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定稿]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0]13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请《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遵照执行。银监会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本《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请各银监局将本《指引》 转发至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七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 本指引的目的在于,明确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时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以及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和监管要求。
本指引所称的内部模型(或模型)指商业银行用于计量市场风险资本的风险价值(VaR)模型。
本指引所要求的市场风险资本计量范围包括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等四大类别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结构外汇敞口不在计算范围之内。
商业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产生的交易活动,应按其性质计入交易账户,并按本指引的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第四条 任何拟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的商业银行,都必须向监管机构提出申请,并取得监管机构的书面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 风险因素
第五条 内部模型在计量不同类别市场风险时,必须包含足够的、能够准确反映可能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暴露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风险因素。
四大类别市场风险所包含的风险因素应分别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一)利率风险。
1.每一种计价货币的利率所对应的一系列风险因素都应包含在内部模型中。
2.商业银行应采用业内普遍接受的方法构建内部模型中的收益率曲线。该收益率曲线应划分为不同的到期时间,以反映收益率的波动性沿到期时间的变化;每一个到期时间都应对应一个风险因素。
3.对于主要货币和主要市场的利率变化所产生的较大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应采用至少六个风险因素构建收益率曲线。风险因素的数量应最终由商业银行交易策略的复杂程度决定。
4.风险因素必须能反映主要的利差风险。
(二)股票风险。
1.内部模型须包含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每一个较大头寸股票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2.对每一个股票市场,内部模型中至少须包含一个用于反映股价变动的综合市场风险因素(如股指)。投资于个股或行业股指的头寸可表述为与该综合市场风险因素相对应的“beta等值”。
3.监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在内部模型中采用市场的不同行业所对应风险因素,如制造业、周期性及非周期性行业等;最审慎的做法是对每支股票的波动性都设立风险因素。
4.对于一个给定的市场,建模技术的特点及复杂程度应与商业银行对该市场的风险暴露以及个股的集中度相匹配。
(三)汇率风险。
内部模型中须包含与其所持有的每一种风险暴露较大的外币(包括黄金)与本币汇率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四)商品风险。
1.内部模型中须包含与商业银行持有的每一个较大商品头寸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2.对于以商品为基础的金融工具头寸相对有限的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简化的风险因素界定方法。即,每一种银行有风险暴露的商品价格都有一个对应的风险因素;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商品头寸较小,也可采用一个风险因素作为一系列相关商品的风险因素。
3.对于交易比较活跃的商品,内部模型必须考虑衍生品头寸(如持有远期、掉期)和实物商品之间“便利性收益率”的不同。
第六条 内部模型应包含能有效反映与上述四大类别市场风险相关的期权性风险、基准风险和相关性风险等风险因素。
第七条 原则上,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定价和估值模型中的风险因素都应包含在内部模型中。如未包含,则应说明其合理性。
第三章 定性要求
第八条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市场风险管理的一般性要求,并符合本章其他条款规定的定性要求。
第九条 商业银行运用内部模型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必须与其日常市场风险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资本计量必须基于日常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而非针对市场风险资本计算特别改进过的模型。
(二)模型必须完全融入商业银行的日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并作为提交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报告的基础。模型结果应作为市场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风险计量系统应与交易限额结合使用。交易限额与模型的联系应该保持一致,并被高级管理层所理解。
第十条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必须积极参与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将风险管理作为业务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提供相应的资源。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每日报告必须由一定层级的管理人员审阅,且该管理人员必须有足够授权强制减少单个交易员的头寸和整个银行的风险暴露。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必须设有独立于业务部门并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该风险管理部门应负责设计和实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每日编制并分析基于风险计量模型的输出结果的报告,负责模型验证。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在交易、风险控制、审计和后台工作中使用复杂模型的员工。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本指引的相关要求定期进行压力测试。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的相关要求对内部模型进行验证。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过程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必须涵盖业务部门行为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行为,并且由具有适当资格并独立于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
第十六条 在内部模型被批准之前,商业银行应实施包括返回检验在内的模型验证。当推出新技术和最优做法时,商业银行应及时跟进这些技术和做法。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足够支持其内部模型运行的信息系统。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内部模型必须足够文档化。相关的文档应该具备足够的细节,使监管机构可清晰了解内部模型如何运作。
第四章 定量标准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进行市场风险资本计算时必须遵守本指引所规定的最低定量标准。
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任何能够反映其所有主要风险的模型方法,例如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等。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必须至少每个交易日计算一次风险价值,使用单尾、99%的置信区间。第二十一条 计算风险价值时,商业银行使用的持有期应为10个交易日。
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更短的持有期并将结果转换为10天的持有期(如时间平方根法)。但商业银行必须向监管机构证明此种方法的合理性。
第二十二条 计算风险价值采用的观察期长度必须最少为一年(或250个交易日)。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必须确保用于内部模型的数据的可靠性.在无法取得可靠数据时,可使用替代数据或其他合理的风险价值计量技术。商业银行必须能够证明所使用技术的合理性,并且不会实质性地低估风险。
如果使用加权法或其他类似方法处理历史数据,有效观察期至少为一年。即当采用加权法时,历史数据点的加权平均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使用加权法计算风险价值时,商业银行可不完全满足上述要求,但计算出的资本要求不得低于按上述要求计算的结果。
商业银行必须至少每月更新一次数据集。如果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动使商业银行必须更频繁地更新才能确保风险价值模型数据的审慎性,则必须提高更新频率。
第二十四条 在上述风险价值计算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当选用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连续的12个月(如2007年至2008年次贷危机等)作为显著金融压力情景,使用经过该期间历史数据校准后的数据,输入风险价值模型,对其现有的资产组合计算压力风险价值(SVAR)。
压力风险价值应该至少每周计算一次。
商业银行选用的连续12个月的压力期间应与其资产组合相关,并经监管机构认可。
第五章 压力测试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应进行相应的压力测试。
商业银行应当识别可能会对其交易账户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进行压力测试所用的压力情景应涵盖可能会令其交易账户组合产生重大损失,或会引致风险事前或事后管理相当困难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应包括各种主要风险类别中的低概率事件。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具备按日实施压力测试的能力。同时,应定期评估压力情况下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压力测试所揭示的主要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应予以特别关注,若压力测试显示本行受某种特定情景的负面影响明显,应当通过降低风险暴露或分配更多资本的方式进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应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
压力测试方案必须重点关注如下内容:集中度风险、压力市场条件下的市场非流动性、单一走势市场、事件风险、非线性产品以及内部模型可能无法适当反映的其他风险。
压力测试方案应得到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并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压力测试结果应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报告,同时应在制定市场风险政策及评估资本充足程度时予以考虑。
第二十八条 压力测试应同时具有定量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应明确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的压力情况,并能够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定性标准应强调压力测试目标是评估本行资本吸纳潜在大额亏损的能力,以及寻求本行可以采取的减低风险及保存资本的措施。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选择运用最适合其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的压力测试技术,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持仓总量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确定情景测试的具体内容,并涵盖不同的严竣程度。压力情景依其性质可以分为:
(一)无须银行模拟的监管要求情景。商业银行应报告其每季度5个最大单日损失的信息供监管机构审查。损失信息应与其内部计量系统计算出的资本水平相对比。
(二)要求银行模拟的历史情景.商业银行应根据其交易组合特性,审慎地选择以往的金融市场重大事件(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作为模拟的压力测试情景,并向监管机构报告结果。
(三)商业银行自行设计的反映交易组合特性的情景。商业银行应自行设计压力测试情景,从资产组合特性出发,识别出最不利的情况(如油价剧烈变动等)。商业银行应向监管机构说明其用以识别和执行此情景的方法,并说明该情景引发的结果。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制订完备流程以实施全面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有关流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分析交易组合的性质及其业务所在的外部环境,以确定应在压力情况下测试的主要风险因素;设计适合交易组合的压力测试,包括可能的压力事件及情况的具体说明;以文件形式记录压力测试所用的假设及如何得出有关的假设;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分析压力测试结果以确定较容易受影响的环节及潜在风险;向高级管理层及有关管理人员报告压力测试结果;决定应采取的适当补救措施,以应对压力测试发现的潜在风险;向董事会报告有关压力测试结果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交易组合特性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定期审核压力测试方案,评估压力测试所使用的基本假设是否仍然有效。
审核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压力测试程序的文件记录是否足够;压力测试是否融入日常风险管理;压力测试程序的核准过程,包括其后作出重大修改的授权;压力测试方案涵盖的风险因素;进行压力测试所用持仓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核实进行压力测试所用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 返回检验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将每日的损益数据与内部模型产生的风险价值数据比较,进行返回检验。
返回检验的结果用于确定市场风险资本计算的附加因子。
第三十四条 内部模型的返回检验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一)商业银行内部需每日计算基于T-1日头寸的风险价值与T日的损益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损失超过风险价值则称为发生一次突破。
(二)上述风险价值的持有期为一天,置信区间、计算方法以及使用的历史数据期限等参数应与使用内部模型法计提市场风险资本时所使用的参数保持一致。
(三)突破的统计方法采用简单突破法,即每季度末统计过去250个工作日的返回检验结果中总计发生的突破次数。
(四)商业银行向监管机构申请实施内部模型法时,应建立返回检验流程,并积累至少一年的返回检验结果数据。
第三十五条 存档和报告
(一)返回检验过程及结果需要建立完整的书面文档记录,以供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外部审计、监管机构查阅使用。
(二)返回检验突破事件发生后,应及时书面报告商业银行内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层成员。
(三)商业银行正式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后,需每季度将过去250个工作日的返回检验报告提交监管机构。
第三十六条 按照过去250个工作日的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其结果可分为绿区、黄区和红区三个区域。
(一)绿区,包括0至4次突破事件。绿区代表返回检验结果并未显示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存在问题。
(二)黄区,包括5至9次突破事件。黄区表示返回检验结果反映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可能存在问题,但有关结论并不确定,因此,模型是准确或不准确均有可能。一般来说,随着出现突破事件的次数由5次增加至9次,模型不准确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三)红区,包括10次或以上的突破事件。红区表示返回检验结果反映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极大。
第七章 特定风险
第三十七条 只有当商业银行满足本指引规定的定性和定量要求,并同时满足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时,才可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如不能完全满足,则应使用标准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
第三十八条 内部模型必须包含能反映所有引起价格风险的重要因素,并且可对市场状况和交易组合变化做出反应。具体而言,内部模型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可解释交易组合的历史价格变化。
(二)可反映集中度风险。
(三)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保持稳健。
(四)可反映与标的相关的基差风险。
(五)已通过返回检验验证。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内部模型法或标准法分别计量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的特定市场风险资本。
第四十条 内部模型必须保守地估计由流动性较差或价格透明度有限的头寸带来的风险。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使用的内部模型应能覆盖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若不能覆盖,则应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独立计算其额外资本要求。
第八章 资本要求
第四十二条 使用内部模型法的商业银行,其最低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为一般风险价值项与压力风险价值项之和。
不能满足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商业银行还需按标准法计算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并足额计提资本。
第四十三条 一般风险价值项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一)根据内部模型计算的上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
(二)最近60个交易日风险价值的平均值乘以乘数因子。
第四十四条 上述乘数因子是最小乘数和附加因子的和,最小乘数是3。第四十五条 附加因子由监管机构根据返回检验的突破次数确定。
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合理说明其使用的模型基本稳健,以及突破事件只属暂时性质,则监管机构可以决定不将该突破事件计入突破次数。
当金融市场发生实质性的制度转变时,市场数据的波动与相关系数的重大变化可能引发短时间内的大量突破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可要求商业银行尽快把制度转变的因素纳入其内部模型,这一过程中可暂不调高附加因子。
第四十六条 压力风险价值项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一)根据内部模型计算的上一交易日的压力风险价值。
(二)最近60个交易日压力风险价值的平均值乘以3。
第九章 监管措施
第四十七条 监管机构经审核同意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应进行书面批准,书面批准中应确定用内部模型结果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的附加因子。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获准使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后,应每季度向监管机构报告内部模型的运行情况。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模型方法、内容及覆盖面的重大变化;本期返回检验的结果;信息系统及管理层的重大变化;与市场风险有关的新业务开展情况等。
返回检验结果可能导致附加因子调整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季度报告中做出专门说明。
监管机构应基于季度报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附加因子,并及时书面通知商业银行。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对内部模型进行模型验证后,应向监管机构报告验证结果。
监管机构应及时评估商业银行的模型验证报告,必要时,应对商业银行内部模型进行外部验证。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原则上应在并表的基础上建立内部模型。确实存在资本流动及法律等障碍无法实施并表管理的,经监管机构批准,商业银行可不将此类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第五十一条 内部模型尚未覆盖本行所有市场风险类别的,商业银行可以申请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的混合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即,对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分别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算各自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后进行简单相加汇总。
商业银行内部模型尚未涵盖代客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的,应按标准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申请使用混合法时,不得对同一风险类别使用两种方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同时,应制定明确的向全面内部模型法过渡的时间表。由于外汇管制等原因导致的例外情况,应事先经监管机构批准。
监管机构应根据商业银行实际市场风险暴露的分布情况及总体风险管理水平决定是否允许商业银行采用混合法。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返回检验结果出现10次以上的突破后,应立即报告监管机构。
监管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督促商业银行进行整改纠正,并开始设立半年的观测期。如果在观测期内商业银行不能进行有效的整改纠正,则监管机构应责令商业银行返回使用标准法。
第五十三条 获准使用内部模型法的商业银行,未经批准,不得返回使用标准法。
获准使用混合法的商业银行,对于已采用内部模型法的市场风险类别,未经批准,不得返回使用标准法。
商业银行经批准或被监管机构责令返回使用标准法后,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使用内部模型法。
第五十四条 监管机构应采用走访、现场检查以及聘请专业机构(人员)等方式,全面评估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申请。
通过外包途径开发、维护内部模型的商业银行,必须有适当的方式,保证提供监管机构全面评估所需的信息。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附件1和附件2为本指引的组成部分。第五十六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关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规则自获得银监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
附件:
1.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标准法
2.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分区及资本附加因子的对应关系
附件1:
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标准法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的债券(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可转让存款证、不可转换优先股及按照债券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包括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两部分。
1.特定风险。
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按以下五个等级逐渐增加:
政府证券:
0.0%
合格证券:
(1)剩余期限为不超过6个月:
0.25%
(2)剩余期限为6个月至24个月:
1.00%
(3)剩余期限为24个月以上:
1.60%
其他证券:
8.00%
2.一般市场风险。
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每时段内加权多头和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所对应的垂直资本要求。
(2)不同时段间加权多头和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向资本要求。
(3)交易账户的加权净多头或净空头头寸所对应的资本要求。
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计算采用到期日法。时段的划分和各时段的风险权重见表一,时区的划分和匹配的风险权重见表二。
第一,各时段的头寸乘以相应的风险权重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头寸。
第二,各时段的加权多、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10%得出垂直资本要求。
第三,各时段的加权多头头寸和加权空头头寸进行抵消得出各个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将在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之间的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表二所列的第一组权重得出各个时区内的横向资本要求。
第四,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各时区加权头寸净额;每两个时区加权头寸净额之间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表二所列的第二组权重得出时区间的横向资本要求。
第五,各时期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整个交易账户的加权净多头或空头头寸所对应的资本要求。
表一:时段和权重
┌──────────┬──────────┬──────┬─────────┐ │息票利率不小于3% │息票利率小于3 % │风险权重 │假定的收益变化 │ ├──────────┼──────────┼──────┼─────────┤ │不长于1个月 │不长于1个月 │0.00 % │1.00 │ ├──────────┼──────────┼──────┼─────────┤ │1至3个月 │1至3个月 │0.20 % │1.00 │ ├──────────┼──────────┼──────┼─────────┤ │3至6个月 │3至6个月 │0.40 % │1.00 │ ├──────────┼──────────┼──────┼─────────┤ │6至12个月 │6至12个月 │ 0.70 % │1.00 │ ├──────────┼──────────┼──────┼─────────┤ │1至2年 │1.0至1.9年 │ 1.25 % │0.90 │ ├──────────┼──────────┼──────┼─────────┤ │2至3年 │1.9至2.8 年 │1.75 % │ 0.80 │ ├──────────┼──────────┼──────┼─────────┤ │3至4年 │2.8 至3.6 年 │2.25 % │0.75 │ ├──────────┼──────────┼──────┼─────────┤ │4至5年 │3.6 至4.3 年 │2.75 % │0.75 │ ├──────────┼──────────┼──────┼─────────┤ │5至7年 │4.3 至5.7 年 │3.25 % │0.70 │ ├──────────┼──────────┼──────┼─────────┤ │7至10年 │5.7 至7.3 年 │3.75 % │0.65 │ ├──────────┼──────────┼──────┼─────────┤ │10至15年 │7.3 至9.3 年 │4.50 % │0.60 │ ├──────────┼──────────┼──────┼─────────┤ │15至20年 │9.3 至10.6 年 │5.25 % │0.60 │ ├──────────┼──────────┼──────┼─────────┤ │20年以上 │10.6 至12 年 │6.00 % │0.60 │ ├──────────┼──────────┼──────┼─────────┤ │ │12 至20 年 │8.00 % │0.60 │ ├──────────┼──────────┼──────┼─────────┤ │ │20 年以上 │12.50 % │0.60 │ └──────────┴──────────┴──────┴─────────┘ 表二:时区和权重
┌─────┬──────────────┬─────┬─────┬──────┐ │时区 │ 时段 │同一区内 │相邻区之间│1区和3区之间│ │ ├──────┬───────┼─────┼─────┼──────┤ │ │息票利率小于3%│ 息票利率小于3% │ │ │ │ ├─────┼──────┼───────┼─────┼─────┼──────┤ │1区 │0-1 个月 │0-1 个月 │40% │ 40% │100% │ │ ├──────┼───────┤ │ │ │ │ │1 至3 个月 │1 至3 个月 │ │ 40% │ │ │ ├──────┼───────┤ │ │ │ │ │3 至6 个月 │3 至6 个月 │ │ │ │ │ ├──────┼───────┤ │ │ │ │ │6 至12 个月 │6 至12 个月 │ │ │ │ ├─────┼──────┼───────┼─────┤ │ │ │2区 │1至2 年 │1.0 至1.9年 │30% │ │ │ │ ├──────┼───────┤ │ │ │ │ │2 至3 年 │1.9 至2.8年 │ │ │ │ │ ├──────┼───────┤ │ │ │ │ │3 至4 年 │2.8 至3.6年 │ │ │ │ │ │ │ │ │ │ │ ├─────┼──────┼───────┼─────┤ │ │ │3区 │4 至5 年 │3.6 至4.3年 │30% │ │ │ │ ├──────┼───────┤ │ │ │ │ │5 至7 年 │4.3 至5.7年 │ │ │ │ │ ├──────┼───────┤ │ │ │ │ │7 至10 年 │5.7 至7.3年 │ │ │ │ │ ├──────┼───────┤ │ │ │ │ │10 至15 年 │7.3 至9.3年 │ │ │ │ │ ├──────┼───────┤ │ │ │ │ │15 至20 年 │9.3 至10.6 年 │ │ │ │ │ ├──────┼───────┤ │ │ │ │ │20年以上 │10.6 至12年 │ │ │ │ └─────┴──────┴───────┴─────┴─────┴──────┘
3.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
利率衍生工具包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衍生工具合约及资产负债表外工具,如: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掉期及交叉货币掉期合约、利率期权及远期外汇头寸。债券衍生工具包括债券期货和债券期权。
上述衍生工具应转换为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利率和货币掉期、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利率期货及利率指数期货不必计算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如果期货合约的基础工具债券或代表债券组合的指数,则应根据发行人的信用风险计算特定风险资本要求。
二、股票风险
股票风险是指交易账户中股票及股票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其中股票是指按照股票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所有金融工具,包括普通股(不考虑是否具有投票权)、可转换债券和买卖股票的承诺。
1.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
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股票头寸绝对值之和乘以8%后所得各项数值之和。一般市场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股票净头寸(取绝对值)乘以8% 后所得各项数值之和。
2.股票衍生工具。
包括股票和股票指数的远期、期货及掉期合约。
衍生工具要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
三、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外汇(包括黄金)及外汇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
1.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总净敞口头寸乘以8%。
总净敞口头寸等于以下两项之和:
(1)外币资产组合(不包括黄金)的净多头头寸之和(净头寸为多头的所有币种的净头寸之和)与净空头头寸之和(净头寸为空头的所有币种的净头寸之和的绝对值)中的较大者。
(2)黄金的净头寸。
2.外汇衍生工具要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方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四、商品风险
适用于商品、商品远期、商品期货、商品掉期。
本指引所称的商品是指在或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实物产品,如:贵金属(不包括黄金)、农产品和矿物(包括石油)等。
1.商品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等于以下两项之和:
(1)各项商品净头寸的绝对值之和乘以15 %。
(2)各项商品总头寸(多头头寸加上空头头寸的绝对值)之和乘以3%。
2.商品衍生工具要转换成名义商品,并按上述方法计算资本要求。
五、期权风险
1.只购买期权的商业银行适用简易的计算方法。
(1)对于现货多头和看跌期权多头或现货空头和看涨期权多头,资本要求等于期权合约对应的基础工具的市场价值乘以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比率之和,再减去期权溢价。资本要求最低为零。
(2)对于看涨期权多头或看跌期权多头,资本要求等于基础工具的市场价值乘以该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比率之和与期权的市场价值两者中的较小者。
(3)基础工具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按下表计算:
┌───────────────────┬────────┬────────────┐
│基础工具 │特定风险比率 │一般市场风险比率 │ ├──────────────────┼────────┼────────────┤ │债券: │ │表一规定的风险权重,按照│ │政府 │ 0.00 │剩余期限(固定利率)或下│ │合格(剩余期限): │ │次重定利率日(浮动利率)│ │剩余期限为6个月或以下 │0.25 │来计算。│ │剩余期限为6个月以上至24个月 │1.00 │ │ │剩余期限为24个月以上 │1.60 │ │ │其他 │8.00 │ │ │利率 │0.00 │ │ ├──────────────────┼────────┼────────────┤ │股票 │8.00 │8.00 │ ├──────────────────┼────────┼────────────┤ │外汇 │0.00 │8.00 │ ├──────────────────┼────────┼────────────┤ │商品 │0.00 │15.00 │ └──────────────────┴────────┴────────────┘
2.卖出期权的商业银行适用于得尔塔+(Delta-plus)方法。
得尔塔+方法计算的资本要求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期权基础工具的市值乘以该期权的得尔塔值得到得尔塔加权期权头寸,然后将得尔塔加权头寸加入到基础工具的头寸中计算资本要求。
(2)伽马(Gamma)风险的资本要求。
伽马效应值=0.5×gamma×VU
其中:
基础工具为债券时:VU=基础工具市值×表一中相应时段的风险权重;
基础工具为利率时:VU=基础工具市值×表一中相应时段的假定的收益变化;
基础工具为股票、股指、外汇与黄金时:VU=基础工具市值×8%;
基础工具商品期权:VU=基础工具市值×15%。
同一基础工具每项期权对应的伽马效应值相加得出每一基础工具的净伽马效应值。若基础工具的净伽马效应值为负值,则伽马风险的资本要求总额等于这些净伽马效应值的绝对值之和。
(3)维加(vega)风险的资本要求。
基础工具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25%-该基础工具波动率)×该基础工具的各项期权的维加值之和│
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总额,等于各项基础工具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之和。
附件2: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分区及资本附加因子的对应关系表
───────────┬────────────────┬───────────┐ │分区 │在过去250个观察结果中的突破次数 │资本附加因子 │ ├──────────┼────────────────┼───────────┤ │绿区 │少于5 次 │0.00 │ ├──────────┼────────────────┼───────────┤ │黄区 │5次 │0.40 │ │ ├────────────────┼───────────┤ │ │6次 │0.50 │ │ ├────────────────┼───────────┤ │ │7次 │0.65 │ │ ├────────────────┼───────────┤ │ │8次 │0.75 │ │ ├────────────────┼───────────┤ │ │9次 │0.85 │ ├──────────┼────────────────┼───────────┤ │红区 │10次或以上 │1.00 │ └──────────┴────────────────┴───────────┘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27日 实施日期:2010年02月27日(中央法规)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9-18 【生效日期】2008-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确保2010年底新资本协议如期实施,银监会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包括《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专业贷款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以下简称5个监管指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5个监管指引是新资本协议实施配套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银监会将陆续发布其它监管指引。5个监管指引中,有关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自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有关风险暴露分类、内部评级体系、专业贷款评级、信用风险缓释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和技术规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监管指引进行达标评估,确保监管合规。5个监管指引确立的相关技术规范和监管标准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指引逐条进行合规性评估,对未达标的领域和环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限期达标方案。对监管标准尚不明确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尽早达成共识。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新资本协议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相关监管指引按季进行达标评估,建立详细的达标评估文档。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于2008年底前向银监会提交首轮5个监管指引达标评估报告。?
三、加强相关培训工作,为新资本协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监管部门、银监局和新资本协议银行要以5个监管指引发布为契机,加强对监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银监会负责会机关监管人员、银监局负责人以及新资本协议银行董事和高管层的培训。各银监局负责辖内监管人员的培训。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培训范围应覆盖各层级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条线员工、风险管理条线所有员工。?
四、全面开展定量影响测试,加强对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的监督检查。从2009年开始,银监会将对新资本协议银行进行定量影响测算,持续监测实施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新资本协议银行要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准备工作。监管部门和银监局要将新资本协议银行实施准备情况列入今后几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建立与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定期会晤机制,持续监督实施准备工作进展。2009年上半年完成对两家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现场评估,2009年下半年完成对计划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的第一轮现场评估。?
五、请各银监局将5个监管指引转发给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银监会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5个监管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准确计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风险抵补作用,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第四条第四条 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确保可实施。
(二)有效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手续完备,确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三)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保守估计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四)一致性原则。如果商业银行采用自行估计的信用风险缓释折扣系数,应对满足使用该折扣系数的所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都使用此折扣系数。
(五)独立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不应具有实质的正相关性。
第五条第五条 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一般要求:
(一)商业银行应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确保认可和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且相关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
(二)商业银行应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约定信用风险缓释覆盖的范围。
(三)商业银行不能重复考虑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只能在债务人评级、债项评级或违约风险暴露估计中反映一次。
(四)商业银行应保守地估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综合考虑币种错配、期限错配等风险因素。
(五)商业银行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后的资本要求不应高于同一风险暴露未采用信用风险缓释的资本要求。
(六)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管理制度、审查和操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确保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作用有效发挥。
(七)商业银行应披露信用风险缓释的政策、程序和作用程度,抵质押品的主要类型、估值方法,保证人类型、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对手类型及其资信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集中度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等。
第二章 合格抵质押品
第六条第六条 合格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抵质押品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的范围执行,同时应满足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有关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在符合第七条和第八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七条第七条 合格抵质押品的认定要求:
(一)抵质押品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可以接受的财产或权利。
(二)权属清晰,且抵质押品设定具有相应的法律文件。
(三)满足抵质押品可执行的必要条件;须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办理登记的,应按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四)存在有效处置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强的市场,并且可以得到合理的抵质押品的市场价格。
(五)在债务人违约、无力偿还、破产或发生其他借款合同约定的信用事件时,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地对债务人的抵质押品进行清算或处置。
第八条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抵质押品管理体系,包括健全完善的制度、估值方法、管理流程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
(一)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管理制度,明确合格抵质押品的种类、抵质押率、抵质押品估值的方法及频率、对抵质押品监测以及抵质押品清收处置等相关要求。
(二)抵质押品价值评估应坚持客观、独立和审慎的原则,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的市场价值。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评估价值的审定程序,并根据抵质押品的价值波动特性确定重新估值的方式和频率,市场波动大时应重新估值。对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的重新估值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三)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的调查和审查流程,确保抵质押真实、合法、有效,并建立及时、有效的清收抵质押品的程序。
(四)商业银行应对抵质押品定期监测,并督促出质人或抵押人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履行各项义务。对抵质押品的收益评估应反映优先于银行受偿的留置权的范围及影响,并进行连续监测。商业银行应确保抵押物足额保险,并防止抵押人采用非合理方式使用抵押物导致其价值减少。
(五)如果抵质押物被托管方持有,商业银行应确保托管方将抵质押物与其自有资产分离,并对托管资产实物与账目进行有效动态管理。
(六)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抵质押品管理的信息系统,对抵质押品的名称、数量、质量、所在地、权属状况等基本信息,抵质押品的估值方法、频率、时间,抵质押品与债项的关联关系,以及抵质押品的处置收回信息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七)商业银行认定存货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要建立监测存货风险的相关程序:
1.确保保管存货的仓储公司或现货交易市场等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良好的商业信誉、完善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设备和技术、合格的管理人员以及高效的进出库信息传递系统。
2.充分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前景,确定存货的市场价值。存货价值评估应采用成本价值和市场价值孰低法。对于滞销、积压、降价销售产品,应根据其可收回净收益确定评估值。
3.对存货应定期进行实物检查。
(八)商业银行认定应收账款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如下风险管理要求:
1.确定应收账款价值时应当减去坏账准备。
2.建立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认定过程,包括定期分析债务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状况、应收账款债务人的类别等。商业银行通过借款人确定应收账款风险时,应检查借款人信用政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3.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制度,包括账龄报告、贸易单据的控制、对付款账户收益的控制、集中度情况等。商业银行还应定期检查贷款合约的履行情况、环境方面的限制及其他法律要求。
4.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清收应收账款的程序,如借款人发生财务困难或违约,商业银行应有权不经过应收账款债务人同意,出售或转让该质押的应收账款。即使一般情况下通过借款人清收应收账款,也应制定完善的清收措施。
(九)商业银行认定出租资产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充分考虑出租资产的残值风险。
第九条第九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金融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对标准违约损失率的调整,调整后的违约损失率为:
其中:
是在考虑质押品之前、优先的无担保贷款的标准违约损失率; 是风险暴露的当前值; 是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其中:
为风险暴露的调整系数;
为金融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金融质押品的折扣系数;
为处理金融质押品和风险暴露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如果金融质押品为一篮子资产,该篮子资产的折扣系数按 计算,其中 为该资产在篮子中的份额,为适用于该资产的折扣系数。
商业银行可以自行估计折扣系数、及,也可以采用本指引给定的标准折扣系数。和 的标准折扣系数见附件2。逐日盯市、逐日调整保证金且最低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时,的标准折扣系数为8%;对不同最低持有期限或再评估频率的交易应根据附件2调整。
自行估计折扣系数的商业银行应确认折扣系数估计的合理性,并报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应逐一估计金融质押品或外汇错配的折扣系数,估计时不可考虑未保护的风险暴露、抵质押品和汇率的相关性。
第十条第十条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比当前风险暴露的期限短时,商业银行应考虑期限错配的影响。存在期限错配时,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原始期限不足1年,或剩余期限不足3个月,不具有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一)对认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错配按下式调整:
其中:
为将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前经各种折扣系数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风险暴露的剩余期限与5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为信用保护的剩余期限与T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二)期限错配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情况。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下降程度取决于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和抵质押水平。在使用单种抵质押品时,违约损失率的确定方法如下:
(一)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低于贷款的最低抵质押水平的贷款,视同无抵质押处理,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二)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超过了超额抵质押水平的贷款,采用相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三)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介于最低抵质押水平和超额抵质押水平之间,应将风险暴露分为全额抵质押和无抵质押部分。抵质押品当前价值除以超额抵质押水平所得到的为风险暴露全额抵质押的部分,采用该类抵质押品的最低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的剩余部分视为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不同抵质押品的最低抵质押水平、超额抵质押水平,以及最低违约损失率见附件3。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利用多种形式抵质押品共同担保时,需要将风险暴露拆分为由不同抵质押品覆盖的部分,分别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拆分按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顺序进行。金融质押品处理后的风险暴露价值 分成完全由应收账款质押部分、完全由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抵押部分、完全由其他抵质押品担保部分及无抵质押部分。
在确认合格的金融质押品和应收账款质押作用后,另外几种抵质押品价值的总和与扣减后风险暴露价值的比率低于30%时,贷款对应部分视同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如该比率高于30%,则由各抵质押品完全覆盖的部分,包括合格应收账款,分别采用对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值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行估计的抵质押品回收率,对各抵质押品所覆盖的风险暴露分别估计违约损失率。
第三章 合格净额结算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
(一)具有法律上可执行的净额结算协议,无论交易对象是无力偿还或破产,均可实施。
(二)在任何情况下,能确定同一交易对象在净额结算合同下的资产和负债。
(三)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暴露。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合格净额结算包括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表内净额结算、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净额结算、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场外衍生工具净额结算和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采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和控制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的风险暴露。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表内净额结算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并按下式计算净风险暴露():
E*=max{0,表内风险暴露-表内负债×(1-)}
其中:
表内风险暴露和表内负债为商业银行对同一债务人在有效净额结算协议下的表内资产和负债。
为表内风险暴露与表内负债存在币种错配时的折扣系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可将回购的金融资产视作金融质押品,适用本指引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也可以在符合第十四条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净额结算进行处理。
(一)商业银行应就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分别进行净额结算。只有当所有交易逐日盯市且质押工具均为银行账户中的合格金融质押品时,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之间的轧差头寸才可以按照净额结算处理。
(二)商业银行对回购交易采用净额结算时,违约风险暴露按下式计算:
其中:
为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为风险暴露的当前价值;
C为所接受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给定证券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适用于 的折扣系数;
为与清算币种错配币种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三)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考虑证券头寸的相关性,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中风险暴露和质押品的价格波动。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风险暴露 的商业银行,公式为:
其中:
VaR为前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
商业银行不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可以单独向监管部门申请利用内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的潜在价格波动,并利用一年的数据对结果进行返回检验,证明模型的质量。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在使用场外衍生工具或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进行信用风险缓释时,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应为当前暴露净额与潜在暴露净额之和:
(一)当前暴露净额,为单项合约的正、负市值之和中的正值。
(二)潜在暴露净额(),由下式计算:
其中:
为净额结算协议下对同一交易对手的所有合约的潜在暴露净额之和,等于每笔交易合约本金乘以相应的信用转换系数的总和。
为净额结算协议重置成本净额与重置成本总额的比率。经监管部门批准,既可以基于单个交易对手,也可以基于净额结算协议覆盖的所有交易。商业银行应持续使用经批准同意的方法。以上两种方法计算 的具体说明见附件4。
商业银行也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算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但应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第四章 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认定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同时应满足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中的认定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与初级内部评级法相同;商业银行在符合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合格保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合格保证应满足的最低要求:
(一)保证人资格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具备代为清偿贷款本息能力。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合格保证人的类别没有限制,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保证人类型的认定标准和流程。
(二)保证应为书面的,且保证数额在保证期限内有效。
(三)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保证必须为无条件不可撤销的。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允许有条件的保证,应充分考虑潜在信用风险缓释减少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应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代偿能力等进行审批评估,确保保证的可靠性。保证人所在国或注册国不应设有外汇管制;如果有外汇管制,商业银行应确保保证人履行债务时,可以获得资金汇出汇入的批准。
(五)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保证人的档案信息管理,在保证合同有效期间,应定期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保证人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应每年不少于一次。
(六)商业银行对关联公司或集团内部的互保及交叉保证应从严掌握,具有实质风险相关性的保证不应作为合格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七)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后的风险权重不小于对保证人直接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当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可以作为合格信用衍生工具。采用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缓释信用风险应同时满足第二十一条及下列要求:
(一)信用衍生工具提供的信用保护必须是信用保护提供方的直接负债。
(二)除非由于信用保护购买方的原因,否则合同规定的支付义务不可撤销。
(三)信用衍生工具合约规定的信用事件至少应包括:
1.未按约定在基础债项的最终支付日足额履行支付义务,且在适用的宽限期届满后仍未纠正。
2.债务人破产、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债务,或书面承认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以及其他类似事件。
3.因本金、利息、费用的下调或推迟支付等对基础债项的重组而导致的信用损失事件。当债项重组不作为信用事件时,按照本条第九款的要求对信用风险缓释作用进行认定。
(四)在违约所规定的宽限期之前,基础债项不能支付并不导致信用衍生工具终止。
(五)允许现金结算的信用衍生工具,应具备严格的评估程序,以便可靠地估计损失。评估程序应明确信用事件发生后得到基础债项价值需要的时间。
(六)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结算要求信用保护购买者将基础债项转移给信用保护提供方,基础债项的合同条款应明确这类转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拒绝。
(七)对于确定信用事件是否发生的主体身份应明确定义。信用保护购买者必须有权力和能力通知信用保护提供方信用事件的发生。
(八)信用衍生工具基础债项与用于确定信用事件的参照债项之间的错配在以下条件下是接受的:参照债项在级别上与基础债项相似或比其等级更低,同时参照债项与基础债项的债务人相同,而且出现交叉违约或债务加速到期情况时,在法律上是可执行的。
(九)信用衍生工具并未覆盖债务重组的情况,但满足本条第三至第八款的要求,可部分认可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不超过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为信用衍生工具金额的60%。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大于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部分的上限为基础债项金额的60%。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来反映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对不符合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相关要求的商业银行,只能通过调整违约概率反映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
无论选择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商业银行应确保一定时期内不同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之间方法的一致性。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部分采用替代法处理:
(一)采用保证提供方所适用的风险权重函数。
(二)采用保证人评级结果对应的违约概率。如果商业银行认为不能采用完全替代的处理方式,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评级与保证人评级之间的某一个评级的违约概率。
(三)将风险暴露视作保证人的暴露,采用保证的标准违约损失率。如保证人为该笔保证采用了其他风险缓释工具,可继续对标准违约损失率进行调整。
(四)如果信用保护与风险暴露的币种不同,即存在币种错配,则认定已保护部分的风险暴露将通过折扣系数 予以降低。
其中:
为信用保护覆盖并经币种错配调整后的风险暴露;
为保护部分的名义价值;
为适用于信用保护和对应负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 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可以采用替代法;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自身的违约概率和风险权重函数,由银行估计该类保证人提供保证的损失率。
在两种方法中,无论调整违约概率还是违约损失率均不反映“双重违约”的作用。采用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方法得到的风险权重不得低于与保证人可比的、直接贷款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同一风险暴露由两个以上保证人提供保证,且不划分保证责任的情况下,初级内部评级法不同时考虑多个保证人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信用等级最好、信用风险缓释效果最优的保证人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处理。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如果历史数据能够证明同一风险暴露由多个保证人同时保证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大于单个保证,允许商业银行考虑每个保证人对降低风险的贡献,并表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
第五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如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同的期限,也应细分为几个独立的信用保护。细分的规则应使信用风险缓释发挥最大作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对同一风险暴露采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采用此种方法处理的商业银行应证明此种方式对风险抵补的有效性,并建立合理的多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处理的相关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附件1到附件4是本指引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指引中采用了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的评级符号,但对商业银行选用外部信用评级公司不做规定,商业银行可自行选择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并保持连续性。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其他商业银行可参照本指引,加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提高信用风险抵补能力。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关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规则自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对银行业建设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思考
对银行业建设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思考
熊坤立 张格2011年11月17日
自市场诞生以来,如何管理市场风险成了参与者永远关注的话题。市场风险表现为各种价格波动,可分为股价、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四大类。
尽管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这三种市场因子的波动性不断增强,但是在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第一次颁布巴塞尔协议(Basel 1)时,也只考虑了信用风险,未将市场风险列入资本充足率计量的范围(操作风险亦然)。
随着资产证券化不断加深、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进展加快、银行混业趋势加强、金融自由化和创新不断涌现、衍生品爆炸式增长等现象的出现,市场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越来越强,各类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受此影响,一些公众眼中的“巨无霸”公司如同泰坦尼克号一样意外沉没,向管理层和监管者显示了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不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此,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在1996年颁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简称《BIS 1996补充规定》),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范围,鼓励银行开发内部模型予以计量和管理,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nternal Model Approach,IMA)。
从此,以JP摩根银行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技术为代表的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开始迅猛发展起来。VaR技术的出现,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在市场风险管理领域开发内部模型的可能性,而且将影响推广到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内部开发,将风险管理和模型评估过程标准化,统一了监管框架。由此,2004年颁布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2)在第一支柱中进一步明确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列为监管资本计提的三大风险因素。相应地,市场风险内部评级法与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并称为Basel 2高级计量合规的三大方法。
按照Basel 2的规定,内部模型法要求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等,代表着国际活跃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Basel 2框架下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依然是现代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目前我国积极参与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招商等银行,预计将于2013年底之前完成银监会的合规要求。浦发、中信、光大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批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筹备内部模型法的建设工作。
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
《BIS 1996补充规定》的框架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暴露出严重漏洞,促使巴塞尔委员会着手修订市场风险监管体系。在2008年7月与2009年1月两次发布全面征求意见稿之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9年7月14日正式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最终补充规定》(简称《BIS 2009补充规定》),对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提出了新的更严格要求。这意味着,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在计提资本时,除了计量一般VaR和特定风险之外,还需要考虑压力VaR和新增风险,实施难度大幅上升,对资本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预计2019年付诸实施的Basel 3中还将要求银行考虑交易账户头寸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要求。
中国银监会也充分认识到了Basel 2对于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并一直稳步推进新协议在中国的实施。2007年2月,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实施Basel 2,借鉴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改进风险计量手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尽快缩小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银监会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国际业务占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自愿实施,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经批准可暂缓实施,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对于模型的实施和验证,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2010年2月)和《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2009年11月),分别予以了规定。但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尚未发布内部模型法的合规达标文件。
项目建设应构建四项内容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种类繁多,资产总额在全行总资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此,几家大型银行都在构建自动化系统,对资金业务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督和充分有效的管理。与Basel协议一致,系统分为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个层次。标准法对资产的风险计量、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都比较粗糙。标准法的方法论是,将资产按照利率、汇率、商品和股权等四大风险因子按固定比例计提资本,然后将四大风险资本要求简单相加。这种线性简单相加的方式至少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对同一风险因子暴露的资产的风险敏感性差异,二是没有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风险分散效果。
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在《BIS 1996补充规定》框架下,内部模型理论上可能会带来一半以上的资本节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在监管资本公式中附加了乘数因子k和惩罚因子m,并要求在前一日的VaR值和过去60天的平均VaR的(k+m)倍之中取较大值,降低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又通过两个补充规定,在内部模型法的监管公式中附加了新增风险和压力VaR,在应对VaR模型的顺周期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弱化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因此,在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内部模型法在资本要求上的节省效应已被大为稀释,甚至有超越标准法的趋势。尽管如此,内部模型法对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等优势是标准法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只有通过内部模型法,银行才能够真正建立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
作为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合规的重要内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实施,一是有助于充分评估银行的市场风险状况,提高风险计量和管理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银行的内部模型法项目建设一般应包括以下四项具体内容:
建立市场风险数据集市。市场风险数据集市是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合,通过与前台业务系统和外部咨询系统建立接口连接,载入有关资金交易业务的交易数据、产品信息、外部报价等风险信息,实现全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中管理。
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利用风险价值VaR模型计量金融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可以帮助银行建立不同产品间统一的衡量风险大小的计量标准,有助于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评估交易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还可以利用以VaR值为基础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对不同业务产品进行绩效考核。
建立市场风险核心指标体系。市场风险核心指标是衡量银行市场风险水平的标准与依据。通过本项目实施,力求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实施监测、动态管理等手段,将全行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可以在充分考虑各市场风险因素不利变动带来的潜在损失外,利用各市场风险因素之间的互抵效果,降低实际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为了节约资本,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的表内外业务创新,表现之一是各类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和爆炸式增长。对此,中国银监会加强了监管,并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产生的交易活动,应按其性质计入交易账户,并按本指引的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一要求对于银行的资本计量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会计与风险账户分类、财务分析、资金成本核算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内容表明,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项目是一项跨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实施难度很高。它涉及资产负债、金融市场、资金运营、财务会计等多个业务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理财及衍生品的管理难题
目前,尽管我国在利率期权、权益类和商品类场外衍生品、信用类衍生品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但是我国已开始大力发展外汇远期、掉期、利率互换、无期利率协议、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等衍生品交易。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的快速增长,也对衍生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目前,我国衍生品市场的情况是,不仅衍生品品种较为单
一、交易量低、市场流动性差和参与者较少,而且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基础配套落后,尤其是中后台建设滞后的情况。在机构层面,衍生品交易需要交易、风控和清算等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由于衍生品交易的定价和风控较为复杂,需要合适的电子系统予以支持,但目前我国只有很少机构具备衍生品模型构建和系统开发能力,系统建设滞后制约了市场发展。
而“次贷”危机则加深了人们对衍生品的发展产生的疑虑。2009年,银监会重拳规范了衍生品交易、叫停中资银行与境外机构做“背靠背”业务,并对衍生品监管做了新的全局规划。2011年1月,银监会修订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相比2004年的暂行办法,它要求将目前银行业务实践中交易的衍生品一律纳入交易账户管理,这势必提高内部模型法项目的覆盖范围和估值难度,强化了衍生品的监管和资本要求。
内部模型法项目的实施,需要全面考虑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广度、流动性、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建立与前台和后台独立的估值体系,完善给予VaR计量的动态限额监控体系,以及风险资本的计量和分配方案。因此,衍生品的有效管理成了内部模型法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指导衍生品市场参与者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而这一过程反过来也将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史上,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建设和合规将成为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在Basel 2的框架下,实施内部模型法可使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和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配置自动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基于VaR分析的限额管理机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体系,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标准法,内部模型法通过引入新增风险、压力VaR、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概念,覆盖更多风险因素。同时,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标准法中忽视了的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提高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银行才能够建立真正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这种全面准确的风险计量和配置,还有助于指导市场参与者(尤其是衍生品市场)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总的来看,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进风险计量手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它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向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大步迈进,为我国金融业的规范化和理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研究
作者:王欢欢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银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变革将使中国的银行也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因此,文章指出,为应对新的形势变化,我国的监管当局应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外汇期权组合市场风险度量和监管——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研.(范文模版)
《外汇期权组合市场风险度量和监管——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研究》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一切都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并且,2003年五月中旬,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在京首家推出的个人外汇期权交易产品“期权宝”和“两得宝”,工行北京市分行于2003年7月,推出了他们的个人外汇期权产品,9月中国建设银行也正式推出了个人外汇期权交易产品,这些迹象表面如何建立一个中国的期权交易所,以外汇为突破点,最终做期货期权、股票期权;以及我国的一些银行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金融衍生交易,但由于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管理经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差。所以对外汇期权的多维非线性VaR度量模型研究并且用于我国衍生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使得隐性风险显性化,便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必将大大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
外汇期权市场风险多维非线性VaR度量模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模型研究得到不断的深入。目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模型通常假设汇率回报之间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来进行VaR测算,但是汇率回报经验分布显示厚尾分布,这时对外汇期权组合的风险度量,需要估计多变量(多个不同的汇率回报时间序列)联合分布,这是比较难的;而且对外汇期权市场风险度量时要涉及到外汇期权的定价模型和时变方差-协方差矩阵估计,在进行VaR测算时,目前的研究在这两方面考虑的并不多,例如大多数模型计算中,当汇率即期回报呈现厚尾分布时,仍用基于正态分布的外汇期权定价模型(BSGK)和基于多元正态分布来估计时变方差-协方差矩阵,这大大影响了VaR的真实值;且对时变方差-协方差矩阵估计时,对样本的大小的选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为此,本书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着重研究:
(1)首先,对汇率回报序列的统计特性(如偏度、峰度、自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然后对汇率对数价格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接着引入Engle & Granger(1987)的协整理论(Cointegration Theory)来研究多个汇率回报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问题。
(2)汇率回报序列时变协方差矩阵的估计问题。对汇率回报时变协方差矩阵的估计是当前外汇市场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部分,并且要对外汇期权组合多维非线性VaR度量要涉及到对汇率回报序列的时变协方差矩阵的估计,本文采用加拿大元、英镑、瑞士法郎三个币种对美元每日收盘价历史数据,利用t-分布能捕获汇率回报序列厚尾特征的优势,引入EM算法估计多元t-分布的协方差矩阵并和其它常用的估计模型(等权重模型、多元EWMA模型、多元GARCH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外汇期权定价模型研究方面。对外汇期权风险度量很自然要用到外汇期权定价模型,本文为了计算基于多元t-分布的外汇期权组合非线性VaR值,对Garman和 Kohlhagen(1983)的外汇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修正,推导出基于t-分布外汇期权定价模型并且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4)外汇期权组合价值变化的Delta-Gamma-Theta模型。对多个外汇期权的投资组合头寸价值变化V的近似表达式进行谱分解,分别得到基于汇率回报序列为多元正态分布和多元-t分布投资组合头寸价值变化V矩母函数和特征函数。
(5)外汇期权多维非线性VaR的计算方面。首先,对基于汇率回报序列为多元正态分布的Delta-Gamma-Theta-Johnson分布族模型、Delta-Gamma-Theta –Solomon & Stephens近似模型、Delta-Gamma-Theta-Cornish-Fisher-Expansions
模
型、Delta-Gamma-Theta-Fourier-Inversion模型进行探讨;然后把EM算法估计多元t-分布的协方差矩阵和基于t-分布外汇期权定价模型用到汇率回报序列为多元t-分布的外汇期权非线性VaR的计算上,使得到VaR的值更加精确。
本书的主要观点:(1)非线性VaR度量观点
由于外汇期权的价值V是即期汇率S、汇率回报的波动率、报价币种(外币)的无风险利率 rf、被报价币种(本币)利率r、期权的执行价X以及距期权到期期限等市场变量非线性函数,因而对外汇期权的风险进行测算,属于非线性VaR度量问题。
(2)多维的风险度量观点
而且对外汇期权组合的风险度量,由于涉及多个市场变量,它们之间的复杂性以及它们间的交互作用,单一的风险测量方法无法准确测量日趋复杂多变的市场风险,需要引入多维的风险测量方法。这种多维方法从外汇期权组合的角度来看待风险, 处理多种风险来源及其相关性;充分考虑到外汇期权组合的回报分布由于Gamma风险导致了外汇期权的实际回报发生了偏斜,回报分布呈现不对称性,这种有偏的分布无法用传统的只适用于单一的线性的风险测量方法进行分析。
(3)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情况会变得有多糟糕?”的观点
这个观点就是VaR试图回答的问题。大多数机构担心的是当市场发生反方向变化时他们可能遭受多大的损失,VaR是一种测定潜在损失而非潜在收益的计量技术。另一方面,外汇期权交易者不断平衡其投资组合以保持Delta中立、Gamma中立等,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上,频繁再平衡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外汇期权交易者并不试图消除所有的风险,相反,他们通常注重对风险进行度量并决定是否接受,他们常常运用Delta、Gamma、Theta等金融参数对其期权投资组合所含风险的不同方面进行量化分析,若风险是可接受的,则无须对投资组合作任何调整,若不可接受,他们就会适当持有另一种相关的外汇期权的头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