官方机构,政府机构做主办单位开设的机构为有官方背景机构。政府单位开办的则要看是全额还是差额拨款。
上面这么复杂的解释,主要是为方便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构进行判断,虽然目前已经去行政化,但高校仍由政府举办或主管(新闻出版单位类比),分教育部直接举办的,省政府直接举办的,有部省共建,共管的。有地方举办,地方与中央共建,共管的,等等几种情况。可以具体套。
关于独立:智库最重要就是独立,当然绝对独立做不到,基本独立还是可以,就如官方智库,他相对政府的其他部门,在利益、在诉求上还是有超然独立性。
我们提出的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其独立性的定义标准,主要是结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
目前已经接触交流的民间智库有:(排名不分先后)综合类:和君咨询(当代智库)、安邦咨询(智库)、恩比特智库、赛迪智库、零点智库、易观智库、中企智库、盘古智库、金台智库、华本智库、智库中国、大岳智库、汉哲咨询(智库)、走出去智库、瞭望智库、中西智库、蓝色光标、润眼智库、华夏方略智库、投中智库;
思想类:天则、乌有之乡、中国问题学、天地生人、京鼎、共识、大同思想、草根、因特虎、新民思潮、小编中国等等;
自媒体类:反做空研究中心、全球金融网; 个人类:好(杨志刚)智库、李阳地产智库。
我们结合上述描述,可以推断民间智库数量较为庞大,且不好辨识分类。为此我们生硬的分类,将我国范围内没有主管单位;或虚拟存在的;或挂靠行会及政府机构或单位的;或与行会及政府机构或单位的共建的;或是社群圈层形式;或是网站和自媒体的;或是会议联合共建的;或个人、单位工作室;或课题形式存在的;或工商登记的;或其他的。
前海智库分析员欧耘华先生
提问:你认为前海智库承担这样一个工作是否适合? 前海智库欧耘华:前海智库是一个协作体,是中国高端产业科技研究与发展智库(China high-e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nk tank)简称CHRD,为注册方便,取中国高科技的谐音--前海为名称,取研究与发展的特性定位为智库,主要面向高附加值、高净值、高价值等高端产业。
前海智库前身是全国高协专家委和全国高协战略研究室的部分资源转制而来,在2012年9月由朱畅九老先生倡导发起,是按照平等协作、共同发展的联盟模式,邀约社会力量和聚集专家群体,面向政府部门、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发起设立,共同建立旨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无地域性的社会(产业、经济、科技和文化)性的综合策略研究机构。
前海智库采取综合商社模式建立,定位为交流、对话、协商和传播平台服务。设计核心、紧密、加盟和协作等多个层次;面向政经、产经、财经和工经四大方向;实施课题、平台、服务与传播战略;面向机构企业(管理咨询)、代表委员(提案服务)、投资基金(战略研究)、政府公众(政策协商)等服务。
前海智库采取小机构、大网络、协作化的方式,分领域、产业、方向、项目、课题和地域建立产业专家库,参与建立华夏人物志数据库。我们认为前海智库作为一种平台型辅助智库,应该与其他智库机构能够融通融合与协作,同时智库的核心人才挖掘培养和核心课题方向选择,特别是在政府提案方面,我们均有涉及,应该是可以说在智库的标准上有代表性。
提问:你前海智库做过什么?
前海智库欧耘华:前海智库初期品牌注册和运营机构在深圳前海,面向泛珠三角地区,开展以大前海(深圳)为中心的泛前海经济区(深圳湾区的东莞、惠州、珠海与港澳)可能性预研;定位是推动深圳前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先导区、全球金融创新集聚区、全球跨境交易与离岸金融集散地,中国的曼哈顿,亚太的深圳湾,新丝路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因全球金融不稳定及安全因素等影响,率先探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风险防控方案,提出网元及网元银行的概念。
前海智库关于网元国际化问题,在2014-2015年先后推出五场智库专家论坛和全程新闻整合传播服务,引起二百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据不完全测试,点击率将突破3亿以上。(图为网元货币将成科技创新金融新支点探讨现场,媒划人:赵伟英摄)
前海智库还参与协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交流中心组织的珠海横琴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的调研定位;参与协作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中国人才科学院的课题组,定位天津京津新城中国国际金融人才集聚区项目;参与协作由中央教育科学院举办的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组织,其产学研教育基金校企实训基地专项的前期定位预研;参与协作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信息时代的国学现代化课题;参与协作人民网频道组织、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门支持的大湘南新型工业化转移梯度承接战略课题;参与衡阳南岳天下文化交流中心倡导的大南岳旅游发展和天下南岳文化产业带与高铁经济带前瞻等课题;参与船山智谷国际现代综合服务产业园区的策划运作;参与深圳中国英谷先导区的的策划。
从2014年起,一部分工作重心转向北京,重点依托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与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资源和平台。深圳地区则依托中国生产力金融专业委员会开展,经营上授权法人机构承担。
协作团队分成几个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孵化与创新金融、科技与金融促进融合、智慧城市社区与生态园区地产、新型工业与技术装备(工业4.0)、物联网与互联网金融、生物医疗与生命科学(养老)等等六大领域。与北大青鸟、正威国际、海航集团、中国中铁、容声工业、合创集团等企业机构有交流合作。
同时经主要顾问建议,前海智库还从信息、能源、金融和食品安全等角度参与社会热点讨论。应邀参与多个政策、法律、产业和经济方面的会议讨论。
还参与中国城市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拯救鄂尔多斯”座谈会,会议达成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保护收购资产、发展蒙古源流文化旅游、建设国防军体教育基地和三北生态移民等建议向有关部门呈报。
还配合协办许多公益活动,如:中国问题学研究中心、公民财产保护研究院、北京致公教育研究院、中国协调人机构、京鼎文化思想网等组织的法律座谈会;参与北京华夏文创艺术研究院发起的华夏书院联盟,配合中国书院联盟暨中国国学教育工程计划项目。
发起华夏独立民间智库名录的目的?
前海智库欧耘华:我们展望未来,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能协助政府及社会力量在北京中关村的西部打造中国智谷的产业带、复制转移中关村创新示范模式、在中西部重庆打造中国的创谷、在沿海深圳打造中国的集成创新设计研发基地中国英谷、在江苏连云港打造中国制(智)谷、在内蒙鄂尔多斯打造中国动(运动、动力)谷、在湖南衡阳打造中国慧谷等的过程中,提供我们一点贡献。(赵正谱 闫后起 王家仓
第二篇:德国智库解读“一带一路”战略
德国智库解读“一带一路”战略
2015-05-11 10:15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吴江
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出台后,德国智库通过直接给政府提供咨询、撰写研究报告或简报、接受媒体采访、参加相关的研讨会等方式对这一构想给予了关注。
总体而言,德国智库的专家大都谙熟中国国情,部分专家——比如墨卡托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博天与德国国际政策与安全研究所(又名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亚洲研究小组的研究员高亭亭——精通中文,对中国目前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展开的讨论比较了解,与中国学术界和媒体也经常打交道,他们的观点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出台的背景
从经济角度来看,德国智库专家认为中国旨在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开发新的贸易路线、销售市场和能源渠道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减少对单个国家和市场的依赖,加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
从外交战略角度来看,德国智库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是中国面对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大国外交做出的积极应对。例如,德国国际政策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高亭亭在其研究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出台的具体背景:首先,中国没有参加美国近年来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是中国针对美国“重返亚太”政策而做出的反应;其次,该构想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中国应对2011年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的举措。此外,该构想同时还是对俄罗斯总统普京2011年提出的“欧亚一体化”设想的回应。
评价
德国智库专家大多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持积极肯定的评价。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鲁道尔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中国和欧洲连接在一起,而是旨在建设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跨地区基础建设网络,这一网络包含油气管道、铁路和深海港口等,将是一个长期项目,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建成。中国通过新丝绸之路倡议加大了将其政治和经济抱负转向海外的力度。
高亭亭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绝非空洞而肤浅的辞藻,也不只是一个历史符号的回归,而是凝聚了中国政府长期发展与欧亚邻国关系的努力。一直以来,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将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新的地区优势地位锁定在亚太地区,较少关注中国在其西部邻国的积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标志着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更加自信,并已做好准备,将其影响力扩大到欧亚区域,直达欧洲。
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拉鲁什2014年在接受多家媒体有关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采访时指出,老丝绸之路为人类开启了一个相互理解的时代,新丝绸之路将携手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发展新纪元的开端。此外,新丝绸之路会带来一个比现在更人道的时代,人们不再通过战争来化解冲突,而是通过更紧密的沟通联系来实现共同目标,新丝绸之路有助于构建世界和平新秩序。
面临的挑战
德国智库专家普遍认为地区稳定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高亭亭指出,地区稳定主要涉及两个相互交织的问题:首先是阿富汗不明朗的局势。其次是中亚各国的政治体制无法确保稳定。中国目前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因为新疆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一旦这一地区中有国家爆发安全危机或是政治骚乱,势必会直接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与西部邻国的经济合作并不一定就能提高这些中亚国家的政治稳定度。而且,当地居民对中国在当地的积极作为多持批评态度。这一困境源于中方主要和相关国家的精英阶层进行合作,没能与当地居民建立沟通(例如提供公共产品)。当中亚国家的大多数人不能从中获得好处时,他们就不会长期支持政府和中国的合作,这也会导致合作缺乏合法基础。此外,中国政府在安全政策领域缺乏相应的手段,资金上也无法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提供贷款。要想确保在中亚有所作为,中国政府面临不小的挑战。为此,高亭亭建议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积极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问题,努力打造一条丝绸之路安全带。
对德国和欧洲的影响
德国一些智库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符合德国以及欧洲的利益,为中国与德国以及欧洲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会长桑德施耐德认为,不仅仅是德国对与中国发展贸易感兴趣,兴趣是相互的,中国在实施新丝绸之路项目时也需要德国的支持,以便加深与西方的交流,并应对国内经济领域面临的挑战。
韩博天在为德国外交部专门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的区域理应在经济上持续发展并参与全球交流,不能通过军事派驻或是逐一提供发展援助来实现这一区域的政治稳定。不管是从经济角度看,还是从安全政治角度看,“新丝绸之路”都是中国、德国以及欧洲的首要的共同利益。他建议以后不能只是消极记录中方宣布的外交战略,或是条件反射地予以拒绝,而应该积极利用中国的提议,使之成为双方加深合作的助力器。他指出,欧洲也已出台具有互补性的倡议,例如“欧高亚运输走廊项目”(TRACECA)以及“向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国家间项目”(INOGATE)等。这些项目对德国、欧洲以及中国在中亚和西亚共同开发项目提供了合作的契机。
高亭亭指出,德国和欧洲必须看到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构建力量以及中国在欧亚区域的经济潜力。这就意味着,欧盟不仅需要发展与欧亚地区不同的战略,同时还特别需要与中国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展开对话。为此,她建议欧洲建立长期、专门的中欧丝绸之路对话机制。这一对话机制将在两个方面大有裨益:一方面,这一对话机制将使欧亚这个大区域内的交流更加便捷,目前中方已经成功举行过相关会议,但鲜有欧洲代表参加;另一方面,中国和欧盟可以在对话机制框架内找到能够进行有针对性合作的领域。高亭亭特别指出,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机制化程度已经很高,中欧丝绸之路对话机制不能发展成为中欧之间的又一个抽象的磋商机制,而应拥有具体明晰的目标。双方可以在基础建设领域、农业领域、环保以及城镇化建设方面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她建议欧洲的相关专家积极参与中国的“一轨半外交”或“二轨外交”,这样不仅有利于欧洲专家更好理解中国的相关政策,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欧在中欧丝绸之路对话框架内的正式合作。
第三篇:【智库研究】赵磊:补足“一带一路”的智库短板
【智库研究】赵磊:补足“一带一路”的智库短板
补足“一带一路”的智库短板
引子 “一带一路”,是一路的探索,也是一贯的求知。自“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创办以来,各位论坛专家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近期,中国外文局主办期刊《对外传播》(2016年09期)发表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磊教授对于“一带一路”智库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再次体现了论坛专家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理论支撑所做出的重要努力。
期刊剪影以下为原文重现补足“一带一路”的智库短板 赵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智库建设率先发力,一大批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这其中既有政府的智库群体、企业或高校联合组建的智库,也有民间独立智库,还有独具特色的“网络型智库”,如“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等。但是,“多而不强、有库无智”的问题在“一带一路”领域依然突显,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大家普遍感觉“‘一带一路’的同路人太少”,而且是“越走越少”。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有四大短板:
1、缺乏服务于丝路建设的现代思路,不能总是在考古、历史遗迹以及地理区位上做文章。要站在世界地图面前规划“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有国际化视野和品牌意识。
2、缺乏“全球化”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有一大批具有“狼性”且专注于在全球市场寻求竞争优势和品牌价值的企业,在得之前要学会舍,即要补齐弱项。在一定程度上,软实力是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
3、缺乏标志性项目,有些项目没有“一带一路”也会做,我们要思考哪些项目是真正由“一带一路”孵化出来的标志性项目。
4、缺乏真正的丝路专家与智库,“一带一路”研究的门槛低、都能讲,但真正能抓住痛点、常在路上的专家太少。专家要服务于“一带一路”,而不是与之相反。其中,第四大短板是前三方面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一带一路”的智力支持严重不足。“一带一路”智库建设的三大定位笔者的感受是,“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存在“虚热”的问题,就如同一场春雨后,草原上一夜之间长出的一群蘑菇,个头虽大,都戴着“一带一路”的帽子,但不挺拔,长不成参天大树。就此,“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应有三个基本定位:有利于凝聚学术共识、有利于社会民众认知、有利于完善相关政策。第一,有利于凝聚学术共识,指扎实铺垫“一带一路”的学理基础和话语体系。学术共识需要充分的学术争鸣,需要通过酣畅痛快的头脑风暴,不断提高学术自觉与学术公信力,打造“一带一路”的学术共同体,可持续地培养“一带一路”的专家学者。“一带一路”不是“玄学”,要有基本的学术常识和知识话语体系。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有很多专家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痛批“一带一路”,但问他们什么是“一带一路”,大家各执一词,分歧极大,甚至根本不屑、不关心、不在乎“一带一路”的具体内涵。没有学术共识,如何聚焦发力。第二,有利于社会民众认知,指着眼于壮大“一带一路”的国内外社会主流舆论,发挥智库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鼓励“一带一路”智库运用学术交流、大众传媒等多种手段,增强社会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好感度。在调研中发现,民众甚至企业对“一带一路”十分陌生,有很多企业会直截了当地问:国家提“一带一路”究竟要做什么,当我们把情况讲清楚后,企业会追问:找谁对接,国外有什么赚钱的机会,有没有风险。这种认知,笔者认为就不是“一带一路”思路,这些企业,就不是“一带一路”企业。一句话“有思路才有丝路”,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一带一路”机遇都是在准确认知之后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干出来的。第三,有利于完善相关政策,指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具体咨询建议,开展动态性的科学评估,进行风险以及成效的预测预判。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逐步建立长期跟踪研究的长效机制,重视理论建设和跨学科研究,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与政策的共享平台,为“一带一路”的决策咨询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目前,国内智库大多是论证“一带一路”重要性的,发挥地是“宣讲”的功能,大多数是自说自话、自我陶醉。智库建设要确保决策科学,智库研究绝对不能关注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改革的难点、发展的痛点、事关全局的要点,均是“一带一路”智库的发力重点。总之,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上述三大基本功能,“一带一路”智库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从长远发展而言,“一带一路”智库建设应该有准入“门槛”:一是要真正专注于“一带一路”的学理研究与服务落地实践的智力支持;二是对“一带一路”政策完善产生重要影响,有代表性研究成果;三是培育出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一带一路”专家学者。“一带一路”智库与外宣工作针对“一带一路”的外宣工作,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媒体纷纷成立“一带一路”智库,但在成立之后没有标志性产品内容的输出。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是产品不够,特别是原创性的产品不够。第二是产品的输出不足,没有转化成国际语言。有些新闻媒体在做尝试,甚至对“一带一路”的外宣工作进行专题研究,这是可喜的现象。但问题在于这些机构成立了智库之后,大家在起步阶段基本都是研究沿线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基本情况,或是围绕区域、国别、投资风险做基础性研究。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就是在浪费资源。如果国内研究机构能够共享资源,大家就不需要做低水平重新性工作,而是要做往巨人肩膀上踏一步的事情。现在成立了一些“一带一路”的联盟。这是一个趋势,但目前效力依然有限。我们急需做的是孵化出研究“一带一路”的真正的大家和高端智库。笔者个人感觉这两三年来,真正研究“一带一路”的专家学者不超过二十个,这是不行的。这里所谓的“真正研究”有两个限定标准:第一,你是不是上路了,是不是在中国的相关省份以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进行了长时间段的充分调研。“一带一路”智库的首要标准是真正能够打通“己学”和“彼学”。有些专家知道“己”,有些专家知道“彼”,但真正都打通、了解“己学”和“彼学”的少之又少。第二,所做的研究能真正影响和完善政策,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有实质性帮助。所以笔者认为完善“一带一路”的外宣工作,需要从两点上发力:第一,避免重复建设,共享资源和知识;第二,针对研究人员多但真正意义上的“一带一路”专家太少的现象,应该发挥高校、研究院特别是企业、媒体的力量。有导向性地聚焦“一带一路”研究,在共享知识的基础上共享观点,通过聚智、聚焦,我们的制度性话语权才有可能产生。此外,媒体和学者也要互动。曾经一段时间,学者说“一带一路”不等同于马歇尔计划,但媒体又兴奋地把亚投行比作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就属于思维纠结,没有把问题搞清楚。“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中国人内心得先想清楚。笔者认为“一带一路”不是政治经济学,甚至不是地缘政治学,而是文化经济学。一说到地缘政治学就有人会担心,担心会撬动地缘板块,会让人觉得这背后有大国动机、战略企图,而这是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因此,笔者非常强烈地希望媒体和学者就“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达成共识:它是文化经济学。对内我们可以讲文化自信,对外我们要定义为文明互鉴,合在一起强调“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路径。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要从两个角度解释“一带一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中国人在经济上要共享、共建、共赢,在文化上要引起共鸣,要提供解决全球治理所遇难题的中国思路和中国智慧。严格定义“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经济层次上,强调合作共赢属性。经济内涵应是“一带一路”的优先属性,应始终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的历史性时刻,秉持开放发展理念,对外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内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新举措。“一带一路”首先要“在商言商”,即让中国企业与人民切实享受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的红利,也要使沿线各国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文化层次上,强调文明互鉴属性。文化内涵应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属性。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要意识到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性是沿线各国和谐共存的一种文化价值观。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有利于沿线各国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全球治理层次上,强调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内涵应是“一带一路”的价值属性,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一个大国的国际互动如果只“搭便车”,而不提供公共产品,便容易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不负责的”。公共产品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物质性公共产品、理念性公共产品、制度性公共产品。具体来说,物质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最好是企业、媒体,理念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最好是专家、学者,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最好是政府、智库。当然,每个层次都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合力。“一带一路”对全球治理的理念贡献在于,这一公共产品强调“去中心化”、“非极化”,这是对西方传统理念的超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互联互通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国式哲学思想与价值定位开始备受瞩目。
图1 “一带一路”内涵的三大层次今后,要继续加强“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要鼓励国内智库与沿线相关国家智库以及国际顶级智库进行合作研究。要鼓励国内智库多“上路”,智库的研究成果要接地气,要在“路上”寻找答案,书斋式的研究是不适合“一带一路”建设的。要通过智库建设,实现国际人才的充分共享、国际知识的充分流动、国际理念的充分交流。总之,智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舵手,“一带一路”建设也要避免智库建设的“臃肿虚胖体弱”,要真正打通己学和彼学,要不断夯实中国进步成长的智力支持。同时,要以智库交流推动人文交流,推动沿线国家民众间相互了解和认知,促进民心相通。智谷:要实现“一带一路”的智慧集聚“一带一路”有四大主体资源: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两者如车之两轮,需要同步驱动;学者、专家、智库是第三大主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枢和大脑,要为“一带一路”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而媒体是第四大主体。说是四大主体资源,但显然不只是它们,还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群体、甚至中国的游客,这都属于主体资源。
但现状是四大主体基本上是分散的,相关资源整合严重不足。比如,有很多政府、企业和高校也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但大多数单位只不过是挂一块牌子而已,没有进行实地调研,甚至没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最终很难向社会提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会议很多但大多是“老调重弹”、缺乏新意。而国内主体资源的碎片化必然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接国际资源。要实现联动效应,就要进一步激活主体资源,对接主体资源。进一步的完善建议是,建立“一带一路”的智慧园区,打造中国智谷,这是美国“硅谷模式”的升级版。拿美国来做类比,美国之所以强盛,它的创新是底蕴,基础在于有硅谷等诸多创新平台。研究美国可以发现,产业创新与教育资源、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实现了充分的互联互通。以硅谷为例,没有斯坦福大学可能就没有硅谷,反之亦然。而“一带一路”建设也应如此,聚智才能聚焦。今天,我们的产业园区是相对过剩的。中国几乎每个县都有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但是优质企业是有限的,诸多园区缺乏活力、人气。建议拿西安、乌鲁木齐、福州、南宁、呼和浩特、重庆、大连等杠杆性城市做试点,率先打造“一带一路”的智慧园区。一说园区,要打破传统的理解惯性,即“筑巢引凤”就是吸引好企业、优项目、大投资等,但今天的金凤凰更应该是研究中心、孵化基地和高端智库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不断强调高端智库建设问题,强调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这是趋势,但需求指出的是,“一带一路”的智库定位不仅是研究中国国情与自身对外开放的智库,更是精准研究沿线相关国家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趋势的智库。具体来说,例如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或二连浩特等城市,应鼓励引入或集聚研究蒙古国、俄罗斯远东以及东北亚的智库,这样智慧园区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蒙俄等相关国家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再比如,广西的发力焦点与合作重点应是东盟十国或海丝建设,致力于这一事业的企业、媒体、智库应在南宁等地集聚起来。因为,只有频繁的思维互动才能碰撞出“一带一路”的思想火花,才能孕育出“一带一路”的经济实惠,以及孵化出“一带一路”的人文果实。所谓有思路才有丝路,“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需要这些智慧园区的支撑。其中四大主体资源的互联互通很重要,要让主体资源在智慧园区里充分交流互动,强化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总之,要打造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必须完善“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向全球治理提供“一带一路”的智谷模式。(注:本文系2016中国外文局全国对外传播研究一般课题“善用智库渠道将好‘一带一路’故事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5WWJB06)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ID:sinozh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