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185 2011・05
(中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 组织建设的思考 占金云 摘 要
为不断加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地位分析,揭示目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应对的建议意见。希望对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起到一点启示,更好地为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关键词
新农村 执政能力 基层党组织
作者简介:占金云,安徽繁昌县委党校,讲师,安徽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脱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党史党建。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85-02 党的十七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为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对乡镇和村的工作起领导作用,是党的政策在农村得以贯彻、落实的依靠力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的纽带。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当前全国约有3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而农村基层党组织约占其中的1/4。“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到党的工作大局。只有基础坚实牢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执政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党才能经受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联系群众,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与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是进行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不能脱离这一基本国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农村发展的快与慢,农村稳定不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变成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动,最终
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有效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是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日益加强,显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的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领导对基层党建的认识不够。基层组织建设主要依靠组织部门“单打独斗”,涉农部门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形成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合力。部分乡镇党委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工作存在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创新成效不明显;甚至于有的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和少数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致使对有些工作研究不深入,落实不到位;有些地方存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不紧的问题,就党建抓党建,导致党建工作缺乏有效载体,经济工作缺乏动力和保证。
2.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陈旧、素质能力不够强。由于基层体制原因,村级组织三年一届,有些党员在思想观念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少数党员干部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算”的思想,创新意识不强,对新农村建设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另外,受务工潮流的影响,大部分有胆识,办法多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孩子,在家创业的部分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社会观察 186 2011・05
(中
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上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不强,没有真正发挥带头、带领、带动作用。有的党员干部心中没有长远打算,缺乏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不善于作决策、抓落实,不会抓主要矛盾和问题,不懂得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面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有的政治敏锐性不强,工作预见性和前瞻性不够,特别是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发生的新矛盾、出现的新纠纷,应对的办法和措施不多,在能力素质上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3.办公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到位。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对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政务、电子政务应该是普遍推广与提倡的办公方式,但在基层农村,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很普遍,基层党组织办公和管理的基础设施很差,很多党组织没有电脑、没有传真,甚至连基本的通讯工具都没有,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难。甚至于,还存在部分基层政府无办公地点,党员干部无活动阵地,办公经费更是难得到落实。干部差旅费、电话通讯费和村民代表会议误工补贴等费用无法兑现。村干部下乡安排生产的车费、通讯费也由村干部自己承担,导致村级组织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上面是21世纪,下面是20世纪”,管理手段的不同步,信息交流不快捷,工作效率难提高。
4.为民服务的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基层党组织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农村基层干部运用行政指令安排生产,常常缺乏市场观念,农民的经济利益未见好的成效甚至受到损害,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感降低,有的出现了信任危机。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多的村干部只顾照抄照搬上级文件批示,不注重村情民情而盲目执行导致村民反感抵制,使工作难以开展,在村务公开过程中,摆花架子,玩假数字,避重就轻,对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致使老百姓很不满意。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不足,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农村基
层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我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与时俱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上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离不开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抓好基础,长治久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纽带,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桥梁。基层组织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声誉,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要加强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也要给予重视,充分认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
重要性,并给予大力支持。
2.创立学习型党组织。创立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创新。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力的堡垒,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全体党员干部应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通过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使全体党员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勤奋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遵纪守法、在本职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分子;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党员和群众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和公仆精神的领导核心,真正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目标。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多少制约着基层党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加大财政对基层党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活动室建设,多方筹措争取专项建设资金,确保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有一个活动阵地。活动产所的建设要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文化活动、村支部村委会办公等实际,不能盲目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4.转变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方式。要在服务态度上实现对群众的主动服务,要切实打破一些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于行政命令、开会发文件和下达指示等方式推动工作的思维定式;摒弃那些只愿对上负责、不愿对群众负责、服务上级和领导主动、服务基层和群众消极的错误做法;克服那些认为工作对象已经是市场经济主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基层自治就是基层群众自己的事情,因而消极坐等、无所作为错误倾向,要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基层党组织要通过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引导基层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电子政务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化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总之,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这是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大问题,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就更加稳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社会观察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多次强调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就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央近两年出台的两个“一号文件”,广泛地涉及了“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但是着眼点和角度又有所不同。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解决农业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解决农村问题,是从农村的角度来全面审视和考虑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较多,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政治诸方面与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不和谐现象的主要领域之一。第三,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要求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第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说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我国目前城乡差别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城乡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一次分配差别和二次分配差别。一次分配差别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别和消费水平差别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关系出现过不同的变化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扩大趋势。2004年,城市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的3.2倍。收入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距,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城市居民普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二次分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水、路、电、通讯等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等;三是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就一次分配造成的差别看,农民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缩小。例如,通过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通过提高利用科技的水平,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或者通过就业方式的改变(兼业或者外出务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政策,提供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增加收入,最终还要靠农民个体自身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高额补贴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就二次分配造成的差别看,仅仅靠农民个体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二次分配造成的差别,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投入水平的不同,是政府在财政支出结构上,重点倾向了城市,而农村获得的较少。二次分配的目标和原则,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调节一次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差别,而不是“谁纳税贡献大,谁就要多享受”。如果这个目标和原则实现得不理想,就形成了差别。农民个体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解决二次分配所造成的差别,主要靠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即“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其长远目标和最深刻的含义上讲,对于全面缩小城乡的差别,尤其是二次分配领域方面的差别,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认识
新农村建设不是呼口号、搞运动,也不是搞形式、模式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构思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1、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个趋向”理论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形成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这种剪刀差的存在,是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不得不由农业承担起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所致。农业部门每年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金;一部分作为社会扣除由国家集中使用。也可以这样说,我们以往改革的成本大多是由广大农民来承担的。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的负担也就逐渐加重,农民感受强烈和敏感,“三农”问题也就自然成了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具有深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坚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理论。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一贯方针
“多予”简单地给钱给物是不够的,着眼点是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少取”仅仅是减税免费是不够的,必须从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人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放活”就是要切实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真正还山、还林、还利于民,实现“均山到户、预期到组”的目标。这样农村的生产力就能得到解放,经济就能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要有真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干出来的,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广大基层干部要带领群众从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1、农民增收工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关键。顺昌县是海峡西岸农业特色显著的绿色腹地。要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中国竹子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低产竹林改造,实施科学养竹育竹,培育速生丰产高效毛竹林,做大毛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中国杉木产区核心区的技术优势,打响“中国杉木之乡”品牌。二是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20%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现阶段提出建设新农村,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光是我们提出,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相对来讲规模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起码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表现,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表现。
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村容村貌整治(当然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阶段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那么,新农村究竟“新”在哪?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新”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新”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不必因此背井离乡;三是“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生活和缓,有较强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现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归真,开始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紧扣科学发展时代命题
从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
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从2003年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以来,连续强调了四次。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具有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2002年前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无源之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农村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开支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好,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为它增墨添彩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阻碍。关键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抓好地县两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各部门贯彻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认识;改变单纯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惯性。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全国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
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共需10万把临时塑料座椅,奥运会后,这10万把座椅就派不上用场了。如何处置这些座椅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找到一种生物塑料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生物塑料是一种从特定的细菌中提取出的有用成分合成的。用这种生物塑料加工成的用品,使用完后,只要把它扔到细菌足够多的地方,如臭水沟或垃圾场,其他的细菌就会将其吃掉。它们还可以和别的垃圾一起回收堆放,在堆放中会慢慢消失。请回答:奥运会座椅难题的成功解决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要有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农廉
农廉”全称叫“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针对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奉公,促使他们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
“农廉”工作有一项机制叫“四三工作机制”。具体是指四个三,即:“构建三大平台、创新三项制度、打造三个窗口、开展三项整治”。
(一)构建三大平台,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的反腐倡廉教育。要从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出发,着力建立和巩固反腐倡廉教育阵地,积极依托市县乡三级党校,构建重点面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集中性教育平台;积极依托支部党员活动室,构建针对农村基层普通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平台;推进廉政文化大院(广场)建设,构建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辐射性教育平台。要立足三大平台,不断创新和丰富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教育,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创新三项制度,有效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行为。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实际,着眼于解决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规定不严格、执行不自觉、监督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建立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双创”制度、农村基层干部勤廉“双述”制度和农村集体资金财账“双代”三项制度,增强党的先进性,加强监督的实效性,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三)打造三个窗口,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全市各乡(镇、办)要针对农村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到位、不全面以及群众办事难等问题,大胆探索创新,建立完善“集中公开窗口”、“政务服务窗口”、“信访投诉窗口”三位一体的新型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群众。
(四)开展三项整治,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任务落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典型案件,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十六大报告指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稳定压倒一切
C.以改革促进发展
D.以发展保障稳定 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做工作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
B.看问题一定要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应坚持()A.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首位,效益服从速度 B.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尽快增长速度 C.速度与效益并重,两者都应放在第一位
D.速度与效益完全一致,二者是一个问题 4.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C.唯物主义经验论的D.客观唯心主义的 5.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 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7.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指()A.真理就是谬误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8.2001年10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段话主要说明()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目前我国的根本任务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应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来抓
9.有关财政,错误的说法是()A.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B.财政投资的多少和分配于不同部门直接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产业结构 C.根据财政收入的划分,债务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
D.财政政策的目标体现出简明,集中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10.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种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 B.犯罪表示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21.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表示 D.不构成犯罪 22.法与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A.相互渗透
B.相辅相成
C.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23.某公民死亡后,其中某一文学作品根据著作法的规定()A.该作品的修改权由其继承人所有
B.B.该作品的修改权由国家所有
C.该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法律规定的保护期内,由其继承人所有 D.该作品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经过50年后将不受保护
24.细化决策方案主要包括制定工作程序、安排工作次序和()三方面
A.配置工作人员
B.计算工作时间
C.划清工作职责
D.授予工作权限 25.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A.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B.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C.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实现小康 26.撰写交流信息的通知,要做到()A.不必予以评论,也无需阐发意义和目的 B.必须有明确的政策依据
C.说明制发的意义
D.侧重叙事,在叙事基础上阐明道理 27.注册商标每次续展有效期为()年
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28.公文的主体部分是()A.标题
B.正文
C.作者
D.印章或签署 29.领导者在公文正体上签注姓名、日期的活动是()A.签发
B.签署
C.签具
D.会签 30.根据文件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A.收文、发文
B.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C.通用公文、专业公文
D.本机关制发的和内部使用的公文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1.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能够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包括()A.中央政府
B.省级地方政府
C.市(地)级地方政府 D.财政部
2.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表现在()A.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B.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C.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E.既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又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4.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是因为()A.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 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E.促使人们从社会历史的“盲目必然性”向“为我的必然性”转变
5.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A.对肯定的否定
B.对否定的否定 C.否定之否定
D.否定
6.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功能是()A.团结的功能
B.沟通的功能
C.协调的功能
D.学习的功能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有()A.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B.保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C.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D.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 8.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是指()A.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
B.有效地协调各方的工作 C.及时处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D.找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9.下列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限为1年的有()A.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B.寄存物被丢失或损坏的 C.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D.法人的名称权受到侵害的 10.犯罪首要分子是指()A.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B.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C.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D.积极参加聚众犯罪的 11.依《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住所是指()A.公民户籍所在地
B.公民的经常居住地 C.公民的实际滞留地
D.公民的居所地 12.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的说法,正确的有()A.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 B.对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时,应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D.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5年以下 13.行贿罪的主体可以是()A.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
B.国家工作人员 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D.人民团体 14.单位犯罪的“单位”是指()A.公司
B.企事业单位
C.机关
D.团体 15.下列原则中,()属于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A.自动保护原则
B.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C.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
D.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 16.合同一旦订立,便有自己的表现形式,主要有()A.口头形式
B.书面形式
C.特殊书面形式
D.默示形式 17.债的履行原则包括()A.实际履行原则
B.适当履行原则
C.协作履行原则
D.协商履行原则 18.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有()A.回避价格风险的功能
B.投机的功能
C.形成合理价格的功能
D.有利于市场供求和价格的稳定 19.公务员考核等次有()A.优秀
B.称职
C.基本称职
D.不称职
20.同以往我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相比较,我国当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是()A.强调国家公务员政治中立
B.建立新陈代谢机制 C.增强激励竞争机制
D.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1.下列有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B.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理 C.只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不对抽象行为进行审查
D.原则上只作合法性审查,不作合理性审查
22.用印时应加以注意的事项有()A.原则上以谁的名义制发公文,就用谁的印章
B.印章应盖在成文日期上方,并注意上不压正文,下不压日期 C.代章时应标明“代章”字样
D.印前须经批准的,不经规定领导者签发的公文一律不予用印 23.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有()A.焚毁
B.重新制成纸浆
C.掩埋
D.清洗消磁 24.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A.标题
B.文头
C.正文
D.主题词 25.以下关于简报的说法正确的有()A.在末页下端用两条平行线可作简报报尾的标志
B.不应将正文公文以简报的形式发表
C.简报印有报头,位于第一页正上方,约占全页1/3或1/4左右 D.简报是机关用以撰写重要公文的基础材料之一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题1分,共10分。)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价值则是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量。()2.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就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在电脑操作过程中,扩展名为EXE、COM、BAT的三种文件均可直接执行。()4.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中的“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5.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每届任期5年。()6.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或因工作特殊的需要,也应当按照有关程序逐级提拔。()7.行政违法是行政相对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构成犯罪的行为。()8.全国总工会是政府机构之一。()9.档案主要是从公文转化而来,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公文。()10.综合性总结报告是总结一个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实践经验。()1.A 2.C
3.B
4.B
5.B
6.A 7.B 8.C
9.C
10.D 11.B
12.D 13.C 14.D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B
22.C
23.C
25.C 26.A 27.B
28.B
29.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ABDE 5.ABCD 6.ABC 7.ACD 8.AB 9.ABC 10.AC 11.AB 12.ABCD 13.ABCD 14.ABCD 15.BCD 16.ABC 17.ABC 18.ACD 19.ABD 20.BC 21.ACD 22.ACD 23.ABD 24.ACD 25.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4.B 30.A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的几点建议
总
结
参考文献3 3 4 4 5 6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关键词:新农村
发展
和谐 正文: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32%。所以说,怎样又好又快的发展好农村,怎样才能使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已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党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 2 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 3 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 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做好的的一些事情为: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 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3、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用现代手持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选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总结: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民的现在需求,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只有深入到农民的民心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农村的新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生,尤其象我们这些农林院校的更应该时刻关注农业方面的问题,加大对农村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3]温家宝:《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02月20日中国新闻网.[4]《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02月21日中国农业信息网.[5]刘韶军 许述礼《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州建设杂志 2008年第十期.[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文章来源:云南省德宏瑞丽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