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考

时间:2019-05-14 13:5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群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刚要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查显示.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99%;即使个别村庄有规划,但由于规划编制年代较早,或者规划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考虑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没有跟上,致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4、村庄建设档次低,部分农村居住条件较差。目前,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专门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个主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因素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前景和具体的途径。总之,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这样才能是新农村建设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系统思考 ; 新农村建设 【正文】

一、当前村镇规划建设的现状

l村庄环境脏乱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导。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缺乏等原因,许多村庄普遍存在“行路难、吃水难”问题,村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禽畜乱跑、摊点摆”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的村镇规划往往只是说在嘴上,或者再进一步也只是画在纸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村庄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和监督;村庄规划相对滞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致使绝大多数村庄在近年来“只见新房起,不见村貌新”。

2、村庄用地不合理,造成大量土地浪费。高额的农村建设用地消耗.显示出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土地的集约利用,有真正做到土地的集约利用,农村建房批新不腾旧,建新荒旧,致使村庄占地规模不断扩大,空心含量也随之加大,空壳村、空心村就此出现。还有的村庄在发展工业过程中,工业用地随意摆布,占用了大量耕地,造成村庄布局不合理。

3、村庄设施不配套,内部功能布局不完善。实地调

由于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大部分村庄不但建设上_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而且档次和质量都比较低,个别地方的村镇建设几十年没有变化,一副革命老区的样子。从住宅结构情况看,大部分农村的建筑现状为砖混结构,贫困地区还夹杂着土坯住宅,布局混乱,通风、采光、消防难以保证.有些地方因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的之故.住宅内部功能极不合理,人畜同居、厨厕相伴,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二、影响新农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综合生产能力,是影响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基本因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少

目前“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是农业投入总

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够高。

(三)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世贸组织成员按规定将消除纺织品关税配额管理,我国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与世界农产品市场变化更加紧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框架和具体途径

一方面国家要采取措施、调整政策,减少并逐步停止对农业的侵占和剥夺,给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农村自身蕴含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各地农村、农民应该抓住机遇,利

用政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双手来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树立观念,掌握原则,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新农村首先表现为生产方式的革新,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深刻的内涵。

(二)现代农业的落脚点

(三)家庭承包经营的历史使命

(四)“双层经营”的新概念

(五)我们需要哪种“集约化”

(六)行政职能转变的方向

(七)要警惕“龙型经济”

(八)让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 兴利除弊,强基固本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土地换取社保,分流减少农民。二)建立农民协会,抵御各方盘剥

(三)完善民间组织,实现自我管理(4)政府给予支持,自己动手建设

(五)国家政策引导,社会融资发展

._

二、抓住机遇,搞好新农村村镇建设规划

1、科学编制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庄布局。编制一套合理的村镇布的村庄布局编制一套合理的村镇布局体系,是新农村村镇建设的框架性蓝本合理确定框架内的布局结构,是村镇规划编制的先导。

2、坚持分类指导.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试点。

3、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主,综合考虑配套设施规划。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搞好生态规划。

5、搞好民居建筑设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6、依托不同的载体,规划塑造各具特色的新村落。

【总结】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国家始终关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都让我们看到了这几年农村的变化,发展与进步,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再到广大的农民群众都在广泛的宣传,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虽然我也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人物,但是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参考文献]书上有、、、、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多次强调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就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央近两年出台的两个“一号文件”,广泛地涉及了“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但是着眼点和角度又有所不同。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解决农业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解决农村问题,是从农村的角度来全面审视和考虑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较多,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政治诸方面与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不和谐现象的主要领域之一。第三,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要求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第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说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我国目前城乡差别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城乡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一次分配差别和二次分配差别。一次分配差别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别和消费水平差别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关系出现过不同的变化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扩大趋势。2004年,城市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的3.2倍。收入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距,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城市居民普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二次分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水、路、电、通讯等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等;三是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就一次分配造成的差别看,农民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缩小。例如,通过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通过提高利用科技的水平,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或者通过就业方式的改变(兼业或者外出务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政策,提供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增加收入,最终还要靠农民个体自身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高额补贴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就二次分配造成的差别看,仅仅靠农民个体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二次分配造成的差别,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投入水平的不同,是政府在财政支出结构上,重点倾向了城市,而农村获得的较少。二次分配的目标和原则,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调节一次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差别,而不是“谁纳税贡献大,谁就要多享受”。如果这个目标和原则实现得不理想,就形成了差别。农民个体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解决二次分配所造成的差别,主要靠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即“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其长远目标和最深刻的含义上讲,对于全面缩小城乡的差别,尤其是二次分配领域方面的差别,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认识

新农村建设不是呼口号、搞运动,也不是搞形式、模式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构思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1、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个趋向”理论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形成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这种剪刀差的存在,是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不得不由农业承担起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所致。农业部门每年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金;一部分作为社会扣除由国家集中使用。也可以这样说,我们以往改革的成本大多是由广大农民来承担的。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的负担也就逐渐加重,农民感受强烈和敏感,“三农”问题也就自然成了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具有深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坚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理论。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一贯方针

“多予”简单地给钱给物是不够的,着眼点是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少取”仅仅是减税免费是不够的,必须从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人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放活”就是要切实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真正还山、还林、还利于民,实现“均山到户、预期到组”的目标。这样农村的生产力就能得到解放,经济就能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要有真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干出来的,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广大基层干部要带领群众从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1、农民增收工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关键。顺昌县是海峡西岸农业特色显著的绿色腹地。要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中国竹子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低产竹林改造,实施科学养竹育竹,培育速生丰产高效毛竹林,做大毛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中国杉木产区核心区的技术优势,打响“中国杉木之乡”品牌。二是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20%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现阶段提出建设新农村,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光是我们提出,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相对来讲规模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起码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表现,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表现。

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村容村貌整治(当然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阶段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那么,新农村究竟“新”在哪?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新”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新”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不必因此背井离乡;三是“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生活和缓,有较强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现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归真,开始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紧扣科学发展时代命题

从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

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从2003年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以来,连续强调了四次。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具有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2002年前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无源之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农村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开支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好,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为它增墨添彩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阻碍。关键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抓好地县两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各部门贯彻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认识;改变单纯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惯性。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全国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需要“换位”思考

然而,虽然出现“民工荒”,却并不代表农民工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少企业“招工难”,但不是什么人都缺,最缺的还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也表明,企业招工非常重视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8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3%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这无疑对农民工的培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挖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面对城市对农民工的大量需求,许多地方开始改变“就农业而抓农业”的思路,尝试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彻底摆脱“三农”困局。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一些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人口大大少于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但是农民自发向外流动,却面临种种困难。首先是观念转变难,全国除个别地方因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奇缺,农民有外出经商、务工的习惯外,许多地方的农民,对外面世界更多的是感到恐惧和无奈。其次是技能获取难,农民本身没有资金,又不知到哪里学习技术,因此对政府部门组织培训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齐齐哈尔通过“换位”思考,给农民“换脑”,正是因应这一新变化推出的新举措。转变干部和农民观念,是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同时他们又加大投入,打造农民工培训、市场对接、服务、信息四个平台,使大批农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人才市场上抢手的“知名品牌”,提高了农民工的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了空间。

“三农”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尝试解决“三农”问题、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跳出农业抓农业。这其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事半功倍的突破口。在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为农村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不妨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面向城市需求、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技能上来,把农村人力资源尽快转化为人才财富,一方面源源不断地满足了城市、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明显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抓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产品。如村村建立起农家书屋,部分村居建立健身文化广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县城居民的距离。

2.抓宣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利用宣传栏、报纸、电视、广播和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让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原因。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明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拆屋盖楼,也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政策措施的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进步。

3.抓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政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各部门要以改革的精神,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壁垒,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来创新体制、完善政策。当前要突出抓好县城、区域中心镇和中心社区的规划,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体现风貌。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细则,并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抓关键,突破资金瓶颈

4.1是应该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更多资金的支持。

4.2是应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壮大农业发展资金、工业强县资金规模,加大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业;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民。

4.3是应该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

4.4是应该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支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三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五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着力营造由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的“洼地”效应,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建立起“政府引

导、群众决策、项目补助、民资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抓产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5.1是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调整优化城乡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布局。工业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通过各类园区建设,引导主城区产业向城郊有序转移,形成城郊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要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原则向交通便捷的交通干线集中。服务业按照全面搞活农产物资,促进消费品流通的原则,自上而下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

5.2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带动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尤其是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依托本地特色,努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

5.3是推进产业化经营

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经营,通过合作社带动产业膨胀。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适当从销售环节提取管理费,通过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文化娱乐、环境卫生、民主管理等层面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打造产业链、文化链和民主管理链,通过合作社丰富村级管理资源,加快村级管理民主化进程。

6.抓改革,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借鉴先进县乡的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搭建农民变市民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和破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有效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产业聚集、集约经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空间,为城乡各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7.抓队伍,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战略任务,需要一批有活力、有朝气、有思想的农村干部来完成,特别是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带动群众,还要强化农村“两委”班子,彻底从根本上解决有人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问题。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中选拔干部,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胆识、思路新、点子灵、有群众威信、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又具有改革和拼搏创新精神的能人推选为村支部,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完成城乡一体化这项新的历史变革任务。

下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考覃正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辩证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辩证思考黄奏球2006年第5期 ——公仆论坛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如何把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本文将对社会主义新农......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中共XX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 XXX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班级:2010级土木(2)班姓名:朱洋洋学号:080142010081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收入差距。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而......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