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但理财投资、委托贷款的规模不断增长,这部分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有所增强。
截至9月1日,沪深两市2537家A股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报已披露完毕。根据金融数据终端同花顺统计,2537家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6911.54亿元,同比增长6.4%;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662.46亿元,同比增长10.13%。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样一份答卷成绩看似不俗。然而,细读报表可以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毛利率不高,但理财投资、委托贷款的规模不断增长,这部分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有所增强。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热情持续升温
从投资楼市、股市到购买理财产品、发放委托贷款,上市公司运用闲置自有资金或闲置募集资金投资已不算新鲜。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2年,上市公司中有268家累计购买理财产品1922款,合计金额1565.1亿元;2013年,有5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5592款产品,合计金额4271.69亿元;而仅仅2014年上半年,已有708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8779款产品,合计金额达6158.98亿元。可见,上市公司理财的热情在持续升温。
上市公司斥巨资购买理财产品,给公司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取得非经常性损益(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等)583.82亿元,占净利润的比重为4.61%。
从具体公司来看,一些公司购买理财获得的收益占整个公司净利润比重较大。蒙发利(002614)是按摩器的龙头企业,其半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523万元,同比增幅约92.51%。净利润高速增长的背后,原因在于:公司目前委托理财金额总计8.1亿元,报告期实现收益约2423万元,这相当于上半年净利润的44%。反观蒙发利承诺投资的两个实体项目尚未完成,投资进度分别为65.26%和6.61%。
另外,部分公司购买理财收益,帮助公司减少亏损。传统的白酒行业步入下行通道,以酒鬼酒(000799)为例,其半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447万元,公司持有委托理财金额2.54亿元,报告期投资收益277.37万元,一定程度上抵补了公司的亏损。
同花顺分析师裴晗表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收益,在会计处理上列入“投资收益”科目。“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不断上升,有助于公司净利润增加或扭亏为盈。
近年来,宏观经济整体趋紧,实体经济收益下滑,“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一般都稳定在5%左右,且风险较小。在风险和收益综合权衡之下,上市公司青睐理财产品不难理解。”裴晗说。
过度投资理财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也可能蕴含风险
上一轮新股发行自2009年6月重启后,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今年8月31日,沪深交易所新上市公司957家,其中858家超募,超募资金4744.89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净额43.16%。一方面看,在募集资金闲置、暂时无实业可投时进行现金管理,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手握资金,越来越热衷购买理财产品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属于产业资本,其之所以能够上市融资以及再融资,在于有投资者认可的募投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为实体经济层面。一些上市公司热衷于投资理财而不是做好主营业务,其给出的解释是,实业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为美化报表、维持二级市场股价不得已而为之。
短期来看,上市公司热衷于理财投资,可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但长期来看,过度的理财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掩盖了企业业绩下滑的事实。更严重的是,上市公司募资后,放缓或停止原来的投资项目,用大量闲钱去买理财产品,有严重不务正业的嫌疑,应引起监管层的重视。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今年曾在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指出,有些上市公司用富余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实际上有放高利贷的嫌疑。一些理财产品层层加水、环环加码,直接抬高了融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兑付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潜在风险正不断加大。特别是近期央行出台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称,要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一旦刚性兑付被打破,就不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资金可能会血本全无,其中潜在的风险不可小觑。
在政策层面上,证监会2012年12月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简称《指引》),对闲置募集资金投向给出了规定:“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其投资的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
(二)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指引》对募集资金进行理财做了限制,旨在控制风险。
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上市公司主要投向是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但相当一部分都是浮动收益类,预期收益率并不代表实际收益率。而投资于信托和基金的委托理财,可能蕴含的风险会更大。(记者 朱家顺 李彤)
快评:挣快钱懒钱上瘾更“伤身”
为啥上市公司纷纷“不务正业”爱上理财?“趋利避害”“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本性。一方面理财产品收益稳定,赚钱容易;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利润低,赚钱辛苦。
民间早有“做企业就是给银行打工”的说法。由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利润低,而银行等金融行业利润高,一些做实体经济的上市公司有钱了也不愿再投回实体经济,而是投向金融体系,借助银行理财等赚“快钱”赚“懒钱”。这些上市公司实际上加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剥削”实体经济的队伍,进一步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而本已处于弱势的未上市中小企业做实体经济就更难了,出现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并不违背商业规则,问题的关键是银行业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利润。数据显示,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8%,而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8.6%。
因此,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当前,一批民营银行已获批筹建。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打破垄断,让利润回归合理区间,真正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让苦心经营实体经济的企业获得应有回报。如此,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