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民死因登记制度
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1、建立例会制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召开例会,通报和交流辖区各村(社区)死亡资料报告、填写情况。
2、各报告单位应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指定专门科室及专人负责全院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居民死亡推断书》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明确相关科室职责,完善填报流程,建立死亡登记册,并将死亡报告工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内容。
3、建立核查制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村(社区)卫生人员填报不清的个案,需查阅原始资料,或进行入户调查。
4、各报告单位负责死亡报告的人员要及时审核本院医生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居民死亡推断书》。
5、建立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各镇街每年定期与户籍管理部门核对数据,及时进行查漏补报。
6、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医疗机构要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档案管理制度,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
7、建立人员培训制度。每年定期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工作质量。
8、建立工作督导与考核制度。市卫计局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死因登记管理工作考核,并纳入对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
9、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辖区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督导。
10、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二篇:死因登记各项制度
例会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组织本辖区村医(个体医),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并对入户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村委卫生所、个体诊所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安排人员参加各村委卫生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 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工作等。
2、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按要求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实行网络报告:村级基层卫生组织及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应积极、主动协助死者家属为死者办理《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对辖区内死亡案例进行入户调查与核实,并及时将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并于每月的10日前将上月的居民死因月报表填写好报当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在收到死亡个案信息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15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肿瘤医院死因登记处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乡村医生(个体医)要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疾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3、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院防保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每两个月要开展对村医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3、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培训班。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镇村级卫生所进行人群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单位进行奖励。
第三篇: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
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
结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市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 “MsoNormal” style=““>居民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是制定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人口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及时、准确地收集我市居民的死亡登记信息,进一步提高我市生命统计暨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我市按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对全市的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进一步规
范了全市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程序,现将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展及《山东省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MsoNormal” style=““>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MsoNormal” style=““ align=“left”>自2009年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以来,我市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做好死因监测工作的牵头工作,积极与公安、民政和计生等有关部门协作,及时召开协调会议,进一步细化各级各类死因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完善死因监测各项工作制度。市县乡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有关报告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单位分管领导负总责,疾控机构成立了慢病科,具体负责辖区的死因监测工作。目前,全市卫生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为死因
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MsoNormal” style=““>
二、全市死因监测网络系统基本健全。
“MsoNormal” style=““>我市15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以疾控中心为中心,市、县级医疗机构为枢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长期稳定三级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各报告单位基本能够在规定的时限、方式上报信息,乡村医生对村居民家中死亡病例及时核实有关基本情况后,填写《居民死亡推断书》,上报乡镇卫生院。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直报单位设有专职人员,专门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口学和死亡病例信息的收集、整理、审核和网络直报工作。各网络直报单位建立健全了死亡报告管理、核查、死亡信息补充报告、档案管理、考核和例会制度使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有效的保障了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各级疾控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公安、殡葬、计
生等部门核对相关信息,发现误报、漏报及时查重、订正、补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MsoNormal” style=““>
三、加强培训督导,提高报告质量。
“MsoNormal” style=““>近几年,我市多次对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死因监测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各县市区也相应开展了对辖区内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对死因链的填写、根本死因的推断等进行讲解,重点培训了准确、完整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的有关要求,努力做到根本死因和实际相符、规范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规范报告程序,提高报告质量。为进一步推动死因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工作质量,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死因登记报告网络直报单位进行的督导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此外,市卫生局定期与市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合开展督导
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开展。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市死因监测报告率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MsoNormal” style=““>
四、定期数据分析,切实提高监测系统的利用效率。“MsoNormal” style=““>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定期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一旦发现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及时上报,并定期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并对漏报的个案进行补报,确保死因监测资料的完整性。今年截止到7月31日,我市网络报告死亡病例28787例,报告率死亡率为94.22%。卫生行政部门适时向社会发布辖区内疾病死因序列等有关信息,切实提高了死因监测系统的利用效率。
“MsoNormal” style=““>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MsoNormal” style=““>一是个别单位对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够,存在漏报现象,致使报告率低。
“MsoNormal” style=““>二是个别乡村医生无经济利益驱动,对死亡报告工作不认真、不主动、不上报。“MsoNormal” style=““>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大督导培训等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报告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在将死因监测工作列入考核的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证工作的全面深入长久开展。
“MsoNormal” style=““ align=“right”>
“MsoNormal” style=““ align=“right”>**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MsoNormal” style=““ align=“right”>二O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关于开展居民死亡登记和死因统计
关于开展居民死亡登记和死因统计
工作的通告
使用统一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死亡登记和死因统计分析工作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和进行人口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殡葬管理条例》、东营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关于在全市统一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和开展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东卫疾控字〔2011〕21号)要求,自2011年10月1日开始,凡在我市死亡的居民需凭《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方能办理注销户口和殡葬火化手续。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死亡登记对象
发生在本市范围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的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二、居民死亡登记办理程序
(一)正常死亡个案的登记办理程序:
1.在医院内死亡或到医院已经死亡的居民,由所在医院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2.在医院外(家中、途中等)正常死亡的居民(包括流动人口),死者家属需携带死者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死者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到暂住地)的村(居)委员会申请办理《居民死亡村居证明》。死者家属携带该证明和死者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到暂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3.死者家属凭医疗机构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和死者身份证(户口薄)先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并盖章,然后凭盖章后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到我市所辖殡仪馆办理殡葬火化手续。
4.流动人口可以先凭医疗机构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办理殡葬火化手续,再回原籍办理户口注销手续。
(二)非正常死亡个案的登记办理程序:
因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或者犯罪行为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或卫生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以及无主、无名死亡者,由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后出具《死因鉴定通知书》,死者家属凭公安部门的《死因鉴定通知书》到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者家属凭盖章后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到我市所辖殡仪馆办理殡葬火化手续。
(三)在外地死亡并火化的本市户籍死亡个案登记办理程序:
死者家属需携带死者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死者户籍所在的村(居)委员会办理《居民死亡村居证明》,并凭此证明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凭《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办理注销户口手续。
三、注意事项
1.死者家属需对《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进行确认,并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背面签字;如委托其他人代为办理,代办人需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死者的身份证(户口簿)和生前病历(未就医者除外)。
2.医疗机构、公安部门和村(居)委员会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因鉴定通知书》和《居民死亡村居证明》必须盖有公章,否则无效。
3.在死亡个案漏报调查以及各部门间死亡信息核对时发现的漏报个案,由上述规定的责任部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补登、补报。
四、本通告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部门、村(居)委员会等现使用的《死亡证明书》一律停止使用。
特此通告!
东营市卫生局东营市公安局
东营市民政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盐城市居民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附件:
盐城市居民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人口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为获得及时、统一、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下发了《全国死亡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008年初,我市的响水县、射阳县分别作为全国疾病监测点(DSP)和淮河流域肿瘤综合防治监测点实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实践,两地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得到很大提高,死因编码的准确性也由于数据质量分析和反馈的及时而有了较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统一全市信息管理平台,获得及时、统一、准确的死亡报告信息,现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居民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在各地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死亡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和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物价局《关于使用〈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开展居民病伤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盐卫办[2004]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死亡医学证明书〉使用和居民病伤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盐卫办[2006]11号)精神,特制定《盐城市居民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一、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
3、死亡信息的补报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村医(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4、死亡信息的查重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
三、资料保存与管理
1、责任报告单位和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根联由录入单位保存,第二联交予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备查,保存期为30年。
2、报告单位和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四、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1、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所属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某些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时应及
2、账号安全
用户的账号密码应由8位以上的数字与英文字母组成,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用户如发现账号信息泄露,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各级医疗机构通知本单位所在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在查明情况前,应暂停该用户的使用权限,并同时对该账号所报数据进行核查。待确认没有造成对报告数据的破坏后,修改密码,恢复该账号的报告权限,同时进行书面记录。
用户调离岗位时,应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待原账号信息修改后,方可继续使用。
七、考核与评估
(一)考核方式
一般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市疾控中心对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估等。
市疾控中心对县级疾控中心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级疾控中心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至少半年一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录。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与落实、经费保障、机构建设、岗位职